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概述隐喻研究
践, 一方面探讨隐喻理论对翻译理 论及实 践的 影响和 价值。 三种隐喻研究涵盖了隐喻理论应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
继荣 , 0)成语的隐喻结构( 2 1、 0 王文斌和姚俊,04等。 20) 这些
研究多是基于英汉或其它语言语料的 实证性研究, 基本上都
支持了 Lkf的体验哲学和概念隐喻理论。此外 ,周榕 ao (03和白丽芳(0 ) 20) 20 分别研究-J童时间隐喻能力的发 4 ;l , 展趋势和儿童隐喻性 思维的特点。 笔者意在运用 Lkf的概 ao 念隐喻理论对国际商务文本进行分析。 三、运用隐喻理论分析具体语料
乔 娇
( 天津外国语 大学, 天津,0 47 30 5 )
摘 要: 隐喻研 究兴起于国外, 国从上世纪 8 我 0年代 中期开始引入隐喻研究 已有十 多年。 本文
对 隐喻研 究的重要 阶段 和基 本理 论 , 以及 隐喻 在我 国的研 究现状 进行 了详尽 的 阐述 ; 并对 运 用隐喻 理 论分析 具体 语料 的研 究方向 的 内容进 行梳 理 总结 , 出现 阶段 多数 学者在此 方 面研 究的方 向。 指
度到成熟的阶段。
2理论介绍和引进。 . 由于国外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历时已
者的 研究对象, 使那时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修辞角度, 即 我们
仍可以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 尤其是语言学界研究领域 中的一棵常青树。 从 2 世纪 7 年代后期起, 0 O 以欧美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为 首的学术界开始 以新的眼光审视传统上被视为一种辞格的 “ 隐喻” 这种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很快吸引了社会人文科学 。 乃至自然科学( 如医学和物理学 ) 等各学科专家学者们的兴 趣, 从而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股“ 隐喻热” 相对而言, 。 我国 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2 世纪 8 年代中期开始 0 0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E. Steinhart和E. F. I}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
究(见A sher主编,1994: vol. 5) o I}irstenM almkja} (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
写稳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健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廿
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ny ( 1993)为稳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得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
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F. R. Ankersmit et al ( 1993)在为所编稳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
于队知的真”( cognitiv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
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而M . C. Bear<l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 1967)撰写的稳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憾情价”_噪侣合”竺竺_升围右杳年学老市宗若
在我们这个知识信息爆炸、市场经济勃兴、东西文化交融渗透的年代。
新词汇的大量出现是发展的趋势。
诗人顾城曾经用了一种十分形象的比喻,说明语言变化的原因:语言就像钞票一样,在流通的过程中被使用得又脏又旧,必须经常淘汰换新。
(黄璋尊2001)。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2002年第1期 外 国 语 总第137期 No.1, January 2002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37 38 文章编号:1004-5139(2001)01-0038-08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林书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 要:本文在林书武(1997),束定芳(2000)的专著,李福印(2000)的背景下,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今隐喻研究的七个主题,包括理论研究到应用于语言教学等各个方面。
接着叙述重要的论著和研讨会,主要的研究学者、机构及刊物。
说明研究的焦点是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空间隐喻研究、转喻和其他修辞格的研究。
最后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继续进行侧重于认知平面的隐喻理论研究;结合语言的神经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隐喻研究;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空间隐喻;转喻Studies on Metaphor: State of Arts, Focuses, and TrendLIN Shu-wu(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against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survey works, i.e. Lin(1997), Shu(2000), Li(2000), and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induces seven themes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on metaphor, includ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study to their applications to language teaching. Important books and works, conferences and symposiums, scholars and study groups, as well as journals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 study focuses it states are: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metonymy and other tropes. Finally, the trend for studies is anticipated: those on theories with emphasis on cognitive aspects, those combined with 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and those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will be carried on.Key words: studies on metaphor;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spatial metaphor; metonymy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国内也有较系统的评述。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李美彭建武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11期摘要:以1995年至2011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为源数据,重点调查了2000年至2011年间国内八家外语类核心期刊刊载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1.概念隐喻研究整体呈上扬趋势;2.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六大主题;3.研究主题以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和概念隐喻属性研究为主,并向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一、引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维和行为中。
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Lakoff & Johnson 1980:3)概念隐喻是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人们往往用具体的、熟悉的、简单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不熟悉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文学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面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因而,本文通过检索过去十七年间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研究概念隐喻的文献,从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入手探讨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状况,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做出预测。
