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与深圳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研究
跨文化敏感度-理论范式\测量方法与应用前景
跨文化敏感度:理论范式\测量方法与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国外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和跨文化敏感测量方法的介绍,以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DMIS)为例,探讨了跨文化敏感相关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和跨文化培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标签]跨文化敏感(Is)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DMIS)跨文化敏感测试量表Bronfenbrener、Harding和Gallway作为对敏感问题的早期研究者,提出:“人际敏感是发现他人在行为、知识和感觉上同我们有什么不同的能力。
”⑦Chen和Starosta认为Bronfenbrener等所说的人际敏感与后来的跨文化敏感的概念是对等的。
哈特、卡尔森、伊迪把敏感视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认为:敏感的人应该能够接受个人的复杂性,避免交流的不变性,在互动中保持头脑清楚,欣赏交换的思想,并且能够容忍有意的询问。
现任美国文化发展研究所主任M·J·Bennett于1984年提出了跨文化敏感的概念,认为这是一个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需要逐步改变情感和认知、行为和能力,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随后在1986年Bennett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Developmental Model 0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根据Bennett(1993)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是一种不断适应现实结构中的文化差异的能力,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并能够观察到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DMIS模型中Bennett将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划分为从民族中心主义向民族相对主义逐渐过渡的6个阶段,依次是:(1)否认差异阶段,处于文化差异否认阶段的学习者通常坚持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有着丰富的经历、唯一真实存在的;认为其他文化是可以通过心理拒绝和物理隔离回避的;对文化差异常常只是带有容忍性质的表层、浅层描述,无法深入解释。
(2)抵制差异阶段,处于文化差异抵制阶段的学习者常常认为只有自身文化或者已认同的文化是好的;世界是由“我们和他们”两部分组成的,“我们”是比较优越的而“他们”是较差的,处于文化差异抵制阶段的人们遭遇到了文化差异的威胁,所以他们选择苛责其他文化。
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
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一、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适应作为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它探讨了个体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适应、如何保持心理平衡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通过对其概念、理论框架、影响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阐述,揭示文化适应的内在机制及其对人类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影响。
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文化适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应用,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跨文化心理学概述跨文化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行为共性与差异的学科。
它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跨文化比较和跨文化研究,揭示人类心理行为的普遍规律和文化特异性。
该学科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也深化了我们对人类心理行为复杂性的理解。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文化适应、文化认同、文化价值观、文化影响下的认知过程、情感表达、社会行为等方面。
文化适应作为跨文化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主要探讨个体或群体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发展。
文化适应研究不仅关注个体层面的心理适应过程,也关注文化接触、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等社会层面的现象。
通过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行为的共性和差异,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深入发展。
同时,文化适应研究对于解决全球化时代面临的跨文化问题,如跨文化沟通、跨文化管理、跨文化教育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 文化适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在跨文化心理学中,文化适应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同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个体如何理解、接纳和融入新文化,同时也包括个体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连续性。
浅谈跨文化敏感度及其测量
◦教育教学研究浅谈跨文化敏感度及其测量单皖苏(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24)摘要: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其内涵出发,主要介绍了贝内特构建的D M IS模型。
然 后介绍了四种不同的跨文化敏感度测量表。
接着,分别介绍了国内和国外对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方式,并进行了对比。
发现了国内目前的测量方式存在着样本选取不当,量表选择简单和研究内容流于表面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D M S模型;跨文化发展量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包括了语言能力、社交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敏感度是指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其高低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但笔者在CN K I数据库的搜索中发现,有关文化敏感度的文献数量较少,并且集中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测量上,同时测量方式单一。
因此希望可以结合国内外当前对于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
一、 跨文化敏感度的内涵贝内特首先提出跨文化敏感的概念化框架,将其定义为一种不断适应现实结构中的文化差异的能力,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其包括两个方向: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
在民族中心主义阶段里,文化差异区别于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观点,因而自己的文化会被视作现实的中心。
这种趋势导致了人们产生了民族中心主义,也就避免了文化差异的产生。
它包括了否认差异、抵制差异和最小化差异三个阶段。
在民族相对主义阶段中,人们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化并且开始主动寻找文化差异。
它包括了体验文化后的认同差异、转变态度的适应差异和拓展文化世界观的差异融合三个部分。
