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论文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名:***学号: **********指导教师:**2022年4月27日目录摘要 (3)一、“礼” (4)(一)儒家学说中的“礼” (4)(二)“礼”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4)二、“贵和尚中” (7)(一)儒家思想中的“贵和尚中” (7)(二)“贵和尚中”思想在古代都城营建中的体现 (7)摘要文章分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进展的特点,论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礼”与“贵和尚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强烈。
从都城规模、方位布局与分区规划到礼制建筑的形制、宫殿建筑的群体布局、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等方面,无不浸透着“礼”之规制。
儒家“贵和尚中”的基本特征,则在较大程度上赋予了中国古代都城和谐、严整、方正、秩序的理性美基调。
本文从这两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因素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礼”,“贵和尚中”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儒家学派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儒家学说经孔子倡导和后世儒者发展、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是“仁”、“礼”和“中庸”。
这些核心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对中国人的思想、性格气质起着深刻的熏陶和浸濡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主导地位的正统的哲学、伦理思想,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然会与儒家思想不可避免的产生交集。
事实上,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中古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诸多方面。
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典范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后世儒者的不断丰发展,形成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二)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二)接上篇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一)3、儒家“比德”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本质设计的理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美善统一,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
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
君子以比德,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
“比德”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
大自然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
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之美。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的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
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园林景观造景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
孟子更充分地讨论了“观水”的问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所谓“观水”,就是要从水的形态获得某种人生心理审美本质体验。
浅谈传统宗教文化对建筑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谈传统宗教文化对建筑景观设计的影响传统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建筑哲学以及对园林景观建筑的影响都极为深遠。
而景观建筑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烙印,是宗教文化的实物载体,在城市建设中都透露出传统宗教文化的缩影。
笔者从儒教、道教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方面分析它们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以便与众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标签:宗教文化财富影响深远景观建筑建筑景观是苍茫大地上人类智慧的点点滴滴的记载,是装点着人类生活的璀璨星辰,也是传统宗教文化的实物载体。
无论它们形式如何,年代是否久远,都焕发出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奇光异彩,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珍品。
景观建筑也能体现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勇气,也是人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的体现,能够体现出人的主观意识和哲学世界观。
可以说,中国传统宗教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还是在居民景观建筑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而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景观设计中就出现了急功近利和盲目照搬等问题,丢掉了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传统宗教文化,缺少了创新与改革。
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能利用优秀的传统宗教文化,与时俱进,继续发挥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文化与景观建筑儒家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儒教,也叫儒学,儒家思想崇尚“中庸”之道,也就是强调“善”,而“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而今也是中华民族内在的主流思想。
1.儒家思想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我国的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的建筑的影响,一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儒家文化讲更强调礼制、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而这些主流思想至今也会影响到居民景观建筑的建筑风格。
如“礼”的内核就是秩序与和谐,也就是宗法和等级制度。
那么,在景观建筑中就会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在传统建筑中用装饰、颜色等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具体的体现。
儒家文化思想在故宫建筑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开始,至今已经流传了数千年的时光。
自从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占据主流地位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至今都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而中国古代建筑,从陕西半坡遗址的发掘成果算起,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匠人艺术的结晶,在世界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本文就以故宫为对象来分析其对儒家思想的体现。
