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诊治规范

合集下载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胃癌的筛查与早期诊断胃癌的早期症状常常被认为是普通的消化不良,所以筛查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高风险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识别异形胃炎、酒精和烟草使用史、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家族史等因素,并通过活检确定胃癌的早期病变。

二、胃癌分期和分类根据国际TNM分类系统,胃癌的分期依据肿瘤的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

早期胃癌为T1期,分期较低,而晚期胃癌往往达到T3、T4期,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分期较高。

对于分期较低的早期胃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而对于分期较高的晚期胃癌,常常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

三、胃癌的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在手术中清除肿瘤并保留足够健康组织。

手术后的患者可以考虑辅助放疗和化疗,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晚期胃癌的综合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术后辅助治疗(放疗或化疗)以及中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

四、胃癌的术后管理和随访胃癌手术后的术后管理和随访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病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术后管理包括早期并发症的处理,如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以及康复治疗、饮食指导和心理支持等。

患者在术后应该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肿瘤标记物检查和临床检查,以及探查是否存在复发和转移病灶,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胃癌的术后并发症与处理胃癌手术可能伴随着许多并发症,如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营养不良等。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以避免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在术后的恢复期间,严密的术后并发症监测和专业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六、胃癌的支持治疗与围手术期管理胃癌治疗不仅包括手术和综合治疗,还需要支持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的综合应用。

腹水引流、外周静脉营养支持、贫血纠正等支持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和康复。

胃癌单病种诊疗规范

胃癌单病种诊疗规范

胃癌单病种诊疗规范一、前言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民众健康。

为了提高胃癌的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依据我国相关医疗政策和指南,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胃癌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参考依据,确保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

二、诊断1. 临床表现胃癌患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呕吐、黑便等。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警惕胃癌的可能。

2. 辅助检查(1) 内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形态、范围和局部侵犯深度。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MRI等,有助于了解胃癌的局部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和肿瘤负荷。

3. 病理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胃镜下取材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三、治疗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胃癌治疗的首选方法。

手术方式包括胃部分切除、胃全部切除等,具体术式应根据肿瘤的位置、侵犯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确定。

2. 化疗化疗是胃癌治疗的辅助手段,主要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胃癌姑息治疗。

化疗药物包括顺铂、氟尿嘧啶、紫杉醇等,可根据患者情况和肿瘤类型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3.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胃癌治疗的新的治疗手段。

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肿瘤相关的某些分子进行干预,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等。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如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等。

4. 综合治疗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策略,结合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管理1. 病情监测对胃癌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病情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调整治疗方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

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

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

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

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

④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

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二)体征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

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 瘤的可能。

胃癌的诊疗规范--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胃癌的诊疗规范--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ppt课件
2
【概述】
•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占我国恶性肿
瘤死亡率的第3位。
• 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饮食、吸烟及宿主的遗传易 感性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 胃癌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发病率存在明 显地区差异。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居支配 地位,而宿主因素则居从属地位。
进展期
• 明显的上腹部疼痛 • 食欲不振、消瘦 • 进行性贫血 • 进食哽咽感或呕吐
• 上腹部包块 • 肝大、黄疸、腹水 • 上消穿孔 • 消化道出血
ppt课件
7
【体格检查 】
• 全身检查、有无营养不良、贫血及锁 骨上淋巴结肿大。
• 腹部有无压痛、饱满、紧张感、能否 触及包块;女性注意盆腔器官的检查。
• 印戒细胞癌
• 特殊型:
• 腺磷癌 • 鳞状细胞癌 • 类癌 • 未分化癌

Lauren
分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肠型 弥漫型
• 混合型
ppt课件
16
【病理报告的内容 】
• 活检标本的病理报告 :
• 上皮内肿瘤(异型增生),报告分级。 • 可疑浸润:应重复活检,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别。 • 早期浸润性癌:提示浸润深度。
ppt课件
30
【胃癌淋巴结分组标准】
• No. 11p 脾A近端
• No. 11d 脾A远端
• No. 12a
肝十二指肠韧带(沿肝A)
• No. 12b
肝十二指肠韧带(沿胆管)
• No. 12p
肝十二指肠韧带(沿门V)
• No. 13 • No. 14v • No. 14a