此后,西方学者分别从人际沟通、人格特征和行为三个方面对跨文化敏感度进行定义。
陈国明以人际沟通为视角,认为跨文化敏感度的概念与人际敏感度具有相似性,不同的是跨文化敏感度拥有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融的特点。
从行为角度看,Bhawuk和Brislin把跨文化敏感度描述为“一种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及对其他文化中人们的观点敏感度”。
跨文化沟通中的敏感性与适应性
跨文化沟通中的敏感性与适应性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国际商务、外交事务、学术交流,还是在旅游、移民等领域,我们都有可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沟通往往充满了挑战和误解。
为了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我们需要具备敏感性和适应性,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行为,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敏感性在跨文化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意味着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感知和察觉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表达方式等。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被视为真诚和自信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多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或具有侵犯性。
同样,对于时间的观念在不同文化中也存在差异。
有些文化非常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计划性,而在其他文化中,时间可能更具灵活性和弹性。
如果我们对这些差异不敏感,就很容易在沟通中引起误解和冲突。
一个具有跨文化沟通敏感性的人,能够换位思考,从对方的文化视角去理解他们的言行。
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对他人的行为和观点进行主观的判断和评价,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
比如,当我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如果他们的沟通方式比较委婉和含蓄,我们不应该急于认为他们不够直接或坦诚,而是要考虑到这可能是他们文化中所推崇的交流方式。
适应性则是在敏感性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行为。
这需要我们具备灵活的思维和开放的心态,愿意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
例如,如果我们去一个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中工作或生活,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而不是过于突出个人的成就和需求。
同样,如果我们要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进行商务谈判,就需要更加注重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因为在这种文化中,很多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的。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性研究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性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流中时有发生。
因此,研究文化冲突及适应性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问题。
这种冲突可能发生在个人层面,也可能发生在组织层面。
在个人层面,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重视,人们更注重个人独立和个人权益。
而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被重视,人们更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关系。
当西方人和东方人在跨文化环境中交流时,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互相的误解和不适应。
在组织层面,文化冲突同样普遍存在。
在跨国公司中,不同国家的分公司往往有着各自的文化特点和行为习惯。
例如,德国公司通常注重细节和纪律,而美国公司更注重创新和个人表现。
当这两种文化碰撞时,可能会导致管理冲突和沟通困难。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跨文化适应性,探索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更好地适应和管理。
跨文化适应性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跨文化环境中能够适应和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
这种适应性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
在认知方面,个体需要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情感方面,个体需要具备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
在行为方面,个体需要能够适应并采取有效的行动来解决跨文化冲突。
因此,跨文化适应性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需要个体具备跨文化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巧。
为了提高跨文化适应性,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了解对方的价值观、信仰、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其次,培养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技巧也是关键。
这包括学会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以及适应不同的沟通风格。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也是提高跨文化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通过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并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关系。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的学科,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来理解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适应的过程。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并揭示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挑战。
一、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过程。
心理学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和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1. 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不同的语言体系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差异往往成为交流的障碍和挑战。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语言习得和语言处理,帮助我们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学习对方语言、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等。
2. 文化差异与认知差异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习俗等的差异。
文化差异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文化间的认知差异,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尊重对方文化、增强文化敏感性等。
