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肛肠科 痔病(外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肛肠科 痔病(外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痔病(外痔)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症状:发生于齿线以下的肛缘赘皮红、肿、疼痛或形成圆形肿物。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自觉疼痛,肛门坠胀,有异物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年)。

(1)炎性外痔:肛缘皮肤由于炎症刺激引发肛缘肿物,伴红、肿、疼痛。

(2)血栓性外痔:痔外静脉破裂,血液凝结于皮下,在肛缘形成圆形肿物。

(二)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由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

舌紫暗,舌苔薄黄,脉弦涩。

2.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化瘀。

推荐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川芎、当归尾、赤芍、丹皮、苏木、桃仁、枳壳、槟榔、大黄、瓜蒌仁等。

2.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萆薢渗湿汤或四妙丸加减。

萆薢、薏苡仁、茯苓、滑石、鱼腥草、丹皮、泽泻、防风、黄柏、当归、升麻、柴胡、苍术、牛膝等。

(二)中药熏洗主要采用苦参汤加减。

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菊花、黄柏、地肤子、石菖蒲、忍冬藤等煎水,每日2次,7次为一疗程。

操作方法:熏洗前应先揭去敷料、排空二便。

熏洗温度40~45℃为宜,熏洗时间为5分钟/次。

年老体弱者应有家属或护工陪护,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

每天2次,7天为一疗程。

在熏洗期间护理人员应询问病人的自我感觉,并观察创面及周围皮肤情况。

如有皮疹、湿疹、皮肤瘙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中药外敷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九华膏等。

外涂于患处,每天2次,7天为1个疗程。

(四)健康指导1.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不要挤压。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痔(混合痔)概述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故有“十人九痔”的说法。

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2006版)进行诊断。

并根据我科临床实践不断优化。

1.1.中西医病名痔的中西医病名相同,但中医术语中痔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中医肛肠科所治疗的痔是狭义概念的痔疮。

现代观点认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即肛垫,肛垫为一种类似于生殖系统勃起组织,其作用类似于水龙头的垫圈样物质,能够辅助肛门括约肌达到精细的控便目的,不需要治疗,更不能随意手术切除;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正常肛垫发生出血、脱出或嵌顿等症状即称为痔病。

据此理论,内痔即肛垫的病理性肥大或下移,外痔则为肛门部位的皮肤皱襞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淤滞。

1.2.痔的分类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3.内痔分期Ⅰ期: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期: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期: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期: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痔的诊断2.1.临床表现2.1.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2.1.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1.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脱出。

2.2检查方法2.2.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中西医诊疗优化方案师宗县中医医院外科2012年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

医学所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一、病名中医病名:庤 ICD编码 BWG000西医病名:混合痔 ICD编码 90394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痔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

痔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

痔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痔疮是常见病,多发病。

有关普查资料表明,在所有肛肠疾病中,痔疮占87.2%。

痔疮是由直肠末端的黏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而形成的柔软静脉曲张团。

我院外科门诊从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收治痔疮患者66例,采用局麻下外痔切除内痔胶圈钳套法,术后结合中药外熏内服和中医换药的方法,取得较好疗效。

本文对此作一报道。

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外科接受门诊治疗的痔疮患者66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16例。

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50.9岁。

病程2~3年。

这些患者中,有2例曾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1次,有14例接受过注射治疗,4例接受过激光治疗。

1.2方法物品准备:备好无菌痔疮包、无菌手套。

接妥电源,对好光线。

术前麻醉:患者取侧卧位,向左或向右,双腿充分向前屈曲,靠近腹部,使臀部及肛门充分暴露,肛周常规用新洁尔灭酊棉球消毒,取1%盐酸利多卡因10mL左右,以3,6,9,12点钟注射麻醉。

手术步骤:先进行扩肛,嘱患者张口做深呼吸。

在指套上涂润滑剂,将指端抵压肛门,待肛门部位松弛时慢慢插入,向四周施以扩肛并指检,排除其他病变后,用新洁尔灭酊棉球消毒手术野,充分暴露痔核区,然后采用外痔切除内痔胶圈钳套术。

术后用无菌棉球蘸取本院自制中药制剂青八宝丹填塞创口,外盖敷料,用医用橡皮膏固定。

2充分重视护理工作2.1术前护理心理护理:大部分痔疮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及治疗方法缺乏认识,对术后一些正常反应持有恐惧心理,术前忧心忡忡,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往往会影响其术后创口的愈合。

