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拨备压力有增无减
银行资产质量形势及管控措施
银行资产质量形势及管控措施
银行资产质量是指银行资产的优劣程度,是反映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波动,银行资产质量面临一定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良贷款率上升:部分行业和企业受到市场冲击,还款能力下降,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2. 拨备覆盖率下降:为应对不良贷款上升,银行需要增加拨备,但拨备覆盖率的下降也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3. 资本充足率下降:不良贷款和拨备的增加会消耗银行的资本,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影响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为了应对银行资产质量形势,银行可以采取以下管控措施:
1. 加强风险管理:银行应加强对贷款客户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
2. 优化信贷结构:银行应调整信贷结构,减少对高风险行业和企业的贷款投放,增加对优质客户的支持。
3. 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银行应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通过催收、诉讼、重组等方式,降低不良贷款率。
4. 提高拨备覆盖率:银行应根据风险状况,合理提高拨备覆盖率,增强抗风险能力。
5. 补充资本: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
总之,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高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以应对资产质量形势,确保银行的稳健经营。
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
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1. 什么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覆盖率,听起来好像个专业术语,其实就是银行为可能出现的贷款损失预留的钱。
想象一下,银行就像一个大水缸,水缸里盛着大家的存款,而拨备就像是水缸底部的小洞,防止水缸漏水。
万一有客户还不上贷款,银行就能从这些拨备里“补水”。
可见,这拨备覆盖率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搞得好,银行就能稳稳当当地经营;搞得不好,就有点儿像把水缸的洞堵上,万一漏水就惨了。
1.1 为什么要监管说到监管,大家可能会想,这不是多此一举嘛?其实不然!银行的稳健运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
我们把钱存到银行,大家心里都希望能安安稳稳,收益可观。
可要是银行出了问题,那可就真是“夜长梦多”了。
所以,监管就像是个守门员,帮我们把好关,确保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确保银行在风险来临时,能顶得住、扛得住。
1.2 监管要求的具体内容说到监管要求,这可是个细致活。
简单来说,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拨备,通常是贷款总额的一个百分比。
这个比例得随时变动,根据经济形势、市场风险等因素来调整。
就好比天气变化,有时候太阳高照,有时候乌云密布,银行得随时调整自己的“衣服”,以应对不同的天气。
2. 拨备覆盖率的影响2.1 对银行的影响说实话,拨备覆盖率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健康程度。
如果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太低,就意味着它的“防线”薄弱,一旦坏账增加,就很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这就像你买了很多保险,结果关键时刻发现保单都没了,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所以,银行得好好盯着这项指标,确保自己不至于“透支”。
2.2 对贷款人的影响而且,拨备覆盖率也会间接影响到我们这些贷款人。
想象一下,银行为了保证拨备覆盖率,把贷款条件弄得更严格,利率抬高,这对想借钱的人可不是个好消息。
就像是你本来想借点钱买新手机,结果银行说,哎呀,你的信用分不够,给你提高利率,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因此,拨备覆盖率的高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贷款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状况及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状况及成因分析通过对于我国近一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紧缺局面的展示,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存在流动性较紧的普遍现状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流动性的原因。
文章认为银行资金期限错配,国家存款准备金率和居民储蓄习惯是重要原因所在。
标签:流动性紧缺;资金期限错配;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业务一、引言中国规模强大的商业银行主要是五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通常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能力,即要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
对于企业,保持一个适度的流动性是对于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
对做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保持适度的流动性能够让银行满足正常提款或是兑付要求以及突发事件,避免资金枯竭陷入破产危机,是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健康的运行的保障,也是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1.银行同业拆借率在2013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发生一场流动性惊人变化。
6月8号,银行间隔夜利率一直高升到9.58% ,最高隔夜拆借率高达13.4%。
面对这样的情况,央行相反开始了从市场抽离资金的行动,一共回收货币210亿元,以至于商业银行间流动性紧缺的状况加剧。
第二波流动性严重紧张的情形自12月19日再次上演,中央银行最终开始注入流动性缓解紧张状况。
2014年,银行拆借率逐渐降低。
2013年的利率变化经历提出了一个信号: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流动性紧缺的事实。
2.存贷款比例银行的存贷款比=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比值越高,反映出对应银行债务的贷款资产就越多,对应流动资产越低,国家规定各银行的各项贷款与存款的比例不得超过75%。
中行存贷比在1997年的为98%,建行约为83%,存贷比直到2003年度才降到国家规定的比例之下。
各个银行的存贷比总体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这也反应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长期较为紧张的状况。
3.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100%,该指标能够用来考核银行是否储备足够的资金可以防范风险。