3. 社会认知和心理模型跨文化交流中,人们需要处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和行为,而社会认知和心理模型对于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行为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社会认知和心理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误解和歧义,并提供一些有效的交流技巧,如主动倾听、抱有开放的态度等。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跨越不同文化环境时,能够适应和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
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心理调适和跨文化适应过程,揭示了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和策略。
1. 心理弹性和灵活性心理弹性和灵活性是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面对变化、挑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和适应能力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文化交际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国际贸易、旅游、教育等领域中,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和历史上,还体现在行为习惯、价值观等方面,这对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造成了更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对于提升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这一领域的初步了解。
一、文化适应性的定义文化适应性是指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交流和互动中,根据其文化差异,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和态度观念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等。
只有适应了不同文化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建立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信任。
二、文化适应性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文化和习惯可能差异巨大。
如果没有文化适应性,人们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让跨文化交际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文化适应性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建立信任、增强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领域中,文化适应性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处理国际贸易中的业务关系。
比如,在与不同国家的客户进行合作时,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和交往礼仪有助于建立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合作关系,有效避免合作中可能的摩擦和冲突。
在旅游领域中,文化适应性同样非常重要。
旅游是人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体验不同文化的一种途径。
但是,在旅游中,很容易遭遇到文化差异和交际难题。
如果游客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的行为规则和习俗,不仅能够更好地享受旅游的乐趣,还能够减少出现冲突和误解的机会。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策略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水平,个人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国外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
成 的不 同文 化 群 体 问 , 于 持 续 而 直 接 的 文 化 接 由
触 , 导 致 的 个 体 或 群 体 的 文 化 模 式 变 化 的 现 而
过 程 的 某 点 上 , 受 到 主 流 文 化 的 教 育 越 多 , 族 而 民
文 化 的 影 响 就 越 少 , 后 的 结 果 必 然 是 被 主 流 文 最
化所 同 化 , 种 观 点 所 引 申 出 的就 是 “ 炉 观 ” 这 熔
( ln o ) 教 育 理 念 。 met g p t 的 i
二 维 模 型 的 存 在 , 如 W ad等 提 出 文 化 适 应 可 分 比 r
中 所 导 致 的 心 理 变 化 。 目前 得 到 普 遍 认 同 的 是
Re f l 在 1 3 年 所 提 出 的 经 典 定 义 : d ed i 96 “由 个 体 构
避 免 对 某 种 文 化 进 行 隔 离 。 而 美 国 的 P wel在 o l
18 8 3年 第 一 次 使 用 “ c utrt n 一 词 , 定 义 为 a c l ai ” u o 并
来 自外 文 化 的 学 习 者 在 新 文 化 中 的 行 为 模 仿 过 程
2 0世 纪 8 0年 代 后 , 直 占据 统 治 地 位 的 单 维 一 理 论 受 到 很 多 挑 战 , 量 的 实 证 研 究 开 始 支 持 了 大
教
育
重 理工大 报( 科学 21年第2卷第7 庆 学学 社会 ) 0 0 4 期
Junl f h nqn nvrt o eh o g ( oi c ne o.4N . 00 ora o ogigU ie i f cn l y Sca S i c )V 12 o72 1 C sy T o l e
提高员工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提高员工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而要实现跨文化合作的有效性,员工的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加强培训、提供资源支持和促进团队建设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一、加强培训在提高员工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能力的过程中,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企业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班,邀请专业的培训师为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员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理解。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跨文化沟通技巧、文化差异的认知、国际商务礼仪等方面。
通过培训,员工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敏锐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二、提供资源支持为了帮助员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企业应当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比如,提供语言学习的机会,帮助员工学习和掌握外语,以便更好地与外国员工或合作伙伴进行沟通。
另外,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或知识共享平台,向员工提供关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的信息和资料,让员工可以随时查询和了解。
这些资源支持可以让员工更加便捷地获取关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信息,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三、促进团队建设跨文化合作通常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组成团队。
为了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能力,企业应该注重团队建设。
例如,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和交流学习,加强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融洽。
此外,企业还可以引入跨国管理团队,通过借鉴和分享不同文化管理经验,推动员工的跨文化学习和成长。