因此,应向患者介绍痔疮的形成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术后一些正常情况及其表现特点,并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并鼓励患者消除顾虑,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肠道准备:便秘者遵医嘱于手术前一天晚上口服润肠通便药,术前排空两便。

术前饮食:一般不限制饮食,但禁奶制品及面食类食品。

保持治疗室内清洁干净,温、湿度保持适宜。

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

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

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痔疮疾病十分常见,该病在临床中被纳入肛肠疾病范畴,且在肛门疾病中排名第一位,具有较高发生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中青壮年更甚,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均可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必须积极对症治疗。

一、痔疮疾病分类痔疮以痔核脱出、出血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痔疮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切,但目前普遍认为,该病是因为肛垫下移、病理性肥大增生,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血栓形成所致。

依据不同的发生部位,可将该病分为不同类型,即外痔、内痔以及混合痔。

其中内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上,肛垫的静脉丛、支持结构与动静脉吻合支出现移位或病理性增生,在临床最为常见。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痔外静脉丛血栓形成或病理性扩张,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

而混合痔具体是指内痔经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与相应部位外痔互相融合。

二、中医与痔疮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痔疮主要的病因病机为患者饮食不节、久病、便秘、脏腑虚弱、过度劳累以及外邪入侵而引发,此外情志不畅、遗传以及妊娠、房事过度、月经不调等因素也可作为该病的重要诱因。

2、中医常用治疗方案(1)中药内治法。

该法主要通过辨证施治将疾病分为不同证型,分别为湿热下注型、脾虚气陷型以及风伤肠络型。

①湿热下注型:该型病患主要以口干不欲饮,口苦,小便黄,便量多、血色鲜,痔核嵌顿脱出,疼痛、肿胀、坏死、糜烂,脉滑数,苔黄腻为主要表现。

治疗时应以利湿、清热、止血为主要原则,推荐止痛如神汤加减方,药方组成包括:防风、苍术、血竭、黄芩、槟榔、生蒲黄、泽泻、黄连、当归尾、皂角刺、秦艽、桃仁、黄柏。

②脾虚气陷型:该型主要表现为面色少华,乏力,神疲,大便色淡红或鲜红、带血,痔核脱出,肛门坠胀,脉弱、苔白、舌淡。

治疗时应以温中、益气、健脾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组成:党参、陈皮、生地黄、甘草、大蓟、白术、槐角、炙黄芪、炙升麻、地榆、炒柴胡、当归。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混合痔,有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症的患者。

一、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TCD编码:BW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I84.1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临床常见证候: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痔(混合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痔病(TCD编码:BWG000)和混合痔(ICD-10编码:I84.102)的患者。

2.有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5.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1)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4)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5)孕妇。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中西医治疗痔病

中西医治疗痔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病---黄淑艳痔病是肛肠外科中一种最常见也是人类特有的多发病,无论男女老幼都有发病之虞,其发病约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5%,因此对痔病的研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大多数人对痔病知识缺乏,且对此类疾病难以启齿,早期症状没有得到重视,以至痔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在传统治疗方法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同时,一些关于痔病治疗的新概念、新方法、新药物也在不断地推广和应用,中西医结合在肛肠外科的诊断治疗方面已日益显示出其特色和优势,并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

兹将有关治疗痔病中西医治疗的报道及先进的治疗方法简要综述如下。

1非手术疗法1.1 中医内治和西药口服疗法1.1.1 中医内治法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应用内治法治疗痔病,其特点是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将痔分为六种证型[1]⋯(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阴虚肠燥、大肠实热)进行论治,治疗概括分八法[2]:疏风、升举、润燥、利湿、通下、清热、凉血、血法等。

其中的代表作《外科大成》中凉血地黄汤,《医宗金鉴》中止痛如神汤,《外科正宗》中防风秦艽汤,《证治准绳》中脏连丸,《居方》中槐角丸;中成药研制也给治疗带来了方便例如痔康片、痔炎消片、槐角丸、消痔灵片、六味消痔片、脏连丸、十全大补丸、地榆槐角丸、化痔丸、麻仁丸、鳌甲消痔胶囊、消肿痔疮片、痔炎消冲剂、痔血胶囊、痔宁片等。

1.1.2西药口服疗法近年来痔以肛垫学说[3]为理论依据发展,针对痔血管病理生理变化,一些药物在缓解或消除痔的症状方面取了满意疗效,其药物大体分为微循环调节剂和非特异药物。

