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高中语必三(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赏析》,举例说明如何对鲁迅作品思想内容理解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结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掌握倒叙的结构方式.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操。

重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难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精讲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知识梳理】一、导入:初中学过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是闰土,少年时活泼可爱,中年时麻木愚昧;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塑造了一个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形象。

这两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又一篇著名小说《祝福》,看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二、教学过程1、展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掌握倒叙的结构方式.(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操。

重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难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操。

2、预习检测寒暄xuān 送灶zào 陈抟tuán 朱拓tà门槛kǎn 炮烙páoluò窈陷yǎo 草窠kē蹙缩cù歆享xīn 牲醴lǐ蹒跚pánshān一瞥piē驯熟xùn 俨然yăn 醉醺醺xūn 3、研读文本: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明确: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3-33)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倒叙作用: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情节安排)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2020远程培训优秀作业《祝福》同课异构案例评价

2020远程培训优秀作业《祝福》同课异构案例评价

2022远程培训优秀作业《祝愿》同课异构案例评价编辑安徽周兵作者明光三中张二虎《祝愿》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可因生、因师、因时、因地而异,最终达到教学的要求和目的,即犹如万河归川,殊途而同归!对于小说这种长文本的学习,重要的是找准切入点,才更有利于同学学习与把握文本。

同课异构是最能体现同学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也最能体现老师对文本的共性化理解。

选取不同的切入点,会达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同课异构充分体现了教无定法的特点,可促进同学思维的开发,增加同学学习的收获。

当然我个人认为同课异构很有必要,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教学相长。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所谓同课异构,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因同学而变化。

但是对文章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就是同课异构的好处。

说实在话,我觉得由于同学的水平不同,生活的时代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鲁迅作品很难教,教不好就是贴标签,教好了是对老师的一个教学提升,是对同学阅读与写作都很好的一个熬炼。

以前我们在做同学的时候,对鲁迅我们是又恨又爱。

爱的是像鲁迅这样的民族脊梁,我们打心眼里敬他,爱他。

怕的,是他那文白参半的语言文字,总让我们读之无味,弃之又惋惜。

再加上那时候意识形态化的东西太多,难免把鲁迅给神话,任意拔高的结果就是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

所以,在当我走上讲台的时候,当我拿到鲁迅作品的时候,我开头思考还原鲁迅的方法,所以,我给同学的信息就是———鲁迅首先是一个语言大师,其次他是一个极其有民族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难免孤独,难免苦痛,正如他在《呐喊自序》里表达的那样,铁屋中的呐喊需要的是担当的士气。

如何让我们走进鲁迅,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啃他的作品,带领同学咀嚼他作品中遣词造句的魅力,这样方是找到了解读鲁迅的钥匙,也找到了阅读教学的钥匙。

以下是本人对案例中的教学的一点拙见。

优点一:案例中的老师能够以人物肖像描写来探究祥林嫂的命运变迁,以此来揭示封建思想对人的损害。

能很好的抓住切入点,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谈《祝福》案例(同课异构)之得失

谈《祝福》案例(同课异构)之得失

谈《祝福》案例(同课异构)之得失在这次的高中远程培训课程学习中,我仔细观看了高中语文《祝福》这课的案例展示(同课异构)及专家点评,可以说感触颇多,也是受益匪浅。

接下来我就结合专家点评和个人的理解,就这两位老师授课的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谈谈我的几个不成熟的见解。

首先,先说说这两位老师在上这节课时表现出的优点。

一、对于教材吃的很透。

苏州十中袁佳和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龙敏这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和深刻的理解,所以在讲解中才能由点及面,全面开花,围绕一点能将其他方面的讲解贯穿其中,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中的重要一环,备教材。

二、教学的切入点把握很好。

这篇小说的篇幅很长,教学难度大,如果没有一个很好地教学设计,难免会使得这节课上的枯燥乏味,老师在那里费劲的见解,学生吃力的去理解;或者使整节课教授的环节凌乱,授课内容不成系统,比较散乱,教学效果不理想。

这方面两位老师做得都很不错。

龙老师抓住祥林嫂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袁老师则是抓住连个问题,一个是祥林嫂的眼睛,一个是祥林嫂的必然死亡。

正如专家所说,这样的文章,要长文短教。

三、教学的过程中表现出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去常常是“填鸭式”,“问答式”,“满堂灌”,学生就像容器,教师就不停的在课堂上往里灌输思想和内容。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已开始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这两位老师的课已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促进者,只是在适当时候给予评价,帮助和引导。

两位老师在教学中能兼顾到学生的学习进度、状态,围绕教学目标,循循善诱,指导学生如何一步步的赏析教材,适时地予以合理的评价,总结和引导,对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和理解文本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所以,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

认真回顾《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赏析》,举例说明如何将对鲁迅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结合起来.

