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合集下载

中美答记者问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以叙利亚问题为例

中美答记者问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以叙利亚问题为例
a g e.s e e p a r a l y z e d, f r o z e n. b r e e c h b r a z e n d i a l o g u e c o n s u l t a t i o n . o p p o s e . e o m—
◆ ◆ ◆
中美答记者问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以 叙 利 亚 问题 国语学院 )
【 摘要】由于答记者 问语篇是以提 问回答的形 式, 而且提 问的记 者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 答 问的 国家发言人 、 各级领导人 解释 问题 时也渗透 着代表 方的利益及精神 , 因此 , 对他们公众交流的语言进行批评 隐喻分析 , 能够深刻地揭示影响他们选用表 达情 感的隐喻的 因素 , 并揭露
喻和概念关键词 。隐喻 阐释—— 识别 产生 隐喻的社 会机构 和他 们在劝说
中的社会作用。
e v a n t i s s u e s h o u l d be s o l v e d t h r o u g h d i lo a g u e a n d c o n s u l t a t i o n .
美: 例 4: B u t wh a t I d i d s a y i s t h a t w e b o t h a g r e e t h a t t h e u n d e r l y i n g c o n l f i c t
c a n o n l y b e r e s o l v e d t h r o u g h a p o l i t i c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a s e n v i s i o n e d b y t he Ge n e v a I a n d Ge n e v a I I p r o c e s s .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政治话语中的隐喻运用,并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演讲为例,具体阐述隐喻在政治语境中的重要作用。

批评隐喻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政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通过对特朗普演讲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理解隐喻如何塑造和影响公众的政治观点,还可以揭示隐喻在政治沟通和策略中的运用。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政治话语的理解,提升公众对政治隐喻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政治现象。

二、隐喻理论与政治话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隐喻是一种将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以来,隐喻的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在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隐喻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而非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或修辞手段。

政治话语作为特定领域的语言实践,常常运用隐喻来表达政治立场、构建政治形象、传达政治理念。

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具有多重功能。

隐喻可以帮助政治家和公众建立共同的理解和认知框架,从而有效地传达政治信息。

隐喻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概念以生动的形象,使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隐喻还可以作为一种策略,用来塑造政治家的形象,或是对某一政治事件或人物进行贬低或美化。

特朗普作为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其演讲风格独特,充满了大量的隐喻表达。

这些隐喻不仅反映了特朗普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也反映了其政治立场和治国理念。

因此,通过对特朗普演讲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其政治话语的深层含义和意图,为我们理解特朗普的政治行为和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三、特朗普演讲中的隐喻分析特朗普的演讲风格独特,充满了各种隐喻。

这些隐喻不仅反映了他的政治立场和理念,也揭示了他如何运用语言来塑造公众的观点和情绪。

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研究——兼评《批评隐喻分析之语料库研究方法》

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研究——兼评《批评隐喻分析之语料库研究方法》

步从社 会、批评 和意识形 态角度分析 隐喻 ,并提 出一种新的 隐喻分析模 式——批评 隐喻分析。隐喻 具有意识形态
构 建 功 能 ,批 评 隐喻 分 析 不仅 可 以 用 于 分 析 隐喻 ,更 应 该 作 为 批 评 话 语 分析 的 一种 重要 补 充 方 法 。结 合 社 会 历 史 语
分 析 隐 喻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综 合 运 用 批评 话 语 分析 和语 料 库 分 析 提 出一 种 新 的 隐 喻 分 析 方 法 — — 批 评 隐 喻 分
析。近期 ,笔者有幸拜读 了该书 ,受益匪浅。笔者认为
C at i Bak 在 隐 喻 研 究 领 域 做 出 了重 大 的贡 献 和 突 h r r — lc es
第l 9卷 第 1 期 1 21 年 1 0 0 1月
牡 丹江 大 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 n U e S t o r a f u a j a g ni r i y v
V . 9 N .1 O1 1 o 1 No . 2 10 v 0
文 章编 号 : 10 .7 7 ( 0 O 1-0 1 2 0 88 1但是 ,同时在批评隐喻分 析的研究对象及应用方向和批评隐喻分析 的语料库研究 方法 中定性 分析 方面仍 然存 在一定 的疑 问和 自己的见
解 ,觉 得 有 必 要 就 这 两 方 面 的 问题 和 C at i Bak进 hrr— l es c
行商榷。 二 、 全 书 结 构 及理 论要 点
M tpo )通 过 整 合 语 料 库 语 言 学 、认 知 语 言 学 和批 评 eah r
批评 隐 喻 分析 视 角 下 的 意识 形 态研 究
— —
兼评 《 批评 隐喻分析之语 料库研 究方法 》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主要是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语篇(特别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揭示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