纵然故宫建筑于元大都的遗址,本文暂不对北京城的历史渊源考究,仅以明清两代为背景进行论述。
故宫的营建原则受到了儒家经典《周礼》的影响。
《周礼》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是中华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做了权威的记录和解释,对历朝历代的礼制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永乐元年(1403年),朝中有大臣上书,指明燕京北平是皇帝的“龙兴之地”,故于1406年始建故宫。
故宫依照《周礼》而建,《周礼·考工记》中指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是帝都营建原则。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将皇城四面的功能一一交代,皇城的前面是朝廷,是帝王上朝听政的地方;后面是市场,是城市进行贸易的地方;左边是太庙,也就是帝王们祭祀祖先的地方;右边是社稷坛,亦即帝王们祭祀神明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
这样的建筑布局体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历史。
而故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的最高成就之一,在故宫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
从故宫的建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故宫的建筑和命名;从故宫建筑的色彩和装饰来说,儒家的思想影响了故宫建筑的色彩和装饰。
不仅如此,儒家文化在故宫建筑布局上也发挥着举作用。
关键词:故宫;天人合一;皇权至上;贵和思想;礼制中图分类号:B222TU-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2)02-0110-07儒家文化思想在故宫建筑中的体现孙卫平,崔雪茹(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611130;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南财经大学2021年度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中的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项目编号:2021YJG05)阶段性成果。
儒家思想与建筑2
故宫里的狮子
中国古建筑的檐角垂脊或戗脊上排列着的小动物叫走兽,它们起保护瓦钉钉帽的作用,后来被赋予了装饰和等级的意味。清代(公元1636 - 公元1911)规定,走兽的多寡与建筑规模和等级有关,中国建筑中只有皇帝举办典礼的太和殿用满了十枚走兽(不计仙人),其他建筑必须少于此数。
石狮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装饰。现在,常有饭店、酒楼用石狮子作仿古的文化符号,可过去只有五品(中国古代以品数表示官的阶级大小。五品官相当于现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官员。)以上的官员才能在门口立威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的石狮有13排卷发,亲王有12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
由于有效地稳定了封建社会秩序,儒家学说取得了近似宗教的地位,把政治、哲学和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的儒教,孔子本人也被不断偶像化、神圣化。
出于对孔子的崇敬,中国人将他逐步神圣化,尊奉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圣人"。历代帝王对他的嫡系子孙都有封爵。1055年,孔子第46代孙被封为"衍圣公",从此,孔府成为了中国皇宫之外最大的贵族府邸。"衍圣公"这一封爵承袭了32代,历时880年,位列文官之首。孔家是中国惟一不因朝代更替而失去贵族地位的家族,这一点,即使历代皇族也无法做到。
(2)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君、父、夫的绝对权威;
(3)推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观念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国家用牌坊这种特殊的建筑来表明国家对某人的道德褒奖。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我国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已经有了七八千年之久,在这七八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我国古代的建筑也是随着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在改变,在这期间我国的古代建筑经历了无数的日月轮换、朝代更替、民族融合等事件的变幻,以及受到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即便这样,我国古代的建筑依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进步发展。
本文内容就是对我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方法的解读。
标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华夏民族”之称,而我国的人民则被称为“炎黄子孙”。
虽然我国古代的建筑没有什么称谓,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也延续了七八千年自己的特色直到现在。
我国古代建筑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同时又使自己的特色得以延续,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悠久、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而且这种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以及建筑设计都有现代建筑体系值得借鉴的地方。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我国古代城市是根据当下时代的政权、思想观念、心理需求来进行规划的,所以它是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缩影的。
我国早期的古代城市是受到井田制农耕制度的影响而进行规划的,所谓的“井田”就是指古代当权者用道路和渠道把土地整体分隔成方块状,分隔出的整体形状就像是“井”字,所以就被称为“井田”[1]。
而当时的城市也是采用井田土地的这种形式规划的,而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大都风格统一、整齐一致,其建筑以中间为主,四周为辅,主次分明,街道脉络清晰可见。
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也是被一直沿用的,哪怕是朝代更替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国古代在建造城市时,对地址的选择是很重视的。
古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的。
其城市在建造时,要考虑建造的地址是否具有防御敵人的地形,也会建造一些能够御敌的设施,如护城河、吊桥之类的设施,保障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而且在都城规划和建筑艺术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发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带您一起领略这段历史时期的瑰丽风采。
首先,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体现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将都城迁至咸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都城建设。
秦始皇坚信“天人合一”的思想,将都城规划为一个巨大的象征体系,从城市格局到建筑形式都充满了奇特的寓意。
例如,咸阳城按照方圆天地的形式,分为九宫七宿,象征天、地、人的完美结合。
这种规划体系在后来的建设中也得到了延续,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范例。