四、建立文化融合的工作环境为了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能力,企业还应该创造一个文化融合的工作环境。
这意味着在企业内部要倡导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避免出现歧视和偏见。
同时,在组织文化上要注重融合和创新,吸取不同文化的优点,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这样的工作环境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教师的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教学策略
教师的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教学策略在现代社会中,跨文化交流和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师的文化敏感和跨文化教学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师的文化敏感在跨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跨文化教学策略。
一、教师的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教学1.1 文化敏感在教师职业中的作用教师的文化敏感是指教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的敏感度。
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一位文化敏感的教师能够消除文化障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2 教师的文化敏感对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文化敏感是跨文化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教师的文化敏感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出的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此外,教师的文化敏感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价值观。
二、教师文化敏感的培养与提升2.1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是培养教师文化敏感的第一步。
教师应努力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语言、价值观和传统习俗等内容。
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并为跨文化教学做好准备。
2.2 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阅读教育相关书籍和实践探索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在跨文化教学中的能力。
2.3 利用多元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敏感度。
例如,引入多元文化的教材、组织文化活动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等。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
三、跨文化教学策略3.1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价值观。
通过教授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全球问题,并促进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下友善合作。
跨文化敏感性研究综述
跨文化敏感性研究综述跨文化敏感性是西方跨文化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正处于初步引进阶段。
从跨文化敏感性的内涵、测量、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跨文化敏感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敏感性水平,进行跨文化培训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急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提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标签: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胜任力;跨文化绩效跨文化敏感性(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ICS)作为核心的跨文化胜任力已成为目前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表明跨文化敏感性的缺乏不仅导致工作效能的下降和工作满意度的普遍降低,还会引发文化适应上的问题。
然而,国内对该概念的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发展极不对称,甚至很少有学者对跨文化敏感性这一新兴概念进行系统的介绍。
本文将从跨文化敏感性的内涵、测量、以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引起学者们对该领域的重视。
1 跨文化敏感性的内涵最早对跨文化敏感性(ICS)的研究要追溯到Bronfenbrener等人于1958年提出的关于敏感性的概念。
他们认为敏感性分为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和人际敏感性两个方面。
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是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社会习俗的一种敏感性;而人际敏感性指个体识别他人行为以及对差异进行感知的能力。
此后,西方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ICS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人际沟通、人格特征和行为三个方面。
Chen(1997)以人际沟通为视角,认为Bronfenbren 等人的人际敏感性概念类似于跨文化敏感性(ICS)的含义,不同的是跨文化敏感性拥有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融的特点。
他检测出的跨文化敏感性的具体成分有:自尊,自我监控,思想开放,移情,合作参与和非判断。
Cui等(1991)用跨文化效能这一术语来表述跨文化敏感性,认为跨文化效能是有效进行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适应的预测指标,并指出跨文化效能的结构包括沟通胜任力、文化同感和沟通行为。
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
返回
双维度模型
• Berry根据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对自己原来所在群体和现在与之相处的新群体的态度 (orientation)来对文化适应策略进行区分,他提出的两个维度分别是保持传统文化 和身份的倾向性,以及和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并且他认为这两个维度是相 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对某种文化的高认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就低。
• 这一模型在理论上确实有创新之处,无论是对文化适应的研究,还是对跨文化心理 学的其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实证性研究的支持,并且也很 难设计出针对这个模型的实证性研究。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它在维度理论里近乎无 人注意的地位。
返回
文化适应研究的发展展望
• 量表的发展一方面要确定好其维度,另外,也要注意选择好项目,确定一些必要的,在文 化适应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指标,而不仅仅是那些常用的替代变量(proxy variables)。通 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尽可能地使这些项目所代表的结构与现实的文化接近,增加测量 的内部效度。
• 正如美国上个世纪前中期的现实一样,当主流文化群体通过种种手段来促进移 民的“同化”时,实际上就是把美国社会当成一个“熔炉”,试图把所有少数 民族文化都熔化进去;当这些主流文化群体追求并加强“分离”时,采用的是 “种族隔离”策略,这一策略在南非和美国都实行过;当主流文化群体将文化 适应中的群体“边缘化”时,实际上采用的是一种“排斥”策略;最后还有一 种,就是当主流文化群体承认其他文化的对等重要性,并追求国家的文化多样 性时,就出现了与“整合”相对应的“多元文化”,这一策略在加拿大等国家 比较受欢迎,并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