这类回顾性工作不但可以拓宽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空间,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概念隐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未来研究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把握,也有助于他们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以1995年至2011年间CNKI收录的概念隐喻研究文献为源数据,在借鉴已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源数据整理归类,重点对2000年至2011年间刊载在国内八家外语核心期刊上的各类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对各类主题的研究发展态势进行对照分析,旨在呈现当前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全貌。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8年中国英语界隐喻研究成果作出全面总结和评价,并对隐喻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对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隐喻研究综述1.引言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代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
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
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
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
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李梦实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45
【摘要】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隐喻是人们对日常知识和经验概念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的研究也愈加深入,涉及认知心理学、语用学、修辞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通过对近三年发表在国外核心期刊中关于隐喻的文献进行回顾,从以下角度对国外隐喻研究的现状、不足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隐喻研究、隐喻与认知语言学、隐喻与语用学、隐喻与教学法及其他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总页数】4页(P104-107)
【作者】李梦实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5
【相关文献】
1.长 QT综合征:近三年国外文献综述
2.近三年国外突厥语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2000—2020)发展与趋势
作者简介:朱春霞,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孙志祥,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21-1-28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战争隐喻英译研究(2011—2019)”(KYCX20-1914)。
此。
除了对隐喻的可译性存在质疑之外,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隐喻在什么程度上可以翻译,并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Verona-Elena (2019:90—99)提出,在完全不可翻译和易于翻译的隐喻之间还有许多其他程度的可翻译性。
他主张使用归纳法来探讨介于可译与完全不可译之间的隐喻翻译。
谭业升和葛锦荣(2005:59—63)提出基于隐喻概念系统的映射条件,以帮助翻译人员理解隐喻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处理隐喻翻译研究问题的第一步在于解决隐喻的可译性问题。
尽管隐喻可译性问题已得到广泛讨论,但学者仍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隐喻可译性的潜在空间。
2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自Newmark 对隐喻翻译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来,国内外对隐喻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
传统上,隐喻翻译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进行研究。
直到1980年Lakoff & Johnson 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才开始从修辞领域转向认知领域。
作为隐喻应用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隐喻翻译研究也从修辞领域转向认知领域,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涵盖不同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2.1 修辞学领域隐喻最初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出现在大众眼前。
在隐喻研究发展初期,人们通常从修辞角度分析隐喻翻译。
Newmark 是隐喻翻译修辞理论的忠实拥护者和杰出代表,并就隐喻翻译提供了特定的规则。
他认为,一旦隐喻得到确认,译者就需弄清隐喻的类型,然后根据特定的隐喻类型采取特定的翻译策略。
他区分了隐喻的类型,并提出了七种翻译隐喻程序(Newmark ,2001)。
国内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研究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国外学者。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国外隐喻研究综述隐喻是人们日常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被用于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到了人际交往和商业行为中。
隐喻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方式,在语言中使用具有象征和抽象的意义,能够充分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
因此,隐喻已经成为语言学和认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的理论基础、类别和认知语言学三个方面综述国外隐喻研究现状。
一、隐喻的理论基础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是直到20世纪,隐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对象。
现代隐喻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如隐喻概念、隐喻解释和隐喻传递等理论。
其中,隐喻概念是指隐喻的形式和特点,隐喻解释是指研究隐喻的阐释和理解,而隐喻传递则是指隐喻的作用及其在人类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二、隐喻的类别隐喻可以分为语言隐喻、视觉隐喻、思维隐喻等几类。
其中,语言隐喻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指的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进行隐喻。
例如,“他是一只老鹰”、“我的爱人是一团火”等。
而视觉隐喻是指通过图像或其他视觉表现形式来进行隐喻。
例如,“你的心如花一样开放,点亮了黑夜”图像中的花和灯就是一种视觉隐喻。
思维隐喻则是指通过类比或推理来进行隐喻。
这种类型的隐喻可以发现逻辑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认知语言学与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属性。
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并将其与更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和类比。
隐喻通过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重点转向了数学、物理、工程、商业和社交媒体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隐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
结论:本文综述了国外隐喻研究的几个方面,包括隐喻的理论基础、类别和认知语言学等。
隐喻是言语中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是具有象征和抽象意义的表达方式,隐喻对于我们理解和吸引别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基于现象学
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基于现象学隐喻是人类语言交流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隐喻从哲学视角的意义,却是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
而当代西方学术中,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
本文将从现象学视角出发,探讨隐喻理论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
一、现象学视角下隐喻理论的当代研究现象学可以被视为是对人类经验的直接分析,其研究的是我们的“经验”这个事实本身,而不是对经验所作的解释或理论性的分析。
在现象学的视角下,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将某种概念、思想或感觉映射到与之不同的领域中。
