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第2课时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第21课《曹刿论战》 (2)ppt课件(精选)

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第21课《曹刿论战》 (2)ppt课件(精选)

(2)
公将鼓之
故克之
其乡人曰 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与它们现 在的常用义有什么不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鲁庄公十年,齐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 即将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 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何要参与进去呢?”曹 “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 见。
(二)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 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战。战则请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重点: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和下列加点的字含义相同的成语。

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①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②彼竭我盈.——( 恶贯满盈)③小信未孚.——(不孚众望)3.理解填空。

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是否取信于民(民心向背),文中相关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等。

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请你列举出战争史上两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示例: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牧野之战等。

问题一: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何以战”这三个字引出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对于鲁庄公三个方面的准备,曹刿认为哪个条件“可以一战”,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鲁国获胜,“公问其故”,曹刿为什么仅就如何选择反击和追击的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示例:(1)很全面。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地对庄公作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2)不够全面。

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2(人教新课标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2(人教新课标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2(人教新课标初三下)doc初中语文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比课文注释,弄明白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咨询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1.给下面黑体的字注音: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ū〕望其旗靡〔mǐ〕2.比较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

三、研习新课1.解题。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

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把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比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咨询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缘故。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进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咨询——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如何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什么缘故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可能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doc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doc

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解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Z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邂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魯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Z战屮,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1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面的字注音:刿(gui)又何间焉(jian)鄙(bi)弗敢专也(fd)小惠未编(bian)玉帛(b(5)小信未孚(氏)公与之乘(chQng)辙(zhQ)轼(shi)旗靡(血)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

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1.加点词的古今义:(1)肉食者鄙(2)又何间焉(3)牺牲玉帛(4)大小之狱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推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案

推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题曹刿论战课时安排共(2)课时课程标准标注课程标准页码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教学重点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教学难点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品味法教学准备课件课前作业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修改人:)环节一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复习导入)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2、主要内容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

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老师共同评论课中作业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环三、教师设置问题提问: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学生讨论,教师巡回)学生回答(1)战争前做好准备(2)战争中捉住时机2、针对学生的第(1)个答节二案,师问: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学生回答:三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师问: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2)PPT课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2)PPT课件

倒下
埋伏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伏 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 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 们。”
⒈古今异义词
伐 齐师伐我 古义: 攻打、讨伐。 今义: 砍伐。 间 又何间焉 古义: 参与。 今义:中间。
鄙 肉食者鄙
古义: 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 卑鄙。 牺牲 牺牲玉帛
已经 战胜 振作 缘故
发语词 无实义
充满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次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 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第三 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 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古义: 指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
的生命或利益。
加 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信 必以信 古义:实情 今义:书信。
狱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虽 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再 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 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本分的事 今义: 忠诚
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 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 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 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 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 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 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 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纸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对于这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板书设计: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
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
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背诵课文
思考、讨论
复述课文内容
讨论、交流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初三语文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方法
备课札记
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三、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三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

公将驰(29)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32)逐(33)齐师。

【注释】(26)公与之乘:与,和,另有说法为给予。

之,指曹刿。

乘,共乘一车,另有说法为战车。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军队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翻译】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2.提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3.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1)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2)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4.提问:文章第二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才能?明确: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1 曹刿论战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及他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课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21课曹刿论战【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积存文言文经常使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明白得鲁军以弱胜强的缘故。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适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明白得课文的主旨。

目标达到:反复朗诵,感悟古文的思想情感。

学习流程:【课前展现】:各组科代表板演一下各题。

一、请给以下句中加点字注音:又何间.( )焉小惠未徧.( ) 捐躯玉帛.( )辙.( )乱旗靡.( ) 肉食者鄙.()二、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传奇是时期所作,是依照鲁史写的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中曹刿以为能够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讲指的是。

文中表达了开始反扑的机会是开始追击的机会是。

3、以下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创境激趣】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咱们通太擅长记叙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缘故。

【自学导航】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此刻哪里?曹刿的“远谋”表此刻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壮大的齐国缘故有哪些?[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此刻:(1)战前预备时期,鲁庄公的三答,说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旁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缘故,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此刻:(1)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把握将士心理,能观看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壮大的齐国缘故有:(1)战前预备充分。

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成功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址。

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入侵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二、三段,背诵二、三段;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2.. 通过这些动作描写塑造了庄公和曹刿两人怎样的形象?
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
曹刿——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
3. 作者为什么没有解释清楚曹刿选择时机进攻和追击的原因?
原因有二:
一是埋下伏笔,令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二是当时是激战的现场,曹刿没有多余的时间解释,因此文章也没有太多的交代(3)学生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

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文言文翻译。

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二讲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创新支点: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

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是个昏君吗?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

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齐人三鼓望其旗靡小信未孚惧有伏焉夫大国,
难测也未能远谋故克之三而竭视其辙故逐之
2、学生讨论、交流。

师:师出无名鼓:一鼓作气靡:所向披靡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伏测:高深莫测谋:足智多谋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辙:南辕北辙逐:追亡逐北
3、巩固训练
补出下列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必以()分()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可以()一战。

(5)()乃入见()。

(6)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战前请见-----详-----取信于民
战中指挥-----略-----沉着镇定
战后分析-----详-----把握战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