通过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和阐释后发现,演讲中所采用的概念隐喻主要集中在冲突、旅行和身体三个方面。

隐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更容易接受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帮助演讲者达到既定交际目的。

一、引言政治性演说词被认为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体,尽管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语言,但带有极其浓重的书面语特点。

不可否认,总统就职演说属于政治性语篇,是被总统用来宣扬本届政府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的一种有力工具。

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词汇语法层面的意义表达现象,而无法解释文本构建过程中的话语选择现象,更不能深入分析话语选择背后的决定因素及其产生的效果。

用隐喻表达思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式,也正是一种有意识的话语选择。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曾经指出“隐喻普通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更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依赖的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更是演说者实施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灌输和宣扬其价值体系的主要工具。

Wilson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有利于解释政治主张,从而唤醒听众的认同感。

因此在阅读一些政治语篇时,应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针对出现的隐喻,进一步剖析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类语篇和提高思辨能力。

二、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其实属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范畴。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主要任务就是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从多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批评隐喻分析恰恰是以隐喻为出发点,分析研究隐喻与其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

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语法隐喻中的话语权力

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语法隐喻中的话语权力
上 说 , 法 是 在 重 塑 人 类 经 验 , 映 了语 言 的 社会 建构 性 。人 们 通 语 反 过 隐 喻 认 识 世 界 以及 语 言通 过 隐喻 构 建 人 的 认 知 不 仅 反映 在 词 汇 层 面 , 且还 体 现 在 语 法 层 面 上 。这 一 点 再 次 说 明 了 语 法 隐 喻 理 而 论 对 整 个 隐 喻研 究 的 补 充作 用
从批评话语分析 的角度看语法隐喻中的话语权 力
武 文 娟 苗 雯 雯
( 台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2 4 0 ) 烟 6 0 5
【 摘 要 】 知 语 言 学 和 批 评 话 语 分 析 ( A 是 目前 语 言 学 流 派 中 发 展 认 C D) 韩 礼 德 ( Udy 19 ) 确 指 出 : 法 一 方 面 具 有 认 识 世 界 的 Haia 9 5 明 语
的基础 上发展起 来的 , C D传 统 上采 用 的语 言 学论 上的一 致性 , 得二 者的 融合成 为可能 。 这 使 【 关键词】 评性 话语分 析 ; 批 话语 权 力; 语法 隐喻
现 象 看 作 是 相 似 的 , 将 它 们 与 其 它 现 象 区 别 开 来 。 从 这 个 意 义 并
开 展 的 。2 世 纪 中期 , Lkf为 代 表 的 认 知 语 言 学 派 以 经 验 主 0 以 a0f 义 为 基 础 , 为 隐 喻 广 泛 存 在 于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中并 起 着 重 要 作 认 用 , 一 种 有 力 的 认 知 工具 。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派 的 创 始 人 H ldy 是 ai la 在《 能 语 法 导论 》 后 一 章 提 出 , 喻 现 象并 不 仅 限于 词 汇 层 面 , 功 最 隐 而 且 常 常 发 生 在语 法 层 面 , 至 在 发 生 词 汇 隐喻 的 同 时 也 伴 随 着 甚 语法 形式 的改 变 。从 这 个 意 义 上说 , 语法 是在 重 塑 人 类 经 验 , 映 反 了语 言 的 社会 建 构 性 。人 们 通 过 隐 喻认 识 世 界 以及 语 言 通 过 隐 喻 构 建 人 的认 知 不 仅 反 映 在 词 汇 层 面 , 且 还 体 现在 语 法 层 面 上 。 而 二 、 法 隐 喻 与 认知 语 1H ldy的 语 法 隐 喻 理 论 、 ai la

