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仕女画看唐代社会审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合集下载

论唐代仕女画画风转型及其成因

论唐代仕女画画风转型及其成因

论唐代仕女画画风转型及其成因官文婧(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湖北武汉430000)摘要:仕女画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它在唐代中期才发展成为独立的“士女”画科,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

然而这种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转型。

由于本土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多种宗教并存的现状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唐代仕女画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文章将根据唐代仕女画主流风格的变化,从初唐、盛唐、中晚唐3个阶段,简述仕女画的绘画风格特点,具体分析转型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初唐;盛唐;中晚唐;仕女画;画风中图分类号:J22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18)04-0052-05收稿日期:2017-12-26作者简介:官文婧(1995-),女,湖北鄂州人,文学学士,研究方向:美术学,国画。

第25卷第4期Vol.25No.4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2018年7月Jul.2018doi:10.16732/ki.jeu.2018.04.015初唐(公元618年至公元712年),这一时期的壁画墓发现的较多,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仕女画的绘画风格。

初唐仕女画绘画风格混杂,并得南北之妙。

上元二年(675年)李凤墓中人物画的造型用色明丽,身形纤瘦,面部丰满圆润,呈现出头部较大,身躯呈五个到五个半头高的比例特征,这种大头小身的造型样式有明显的隋风。

而咸亨四年(673年)房陵长公主墓中的仕女画,如《执果盘侍女图》,表现侍女持果盘形象,侍女造型修长,伟岸健硕,身体比例甚至有八个头高,整体有一种阳刚的美,是明显的北方“疏体”画风。

她的面部以朱砂晕染,衣纹平涂又设色浓重,则可能是收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两墓虽然同为献陵陪葬墓,且下葬时间只隔两年,侍女形象确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初唐仕女画风的多样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即便是同一座墓里的壁画风格也不完全相同,如李凤墓中《执花仕女图》的风格与长乐公主墓密体画风相近,但李凤墓中也有疏体风格的作品。

论唐宋仕女画风格特征及其演变

论唐宋仕女画风格特征及其演变

04
唐宋仕女画风格的演变
演变的原因与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
唐宋时期,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女性地位 逐渐提高,这为仕女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艺术发展推动
随着绘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唐宋时期的画家们开始尝试新的绘画风格和 技巧,仕女画作为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经历了风格上的演变。
宋代仕女画的审美取向
追求婉约之美
宋代仕女画以婉约、柔美为主要审美取向,强调女性的内敛和含蓄 ,追求一种温柔敦厚的美感。
强调意境表现
宋代仕女画注重意境的表现,通过画面氛围的营造和人物情感的刻 画,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女性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变化。
反映社会价值观
宋代仕女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 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和性格的认知和评价。
02
唐代仕女画风格特征
唐代仕女画的题材与内容
题材丰富多样
唐代仕女画题材广泛,包括宫廷生活、民间习俗、历史故事等,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审美取向。
以女性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
唐代仕女画主要描绘女性形象,通过刻画女性的容貌、服饰、姿态 等,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婉约和优雅。
强调女性气质和内在美
唐代仕女画注重表现女性的气质和内在美,通过细节刻画来展现女 性的才情、品行和修养。
演变的影响与意义
艺术影响
唐宋仕女画的演变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和启示。
社会意义
唐宋仕女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女性地位的变 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05
唐宋仕女画风格特征的比较
题材与内容的比较
唐仕女画

唐代周昉工笔仕女画赏析

唐代周昉工笔仕女画赏析

·213·艺术研究唐代周昉工笔仕女画赏析尹 婕(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 041004)摘 要:仕女画,一种展现古代女性特征的绘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的历史能够追溯到战国、秦汉,尤其在唐代,仕女画的大气、清新、绚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周昉是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一位仕女画家,他最终呈现给世人的作品完美地把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对后世的绘画形式起着典范作用。

关键词:周昉;工笔仕女图;特色在盛唐时期,由于上层统治阶级欣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仕女画在摒弃以往腐旧的束缚后,渐渐形成突出贵族妇女生活的仕女画。

本文借对周昉仕女作品画面上的笔触、构图等绘画因素的分析,感受周昉画作中的美学,以此总结出周昉对于后世仕女画起到的积极影响。

1 周昉生平简历及时代背景周昉,唐代画家,字仲朗(一字景玄),京兆(现在陕西西安)人,具体的出生年月不详。

周昉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庆元,在宁王府东阁祭酒,最后官到监察御史,其兄周皓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官。

周昉先到越州担任长史,之后又到宣州担任长史。

在这之后,周昉没有再担任过大的官职,亦没有去往别处。

因此,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天的西安和江南两地。

2 赏析周昉工笔仕女画的主要作品周昉的画通常取材于他周围的生活,由于他出生在显贵的官宦之家,对贵族生活非常了解,因此他常画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

《簪花仕女图》[1]展现给我们的是4个嫔妃和2个仕女在皇宫深院里生活的一个小场景。

从图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衣着华丽,奢侈地在幽静的院子里游玩,动作悠闲。

画中的用色技巧层次明晰,在服饰搭配和在仕女面部颜色搭配上,给人一种能够透过画作看到那一时期的穿越感。

图卷中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发髻装饰都是当时的流行装扮,她们独具特色的形态状貌,完美地展现了中唐时期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