认真回顾《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赏析》,举例说明如何将对鲁迅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结合起来.

首先,学习鲁迅的作品得有个定位,我认为学习鲁迅的中的意义在于鲁迅的思想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因为大多数文学评论家在文学史上给鲁迅的定位为思想家而后才是文学家、革命家。

节选自高中课本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祝福》等篇目,他的杂文都是站在时代的浪尖上针对时事发表的评论,实用性很强,小说主要以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为主。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来说,文本的意义在于其思想价值不言而喻。

《祝福》中两节课抓住“祥林嫂之死”这一关键点分析其死因,也就是基本抓住了事先鲁迅小说思想价值的关键点。

尽管死因分析或有不同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鲁迅的小说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在于揭露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上的劣根性,而非仅仅是里面的主人公,例如祥林嫂生活的环境里,那种对于儒者的欺凌和压榨,欺负更弱者,对于现在难道没有借鉴意义么?看看当时她的遭遇“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试想:如果你就生活在“鲁镇”里,你是否会使他们其中的一员呢?其次看看给祥林嫂所谓善良的一击的柳妈吧:“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秘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我想,这真是……”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

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如果这一切仅仅归结于受封建思想的压迫那就太幼稚了,现在谁还不了解在中国的人言可畏,鲁迅也曾引用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来印证人言的可畏。

鲁迅作品思想和语言文字学习结合起来doc

鲁迅作品思想和语言文字学习结合起来doc

认真回顾《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赏析》,举例说明如何将对鲁迅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结合起来.鲁迅先生作品的语言简练、精确、叙述奇特、富于创新性、富有个性化、富有幽默感。

读鲁迅作品决不会让人产生这几句可有可无、这个词语可以删除也无关紧要的想法。

他的作品非常善于运用平实、质朴、准确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用语的原则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

鲁迅先生自己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准确鲜明生动的。

这在我们的学习中随时可见。

在作品《记念刘和珍君》:“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这些词可谓简洁,而表达的意义却发人深省。

另外“记念刘和珍君”用“记念”而不用“纪念”。

“记念”是心里惦记、挂念,而“纪念”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和事表示怀念。

“记念”更强调一种主观感受,可见鲁迅用词之准确,表达思乡之切。

又如在作品《社戏》中,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的:“……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拨前篙,阿发拨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向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湿通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两段文章,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十分准确、生动的。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第一篇: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1.故事情节梳理《祝福》以旧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为背景,主要描写一位农村妇女祥林嫂后半生的悲惨遭遇。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作如下划分:①序幕(从开头至“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及鲁四老爷其人。

②结局(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至“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祝福时悲惨地死去。

③开端(从“她不是鲁镇人”至“不久也就忘却了”)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

④发展(从“只有四婶”至“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写祥林嫂被逼改嫁。

⑤高潮(从“但有一年的秋季”至“那我可不知道”)写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工。

⑥尾声(最后一段)写鲁镇的祝福景象。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作者把故事的结局放在了开端的前面,这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倒叙手法呢?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③为全文笼罩一种悲凉的氛围。

2.人物形象透视①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不断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出卖、被迫再嫁时,她挣扎;面对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更是拼命地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不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人,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吞噬了。

不但平平安安做人的权利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已破灭。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

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感谢您的阅读!高一语文必修三鲁迅《祝福》内容分析讲解知识点回顾小说三要素:·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知识点回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热风》、《坟》《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等整体感知:·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情节--内容--顺序·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倒叙手法倒叙手法的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文章的主题。

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祥林嫂--悲惨遭遇·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对《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评析1

对《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评析1

对《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评析这次远程教育的主题是有效教学。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的有关专题讲座,我对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有效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