其次,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审美风格。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陶俑栩栩如生地展示了秦朝士兵和官吏的形象,以及丰富的物品和装饰品,展现了统一中国后的宏伟气势和精细工艺。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显庆宫等。
这些宫殿建筑庄重大气,雕梁画栋,取材奢华。
尤其是显庆宫,在设计上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摒弃了过于简单的平面布局,采用了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
在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和建筑艺术中,也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影响。
首先,咸阳城的规划理念体现了秦朝的中央集权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国家必须统一,人民必须服从中央的统治。
咸阳城内规划的九宫七宿,正是为了展示这种思想的实现。
其次,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经常出现儒家的价值观,如诚信、礼仪等。
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统的规划和建筑艺术,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将这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宝贵财富;中国的城市建设中都有儒家思想的缩影。
本文主要对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礼制思想、风水学等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巨大加以探讨,试研究其内在的本质和渊源。
关键词:儒家思想、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崇尚“中庸”,“中庸”就是强调“善”,“中庸”核心是礼乐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的建筑和规划的影响两个方面。
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了解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就要了解当时的文化。
儒家文化讲究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风水五行;这些主流思想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 其内核为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 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建筑上表现为: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 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这在世界上是中国仅有的传统建筑的开间、装饰、颜色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要符合礼制。
例如,黄色为最尊贵的颜色, 只有宫廷建筑才可用黄琉璃瓦。
以龙凤为主要题材的和玺彩画, 只能用于皇家专用建筑上。
人死以后, 坟园的占地面积, 坟丘高度, 墓碑形制等等也有严格的等级,违背这些制度, 便是违法, 要受到刑法制裁。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
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人生态度是“重心在内”,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套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沈阳等古都的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
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是与古代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尤其以儒家的“礼制”思想对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最大。
(1)城市的外在形式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
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制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表现。
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这种“宫城居中”、严整、方正的沿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儒家学说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观念,是儒家哲学思想受统治者推崇的外在体现。
随着朝代的更替,古代帝王都城也在变迁,故而能够按规划重新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多是在这种人为条件下产生的。
唐代之前的各个朝代的都城,虽也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要求进行城市布局,但不是很严格执行。
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则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规划形式布局。
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不可逾越。
城市规划原理(总规)复习资料-长安大学(一)
名词解释1.城镇化:从传统乡村社会到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过程,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雅典宪章: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居住—人口密度过大工作—工作地点在城市中的布局缺少统一规划游憩—缺乏开敞空间城市绿地少位置不适中。
道路—不够宽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6.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7.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8.概念规划:指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提法,它更不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而比较倾向于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达到的理想蓝图。
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概念规划的内容主要是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门的研究,从经济、社会、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目标体系和发展战略,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和决策的要求。
9.城市用地: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0.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搞的现象11.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活动的地质现象12.崩塌:峭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山坡下的地质现象13.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14.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周礼考工记与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的规划中国城市不仅起源早,而且大都经过了一批能工巧匠的精心规划设计,然后才施工建成的。
