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第二课时)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学案新人教版
20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别句式。
2.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曹刿以弱胜强的缘由。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鉴赏作品的实力。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过程一、初读——基础学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 )焉肉食者鄙.( )弗.( )敢专也小惠未遍.( )牺牲玉帛.( ) 望其旗靡.( )2.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鄙.:(2)又何间.焉:(3)牺牲..玉帛:(4)小大之狱.:(5)一鼓.作气:3.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旧传是( )时期( )国史官( )写的。
4.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品读——理解课文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6.依据故事的内容,说说你对曹刿或者鲁庄公的评价。
三、展读——拓展延长7.说出两个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闻名战役,并分析斗争成功的缘由。
参考答案一、初读——基础学问1.jiàn bǐfúbiàn bómǐ2.(1)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2)参加(3)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4)指诉讼事务(5)击鼓进军3.左传春秋鲁左丘明4.(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肯定依据实情来办理。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其次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二、品读——理解课文5.民心向背是确定斗争输赢的主要因素。
6.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忱;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他把斗争成功寄予在小恩小惠和神灵保佑上,他急于求战,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能;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看法,并亲自参战,不耻下问,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明君。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0 《曹刿论战》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理顺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揣摩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品介绍《左传》,全称为,又称,简称《左传》,是我国最早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记载了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0多年的历史。
涵盖了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2.背景资料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
此前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并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还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君位,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公子纠被杀。
然齐桓公仍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再次发兵攻鲁,交战地点是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
3.知识史书体例有六种,即、、、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
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等都属于这类。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
他以人物为中心,用“”叙述帝王,用“”记叙封国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记历代有影响的人物或少数民族史及外国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品读人物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问题,从而获得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分析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来分析人物【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品读课文,体会“论战”智慧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
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明确: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初中语文九下六单元20课《曹刿论战》2课时导学案2
初中语文学科微课教学学案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题《曹刿论战》课时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2.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3.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学习过程思考探究1.鲁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2.分析人物形象曹刿——刻画人物的方法:鲁庄公——3.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
4.写作特点。
5.课文小结三、作业(一)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运用正确的和,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全文的文眼是“”,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2.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词(2分)(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2.翻译(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答案:(一)1.曹刿对于战争的论述取信于民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1.(1)击鼓进军,(2)已经2.(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
21.《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清行文思路。
2、能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1分钟)同学们,齐鲁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却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又是如何记载这一史实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深入研析《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其原因。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能理清行文思路。
2、能分析人物形象3、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大屏幕出示,学生说出)二、合作探究,读研思文(15分钟)(一)议一议,理清思路仔细读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编,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这属也,可以一战】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公将鼓之”至“遂逐齐师”。
或者“彼竭我盈”时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即讲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
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即讲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⑤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二)辩一辩,赏析人物认真研读全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注意文中写曹刿的句子,想一想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答)曹刿是一个爱国远谋的军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第二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导学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1交流实词归纳结果2检查背诵3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争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2鲁庄公在战时是如何表现的?3人物分析(1)关于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
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齐人二鼓望其旗靡小信未孚惧有伏焉夫大国,难测也未能远谋故克之三而竭观其辙故逐之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写出含有以上带点词的成语,如:师:师出无名鼓:一鼓作气靡:所向披靡孚:不孚众望伏:危机四伏测:高深莫测谋:足智多谋克:攻无不克竭:殚精竭虑辙:南辕北辙逐:追亡逐北五、新得困惑(学习得失,自我小结。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2[教学设计]曹刿论战(第2课时)
第20课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辨析人物形象。
2.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2.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常说《左传》“长于记事”,《曹刿论战》一文是如何用精练的笔法体现这一特点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探究竟。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课件出示本课的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理解人物形象和精神思想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2.从课文选出一个双音节词概括曹刿的形象,结合课文具体的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3.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明确鲁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理解他的担当精神,以及赤诚之心,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2.有人这样评价:曹刿是智慧的代表,鲁庄公则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代表。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最后在组内分享你的见解。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深入探究人物形象特点,感知人物形象。