银行业10家银行22H1快报:业绩超预期,不良创新低
10家银行22H1快报:业绩超预期,不良创新低2022年07月24日截至2022年7月24日,已有10家银行(6家城商行、4家农商行)披露22H1业绩快报,我们对关键指标进行汇总分析。
业绩保持较高景气度,营收、利润增速环比回升。
截至22H1,10家银行合计营收同比增速环比+0.35pct,其中城商行整体(以下简称“城商行”)提升辐度较大,农商行整体(以下简称“农商行”)则环比回落。
从个股看,江阴、江苏和苏州银行改善最为明显,环比提升辐度均超3pct。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环比+1.38pct,其中农商行上行幅度更大,或部分受益于信用成本下降。
从个股看,杭州、江苏和无锡三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30%,无锡、江苏和苏州银行环比改善最为显著。
信贷投放维持较好水平,存款吸收延续高增。
截至22H1,10家银行贷款总额同比增速环比小幅下行,其中农商行回落更为明显。
个股来看,杭州和苏州银行实现环比回升,其中杭州银行幅度更为明显,或部分受益于区域较强基建投资的拉动。
存款吸收延续22Q1高增趋势,但城、农商行出现分化,其中城商行存款总额同比增速实现环比提升,农商行则环比小幅下行。
从个股看,苏州、苏农、杭州银行上行幅度较大,叠加年初以来存款成本的趋势性下行,对于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有积极影响。
资产质量保持优异,拨备覆盖率稳步提高。
截至22H1,10家银行平均不良率环比-1BP,其中苏州和江苏银行改善更为明显。
资产质量延续向好,助推拨备覆盖率环比+15.9pct,其中农商行平均上行幅度高达28.2pct。
个股来看,张家港行、苏州和江阴银行提升幅度较大,为反哺利润预留充足空间。
投资建议:业绩增速向上,资产质量优异从已经披露22H1业绩快报的10家银行看,业绩保持较高景气度,其中利润增速改善更为明显,高扩张城、农商行中报行情或已开启;信贷投放保持强劲,存款吸收延续高增,有望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资产质量延续向好,拨备覆盖率稳步提高。
银行贷款控新降旧压力较大,不良处置进度偏慢的整改措施
银行贷款控新降旧压力较大,不良处置进度偏慢的整改措施1、工商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持续提升风险资产经营能力。
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贷款1901亿元,积极推进风险资产经营转型,除部分行业客户受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贷款出现劣变外,贷款质量总体稳定。
通过资产证券化项目有效支持不良资产处置。
2、建设银行加强资产保全经营。
坚持围绕风险化解和价值创造,推进不良资产处置攻坚行动,经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统筹运用债委会机制和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手段,成功处置多个不良项目。
业内首家“龙集市”不良资产交易平台全面投产应用,不良资产估值模型业内率先落地,数字化经营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持续加大处置力度,优化处置结构,为全行战略推进、资产管控、结构调整和效益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3、农业银行积极推进不良处置,立足自主处置,深入挖掘清收资源,实施多清收、多核销、多重组、审慎批转的处置策略,抓好重点领域不良贷款处置,提升主动化解风险能力。
个贷不良方面,加强逾期贷款催收管理及核销处置,加快个人不良资产处置,个贷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4、中国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力度,夯实资产质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继续对不良项目进行集中和分层管理,分类施策、重点突破,持续提升处置质效。
用足用好监管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政策,拓宽处置渠道,对公单户和个人批量转让实现突破。
加大个人及银行卡不良资产证券化力度,处置规模创历史新高。
境内全口径化解不良资产1475亿元。
发行6期不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34.76亿元。
5、交通银行2021年,交通银行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力度,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39.36亿元,同比增加10.25亿元,连续两年清收处置金额超过800亿元,近三年累计化解近3000亿元。
一是进一步发挥总行专业化处置能力,成功推动重大风险项目处置落地,提升不良处置成效。
二是积极落实监管部门关于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新政,拓宽个人和对公不良贷款处置渠道。
6、邮储银行开展2021年资产保全“固堤清淤”大行动,加大现金清收力度,综合运用自主、司法、委外等清收方式,对已核销呆账“账销案存、权在力催”,现金回款金额同比增长13.51%,占总处置金额比例超过50%;推动长期不良处置,实施大额对公不良核销名单制管理;创新不良处置方式,成功发行邮赢惠泽2021年第一期、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推动首单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法人不良单户转让落地;强化不良溯源管理,持续开展不良资产成因分析;持续开展保全专业培训,提升人员从业能力,筑牢合规底线。
7 号文对超额拨备覆盖率和银行业的影响几何
7 号文对超额拨备覆盖率和银行业的影响几何作者:李虹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协创中心研究员来源:《金融理财》 2018年第4期银监会近日印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其政策要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拨备覆盖率从150% 调整为120%-150%。
第二,贷款拨备率从2.5% 调整为1.5%-2.5%。
第三,各级监管部门在上述调整区间范围内,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明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
降低拨备要求的意义该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有以下三点:1、降低银行监管成本,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截止到2017 年底,中国银行业平均拨备覆盖率达181%,根据国际银行业通行标准:不良贷款数据真实的情况下100% 的拨备覆盖率要求已经十分充足,我国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过高。
导致近期银行业利润增速下滑,发展势头放缓,银行应对监管的成本上升。
降低拨备覆盖率有助于释放银行存量拨备,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2、加快不良资产流转处置,提高报表真实性降低拨备覆盖率,有助于银行快速核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积累的不良资产,改善银行业绩,防止银行为应对监管而粉饰财务报表,掩盖不良真实水平。
3、调整拨备覆盖率可以对冲去杠杆的负面效应近两年来,商业银行资本压力急剧上升,根据2017 年出台的“三三四十”等监管规定要求,商业银行“表外资产逐步回表”、资本压力急剧上升。
表外资产回表的最大困难在于其进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后,需要银行补充资本金。
当前,除不良贷款之外,表外资产回表也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
