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合集下载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一、引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

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

如表1所示:三、内容分析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

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

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

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E. Steinhart和E. F. I}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
究(见A sher主编,1994: vol. 5) o I}irstenM almkja} (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
写稳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健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廿
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ny ( 1993)为稳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得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
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F. R. Ankersmit et al ( 1993)在为所编稳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
于队知的真”( cognitiv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
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而M . C. Bear<l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 1967)撰写的稳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憾情价”_噪侣合”竺竺_升围右杳年学老市宗若
在我们这个知识信息爆炸、市场经济勃兴、东西文化交融渗透的年代。

新词汇的大量出现是发展的趋势。

诗人顾城曾经用了一种十分形象的比喻,说明语言变化的原因:语言就像钞票一样,在流通的过程中被使用得又脏又旧,必须经常淘汰换新。

(黄璋尊2001)。

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

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 oc Sci) May.2004 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唐琼玲(广西师范大学外语部,广西桂林541004)[关键词]隐喻;对比;述评[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研究的内容主要为情感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时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等。

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4)03-0066-03A Survey of E 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n MetaphorT ANG Qiong-ling(F oreign languagedepartment G u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G uilin541004,China) K ey w ords:metaphor;contrastive;survey Abstract:In recent years,m ore and m ore scholars come to study metaphor.Am ong them,s ome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E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n metaphor.The contents of their research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cont2 rastive study of em otion metaphor,contrastive study of spatial metaphor,contrastive study of tem poral metaphor.The pa2 per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on their research,produces s ome suggestions on its deficiencies and makes prospects for its development. 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经济语篇中隐喻的认知透视

经济语篇中隐喻的认知透视

经济语篇中隐喻的认知透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上海200050)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出现在多学科,多领域。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概念隐喻在英语经济语篇中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语篇中的隐喻体现了其在经济领域的认知功能,熟悉和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经济理论,理解篇章意图。

关键词:经济语篇;概念隐喻;认知透视一、引言我国较早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的学者是林书武。

他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他指出,隐喻研究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亚氏的基本观点是: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

亚氏的隐喻观长期占据了隐喻研究的主流地位,并对以后的“替代说”(Substitution View)和“比较说”(Comparison View)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Richards开始, 对隐喻的研究逐渐向认知领域发展。

他的“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认为,隐喻基本上是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际,是语境之间的交易。

1980年,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 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隐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结果(林书武,1997)。

隐喻研究视角从传统修辞到现代认知的转变,打开了一个广阔的隐喻研究局面。

从七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文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研究。

在全世界,在欧美,尤其在美国对隐喻研究的高潮,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Metaphormania age)(束定芳,1996)。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9,№4Serial №241・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作者简介:朱建新,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9-02-18(修改稿)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朱建新(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 ichards &B lack 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 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 on 的“关联理论”。

本文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研究;三种认知理论A Study on the Cogn iti ve I n terpret a ti on of M etaphorZHU J ianx in(Fo re ign L anguage D ep a rt m en t ,H ua iyin Ins titu te of Techno logy ,H ua i πan 223001)Abstract:Based on thre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ofmetaphor,namely,Interaction Theory,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the pa 2per explores their motivations,ways and li m itations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Key W ords:metaphor;cognitive study;three cognitive theories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8-04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统,三是语言学传统。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李梦实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45
【摘要】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隐喻是人们对日常知识和经验概念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的研究也愈加深入,涉及认知心理学、语用学、修辞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通过对近三年发表在国外核心期刊中关于隐喻的文献进行回顾,从以下角度对国外隐喻研究的现状、不足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隐喻研究、隐喻与认知语言学、隐喻与语用学、隐喻与教学法及其他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总页数】4页(P104-107)
【作者】李梦实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5
【相关文献】
1.长 QT综合征:近三年国外文献综述
2.近三年国外突厥语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

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

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

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

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

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

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

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喻研究经历了由修辞学研究到认知学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和行为,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共同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进行重新考察和研究,同时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命题,这是隐喻研究史上-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命题在不同文化认知系统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仅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学研究的价值。

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ичПушкин)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他一生短暂却作品丰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旧在认真写作。

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一生创作了800多部诗歌作品,其中爱情和友谊是其最主要的诗歌主题。

我国的普希金研究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普希金的个人生平到作品,从他的生活到创作都有许多研究成果,普希金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展,这对于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拟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普希金关于爱情的诗歌分析研究中。