也就是说,从城址的选择、划定围到平面布局,都是经过事先精密安排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城市的起源与规划是同步的,中国城市起源于西周,西周的城市就进行过整体规划,而且最早使用平面设计图。
平面设计图也就是城市建设的蓝图,框定城市的围,划定不同分区,使城市整体布局井井有序。
中国城市从一开始就比较整齐,显然同进行过规划和使用平面图有密切关系。
当然,也有人把中国都城规划划分为几个阶段,认为商和西周为初期形态,东周至两汉为密封式形态,邺城到隋唐长安为棋盘式封闭形态,北宋到元明清为开放式街道布局形态。
这种观点只能视作是对中国古都规划模式的概括,并不反映整个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
因为唐代的城已成为开放式城市,“十里长街市井连”,而西周的城市也并非看不到整齐规划布局的影子。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和东周王城的考古发掘,都可以证明西周的城市已进行过规划,而且最早使用了城市平面图。
事实证明,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都受规划思想的指导,有自己的规划原则和城市平面图。
1.规划思想中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一定的规划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由于城市是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千差万别,各种地理条件各不相同,规划者必须依据地理条件、城市性质和可能,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规划,尽可能满足各个城市的不同需要,使城市能发挥它的不同作用,并显得庄严、大方、坚固、壮丽,一切都井井有序。
当然,中国城市中从未经过规划而杂乱无章的也不乏其例,但对多数城市来说还是布局井然,应该说都是经过周密规划后才建成的。
关于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直到目前尚无系统的理论研究,仅有一些零散的、互不关联的说法。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所研究的城市,目前主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城市,应该从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时期的主要思想体系,来探讨中国城市的规划思想,才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有利于进一步解剖中国城市的特点。
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建的影响深度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6)1920039202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建的影响深度收稿日期:2006204203作者简介:王大勇(19782),男,助教,平顶山工学院规划建筑系,河南平顶山 467000石 戎(19712),男,助教,平顶山工学院规划建筑系,河南平顶山 467000王大勇 石 戎摘 要:探讨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进展的特点,论述了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受到了儒家学派礼制思想的影响,而后从两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因素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关键词:礼制思想,规划思想,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丰富、实物广泛、形制特殊、研究价值很高,对世界城市规划技术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外部形制和空间布局时,要紧密结合该时期的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特点,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1 《周礼》礼制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坐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但凡搞城市规划专业的专家、学者无不熟悉这段出自《周礼・考工记》的一段记载,描述了中国远古时期周王城的布局特点,也证明了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一套城市建设的城制制度。
相传《周礼》是周文王之子周公(名姬旦)所制,周王城也是周公所建。
《周礼》的礼制思想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求皇宫以及天子朝事的宫殿位于中央部位,必须能够体现出至高无上、尊统于一的地位。
因此天子所属的一切建筑均要高于都城的其他建筑,高于全国其他一切城市。
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各级王公贵族,要按礼制各行其位;各级地方统治机构均按其位、其所在城市,其官衙规模大小、房屋用的材料颜色、大门间数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2 《周礼》礼制思想对后世城市建设的影响2.1 对隋唐长安城的影响西周以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都体现了《周礼》的礼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思想,其中“礼”、“贵和尚中”、“天人合一”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理论体系。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考工记·匠人》在“营国”一节中, 提出了分区规划的布局和礼制营建制度, 从两个方面来强化城邑建设的礼治秩序 “礼者别贵贱尊卑也”便是这种礼治秩序的实质。
城的分区极其明确, 安排的程序就是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
各区的等级很明确地表现在各自的规划方位上 中央方位最尊, 因此设宫城区, 宗庙社稷摆在宫前正南、近中央的宫, 以示一体 祖社以南稍远处设官署 宫的正东、西、南又次之, 设宗室卿大夫府第 不重要的东北端设市, 城的四偶远离宫廷地带列为最次, 居民闾里便分布在此。
闾里是居民的聚居单元, 里按居民的阶级、职业分有等级, 不容杂处。
运用方位尊卑, 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 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城乡规划”《中国城市建设史(本科)》网课测试题答案2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城乡规划”《中国城市建设史(本科)》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下列不属于宋代汴京“四水贯都”的河流是()。
A.汴河B.蔡河C.五丈河D.洛水2.秦汉时期的宫殿普遍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小,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A.正确B.错误3.“四水贯都”中的“四水”包含下列哪些?()A.汴河B.五丈河C.金水河D.蔡河4.关于隋唐长安的表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A.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B.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C.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规模惊人,反映了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D.对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5.北宋东京的规划布局特点及其对以后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
6.明代中期为加强边防和防御城堡的修建,以及解决军队驻屯,修建了大量卫所城市,如()。
A.九边重镇B.新丰城C.陵城D.瓮城7.唐长安由谁主持建设()。