胃癌诊疗规范内科部分介绍张俊教授

胃癌诊疗规范内科部分介绍张俊教授

放射治疗适应证
胃癌放疗或放化疗的主要目的: ➢ 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 ➢ 姑息治疗 ➢ 改善生活质量
术后放化疗适应证:T3-4或N+(淋巴结阳性)的胃癌 术前放化疗适应证: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进展期胃癌 姑息性放疗适应证:肿瘤局部区域复发和/或远处转移
胃癌诊结转移证据,可根据侵犯深度考虑内镜 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无需辅助放疗或化疗
EMR或ESD适应证为 – 高分化或中分化 – 无溃疡 – 直径在2 cm内 – 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
进展期胃癌
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采取以手术 为主的综合治疗
卫生部胃癌诊疗规范介绍
背景介绍
卫生部医政司牵头 国内30余位专家参与(外科、内科、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病理等) 制定了胃腺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原则,适
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主要内容
– 概述 – 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 胃癌诊疗流程 – 随访 – 附件:胃肿瘤组织学分类(WHO,2000)、胃癌TNM分期标准、
泛播散和肝脏多灶性(3个以上)转移等 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有明显缺陷,严重的低蛋
白血症和贫血、营养不良无耐受手术之可能者
复发/转移性胃癌
复发/转移性胃癌应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 在恰当的时机给予:
– 姑息性手术 – 放射治疗 – 介入治疗 – 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 – 同时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最佳支持治
PET-CT:对判断腹膜转移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不 推荐常规使用。对常规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的转移性病灶, 可酌情使用
骨扫描:不推荐常规使用,对怀疑有骨转移的胃癌患者, 可考虑骨扫描检查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

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

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

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

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

④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

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二)体征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

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 瘤的可能。

胃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胃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胃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诊断标准】
1.左上腹痛,无规律,与饮食无关。

2.食欲减退,消瘦。

3.黑便,便潜血阳性。

4.晚期可有腹部包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5.上消化道造影可见表面不光滑,边缘清晰的充盈缺损,周围胃粘膜紊乱。

6.胃镜可证实胃内肿物存在,取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

【治疗原则】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手术术式:
(1)胃癌根治术
①胃切除范围:距肿瘤边缘﹥5cm;
②淋巴结清扫范围:D
0~D
4
术式要求淋巴结清扫术式超出转移淋巴结一站以上,即D﹥N。

(2)胃癌姑息性切除术:适于胃癌肿块较大,侵犯周围脏器,无法完整切除者,及有肝或远处淋巴结转移者。

(3)短路手术:肿物巨大,侵犯广泛,无法切除,或病人状态极差,无法承受切除手术者,行胃空肠吻合术。

2.化学治疗
(1)手术后早期开始全身化疗(术后14天内)。

(2)化疗方案:以FU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如FAM等。

胃癌规范化诊治指引

胃癌规范化诊治指引

胃癌规范化诊治指南(试行)1 范围本规范制定了胃癌(包括食管胃交界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全国市县级、地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病变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在肉眼下大体类型分为隆起型(I型),浅表型(II型),凹陷型(III型)和混合型。

3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4 诊治流程图1 胃癌诊断与治疗流程5 诊断依据5.1 病因学胃癌的病因迄今未阐明,但已认识到多种因素会影响,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

目前所知主要可能存在与下列因素关联的可能性:①幽门螺杆菌感染②亚硝基化合物③高盐硝酸盐的摄入④二羰基化合物⑤真菌⑥遗传性5.2 高危因素性别:男性患胃癌的几率为女性的1.5倍,年龄: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饮食:加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和鱼吸烟:吸烟的男性死于胃癌的人数是不吸烟男性的2倍,接受过胃部手术: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家族肿瘤疾病: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等遗传性疾病等家族胃癌史:恶性贫血:常合并萎缩性胃炎肥胖: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的胃癌风险更高.经济状况:在经济较差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5.3症状5.3.1发病时间:发病到就诊时间,10%在3个月之内,10%在3个月至2年之间,20%在2年以上。