研究意图并不在于对普希金作品做出前所未有的独到阐释,而是想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证明概念隐喻理论在俄语及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适用性,为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提供一点支撑,借以从认知的角度解读俄语文本提供一些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800多首诗歌,以期解决以下问题:总结出普希金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概念隐喻(如将爱情喻做人、火焰、战争、音乐、液体等),阐释这些概念隐喻形成的原因,同时对爱情概念隐喻表达式进行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欧美国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源地,概念隐喻又是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所以目前,西方也是研究概念隐喻最为活跃的地方。

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又被称为隐喻研究的集中营。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国外隐喻研究综述隐喻是人们日常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被用于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到了人际交往和商业行为中。

隐喻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方式,在语言中使用具有象征和抽象的意义,能够充分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

因此,隐喻已经成为语言学和认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的理论基础、类别和认知语言学三个方面综述国外隐喻研究现状。

一、隐喻的理论基础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是直到20世纪,隐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对象。

现代隐喻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如隐喻概念、隐喻解释和隐喻传递等理论。

其中,隐喻概念是指隐喻的形式和特点,隐喻解释是指研究隐喻的阐释和理解,而隐喻传递则是指隐喻的作用及其在人类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二、隐喻的类别隐喻可以分为语言隐喻、视觉隐喻、思维隐喻等几类。

其中,语言隐喻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指的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进行隐喻。

例如,“他是一只老鹰”、“我的爱人是一团火”等。

而视觉隐喻是指通过图像或其他视觉表现形式来进行隐喻。

例如,“你的心如花一样开放,点亮了黑夜”图像中的花和灯就是一种视觉隐喻。

思维隐喻则是指通过类比或推理来进行隐喻。

这种类型的隐喻可以发现逻辑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认知语言学与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属性。

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并将其与更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和类比。

隐喻通过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重点转向了数学、物理、工程、商业和社交媒体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隐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

结论:本文综述了国外隐喻研究的几个方面,包括隐喻的理论基础、类别和认知语言学等。

隐喻是言语中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是具有象征和抽象意义的表达方式,隐喻对于我们理解和吸引别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Fcnki__愤怒_的概念隐喻_英语_汉语语料_林书武

Fcnki__愤怒_的概念隐喻_英语_汉语语料_林书武

《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0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 概念隐喻是当代隐喻研究的重要概念。

关于概念隐喻的内容、特点及意义,见Lakoff&Johnson (1980)、林书武(将发表);概念隐喻这一概念的发展,见Lakoff&Turner(1989),Kövecses(1990), Reddy(1993)。

Lakoff等人,特别是Lakoff和Kövecses合写的“愤怒”一章(见Kövecses1990)对“愤怒”的概念隐喻,作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具有初创性意义。

但他们的这一研究,仅限于英语单语,本文把其范围扩大到汉语语料,发现汉语、英语关于愤怒的概念隐喻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汉语、英语关于愤怒的隐喻表达式不尽相同,这就为传统上所说的修辞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这一观点提供一种解释。

然而也应该指出,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概念隐喻,日常语言中有许多隐喻表达式也是相同或类似的,这一点在传统的隐喻研究中很少提到。

1概念隐喻隐喻,传统上认为是一种修辞格。

我国的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周易》中就说过:“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又说,“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现代研究修辞的学者就更多了。

陈望道(1976)把隐喻看作比喻的一种,认为“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

”王希杰(1983)把隐喻称作暗喻,认为它也是比喻的一种。

这些研究总的来说是先给出隐喻的定义,后给出例子以说明定义。

有的修辞书还进行辨异,指出隐喻和明喻有哪些不同。

我们这里所说的概念隐喻,以及据此所作的研究,与上述研究途径不同。

许多学者还指出:汉语有自己独特的修辞方式。

例如,杨树达(1983)“自序”中说,“若夫修辞之事,乃欲冀文辞之美,与治文法惟求达者殊科。

族性不同,则其所以求美之术自异。

”这里的研究,也为修辞具有民族独特性这一观点提供一种解释。

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综述

感谢观看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则了隐喻在社会交流和社会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并 探讨了隐喻在社会批判和文化重构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国外隐喻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不同领域的隐喻研究存在孤立 现象,缺乏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其次,隐喻研究中的主观性和任意性较大,缺 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最后,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功能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尽管国外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不同 领域的隐喻研究存在孤立现象,缺乏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其次,隐喻研究中的 主观性和任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最后,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功能 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国外隐喻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语言学领域,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在语言的 运用和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抽象概念。在文学 领域,研究者们探究了隐喻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深入剖析了隐喻在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功能。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揭示 了隐喻在思维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和机制。
3、隐喻的语境和意义
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还能够探讨隐喻的语境和意义。通过对大量含有隐喻 的语言实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隐喻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和意义变化 情况。例如,通过对英语新闻语料库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政治家 们使用隐喻来形象地表达政治观点和政策,而这些隐喻的意义往往因政治立场和 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深化对隐喻认知机制的研究:目前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功能仍需进一 步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运用更加先进的神经科学、心理学等方法和技术, 探究隐喻在大脑中的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
4、研究隐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隐喻在不同领 域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育、广告、外交等领域中,隐喻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 义和作用。对这些领域中的隐喻应用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隐喻研究的实用 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追捧,对其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