A.刘秉忠B.宇文凯C.唐太宗D.唐玄宗8.周代的城市等级类别分为哪三级?()A.王城B.诸侯城C.都城D.子城9.关于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B.按照街巷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C.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D.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10.隋唐长安城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
()A.正确B.错误11.隋朝建都定名为大兴城,后称长安城,由刘秉忠主持规划设计。
()A.正确B.错误12.公元1229年平江郡守将重建后又历经百年发展的平江府城的道路、河流、桥梁、重要建筑、城池等刻在石碑上,即是著名的平江府石碑。
()A.正确B.错误13.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实际是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建造()。
清朝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
清朝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的一个时期。
在清朝时期,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生活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论述清朝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生活。
一、城市规划清朝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
在封建社会的框架下,城市往往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是皇宫和高官住宅的所在地,外城则是普通人民居住的区域。
此外,清朝还建立了一系列都市地标,如官衙、庙宇、学府等,以体现官僚制度和文化信仰的影响。
城市中的道路也变得更加宽阔和整洁,尤其是北京在清朝时期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许多街道被拓宽,并且出现了更多的礼制性建筑。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清朝还开始兴建了许多市场和商业街区,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清朝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繁荣。
在清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成为了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商业街区和市场,以及工坊和手工业作坊。
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了城市中的重要群体,他们为城市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在城市市场的供应也得到了保障,这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城市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特色产业,如纺织业、瓷器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经济结构。
三、社会文化清朝时期的城市生活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清朝是一个儒家文化主导的时期,儒学的思想在城市中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城市中兴建了许多学府,人们可以在这里接受教育和学习儒家经典。
同时,随着教育普及的推动,城市中的文化氛围逐渐浓厚,书店、茶馆等文化场所开始出现。
除了儒学的影响,城市生活也受到了庙会、戏曲等民间文化的熏陶。
庙会成为了城市中举办的重要活动,人们可以在这里观看表演、品尝美食,增进社交和娱乐。
戏曲艺术也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们可以在戏园里观看各种戏曲表演,享受艺术的魅力。
综上所述,清朝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
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一)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
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井田制的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的特征。
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
”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的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
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
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
根据这种城市规划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层次标准。
都城都是最高大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的高下来确定规模。
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的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中国社会上千年的文化主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试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从礼制思想、中庸之道这两个大方面与层次,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思想意识加以初步探讨,努力挖掘其文化本质与根源。
关键词儒家思想城市规划影响
前言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随着阶级的产生,居住地也产生了一定阶级特征,城市也就出现了一定的布局。
中国历代城市始终不是自由发展成的,而是根据封建礼法,由封建统治阶级有目的、有计划地兴建的,也就是所谓的“城市规划”。
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形式、布局和体系,也就要首先了解和研究它文化和规划思想。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家经历过汉代经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经学等诸多历史阶段的变迁流逝,形成了一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有力的塑造了中华名族的文化心理与名族性格,给中国古代文化科学艺术与思想以持久、深刻的渲染。
因此,要真正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内涵与本质,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加以分析。
正文:
一、礼制思想
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都城建设的方方面面受“礼”之制约与影响,建筑和都城布局往往成了传统礼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种象征与载体,体现了独特的政治伦理价值。
周代在建国之始便将夏商以来各国的制度、社会的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等来了一次总结,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制度和标准,称之为“礼”。
“礼”的精神就是秩序与和谐,其内核
为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构成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这就成为后来孔子继承和发扬周礼的依据。
孔子从其所维护的周礼中发展出得“礼”便成了儒家学说的中心,并把它作为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
在城市的规划上表现为: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强烈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
