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合集下载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周洪宇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5期近年来,关于工业革命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新观点。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

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三维)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

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他也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

综合有关论述,我们这样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作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如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拂晓,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冲击,这种冲击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上。

面对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加大以下三大方面的变革:一是要变革教育组织形式。

如今,世界教育出现了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在线化等特点,注重个性化、游戏化学习,打破了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批量生产的组织形式。

我们的教育组织形式要尽快向个性化、分散化、远程化的教育组织形式转变。

二是要变革教育方法与手段。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而,我国目前的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急需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力推行如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包等,让教学方法与手段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
5、生活方式变革。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再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都持续走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业。我们知道,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力量强,创新能力强。很多新兴的产业都首先源于欧美,继而领先全球,迅速产业化以后,再在全球市场上扩张。美国不仅善于创造新的产业,还善于创新商业模式,这可能成为“再工业化”的中坚力量。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目前上海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有人认为,上海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业化进程,现在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即服务经济时代,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许多传统制造业应该淘汰转移出去。这就是“去工业化”的观点,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人家现在都纷纷“再工业化”,而不是单纯否定制造业,我们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转型方向与方式还是否可行,是不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显然需要认真研究。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时

“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时

“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时作者:来源:《中华儿女》2017年第20期无人工厂必将进一步加快整个制造业的“工厂自动化”进程,把人完全解放出来,而且能使生产率提高一二十倍无人工厂又叫自动化工厂、全自动化工厂,是指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生产第一线配有机器人而无需配备工人的工厂。

无人工厂里安装有各种能够自动调换的加工工具。

从加工部件到装配以至最后一道成品检查,都可在无人的情况下自动完成。

在无人工厂,生产命令和原料从工厂一端输进,经过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加工和检验包装,最后从工厂另一端输出产品。

所有工作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机床、无人运输小车和自动化仓库来实现,人不直接参与工作。

白天,工厂内只有少数工作人员做一些核查,修改一些指令;夜里,只留两三名监视员。

1952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发动机的全自动工厂。

它所需的生铁及其原料从一端输入,由42部自动机器进行500种不同的操作和加工,还能够把不合格的产品检查出来。

不过真正的无人工厂还是在机器人、计算机、电子技术等得到极大的发展之后才涌现出来的。

1984年4月9日,世界上第一座实验用的“无人工厂”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建成,并开始进行试运转。

试运转证明,以往需要用近百名熟练工人和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最新机械,花两周时间制造出来的小型齿转机、柴油机等,只需要用4名工人花一天时间就可制造出来。

最有名的是日本“法那克”的一个工厂。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投资数千万美元,生产制造机器人所需的部件。

这个无人工厂坐落在日本富士山附近的一片松林中,是一座黄色建筑物。

在工厂里,自动机械加工中心、机器人、自动运输小车,白天和夜里都是在无人看管情况下进行生产的。

自动加工中心在控制中心的计算机控制下进行加工;自动运输车从一个装置旁边移动到另一个装置旁边,运送材料,搬运机器零件;自动装置在仓库周围悄悄地移动,机器人在进行产品检查包装……在1.6万平方米的场地上,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按程序控制的。

浅谈中国教育如何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浅谈中国教育如何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浅谈中国教育如何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来在多个场合尤其是涉外场合中多次提及的一个全新命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学界的深入思考。

2017年底,习近平主席在接见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时的讲话中指出,“放眼世界,百年变局视野下的大国竞争与中美关系,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习近平主席对“世界怎么了”之问的凝练解释。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以辩证观点详细阐述了百年变局的特征,此后又多次在涉及国家安全、军事、经济、外交等问题以及对领导干部、青年人的讲话中阐述如何看待和因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冯维江:百年变局视野下的大国竞争与中美关系[J],当代世界.2019,8:10]“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因此,在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提下,必须培养出能够适应这一“变局”并推动其向前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一、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命题,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和现实,深刻地揭示了国际政治格局力量对比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革命、西式“民主政治”的衰落。

1、国际政治格局力量对比:东升西降从十五世纪中后期以来的五百年,由于西方率先推动了全球化,西方文明开始统治全世界。

虽然是通过建立殖民地、奴隶贸易以及美元霸权等非正义的方式,但毕竟依赖于此完成了原始积累并最终确立了霸权。

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后来的英国、美国,在世界上占有统治地位并处于文明制高点的始终都是西方国家。