下调拨备覆盖率有助于缓解银行资本占用,有助于银行表外资产顺利回表,将降低“表外回表”的摩擦成本,有助于金融市场平稳过渡。
所以,此时降低拨备要求,更有利于加快处置现有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同时也使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实力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7 号文对于银行业的影响7 号文调低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拨备率将对银行业存量拨备、未分配利润、核心一级资本、贷款规模、不良贷款处置与表外资产回表形成重要影响。
拨备率措施
拨备率措施摘要拨备率是银行和金融机构评估其贷款风险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拨备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拨备率措施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合理的拨备率措施,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有效管理风险,保障资产质量,提升经营稳定性和盈利能力。
定义和计算方法拨备率指的是银行和金融机构根据其贷款和其他资产的风险水平,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拨备为坏账损失的能力。
拨备率可以反映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般来说,拨备率越高,银行的资产质量越好,风险控制越强。
计算拨备率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静态拨备率和动态拨备率。
静态拨备率是指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衡量预计的信用损失,并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拨备为坏账损失。
动态拨备率则是根据当前市场环境和经济情况,综合考虑贷款和资产的风险水平,动态调整拨备率。
拨备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拨备率 = 拨备金额 / 贷款总额其中,拨备金额指的是银行预留的用于坏账损失的资金,贷款总额表示该银行的总贷款额。
拨备率措施的重要性和应用拨备率措施的重要性在于它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拨备率措施能够帮助银行做出合理的风险评估,判断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偿还能力,并据此决定贷款的拨备金额。
首先,拨备率措施能够帮助银行和金融机构提前识别和管理风险。
通过对不同贷款类别和借款人进行风险评估,银行可以预测潜在的信用损失,并提前拨备相应的资金。
这可以减少坏账风险对银行的影响,提高资产质量。
其次,拨备率措施可以提升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定性。
拨备率的合理设定可以保障银行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时有足够的资金储备,避免因坏账损失而导致经营困难。
拨备率措施还可以帮助银行和金融机构提高盈利能力。
通过准确评估风险和预留适当的拨备金额,银行可以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减少坏账损失的影响。
这样可以保证银行的盈利能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存款者。
拨备率措施的应用案例拨备率措施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拨备率措施的应用案例。
银行拨备无法提足的原因
银行拨备无法提足的原因
银行拨备无法提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良贷款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可能是导致拨备无法提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或违约时,银行需要根据风险评估模型和相关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拨备,以应对可能的损失。
如果不良贷款增加,拨备提取的比例也会增加,这可能导致银行的拨备无法提足。
2. 经济环境恶化:当经济环境恶化时,整体贷款违约率可能会上升,导致银行面临更多的不良贷款和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银行提取了一定比例的拨备,仍然可能无法足以应对可能的损失。
3. 销售策略和业务模式:银行的销售策略和业务模式也可能导致拨备无法提足。
如果银行过于注重扩大市场份额,以及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可能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从而使拨备无法提足。
4. 拨备计提不足:银行在计提拨备时可能存在低估风险的情况,导致计提的拨备不足以覆盖可能的损失。
这可能是因为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或者为了满足财务报表要求而人为地降低拨备计提。
5. 监管要求变化:监管机构对银行的拨备要求也可能发生变化,对于某些银行来说,这意味着需要提取更多的拨备以满足监管要求。
如果银行未能及时调整拨备计提,就可能导致拨备无法提足。
中小银行存款业务困境及发展策略建议
中小银行存款业务困境及发展策略建议2017年以来,受外汇占款增长持续不佳和金融“去杠杆”政策影响,银行体系“存款难、存款贵”问题持续发酵。
以往不少中小银行所依靠的主动负债模式已难以为继,一些水分较大的派生存款(例如保证金存款等)也被大幅压减,各家银行增存稳存压力骤然提升,流动性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应如何正确看待目前所面临的存款难题,以及如何采取有效举措进行应对,都值得深入思考。
一、“存款立行”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永恒主题自银行业开始商业化运作以来,“存款立行”基本上就成为我国银行人的信条。
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这个理念受到不少指责,但总体而言,在利率管制时代,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信用体系快速扩张,正是“存款立行”的理念支撑着各家银行快速壮大。
随着利率管制逐渐放开,商业银行利差不断收窄,遂开始强调资产风险定价,在负债端也更多强调主动负债管理而不再简单聚焦一般性存款。
同时,商业银行开始尝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商行+投行”“融资+融智”等模式逐步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各行非息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尽管如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吸收存款依然是其经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原因有以下三点:核心存款的多寡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我们通常会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信用中介,然而银行自身的信用恰恰来自于其庞大的核心存款规模。
从国际银行业来看,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尽管大型商业银行通常具有较高的主动负债规模,但同样十分重视低成本核心存款的培育。
核心存款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笔价值不菲的无形资产,离开核心存款去谈经营风险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存款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