5.3.2主要症状:通常没有特异性。

癌症早期几乎不会有症状,以消瘦为最多,次为胃区疼痛,食欲不振,呕吐等。

初诊时患者多已属晚期。

早期胃癌的首发症状,可为上腹不适(包括上腹痛,多偶发),或饱食后心窝部胀满,烧灼或轻度痉挛性痛,可自行缓解;或为食欲减退,稍食即饱。

癌发生于贲门者有进食时噎感,位于幽门部者食后有饱胀痛,偶因癌破溃出血而有呕血或柏油便,或因胃酸低,胃排空快而腹泻,或患者原有长期消化不良病史,致发生胃癌时虽亦出现某些症状,但易被忽略。

胃 癌诊疗规范

胃 癌诊疗规范

胃癌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胃癌早期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也不典型,类似胃炎等非特异的症状,如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返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

2.随着病情的发展,日渐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进行性贫血、甚至呕吐、上腹部包块,此时诊断为胃癌并不困难,但治愈的可能性已经太小,因此为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应重视胃癌早期所出现的非特异性症状。

3.遇到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作进一步检查:(1)以往无胃病史而出现上述早期症状,或已有长期溃疡病史而近来症状明显或疼痛规律性改变者,特别是40岁以上患者;(2)有胃酸减少或胃酸缺乏,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史者须定期系统检查;(3)原因不明的消瘦、贫血、黑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有无营养不良、贫血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2.腹部有无压痛、饱满、紧张感、能否触及包块;3.直肠指检。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及潜血试验;(2)胃液分析。

2.器械检查:(1)胃镜检查加活检,X线双重对比造影;(2)腹部B超、CT检查,了解有无肝脏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3)必要时ECT全身骨扫描检查有无骨转移。

【诊断】1.早期无症状或仅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返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进行性贫血、甚至呕吐或上腹部包块;晚期可有肝肿大、黄疸、腹水、可并发穿孔、出血;2.体检早期常无发现,上腹部深压痛或轻度肌张力增强是唯一值得重视的体征,晚期部分病人上腹部可触到肿块,直肠前陷窝或脐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转移癌体征;3.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人有贫血、血浆白蛋白减低及大便潜血阳性;4.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采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粘膜显像清晰,不显示粘膜细微变化;5.纤维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和取活检作病理检查,对早期发现胃癌有很大帮助,如合并脱落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

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

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

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

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

④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

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二)体征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

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瘤的可能。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 2018 年版)一、概述胃癌( Gastric Carcinoma )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 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 5 年生存率不足 50%。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① 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

② 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

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

③ 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

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

④ 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

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二)体征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

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 Krukenberg 瘤的可能。

胃癌规范

胃癌规范

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普外一科胃癌诊疗规范生效日期: 2013年08月20日修订日期:(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癌(ICD-10:C16)行开腹标准胃癌D2根治术(ICD-9-CM-3:43.5-43.8伴40.59)。

(二)诊断依据。

根据《胃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2010.v2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及《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

1.症状:早期无特异表现,随着疾病进展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晚期出现明显的梗阻、消化道大出血、腹部肿块、左锁骨淋巴结肿大等。

2.体征:早期胃癌无明显体征。

上腹部肿块、直肠前触及肿物、脐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均是胃癌晚期或已出现转移的体征。

3.化验:血红蛋白下降、大便潜血阳性、肿瘤标记物升高(CEA、CA199、CA72.4、CA24.2等)。

4.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显示充盈缺损;腹部增强CT提示胃壁增厚、与周围脏器组织关系;盆腔CT辅助提示有无盆腔转移;电子内窥镜检查明确病变位置,并病理活检提示恶性肿瘤。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胃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2010.v2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及《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

1.根据检查结果,评定术前分期;2.根据术前分期情况和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多学科小组评估,身体状况良好,肿瘤可切除:(1)T分期为T1b,且无远处转移(M0)患者的治疗方案:标准D2手术;(2)T分期为T2或T2以上,M0的患者,其治疗方案:标准D2手术、新辅助化放疗+ 标准D2手术、新辅助化疗+标准D2手术;3.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决定术后治疗方案:(1)T1b,N0,M0:临床观察,随访。