此外,画家通过对几只动物稍加点缀,去体现几位仕女之间的不同之处。

正如:“线描细劲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很好地表达出贵族妇女浓丽丰肥之态和细腻柔嫩的肌肤特点以及高级丝织品细柔透明的质感。

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陈宇鹏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一、《簪花仕女图》中人物特点——“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画中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仕女们闲适的生活,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再现了唐代上层社会的真实生活。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

服装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飘逸感的同时更增添了华丽之美。

女性着装之暴露,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唐代女子对于化妆极其讲究,那时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

初唐时期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女人更是把各种花、鸟画在脸上或者画在纸和娟上贴在面部,以示美丽。

二、《簪花仕女图》映像唐代装扮美1、人物特点与生活背景为什么唐代人推崇肥胖?主要看法,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

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一百三十多个。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2、以丰为美,以贵为美“仕女”一般而言,是“宫女”的代名词,它与“绮罗嫔嫱之间”,意义颇为相近,均指宫廷、贵族妇女的范畴。

盛行于中、晚唐时期的作品为纯艺术欣赏的仕女画,其特点是“曲眉丰颊,设色浓艳”,约略形成于张萱而成熟于周昉,他们把唐代人物画从纯粹的礼教伦理和道释人物绘画中解放出来,扩大了以前描写妇女题材多“烈女、孝妇、贤妃、圣后”的伦理范畴,把触角伸及到现实生活中来,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范围,适应当时时代的审美要求,反映了当时“以丰肥为美、以贵为美”的唐代风格。

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

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

浅析唐代仕女俑中的艺术审美情趣1. 引言1.1 唐代仕女俑的历史背景唐代仕女俑是唐代人为了陪葬而制作的一种瓷俑,通常描绘着身着华丽服饰的仕女形象。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

在这个时期,仕女被视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象征,因此成为了陶俑制作的主题之一。

唐代仕女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理解和追求,也体现了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唐代仕女俑的出现与唐代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在唐代,仕女地位较高,她们承载了家族的荣誉和传承着家族的文化。

唐代士人以宴饮赋诗为乐,仕女更是参与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灵感来源。

唐代仕女俑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陪葬,更是一种对唐代社会文化的体现。

通过研究唐代仕女俑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风貌。

唐代仕女俑不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传承着唐代社会的审美情趣。

1.2 艺术审美情趣的重要性艺术审美情趣在唐代仕女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文化和社会的风尚,更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唐代仕女俑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和价值取向。

通过对唐代仕女俑的审美情趣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深入领略唐代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理念。

2. 正文2.1 唐代仕女俑的制作工艺唐代仕女俑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陶土制作、雕刻、彩绘等工序。

制作仕女俑的首要材料是陶土,制作者需要选用质地细腻、均匀的陶土作为原料。

然后,制作者需根据设计稿或原型开始雕刻,要求精细、准确,尤其是要塑造出仕女俑独特的容颜和身姿。

雕刻完成后,就需要进行烧制工序,烧制的温度和时间需要精准控制,以保证仕女俑的形态不变且色泽鲜艳。

彩绘是制作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仕女俑的服饰、表情、发饰等需要进行精细的彩绘,使其更加栩栩如生。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正,才能最终呈现出符合审美标准的唐代仕女俑作品。

唐仕女画背后的审美文化探析

唐仕女画背后的审美文化探析

62(下)2018.05艺术作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

正如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第二章中所言:“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唐代仕女画作为唐代工笔画家对社会精神风貌和唐代美女众生相的理想化再现,必然会体现其时代的“精神”气候,折射出唐代流行的审美文化特点。

一、唐代社会女性群体的审美理想唐代女性群体现实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决定了唐代仕女画的审美特征。

唐代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作为仕女画的主体人物,其审美意识落实到日常审美实践,必然最终对唐代工笔仕女画创作的画面内容和整体样式产生影响。

在分析唐代女性审美观念时,我们可以从体形面容、服饰和才情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肌骨丰润”的体形容貌唐时经济发达、社会富庶,加上鲜卑母系氏族的遗风,贵族女性养尊处优,故而形成柔美圆润的体态,而时代风尚往往由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贵族女性所引领,因此形成一时“丰腴美”风潮,额宽脸圆、丰腴饱满不仅是唐代女性的真实状态,也是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

在发式上,热爱奢侈华美的贵族妇女喜欢用假发髻来使发量看起来更多,花样繁多。

在周的《簪花仕女图》中就绘有六位梳高发髻的仕女。

在妆面上,唐代女性中主要流行两种眉形,一种是《簪花仕女图》中短而圆的蛾翅眉,一种是《内人双陆图》中细长而弯的曲眉,此外还在脸上点缀有额黄、花钿或妆靥。

梳各式发髻,或缀以花朵、金发钗、玉石小梳等,或额头涂黄粉,或眉间贴花钿,或酒窝点妆靥,唐代在丰满肥硕体形的基础上对发式妆容也大做文章,富丽夸张而多样多变的妆容展现的是唐代妇女追求外在美的狂热和审美观念的包容开放。

(二)“不尚礼法尚风流”的服饰装扮政治统一、文化融合、民风开放,唐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得她们在服装搭配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不仅更为华丽精致,而且服饰的样式也更为多元大胆。