这在2017年体现的格外明显,紧平衡的市场环境使具有稳定负债基础的银行竞争优势开始显现,各行之间业绩分化的原因恰是在于其各自的存款基础。
从银行财报来看,负债基础好的银行,资产配置更具灵活性,经营业绩和市值表现均优于负债基础薄弱的银行;相反,对于负债基础不牢、成本偏高的银行來说,资金价格的急剧上升迫使其更多依靠高利率市场化资金,净息差快速收窄。
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山大利润增速进入“个位数”
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山大利润增速进入“个位数”作者:陈思源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6年第3期陈思源1 月下旬,不少上市银行均披露了2015 年业绩快报,除个别银行利润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不少股份制银行的利润增速已经低于5%。
机构人士认为,降息导致息差收入减少是国内银行业增速下行的重要原因。
银行业利润增速下滑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对外披露2015 年业绩快报。
数据显示,浦发、兴业、民生、中信银行2015 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7.60%、6.70%、3.5%、1.1%,利润端分化明显。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降息带来的重定价效应逐步显现,导致息差收入减少是2015年第四季度收入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而利润端则受到资产质量下行拨备计提的显著影响。
分公司看,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第四季度净利润增速显著下降,除收入增速回落因素外,拨备计提是主要原因。
此外,中国银行业协会1月24 日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简称《报告》)显示,约40% 的银行家认为其所在银行今后3 年的不良资产率将在1% 至3% 之间,说明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另外,预计银行业营收及利润增长进入“个位数”时代。
《报告》显示,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家们对未来3 年的营业收入与税后利润增长预期有明显下滑。
八成左右的银行家预计今后3 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税后利润增长率都将低于15%,约六成的银行家预计将低于10%,延续了近年来不断下滑的趋势。
中间业务收入增长(30.3%)和生息资产规模增加(28.5%)被认为是未来利润增长最有力的推动因素。
银行家对未来资产质量的担忧也有所上升。
约40% 的银行家认为其所在银行今后3 年的不良资产率将在1%~3% 之间,说明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90% 的银行家认为中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将超过150%,但与去年同期调查数据相比有所下降。
拨备覆盖率降低的原因
拨备覆盖率降低的原因
拨备覆盖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坏账增加:如果该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增加,可能会导致拨备覆盖率降低。
不良贷款是指银行贷款中出现逾期或无法按时偿还的贷款。
如果银行发放的贷款中有较多坏账,银行需要增加相应的拨备来应对可能的损失。
2. 贷款增加:如果银行扩大了贷款业务规模,贷款总额增加,但拨备金额没有相应增加,就会导致拨备覆盖率降低。
这可能是因为银行在拨备计算中没有充分考虑新增贷款的风险。
3. 拨备减少:银行可能主动降低拨备金额,以提高财务表现或减少负债。
这可能发生在银行对未来经济状况持乐观态度,或者收入增长流失的情况下。
4. 不充分拨备:银行可能没有及时、足够地拨备潜在的损失。
这可能是因为银行未能充分评估贷款风险,或者出现了预测不准确的情况。
5. 资本结构调整:银行可能在资本结构调整时将更多的资本用于其他用途,导致可供拨备的资金减少,拨备覆盖率降低。
6. 法律法规变化:如果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了拨备计算的标准或要求,银行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导致拨备覆盖率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拨备覆盖率的降低可能存在风险,因为这意味
着银行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潜在的贷款损失,可能会对银行的财务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
银行拨备 资产负债表
银行拨备资产负债表
银行拨备是指为应对潜在风险而设立的一项准备金,用于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
它是银行业务经营中非常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用于保护银行资产免受不良贷款和其他风险的影响。
在资产负债表中,银行拨备通常被列为负债项。
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般拨备和特殊拨备。
一般拨备是银行为应对整体经济环境变化和普遍信用风险而设立的准备金。
它是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规定和银行自身的内部评估,按照一定比例计提的。
一般拨备的目的是增加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特殊拨备是针对具体的风险和不良贷款而设立的准备金。
当银行判断某笔贷款存在违约风险或已逾期未偿还时,会根据风险大小和违约概率计提相应的特殊拨备。
特殊拨备的目的是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保护银行的资产质量。
银行拨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具体位置取决于会计准则和银行自身的会计政策。
一般来说,它通常列在负债项的特殊准备或准备金部分。
通过增加拨备的数额,银行可以提高其净资产和总资本的充足性,从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银行拨备是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大小进行计提的,并非直接反映实际损失的金额。
因此,银行拨备的数额并不影响银行的利润和现金流量,但它对于评估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质量非常重要。
试析新会计准则对银行贷款拨备的影响
试析新会计准则对银行贷款拨备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会计准则不断更新、完善,其中不乏对银行贷款拨备的规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新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本文将从这一新准则出发,分析其对银行贷款拨备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的背景和主要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强化企业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规范金融工具账面计量、期末确认以及会计处理方法。
其主要规定如下:1.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公允价值不可靠或无法获取时,应进行成本法计量。
2.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并应按特定的分类方法进行会计确认。
