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项目教学课改探索的论文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依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活动,针对实验班、小课时的要求,阐述了教学改革方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设综合性设计题目等措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换性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验班1 引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仪器仪表类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1],尤其对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更为重要,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精密机械设计基础》、《仪器制造工艺学课程》和《光电仪器设计》等课的重要基础,是从基础学习到专业学习的桥梁。
这门课的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课程教学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作业来完成,使学生获得结构设计必备的国家标准、几何量测量和检测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针对学校开设的实验班提出的要求以及课时的压缩,根据本学科课程特点,教学改革工作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设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
2 更新、优化教学内容[2]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主要在课堂内完成。
由于时代要求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要求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不得不把教学时数安排得越来越少。
我校实验班理论教学为24学时,普通班为32学时。
正是由于课时的较少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求不同,对于实验班的教学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和优化。
我们选择的教材是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廖念钊主编的第五版《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讲授的主要内容有[3]:圆柱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粗糙度、光滑极限量规。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互换性的国家标准进行介绍。
作为国家标准,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参照国际标准陆续对互换性国标进行了修订,这就要求教学内容随着新国家标准的颁布时时更新,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但国家标准正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新旧标准更替的过渡时期,目前很多企业还沿用旧标准,学生必须了解旧标准以适应工作需要,因此旧标准依然是讲授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需要实时跟踪国家的新标准的执行,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知识的不断需求,人们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方式也越来越重视。
因此,教学改革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而在测量技术这一课程的教学中,互换性的概念也逐渐被引入到教学改革中。
本文将探讨互换性在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和实践探索。
一、互换性在测量技术中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同零部件的能够相互替换,从而达到同样的工作目的。
在测量技术中,互换性是指测量仪器和设备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相互替换,获取相同的测量数据和结果。
举例来说,不同品牌的量程相同、精度相同的千分尺在同样环境条件下应该能够互相替换。
传统的测量技术教学主要侧重于工具的使用和测量方法的介绍,而对于互换性的知识点却相对较少。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技能,但是却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工业对测量技术人才的需求。
现代化工业对测量技术人才的要求在于,能够快速的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测量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注重互换性的概念和应用实践。
互换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测量方法和测量技能的同时,清晰的了解仪器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仪器设备,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来解决工程测量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互换性教学实践探索1. 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到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测量技术教学主要是在黑板上进行理论讲解,通过纸质课件和演示仪器的使用来进行教学。
而实践教学模式则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模拟工程环境中的实际测量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工程测量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从而更加清晰的理解测量原理和测量仪器的工作流程,进而更加熟练的运用标准化测量和校准技术,达到提高精度和效率的目的。
2. 引入实际案例分析教学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互换性是指零件或装配体的尺寸、形状、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指标满足一定的要求,能够在不影响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进行相互替代、互换。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这种互换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大大降低零部件的制造和维修成本,增强产品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首先,我们对传统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补充,以适应当今工业生产的需要。
具体地说,我们增加了对测量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操作的讲解,强调了测量技术和互换性的紧密联系,介绍了最新的测量技术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我们重点强化了课程的实际应用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们引入了一系列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了解和掌握测量技术在互换性实现中的关键作用和特点。
学生通过这些实践项目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够培养运用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了讲课、实验、讲解案例、小组讨论和研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阳光课堂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总的来说,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实践性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工业生产和技术研究中更具有竞争力。
通过这个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相信,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工程领域和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测量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高校对测量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
而互换性作为测量技术中的重要概念,在教学改革中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旨在为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互换性概念的重要性互换性是现代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零件或装配体在不同的条件下,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要求的能力。
在测量技术中,互换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互换性的实现需要依靠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设备,因此对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来说,深入理解互换性的概念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有测量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测量技术课程中,往往只着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往往只是被 passively 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缺乏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滞后性,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较差,使得学生很难与当前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应用联系起来。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测量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需求。
三、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1、强调实践应用在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实际的测量任务和项目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问题中。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先进的测量技术设备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测量技术设备不断涌现,这些设备不仅能够提高测量的精度和速度,还可以拓展测量的范围和应用领域。
在测量技术课程中引入这些先进设备的使用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技术的兴趣。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材需要进行优化和更新。
当前的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学需求。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修订和补充,将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加入到教材中,使其更贴合实际,并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我们需要采用一些基于问题和案例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实际的场景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也是不可忽视的。
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
我们要加强实验教学,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和实验室设施,设计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亲自感受和体验。
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引导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也需要进行改变。
传统的教师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
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才能使该课程更贴合社会实际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也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为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竺…
…
一 …
! 一 …
!