例如,“生命是一座山”,这句话中的“生命”和“山”都是隐喻性的语言表达,生命和山本身没有任何本质联系,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性或对应关系。
这使得生命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了,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
在当代西方学术中,浸染着现象学思潮的隐喻理论受到广泛关注。
最为著名的当属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隐喻随处可见(The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理论正式走上学术的舞台。
Lakoff等学者指出,隐喻不仅是人类视野以外,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之中,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
他们通过对英文原文语料的细节分析,证明隐喻并不是只存在于艺术文学等高文化作品中,相反,随着语言演化和社会变迁,隐喻已经成为日常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
而且,在应该注意到的是,“隐喻是语言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Lakoff和Johnson,1980,P6),这个说法似乎在形式语义学中没有多少争议。
另外,隐喻理论在哲学、文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中应用广泛,例如认知语言学、诗歌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
根据隐喻论文献库(Metadata数据库)现在已有在隐喻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8万多篇,涵盖领域非常广泛。
同时,由于隐喻理论对于解释和评价各种文化现象都具备一定的能力,它也成为了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重要工具。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
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苏岚【摘要】隐喻最初被人们视为一种修辞手段,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
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对隐喻研究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试图论述隐喻研究在不同时期在国内外的影响,以期对隐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rhetorical devi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metaphor,and attempts to illustrate their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concerned.【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影响【作者】苏岚【作者单位】贵阳学院外语系,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隐喻是个在国内外都受到瞩目的热点话题,特别是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在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语言使用、艺术创造等等,影响巨大而深远。
本文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做一个梳理,并总结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在中西方的影响。
隐喻在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经常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国外的隐喻,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从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开始,近两千年关于隐喻的研究,都停留在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的研究,研究的焦点放在隐喻在修辞上的功能。
西方对隐喻的系统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阐述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构成方式和功能。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史旭摘要:多模态隐喻是多模态语篇的认知范畴,其意义和目的是隐喻理论。
当今世界正日益朝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多模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多模态隐喻的相关分析和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文首先主要从定义和分类两方面对国内外多模态隐喻进行总结;接着是对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该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引进、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视角等方面;最后探索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单纯的语言隐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存在许多不足。
一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如语音、图像、文字、手势等。
通过这种方式,隐喻现象在非语言领域得到了逐步的普及和扩展,弥补了纯语言隐喻的不足,也促使学术界对多模态隐喻进行了研究。
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认知语言学隐喻概念理论中的双域映射理论。
其次是以理论的实际应用、海报、广告、电影、政治漫画等语言类别作为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对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国内外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考察其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关于隐喻的相关研究(一)隐喻的定义隐喻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定义如下。
根据Aristotle的理论(1967),隐喻是通过描述一件事来理解另一件事,Aristotle相信这个比喻是一种礼物和智慧的象征。
(1)根据Burke(1945),隐喻被定义为修辞手段,用来以其他事物的形式来看待事物。
(2)根据Derosia,E.D (2010)的研究,隐喻是一种工具,通过它,词语可以获得新的或更广泛的意义。
(3)Crystal(1990)将隐喻定义为暗示了两个不同概念的实践,表示了不同时期之间的相似性隐喻是语言创造的核心部分。
(4)据Matthews(1997)的研究,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模式,其中一个语域可以被系统地用于另一种方式谈论或表达词语。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创新,国外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与分类、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在交际与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
通过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本文旨在揭示隐喻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异同,推动国内外隐喻研究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理论的发展近三年,隐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用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介入,隐喻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层面。
隐喻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隐喻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隐喻在日常语言和理解抽象概念中的核心作用,认为隐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为隐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神经影像等技术手段,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处理涉及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语言处理区、情感处理区和认知控制区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隐喻处理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为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心理学对隐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心理学家们从认知过程、情感反应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隐喻理论的内涵,也为隐喻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
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Lako ff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