(2)T2,N0,M0:临床观察或部分患者给予化放疗,可考虑S-1单药辅助治疗。

中国版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中国版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标准〔2021年版〕一、概述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缺乏50%。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为进一步标准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平安,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展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病症,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病症,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病症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

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那么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

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病症。

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

贲门部癌可出现进展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病症,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

④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病症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病症等。

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二〕体征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以下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

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 瘤的可能。

胃癌 诊疗标准

胃癌 诊疗标准

胃癌诊疗标准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胃癌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黑便、体重减轻等症状。

2.胃镜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可以观察到胃癌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边界,同时可以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3.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了解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远处转移的情况。

4.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了解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否有贫血以及是否有淋巴细胞减少等情况。

二、分期标准胃癌的分期通常采用TNM分期系统,具体如下:1.T0:无原发肿瘤证据。

2.Tis:原位癌(包括上皮内癌及黏膜内癌)。

3.T1: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含黏膜肌层)。

4.T2:肿瘤浸润至肌层。

5.T3:肿瘤浸润至浆膜下层(含浆膜层)。

6.T4:肿瘤穿透浆膜(含腹膜或邻近结构)。

7.N0:无淋巴结转移。

8.N1:区域淋巴结转移。

9.N2:隔淋巴结转移。

10.N3:远处淋巴结转移。

11.M0:无远处转移。

12.M1:远处转移。

根据以上分期,可以将胃癌分为早期胃癌和中晚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肿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中晚期胃癌则是指肿瘤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伴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三、治疗标准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

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等。

手术切除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正常的组织和器官。

2.放疗:放疗是利用辐射能量杀死癌细胞的方法,主要用于辅助手术治疗,减轻疼痛和控制肿瘤生长。

3.化疗:化疗是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的方法,可以在手术前、手术后或不能手术时使用。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

4.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的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可以针对性地杀死癌细胞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四、预后评估标准胃癌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方法等。

胃癌的规范化诊疗00..00

胃癌的规范化诊疗00..00

•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 根据《胃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2010.v2 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 及《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7月,第7版)。 • 1.根据检查结果,评定术前分期;
• 1.根据检查结果,评定术前分期; • 2.根据术前分期情况和患者身体状况,进行 多学科小组评估,身体状况良好,肿瘤可 切除: • (1)T分期为T1b,且无远处转移(M0) 患者的治疗方案:标准D2手术; • (2)T分期为T2或T2以上,M0的患者,其 治疗方案:标准D2手术、新辅助化放疗+ 标准D2手术、新辅助化疗+标准D2手术;
•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8天。
• (五)进入路径标准。 •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16胃癌疾病 编码。 •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 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 • • •
(六)术前准备3-6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凝血功 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消化道肿瘤 标记物检查; • (3)胸片、心电图; • (4)门诊或入院后完成电子胃镜、腹部平 扫和增强CT、盆腔超声。
二.病理分型
(一)大体分型: 1.早期胃癌:即胃癌仅限于黏膜或黏膜下 层, 不论病灶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 ,少数患者为 “一点癌” 2.进展期胃癌:分为中期胃癌和晚期胃癌 2.1中期胃癌:癌组织超出黏膜下层侵及胃壁 肌层 2.2晚期胃癌:癌组织达浆膜下层,或者超出 浆膜向外浸润至邻近脏器或有转移者
五 诊断
• • • • 1.X线钡餐检查 2.电子胃镜检查 3.腹部超声及超声内镜检查 4.高分辨率螺旋CT检查

胃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胃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胃癌诊疗的规范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在2023年及以后为胃癌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判断,对疑似胃癌患者进行诊断。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超声等)等。

确诊胃癌后应及时进行分期。

分期分期是评估胃癌临床进展程度和预后的关键指标。

根据国际通用的分期系统,主要包括TNM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

分期结果有助于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治疗胃癌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分期及肿瘤特征进行选择,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术前准备和术中操作应遵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胃癌,外科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根据肿瘤位置和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下切除、根治性切除等。

放疗放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放射线的照射,破坏癌细胞的DNA,达到杀灭肿瘤的效果。

放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分期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案。

化疗化疗可以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来杀灭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化疗可以作为胃癌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手术前、术后或作为单独的治疗手段使用。