隐喻投射的批评性研究

隐喻投射的批评性研究

20 ) 04 ¨ …。由此可见 ,隐喻是一种 固化 、约定俗成 的表达方式 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有
LF SJ U N Y,A G ME TI R这样 的概念 隐 喻 ,并用 这些 内化 了的 隐喻思 维 来 支 IEI O R E R U N SWA 配 我们 的语 言表 达 。可 以 说 ,Lkf的概 念 隐 喻 理 论 ( ocpul hoyo Me p o) 具 有 ao C neta T er f t hr a
[ 收稿 日期 ]20 0 2 0 6— 3— 8 [ 作者简介 ]梁远 冰 (9 2一) 18 ,男 ,广西河池人 ,广西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研究生 ,研 究方 向为认知 语言学 ;韦汉 ( 95~) 16 ,男 ,博 士 ,广西师范 大学外 国语学 院教授 ,研 究方 向为认 知语 言学 、语料库 语
谓历史悠久 ,成果卓著 。西方 隐喻研究 史可追溯 到公 元前 30年亚里斯 多德 的 Pec 和 0 ot s i
R e r ,国内外 自2 ht i oc 0世纪 7 0年代末以来对隐喻的研究不断升温 ,至今居高不下。 但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 中在隐喻的 “ 无所不在性”和 “ 重要性 ” ,即积极 作用 ,而对隐喻投射的潜在消极影 响关注不足。本文试图从认知层面和语用层面对隐喻投射 的潜在消极影响进行论证 ,并得 出以下结论 : ( )隐喻投射作为一种认 知 ( 1 方式 )具有 “ 缺陷” 它本身的部分投射本质对隐喻的理解可能带来消极影 响; ( )投射作 为一种动态 , 2 认 知过 程会 误导 人们 的理解 。
L ANG Y a . i g WEIHa I u n bn . n
( oeeo oe nSu i , unx om l nvrt, u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u n x 5 10 , hn ) C lg l fF ri tde G a g i r a i sy G in G a g i 4 0 4 C i g s N U ei l a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个角度 来定 义 前 者 : 我 将 论 证 意 识 形 态 这 个 概 念 “ 可用来 指意 义在特 定 情 况下 为 权 力 服务 、 助确 立 帮
治语 篇 中隐喻与 意识 形 态 的 关 系, 图提 供 一个 西 试 方修 辞 学视 角下 的隐喻 批评性分 析框 架。
关键 词 : 修 辞 学 ; 知 语 言学 ; 评 话 语 分 析 ; 新 认 批 隐 喻; 意识 形态 中 图分类 号 : 0 H5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8 7 (0 2 0 40 0 3 10 —9 6 2 1 ) 2 )8 44
隐喻是 在一 定 的语 境下 为 了表 达 隐喻使用者 的
假象 错 误 , 神秘 或 粉 饰 作 用 和 功 能。社 会 学 家 Tl t P r n 为认 知 扭 曲在 意 识 中 总 是 存 在 a ot as H 认 c o 的。在对客观世界 的观察 中, 人们总是通 过选择 和
定、 划分 与归并 。 综上所 述 , 隐喻 是 一种 选 择 , 种偏 见 , 一 它概 念
( ) 一 隐喻与 意识形 态
在 费尔克 劳 看 来 , 识形 态 与 人类 的兴趣 相 意
关 :意识形态 涉及从某一 特定兴趣 的角度对 ‘ “ 世
收稿 日期 :0 1 2—2 2 1 —1 5 基金项 目:0 0年度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研 究规划基金项 目( 目 21 项
2 4 5/ 4
8 _3 0 8
长春工程学 nIs T( . Sc SiE i) 2 1 , 3卷3 N . 0 JC agh 院学报 e社会科学版. d.2年 第 V 11 ,2期 . hncu t c (o .c )2 1,02 1 . 第 o2 n. h 0

从批评视角解读英语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金融危机报道为例

从批评视角解读英语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金融危机报道为例

Jn 0 2 a .2 1
Vo. 5 No 1 11 .
【 经济学研究】
从批评视 角解读 英语 经济语篇中的概念 隐喻
— —
以金 融 危 机 报 道 为例
李 丽
( 波 工 程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江 宁 波 宁 浙
351) 12 1

要: 隐喻在经济语篇 中极为普遍 , 经济领域里 的抽象概念 往归为 隐喻 关 键 词 ( eahrkyod ) 并 对 他 们 在 m t o ew rs , p 语 料库 中的使用 情况 作计 量统计 。第 二 阶段是分 析
二、 批评性隐喻分析视 角及 其分析框架
隐喻 的认 知学 研究 隐喻本 身 , 忽 略 了隐 喻 的 却
社会 功能 。C a e s l k认 为 , h a r —Ba i c 隐喻 研 究 者应 特 别关 注 隐喻语 用 特征 的研 究 。他 在 2 0 04年 提 出 的
Lkf等 人 的概念 隐喻 研 究 。该 理论 揭 示 出隐 喻 不 ao 仅 是 一种语 言现象 ,更是 认 知 现 象 , 人 类 用某 一 是 领域 的经 验 来 理 解 另 一 领 域 的 经 验 的 一 种 认 知 活 动 , 不 同认 知 域 之 间 的 投 射 , 常是 从 人 们 比较 是 通 熟 悉 的具体 的始源 域 (oredma ) 射 到一个 不 suc o i 投 n
21 0 2年 2月 第l 5卷第 1 期
西 安文理 学 院学报 ( 会科学 版 ) 社 Junl f inU iesyo r n c n e( oi c n e dt n o ra o nvri f t adS i c Sc l i c s io ) Xh t As e aSe E i