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翻译策略,分析著名文学作品《白杨礼赞》中含有隐喻的例句,希望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隐喻句的翻译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概念隐喻白杨礼赞翻译策略对比1. 引言认知语言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在80,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现在已然成为新兴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如今多数学科都在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或者创新其理论,足见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地位。

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今的概念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修辞隐喻的层面,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所说的,概念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三个分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视角出发,通过比较张培基教授与张梦井、杜耀文教授译本的《白杨礼赞》中相关隐喻翻译,希望从中得到一些翻译方面的启发,尤其是遇到含有隐喻的句子,可以游刃有余、非常完美地译出漂亮的文字。

2. 理论框架说到概念隐喻,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莱考夫,他是概念隐喻的创始人。

1980年,他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概念隐喻这个概念,成为概念隐喻诞生的重要标志。

莱考夫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隐喻属于概念体系,它无处不在。

隐喻不仅表现为修辞手段,更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

概念隐喻虽然无处不在,但它也是依靠语境而存在的。

如果脱离语境,没有上下文做铺垫,许多概念隐喻就失去了意义。

莱考夫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及结构隐喻。

这样的划分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所涉及的所有概念隐喻,具有全面性及权威性,因而,之后研究概念隐喻的学者大都同意这样的分类。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苏岚【摘要】隐喻最初被人们视为一种修辞手段,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

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对隐喻研究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试图论述隐喻研究在不同时期在国内外的影响,以期对隐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rhetorical devi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metaphor,and attempts to illustrate their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concerned.【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影响【作者】苏岚【作者单位】贵阳学院外语系,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隐喻是个在国内外都受到瞩目的热点话题,特别是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在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语言使用、艺术创造等等,影响巨大而深远。

本文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做一个梳理,并总结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在中西方的影响。

隐喻在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经常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国外的隐喻,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开始,近两千年关于隐喻的研究,都停留在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的研究,研究的焦点放在隐喻在修辞上的功能。

西方对隐喻的系统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阐述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构成方式和功能。

商务英语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及其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商务英语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及其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商务英语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及其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摘要:关于商务语篇的理解是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这些都可以通过概念隐喻来进行疏导并引导学生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

我们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做为基本出发点,以此来研究概念隐喻对商务英语阅读所能产生的有效作用,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西方文化里的通用认知模式,最终有效地对商务阅读文本进行积极的理解和意义构建。

关键词:商务英语;概念隐喻;阅读教学一、简述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在传统语言学的理论中将隐喻阐释为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随着对概念隐喻不断的深入和研究,逐渐的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还是一种修辞手段,在某种角度来讲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lakoff&johnson的重要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早已作出明确指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隐喻概念体系”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lakoff&johnson,1980)。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的思想以及语言活动中,是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lakoff认为隐喻表达是基于相似性基础上的跨域映射,即隐喻是从人们比较熟悉、较为了解的具体源域出发,其中较为经典并且易于理解的例子就是时间就是金钱这一众所周知的俗语。

时间域“time”,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为抽象的目标域,如金钱域“money”。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一些身体或精神上的健康状况来构建相关的经济概念,经济的运行状况就这样通过人的健康概念得到了理解,实现了话语隐喻的功能。

经济实体常被概念化为需要关心照顾的病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被理解为“疾病、顽症、慢性病”;经济运行状况不佳则是“疲软、虚弱”;经济学家对医治经济不良问题进行诊断、提供良方、实施手术或者进行注射。

经过一番调整之后,经济“病情”好转,再次恢复活力,就是经济复苏。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创新,国外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与分类、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在交际与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

通过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本文旨在揭示隐喻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异同,推动国内外隐喻研究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理论的发展近三年,隐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用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介入,隐喻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层面。

隐喻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隐喻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隐喻在日常语言和理解抽象概念中的核心作用,认为隐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为隐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神经影像等技术手段,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处理涉及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语言处理区、情感处理区和认知控制区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隐喻处理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为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心理学对隐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心理学家们从认知过程、情感反应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隐喻理论的内涵,也为隐喻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_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_林书武