随访与复查胃癌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与复查。

通过随访和复查,及时发现治疗后的复发、转移和其他并发症,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结语本文档总结了胃癌诊疗的规范指南,旨在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希望医务人员能根据此规范指南,为胃癌患者提供规范、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胃癌诊疗规范(卫生部-2011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卫生部-2011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卫生部2011年版)一、概述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居支配地位,而宿主因素则居从属地位。

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饮食、吸烟及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是影响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二)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

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

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2)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推荐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

对拟施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内镜下粘膜下层切除(ESD)等微创手术者必须进行此项检查。

(3)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2.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

活检确诊为浸润性癌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

如因活检取材的限制,活检病理不能确定浸润深度,报告为癌前病变或可疑性浸润的患者,建议重复活检或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诊后选择治疗方案。

卫生部印发的胃癌诊疗规范

卫生部印发的胃癌诊疗规范

卫生部印发的胃癌诊疗规范一、概述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居支配地位,而宿主因素则居从属地位。

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饮食、吸烟及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是阻碍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一)临床表现(二)体征(三)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2.组织病理学诊断(1)胃镜活检标本处理(2)病理诊断标准(3)病理评估(4)病理类型(5)病理报告内容3.实验室检查4.影像学检查三、鉴别诊断四、治疗(一)治疗原则(二)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原则2.术式及适应证3.根治性手术禁忌证(三)放射治疗1.适应证2.放射治疗技术3.同步放化疗的化疗方案(四)化学治疗1.姑息化疗2.辅助化疗3.新辅助化疗(五)支持治疗五、胃癌诊疗流程六、随访附件:1. 胃癌放射及化学治疗疗效判定差不多标准WHO实体瘤疗效评判标准RECIST疗效评判标准2. 胃癌TNM分期标准3. 胃癌淋巴结分组、分站标准4. 胃肿瘤组织学分类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二)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

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依照转移部位,可显现相应的体征。

显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形时,可显现相应体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癌的诊治规范胃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

由于胃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普查的依从性差及高昂的费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 EGC)除日本外,其他国家较少诊断和报道,绝大多数病人首次诊断时已是中晚期,其中约50%的病人难以行根治性切除。

胃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高盐饮食等,少数胃癌(1%-3%)与遗传因素有关。

一.病理1.大体形态A.EGCEGC是指癌组织浸润深度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癌灶面积大小。

癌灶面积为5.1-10 mm者为小胃癌(small gastric carcinoma, SGC),小于5 mm者为微小胃癌(micro gastric carcinoma, MGC)。

胃镜活检确诊为癌,但手术切除后标本经病理连续切片未发现癌者称为“一点癌”。

据国内外报道,多发性EGC的发生率为6%-22%。

多发性EGC由于肉眼不易辨认而导致手术时遗漏和残留,从而引起淋巴结转移和肝内血行播散。

EGC根据病灶与正常黏膜表面的凹陷程度分为三型:I型(隆起型):病灶呈息肉状,高出黏膜厚度两倍以上,约超过5 mm,表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II型(浅表型):又分为三个亚型。

IIa型(浅表隆起型):隆起高度小于5 mm,表面不规则,凹凸不平,伴有出血、糜烂。

IIb型(浅表平坦型):病灶隆起或凹陷不明显,黏膜粗糙,易出血,与周围黏膜分界不清。

IIc型(浅表凹陷型):是EGC最常见的类型。

黏膜凹陷糜烂,底部有细小颗粒,边缘不规则,周围黏膜皱襞向中心集聚,呈突然中断或变细,或变钝如鼓锤状。

III型(凹陷型):病灶呈明显的凹陷或溃疡,底部为坏死组织,周围黏膜隆起,边缘黏膜改变如IIc型。

混合型:由以上两种形态共存,以主要改变列在前面,顺次表达。

B.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AGC)胃癌从黏膜浸润至胃壁固有肌层及以下者称为AGC。

根据肿瘤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部分的相对比例,进行Borrmann氏分类,此分型阐明了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并与胃癌患者的预后较为一致。

一般分化较好的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多属于Borrmann I型或II型,而分化较差的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或未分化癌则多属于Borrmann III型或IV型。