然而,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东方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越来越强,对全球化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步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迎来了经济腾飞,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渐在东方国家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并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角色愈发重要。

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3】

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3】

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育学基础知识【3】命题点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受社会构成要素的制约。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社会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的、文化的基础i教育的运行和发展建立在这些社会基础之上。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根据。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一方面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人才培养来为社会发展服务。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对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只有满足其要求,才能体现其价值。

所以,教育朝什么方向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以社会的要求为根据的。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动因。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社会变迁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要求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使之与变迁的社会要求相适应,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变迁。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尺度。

教育效果如何,其最终评价尺度是社会,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否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标准。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归宿。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和谐发展,共同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教育不是为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而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培养人才,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影响和最终决定因素。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浅谈第三次产业革命背景下产业链与高职专业对接与融合

浅谈第三次产业革命背景下产业链与高职专业对接与融合

浅谈第三次产业革命背景下产业链与高职专业对接与融合作者:敖凌航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方兴未艾,高职教育与现代产业链要素具有内在关联性,深入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链与专业内在关联性,探讨产业链与专业对接的策略和途径,提出双链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实现产业链与专业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可以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机制。

高职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对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产业链专业目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方兴未艾,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

职业教育与经济存在着天然的特别密切的联系,具有直接制约或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独特功能,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

产业链与专业虽然分属不同研究范畴,但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天然联系,使产业链与专业群以及产业链之间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形成了一种逻辑关系,使职业教育的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进行对接和融合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需求,也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宽了视野,即根据产业链的类型、特点构建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与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就是数字化制造、3D打印、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彼此之间的深度融合而导致的社会变革,彼此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将使人类社会步入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教育模式是为适应前两次工业革命集中化、规模化企业模式的需要而设置的。

课程安排脱离了当前的经济和环境危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冲击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冲击与影响是挑战旧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制度和教师传统的思维习惯与教学行为,这势必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教育的变革会以新的方式影响人的发展。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教学设计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教学设计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教学设计《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通过交流和体会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面貌的改变,联系实际感知历史。

3、通过阅读史料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神舟九号安全返回图片:2012年 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健康出舱。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引导学生思考:航天技术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除了这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有哪些成果?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2、整体感知:本节课分成三部分进行学习:一、认知科技(主要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起源地、主要标志、主要成果和核心)二、感受科技(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三、反思科技(分析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4、师精讲点拨(一)认知科技让学生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起源地、主要标志和核心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起源地:美国标志: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特征: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四个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四个领域,去了解科技是如何造福人类的?1、原子能:出示图片: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领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沙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高 ,这些非物质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 的关键,
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我国的短板。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有差异。
工业革命 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的革命 ,发
生在1 8 世纪后期 英国以蒸汽机技术为标志 的第

次工业革命 ,使得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式 的
数字化制造的优势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 应和提供个性化产 品,因此对那些贴近市场最
力有待恢复。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 、融资成本居
总体看 ,2 0 1 3 年国际经济环境依 然复杂多 变 ,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深度结构调整 之中 ,经 济增长动力不足 ,但有利 因素逐渐增 多 ,预计
大的挑战。
这些变化对体制机制的适应性提出了新要
2 0 1 3 年 中国经 济 发展 趋 势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展新思路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上下改革开放和加快 发展的热情 ,稳增长系列政策的效果将进一步显 现, 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 } 尖 增长。 从不利因素来看 ,首先 ,企业投资信心和能
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使生产方式从大批 量生产转 向个性化定制生产和分散式就地生产, 这种转变可以将 曾经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的工作
机会重新 回到发达 国家 ,这一 观点被一些境外 媒体炒作成 “ 中国的崛起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 终结”等言论 ,引发 了争议和讨论 。专家认为,
生产方式 ,将对我国依赖大规模 出口的产业体
年我 国修正后 的劳动力成本将是美 国的4 5 %, 数字化制造的影 响有可能加速削弱我 国的既有
消费需求 ,会加大在我 国设立研发 、设计等机
X 一2 8 现代焊接 2 0 1 3 年第3 期 总第1 2 3 期

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有利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列出一对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个人发展带来的好处,但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正是在看到有利影响的情况下,注意到它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只有充分认识这次革命,才能更好的运用它。