体现之一便是着男装,在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九位女性就有五位身着男式袍衫;其二是穿胡服,唐代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胡服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新唐书•五行志》记有:“天宝末,贵族及市民好为胡服胡帽”,这一点在周的《挥扇仕女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无名氏的《宫乐图》中都有展现。

试论唐代仕女画的特征及其成因

试论唐代仕女画的特征及其成因

是在唐代 , 见于初唐时期朱景玄 的《 唐朝名 画录》 中提到周唠“ 又 画仕 女为古今冠绝 。” 但 当时这一称谓还没有 被广 泛使用 , 出现 了“ 绮罗 、 嫔嫱 ” 等称谓 , 因此唐代仕女画又称为“ 绮 罗人 物画” 它 是中国工笔重彩画史上最为辉煌 的篇章 ,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 的地位。 由于历史 、 政治 、 经济等 因素的影响 , 加上唐代人独有 的 审美 观念 ,唐代仕女画形成 了不 同以往任何时代特有的风格样 式, 其主要特征归为三点 。
野。唐人喜爱牡丹 , 而牡丹 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 。 唐人塑造的骏 马形 象都市骠满臀圆。 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丰硕 、 庄
严 而浑厚 。王伯敏在《 中国绘画通史 》 中说 : “ 这与 ‘ 唐人之所好 ’ 分不 开的 , 这个时代 的仕女画大多如此 , 唐代寺观石窟壁画上的
虽鲜丽夺 目, 却 又能 以中性色如 白粉 、 墨色晕染予 以协 调 , 故而
美、 清肌瘦骨、 飘逸脱俗 的样式 , 仕女形象丰腴健硕。
造成唐朝仕女画空前 的成 因主要在于 ,在儒家思想 占意识 形态 统治地位 的封建社会里 , 女性是男性 的附属物 , 所以审美的
取向 由男性的趣味决定 , 唐朝政治开 明 、 经济繁荣 , 是 当时世 界
上最发达 ,最文明的国家 ,这就造就 了唐代人高度的民族 自信 心, 而且唐朝 的统治阶级拥有少数 民族血统 , 观念也 比较 开放 ,
丽中带柔很好地烘托出唐代美女 的靓丽气质。 这种画风 , 盛行一
时, 为古典 “ 工笔 重彩仕女 画” 之一大 高峰 , 对后代创 作影 响深
远。
供 养人 、 唐墓壁 画的妇女形象 、 以致唐墓 出土 的妇女 陶俑等 , 无 不以 ‘ 丰厚为体 ” ’ 。 1 . 初唐时期 还没有形成唐代的主流风格 。以阎立本为代表 , 其《 步辇图》 仕女形象体型娇小 , 还保 留一些魏晋南北朝 时期 “ 秀 骨清像 ” 的特 点。 2 . 盛唐 时期 , 张萱开启 了仕 女画的新 风 , 一反唐 以前以瘦为

论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审美观的形成

论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审美观的形成

显示出积极的
一面

在大唐皇室中不乏异族的血统

如唐高祖李渊的母亲
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出自鲜卑族纥
豆陵氏

长孙皇后父系

母系皆鲜卑人


皇室如此

平民中与
异族通婚的也很常见

在少数民族的影响下

唐人不仅气质


大有胡气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歌舞的极盛时期

初盛唐时

健舞

尤为盛行
。 “
健舞

的动作矫捷

刚健

由于统治者的喜好
,“



中的

胡旋舞
”、“
拓技舞

常用于表演

从白居易的

胡旋


诗中可知

胡旋舞是疾速如风

刚健奔放的舞蹈


体现
了唐代崇尚

健美

的审美观

2、
自由

开放

华丽的着装

唐代仕女题材的绘画作品


不乏对华丽暴露服饰的描绘

女性的颈部

胸部和手臂裸
露在外

或在轻薄的纱衣下若隐若现

从仕女画看历代审美风尚的演变

从仕女画看历代审美风尚的演变

从仕女画看历代审美风尚的演变作者:芮自解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3期摘要:中国绘画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审美风貌的变迁史,我们从中看到各个时代不同审美评价的变化。

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就像多棱镜一样折射出社会审美心理的深层样态,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女性题材的绘画史也是一部特别的社会审美文化史。

关键词:仕女画;审美风尚;演变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72-01仕女画是指我国古代绘画中以女性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仕女画不单是一个题材区别,它有着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它综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貌。

一、封建宗法下的清秀矜持仕女画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长沙战国楚墓《人物龙风图》是最早的仕女画,一位祈祷升天的贵族妇女,面容清秀,身形窈窕,衣着华丽。

衣纹墨线勾勒,线条曲直配合得当,面部和衣服色彩平涂,具有装饰的意味。

《汉书》记载的汉元帝宫廷画工毛延寿是我国最早有确切记载的仕女画家。

汉代的民谣以夸张的语言揭示了高层的好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段的妇人像极好的体现了这一风尚。

刘向《烈女传》和班超《女诫》中多赞美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朴拙健康的美是这个时期所推崇的。

二、辉煌灿烂下的丰腴华丽唐代是仕女画的盛期,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第一次出现仕女画科,记载有“士女”之称。