教师在教案中进行预设,牵着学生走,即使有对话,也是伪对话,忽视先学后教的原则。

忽视了先学后教原则的语文课,学生缺少有效学习,语文综合素养很难得到提高。

上了大量的语文课,综合素养得不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语文被学生边缘化的倾向十分严重。

先学后教的原则,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学。

“先学”要保证学生的自读不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限制,让学生自己调动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去充分解构文本含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有问题解决的需求,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后教”应该是以学定教,着重解决学生在自学中的困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教师如何运用先学后教的原则,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看了苏州十中袁佳、海口琼山华侨中学龙敏两位老师对《祝福》一课进行的同课异构教学录像,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祝福》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要学习好这篇小说,需要学生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体味小说的主旨。

教师在课堂上把握本篇课文在教学中的地位,选择好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龙敏老师从祥林嫂的肖像剪影切入,并以此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课堂上师生互动交融,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有效性教学表现突出。

教师分析了两幅形象剪影,剩下的几幅剪影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

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的引领略显过度。

袁佳老师以祥林嫂的眼睛为切入点,用“关注生存,探究死因”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引用鲁迅的一句名言“要想俭省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快速进入课堂主旨。

在此之前,袁老师已经分发了学案,上面有文中关于祥林嫂眼睛(神)的描写。

通过八处眼睛(神)描写,探寻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祝福》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祝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祝福》是必修上册的一篇经典小说,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小说的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祝福》这样的经典作品,可能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和作品风格。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环境描写。

3.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探讨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

3. 点拨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小说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相关介绍,引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进而导入《祝福》的学习。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展示他的图片和相关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鲁迅作品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他们进入《祝福》的学习建立起与作者的联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2.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3. 初读文本让学生快速浏览小说,了解故事梗概,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快速浏览小说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祝福》同课异构评析

《祝福》同课异构评析

《祝福》同课异构评析编辑安徽周兵作者郭明娜学习了教学录像,两位老师对高中经典课文《祝福》采用了的不同教学模式。

不同的上法,不同的切入点,可以说各有特色。

但自己整体感觉个人更喜欢第一种龙敏老师的上法。

《祝福》教学的难度不仅在于篇幅较长,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何把握好语文学科特色,挖掘课文里最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引导学生去细细品读,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

龙敏老师提取出文章中对祥林嫂细节描写的相关语段,用祥林嫂人物印象的7个剪影,通过前后变化的对比,串联课堂教学,从而推进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梳理。

袁佳老师则注重抓住丁玲的一句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重点分析祥林嫂为什么一定要死?考察祥林嫂是否具有活下去的物质生存条件和精神生存条件,从而带动课文情节内容的学习。

两个切入点都能较好促进长文短教,为教学有一定难度的鲁迅文章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抓手。

两节课的处理上,龙敏老师更能够带领学生深入语文文本,人物描写语段让学生集体诵读,学生相互讨论分析,抓住细节仔细品味人物的性格命运。

印象很深的是龙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眼神是如何“游动”的?祥林嫂前后几次到鲁镇,语言又怎样的变化?“高兴似的”中“似的”有什么言外之意?龙老师循循善诱,能较好发掘文本中的有效教学信息,这和老师的深入备课,熟悉文本是分不开的。

而袁老师的课,虽然也有自己的特色,但个人不太喜欢。

首先关于人物为什么必死无疑这个话题,我觉得不应该是语文课应该大谈特谈的,政治老师去做这样的事更驾轻就熟。

归纳概况的结果无疑是揭示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语文课更多的应该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那才是语文老师的根,语文老师的强项。

更致命的是,上到后来,袁老师大段大段地把自己在一些文学评论中看到的文章语段打在幻灯片上,自己读给学生听,这样的评论宜精不宜多,结论应该是学生自己从文章中读出、悟出,而不是老师在幻灯片上打出来,读出来,老师打出来,读出来并不代表学生自己就悟出来了。

这种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方式给人一种仓促草率之感,也很让人反感。

点面结合,轻松解读《祝福》

点面结合,轻松解读《祝福》

点面结合,轻松解读《祝福》作者:何淑丽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03期《祝福》是鲁迅先生第二部小说集《彷徨》的开篇之作,尽管经历了多次教材的修订,现在仍属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小说单元的重点篇目,似警钟长鸣,社会意义历久弥新。

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学生现有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距,浮光掠影式的讲解抑或咬文嚼字式的挖掘都会使课堂沉闷、使学生对文本生厌。