新批评视角下《围城》隐喻与反讽研究

新批评视角下《围城》隐喻与反讽研究
人 心 ,桃源 自在 心 中。 宋初 国家安 定 ,且 在三教 的作 用下 ,士人们 追求 内心
更 是娱 心的丝竹 。按 照近代 心理 学 的观 点 ,情感抑 郁在 心
里 不得发 泄 ,最容 易酿成性 格 的乖僻和 精神 的失 常 ” ,“ 在 宋 诗 学里 , 羁愁 感 叹 ’ 的减 少 ,并 非 以 内心忧愤 的郁积 为代 价 ,而是 以人生 之智 慧去化解 ,诗 的宣 泄功能 转化为 愉 悦 功 能 。诗 人 不 再 是焦 虑 的精 神 变态 者 ,而 是 明 心 见 性 、 自我 实现 的精 神解 脱者 ”/ 3 / 。相信 宋 人在桃 源这 一片
诗歌 领域里 已经 找到 了缓和 紧黄 崇浩 . 王安石集 . 南京 市:凤凰 出版社 ,
2 0 0 6:3 6 .
圈 朝代 不详 ,又清代 王士祯 《 香祖 笔记》记 载其 兄长王 士禄 著有一部 古代女性文学 总集的 《 然脂集》 ,其 中收录 “ 宋
比 较文 学
新批评视角下 《 围城》隐喻与反讽研究
潘风梅 河南大学
摘 要 :钱 钟 书的 文艺创 作 与 2 0 世 纪英 美新 批评 理论 有很 多相通 之处 ,本 文立 足文 本细 读 ,运 用新 批评 的 隐喻 与 反讽 等 文学 批评 范畴来 剖析 钱钟 书 的 《 围城 》 ,以从 比较 文学 的角度 ,探 究 中西方 理论 间 的可 比性 与契合 性 ,通 过 新 的 解 读来赋 予 《 围城》 独特 的的 艺术魅 力 。 关键词 :新批评 ;隐喻 ;反讽 ;


桃源 深深 的渴望 。再如 “ 我欲往 寻疑 路断 ,试沿 流水 觅桃
“ 对 于宋人 来说 ,诗不 只是 治世 的药石 ,卫道 的工 具 ,

隐喻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隐喻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秀青 年 教 师 资 助 计 划 ” 助 。 资
收 稿 时 间 :010.5 2 1-52

作者简介 : 张蕾 (94一)女 。 17 , 汉族 , 山东济南人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方 向: 语篇分析 , 认知语 言学和应用语 言学 。
态性 和对话 性 。 2 0隐喻的 社会性 .
大众 语篇对 移 民现 象 的表 征 中 , 隐喻 “ 民是 动 物 ” 移 ( I MIR N SA E A I A S ) 用频 率最 高 。将 “M G A T R N M L ” 使 移 民与动 物进行 类 比, 明移 民社会 地位 低下 , 说 缺少 平等 权 利 , 美 国社 会 中 备 受 歧 视 。( at A a 在 Sn n , a 19 ) 9 9 因此 , 隐喻对 移 民的界 定 可 以帮助 我们 了解 移 民在所在 国的社会 地位 和生 存 状 态 , 以及 当地 的 移
批评话 语分 析关 注社 会 问题 , 以社 会的 、 文化 的
实践 为 出发 点展 开研究 。它摒弃 了传统 上将 语言视
为 中立 的观点 , 语 言 看作 是社 会 和 文 化 再 现或 变 把
化的场所 , 强调 语 言 在再 生 产 及 改 变 社 会 结 构上 所 产 生 的社会意 义及 意识形 态 。
民政策倾 向。 同样 一种 新 的 隐喻也 可 以通 过源域 的

系列 隐含意 义对 要表 征 的 目的域做 出界定 。这 些
隐喻 的重复 使用 具 有 规 范 和 再 次强 化 的功 能 , 变 改
基金项 目: 0 2 8年度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0 英汉语篇隐喻批评研究” 成果之一 , 目标 号 20 2 1; 项 0820 获天津外国语大学“ 优

国内批评隐喻研究(2002—2012):现状及展望

国内批评隐喻研究(2002—2012):现状及展望
教 育 文化 论 坛
2 0 1 3 f - 5 期
国 内批 评 隐 喻 研 究 ( 2 0 0 2— 2 0 1 2 ) : 现 状 及 展 望
徐 莹 徐 艳 玲
1 5 0 0 0 1 )
(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 哈尔滨