唐代画家热衷表现的是理妆、簪花、游骑的贵妇,展现了当时上层妇女闲逸的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描写贵族女性题材的绘画出现在中唐,《虢国夫人游春图》是画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与一群侍女乘马结队郊游的奢华场面,杜甫诗《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赐名大国虢与秦,炙手可热势绝伦”就是描写的这一段。

这种题材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

《捣练图》抓住劳动中流露的细节动作,突出劳动中的愉快情态,画中妇女身姿端庄丰厚,色彩柔和鲜艳,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

从唐墓室不同时期仕女壁画探析其审美心理变化

从唐墓室不同时期仕女壁画探析其审美心理变化

95文|陈琳 陈恩惠从唐墓室不同时期仕女壁画探析其审美心理变化摘要:唐代墓室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仕女形象是唐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这些也反映了唐人对女性形象的审美追求。

从中可以分析出唐代女性形象不同时期风格的演进。

关键词:唐代;墓室壁画;仕女审美风尚在唐朝近三百年统治时期,多元化的社会文明造就了多样化的社会审美风尚,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的发展,社会审美风尚不断变化,女性形象及精神面貌也随之进行不断发展与改变。

一、初唐时期女性审美特征唐代初期,社会风尚受前朝影响。

但初唐时期的社会审美,对唐朝三百年间的社会风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盛唐时期女性妆容发饰等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礼泉新城长公主墓、礼泉韦贵妃墓为例,我们可以探析到:初唐时期女性喜爱在面颊晕染到眉眼处的红妆,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药》中就曾记载了一种造胭脂法,并特别指出其用材制造的过程“若得十遍以上,益浓美好”。

此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女性红妆的出现及发展。

但初唐女性的红妆虽有夸张,但并不过分浓艳。

古人喜爱画眉,初唐时期,女性眉妆方面基本改变了隋朝对细长眉形的喜爱,转而流行阔而粗的“阔眉”造型[12]。

对于唇部的修饰注重唇形的饱满红润,并沿袭传统唇饰造型,喜用大红色涂抹。

笑靥和花钿都较为简洁。

由于初唐时期受节俭风气和隋朝的影响,初唐女性面部妆容以清雅简约为主。

虽为简约,但却透露着一种健康秀丽的独特气质。

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以及一定的宗教崇拜的关系,女性发饰在初期仍旧受前朝发饰的影响,发髻多梳为云朵样式。

初唐稍后,一些贵族女性开始改变以往较为低平的发髻样式,开始喜爱梳高髻,并更加多样化,高髻逐渐成为该时期的时尚发髻。

同时,发髻整体上并没有过多的配饰,侧面反应出了当时女性对于面容的自信开始体现,这些在礼泉李震墓侍女嬉戏图中不难看出。

初唐,女性体态苗条,举止轻盈,虽脸型相对圆润,但没有丝毫的臃肿肥胖的感觉。

二、盛唐时期女性审美特征经过统治者精心国政,对外政策的逐渐开放,唐朝迎来了最繁荣昌盛的时期。

唐代仕女画的社会学解读

唐代仕女画的社会学解读

的气 氛 。而是 一种 闲散 冷 落 的意绪 。其 代 表 玉饰 , 花 、 鲜 娟花 等 , 这些 从 唐 代仕 女 画 中皆 万缕 的联 系 , 生活 是艺 术 的土壤 , 代仕 女 画 唐 温庭 钧 有 诗 日 : 藕 丝 秋 色 浅 , 胜 就植 根 在 唐代 的社 会 风俗 之 中 , “ 人 同时 她 又反 作 品《 挥扇 仕女 图》 描绘 了十三 个不 同地 位 的 可 见 到 , 嫔 妃 宫 娥 , 日常 生 活情 节 揭 示他 们 寂 寞 空 参 差 剪 , 从 双鬓 隔香 红 , 玉钗 头 上 风 。 描 述 了 映 了当时 整个 的时代 精神 风貌 。 ” 虚 的精神 状态 。她 们 或 闲坐或 簪花 、 绣 , 刺 但 女子 装饰 华 美 的形象 。唐 代女 子 的化妆 也 很
上 萱 、 防为 代表 的 画家 , 周 迎合 了上层 贵族 官缭 图 》 可 以 看 出 。
酷 。其 次 , 李唐 源 于少数 民族 , 少数 民族 习 受
的审美 欲求 , 们 的仕 女画 多被 称作 “ 罗人 他 绮
物 ”反 映 的多是贵 族妇 女 的 闲散生 活 。 ,
短襦 : 一般 穿 在 上 面 , 穿 长裙 , 下 裙腰 提 俗 的影 响 很深 , 代形 成 了特 有 的“ 门失 使唐 闺 得 极 高 至腋 下 , 以绸 带 系扎 。 因 此 , 襦 很 礼 ” 教不 兴 的 状况 。这 个 时代 出现 了一 位 上 礼
浓 艳 , 好 地 表 现 了盛 唐 时期 贵族 人 物 游乐 流行 的要 算是 石榴 红裙 。白居 易有 诗 :眉 欺 生 活 的写 照。 很 “
中欢 愉 与显 赫声 势 。 时 至 中唐 , 学 风 格 已发 生 了较 大 的变 美
杨 柳 叶 , 妒石 榴花 ” 裙 。