我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探究尝试后,感觉效果颇佳。

以作品解读作品,点(单篇作品)面(作家、作品、创作主题)结合。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鲁迅作品,让他们对鲁迅的作品主题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由面到点(正在学习的文本),最后再加以综合,提升到面,加深对鲁迅作品主题的认识。

这样既做到“温故而知新”,又可以新知巩固旧知,提高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鉴赏水平。

如教学《祝福》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重温作者刻画人物的经典语言,如“从口袋里排出九文大钱”“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细脚伶仃”圆规一般的杨二嫂等。

然后让学生试答,大师笔下的祥林嫂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通读文本、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后,为把握主旨,我仍采用了点面结合、以作品解读作品的方法。

先以作者在《灯下漫笔》中的精辟论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为引子,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把它作为把握主题的主线。

然后就此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分别出现在小说的哪一部分?外貌有哪些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生存状态?2.祥林嫂的三种人生状态是如何印证鲁迅先生对中国百姓命运的精辟见解的?3.祥林嫂是怎样做奴隶的?有无反抗精神?4.是谁让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学生对四个问题一一思考,依次解答。

前两个问题答案的核心正是前面所述鲁迅先生的精辟见解:中国老百姓的命运也只有“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

祝福同课异构感想

祝福同课异构感想

小说教学之本真——《祝福》同课异构感想在继续教育选修课程中,我认真观看了《祝福》的教学视频。

由海口琼山华侨中学的龙敏老师和苏州十中的袁佳老师带来的教学视频。

作为同一个文本由俩位老师教学,根据自身学情设计自己特色的公开课教学,这种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

当下的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鲁迅的文章从初中学到高中,接触多篇他的作品,由于时代原因,文章相对生涩难懂。

加上中学生的阅历浅显,缺乏生活经验,理解鲁迅的作品自然有些困难。

加上这样一篇长的小说,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道必修课题。

从俩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看,她们抓住其中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赏析这篇小说。

第一案例是由龙敏老师带来的教学,她抓住祥林嫂的肖像,作为其切入点,组织教学,师生互动,抓关键句诵读感悟,小组讨论,形式多样,突出学生主体,有的放矢的教学,为我们带来一堂别样的示范课。

第二案例是袁佳老师带来的展示课。

她根据鲁迅的名言,鲁迅说:“要能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在这篇小说中找找祥林嫂的眼睛描写,透过眼睛看尽苦难,这是她这堂课的切入点。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

”从物质生存条件去深层探究祥林嫂的死因,她处的社会背景,她周围的群众以及她自己的问题,去探索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认同,理所当然地失去其物质和精神的生存条件,她只能悲哀地走向死亡。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俩个字是“吃人”。

由此认识小说的人物,了解故事情节,疏通了文意。

由于小说篇幅比较长,需要抓住教学的切入点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

俩位老师抓住切入点,很好的驾驭文章。

长文短教是她们的优点,让学生预习课文,预先编写学案,文本非常熟悉,这样课堂教学就能集中教学。

《祝福》“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模式评析

《祝福》“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模式评析

《祝福》“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模式评析观看了两位老师关于《祝福》的课堂实录视频后,说说我对《祝福》“同课异构”案例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先说说“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

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

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

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再说说我对“同课异构”《祝福》教学的构思。

《祝福》篇幅较长,就需要长文短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鲁迅先生的《祝福》以丰富的思想性和深刻的艺术性见长,如果在一节课里既分析人物性格、又梳理故事情节、又分析语言艺术,那么整节课的内容就会变得琐碎而庞杂。

故此,长文短教就十分必要。

如何长文短教?我有不成熟看法,就《祝福》而言:㈠从题目切入。

祝福什么?谁在祝福?怎么祝福的?祥林嫂有没有“福”可“祝”?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被调动起来,会很快地概括出全文的内容,梳理出文本的思路。

㈡从称呼切入。

祥林嫂为何叫“祥林嫂”而不叫“贺老六嫂”?祥林嫂真的很“祥”吗?柳妈为何不叫“刘妈”或“赵妈”?贺老六为何不叫“贺老五”或“贺老七”?通过对小说称呼的切入,学生会悟出《祝福》里人物名字背后的深层含义——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男尊女卑随“夫”姓了,祥林嫂“不祥”,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祝福》鲁迅+同课异构(一)