要: 以近 l 1年来 国内期刊发表 的 5 9篇批 评隐喻研 究论 文为对象, 运 用定性 、 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 描 述和分析
长 盛 不衰 , 而 相 关 主 题 专 著 也来自从 不 同 角 度 切 人 这
个主题。
的语用 意 图和其所 代表 的意识 形态 阶层 。 由于隐喻 本 身所 具有 的多重 属 性 , 此 类 研 究 既承 袭 了 传统 修
辞 学 的研究成 果 , 又依据 认知 概念 分析 , 为批评 话语
国内批评 隐喻研 究从 2 0 0 2年 进入研 究者 视 野 , 但 直 至近两 三年才集 中出现 。本文试 图从 国内期 刊
论 文 的发表情 况来 对 这 方 面 的研 究 进 行一 个 概 述 。
至 多次 通过 对 政 治语 篇 的 隐喻 分 析 , 指 出这 种 “ 修 辞手 法 ” 已经 成 为战 争 合 法 化 的语 言 操 控 , 甚 至 发
出了“ 隐喻 可 以杀人 ! ” 呐喊 ( L a k o f ,1 9 9 2 : 1 ) 。进 入2 1 世纪 , 西方 语 言 学 界 涌 现 出 一 批 从 事 隐 喻 批
相 比较 专著或 学位 论 文 , 期 刊论 文 既 可 以反 映 出研 究者 的兴趣 焦点 , 也可 大 致 反 映 出整 个 语 言 学研 究


国 内研 究 现 状 及 分 析

无隐喻 无伊战——修辞批评视角下隐喻建构现实功能解析

无隐喻 无伊战——修辞批评视角下隐喻建构现实功能解析
关键词 :修辞批评 隐喻 建构 现 实 伊 战


引言
隐喻 是建构 “ 正义 合法 的”伊战这 一现 实的不可替代 的手
隐 喻 是 人 们 用 其 日常 生 活 中 熟 悉 的 经 验 来 说 明或 理 解 段 。所用 的语 料是 以伊 拉克战争 为主题 的美 国总统布什 的
陌生或抽象 领域 的认 知活动 。莱考 夫指 出, 日常生活 中 , 隐喻无处 不在 。隐喻是一种语 言现象 ,也是人类 思维 的一
词 的形态结构 也随之发 生 了丰 富的变化 。我们常看 到 “ 先 变化 。语言是社会 的一面镜子,它折射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 生 ”一 词和其它语 言成分有 机地结 合了起来 ,构成 了一 些 并带有深刻 的时代烙印。 “ 先生”一词 的循环性语义流变便
新 的 、更 富有 表 现 力 的 词 语 。 如 : ( )姓 + 生 : 张先 生 1 先 ( )辈分 + 生 :老 先 生 2 先

词汇 是语言最 敏感 的因子 ,最 能捕 捉和反 映社会 的变
的语义局 限, 以其 核心意义 为中心而 向其周边呈 放射性 化 。随着人们 物质文 明程度的不 断提高和价值观 念的不断
扩 展 。于 是 , 出 现 了 形 形 色 色 的 “ 生 ” , 而 “ 生 ”一 更 新 , 人 们 对 “ 生 ” 的 态 度 正 在 、 并 且 必 将 进 一 步 发 生 先 先 先
持的态度 也不一样 。一般知识 分子对 “ 先生 ”的称谓是 比 如: “ 洲足 球先 生,法 国队的普拉蒂尼在 匈牙利 的比赛 欧
较 乐意接 受的 ,而对 一个老农 民而 言,他会感 觉有些不 大 中飞 身抢球 。 ” (《 解放 日报 》1 8 年6 2日)在这 则 9 6 月1 习惯 ,甚至会认为是一种侮辱、嘲讽 。 新 闻报道 中, “ 生”被冠上 了 “ 先 足球 ”这 一职 业头衔 , 语 言的 变化 是 从个 体 逐 步 向整 个群 体 扩 展 的 ,语 言 于是 作者 的交 际时 间、报道的语境 和交际对象 决定 了 “ 先 的一个创 新形式也 是从一个 中心 向毗邻 地区扩 展的 。在 循 生 ”一词无丝毫 的贬义,而是对普拉蒂尼的一种称赞。 环性 的语义 流变过程 中, “ 生 ”一词 突破 了原先 比较单 先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隐喻是一种表达手段,它在文学中的运用更是艺术手段的点睛之笔,它可以表达灵活的意义,可以更加深刻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早期的审美视角下,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元素,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社会、文化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但是,新兴的新修辞学视角引入了一种新的层面,这种层面把作者的意图拓展到了批评性判断的范畴,因此隐喻在新修辞学视角下便属于一种贴切文学批评处理的手段。

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例,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隐喻代表了不仅仅是作者想传达的主题,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批评性观点,即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评性看法。

从这种视角来看,伊利亚特可以被视为一种反映社会秩序的图像,对那种腐败的政治、社会制度的批评性想法贯穿了整部史诗。

而伊利亚特的某些行为,比如他被安排当上死士的时候,照被视作是特定社会习俗的一种隐喻,能够表现出一种人与社会之间、一种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