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摘要】《簪花仕女图》具有高度的艺术技艺和历史价值,充分反映了画家的概括能力和艺术修养,从画家高超的艺术绘画语言中使我们感受到作品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韵味,意匠美在作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本文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唐代;人物整个作品让我们隐约地看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那些舒缓优雅的动作和神态,不禁透出淡淡的忧郁。

它渲染的那个快乐而又略带懒散的情绪和气氛,正是恰当地层示了属于那个时代整个贵族有闲阶级的时代气氛;在表面华丽雍容的物质繁华背后,隐藏着人物内心深深的凄寂和幽怨。

画面较真实地描绘了贵族生活,焕发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不仅反映了上流社会的思想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与极度空虚。

同时,从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分析来看,唐朝仕女画的盛行,也鲜明地表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画中的妇女盛装奢艳,体态丰腴,动作悠闲,看上去像是一个个被精心雕琢的摆设,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就是在尽力刻画上层社会中贵族妇女以柔为美的华贵风度的同时,也包涵了统治阶级对妇女的一种玩赏心态。

一、《簪花仕女图》作品赏析《簪花仕女图》高46厘米,长180厘米。

在人物的神情、动作及服装要素、环境等方面的刻画上细致入微,使画面栩栩如生。

左端开始婷婷而立的是一个贵族妇女,体态丰硕,发髻高大,上插牡丹花一枝,髻前饰玉簪步摇,那珍珠流苏似的在不停地摇晃。

她头上的髻发和短鬓,茸茸地分披在丰满的额前和耳边,显得青春焕发。

她圆润的面庞,浮起了淡薄的红晕;瓜子形的黛画短眉,浓淡适宜地斜峙在粉额之前,眉间金色花子的点饰如豆般大小,朱唇小到恰好与整个面庞隐隐相称,她侧身作向右倾斜的姿势,外披紫色纱罩衫,衫上的黾背纹尚隐约可辨。

朱色的长裙上,画有斜格纹样,白花宽带紧束在酥胸之下。

朱磉色的帔子,搭在紫色的纱衫上,从肩后绕过两臂,止于胸前,帔子深朱色格子打地纹,上有粉和花青作为主要调子的花草纹样。

簪花仕女图与唐朝审美的联系

簪花仕女图与唐朝审美的联系

2021年第17期艺术纵横47簪花仕女图与唐朝审美的联系陈钦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福建福州350117摘 要:唐代艺术家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除了能感受到它自身的艺术魅力,还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审美特点提供了依据,本文通过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作品《簪花仕女图》中对六位唐代贵妇的描绘,分析了唐代社会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唐朝;审美;联系引言女性在绘画题材中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选题,仕女画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仕女画主要是描绘贵族女性的生活形象,或是表现在当时女性应该要遵守的操行,是对封建时期女性的品德要求。

但在各个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画也不尽相同,仕女画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许多当时的社会审美对绘画作品的影响。

到了唐朝,这时期的仕女画在国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个时代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成为唐朝仕女图的代表,传达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与艺术趣味。

本文将从《簪花仕女图》出发研究唐朝的审美对绘画作品的影响。

一、唐朝的历史及唐朝服饰的发展(一)唐朝的历史发展唐朝作为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断散发着耀人的光辉。

当时的唐朝在皇帝的励精图治下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

经济、政治、文化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在物质基础得到保障的条件下,同时,唐朝政治开明,对外交流频繁,使得“宽容开放,兼收并蓄”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旋律。

(二)唐朝的审美观念探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异域文化的输入,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观念更加开放,这也促成了唐朝衣着服饰与其他时期的不同。

唐代的服饰以华丽为美,色调极其艳丽,装饰手法大胆。

轻薄的外纱,华贵的刺绣,精巧的配饰,都散发着华贵的气息。

在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妇女敢于身着薄纱,展现丰满的身段,无不彰显了唐人的自信与唐朝的盛世。

在艺术领域中唐代绘画艺术风格也实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从仕女画看唐代社会审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从仕女画看唐代社会审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封 建礼 教 的束缚 中挣脱 开来 , 开 始展 示 自身 的美 。新 的审美 观 导致 了新 的仕 女 画风 出现 。本文 以解 析仕 女 画风格 为例 , 从唐
代 的世 界地 位 、 女性 社会 地 位 、 审 美 习惯 传承 及上 层社 会 审美 好 尚等方 面来 探讨 唐代 审美 思 想 的形成 原 因 。 [ 关键词】 唐代; 仕女 画 ; 审美 思想 ; 女性 社会 地 位 [ 中图 分类 号 ] J 1 2 0 . 9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1 8 — 0 0 6 3 — 0 2
时期墓葬壁画和绢本画,其妇女形象以秀骨清像为特点 , 隋 此时, 唐代画家开始将描绘贵族生活歌舞升平转向展示宫中
朝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仍继承这种风格。初唐画家阎立本《 步 女性生活愁苦的宫怨题材,同时也开始描绘下层妇女沉重的 辇图》 中的宫女娇巧玲珑, 五官细小 , 身材修长 , 没有一点体 劳动生活。例如岳仁在《 宣和画谱》 中称赞张萱“ 以‘ 金井梧桐 态丰腴的身影。 因此可以得知 , 在唐初以前 , 女l 生 的形象是苗 秋叶黄 ’ ( 王昌龄) 之句, 画《 长门怨》 , 甚有思致” , “ 皆多忧思 , 条清秀的。 从唐代早期开始, 妇女追求以胖为美的时尚, 但同 逾 前古 人” 。 上 会局势的动荡 和时代的变化 在仕女画 中女子
唐代的画坛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是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 疆域、 巩固政权、 重用人才, 将中古时期中国社会推向了隆盛 黄金时代。这个时期 , 人物画的创作达到顶峰 , 仕女画也在这 昌明的巅峰。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统治集团内部