—一
《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 互换 性与技术测 量》 《 是机械类专 业十分 重要 的专业基础课 程之一 , 在该课程 中实施 “ 、 做 ” 教 学、 三位一体 的教 学模式 可有效提 高教 学质量 。
关键词 : 学改革 ; 教 一体化 ; 教学模式
带 , 书本上静态 的概念 以直观的动 态形式展现 在学生面前 , 将 激发学 生的
( ) 一 该课 程教学 时数少 , 教学 内容陈 汩 , 普遍 通 过传统 的课 堂教 学 、 作 业及实验课来 完成教学 内容。教学 方法 、 教学 手段落后 , 不能适 应高职
教育的发展。
( ) 二 该课 程 内容 目前普 遍采用 传统 学科 体 系 的教 材 , 没有 基于工 作 过 程的教材 . 教学资 源不 足 . 不能满足高等 职业 教育的要求 。
( ) 四 学生的兴趣 不浓 , 对课程的认识不 明确 , 工程应 用能力不强 。 ( ) 五 由于学 生缺乏《 互换性 与技 术测量》 程所需要 的专业 知识和经 课
验. 以至于在 开展后续 的实践教学活 动时 , 先补 习这方 面的技能 操作, 需 给
教 学 带 来 ~定 难 。
要。
该课程一 向被 行内人 |称 之为“ = 光有 骨头没有 肉” 即课程 内容 多 、 。 基本概 念多 、 标准规范多 且连贯性差 。且 内容陈旧 、 知识 面局 限 , 应用 性和实践性 不强 . 不利 于学生综合 ~ 程能 力 、 创新意识 和能力的培 养 在教 学组织过
程 中 普 遍 存 在 以下 问题 :
湖北 丁群燕
《 互换性 与技 术测量》 是机械类专 业十分重要 的专业基 础课程 。其 内 容涉及产品的设 汁 、 制造 、 质量控制 、 维修 和生 产组织管理等许 多方面 就 其实际应用来说 , 合理确 定公 差 与配 合及采 用适 当 的测量 方法 , 确定机 是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更新和调整。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测量技术和测量仪器不断涌现,传统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测量技术和仪器,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测量技术和实践方法。
教学内容可以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测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技术的应用。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
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问题驱动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实验任务和课外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测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评价方式也是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引入开放性的测验题目和实验报告等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引入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也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相结合。
学校和教研室可以给予相关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平台,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还可以建立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对教学改革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效果。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方式,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相结合,共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专业学生而努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分析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概述,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现代教学方法的探索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最后在总结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方法的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提高《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互换性、测量技术、教学方法、概述、传统教学、现代教学、案例分析、改进建议、优势、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产品质量的保证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制造领域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教育领域中,对于这一领域的教学方法仍存在着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操作的环节,导致学生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
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从相关领域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以及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推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改进。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互换性是现代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提升其在工程领域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在教授这一课程时存在效率低、缺乏趣味性等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深入探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现代教学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可以为教学改进建议提供参考,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革。
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互换性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词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者,而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
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因此互换性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互换性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互换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
测量技术是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它涉及到测量方法、测量设备和测量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传统的测量技术课程教学通常以理论课程为主,注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环节和互动交流。
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地操作和实验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
互换性教学理念下的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注重实践性。
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操作和实验来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可以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测量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和掌握测量技术的精髓。
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注重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缺乏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互换性教学模式下,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互动和讨论。
在测量技术课程中,可以引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注重跨学科性。
测量技术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物理、数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数学模型,结合实际测量数据进行数学建模和分析,帮助学生将测量技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探索
工业与信息化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 探索
曹家勇 富彦丽 刘莹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0240
摘 要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衔接机械设计类课程与制造类课程的纽 带,又是关联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总体目标,提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该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引入过程化考核举措,建立有效的教学效果反馈机制。为突出工 程教育认证的产业导向特点,探讨了课程在完善实验教学、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和更新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举措。 关键词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教育认证