《祝福》鲁迅+同课异构(一)

鲁四老爷 是什么样的人?
(3)极为看重“祝福”,并且对丧偶的祥林嫂表示嫌弃;经常说“可恶······然 而······”,称祥林嫂为“谬种”,可能以为我也是“谬种”······
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传统的、迂腐、消息封闭不进取、的代表。
情景设置
洗地,杀鸡,宰鹅……煮福礼
嚎、骂、撞、碰 问、盯
捐、求、急
性格特征
勤劳、能干、精力充沛 自强、不屈服、不妥协
迷信 迷信、愚昧、封建
明确:祥林嫂是一个 勤劳、自强,从对生活充满希望到逐步失去 希望进而绝望的、封建、迷信、愚昧的被封建社会荼毒 的女性。
情景设置
背景调查
案件梳理
走访调查
结案报告
课后作业
死者“祥林嫂” 生前轨迹
第四次反抗:再次回到鲁镇做工,想通过捐门槛的方式获得尊重; 第三次妥协:无奈被鲁四老爷赶走后,沦为乞丐,最终去世
情景设置
背景调查
案件梳理
走访调查
结案报告
课后作业
死者“祥林嫂” 死亡地点、环境分析
阴历十二月24~26号
烟霭弥漫,阴沉的 雪天
死亡时间
死亡地点
祥林嫂 之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鲁镇东头的河边 封建、麻木的社会
对象
语言描写 内容
性格特征
“一个人死了究竟有没有

魂灵……”
封建迷信
四婶 看客 柳妈
“我真傻……” “我真傻……” 额头疤痕,捐门槛
爱子,自责,懊悔 麻木空虚
恐惧,封建迷信
情景设置
背景调查
案件梳理
走访调查
结案报告
课后作业
死者“祥林嫂” 性格特征分析
情节 做工 被迫逼嫁 死前遇到我 柳妈说阴间事

鲁迅作品的教学取得的成果

鲁迅作品的教学取得的成果

认真回顾《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赏析》,谈谈鲁迅作品的教学有哪些成果和较普遍的问题?你自己是如何处理的?
鲁迅作品的教学取得的成果:
一、高瞻远瞩的思想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鲁迅先生的思想性在于敦促了那
个黑暗时代人们的觉醒,使很多有思想的人认识到我们的民族还有许多弊端。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直面人生和现实,解剖自己的不足,立人思想和国民性批判思想,时代文明上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人们迷茫的天空。

本课教学时很关注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思想理解。

二、善于抓住肖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进而体味文章的主题。

三、辛辣幽默的讽刺语言令后人赞叹不已。

如《藤野先生》中对清国留学生丑
态的描写写他们将辫子盘成一座富士山,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让我们啼笑皆非,是呀!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让我们在笑完之余,陷入了深刻的反思。

鲁迅作品教学较普遍的问题:
一、学生和老师都会对鲁迅的作品普遍产生畏惧心理。

进而敬而远之。

二、没有深入的对作品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对那个时代缺乏必要的了解。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这样处理:
一、让学生阅读鲁迅的故事,比如爱情故事,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读
读鲁迅的生平故事,了解他的为人,品性。

二、开展“谈谈你眼中的鲁迅”活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热爱之情。

三、学鲁迅的每一篇作品之前,让同学们查阅资料,做到对鲁迅作品的充
分了解。

我想学生会慢慢喜欢上鲁迅的。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领悟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领悟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阐述《祝福》在鲁迅作品中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揭示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2)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4. 课堂拓展:(1)对比阅读其他鲁迅作品,探讨其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启示。

5. 总结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教学反思。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启示:收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启示,评价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由《祝福》的“同课异构”谈语文的有效教学

由《祝福》的“同课异构”谈语文的有效教学

由《祝福》的“同课异构”谈语文的有效教学由《祝福》的“同课异构”谈语文的有效教学在教研活动中,“同课异构”是很好的方式方法。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情与学情可以有不同的教法。

所谓有效性教学,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也要适合教师的个体风格。

同课异构,展示着教师的个性风采。

也启发研习者:原来这课还可以这样教;原来同样的一课,不同的教法,也能有一样的精彩。

龙、袁两老师的《祝福》一课,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受训老师也许更喜欢分析两位老师上课的优劣,其实这是见仁见智的事。