Borrmann I型(息肉样癌):肿瘤主要向胃腔内生长,隆起明显,呈息肉状,基底较宽,境界较清楚,溃疡少见,但有小的糜烂。

Borrmann II型(限局溃疡型):肿瘤呈凹陷型,溃疡大而深,境界清楚,向周围浸润不明显。

Borrmann III型(浸润溃疡型):肿瘤溃疡大而深,其边缘部分隆起,与周围的境界不清,浸润范围较广。

Borrmann IV型(弥漫浸润型):呈弥漫性浸润生长,境界不清楚,胃壁僵硬,增厚,呈“革袋胃”改变,预后最差。

2.组织学分型根据癌的组织结构、细胞性状和分化程度进行分类,其中腺腔形成的程度是分化程度的主要依据。

胃癌经常表现为多种组织相的混合,以占优势的成份进行分类。

中晚期癌按黏膜下层以下增殖浸润的主要成份进行分类。

上皮性肿瘤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不能分类的癌类癌本院目前胃癌的病理诊断报告规范性的内容如下:标本类型肿瘤所在位臵肿瘤大小切除长度及距切缘距离肉眼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侵犯邻近器管脉管内癌栓上切缘下切缘神经侵犯另送吻合器切缘淋巴结转移情况总数(转移数/淋巴结总数)各组淋巴结情况胃小弯网膜结节,胃大弯网膜结节大网膜癌结节其他病变TNM分期二.诊断EGC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随着疾病的发展影响胃功能后可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胃痛、餐后饱胀、嗳气、黑便,较难和胃慢性疾病相鉴别,甚至某些病人是以肝转移,淋巴结压迫症状或腹水引起的腹胀作为首发症状而就诊。

而某些明显的体征,如上腹部肿块、黄疸、直肠膀胱(子宫)窝内触及结节、脐部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多提示胃癌晚期或已出现转移,往往丧失了手术根治的机会。

对于胃癌的术前病理定性仍需依赖内镜活检。

而内镜结合超声波扫描的检查方法能较清楚的显示胃壁的五个层次,因此可较准确鉴别EGC和AGC。

EGC 表现为黏膜局部中断,表面欠平整,有较小的隆起或凹陷,黏膜下结构尚能显示。

AGC一般可见较大肿瘤,胃壁受侵范围较深或较广,层次结构破坏、紊乱或消失。

肿大淋巴结呈低回声图像,但直径小于5 mm的淋巴结检出率不及20%,大于5 mm者有50%以上的检出率。

因而超声内镜对于初步判定胃癌浸润深度、术前临床分期和选择手术方式有一定的价值。

GI在对病灶的定位有其优势,判断有无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还需依赖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B超和CT。

近来临床更重视胃癌的术前分期,根据术前分期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在以往的内镜超声的基础上,本院又增加了CT术前分期,利用多排螺旋CT的快速摄片,使CT图像从矢状面及其他方向了解胃病变的部位,侵犯深度及广度,已可达到GI所获取的临床资料,目前已做为诊断胃癌的一种临床检查。

我院CT-PET现也已发挥较大作用,尤其是判断胃癌有无远处转移灶,或复发的残胃癌等.更能明确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等.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但由于价格昂贵,尚未作为常规检查。

对于适合综合治疗的胃癌,应用腹腔镜检查除可了解病灶是否可切除、远处转移外,对观察腹膜表面的粟粒样播散更具有优势,并能获取组织进行活检,以明确分期,制订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可减少不必要的开腹探查的病例。

如果拟行姑息性手术,则不提倡应用腹腔镜。

血清免疫学可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50、CA72-4等。

由于胃癌血清肿瘤标志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有限,所以不能以其作为诊断肿瘤的唯一依据,其检测结果必须与病人的状况、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汇总,综合判断。

但在胃癌诊断明确时,其对判断和筛选微小的转移灶有一定的价值。

治疗前的实验室检查还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

三.分期准确的分期,对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及评价疗效甚为重要。

目前国际上采用日本、美国(AJCC)及欧洲(UICC)的分期。

现已证实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与预后有关,现多采用AJCC和UICC的TNM分期,其分期要求手术标本中可检出淋巴结数目 15个,分期标准如下:T 肿瘤浸润深度。