微循环调节剂[4] 或称静脉活性药物:其常用的有:①草木犀流浸液片(消脱止.M):此药在日本的使用已超过上千万例,20世纪末进入中国,杨新庆等通过多中心、开放、随机试验对113例痔病患者口服消脱止一M进行了临床观察,证实是治疗痔病有效安全的药物。

(参复方银杏叶萃取物胶囊(静可福):在国内和国外的临床验证其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高血压者慎用),特别用于痔术后,可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抑制引起疼痛的炎性介质和保护胶原纤维,清除自由基,减轻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及水肿,促进纤维细胞生成和创面愈合[5]。

痔(混合痔)中医诊疗规范

痔(混合痔)中医诊疗规范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 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 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 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 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 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 的相互融合。
术前准备
(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 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检测、胸部X线片、肛 门镜检查、心电图,必要时可行腹部超声 及结肠镜检查。 (2)局麻患者可以不禁食,采用其他麻醉须 术前禁食4小时以上。 (3)术前局部备皮,排空直肠。 (4)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 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 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 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 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 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术后常规处理
(1)依据相关麻醉情况处理。 (2)无需禁食,但忌辛辣之品。 (3)术后当日注意出血情况和小便情况, 活动出血应及时处理,术后8小时未排 小便应采取措施。 (4)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 便嵌塞。
(5)酌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6)便后坐浴,换药,可选用肛肠综合 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熏蒸床(坐 式)、智能肛周熏洗仪。 (7)观察伤口情况,术后1周,应注意 肛门功能情况,注意有无肛门狭窄。
参考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订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混合痔)中医诊疗规范

痔疮的中医药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方案

痔疮的中医药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方案

痔疮的中医药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方案痔疮(hemorrhoids)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出现疼痛、肿胀、瘙痒、出血等不适感。

中医药治疗痔疮已有悠久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在现代医学中,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也逐渐成为治疗痔疮的主流。

本文将从中医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方案两个方面,探讨痔疮的有效治疗方法。

一、中医药治疗痔疮中医药治疗痔疮主要依靠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和改善病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草药治疗:采用中草药外用或内服的方式来治疗痔疮。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地榆、黄柏、黄连、蒲黄、黄芩等,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的作用。

可通过煎煮或冲泡等方式使用。

2. 穴位按摩: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经络中的特定穴位与内脏器官相连,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痔疮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足三阳等,按摩这些穴位有助于缓解痔疮的症状。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于痔疮患者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以增加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减轻肠道压力。

二、中西医结合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将中医药治疗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1. 经皮激光治疗(Transanal hemorrhoidal dearterialization,简称THD):THD是一种现代的微创治疗方法,适用于内痔或混合痔疮。

通过激光照射痔疮血管,切断其血液供应,达到缩小痔疮、止血的效果。

结合中药口服或外用药物,可以进一步加快伤口愈合和减轻症状。

2. 中药熏洗:痔疮患者可采用中药熏洗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熏洗液中常使用薏苡仁、地榆等中药,将其加入温水中,让患者在坐浴的过程中进行熏洗。

这种方法可以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同时可利用水疗的效果改善血液循环。

3. 中药口服:中药口服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润燥通便等作用来缓解症状。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l-94)。

诊断依据:( l )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

多见于一期内痔。

( 2 )便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

多见于二期内痔。

( 3 )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便血少见或无。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

多见于三期内痔。

2 .西医诊断:参照2006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 1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 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内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内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Ⅵ度:可有便血;内痔持续脱出并发血栓或嵌顿。

( 2 )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线上纤维化痔组织。

排除肛门直肠肿瘤等。

③肛门直肠镜: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便潜血试验:筛查排除消化道肿瘤。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便潜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 3 )鉴别诊断: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与结直肠癌、肛管癌、直肠息肉、直肠黏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以及炎性肠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痔的诊疗规范

痔的诊疗规范

痔(痔病)一、诊断(一)中医病名:痔(二)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痔系发生于齿线以上、下的静脉曲张团块。