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研究
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研究作者:马文婷吴振军来源:《教师·中》2014年第07期基金项目负责人:陈丽仙(1980—),女,福建仙游人,天津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科长,工程师。
作者简介:马文婷(1984—),女,山西太原人,天津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科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要:本文以跨文化适应理论为框架,以天津科技大学的18名外籍教师为样本,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探讨来华初期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及其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外籍教师管理方面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高校外籍教师;外籍教师管理一、前言跨文化适应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研究者普遍认为,人从一种文化移居到另一种文化时会面临很多方面的冲击,如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
随着来华外籍教师的人数上升,聘请外籍教师来华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外籍教师管理都非常重视外籍教师硬件条件的提供,对于外籍教师来华后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却较少问及。
本研究以天津科技大学的18名外籍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探讨影响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外籍教师管理方面的可行建议。
二、理论框架跨文化适应是指“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王佳蕾,2009)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显示,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八个。
内部因素:性别、旅居时间、跨文化沟通能力、出国前准备及跨国经历、人格、文化智力;外部因素:文化距离、社会支持。
Church(1982)指出,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表现出更好的适应力。
出国前准备与跨国经历与跨文化适应能力呈现正相关。
王佳蕾(2009)利用多元文化人格问卷实证研究发现,旅居者文化共感性越高、社交主动性越高、情绪越稳定,其文化适应水平越高。
外部因素方面,Babiker、Miller(1990)提出文化距离的概念,指旅居者自我感知到的原文化和旅居国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型
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型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敏感性已经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竞
争力,从而促进组织、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合作,打破旧的藩篱。
跨文化敏感性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和团体的传统,规则和价值观,并为人们促进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跨文化敏感性,当今互联网已经发挥重要作用。
从发展互联网技术,
如虚拟现实(VR)、无人机、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到借助互联网影响全球性文化,科技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互日益密切。
因此,对跨文化敏感性和多文化技能的认知已成为互联网用户和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
为培养社会上的跨文化敏感能力,一项重要的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型,即BOCCA,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该模型构建了一个框架,将跨文化敏感
性使用到四个不同的层次中:认知、情感、行动和社会伦理方面。
该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感受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事情,进而建立起开放、公平、正义公正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环境。
此外,互联网时代也提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的窗口,特别是通过社
交媒体。
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社交媒体环境,让人们更容易跨越文化差异,从而了解和分享文化知识、阅读文化文本,以及借助技术搜索文化信息。
借助社交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加深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和扩展跨文化敏感性。
综上所述,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型旨在推动跨文化友好、多样性尊重和文化包容,也是当今全球化发展期间建立正确的国际关系前提。
只有当全世界的人们都有跨文化敏感性和多文化技能的认知,才能够共同珍视和弘扬文化多样性,进而构建共融共存的国际社会。
跨文化沟通技巧在外派工作中处理文化适应问题
跨文化沟通技巧在外派工作中处理文化适应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国外工作或派遣到其他国家工作。
然而,在外派工作中遇到文化差异和适应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为了顺利处理这些问题,跨文化沟通技巧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在外派工作中处理文化适应问题的一些有用技巧。
一、了解目标文化在外派工作前,了解目标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语言、价值观、信仰、社会礼仪等方面。
通过学习目标文化的语言,可以更好地与当地员工、客户进行沟通。
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同时,了解目标文化的社会礼仪,可以避免尴尬场合的出现,增加对当地人的尊重。
二、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外派工作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尊重和接受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习俗。
不要因为与自己国家的差异而抱有偏见或评判。
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倾听他人的观点,虚心学习和适应新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更好地与当地员工和客户合作。
三、提高非语言沟通能力在跨文化沟通中,非语言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不同文化可能对某些非语言信号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非语言沟通能力。
这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眼神交流等。
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确保它们与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一致。
同时,我们也需要细心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信号,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和情感。
四、培养文化敏感度在外派工作中,培养文化敏感度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敏感度指的是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我们应该尊重并且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差异,还要理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只有通过培养文化敏感度,我们才能更好地与跨文化团队合作,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冲突和误解。