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
的建设与稳定 , 使得唐王朝繁荣富强、 开明宽容 , 唐代因之逐

论唐代仕女画的审美特征及成因

论唐代仕女画的审美特征及成因

论唐代仕女画的审美特征及成因
杨新林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

其中,最富强、最光辉的朝代就是唐代。

政治制度的开明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唐代人物画的发展居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高峰时期,而仕女画的成就最为显著。

唐代文艺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他们向世人展现了闲淡的生活状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等人。

由于仕女画在当时达到了鼎盛时期,从而使唐代的仕女画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一笔,对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的影响直至今日。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杨新林
【作者单位】泰州学院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唐代仕女画与明代仕女画人物造型之不同 [J], 张天爽;蒋小汀
2.论唐代仕女画与当代"仕女画"之差异 [J], 姜太军
3.论唐代仕女画画风转型及其成因 [J], 官文婧
4.唐代仕女画"丰腴美"的成因 [J], 吴应骑;罗玲
5.唐代仕女画的平面性特点——以张萱仕女画为例 [J], 吴金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朝仕女画风格形成因素

唐朝仕女画风格形成因素

艺术探索2009年第23卷第1期(总第92期)仕女画是以描绘“仕女”美丽形象及其生活情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仕女”也称“士女”,[1](p31)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妇人形相”一节中谓“士女宜富秀色之态”,暗示出“士女”兼有“美女”之意。

“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书中提到周、陈闳、张萱、程修已、高云、谭皎、萧溱、乐峻、张涉、张容、李凑等皆擅长画“士女”。

至宋朝中期,“士女”一词才被广泛使用,《宣和画谱》录唐张萱按乐、扶掖、横笛、鼓琴、游行、楼行仕女图及周烹茶、游春、凭栏、舞鹤、纨扇、避暑、吹箫、游戏仕女图等,“仕女图”终于登上大雅之堂,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画科。

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仕女画风格迥然不同,即使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韵,其中以表现仕女的体态丰腴、服装绚丽华贵、生活奢华富足为特色的唐朝仕女画最为引人注目。

那么,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社会、历史环境孕育出大唐风格的仕女画唐朝在30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高度繁荣的阶段,国家统一,疆域宽广,各民族和睦相处,老百姓安居乐业。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大量的外国商人和留学生来到中国经商和学习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我国的不少工匠也到国外传艺。

整个社会一派生机勃勃、空前繁荣的景象,正如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在这样一个鼎盛、富足的时代里,唐人思想意识得到解放,自信心高度膨胀,尤其是女性的地位,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唐人开放的思想和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赐予了这位胆识过人的杰出女性宝贵的机遇,她执政期间,广纳贤人,社会稳步发展,在唐朝历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仕女画的比较研究

唐代仕女画的比较研究

唐代仕女画的比较研究唐代仕女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高峰阶段。

唐代仕女画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和优美的构图而著称,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唐代仕女画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特点、风格和艺术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代仕女画的魅力。

一、唐代仕女画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繁荣时期,尤以绘画艺术而言更是如此。

唐代绘画在技法、表现手法和题材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仕女画成为了当时绘画艺术的一大亮点。

唐代的仕女画以女性为主题,描绘了当时社会上的女性形象和生活状态,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俗和生活。

唐代仕女画多取材于宫廷、豪门或文人家庭中的女子,具有相当程度的写实性。

与此唐代绘画艺术继承了南朝绘画的传统,注重表现“神似”,强调对形体、神态、服饰、家具、居室环境等的细致描绘。

这使得唐代仕女画在表现手法和细节刻画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唐代仕女画的风格特点1. 线条精细、笔触流畅唐代仕女画的线条非常细腻,笔触流畅,给人以柔和、细腻的感觉。

画家们善于用笔勾勒出女性的婉约身段和优美容颜,展现了唐代仕女的风姿。

2. 色彩丰富、明快唐代仕女画的色彩丰富多彩,画家们善于运用各种颜料,使作品充满生气和活力。

在唐代仕女画中,常见的颜色有红、绿、蓝、黄等,明快的色彩更加突出了唐代仕女的妩媚和娇艳。

3. 构图优美、形象生动唐代仕女画的构图讲究对称、平衡,注重整体的美感。

画家们在表现唐代仕女的形象时,一般都给予她们柔和、婉约的形象,让她们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三、唐代仕女画的艺术内涵1. 社会生活与风尚唐代仕女画的内容主要以生活场景和女性形象为主,通过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女性生存状态、穿着打扮、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风尚。

通过这些画作,人们可以看到唐代社会的一些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 精神追求与审美情感对于当时社会的女性来说,她们除了在家庭中担负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之外,还要迎合社会的审美标准和社交需要。