首先,在我国竞争优势亟待转换升级的关键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因素将加大调整的压力和难度。

数字化制造将使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下降。

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速度已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2015年我国修正后的劳动力成本将是美国的45%,数字化制造的影响有可能加速削弱我国的既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数字化制造并不是简单地机器替代劳动,数字制造技术、知识产权、设计、软件、品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提高,这些非物质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我国的短板。

其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有差异。

三次工业革命(专题复习教案)

三次工业革命(专题复习教案)

三次工业革命(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复习系统掌握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主要成就、影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二、复习目标:1、识记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科学家、科技成果等主干知识,探究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得出启迪。

(中考目标重点)2、养成用表格梳理历史知识的良好习惯。

3、获取科学的做题技巧,提升解题质量。

(难点)三、教学方法:采用学案导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四、教具和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平台进行教学。

五、教学程序设计导入新课:在同学们的印象中,革命总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比如:英、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其实,暴力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能够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变化都是革命。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另一种形式的革命-----科技革命第二步:总结归纳三次科技革命比较第三站:合作探究探究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观察图片)启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坚持改革创新。

3、重视科技,重视人才,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探究二: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实施科教兴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第四站:课堂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化时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希望同学们勤奋努力,学好知识,做一个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练习题:中考连接。

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

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

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19世纪是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这些革命发生在欧洲和北美的农业社会之间,对整个世界的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效应延续至今。

在这些革命中,机器、大规模工业和技术革新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教育体系。

与此相反,中国在19世纪的这个时期仍处于封闭状态,封建主义和科举制度仍是教育中心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中国国内和国际形势和当时西方渐趋积极的孵化新的社会和市场体系形成的动力是完全相反的,这也导致了中国教育制度与西方的差异。

然而,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工业革命前后的科举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机制四个方面来探讨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影响。

1.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建立以来,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严格的考试取得地位和财富的一种制度。

考试的主题包括经院哲学、古代史和诗歌作品等学科。

从宋朝开始,科举制度成为唯一的晋升途径,参加考试者必须是有钱人家的子弟才有资格竞争。

这种制度挤压了中国教育体系的潜力和创造性,因为它阻碍了社会中人才的流动,并使不同阶层的学生身份不同,机会和待遇也不同。

在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中,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对于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培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相反,科举制度在这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导致中国教育体系在工业革命时期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2.教育内容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文学、哲学、艺术和史学,学生们的课程往往是死板的,没有实际内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中,教育内容不断向着实践性更强、运用性更广的方向发展。

科技专业的培养开始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数学、工程和硬件技术成为争分夺秒的学科。

此外,新的工业革命还带来了不同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商业人才。

这都促进了西方教育内容的变革。

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启示与反思

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启示与反思

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启示与反思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作为一位社会批评家,里夫金无疑有着敏锐的理沦嗅觉和深邃的观察能力。

他不同时期的著作,都浸透着一种天然的现实感和问题意识。

在侮一部著作中,他都通过翔实的事例和客观的理沦分析,针锋相对地指出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重大理沦和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自己的学理分析和沦证,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可能方案。

这种高度的现实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值得我们敬佩。

本文以劳动问题为例,来分析评估里夫金的理沦贡献和不足之处,以期为当下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传统雇佣劳动的终结劳动问题作过深入分析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固定资本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节中,马克思指出:“机器体系的这种道路是分解—通过分工来实现,这种分工把工人的操作逐渐变成机械的操作,而达到一定地步,机器就会代替工人……在这里直接表现出来的是一定的劳动方式从工人身上转移到机器形式的资本上,由于这种转移,工人自己的劳动能力就贬值了。

”①随着机器体系的不断发展,劳动必然会沦为价值增殖或物质生产的一个次要因素。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里,“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它们的卜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①。

因此,马克思预测,一方面,资本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必然会无限度地追求“一般智力”(国内学者也译为“普遍智能”)的发展,即科学、知识和智能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普遍智能的形成,大规模的工人必将会被排挤到失业者的行列之中,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马克思后来在《资本沦》中又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判断。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科学认识与战略思考按语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如何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就成为全球性的争论,为此也引发了国外诸多学者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于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纺织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诞生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数字化制造及新型材料应用为代表,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也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个性化制造的崭新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是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已经发生突破但仍处于演进中的工业系统变革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能简单理解为由3D打印、计算机模拟等个别新的制造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引起的整个工业系统的突变,其实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已经发生突破但仍处于演进中的工业系统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突破性表现在已形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新生产制造技术体系及技术经济范式。