(1)辩病依据①便血,色鲜红。

②肛门肿物脱出肛外,便后自行或手法复位。

③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暗红,或纤维化。

④肛缘皮肤损伤或感染,呈红肿或破溃成脓,疼痛明显。

多见于炎性外痔。

⑤肛缘皮下突发青紫色肿块,局部皮肤水肿,肿块初起尚软,疼痛剧烈,渐变硬,可活动,触痛明显。

多见于血栓性外痔。

⑥排便时或久蹲,肛缘皮有柔软青紫色团块隆起(静脉曲张团),可伴有坠胀感,团块按压后可消失。

多见于静脉曲张性外痔。

⑦肛缘皮赘突起。

多见于结缔组织外痔。

⑧可有肛门坠胀、异物感或疼痛。

⑨可伴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

⑩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齿线下亦可为赘皮)。

凡符合上述表现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痔”。

(2)证候分类①风伤肠络: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②湿热下注: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③气滞血瘀: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

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

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④脾虚气陷: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

便血色鲜或淡,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昏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内痔:位于齿线上方,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表面为直肠粘膜所覆盖,常见于左侧、右前和右后位。

痔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痔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痔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缘皮肤结缔组织增生或肛管皮下静脉曲张破裂形成的隆起物。

男女老幼皆可为患。

故有“十人九痔”之说,其中以青壮年占大多数。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痔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古人说。

痔者峙也”,在古代,痔为突出之意,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不特生于肛门边,如鼻痔、眼痔、牙痔等。

但现在痔即指肛门痔。

1 内痔痔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粘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内痔。

内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

与西医病名相同。

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1.1 病因病机多因脏腑本虚,静脉壁薄弱,兼因久坐,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努责,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晶,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气血瘀滞不行,阻于魄门,结而不散,筋脉横解面生痔。

或因气血亏虚,摄纳无力,气虚下陷,则痔核脱出。

·1.2 诊断依据症状:内痔多发于成年人.初发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多在排便时滴血或射血。

出血呈间歇性,每因饮酒、过劳、便秘或腹泻时使便血复发和加重。

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贫血。

肛查时见齿线上粘膜呈半球状隆起,色鲜红、暗红或灰白。

随着痔核增大,在排便时或咳嗽时可脱出肛外,若不及时回纳,可形成内痔嵌顿,并有分泌物溢出,肛门坠胀;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三期:1期:痔核较小,如黄豆或蚕豆大,色鲜红,质柔软,不脱出肛外,大便带血或滴血。

Ⅱ期:痔核较大.形似红枣,色暗红,大便时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大便滴血较多或射血一线如箭。

Ⅲ期:痔核更大,如鸡蛋或更大,色灰白,大便时或行走时脱出肛外,不能自行还纳,一般不出血,一旦出血则呈喷射状,痔核脱出后如不尽快还纳,则易嵌顿而绞窄肿胀、糜烂坏死。

1.3 鉴别诊断1.3.1直肠脱垂:脱出物呈环状或螺旋状,长度2—100n或更长,表面光滑,色淡红或鲜红,无静脉曲张,一般无出血。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

息肉痔的中西医诊疗方案【定义】一、中医定义:息肉痔是指结、直肠粘膜上或粘膜下的赘生物。

主要表现:间断便血,腹部时痛,排便时肛门有肿块脱出,大便习惯改变,鲜血或粘浊暗血随粪便排出。

息肉大小,形态,位置高低可不同。

二、西医定义: 大肠息肉是结肠直肠粘膜表面隆起性病变,仅表示外观,不说明病理性质。

小的直径仅2mm以下,大的10cm以上,单个或分散在结肠、直肠的少数隆起性病变称结、直肠息肉,多数聚集在结肠直肠的称结肠直肠息肉病。

其发病原因,组织学表现,生物性质和预后各不同。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息肉痔总属虚实夹杂,以本虚标实为主。

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

早期常见实证兼脾虚湿热阻滞,中期以虚实交错出现,晚期多虚中挟实,本病虚多实少。

(一)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诊断要点:1、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如息肉发炎,表面糜烂,大便时往往有鲜血及黏液随粪便排出。

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还纳,大的便后需用手还纳。

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感等。

多发性息肉以黏液血便、腹泻为主要症状。

2、肛门指针对低位直肠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物,质柔软,活动度大,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

3、直肠镜与结肠镜检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候:大便粘浊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可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有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粘浊血便,肿物脱出肛外,直肠、结肠内可见多个息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细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肺经移热于大肠,热盛则伤于肠中血脉,而便血色鲜,肛门灼热,大便下迫乃肠道实热之象。