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隐喻之中所包含的批评性判断被看作是一种对社会的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表象之中解构出其更多的深层含义。

伊利亚特的隐喻被认为饱含着更丰富的层次,像是对社会压迫、家族冲突这样的主题,进一步形成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性观点,这种反思反映了古希腊时期对自由意志的追索,以及对那时徇私枉法的抨击,这些内涵在史诗中形成了封闭的整体,令人叹为观止。

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隐喻把文学作品升华到了一种批评性思考的领域,在这种思考中,隐喻被认为是表达出隐藏的社会矛盾的象征,它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意图,也表达着对社会的批判性思维,而这种表达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

而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例,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可以把它看作是古希腊社会的一种写照,更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学反思,这种反思贯穿了作品中,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隐喻不仅仅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代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批评性思维,这种思维的表达需要更深入地思考与分析,而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例,也可以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批判。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3)》的批评隐喻分析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3)》的批评隐喻分析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3)》的批评隐喻分析本文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对2013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里的隐喻进行研究。

对隐喻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发展到如今的认知语言学,并在新闻报道、广告、歌词等领域都有涉及。

本文着眼于语言平实严谨,语气客观中立,少有感情色彩浓厚表达的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相信在此类文体中隐喻的使用不仅仅是起到修饰作用,而是借此传达给民众信息,彰显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

本文的研究目标包括下述几个问题:1)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治语篇里面有哪些类型的隐喻;2)揭示出隐喻意义在意识形态方面构建的过程;3)隐喻在政治语篇里的作用;4)挖掘出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特定隐喻选择背后的认知、语用、文化历史等因素。

批评隐喻分析是Charteris-Black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隐喻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仅停留在鉴定并划分隐喻方面,而是旨在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分析隐喻,挖掘出隐喻对语篇中意识形态构建以及权力关系方面的作用。

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批评隐喻分析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文化的关系,在政治语篇、新闻报道、宗教体裁等都有广泛应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

本文尝试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研究。

结合概念隐喻理论,语用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以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为理论框架,该研究选取了2013年政府官方发布的工作报告英文版为语料。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据统计该报告英文版总计字数10973,作者首先对隐喻进行鉴定并归类。

然后,定性分析了每类隐喻的意识形态力;隐喻在政治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特定隐喻的选择背后的认知、语用、文化历史等因素。

通过研究,发现如下: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要存在七类隐喻,分别是旅行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竞赛隐喻、家庭隐喻、植物隐喻、圆圈隐喻。

对每类隐喻进行隐喻关键词的分类,并对相应的例子进行概念隐喻、语用和批评性分析,发现每类隐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施政纲领并引导、强化了大众的意识形态。

修辞学视角下的的隐喻批评分析

修辞学视角下的的隐喻批评分析

修辞学视角下的的隐喻批评分析李艳芳【摘要】本文通过对隐喻的修辞功能和隐喻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探索,指出对隐喻的分析必须要和特定语境下说话人的修辞动机联系起来,隐喻的建构既受到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的引导和制约,反过来也可以为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服务.【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27)001【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隐喻;意识形态;修辞;认知【作者】李艳芳【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一、引言Stubb(2002)指出批评性语篇分析 (CDA)忽视了 Lakoff&Johnson(1980)关于隐喻的系统性及其对思维的影响的论述。

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不仅是词汇的问题,而且是思维和行动的问题,这说明话语 (大多数话语都包含隐喻)不仅是作者试图强加于读者某一意识形态的手段,而且还意味着话语中的隐喻代表作者概念化世界的方式。

Lakoff(2002)指出,概念隐喻对于揭示信念体系背后的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价值。

隐喻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已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Jonathan Charteris-Black(2004)通过对其语料库中隐喻的分析,提出隐喻的运用是评价性的而且具有意识形态意义,他得出以下结论:对隐喻的认知语义描述可以解释隐喻的理解过程,但是要解释某一特定隐喻是如何被选择的,就需要理解其劝说功能。

国内学者洪艳青、张辉(2002),邓丽君、荣晶 (2004),梁远冰、韦汉 (2006)也分别对隐喻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隐喻的认知特点不能同其在语篇中所发挥的修辞功能相分离,认知语义方法的优点在于它确立了一个系统的标准来对隐喻进行分类,从而使我们能对不同语篇中隐喻的使用进行准确的比较,但是要理解为何选择一种概念隐喻而非另外一种,我们就需要将特定语境下说话人的意图联系起来。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
纪玉华;陈燕
【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识别隐喻,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其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用此方法对英美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就能对其隐喻的使用动机有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总页数】7页(P42-48)
【作者】纪玉华;陈燕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
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的广告概念隐喻分析 [J], 蔚佳颖
2.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认知隐喻r——以2016年G20经济话语中的隐喻表征为例 [J], 夏雪梦;吴格奇
3.话语分析面面观——反思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批评 [J], 许力生;
4.话语分析面面观——反思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批评 [J], 许力生
5.再论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层面——进化心理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启示 [J], 陈鹤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研究——兼评《批评隐喻分析之语料库研究方法》