唐代仕女画的社会学解读

唐代仕女画的社会学解读

唐代仕女画的社会学解读作者:柴希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6期唐代是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朝代。

她的辉煌历程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策开明,汉胡融汀的基础之上。

唐文化达到古典文化的全盛佳境。

唐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美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同时在思想意识上引发了对物质生活的强烈兴趣。

贵族中间流行着崇尚物质享受的思想。

由此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画家,迎合了上层贵族官缭的审美欲求,他们的仕女画多被称作“绮罗人物”,反映的多是贵族妇女的闲散生活。

盛唐“绮罗人物”的代表画家张萱。

张萱以画宫廷妇女为主,如《捣练图》《游行仕女图》《藏迷仕女图》等。

《捣练图》对宫廷妇女的捣练缝衣等活动并不是一般化的描绘劳动过程而是重在揭示劳动中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妹虢国夫人等乘马游春的活动。

人物马匹装饰都非常华丽,贵夫人披锦戴花,皆作盛装,反映了贵族娇奢的风活风貌。

总体来看,张萱的作品笔法精细,赋色浓艳,很好地表现了盛唐时期贵族人物游乐中欢愉与显赫声势。

时至中唐,美学风格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周昉画面上已经没有张萱那种骄奢欢愉的气氛。

而是一种闲散冷落的意绪。

其代表作品《挥扇仕女图》描绘了十三个不同地位的嫔妃宫娥,从日常生活情节揭示他们寂寞空虚的精神状态。

她们或闲坐或簪花、刺绣,但都流露出郁闷不乐的神情,表达了他们被幽闭于深宫,内心充满忧郁苦闷。

周昉仕女传神,“为今之冠”《( 宣和画谱》。

由周昉到张萱的转变这是时代变化的使然,安史之乱使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元气大伤,“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 美学三书》154 页)。

这个时代美学风格的变异也体现了审美风尚。

这些仕女画中女性个个是面如满月,肌肤丰盈。

《宣和画谱》说:“世谓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亦是一弊。

”这是来源于唐代女子崇尚以肥为美的风气。

唐王朝有英勇尚武之风,加上整个社会比较开放,也颇受胡文化影响,喜欢女子的健康、英武甚至丰硕美,同时也来源于丰足甚至奢侈的物质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仕女画看唐代社会审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作者:张永红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18期
[摘要]从抽象的封建贞妇烈女图解到现实的贵族仕女描绘,反映了唐代新女性审美观的形成。

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挣脱开来,开始展示自身的美。

新的审美观导致了新的仕女画风出现。

本文以解析仕女画风格为例,从唐代的世界地位、女性社会地位、审美习惯传承及上层社会审美好尚等方面来探讨唐代审美思想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唐代;仕女画;审美思想;女性社会地位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8-0063-02
唐代的画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人物画的创作达到顶峰,仕女画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

仕女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胎于人物画,既属于人物画的范畴,又是一个独立的画种。

“仕”与“女”本来不是一个连用的名词,分别指男子和女子。

秦汉以后,“仕(士)”与“女”才逐渐合成为一个名词“仕(士)女”,意思为“女而有士行者”。

“仕(士)女”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多次用到“士女”一词。

仕女画成为一个画种的固定称谓则始于宋代,宋中期后仕女图直接以“士女”命名。

仕女画具有的外表美、内在美、理想化、类型化、观赏性等特点是制约仕女画创作者的主要因素。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这些制约因素发生变化或消长,仕女画也因此呈现出的时代特色。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壁画以及传世绘画作品看来,较之其他朝代妇女形象,唐代妇女形象大体属于体态丰腴一类,但也有苗条纤小的妇女形象。

这些实物资料展现了唐代仕女形象由瘦小向丰腴转化的线索。

我们看到遗留的南北朝时期墓葬壁画和绢本画,其妇女形象以秀骨清像为特点,隋朝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仍继承这种风格。

初唐画家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宫女娇巧玲珑,五官细小,身材修长,没有一点体态丰腴的身影。

因此可以得知,在唐初以前,女性的形象是苗条清秀的。

从唐代早期开始,妇女追求以胖为美的时尚,但同时也保留了清瘦的特征,这时期两种风格并存,并逐渐由纤细向丰腴转变。

盛唐之后,以胖为美女性成为社会的主流风尚,这种风尚一直延续到五代和辽早期,并在大量的绘画作品中反映出来。

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挥扇仕女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等。

下文主要从仕女画风格入手,分析唐代审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唐代社会发展概况
唐王朝在隋代大一统的基础上励精图治、促进生产、拓展疆域、巩固政权、重用人才,将中古时期中国社会推向了隆盛昌明的巅峰。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建
设与稳定,使得唐王朝繁荣富强、开明宽容,唐代因之逐渐发展成一个在当时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和地位的大国,受到各国的尊重。

唐代采取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大批异族、异邦的能人志士出没于长安里闾。

他们把各自的文化传入中原地区,使长安成为当时文化交流的汇集地。

在这种局面下,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各种文化积累融合,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灿烂的时期。

向达先生曾就此问题一语中的地指出:“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惟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①王朝勃兴,政策开明,造就了唐人宽阔的胸襟,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均博采吸收。