热挟湿浊为患则肠壁糜烂而下浊。

2.气滞血瘀:证候:病久息肉明显增大,硬而痛,纳少,面黯消瘦,脉弦滑,舌质暗,苔白。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纳少,面黯消瘦,息肉增大,舌质暗,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痔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痔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痔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在制定痔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的诊疗指南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包括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I)来确诊痔疮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 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等传统中医诊断方法,结合患者的体质、舌象、脉象等信息,判断痔疮的中医证型。

2. 治疗原则:- 西医治疗原则:根据痔疮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非手术治疗(如药物治疗、橡皮圈套扎、红外光凝固等)或手术治疗(如痔疮切除术、镜下手术等)。

- 中医治疗原则: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或结合针灸、拔罐等方法,以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非手术治疗:对于轻度至中度的痔疮,可以使用止痛药、抗炎药、软化大便的药物以及局部外用药膏或栓剂。

-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痔疮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 中医治疗:- 中药内服:根据中医证型选择相应的方剂,如湿热下注型可选用龙胆泻肝汤,血虚风燥型可选用四物汤等。

- 中药外用:使用中药煎剂坐浴或直接涂抹于患处,如使用五倍子、地榆等具有收敛止血、消炎止痛作用的中药。

- 针灸治疗: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如长强、承山等,以调节机体的气血平衡。

- 拔罐治疗:在特定穴位进行拔罐,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4. 康复与预防:-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 生活习惯改善:避免长时间坐立,增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 定期复查:治疗后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预防复发。

5. 患者教育:- 向患者解释痔疮的成因、病程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减少复发的风险。

6. 跨学科合作:- 鼓励中西医结合的团队合作,以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在制定诊疗指南时,应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更新和完善治疗方案。

巧用中西医结合,“痔”在必除

巧用中西医结合,“痔”在必除

巧用中西医结合,“痔”在必除痔疮作为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在青壮年人群中更为普遍。

由于其可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该病的深入了解和及时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这里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痔疮及其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认识痔疮痔疮是肛门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与血栓形成的结果,临床表现以痔核脱出和出血为主。

疾病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肛垫下移、病理性肥大增生等,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痔疮可分为三类,即内痔、外痔、混合痔。

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是肛垫静脉丛、支持结构与动静脉吻合支的移位或病理性增生所致。

临床上最为常见,可能导致患者出血、疼痛等症状。

一般分为四个等级,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逐渐增加。

外痔则位于齿状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的血栓形成或病理性扩张引起。

外痔可能伴随肛缘皱襞皮肤的发炎、肥大,及结缔组织的增生或血栓瘀滞,进而形成肿块。

外痔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和瘙痒。

混合痔是指内外痔的融合,即内痔经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与相应部位外痔相互连接。

这种类型的痔疮集合了内外痔的特点,治疗上更为复杂。

二、痔疮的中医治疗(一)痔疮的中药内治法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表现为肛门内外的血管异常扩张与突出。

中医对于痔疮的治疗有着深厚的历史与经验,采用中药内治法,依据患者的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1.湿热下注型主要表现: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血色鲜艳、痔核突出、疼痛、肿胀、坏死、糜烂、脉象滑数、舌苔黄腻等。

治疗原则:利湿清热止血。

推荐方剂:止痛如神汤加减方,主要药物组成包括防风、苍术、血竭、黄芩等,旨在清除湿热、凉血止血。

2.脾虚气陷型主要表现:面色苍白、乏力、神疲、大便色淡或鲜红带血、痔核脱出、肛门坠胀、脉象弱、舌苔白腻、舌质淡等。

治疗原则:温中益气、健脾。

推荐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方,组成药物包括党参、陈皮、生地黄等,主要功能是强化脾胃,益气升阳,调和营卫。

3.风伤肠络型主要表现:大便滴血或带血,秘结,血色鲜红,口干,舌苔黄,舌质红,脉象数等。

中西医结合除“痔”有妙招

中西医结合除“痔”有妙招

中西医结合除“痔”有妙招发布时间:2022-10-17T07:12:05.79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李明[导读] 中药口服是中医内治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多学者就痔病中药口服治疗予以研究,李明成都市温江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1130 1.痔病中医治疗方法1.1中药口服治疗痔病中药口服是中医内治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多学者就痔病中药口服治疗予以研究,应依据患者体质及中医证型予以重点关注,通过辨证施治思想针对患者开展中药口服治疗。

当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痔病证型主要包括:脾虚气陷型痔病、湿热下注型痔病、风伤肠络型痔病,其中,脾虚气陷型痔病患者病灶位置可见痔核脱出,患者自感肛门坠胀,解便时疼痛感较大,其大便带血,病程时间相对较长。