这个体系的底层是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激光粘结、新材料等“通用技术”,中层是以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制造技术和工具,高层是应用了前述新的通用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大规模生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生产系统。

这个体系的有效运行形成了全球化生产、个性化制造、社会化制造等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演进性表现在这场变革还处于“梯度、渐次”推进过程中。

例如,高效能运算、虚拟设计与制造是近期跨国公司加速推进、应用的先进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发展处于由传统日用消费品、医疗器械向汽车、航空等新领域快速渗透的阶段,而可重构生产系统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工业国家为迎接全球制造和个性制造、为解决大规模定制系统无法很好地解决产品成本和产品多样性、产品性能之间冲突所做的战略性技术准备,目前仍然处于科学研究和概念设计的阶段。

国外的科学家、未来学家和媒体之所以在今天大肆宣扬“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并不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基础制造技术刚刚出现,事实上,这些基础制造技术的发明和工业应用大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而是由于经过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和技术积累,这些基础技术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成本已经达到了使其在制造领域进行较大规模应用和推广的水平。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变革

2016年2月上旬刊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变革史佳露(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席卷全球,我国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具体在教育模式上,表现为扁平式学习及分散式合作的提出。

该种新兴教育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自上而下”权威的挑战。

新的学习方法,顺应了时代对“合作”、“民主”及“创新”的呼声,成为今后教育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扁平式学习分散式合作【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44-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席卷全球。

教育领域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我国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具体在教育模式上,表现为扁平式学习及分散式合作的提出。

该种新兴教育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自上而下”权威的挑战。

新的学习方法,顺应了时代对“合作”、“民主”及“创新”的呼声,成为今后教育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一、教育模式的演变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教育模式。

细数我国的教育模式,大致可将其分为传统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模式以及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下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三种。

(一)传统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的是一个“教”字。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往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善诱的进行知识传授。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合理指导,对班级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

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该模式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情感,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

除此之外,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不受重视,学生被放置在被动学习的地位。

初中历史《世界史三次工业革命》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世界史三次工业革命》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世界史三次工业革命》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世界史三次工业革命适用年八年级级所需时3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的内容是走近世界历史的三次工业革命,划分为若干专题,让学生通过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时间、前提、特点、标志、影响等),对历史事实有初步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时期,展开具体的学习,通过研读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事实,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l(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自行组织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筛选、发布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探究和学习的感受。

3(活动中建立合作意识,发展交往交流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

4(了解名人的同时,走近名人,拓展了视野,了解名人背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体会他们崇高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和幽默感,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震撼,进而再促进、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和整合。

主题单元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过程和基本史实,认识三次工业革命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后果,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行必要的积累,学会收集学习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教材、资料、网络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理解工业革命的巨大作用很深远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了解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对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从中感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

2.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高等教育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要点

高等教育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要点

高等教育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要点作者:刘海军殷于博赵球来源:《辽宁经济》2024年第04期〔内容提要〕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力量。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元年,高校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在理念上确立科学精神,在使命上担负起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责任,在行动上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跑作出贡献,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注:本文受202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服务东北振兴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2424012-04)资助。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4年1月,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强调“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员令下的高等教育理念觉醒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或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概念和新理论。

生产力一般包括三大要素,即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新质生产力就劳动力而言,不单指人的劳动能力,更指人利用科技知识的创新创造力;就生产资料而言,除传统资源外,主要指新材料和新能源;就生产工具而言,主要指智能化的高新科技装备。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生产力,与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肩负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力量,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龙源期刊网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作者:周洪宇
来源:《当代党员》2014年第01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没有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还是没有抓住,这两次出局使我们饱尝苦果。

中国之所以没有抓住前两次工业革命,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没有及时抓住变革契机,未能培养出适应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

現在正在酝酿中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复兴时期,不能再错过。

此前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教育要培养出适应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面前,西方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容易接轨。

相比较,中国教育面临的形势要严峻得多,特别是在针对“钱学森之问”,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方面,我们差得太远,涉及教育的诸多方面,比如体制僵化、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