2 引入过程化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本课程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在最 终成绩所占的比重。过程考核举措之一就是:根据课时数和教 学计划设置两个阶段考核点。第一个考核点为尺寸公差部分讲 授结束,主要考查学生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本概念的理解、 对数据处理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尺寸公差基本概念和基本原 理的理解。第二个考核点设置在表面粗糙度部分讲授结束。主 要考查学生对几何量公差及公差原则的理解程度与应用水平, 以及对表面粗糙度定义、应用和评价方法的掌握程度。两次阶 段性考核需要注意精准出题,题量适当,控制在一个课时完成 为宜。过程考核的另一个举措是:设置随堂练习和课堂提问环 节。首先,根据本课程内容特点,将课程划分成3-4个模块, 包括概述与数据处理模块、尺寸公差模块、几何公差模块、表 面粗糙度与典型零件公差模块等。针对每一个模块编制相应的 随堂练习材料,打印成纸质版,课前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 课堂上同步完成。其次,为了促进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和掌握重 要知识点,要及随堂练习上的重点问题,开展简短而有效的讨 论、解答和展示。最后,根据对课堂观察情况,灵活掌握收取 随堂练习的时机。可以是每一次课结束,也可以是一个章节结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根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专业特点,从内容设置、授课方法、教学手段三方面加以分析,提出初步的改革思想。
经过几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能力培养教学质量1 概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工程技术中起着一定技术规范的作用。
我院修理专业开设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由于受到总学时的限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时一般都较短。
这些专业的学员毕业后主要担负部队基层技术保障工作,对这门课应设置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标准?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使学员达到预定的目的和要求,将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改革的主要论题。
经过几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改革论证以及部队实际调查的信息反馈,我们认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本着这个原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应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根据专业特点,改革课程的设置。
合理安排内容,使所学内容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二是在授课方法上,改变学员被动的学习局面。
以开发智力、改进教学方法,让学员不仅在校获取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员能够积极思维,从实际入手,去掌握所学的知识的能力。
三是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改进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增大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认为教学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2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打牢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实用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
只有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在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时,我们可以把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
基础阶段,主要学习“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技术测量的一般概念”、“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等内容。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近年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逐渐受到教育界和工业界的重视。
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互换性工程和测量技术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工程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然而,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竞争,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入新的技术和应用案例。
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模拟平台和公司工厂等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全面运用理论知识,理解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掌握计量学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其次,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和多元化。
传统的课堂讲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案例教学、项目制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
此外,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课程,提供线上互动、实验和课外学习机会,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互动式教学。
这些创新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最后,学生需要树立“实用、创新、服务”观念。
作为未来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人才,学生需要始终坚持“实用、创新、服务”三大原则。
实用意味着根据实际需求去完成任务;创新意味着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创造出更优秀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服务意味着在技术应用中尽可能为社会、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些观念的树立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探索。
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念,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相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人才将会更加优秀、专业和具有竞争力。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近年来,围绕《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互换性和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新问题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
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
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轻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
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
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征,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
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
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和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外形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
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
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功能,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
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和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在我们将介绍这门课程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我们将讨论课程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案例的分析。
我们还会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同时探讨师生反馈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我们会总结教学改革的效果,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作出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希望可以为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研究、实践、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实践案例、评估、师生反馈、教学效果、未来发展、结语。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显得过时和局限,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对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该课程的研究与改革,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结合实践案例分析和师生反馈,可以更好地评估和总结教学改革的效果,为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本研究将围绕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探究如何更好地提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研究对于提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动作用。
通过对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能够深入挖掘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提出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研究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评估和总结教学改革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指导。