从有效性的角度看,学生有了收获,那堂课才是成功的,否则就是表演,就是作秀。

这两堂课好则好矣,但在我们这类学生那里效果不会很明显。

我们学生是全县上万名学生中最靠后的那一批,学生不会为你预习,课堂上也不会那样积极主动。

两位老师的学生平时素质怎么样,我们并不太清楚,所以评价她们的优劣也只能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况且,卑之无甚高论,不评也罢。

我姑且由此谈谈关于小说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感悟。

1、篇幅很长的文章应该怎么教?因为受课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够浅尝辄止。

这就要教者有取舍的智慧,哪些教,哪些可以不教。

有舍,就不能全面;有舍,取的才能学得更透彻。

取舍的依据是什么?一是文本的特点,二是学生的情况,三是能力的培养。

这是其一。

意义与主题的显现。

正在召开的两会中,有代表说,大学生不读《红楼梦》是一种耻辱。

我说,一个中国人不读《红楼梦》是一生的遗憾。

我们可以把《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引领学生窥探《红楼梦》的窗口。

我们可以稍作拓展,让学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有更多的了解。

我们甚至可以谈谈《林黛玉进贾府》里出现的神秘暗示。

如林黛玉经宁府进荣府,是由东而西,而西方属金,主杀,暗示其最终的命运。

这些暗示在《红楼梦》中是比比皆是的,它本来就是原著的一个特色。

我们不能因为认为它迷信,就不去管它。

如此这般,学生怎么不会对原著有兴趣?如果用极短的时间,把它上成框架与骷髅,上成理论性的图解,学生听之可厌,想再看的兴趣了也就慢慢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回顾《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同课异构课例赏析》,举例说明如何将对鲁迅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结合起来.
鲁迅的作品讲究语言艺术,讲究语言风格、语言的通俗性和音乐性。

他往往用明快的语言基调表达含蓄丰厚的意蕴,讽刺的语言体现了作者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感情,富有音乐的语言,使作品读起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小说《故乡》的结尾真是”言而有尽而意无穷”。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里所说的”路”,真谓是耐人寻味,寓意深长,含蓄的语言,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与人生的”呐喊”精神。

深刻地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真实面貌的《风波》,结尾也写得十分含蓄的。

鲁迅用“仍然不平”表现了九斤老太,剪裁经济地以“新近裹脚”,及“捧打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描述了六斤,深沉地告诉人们: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倒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即使是剪辫子这样的改革,亦非易事。

《阿Q正传》中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弱点以致劣根性,是他身上严重存在着的精神胜利法:他夸耀过去,幻想将来,忌讳缺点,以“粹”为荣,自高自大,瞧不起人。

精神胜利法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畸形产物,它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深深印记,是没落统治阶级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是统治阶级长期毒害下的恶果,并且使他至死也不觉悟。

在这部作品里,阿Q
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常常语出惊人,如:“儿子大老子,天经地义”、“和尚摸得,我怎么摸不得”等等,这些都是极其符合这样一个小人物的语言,同时又更深地反应出作者的协作目的。

作家当年把这些消极的精神现象是当作中国“国民性”弱点来揭露和批判的。

暴露和鞭笞这些严重的精神痼疾,这正是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的不朽贡献。

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成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同时,鲁迅善于运用简明、准确、生动的色彩词语给他笔下的景物、人物、事物着色,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揭示小说的主题,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

例如《药》中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清白的光。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乌蓝”、“青白”、“灰白”几个色彩暗淡的词语,让人而感到悲哀的情怀,写出了黎明前的黑暗时刻,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肃杀冷峭的气氛,同时烘托出老栓买药时忐忑不安的复杂心境。

《社戏》中的对“碧绿的豆麦天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红霞罩着的仙山楼阁”“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的航船等景物描写,表现了童年时看社戏的愉快心情,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劳动人民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表现了人物在不同境遇下的特点。

小说中,集中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有三次: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三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
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我们可以把“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等服饰色彩描写可以看作是时代和地域的特色的表现。

重点注意的祥林嫂的脸色的变化,从“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到“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再到“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仅仅五年的时间,正常人的脸色是不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的。

但勤劳善良而又倔强顽强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的勒逼下,已判若两人。

鲁迅通过鲜明的色彩变化塑造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极端虚伪、残酷的本质,向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