3.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按照期末公允价值计量要求进行调整,调整金额应计入当期损益。
4.对于贷款和垫款等金融资产,需要根据个别情况进行计提减值准备。
其中,不良贷款的减值准备应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进行计提。
1.计提拨备规模将增加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银行需要根据“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贷款进行分类,评估不良贷款的违约概率以及违约造成的损失程度,计算出相应的减值准备金额。
在这一计提方法下,银行需要更准确地把握贷款质量、风险程度,计提减值准备的规模将有所增加。
2.资产负债表数据更加真实过去,银行在计提拨备时,常常偏向选择将拨备计提至最低水平,仅仅满足监管要求,通常不会对拨备的需要设立过多的预期,这导致了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的真实反映不足。
而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更加强调了银行的指导要求,银行将不得不更加科学、合理地计提拨备,以符合真实情况,资产负债表数据的真实反映将有所加强。
3.影响盈利和税负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银行的盈利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银行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将因计提拨备而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贷款拨备计提额的增加会对银行税负产生影响,由于减值准备是税前扣除,计提减值准备增多将会减少纳税基数,从而提高银行的税负水平。
银行:上半年增提拨备做实质量,后续关注核心盈利稳定性
上半年增提拨备做实质量,后续关注核心盈利稳定性银行事件概述:目前36家上市银行的2020年中报全部披露完毕,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降9.4%,营业收入和拨备前利润分别同比增6.28%、6.92%。
主要观点:►上市银行上半年净利负增,仅城商行实现正增,营收PPOP增速环比回落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降9.42%,较一季度的 5.52%转负且为近年来首次负增;营收和PPOP分别同比增 6.28%/6.92%,虽然环比一季度回落,但仍大幅超过利润增速,反映减值计提放量。
上半年减值准备同比多提38.56%(环比一季度14.22%大幅提升),利息收入和中收助力核心盈利仍基本保持稳健。
►上半年拨备计提拉低业绩增速,规模仍是业绩主要正贡献因子上半年利润负增9.42%主要影响因素源于拨备大幅计提(负贡献15.4%);今年以来尤其是二季度流动性环境进一步宽松、叠加贷款利率并轨影响显现,银行息差普遍承压,息差变化对业绩增速负贡献3%;规模变化仍是业绩的主要正贡献因子(+5.75%),且贡献度逐季提升,反映银行信贷投放放量支持实体形成以量补价;手续费和成本收入比对净利润分别正贡献 1.96%、2.49%,且整体基本保持平稳态势,反映中收的持续改善和控费能力的提升。
►基本面数据详解:1)资产:二季度规模平稳扩增,城农商行增速上行,或源于监管支持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以及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引导,促进城农商行资产扩表。
资产配置方面,贷款占比进一步提升,且上半年对公贷款获增配,二季度随着居民消费恢复零售贷款增长修复。
2)负债:上半年贷款投放放量助力存款沉淀下,上市银行存款表现强劲,上半年存款新增超去年全年,同时定期化程度提升。
3)息差:降息周期银行息差承压,24家上市银行净息差同比下行。
受益于主动负债成本大降,城商行息差存韧性。
后续伴随进一步压降实体融资成本的政策落地,以及市场流动性的边际收紧、负债端压力略有提升下,未来息差的压力也将提升。
银行存贷规模增减情况汇报
银行存贷规模增减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行在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下,银行存贷规模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在此,我将对我行存贷规模的增减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我行的资金运作情况。
首先,就存款规模而言,我行在过去一年内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
得益于我行不断优化存款产品,提高存款利率,并加大对存款的宣传力度。
同时,我行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不断扩大存款业务的覆盖范围,吸引了更多的存款客户。
因此,我行的存款规模在过去一年内实现了持续增长,为我行的资金储备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就贷款规模而言,我行在过去一年内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受到宏观调
控政策的影响,我行的贷款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一定的下降。
但随着政策的逐步放松,我行的贷款规模也逐渐回升。
特别是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我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我行的存贷规模在过去一年内出现了一定的增减情况。
存款规模持
续增长,为我行的稳健经营提供了良好的资金基础;贷款规模虽然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在政策的引导下,我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未来,我行将继续保持稳健经营的理念,不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银行五降两增工作总结
银行五降两增工作总结
近年来,银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如经济下行、利率下降、竞争加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行积极开展了“五降两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就此工作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首先,我们坚持“降本增效”,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提高了盈利能力。
其次,我们积极推进“降风险增收益”,加强风险管理,减少不良资产,提高了资产质量,增加了收益。
再次,我们努力实施“降杠杆增资本”,加大资本金投入,提高了资本充足率,降低了杠杆比率。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降税收增效益”,通过合理规划税收,减少了税负压力,增加了利润。
最后,我们不断推进“降成本增效益”,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了经营目标。
在“五降两增”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市场变化快、竞争
激烈等。
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创新,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更大的成绩。
综上所述,通过“五降两增”工作,我们不仅提高了经营效率,也提高了服务
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银行业的竞争依然激烈,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能够继续努力,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银行业投资研究报告:部分银行拨备计提压力将进一步降低