(一)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考工记匠人》在“营国”一节中,提出了分区规划的布局和礼制营建制度,从两个方面来强化城邑建设的礼治秩序。
“礼者别贵贱尊卑也”便是这种礼治秩序的实质,城的分区极其明确,安排的程序就是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各区的等级很明确地表现在各自的规划方位上。
中央方位最尊,因此设宫城区,宗庙社稷摆在宫前正南、进中央的宫,以示一体。
祖社以南稍远处设官署,宫的正东、西、南又次之,设宗室卿大夫府第。
不重要的东北端设市,城的四偶远离宫廷地带列为最次,居民闾里便分布在此。
闾里是居民的聚居单元,里按居民的阶级、职业分优等级,不容杂处。
运用方位尊卑,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以示的本质反映。
仅按分区布局尚不足以显示礼治秩序,为此再加上礼制营建制度来补充。
用“以大为贵”、“以高为贵”等一系列礼制等级制的营建措施,如王城方九里,城隅高九雉,九经九纬等等,以进一步强化礼制规划秩序,树立“王者至尊”的威严。
西周盛世时期,初步确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受“礼制”影响较深而制定的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
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体制主要是从城邑的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面来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卒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
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
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
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
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
同时规定,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按王城礼制,依次降低一级规格。
这种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城和采邑都城三级,而且对各级城邑的建置数量以及分布格局包括城邑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上述西周城邑规划布局,确立了我国城市以宫城为中心主体的基本结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则按照各自功能和规划体制要求,分别布置在主体的周围,按分区尊卑,围绕宫廷区依次安排。
在宫廷区内,即实行前朝后寝制和三朝三门制;另有与之相适应的网格。
通过整个道路系统的联系作用,一方面将规划范围扩及广大的王畿,另一方面以显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
我国古代城市的这种布局传统,差不多贯穿了我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二)强烈的轴线对称
中国城市多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
轴线对称布局即以中轴线为主体,沿轴线布置建筑。
据文献记载,陕西岐山西周城址即是实证。
东周各诸侯国城址、汉长安宫殿部分的布局等,都有其对称的轴线。
隋唐长安是将中轴线对称手法应用于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的较典型范例。
其城门数目和位置、道路的格局、长宽,市以及坊里的大小与划分等,都严格地按照对称的布局衬托出中轴线,宫门及主要宫殿建筑群都位于中轴线上。
除周以外,宋开封城中也有正对宫城正门的宽广的中轴线大街。
元大都城市布局的整体艺术又达到新的高峰。
明清北京城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
严整的城市规划和以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反映在州、府、县治或鼓楼、钟楼为城市中心形成“井”字、“丁”字或“十”字形的街道网,四面开设城门,沿街布置牌楼、店铺等,而住宅则多安排在呈平行排列的小巷之中。
这种城市布局在北方城市中非常普遍。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从距今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
周代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胃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
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种种星象,与人间秩序一一对应。
唐朝都城长安中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
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
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
三、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讲求中庸、中和的人生理想和人伦观念。
认为万事万物不可走极端,应遵循中庸之道,使世界万物得以共存,并达到和谐。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殷的商城、西周的丰京和镐京到秦咸阳、西汉长安、东汉洛阳一直到宋朝之前,中国历代的首都都选择在中原地区,为什么选在这个地方?还是天人合一的原因,人的腹部是身体的中央,中原这个地方被古人称为腹地,是中国的中央,因此是古代都城的首选地。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就是北京和南京也是在群山环抱的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上,还是选址在中国的腹部。
中庸之道强调社会的一种“内聚”性,即团结和睦。
追求在“向心内聚”的基础上达到统一和谐。
于是,为了巩固其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权力中心(国都)设在国之中,王城设在都城之中,而王行使最高权力的场所——“三朝”(外朝、治朝、燕朝)则布置在
宫的中轴线上,以中央方位来显示王权的威严,并依靠“中央”的方位,是古代中国对“中”的崇拜转化为对“王权”和封建制度的皈依。
《周礼考工记》明文规定了古都规划布局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
国都城市为正方形,长宽各九里,每边三座城门,经纬各九条街道。
左边建祖庙,右边有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和政府办公的地方,后面是交易市场。
这样一个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纵横如棋盘的城市,正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的标准模式,一直沿用到明清北京。
北京是东方古老文明的一个象征。
城的正中,是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全长约8公里,旧城之中象征皇权威仪的主体建筑大多集中于此轴上,或以此轴为对称中心,分布于其东、西两侧。
中轴线正体现了“王城居中”的思想。
这也验证了古代中国多“中庸思想”的中的运用。
结束语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可以说主要是由儒学思想规范而成的,主要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简单的说,也就是“礼制”、“天人合一”、“中庸思想”。
而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我们,应当吸取古文化的精髓然而也要摆脱墨守陈规的束缚。
要继承,更要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华 .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2]董鉴泓 .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冯霞 .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 . 工程建设与设计,2001
[4]张永辉 .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J] . 2011,4
[5]汪德华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M] . 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