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研究——兼评《批评隐喻分析之语料库研究方法》

作者: 郜丽娜[1] 高鸿雁[2] 刘青[1]
作者机构: [1]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2]淮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71-7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1期
主题词: 批评隐喻分析 意识形态 定性分析 语境
摘要:Charteris-Black在从语言、认知和语用维度阐释隐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方法进一步从社会、批评和意识形态角度分析隐喻,并提出一种新的隐喻分析模式——批评隐喻分析。

隐喻具有意识形态构建功能,批评隐喻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分析隐喻,更应该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重要补充方法,结合社会历史语境进行意识形态研究。

基于Python情感分析和批评隐喻的网络话语分析——以影片《流浪地球》中美德影评为例

基于Python情感分析和批评隐喻的网络话语分析——以影片《流浪地球》中美德影评为例

基于Python情感分析和批评隐喻的网络话语分析——以影片《流浪地球》中美德影评为例基于Python情感分析和批评隐喻的网络话语分析——以影片《流浪地球》中美德影评为例近些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话语分析成为了研究者热衷的话题之一。

作为大众媒体和社交平台中的重要内容,影评评论在电影上映后收集了大量观众的意见和评论。

本文旨在利用Python情感分析和批评隐喻的方法,对网络影评进行分析,以《流浪地球》这部备受关注的科幻巨作为例。

《流浪地球》是201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科幻电影,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

影片讲述了在日益危急的太阳即将毁灭的背景下,人类如何联合起来,利用地球作为巨大的推进器,离开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

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热议,许多观众都纷纷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首先,本文将使用Python情感分析的方法对网络影评进行情感识别,进而分析观众对《流浪地球》的情感倾向。

情感分析是一种通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和计算语言学等技术,对给定文本进行情感判断和分析的方法。

为了进行情感分析,我们需要收集网络上关于《流浪地球》的不同影评,并利用Python的文本处理和机器学习库,如NLTK和Scikit-learn,来训练一个具有情感分类功能的模型。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模型来预测其他电影观众的情感倾向,并对影评进行情感评分。

接下来,本文将利用批评隐喻的方法对网络影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批评隐喻是一种通过探索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词语、句子或形象,揭示其中的隐喻意义的方法。

在通过情感分析获得网络影评的情感倾向之后,我们可以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词汇和表述方式,分析观众对《流浪地球》的批评隐喻。

通过分析批评隐喻,我们可以揭示出观众对电影的具体评价和观点,了解观众对电影情节、角色塑造、主题等方面的看法。

最后,本文将综合情感分析和批评隐喻的结果,对网络影评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 与政 治观 念 , 定 其 方 向 和使 命 等 核 心作 用 确
的一 股 巨 大 力 量 。
论 : 隐 喻 的 认 知 语 义 描 述 可 以 解 释 隐 喻 的 理 解 对
过程 , 但是 要解 释 某 一 特定 隐喻 是 如 何 被 选择 的
就 须 要 理 解 其 劝 说 功 能 ¨ 。 这 一 研 究 路 径 表 明 1 j

同 报 m 要 受 到 意 识 形 态 和 社 会 权 力 的引 导 和 制 约 , 时 也 进 一 步 强 化 了现 有 意 识 形 态 和 社 会 权 力 结 构 。
关 键
词 :隐 喻 ; 识 形 态 ;修 辞 ; 知 ; 力 意 认 权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7 8 2 l ) 4 0 6 .5 0 83 5 ( 0 O 0 —3 30
系表 现在 三个 方 面 : 有 成效 的修 辞 成 为个 体 在 卓
社 会 中 获 得 成 功 和 提 升 的 一 个 重 要 途 径 ; 于 象 由 征 和 人 类 思 维 结 构 的 密 切 联 系 , 修 辞 能 够 改 变 使
他人 的思 想 ; 辞是 政治 权力 的来 源 。“ 修 修辞 学家 们首 要 的和最 关注 的是 面对 他们那 个 时代 的权力 游戏 。 _ 文 学 理 论 家 英 格 尔 顿 更 是 指 出 : 修 辞 ”2 J “
尽管修 辞 的定义 在西 方学 术界 仍然 存在 着较 大 的