五、主动学习和适应在外派工作中,主动学习和适应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地的语言、习俗和文化知识。
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与当地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此外,我们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适应当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性研究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性研究在当代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越发重要的一个话题。
无论是在商业、学术还是民间交流领域,都需要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风俗习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适应。
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已经越来越模糊,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已经成为了非常综合和多学科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一方面,文化适应性可以帮助人们融入新的文化环境,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另一方面,文化适应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包容跨文化交流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对文化适应性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化适应性。
文化适应性是指一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这种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心理适应主要涉及个体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等方面的认识和反应;行为适应主要涉及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言语、动作、礼仪等方面的表现和实践。
文化适应性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培养的,而非一蹴而就的能力。
文化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体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
教育背景可以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知;家庭背景可以影响到个体对于性别、年龄、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和意识;社会背景则可以影响到个体对于社会组织、文化习俗、传统节日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
此外,个体的性格、态度和行为习惯也对文化适应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开放、宽容、灵活的性格特点可以促进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相反,固执、保守、狭隘的性格特点则会阻碍个体的文化适应性。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文化适应性。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这种理解和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行上,也需要渗透到个体的内心深处。
同时,个体需要培养一种积极而开放的跨文化交流的心态,勇于接受和尝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点和习俗。
外籍人员跨文化管理的对策
| 中外互鉴外籍人员跨文化管理的对策□李偌兰/文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加之中国始终对外保持友好开放的态度,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选择来中国发展。
然而,在外籍人员管理方面,企业遇到了许多问题,如语言沟通障碍,使得更易起文化冲突;对外籍员工缺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协助;忽略提供员工情绪的宣泄的渠道,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中外人员双方缺乏友谊和信任等等。
因此,本文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外籍人员跨文化管理对策:首先,关心最基本的需求,营造熟悉的文化氛围;其次,注重跨文化管理培训与适应,减少文化冲突;然后,注重“走心”,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再者,认可和表彰外籍人员的价值和贡献,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此外,分享中外员工的友谊故事,宣传企业的友好文化;最后,重视外籍员工的反馈,体现民主性的管理。
1 跨文化管理的概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不少外籍人才流向中国。
因此,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企业得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减少文化冲突,企业实行跨文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式管理”,是指在全球化经营中,企业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1]。
它研究的是在跨文化的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
在这跨文化团队里,由于文化差异,员工的沟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但是,从管理的角度上看,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了解和减少这些差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元化员工队伍的优势是管理的工作重心。
2 关心最基本的需求,营造熟悉的文化氛围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2]。
因此,在外籍人员管理上,首先需要关心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需求。
当外籍人员第一次到中国,为了让外籍同事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我们可以提供便利协助,如在饮食上,我们可以介绍当地的饮食文化、推荐符合他们口味的菜肴,同时需要调查了解日常文化的习俗,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吃猪肉等,避免文化冲突;在住宿上,结合他们的需求,可以提前预定好房子,便于他们日后入住;在网购提供协助,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常用的网购APP;在语言沟通上,需要提供一名能够及时协助翻译的好帮手,及时解决沟通障碍问题。
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与深圳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研究
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与深圳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研究
刘恩祥;李哲;程芳;莫少斌
【期刊名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1)004
【摘要】通过详细介绍由美国著名跨文化研究学者Milton J.Bennett教授提出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本文旨在说明此模型对深圳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此模型的理论框架设计出定量的问卷以及定性的深度采访,用于调查深圳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状况以及探索具体的帮助外籍教师适应深圳文化和生活的措施.