银行业投资研究报告:部分银行拨备计提压力将进一步降
低
据第一财经报道,银监会近日印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
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 号),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要求按相应机构类别划分监管要求,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
旨在引导银行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增加报表真实性。
此次贷款损失准备监
管调整,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政策的原则实行,综合考虑三方面因素:贷款分类的准确性(逾期90 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的比例)、处置不良贷款的主动性和资
本充足率水平针对不同银行划定不同的监管红线。
通过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引
导银行真实确认不良、加大不良处置力度。
严监管环境下有罚也会有赏。
从行业来看,拨备反哺利润的空间更大。
在2017 年,已有南京银行、兴业
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超过营收增速,实现拨备反哺利润。
在新的监管
要求落地后,部分银行拨备计提压力将进一步降低,拨备反哺利润的空间更大。
部分银行拨备计提压力减轻,达标难度降低。
依据2017 年三季度数据,浦
发银行(134.58%)和工商银行(148.42%)的拨备覆盖率低于原有监管红线,交通银行(151.06%)平安银行(152.11%)、中国银行(153.57%)等离原有150%的监管要求较近。
从这几家银行的情况来看,按照我们的估算,除平安银行逾期90 天以上贷
款纳入不良贷款比例较低,浦发银行处置的不良贷款占新生成不良贷款的比率较低,新规实施后监管红线或将依然是150%,其他几家银行的监管要求都将有所降低。
银行拨备压力有增无减
虽然多数银行贷款减值准备本年转回的规模逐渐上升,但本年转回与本年计提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反映出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时拨备计提对当期利润构成的压力在持续上升。
最近几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节节攀升,与此同时,资产减值准备也相应提高,但似乎仍赶不上不良爆发的速度。
对资本市场而言,银行不良率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借款按照实际还款能力的高低将贷款质量分为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在中国长期经济增速下移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
自2012年第三季度起,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进入上升通道。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余额已接近1.4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1.75%,较2015年同期上升0.36%;关注类贷款余额也攀升至接近3.2万亿元,占比突破4%,达到4.01%。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不断下降,至2016年一季度末已降至175.03%,较2014年一季度末的273.66%下滑三成多。
根据之前的预测,2016年不良贷款余额将继续提高,预计增加5000亿元-6000亿元,从而到2016年年底,不良贷款余额将达到1.7万亿元-1.8万亿元。
如果2016年全年新增12万亿元贷款,余额总计88万亿元,则不良率将逼近2%。
尽管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等指标仍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2012年以来各类指标的退化速度并无减缓趋势,相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在小幅上升,因此,商业银行如何能够有效降低不良贷款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从2013年年底至2015年年底,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而且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恶化趋势有增无减。
随着管理层不断落实去产、去杠杆的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升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
未来随着银行增加拨备余额的需求的上升,拨备足额与否成为银行新的考验。
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银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也随之减慢,加上预期央行将不断减息以增强市场流动性及刺激经济,而此举将令银行业的利息收益率下降,以及信贷资产质量下行令贷款减值损失显著增长,市场普遍预期2016年银行业的盈利增速会就近零,甚至出现负增长。
银行拨备 资产负债表
银行拨备资产负债表1. 引言银行拨备是指银行为应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而设立的一种准备金。
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
为了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银行需要根据相关法规和监管要求,按照一定比例将利润进行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损失。
资产负债表是银行会计报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反映了银行在特定日期内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银行拨备与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银行拨备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2. 银行拨备概述2.1 银行拨备的定义和作用银行拨备是指银行根据法规和监管要求,在经营过程中预先划拨一部分利润或资本形成准备金,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
这些准备金可以用于弥补潜在的损失,保证银行的稳定运营。
银行拨备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提高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设立拨备,银行可以提前储备一定资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信用损失。
这样可以增加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降低经营风险。
•保护存款人利益:拨备可以确保银行在面临不良资产或违约情况时能够及时偿付存款人的本息。
这有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护存款人利益。
•符合法规和监管要求:根据相关法规和监管要求,银行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设立拨备。
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保护金融机构安全稳健运营的重要手段。
2.2 银行拨备分类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性质,银行拨备可以分为一般准备金和特殊准备金两种类型。