师生反馈与展望则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课程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提高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
提高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相关推荐提高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技术浏量多媒体教学工程能力论文摘要:分析了《互换性与技术浏量》课程自身特点,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本课程教学改革途径的设想。
0引言在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设置中,《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由基础课过渡到专业的重要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无论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还是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无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都会接触到公差配合、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知识。
这就要求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点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注重实际工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据此,笔者将从本课程实践性、工程性强的特点出发,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设想。
1优化课程体系《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主要分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涉及内容主要有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齿轮传动的公差及测量、尺寸链等内容,课程讲授内容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有限的30学时内既完成理论教学又完成实验教学,是当前本课程存在的难题。
为解决该难题,根据我校机电专业的特点,对课程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即对经典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形位公差的选择、尺寸链等内容进行精讲,授课时注重理论知识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尤其是教材中与实际生产有关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略讲,例如在机械制图中已讲过形位公差的标注和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标注,对这两部分内容略讲,授课时选择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带有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实际工程图纸进行讲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提高授课效果本课程的名词术语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号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在有限的30学时内,若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授课方式要使授课内容覆盖整本教材的知识点,不但教师的工作难度很大,学生对一些难点问题和抽象问题的理解也不透彻例如:公差原则中的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可逆要求等,这些课程中的难点,包含了被测要素、基准要素遵循的理想边界以及形位公差获得补偿值的问题,不易理解。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本文旨在论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首先,在教学理念上,通过结合现实和理论,重点介绍当代社会如何使用技术来改变人类社会结构。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原理侧重于技术、工程、管理及组织理论分析,以便让学生能够理解技术驱动的变革,以及技术在变革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shu的重点是围绕实践课程,尤其是技术测量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关键词:互换性;技术测量;教学改革;实践正文随着当今技术驱动的社会变革,各领域的工作和学习都受此影响。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知识驱动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理念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以结合现实和理论的方式来介绍当代社会如何使用技术来改变人类社会结构,特别是通过技术来让变革更加高效和准确。
同时,有关课程也要求对互换性的有效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研究,以及采用有效的技术测量技术来提高变革效果。
此外,学习者的学习技巧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学习者要分析、识别和综合各种变革技术,并能够利用技术实现变革。
在教学内容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以理论为基础,详细介绍技术、工程、管理及组织理论分析,以便让学生能够理解技术驱动的变革,以及技术在变革过程中的作用。
例如,教学可以从技术实现变革的框架,以及技术实现变革的技术测量、技术实施、技术监测等方法入手,帮助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技术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技术实现变革。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重点是围绕实践课程,尤其是技术测量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可以从技术实施阶段的实践,对技术测量的要求和技术的实施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帮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实施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实施技术变革。
总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革课程。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展开研究与实践,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基于互换性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技术测量在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等方面展开讨论。
提出了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方法和措施,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结论部分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进行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课程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体验,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互换性、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学习体验、案例分析、效果评估、未来发展、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当今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课程内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通过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多媒体和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他们的现代化教育技能。
研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本文旨在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将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未来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互换性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将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技术测量在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方法和措施将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的探讨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的探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本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重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标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意义建构1引言在校企合作中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准确,不能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出现所设计的零件加工不出来,或不能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等问题。
不能正确的认识到结构、材料相同的同类、同规格产品,质量和价格可有很大差别,其原因就在于公差与配合的差别。
机器可拆,运动尺寸、结构尺寸可测,材料亦可分析探测,但公差与配合不可测。
因此,公差与配合是绝对的技术秘密。
正确合理地设计公差与配合是获得最佳技术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圖纸上几何精度在产品加工、测量和检验过程中的意义及其应用,理解公差与配合的标注对产品的使用性能、加工质量和加工成本的影响。
2分析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1)根据内容精选教学方式本课程具有概念多、专业术语多、符号代码多、规则多,涉及的知识面广。
因此,必须改变类似数理推理式的“理论推导”模式教学,偶有涉及,也只是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例如测量误差的处理中,要用到概率论中随机误差理论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生产实际为出发点,重视对基本术语、概念的讲解和标准的应用,减少理论推导,增加应用实例,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