2002年第1期 外 国 语 总第137期 No.1, January 2002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37 38 文章编号:1004-5139(2001)01-0038-08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林书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 要:本文在林书武(1997),束定芳(2000)的专著,李福印(2000)的背景下,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今隐喻研究的七个主题,包括理论研究到应用于语言教学等各个方面。

接着叙述重要的论著和研讨会,主要的研究学者、机构及刊物。

说明研究的焦点是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空间隐喻研究、转喻和其他修辞格的研究。

最后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继续进行侧重于认知平面的隐喻理论研究;结合语言的神经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隐喻研究;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空间隐喻;转喻Studies on Metaphor: State of Arts, Focuses, and TrendLIN Shu-wu(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against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survey works, i.e. Lin(1997), Shu(2000), Li(2000), and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induces seven themes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on metaphor, includ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study to their applications to language teaching. Important books and works, conferences and symposiums, scholars and study groups, as well as journals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 study focuses it states are: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metonymy and other tropes. Finally, the trend for studies is anticipated: those on theories with emphasis on cognitive aspects, those combined with 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and those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will be carried on.Key words: studies on metaphor;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spatial metaphor; metonymy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国内也有较系统的评述。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

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Lako ff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

关键词:隐喻、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

E.Steinhart和 E.F.K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见Asher主编,1994:v ol.5)。

Kirsten Malmkjær(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隐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建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比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 ny (1993)为《隐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导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

F.R.Ankersmit et al(1993)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于“认知的真”(cog nitiv 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

而M.C.Beard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1967)撰写的“隐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感情论”、“象义论”等等。

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1996)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

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Lako ff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

关键词:隐喻、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

E.Steinhart和 E.F.K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见Asher主编,1994:v ol.5)。

Kirsten Malmkjær(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隐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建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比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 ny (1993)为《隐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导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

F.R.Ankersmit et al(1993)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于“认知的真”(cog nitiv 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

而M.C.Beard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1967)撰写的“隐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感情论”、“象义论”等等。

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1996)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把隐喻看作普通语言现象来研究,就是把认知概念引进隐喻研究,这个问题成为认知语言学和当今语言学研究主流派的分水岭。

正如Mark Turner(1991)指出的:“有一种研究把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分开;它假定意义与句法分离,句法自主自足;假定语言系统与其他认知系统是自立自主的;假定语言意义(语义)和超语言意义(语用意义)分开,字面语言与比喻性语言分开。

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经验研究,结果都摒弃了上述种种看法”。

顺便说一下,本综述不包括文学隐喻研究。

1.背景材料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1·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1期(总第109期)年)。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

西方许多研究,例如koff的研究,就是根据“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这一重要观点展开的。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 mparison),这就是现代比较说的始源。

大体上说来,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持科学态度,认为隐喻重要,并要求人们掌握隐喻。

但隐喻在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眼中却不那么幸运了。

他认为隐喻属于花言巧语,至多是修饰性语言,只适用于表达感情;政治辩论、科学论述不宜使用隐喻。

然而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样,柏拉图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也很大。

从洛克、休谟以至当代许多教科书、文学理论书籍,都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格,只起修饰作用。

Ogden等人著《意义之意义》(1952)一书,贯串全书的主题就是区分感情语言(比喻性语言)与叙实语言(非比喻性语言)。

作者认为这种区分是一个重大发现,而一切语言混乱产生的根源,恰恰是混淆了这二者的界线。

国外前几年出版的一本论诗歌隐喻的专著《隐喻:诗歌的逻辑》,也沿用了柏拉图的观点,尽管书中对隐喻作了别开生面的归类与分析(Brig gs&M onaco, 1990)。

当然,坚持要区分字面语言和形象语言的学者,也是有其理由的。

他们认为这种区分涉及到一系列意义重大的两分:真对伪,现实对想象,约定俗成对创新,不变的对变化的,稳定对不稳定,非类比对类比,表义对涵义,固定的对动态的,首要的对次要的,等等。

说法尽管多种多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认为字面语言是真实的,首要的;比喻性语言是派生的,寄生的,次要的。

比喻性语言的地位已是这样,要是隐喻属于比喻性语言,那么它的价值之低,就不难想象了。

但当代一些学者感到按这种传统观点研究语言现象,许多问题解释不通。

他们发现许多人对语言中许多句式、表达式熟视无睹,于是提出一种Or tony和Malmkjaer称之为“建构论”的研究方法。

它认为隐喻在语言中起重要的作用,话语的隐喻意义和字面意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意义是要构建的,而不是直接感知的,使用语言的非字面意义并未构成一个特殊问题。