【总页数】5页(P43-46,50)
【作者】刘恩祥;李哲;程芳;莫少斌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广东深圳51817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广东深圳51817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广东深圳51817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广东深圳5181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
【相关文献】
1.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基于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J], 郭晓英;
2.国际化背景下宁波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J], 卜霄艳
3.国际化背景下宁波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J], 卜霄艳;
4.中外合作校际交流项目外籍英语教师跨文化适应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 李晓玲; 谢绿
5.关于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质性研究 [J], 谷琳玉; 吴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研究
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1-06T01:38:41.12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第24期作者:丛思达[导读] 本研究以跨文化适应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与访谈从总体适应、工作适应、人际适应和心理适应四个方面了解中国东北某外国语大学来华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的总体适应呈现较好态势,但工作适应与人际适应存在较多负面反馈;因此,来华外籍教师在工作适应与人际适应方面有切实需求。
丛思达(大连外国语大学 116044)摘要:本研究以跨文化适应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与访谈从总体适应、工作适应、人际适应和心理适应四个方面了解中国东北某外国语大学来华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的总体适应呈现较好态势,但工作适应与人际适应存在较多负面反馈;因此,来华外籍教师在工作适应与人际适应方面有切实需求。
关键词: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基金项目: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际化背景下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调查及研究”(编号:202110172A075)一、引言伴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对来华外籍教师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这一问题也更受全社会的关注。
外籍教师来华进行教学有着学术优势,他们帮助中国学生更深入了解并学习异域文化,对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多数来华外籍教师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跨文化的不适应现象。
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 当时主要为探究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
直到1936年, 人类学家Redfield(1936)等给出了跨文化适应较为正式的定义:“由个体所组成, 且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 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改变的现象。
”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本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
迟若冰(2018)强调了一维模型(即认为文化适应是单向的)的局限性,为本研究提供了寻找多维结构跨文化适应理论基础的思维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跨 文化敏感度发展模 型; 外籍教 师; 跨 文化适应
中 图分 类 号 :G 4 5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6 3 3 2( 2 0 1 3) 0 4 — 0 0 4 3 — 0 4
1深圳 与全球化