•一般准备金:也称为常规准备金或通用拨备,是指用于弥补预计可能发生的一般信用风险的准备金。
一般准备金通常是按照银行总资产或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计提。
•特殊准备金:也称为专项准备金,是指用于弥补特定风险或特定业务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准备金。
特殊准备金通常是根据具体业务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计提。
3. 资产负债表与银行拨备3.1 资产负债表概述资产负债表是银行会计报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银行在特定日期内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多数银行贷款减值准备本年转回的规模逐渐上升,但本年转回与本年计提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反映出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时拨备计提对当期利润构成的压力在持续上升。
最近几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节节攀升,与此同时,资产减值准备也相应提高,但似乎仍赶不上不良爆发的速度。
对资本市场而言,银行不良率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借款按照实际还款能力的高低将贷款质量分为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在中国长期经济增速下移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
自2012年第三季度起,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进入上升通道。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余额已接近1.4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1.75%,较2015年同期上升0.36%;关注类贷款余额也攀升至接近3.2万亿元,占比突破4%,达到4.01%。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不断下降,至2016年一季度末已降至175.03%,较2014年一季度末的273.66%下滑三成多。
根据之前的预测,2016年不良贷款余额将继续提高,预计增加5000亿元-6000亿元,从而到2016年年底,不良贷款余额将达到1.7万亿元-1.8万亿元。
如果2016年全年新增12万亿元贷款,余额总计88万亿元,则不良率将逼近2%。
尽管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等指标仍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2012年以来各类指标的退化速度并无减缓趋势,相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在小幅上升,因此,商业银行如何能够有效降低不良贷款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从2013年年底至2015年年底,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而且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恶化趋势有增无减。
随着管理层不断落实去产、去杠杆的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升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
未来随着银行增加拨备余额的需求的上升,拨备足额与否成为银行新的考验。
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银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也随之减慢,加上预期央行将不断减息以增强市场流动性及刺激经济,而此举将令银行业的利息收益率下降,以及信贷资产质量下行令贷款减值损失显著增长,市场普遍预期2016年银行业的盈利增速会就近零,甚至出现负增长。
新规倒逼拨备压力由于此前监管层公布的82号文规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后按照原先的全额计提资本,并且按照会处理和风险实际承担情况计提拨备,这实际上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通过收益权转移现出表这一方式失去了意义。
同时,82号文还规定,不得通过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产收益权、不得承担显性或者隐性回购义务,此举将打消商业银行和不良资产接手者从事此类业务的积极性。
因此,从定性上看,新规将直接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拨备压力有所增大,净利润也会相应受到侵蚀。
不过,从定量上来看,新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短期“负面”影响可能比较有限。
2015年7月1日,银监会下发的《关于银行业信贷资产流转集中登记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流转业务,即将所持有的信贷资产及对应的受益权进行转让,应实施集中登记。
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在银登中心登记的信贷资产债权及收益转让规模合计仅300多亿元,相比于商业银行近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规模相去甚远。
因此,新规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比较有限,不良率的增速或仍将小幅上升。
此外,从进行信贷资产收益权出让的银行类型来看,城市商业银行是主要机构,2015年全年出让金额占当年流转总额的86%;股份制银行占比为13%,国有商业银行仅占比1%。
从这个角度看,新规对城商行的影响相对较大。
在不良贷款不断上升的趋势下,如何有效减少不良贷款的出现是问题的关键。
在不良贷款出表通道基本被监管政策堵住以后,银行自身的减值准备的充实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不良贷款率高低。
根据2012年3月财政部印发的《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财金〔2012〕20号),资产减值准备金是指金融企业对承担风险和损失的金融资产计提的准备金,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又称拨备)和一般准备。
此次新规虽然只对信贷资产收益权的转让做出了限制,但可以看出监管层的监管目标比较明确,即尽可能限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虚假出表,严禁监管套利。
在这种监管环境下,加之abs等新兴处置模式远未成熟,商业银行未来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仍将是采用传统常规的处置方法。
其中,资产减值准备的重要作用就凸显出来,它是指金融企业对债权、股权等金融资产(不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进行合理估计和判断,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账面价值部分进行计提且计入金融企业成本,用于弥补资产损失的准备金。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为处置不良贷款所“开发”出的非常规方式多数属于违规,陆续被监管部门叫停。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方式并没有实现不良贷款风险的真正转移,而是通过将不良贷款暂时出表的方式掩盖了相关风险或是延缓了风险的爆发,不但没有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反而使危险因素逃出监管部门的监测范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