传统绘画在此时也发生巨大变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宣告了唐代繁荣盛世的终结。

这场叛乱打断了唐朝社会发展的进程,巨大的社会动乱给唐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和深刻的追悔,在盛世不在的同时,统治者也失去了前期那种开放、自信、勇于进取的精神。

此时,唐代画家开始将描绘贵族生活歌舞升平转向展示宫中女性生活愁苦的宫怨题材,同时也开始描绘下层妇女沉重的劳动生活。

例如岳仁在《宣和画谱》中称赞张萱“以‘金井梧桐秋叶黄’(王昌龄)之句,画《长门怨》,甚有思致”,“皆多忧思,逾前古人”。

②社会局势的动荡和时代的变化在仕女画中女子的精神面貌上得到切实的反映,时代审美观念由宏丽之美转变为婉约之美。

二、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唐代是一个开明、自信、宽容的时代,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之下的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自然会有别于其他时代。

特别是唐朝前期的妇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妇女中比较幸运的一群”。

③唐代初期的社会风气是自由开放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压迫没有后世那么严厉,妇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宽松,社会地位亦有所改善。

由此可知,唐代前期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

从公元755年开始,由于受“安史之乱”的重创,唐代社会经济开始衰退,政治上藩镇割据导致统一的唐帝国支离破碎,儒学思想复兴,重新上升到统治地位,这些变化对唐代妇女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唐代前期那种自由开放的社会气息逐渐减弱,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开始转向保守传统的儒学规范。

唐朝政府通过法制手段加大了对妇女的约束,随着纲常礼教观念深入人心,从公卿贵妇到民间女性均视遵礼守法成为女子的本分,恭顺贞静成为女性最本质的性格特征。

男性则在社会上占有绝对的统治权。

这种巨大变化也反映在绘画中,仕女画成为男权社会男性欣赏女子相貌与品格的载体,画家描绘的具有着美丽外表的仕女,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文化观念的反映。

三、对前代社会审美习惯的传承
唐代审美思想不同于其他朝代,没有江南文人那样完美的审美体系,这与唐朝的发源地——中国西北地区有着很大的关系。

隋唐继承北朝而来,然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乱的时期,大批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频繁迁徙。

这样汉族文化便与匈奴、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碰撞融合,正如宗白华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④
生活在动荡社会环境中的北朝人民,并没有在战乱带来的痛苦中沉溺,相反在频仍的战乱中孕育出了绵延数代而经久不衰、以勇武为美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情趣在经历北朝民族大融合后,构成唐人特有文化心理素质的主要成分。

唐人崇尚阳刚之美,向往边关塞外的军旅生活,如杨炯《从军行》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市井街头弥漫着一种激昂慷慨、放浪不羁的豪气;如王维《少年行》诗:“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他们讲意气,重然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这些都是北朝以来长年的征战生活所形成的特定的时代性格和心理素质。

这样的社会环境自然会影响对女性美的评审,即提倡一种壮美的审美趣味,改变了女性长期以弱为美的审美标准。

四、唐代上层社会的审美时尚
在封建社会,上之所好,下之所效。

上层社会的审美喜好必定是这一历史时期审美情趣的主导。

唐人崇尚丰腴为美的风尚首先是以生活安定、国力强盛作基础的。

其次,统治阶级的提倡也促进这种审美观念的形成,当时贵族统治者多聚集在唐代政治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据《宣和画谱》记载:“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

至其意浓态远,宜览者得之也。

此与韩干不画瘦马同意。

”⑤这段论述直接道出了唐王朝自上而下以丰肥为美的客观原因,即生活在这个特殊地域中的“贵而美者”正好适应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审美需要,从而引导了社会整体关于仕女形象的审美标准,趋于丰肥。

仕女画的样式正是因这种时代审美风尚而形成的,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都属于此类作品。

唐代妇女的妆饰和服饰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

我们从敦煌壁画中的仕女形象看到唐代妇女妆饰全貌。

唐代服饰的华丽开放也为仕女画提供了现实素材。

唐代妇女装饰是中国历代女性服饰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绮罗丝缕见肌肤”,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在中晚唐时期十分流行。

秀发、花容、酥肌、丰乳等都是女性美的所在,方干的《赠美人》诗云:“粉胸半掩凝暗雪。

”在我国封建社会,唐代妇女表现自身形体美的行为是很直率的,这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

图中贵妇们浓妆艳抹,云鬓蓬松,鬓边插着大朵折枝花,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配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团花,袒胸露臂;脸上又晕染蛾眉,眉间贴着金黄的靥子。

但自宋以后,随着统治者加强封建礼教统治,对妇女的束缚日益严重,这种性感的装束就再也无法见到了。

由于绘画作品的视觉形象中凝聚着画家的审美理想、伦理观念及社会态度,因而绘画又是画家审美等观念的宣示及社会历史的形象化。

一般而言,绘画的审美特征是在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下形成的。

唐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在初唐至盛唐时期以壮美为主流,中晚唐时期以优美为主流。

受此影响,唐代仕女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构图、傅彩等方面都展现了画家对于壮美、优美及和谐理想的追求,还有“形”与“神”关系的恰当处理,使得仕女画成为中国人物画史上的一朵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