在这 些 国际 中学 的学 习最终 走 向 国外 进 行大 学 的学 习 ;2)越 来 越 多外 籍 的教 师来 到深 圳 指 导本 地 学
( 2 0 0 1 : 5 ) 把 “ 全 球 化 ”解 释 为 “ 一 个 社 会 过程 ,在 在 深圳 的跨 文 化适应 。
此 过程 中地 理 对 经济 ,政 治 ,社 会 以及 文化 发 展 的 限制在 减退 ,人们 也不 断 意识 到 这种 减退 并 作 出相 应 的行 动 ”1 3 ] o 自从 改 革 开 放政 策 实 行 以来 ,深 圳
说 明 此 模 型 对 深 圳 外 籍 教 师 跨 文 化 适 应状 况 调 查 的 关联 性 。在 此 基 础 上 ,本 文 根 据 此模 型 的 理 论 框 架 设 计 出定 量 的 问
卷 以及定性 的深度 采访,用 于调查深圳 外籍教 师的跨文化适 应状 况以及探 索具体 的帮助 外籍教 师适应深圳文化和 生活
2深圳外教群体的特点总体描述
经过 初 步 的调查 ,主要是 通 过 了解5 0 位 在深外
不 断 引进 外 资进 行 经济 建设 ,深圳 本 地 的企业 也 不 教 的 简历 ,我 4 f l x  ̄ 这个 外 教 团队 的总体 特 点有 了以 断走 向全球 ,深圳 成 为经 济全 球化 的重要 力量 。 以 下 的掌 握 :
此 同时 ,深 圳也 积 极参 与 到文 化 的全球 化 ,最 典 型 的标 志是 2 0 1 1 年 在 深圳举 行 的世界 大 学生 运动 会 。 1)这 个外 教 团 队具 有 高 学历 。大 部 分 的外 教 具 有本 科学 历 ,还 有一 小 部分 具有 硕 士研 究生 学历 2)这 个外 教 团 队 的年 龄跨 度 比较 大 。有 的是
深圳信息 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的外教 。
c u l t u r e). 跨 文 化 敏感 度 发 展模 型最 突 出 的特 点 在
3)这 个 外 教 团 队有着 多 样 的 跨 文化 经 历 。 有 于 此 模 型 把 以上 六 种 情 况 概 念 厘 定 为 一 个发 展 轨
在此 大 背景 下 ,深圳 的教育 也 实现 了一定 程度 的全 和博 士研究 生学 历 。
球化 ,具体体现如下 :1 ) 越来 越多的外 国中学在
深圳 办起 了国 际班 ,许 多 深圳本 地 的 学生 可 以通 过 刚刚本科毕业的年轻外教 ,有的则是中年的有多年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0 9 【 基金 项 目 】本文 为深 圳 市哲 学社 会 科学 “ 十二 五 ”规  ̄2 0 1 2 年度 项 目 《 深- g t l # b 籍教 师跨 文 化适 应 调查 研究 》的研 究成 果 。 【 作者简介 】 刘恩祥 ( 1 9 7 5 一 ), 男 ( 汉 ),江西吉安人 ,硕士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外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E - m a i l : l i u e x @ s z i i t . c o n —
作 为 中 国 改 革 开 放 事 业 的 试 验 田 , 深 圳 在 生 的学 习 。我 国 国家 中长期 教育 改 革和 发展 规划 纲 2 1 世 纪 已经 成 为 了一 个 具 有 较 高 全 球 化 程 度 的城 要 ( 2 0 1 0 — 2 0 2 0)中提 出要 扩 大 教育 开 放 ,加 强 国 市 。不 同的学 者 对全 球化 有 不 同 的定义 。英 国学者 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 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和师资。因 R o b e r t s o n( 1 9 9 2 : 8 ) 把 “ 全球 化 ”定义 为 “ 世界 的压缩 此 ,深圳 外籍 教 师这 个 团体 对深 圳教 育 的 国际化 和 以及 世 界作 为一 个整 体 的意识 的加 强 ”l 1 ;G i d d e n s 全球 化起 到 了非 常重 要 的作用 。然 而 ,对 于 这样 一 f 1 9 9 1 : 6 1 )  ̄ J l 把 “ 全球 化 ”理 解 为 “ 全 世界 范 围内社 支外教队伍 ,在 中国的文化中,具体而言在深圳这 会关 系 的加 强 ,而这 种关 系 的加 强把 各 个相 隔 甚远 样一 个 现代 化 和全球 化 的城市 语 境 中 ,他 们 的跨 文 的地 方 联 系起 来使 得某 个 地 方发 生 的事 情受 到 远 隔 化适应状况会是怎么样 ,是非常值得我们学者去调 千里 以外 的地 方 所 发生 的事 情 的影 响 ” [ 2 1 ;Wa t e r s 查研究的。本文的主 旨就在于如何去 了解外教群体
V0 1 . 1 l No . 4
De c. 2 01 3
跨文化敏感 度发展模 型与深圳外籍教师
跨 文化 适 应 研 究
刘恩祥 ,李哲 ,程 芳 ,莫 少斌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 院应用外语学 院 , 广东 深圳 5 1 8 1 7 2 ) 摘 要 :通过详细介绍 由美 国著名跨 文化研 究学者Mi l t o n J . B e n n e t t 教授提 出的跨文化敏 感度 发展 模型,本文 旨在
第1 1 卷 第4 期 2 0 1 3 年1 2 月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z h e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