根据相关规定,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应当计提准备金,具体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存放同业、拆出资金、抵债资产、其他应收款项等。
除此之外,金融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分析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并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对发放贷款和垫款,至少应当按季进行分析,采取单项或组合的方式进行减值测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存放同业款项减值准备、拆出资金减值准备、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贷款减值准备、应收款项类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等。
其中贷款减值准备期末余额在资产减值准备中的占比一般达到70%以上。
在宏观经济l型筑底,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背景下,贷款减值准备各科目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重视,这也是了解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充分与否的重要手段。
拨备难反哺利润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减值的客观证据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借款人或借款公司发生严重财务困难;2.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3.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4.公开的数据表明债务人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减少且可计量,如拖欠款情况的恶化或经济条件的骤变等可以导致债务人不履行责任的因素的变化。
当贷款发生减值时,商业银行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按照该笔贷款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
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变动细项一般包括:本年计提、本年转回、本年收回、本年核销/处置、已减值贷款和垫款折现回拨和汇率变动等。
本年计提是指银行会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质押物的合理价值、担保人的实际担保能力和本行的贷款管理情况等因素,分析其五级分类情况并结合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预期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等,以个别及组合形式从利润表合理提取贷款减值损失。
本年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即直接引起当期净利润的减少,同时相关资产价值会减少。
贷款减值准备的本年计提比例,与该银行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期末余额正相关,即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越高,本期计提的比例就越高。
(本期计提比例=本期计提/贷款和垫款总额×100%)对于贷款和垫款,一般采用两个方法评估其减值损失:个别方式评估和组合方式评估。
个别方式评估是指对于公司认为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将采用个别评估方法评估其减值损失。
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若有客观证据显示其出现减值损失,账面金额与按照原来实际利率折现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为损失,并计提减值准备来调低贷款的账面金额(即现金流量折现法)。
而在计量有抵质押品的贷款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应从短期处置抵质押品收回的现金流量中扣除取得和出售该抵质押品的费用,无论该抵质押品是否将被处置。
组合方式评估是指已进行单独评估,但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已出现减值的单项贷款,无论重大与否,该资产仍会与其他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构成一个组合再进行组合减值评价。
对于以组合评价方式来检查减值情况的贷款组合,以类似资产的历史损失经验为基础测算该贷款组合的未来现金流。
银行一般会定期审阅对未来现金流的金额和时间进行估计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设,以减少估计贷款减值损失和实际贷款减值损失之间的差异。
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历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伴随着不良贷款的持续反弹,银行本年计提及转回的贷款减值准备中,个别方式评估的占比会逐渐提高。
本年转回是指贷款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但是,转回减值损失后的账面价值不超过假定不计减值准备情况下该贷款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简而言之,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质量提高时,将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产生以下影响:1.应在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范围内转回,理论上应使拨备余额减少,实际使当期应提拨备少提;2.本期少计提拨备导致当期损益增加(部分银行披露本年计提时,披露的是本年计提和本年转回二者的合计数);3.贷款价值得以恢复,即贷款净额提升。
事实上,银行利润表中资产减值损失项下细分的贷款减值损失等于本年计提减值准备本年转回减值准备,部分银行披露本年计提时,综合考虑了本年计提和本年转回两者的合计数,因此,本年转回是直接影响银行当期净利润的,即通常所说的拨备反哺利润。
在银行资产质量稳定或转好时期,拨备对利润反哺的正面效应较为明显,而在不良大幅反弹时期,转回的拨备相比需要新计提的拨备比例较小,对利润的贡献程度不明显。
以招商银行为例,虽然其贷款减值准备本年转回的规模逐渐上升,但本年转回与本年计提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反映出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时拨备计提对当期利润构成的压力在持续上升。
本年核销/处置是指当进行了所有必要的法律和其他程序后贷款仍然不可回收时,对已全额计提拨备的不良贷款,在符合核销认定条件并经过相关核销程序后进行核销。
核销将冲减已计提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拨备余额和贷款总额减少,贷款净额不变,不影响当期利润。
最近几年,随着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恶化,不良率持续攀升,银行不良的核销力度日益加大,未来这一趋势仍不容乐观。
已减值贷款和垫款折现回拨,有的银行也称为“贷款价值因折现价值上升转出”,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减值贷款因其随后现值增加产生的累计利息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