法 国社会 学家 布迪 厄在 《 语言 与象 征性权 力》
书 中也试 图阐 释 这样 一 个 事 实 : 言 一方 面是 语
收 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期 :2 0 1 1 09 0 9
基 金 项 目 :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9 Y0 6 。 0 CY 3 )
社蚶

中 图 分 类 号 :H 0 0 —5
近年 来隐 喻 的意识形 态建 构功 能 引起 了 国内 科 些 学 者 的 关 注 。J n t a a tr — a k通 外一 o ah n Ch rei Blc s
学 过对其 语料 库 中 隐 喻 的分 析 , 出隐 喻 的 运 用 是 提


修 辞 与 权 力
学从 古代 社会 到 1 9世 纪 一直 是 批 评 分 析 的公 认
形式 , 它考 察人 们 为 了达 到某 种 效 果 而 建构 话 语
的方 式 , 的 特 殊 兴 趣 在 于 将 话 语 实 践 作 为 权 力 它 形态 和形 式方 式加 以把握 。| ”3
修 辞① 为一 种 论 辩 的 艺 术 , 作 以说 服 人 为 目 的 , 的 出 发 点 是 命 题 的 可 信性 或 可 能 的 几 率 。 它
第1 2卷 第 4期
2 ( 01)年 7 月
VO1 1 NO. . 2. 4
J 1 201 u. 0
批 评 视 角 下 的 隐 喻 研 究
东 匕m 大a 洲


李 艳 芳
( 州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河 南 郑州 郑 405 ) 5 0 2
要 :通 过 探讨 西 方 修 辞 学 与 认 知 语 言 学 中 隐 喻 研 究 的结 合 点 — — 即 对 隐 喻 背 后 的 权 力
和 意 识 形 态 的 关 注 , 图 提 供 一 个 西 方 修 辞 学 视 角 下 对 隐 喻 的批 评 性 解 读 。从 修 辞 与 权 力 的 共 生 试
关系出发 , 以辞 格 与修 辞 的关 系 为 依 托 , 焦 隐 喻所 蕴 涵 的评 价 功 能 、 喻 的遮 蔽 作 用 以及 隐 喻 所 聚 隐 体 现 的 权 力 建 构 , 出 隐喻 的 分 析 必 须 和 特 定 语 境 下 说 话 人 的修 辞 动 机 联 系 起 来 , 喻 的 建 构 既 指 隐
述研究 的基 础上 进一 步提 出隐喻 的认知 特点 不能 同其在 语篇 中所 发 挥 的修 辞 功 能相 分 离 , 知语 认
义 描 述 方 法 的 优 点 在 于 它 确 立 了一 个 系 统 的 标 准 来 对 隐 喻 进 行 分 类 , 是 要 理 解 为 何 选 择 一 种 概 但 念 隐 喻 而 非 另 外 一 种 , 须 要 与 特 定 语 境 下 说 话 就 人 的 意 图联 系 起 来 。
下 的 隐 喻 研 究 相 结 合 的 必 要 性 。 国 内 学 者 洪 艳
青、 辉 、 丽君、 晶 、 张 邓 荣 梁远 冰 、 韦汉 也分 别 对 隐
喻 的 意 识 形 态 功 能 进 行 了 初 步 的 探 索 。 本 文 在 上
辞者 正是 在受 众接 受说 服作 出有利 于 自己的决定 的那 一刻 赢得 了对 受众 的支 配 。修 辞 与权力 的联
争议 , 是 目前形 成 的一 个基 本共 识是 : 但 西方 修辞 在 其诞生 之初 就与 人类 生活 各个 领域 的活动 休戚 相关 , 被看成 是 维系人 类作 为一 个 团体 , 它 塑造其
评 价 性 的 , 且 具 有 意 识 形 态 意 义 , 得 出 以 下 结 而 并
版 肌
通过 修辞 手段 来挖 掘言 语 中所 蕴 涵的 巨大力 量一 直是 西方 修辞 研究 的首 要关 注 。古 希腊 最早 的修 辞观 就 将 修 辞 定 义 为 “ 种 通 过 语 言 对 ‘ 一 心
灵 ’ 加影 响 以达 到 对 他 人 的支 配 的 ‘ 力 … , 施 权 修
了将修 辞 学视角 下 的隐喻 研究 与认 知语 言学 视野
作 者 简 介 :李 艳 芳 ( 9 5 , , 南 洛 阳 人 , 州 大学 讲 师 , 1 7 一) 女 河 郑 文学 博 士 , 主要 从 事 修 辞 学 、 篇 分 析 和文 体 学研 究 。 语
① 此 处 的修 辞 指 的是 广 义 的 概 念 , 即话 语 对关 于 世界 的信 念 、 度 、 望 和 相 互 交 往 方 式 的 影 响 。 态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