患者自身可见面部失华、神情萎靡、全身乏力,脉象较弱,舌苔淡白。

临床治疗脾虚气陷型痔病多采用健脾、益中、养气为主要治疗手段,可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方剂:槐角与大蓟、党参以及炙黄芪、甘草与陈皮、炙升麻以及炒柴胡、白术与当归、生地黄以及地榆等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脾虚气陷症状,进而缓解其痔病。

湿热下注型痔病患者病灶位置可见痔核嵌顿,患者自感肿胀疼痛,大便带血量较多。

患者自身可见口干口苦、小便赤短,脉象滑数,舌苔黄腻。

临床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病多采用清热、止血、利下为主要治疗手段,可用方剂为止痛如神汤,方剂:黄柏与黄连、桃仁以及泽泻、秦艽与槟榔、苍术以及皂角刺、防风与当归尾、黄芩以及血竭、生蒲黄等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湿热下注症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风伤肠络型痔病患者病灶位置种类多样,患者自感解便疼痛,其大便期间可见溅血、滴血,其色鲜红。

患者自身可见口干、便秘,脉象较弱,舌苔淡白。

临床治疗风伤肠络型痔病多采用清热、祛风、凉血为主要治疗手段,可用方剂为凉血地黄汤,方剂:地榆炭与生地、赤芍以及黄芩、甘草与当归、枳壳以及炒槐花、荆芥穗与金银花、天花粉等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风伤肠络症状,减轻患者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痔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缘皮肤结缔组织增生或肛管皮下静脉曲张破裂形成的隆起物。

男女老幼皆可为患。

故有“十人九痔”之说,其中以青壮年占大多数。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痔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古人说。

痔者峙也”,在古代,痔为突出之意,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不特生于肛门边,如鼻痔、眼痔、牙痔等。

但现在痔即指肛门痔。

1 内痔痔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粘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内痔。

内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

与西医病名相同。

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1.1 病因病机多因脏腑本虚,静脉壁薄弱,兼因久坐,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努责,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之晶,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气血瘀滞不行,阻于魄门,结而不散,筋脉横解面生痔。

或因气血亏虚,摄纳无力,气虚下陷,则痔核脱出。

·1.2 诊断依据症状:内痔多发于成年人.初发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多在排便时滴血或射血。

出血呈间歇性,每因饮酒、过劳、便秘或腹泻时使便血复发和加重。

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贫血。

肛查时见齿线上粘膜呈半球状隆起,色鲜红、暗红或灰白。

随着痔核增大,在排便时或咳嗽时可脱出肛外,若不及时回纳,可形成内痔嵌顿,并有分泌物溢出,肛门坠胀;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三期:1期:痔核较小,如黄豆或蚕豆大,色鲜红,质柔软,不脱出肛外,大便带血或滴血。

Ⅱ期:痔核较大.形似红枣,色暗红,大便时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大便滴血较多或射血一线如箭。

Ⅲ期:痔核更大,如鸡蛋或更大,色灰白,大便时或行走时脱出肛外,不能自行还纳,一般不出血,一旦出血则呈喷射状,痔核脱出后如不尽快还纳,则易嵌顿而绞窄肿胀、糜烂坏死。

1.3 鉴别诊断1.3.1直肠脱垂:脱出物呈环状或螺旋状,长度2—100n或更长,表面光滑,色淡红或鲜红,无静脉曲张,一般无出血。

1.3.2 直肠息肉:多见于儿童,可有大便带血或少量滴血,绝无射血,脱出物为单个带蒂,表面光滑,质地较痔核硬。

1.3.3 直肠癌:多见于中年以上,经常在粪便中夹有脓血、粘液,便次增多,大便变形,肛门指检时触及菜花状肿块或凹凸不平的溃疡,质地坚硬,推之不移。

1.3.4 肛乳头肥大:为齿线附近的锥形、灰白色的表皮隆起,质地较硬,一般不出血。

肛乳头过度肥大时,便后可脱出肛门外。

1.3.5 下消化道出血:溃汤性结肠炎、克隆病、直肠血管瘤、憩室病、息肉病等,均可有不同程度的便血,需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方可鉴别。

1.4 辨证论治1.4.1内治法适用于工期、Ⅱ期内痔,或痔核嵌顿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的内痔患者,或兼有其他慢性病,不宜手术者。