如在孔、轴公差与配合的教学过程中,关于“广义的孔与轴”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可以从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来理解,孔是包容面,轴是被包容面,水杯和杯盖就是课堂上随处课件的活生生的好例子。
也可以从工艺上区分,联系学生已有的金工实习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回忆金工实习,车削加工时,轴越加工直径越小,孔越加工直径越大。
还可以从测量方法看,测量孔用内卡脚,测量轴用外卡脚。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论文
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关系一、前言学习本课程已经半个学期了,虽然掌握的不是很好,但受益匪浅。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是我们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包含了几何量的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方面内容,涉及到机械产品和其零件设计、制造、维修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测量方法,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内容、结构、特征及选用,熟悉与了解公差检测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复杂程度及其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为适应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必须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进行生产。
在这种大背景下,机械设计人员需要在精度设计方面力求优化,所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日益重要。
二、互换性历史互换性由来已久,其原理始于兵器制造。
在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2)生产的兵器便能符合互换性要求。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大量弩机(当时的一种远射程的弓箭)的组成零件都具有互换性。
这些零件是青铜制品,其中方头圆柱销和销孔已能保证一定的间隙配合。
18世纪初,美国批量生产的火枪实现了零件互换。
随着织布机、缝纫机和自行车等新的机械产品的大批量生产的需要,又出现了高精度工具和机床,促使互换性生产由军火工业迅速扩大到一般机械制造业。
20世纪初,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由于批量大和零部件品种多,要求组织专业化集中生产和广泛的协作。
工业标准是实现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基础。
机械工业中最重要的基础标准之一是公差与配合标准。
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编制出版的“极限表”,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30年代前后,各工业国家都颁布了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
1926年国际标准化协会(ISA)成立,1935年公布了国际公差制ISA草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62年颁布ISO/R286-1926 极限与配合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项目教学课改探索的论文摘要:分析了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意义、目标,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证明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完成实训项目而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而且可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
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现代的高等工程教育就是要结合工程实践的教学,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具有全面能力和素质的工程人才。
项目教学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知识,交给学生去做、去学,在反反复复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到一些必要的知识,形成各种能力。
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不仅仅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项目的实际操作,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发现新知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的目的。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改革的目标
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结合传统的
教学方法,我们做了些创新和改革,课改的目标的是想培养学生具有公差和配合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技术测量的手段和方法,既能根据图纸的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又能进行正确的质量检测。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在技能方面,学生要能认知和熟悉各种计量器具,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现场的常用计量器具,能对一般几何量和典型零件进行测量与检测,懂得如何保养测量仪器,并建立这种意识。
(2)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初步建立互换性的基本概念。
熟知和理解孔和轴的极限偏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测量技术基础,滚动轴承的互换性、键配合的互换性及检测,圆锥互换性及检测、齿轮传动的互换性及测量,螺纹的互换性及检测,尺寸链等知识,加深对互换性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常见几何参数公差与配合的应用。
(3)在学生自身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沟通交流和互动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等。
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思考问题,能在检测中找到问题,通过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
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探讨,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教学模式。
理论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是仅仅依靠课本灌输的有限的通用知识。
实践环节是通过设计一系列具体测量项目来开展,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实训,本院教师精心设计编写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报告,内容如表1所示。
在实训过程中,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角
色转换为主动角色,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方法等完成项目中设定的任务,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实训项目。
同时通过完成实训报告和回答发散性的问题,学生能更加灵活地把握、运用知识,去思考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与语言交流沟通能力。
实训项目的实施
根据以上的课改思路和设计内容,教师做了相应的准备,对实
训课的内容进行调整,课程的进度、上课方法、情境的设置等都在商讨中达成一致,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从课程开展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实物、测量器具有很大的兴趣,都很乐意亲自动手测量,希望有较大的自主性,想通过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学习效率和热情比较高。
学生反映这种边学、边做的课程安排效果好,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开拓了思维方式。
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管理难,学生太多,实训课课堂很难控制。
(2)仪器管理难,学生好奇心很强,保证设备的完整性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教师要对学
生实训操作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对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检查,并且做详细的记录,这样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3)教师之间的联系、
沟通,进度、实验的教学统一也有一定的困难。
尽管难度大,但目前跟学生交流后,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有
主动性,有很大的兴趣,乐意自己去测量,用自己思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总之,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次探索和实践,目前看来还是初见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毛金明,康剑莉.cad/cam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项目教学
中的应用[j].机械与电气,xx,8(8).
[2]蔡金美.plc项目教学之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xx,(5).
[3]薛海,朱青松.《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设计与研究[j].硅谷,xx,(17).
[4]於红梅.《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创新思路[j].科教文汇,xx,(11).
[5]王田苗,陈殿生,吴永亮.《机电控制基础》一体化项目教
学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6(2).
[6]任国兴.《数控加工技术》项目教学方案设计[j].武汉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xx,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