此外,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还处于浅层次,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尚未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关系。

我们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还有很大的距离。

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改革。

首先,要加快育人观的转变,从现在占主导地位的“育分数”转变为“育人”,从“崇拜分数GDP”转变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培养创新性人才;其次,教师的观念也要加快转变,从“传授者”变成“学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最后,整个学习观也要加快转变,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促进人的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

(本栏目系本刊与重庆党建门户网七一网联办)。

一伴随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三次教育革命-精品文档

一伴随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三次教育革命-精品文档

谢谢!
培养适应第三次 工业革命需要的 人才。特别是基 础性数字化的劳 动者、创造性的 研发者、生物圈 的管理者、优秀 的服务者。
分散式、数学化、 网络化、远程化、 教 有专门的学校、 没有教育组织也 以班级授课制为 家庭化、个性化 育 教师、官学和私 没有专门的教育 核心的规模式的 的学校教育、家 组 塾并存的组织形 人员。 现代化教育。 庭教育与社会教 织 式。 育三者相结合的 组织形式。
文字的出现,除 系统的生产经验 和技能外,各种 政治典籍、文化 作品、宗教、礼 仪等教育内容多 元化。
(三)第三次教育革命的主要特征
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 络化、生命化的与未来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个 性化教育。
3、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中各要素的对比表 传统课堂 教师 学生 教学形式 课堂内容 技术应用 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 被动接受者 课堂讲解+课后作业 知识讲解传授 内容展示 翻转课堂 学习指导者、促进者 主动研究者 课前学习+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自主学习、交流反思、 协作讨论工具
教 育 内 容
传授简单的生 产经验和生产 技能,没有系 统性,零散的 碎片式的经验 和感受。
教 育 方 式
教 育 规 模
适应工业文明的 前沿信息 、纳米技 新知识,新技术、 术 、生物 科技 、地 新能源的教育, 球 科学、 生态 学、 系统多元化的内 系 统理论 以及 各种 容体系。 职 业技术 纳入 课程 体 系。注 重从 学历 转 身学力 能力 的培 养。 简 单 的 口 耳 相 有目的、有组织、 集中的、规模化 网 络教育 、游 戏式 传 对 下 一 代 自 有秩序的社会活 的班级授课制, 学 习,虚拟社区与 发 的 个 别 性 传 动,个性化教育。 确认以教师为中 现 实课堂 有机 结合 授。 心的教育模式。 的 各种新 型教 育模 式。 规模扩大、教育 学校规模适度缩小, 没有规模 小规模 分类形成学前教 走 向分散 式, 翻转 (适应农业社会 育、小学、初中、 式 的个性 化教 育 。 发展的需要) 高中、大学、职 班 级授课 制将 被打 业等教育体系。 破 ,教师 与学 生将 是平等的互动者 ,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今全球性危机仍在继续蔓延中,一场重大的变革迹象已经呈现,西方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场新的变革。

一些专家学者把这场新的变革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围绕此话题,以问答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问:现在大家都在谈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且有不同的看法,该如何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答:近年来,工业革命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新观点。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

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三维)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

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他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

综合有关论述,我们这样给第三次工业革命作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问: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样的特征?答: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这一过程将有四大特征:一是生活方式将凸显个性化。

在“制造数字化”时代,人的个性化需求将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得到个性化满足,从而实现人的个性最大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人的个性化时代。

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

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

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二是新能源将呈现无污化。

人们目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显得紧张,并将逐步进入枯竭期,需要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而且具有无污染的绿色特征,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生产方式将表现为分散化。

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极大改变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实现个性化生产、分散化生产。

生产组织方式将不需要大规模的厂房,不需要大批工人,也不需要往各地销售,而将实现家庭工厂化,每个家庭购买一台打印机即可实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自己在电脑中设计自己想要的产品,然后直接“打印”出来。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将改变以前的“集中的大规模生产”,转向“分散的个性化生产”。

四是制造模式将成为打印化。

制造业数字化将带来传统制造模式的革命。

在数字化制造中,模具将不存在,所有的设计将在电脑中完成,然后通过数字化叠加技术,将产品直接从电脑中打印出来。

问:中国曾经错失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我们如何才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答: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人们身边发生着,密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之所以没有抓住前两次工业革命,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及时抓住变革契机,未能培养出适应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