四、写法探究【活动内容】1.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详细写了哪些内容?简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2.作者于简练叙事中生动刻画了主要人物曹刿,刻画次要人物鲁庄公和“乡人”的用意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详略安排、对比、反衬等方面探究课文的写法,掌握课文围绕主要人物详细叙述和刻画,以次要人物反衬主要人物的特点。
课堂小结课文以精练的笔法、简约的对话、精妙的详略安排,刻画了两个立体丰满的形象:一为主动请战、为国效力的曹刿;一为知人善用、胸怀宽广、谦虚好学的鲁庄公。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3. 文章主题的分析: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理解曹刿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4. 写作技巧的讲解: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5. 课文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审美鉴赏: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优秀的文学作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学生需要掌握并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2. 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并翻译课文,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 文章主题的分析与思考: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曹刿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解决办法:
1. 对于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可以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互动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
2.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可以通过教师的解释和学生的自主翻译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和翻译课文。
3. 对于文章主题的深入分析,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4. 对于写作技巧的应用,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并应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习了一些写作技巧。请大家记住曹刿的智谋和策略,并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今天的作业是翻译课文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对文言文有更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大家加油!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点:分析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人物形象。
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共同翻译了字、词、句,熟练朗读了全文,明确了文章的结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曹刿论战》,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课件展示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过程(一)、初步理解课文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曹刿)2、曹刿和谁论战?(鲁庄公)3、论的是哪一场战役?(长勺之战)学生抢答。
师:长勺之战谁胜?(鲁国胜),弱国战神强国,关键在谁?(统帅),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二)、再读课文,探究文本活动一: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1、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①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②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③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④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抓住反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回答时小组成员共同站起,一人回答,其他组员补充。
)小结: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掌握战机。
师:文中两个人物是战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人物形象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结合文本来品味这两个人物。
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2、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能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鲁庄公和曹刿吗?完成表格(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发言。
(3)教师评价、总结。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曹刿和庄公的形象。
2.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学会用辨证的角度关照问题。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难点】学习曹刿临危请命、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培养用辨证的角度关照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一:回顾型【设计意图:回顾所学,有利于在新课堂中应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战役?指名同学复述文章内容。
学生独立回忆、思考;教师点拨。
明确: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主要内容: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进一步对文章进行分析。
导入二:目标型【设计意图:告知学生学习目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
这节课,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合作探究,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学会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堂实录一、诵文忆文。
【设计意图:背诵以回忆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引出本节课内容。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战役?指名同学复述文章内容。
学生独立回忆、思考;教师点拨。
明确: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主要内容: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进一步对文章进行分析。
二、教授新课。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对文本的析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总结能力。
】1、理线索,忆内容。
学生齐背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背出合理的语气,背出流畅的情状。
教师设疑一:刚才我们一齐将文章背诵了一遍,结合上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品读,同学们发现了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学生总结回答,教师点拨:线索一: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线索二: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 教案 第2课时(表格式)
5、以弱治强的原因探究
6、链接生活,总结升华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分析如下问题:
(1)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2)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教师总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学生尝试分析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 Nhomakorabea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
学生尝试回答: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不盲目于强齐硬战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三、检测目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
3、作业:…
1、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提示: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2、请以“从长勺之战看曹刿军事思想”为主题,写一篇简短文章。
学生畅谈本文的启示
构思短文,小组间交流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总结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课题
20曹刿论战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掌握“间、鄙、牺牲、信、狱、靡”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导学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交流实词归纳结果
2检查背诵
3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争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
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2鲁庄公在战时是如何表现的?
3人物分析
(1)关于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
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
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齐人二鼓望其旗靡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夫大国,难测也未能远谋故克之
三而竭观其辙故逐之
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
写出含有以上带点词的成语,如:
师:师出无名鼓:一鼓作气
靡:所向披靡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伏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辙:南辕北辙
逐:追亡逐北
五、新得困惑(学习得失,自我小结。
)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