1.4.1.1 风伤肠络证证候: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而出,血色鲜红;或伴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风热下迫,灼伤肠络,或热积肠道,耗伤津液,以致便结,擦伤痔核血络,热迫血妄行,则见便血,血色鲜红;风性善行,则下血或呈喷射状;口渴、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生地黄15g,当归13g,赤芍10g,桃仁15g,红花10g,枳壳10g,大黄10g,黄连10g,银花20g,乌药10g,仙鹤草10g,白芷10g,甘草10g。

1.4.1.2 湿热下注证证候:便血色鲜,量较多,痔核脱出嵌顿,肿胀疼痛,或糜烂坏死;口干不欲饮,口苦,小便黄;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下迫大肠,迫血妄行,则大便下血;湿热蕴结,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痔核肿物脱出;湿性重浊,则肿胀疼痛;热胜肉腐,则糜烂坏死;口干》<欲饮、口苦、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

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

秦艽(去苗)、桃仁(去皮、尖,研)、皂角子(烧存性,研)各3g,苍术(米泔水浸,炒)、防风各2g,黄柏(酒炒)1.5g,当归尾(酒洗)、泽泻各0.9g,槟榔0.3g,熟大黄3g 加减:如便秘甚,加生大黄、麻仁、枳实;如肿甚,加黄柏、黄芩、猪苓;如痛甚,加羌活、郁李仁;如血下多,加地榆、荆芥穗、槐花。

1.4.1.3 脾虚气陷证证候:肛门坠胀,痔核脱出,需用手托还,大便带血,色鲜红或淡红,病程日久;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分析:身体素弱,脾虚气亏,不能统血,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则大便带血;脾虚下陷,则肛门坠胀,痔核脱出肛外;脾虚运化失常,则纳少便溏;脾虚则气血无以荣养肌肤,故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弱为脾气亏虚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g、人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1.4.2 外治法1.4.2.1熏洗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脱出时,将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湿敷。

具有收敛止痛消肿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等。

1.4.2.2敷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手术后换药,将药膏或药散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或收敛止血或生肌收口等作用。

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膏。

桃花散、生肌玉红膏等。

1.4.2.3 塞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内,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如化痔栓。

1.4.3 其他疗法1.4.3.1 注射疗法注射疗法在国内外早巳采用,按其作用性质不同,可分为硬化萎缩和坏死枯脱两种方法。

由于坏死枯脱疗法常有术后大出血、感染、直肠狭窄等并发症,现常用的是硬化萎缩注射疗法。

(一)适应证:工、Ⅱ、Ⅲ期内痔兼有贫血者;内痔不宜手术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二)禁忌证:外痔、内痔伴有肛周慢性炎症或腹泻;内痔伴有严重高血压、肝肾及血液疾病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和临产期孕妇。

(三)常用药物1.硬化萎缩药:消痔灵,5%一10%石炭酸甘油,5%鱼肝油酸钠,4%明矾注射液,内痔散。

2.坏死枯脱药:枯痔液,新六号。

(四)操作方法1.硬化萎缩注射法:侧卧位,在肛镜直视下用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直肠内局部消毒,用皮试针抽取5%石炭酸甘油或4%一6%明矾液,于痔核最高部位进针至粘膜下层,针头斜向15'进行注射,每个痔核0.3—0.5mL(其他药物剂量参照该药物说明书),一般每次1—2个痔核。

注射当天避免过多活动,24小时内不宜排大便,7一10天后再注射第二次或注射其他痔核。

注射不宜太深,否则易引起肌层组织硬化或坏死。

2.消痔灵注射法:侧卧位,肛门常规消毒后,肛周局麻,在肛镜下,或将内痔暴露于肛门外,检查内痔的部位,确定母痔区有无动脉搏动,直肠内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消毒,用不同浓度消痔灵分四步注射:①痔的上动脉区注射1:1浓度(即消痔灵和1%普鲁卡因的用量为l:1)的消痔灵注射1—2mL。

②痔区粘膜下层注射2:1浓度的消痔灵,在痔核中部进针,刺人粘膜下层后呈扇形注射,使药液尽量充满粘膜下层血管丛中。

注人药量的多少以痔核弥漫肿胀为度,一般为3—5mL。

③痔区粘膜固有层注射,第二步注射完毕,缓慢退针,多数病例有落空感,可作为针尖退到粘膜肌板上的标志,注药后粘膜呈水泡状,一般注药1—2mL。

④洞状静脉区注射,用1:1浓度的消痔灵,在齿线上0.1cm处进针,刺人痔体的斜上方0.5一lcm作扇形注射,一般注药1—3mL。

一次注射总量重5—30mL。

注射完毕,肛内放人凡士林纱条,外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本疗法使痔体充分着药,达到彻底萎缩硬化的目的,治愈率达96%,是目前临床治疗内痔较好的注射方法。