如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拂晓,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冲击,这种冲击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性人才”上。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3年2月13日在连任总统后的首份国情咨文中表示:“去年,我们在俄亥俄州的杨斯敦创造了第一个制造业革新中心。

一个曾经的百叶窗式库房变成了一个艺术实验室。

在那里,新工人在学习立体打印技术(即3D打印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革新我们制作任何东西的方法。

没有理由这在其他城镇不会发生。

所以今晚,我宣布3个新的制造业中心开始建造。

在这些地方,商业将和国防部以及能源部合作,把被全球化淘汰的区域转变成可以提供高科技工作岗位的中心。

现在我向这届国会提议,帮助创建包括15个这样中心的网络,并且确保,下一次制造业革命就在美国发生。

”这段话十分清楚,美国看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要马上建设3个这种新的制造业中心,发展15个这样的网络,并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我们如何面对这次工业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高素质,而且必须拥有创造思维和个性化思维。

问: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答:不论是保罗〃麦基里,还是杰里米〃里夫金,他们都提出了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教学、分散合作的学习模式。

如今,以“三新一网”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第一类是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即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劳动者。

首先,劳动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并且具有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其次,劳动者要有较高的信息化获取与整合能力,必须会熟练使用互联网,熟悉相关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知识,并通过电脑,实现互联网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融合运用。

再其次,劳动者要有良好的品质,诸如与人合作、分享、创新、诚实、服务他人等。

最后,劳动者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

第二类是相当多的高素质的高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不同于普通劳动者,他们不仅要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高素质,而且必须拥有创造思维和个性化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

具体来讲,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应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多元化的人生价值目标,即以创造潜能的开发、创新力的提高为核心,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社会,服务人类。

第二,要有多维的创造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三,要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与开发能力。

第四,要有张扬的个性化品质,即有理想、有自信心、善合作、会分享、懂感恩、能坚持、不自卑。

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科技发明、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

只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问: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也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答: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将是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因此,它所需要的教育应该是绿色的生态教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提高智商,而是更需要强调培养社会情绪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是指对自己情绪的认知和控制,与他人一起工作时的互动、理解、合作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要有同理心。

社会情绪能力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需要的能力之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交互平台上,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核心,以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新兴的交互式媒体的运用,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为手段,注重全球视野与全球思维的培养,构建绿色生态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培养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

同时,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发生颠覆性变化,教师是学习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知识传授,而是知识生命化的帮助者、知识生活化的引领者、知识生产化的促进者、知识生存化的合作者。

人才培养的组织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将是学习伙伴,是协作者、服务者关系。

与之相应,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以及人才培养的体系、体制,都应该根据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改革调整。

问:现在看来,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相对照,中国的教育还存在什么问题?答: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课程、轻实践,重知识、轻素养,重传授、轻批判,没有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动手能力不强。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教育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国际化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教育财政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教育立法基础比较薄弱,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成为中国教育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障碍。

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养创新型人才,使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问:有人认为,要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调整,首先要从思想观念转变做起,具体而言,如何转变?答: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当务之急。

其一,要加快育人观的转变:从“育分数”到“育人”。

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德性高尚、善于合作、创新力强、社会情绪能力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养创新型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其二,要加快学校观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

学校的本质取向是一种共同体。

我们的学校观迫切需要回归到“人”这一教育原点,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到大社会和大自然,培养人的亲自然情结,唤醒人的同理心。

其三,要加快教师观的转变:从“传授者”到“学习者”。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学校要调动一切资源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师的角色要转化为: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和鼓舞,让学生带着个性愉快成长,享受学习、享受学校、享受教育。

其四,要加快学习观的转变:从“书本学”到“网络学”。

在当今知识膨胀的时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种网络技术、新型媒体让人们学习的时空大大拓展,我们要树立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

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实现分散合作学习,促进人的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

问:在教学内容方面,该如何与时俱进呢?答:首先,要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进入21世纪,知识老化速度不断加快。

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

到目前为止,仅自然科学的类别就已超过2000门。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不变的竞争优势。

现在,我们需要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教材内容体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真正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其次,要加快数字化的整合与开发。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特别是互联网交互平台、云计算、云教育等新型交互媒介的出现,数字化的学校、数字化的课程、数字化的教室、数字化的作业、数字化的电子书包等不断涌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