语言的使用,语言的理解,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建构论原为Jea n Piaget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大意是说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成认识。

其中涉及到有机体的自我调节、适应机制,以及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等复杂的过程(参见袁毓林,1996;皮亚杰,1995)。

隐喻理论借助建构论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相互作用说,用以解释隐喻的形成。

这一点,以下还要详谈。

认为隐喻属于比喻语言,这是传统观点;认为隐喻属于普通语言,这种观点是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2.对隐喻两项(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从形式上来看,隐喻的结构并不复杂。

隐喻可以是一个词组、句子。

基本的句子形式是“A是B”;一般形式是名词词组+动词词组。

形式虽然简单,内容却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法。

基本式“A是B”中的A和B是两个项;推而广之,一切隐喻都有两个项。

试以英语The sky is crying(天空在哭泣)为例,被描写的对象(sky),常见的说法是“目标”(ta rg et),用来描写对象的词项(crying),常见的说法是“始源”(source)。

这也是一般的分析方法,着眼点在描写与被描写的概念上。

值得注意的是:Black认为谚语、寓言或谜语也都可以看作是隐喻(1962:27);Lakoff 等人(1989)中有许多谚语的例子,如:“Big thunder,little rain”(雷声大,雨点小),也可以看作是隐喻。

这里只有比喻的始源,比喻的目标在这里并未出现,而是指人们理解到的意思。

Lakoff等人说,这句话的一个意思是:·12· “无效的努力”。

按:这跟汉语中的理解有些不同。

汉语的一个理解是“声势很大,但却做得很少”。

为什么有不同?Lako ff等人认为是文化不同所致。

理解虽然不同,然而都是隐喻,在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

Richards(1936)提出,把A项称为“话题”(to pic)或“语旨”(teno r),B项叫做“载体”(v ehicle)或“根据”(g round)。

他强调隐喻中词项的“冲突”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不相容。

Black把A项称作“主体、主项”(princi-pal subject),B项叫做“次件、次项”(sec-o nda ry subject)。

前者也叫做“语片或框架”(fram e),后者叫做“隐喻的焦点”(the focus o f the m etapho r)。

Black的命名平淡无奇,重要的是他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展了Richa rds等人提出的相互作用说。

对隐喻两项所作的分析,较早涉及到认知领域概念的是Richards。

他在《修辞学的哲学》一书(1936:93)中说:“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事物被一个词或短语支撑着)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这是简明扼要的概述”。

又说,隐喻“基本上是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际,是语境之间的交易”(同上书:94)。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几个地方都谈起“思想”,这是一个重大进展。

试比较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定义。

在那里“隐喻”只看作是“字”的事情。

罗念生译的这个“字”,英语是“name”,即“名称”。

所谓“借`属’作`种’”,可以理解为借属名作种名。

当然,后人也可以理解为借“属”作“种”,但亚里士多德的确并未明确说出隐喻是借一种思想作为另一种思想。

主要是从Richards开始,对隐喻两项的研究逐渐向认知领域发展。

Kittay分析隐喻的两项时,就是认为这两项是两个内容域;隐喻的关键特点是意义的转移,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变化过程:从一个内容域结构变成另一个内容域结构(见Kit-tay,1989;林书武,1994)。

Lakoff等人(1980)谈到什么是隐喻这一问题时,说人们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过程。

这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现象。

持这种观点的不单单是Lakoff一人,许多学者也都是这么看的。

《牛津国际语言学百科全书》“隐喻”条中就采用了类似观点,说“目标概念领域是作隐喻理解的领域,始源概念领域是用其去比喻地理解目标的领域。

概念隐喻就是这两部分的映现”。

我们简略介绍了各家对隐喻两项所作的种种分析。

应该说这里不是术语之争,更不是玩弄名词。

它显示着一种深刻的变化:即隐喻研究从表层进入深层。

这有意义重大的结果:申明隐喻并不仅仅属于诗歌语言,比喻性语言,而是“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隐喻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参看Lakoff&Turn-er,1989)。

3.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大家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

当今世界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喻的基础上进行的。

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几乎集中研究这个问题。

3.1 对隐喻成因的解释很多,大约有10种之多,其中许多种理论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参看Beardsley,1967)。

论述得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13·3.1.1 取代说(substitution v iew):用一个表达式,去取代某个意义相等的、仅取其字面意义的表达式,结果形成隐喻。

传统上大多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都持这种观点。

但这种观点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难以确定准确的取代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