关键词:隐喻、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
E.Steinhart和 E.F.K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见Asher主编,1994:v ol.5)。
Kirsten Malmkjær(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隐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建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比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 ny (1993)为《隐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导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
F.R.Ankersmit et al(1993)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于“认知的真”(cog nitiv 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
而M.C.Beard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1967)撰写的“隐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感情论”、“象义论”等等。
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1996)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多模态隐喻将囿于语言层面的隐喻研究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多语类范畴并融入了更为宏博的文化蕴涵,已成为当前语言学研究热点之一。
对国内多模态隐喻的缘起﹑现状和进路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有利于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维参考与路径指引,进而将多模态隐喻研究引向纵深。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研究综述;趋势展望一﹑引言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将隐喻研究推向了多种语类领域[1]。
他认为既然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和思维的,那么隐喻就必然渗透于人类思维所涉的各个学科领域,并维系与推动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绝大部分联系,进而其研究范围也就不应只局限于语言文字之中,而是应该在更为广泛的语类范畴中展开。
二﹑研究现状曾立(2004)是国内最早的图文隐喻研究者,他对平面广告图文隐喻的主要类型进行了概括性地类属划分。
他认为隐喻研究的对象不能过于单一,必须从语言文字范畴拓展至其他更为广泛的多种语域之中,才能对隐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系统而全面的把握,也才有可能实现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在对隐喻进行分析过程中,虽然他并未对图文隐喻、图像隐喻和文字隐喻做出准确的界定与区分,也未明确提出多模态隐喻的概念,但其主要的思想观点和之后Forceville(2009)对于多模态隐喻的论述极为相似。
根据我们在前文的论述,图文隐喻实际上就是多模态隐喻的一个常见种类,因此可以说,我国学者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多模态隐喻的初步研究,只是当时未能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相关研究成果也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近十几年来,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层出不穷。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进展的一般介绍与综述(赵秀凤,2011;陈风华,2017),多模态隐喻的哲学源起与脉络梳理研究(王凤,2013;崔鉴,2015),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制与理论构建研究(冯德正,2011;张德禄和郭恩华),多模态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周花平,2014;王扬和向恩白,2016),多模态隐喻与手势语言关系研究(江桂英和王容花,2013;李恒,2013),多模态隐喻与身份构建研究(潘艳艳,2011)以及多模态隐喻与文化认知研究(才亚楠,20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作者:陈婷婷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
内容摘要:隐喻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不仅从隐喻理论本身出发,更有结合其他领域如外语教学、语料库等进行研究。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主要观点。
关键词:隐喻认知
隐喻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尤其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更成为当前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并逐步涉及到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探讨。
一.国外隐喻研究
在现代西方隐喻研究著作中,metaphor(隐喻)可以指语言中的隐喻性文字表述,或者指制约语言隐喻性表述的思维机制,甚至指概念化过程本身。
国外的隐喻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替代论
最早的隐喻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直接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词之间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这种替代论把其看作是加工语言的手段,而没有把隐喻和人类的语言交际结合起来,缺陷在于难以确定准确的替代方式,仅仅分析了可以互为取代的可能性。
2.比较论
亚里士多德由替代论发展形成比较论——隐喻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者说是明喻的缩略,这种理论符合人们的直觉。
与替代论相比,比较论将隐喻研究置于更大的拓展空间;但仍局限于语言本身,并没有涉及到人的思维和符号的使用问题,这明显区别于我们现在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3.互动论
1936年,Richards在《修辞哲学》中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
他认为:1)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2)隐喻存在两个方面:主体和喻源。
由于主体和喻源这两个成分的概念中存在着共同点,因而主体和喻源之间可以产生互动。
(胡壮麟,2004)
Richards用语旨和载体来指相互作用的这两种思想,这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观察目标的角度,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逐步形成了认知范畴的隐喻研究。
4.认知隐喻论
莱考夫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即意义学派的代表。
他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义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超越冷静的推理》和《体验哲学》中得到详细的说明。
Lakoff认为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靶域。
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Lakoff&Johnson在著作中列举了十几个类型的认知模式概念隐喻,因此又被称为认知隐喻。
隐喻映射并非任意,而是受意象图式控制。
“意象图式源于我们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的感官体验或感性经验”,是实现映射的先决因素。
二.国内研究综述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我国的修辞学研究很早就关注这种语言现象。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而近代的“隐喻”一词由英语翻译而来,意指某种东西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所描写的是一个事物的动态过程。
有学者曾对比研究过中国的传统术语“比”、“兴”与英语中的metaphor。
王松亭认为这两种概念之间并不完全对等:西方的metaphor相当于我国的暗喻、借喻、事喻、物喻、比拟、引喻,并且又根据隐喻生成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心理联想方式将因事寄托的隐喻对应于中国的“比”,将“因物感发的隐喻”对应于我国的“兴”。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最早研究是关于西方隐喻的介绍刊登在 1992年的《修辞学习》上,是柳宁生摘译的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此引入了我国对中西方隐喻理论的比较和探讨。
三.结语
就近年来的隐喻与认知关系研究来说,我们国内与国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需要迎头赶上的。
因此,要做好隐喻理论研究工作,还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 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Richards, I.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