3.坏死枯脱注射法: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局麻下或腰俞穴麻醉下,充分暴露肛门,使痔核外翻,用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消毒,用小止血钳于齿线上方将痔核一部分夹住拉出固定,右手持盛有坏死枯脱药的注射器,在齿线上0.3—0.5cm处,刺人内痔粘膜下层,缓慢将药液由低向高,呈柱状注入痔核内,使痔核膨大变色为度,按此逐个将所有内痔注射后,将其还纳肛内。

(五)注意事项1.必须严格消毒,每次注射都应用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消毒进针处。

2.宜用4.5号或5号针头,否则针孔太大,容易引起出血,或药液从针孔流出。

3.进针后应先作回血试验,注射药物速度宜慢。

4.进针后勿向痔核内乱刺,以免损伤过多血管,引起出血,增加痔核内液体而延长痔核枯脱时间。

5.勿使药液注入外痔区,或注射位置过低使药液向肛管扩散,引起肛门肿痛甚至坏死。

6.操作时宜先注射小痔核,再注射大痔核,否则大痔核注射后胀大易遮盖小痔核.不易操作。

1.4.3.2 插药疗法(枯痔钉疗法)枯痔钉具有腐蚀作用,能使痔核干枯坏死,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方法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痛苦少等优点,但对纤维化的Ⅲ期内痔疗效较差。

枯痔钉的配方分有砒、无砒两种。

(一)适应证:各期内痔及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二)禁忌证:各种急性疾病,严重的慢性疾病,肛门直肠急性炎症,腹泻,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者。

(三)操作方法:术前用1‰肥皂水清洁灌肠一次,然后取侧卧位,将内痔缓慢翻出肛外,以左手食、中指拉紧和固定痔核,做表面消毒。

右手拇、食指捏住痔钉的尾段,距齿线上0.3-0.5咖处,沿肠壁纵轴成25°一35°角方向插入痔核中心,深约lcm,插钉视痔核大小而定,一般每痔如次插4—6根,间距0.3—0.5cm,剪除多余的药钉,但应使药钉外露lmm,才能保持固定和防止插口出血。

药钉插完后,即将痔核推向肛内,同时塞入黄连膏,约7天左右痔核枯萎脱落。

(四)注意事项l,插钉不要重叠,不宜过深,以免括约肌坏死、感染、疼痛。

太浅则药钉容易脱落,易致插口出血。

2.先插小的痔核,后插大的痔核。

若有出血者,先在出血点插钉一根。

3.一次插钉总数不超过20根。

4.术后24小时不解大便,防止枯痔钉滑脱出血,若大便后内痔脱出,应立即还纳。

5.适当配合止血、消炎,通便等中西药。

1.4.3.3 结扎疗法结扎疗法是指用丝线结扎痔核根部,以阻断痔核的气血流通,使痔核坏死脱落。

结扎疗法分丝线套扎、贯穿结扎、胶圈套扎三种。

(一)适应证:适应于内痔或混合痔的内痔部分,胶圈套扎适用于较小的内痔(玉、U期内痔),丝线套扎法适用于较大的痔核.贯穿结扎适用于特大痔核。

(二)禁忌证: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或湿疹者;急慢性腹泻者;因腹腔肿瘤而致病者;临产期孕妇;严重肺结核、高血压及肝脏、肾脏疾患或血液病变者。

(三)操作方法: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和手术当日晨用1‰肥皂水灌肠各一次。

患者取侧卧位,用0.1%新洁尔灭或络合碘肛周消毒,铺无菌巾,局麻或腰俞穴麻醉后,消毒肛内,扩肛,充分暴露痔核。

用弯血管钳夹住痔核基底部,用7号或10号丝线于止血钳下方结扎痔核、特大痔核宜用贯穿结扎法,用持针器夹住已穿有丝线(7号丝线)的缝针,将双线从痔核基底中央稍上穿过,将已贯穿痔核的双线交叉放置,并用剪刀沿齿线剪一浅表裂缝,再分端进行“8”字形结扎或“回”字形结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