T x原发肿瘤不明。

T0无肿瘤。

T is原位癌。

T1浸润至黏膜或黏膜下。

T2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

T2a浸润至肌层。

T2b浸润至浆膜下。

T3穿透浆膜层,未侵犯其他结构。

T4肿瘤浸润至周围组织结构。

N 淋巴结转移情况。

N x区域淋巴结转移不明。

N0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切除标本中全部淋巴结 15个)。

N1转移至1-6个局部淋巴结。

N2转移至7-15个局部淋巴结。

N3转移超过15个淋巴结。

M 远处转移。

M x无法评估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胰腺后、肠系膜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G 组织分级。

G x无法分级。

G1高分化。

G2中分化。

G3低分化。

G4未分化。

0期T is N0M0I A期T1N0M0I B期T1N1M0T2N0M0II期T1N2M0T2N1M0T3N0M0III A期T2N2M0T3N1M0T4N0M0III B期T3N2M0IV期T4N1-3 M0T1-3 N3M0任何T 任何N M1四.治疗1.手术治疗A.胃的分区及淋巴结引流将胃大弯、小弯各三等分,连接其对应点,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以U (上部)、M(中部)、L(下部)表示。

如病灶侵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时,则以主要部位写在前,次要部位写在后表示。

日本胃癌研究会将胃引流淋巴结按其不同的解剖部位分成23组(表1),又根据原发肿瘤的不同部位,将其分为N1-N3和M1(表2)。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

外科手术的病灶完整切除及胃断端5 cm切缘,远侧部癌应切除十二指肠第一部3-4 cm,近侧部癌应切除食管下端3-4 cm,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但对于手术方式(次全胃或全胃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范围仍有争论。

对于远侧胃癌,次全胃切除较全胃切除并发症少,对于近侧胃行次全切除或全胃切除仍有争论,多数作者主张全胃切除。

现常以D表示淋巴结清除范围,与手术的根治度无关。

D1手术指清除至第1站淋巴结,如果达不到第1站淋巴结清除的要求则为D0手术,D2手术指第2站淋巴结完全清除,D3手术指清扫至第三站淋巴结,故D2和D3手术要求外科医生有熟练的手术技巧及经验。

荷兰一组大规模辅助治疗试验提示54%的病例为D0清除,仅有10%的病例行D2清除术。

近年西方国家报道711例随机的D1、D2手术结果显示,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43%,p<0.01)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4%和10%,p<0.01)有显著性差异,而二组的总生存率无差异(分别为30%和35%,p=0.53),其中70岁以上的患者的死亡率增加,进一步分层分析提示似乎对第2站淋巴结转移者行D2手术可改善生存率。

但很遗憾,第2站淋巴结转移仅能在手术后标本经显微镜下证实,术前精确的病理分期较为困难,此仍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但近期有意大利学者报道,D2手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仅为3%,而日本(D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则仅为0.8%。

因此在D2手术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基础上,其仍是各国推荐的胃癌的标准术式。

近来随着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视及微创手术和腹腔镜的发展,许多医院已开展在探求保证根治的前提下进行各类缩小手术范围的术式。

例如对I A期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及微创外科(腹腔镜下楔形切除),其5年生存率可达90%,但对微创外科的适应证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求达到R0。

早期胃癌的治疗仍未统一,但内镜见癌灶>2cm,活检癌细胞分化程度较低,肉眼大体分型为凹陷型者应视为高危临床病理特征,需考虑行D1-D2手术。

C.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主要有二类。

一类是患者有梗阻症状而原发灶不能切除,行短路或造瘘手术以解决患者的进食问题。

另一类是探查中发现有腹盆腔种植转移灶,已丧失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而原发灶又可切除,则局部病灶的切除可消除肿瘤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并可减少肿瘤负荷,提高术后辅助治疗的效果。

2.放疗胃癌是一种对放射线较为不敏感的腺癌,加之胃的相邻脏器和组织,如肾脏、胰腺、大肠、小肠和脊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低,但随着直线加速器的应用,放疗已应用于胃癌的姑息治疗或辅助治疗中。

对局部未切除的胃癌施行中等剂量(45-50 Gy)的单独照射虽并未延长此类病例的生存,但与5-FU联合应用可提高生存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