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校正详解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61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61串联校正

6.2 典型校正装置 6.2.1 典型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超前校正网络的电路图如下图所示。图中,U1为
输入信号,U2为输出信号可。编辑ppt
12
如果输入信号源的内阻 为零,而输出端的负载阻抗 为无穷大,则无源超前网络 U1 的传递函数可写为
C
R1
R2
U2
1 1aTs Gc(s)a 1Ts
式中
a R1 R2 1 R2
器之前,串接于系统前向通道之中;反馈校正装置接 在系统局部反馈通道之中。
串联 校正
控制



反馈校正
6 可编辑ppt
前馈校正或顺馈校正,是在系统主反馈回路之外 采用的校正方式。这种校正方式的作用相当于对给定 值信号进行整形或滤波后,再送入系统;另一种前馈 校正装置接在系统可测扰动作用点与误差测量点之间, 对扰动信号进行直接或间接测量,并经变换后接入系 统,形成一条附加的对扰动影响进行补偿的通道。
Gr(s) G1(s)
可编辑ppt
G2(s)
G2(s)
9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常用的校正方式为串联校正 和反馈校正两种。究竟选用哪种校正方式,取决于系 统中的信号性质、技术实现的方便性、可供选用的元 件、抗扰性要求、经济性要求、环境使用条件以及设 计者的经验等因素。
串联校正:装置简单,调整灵活,成本低。 反馈校正:其输入信号直接取自输出信号,校正 装置费用高,调整不方便,但是可以获得高灵敏度与 高稳定度。
速性期望更高。
3.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常常遇到初步设计出来的系统
不能满足已给出的所有性能可编指辑p标pt 的要求。
3
L()/dB
()
180
如下图系统开环伯德图:

自动控制_06c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_06c串联校正
1 Mr 1.22, p 0.16 0.4( M r 1) 24.8% sin
2 ts 2 1.5M r 1 2.5M r 1 15.4s c
满足性能指标。


计算原系统 的相角裕度 γ 和截止频率 c ③ 根据校正后截止频率ωc''的要求,计算超前
网络参数a和T 。
,由 L(c 关键:选 m c ) Lc (m ) 10lg a
求得a, 再由 T 1 / m a 确定T值。
④ 验算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3.例6-3 见P 237
L(dB)
20dB/ dec
20lg
0
1 T

m 1 T
( )
90
m
0

若取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c 位于1和2之间,并且 20 lg GH 在c处的斜率是 40dB / dec,那么20 lg G Gc 在c处的斜率是 20dB / dec,可以使系统闭环稳定 并具有满意的稳定裕度 。这是超前补偿网络最 主要的功能。 当 2时, 20 lg Gc 20 lg a 0, 20 lg GH 向上平移20 lg a 就得到20 lg G Gc 。
例6 4.见240页例题
例6-5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G( s) s(0.1s 1)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K≥100
45
补充:若已知单位负反 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 为G ( s )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 误差 s (0.5s 1) 系数K v 10,相角裕度 45,试设计串联校正 装置。
18o , 3.08
4.4, h 49.7 , c

自动控制原理6.3 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6.3 串联校正


10lg
1

,所对应的

就是

' c
,且 m


'。
c
§6—3 串联校正
4) 1

1 T
,m

1
T
,2

1
T
,
1
m
c' ,
2

m

c'
s
1
Gc s
1
s
1

Ts 1
Ts 1
2
5)画 Lc、L'、c、 ' 曲线。


1 sin 350 1 sin 350

1 0.57 1 0.57
0.27
则10lg 1


5.6db ,在L 上量
5.6db
所对
L
0
( )
db
-20 -20
1 c
1
'
2
c
+20
-40
-40
m
0
90
0
m '

校正装置

校正后系统

Gk s

100.45s 1 ss 10.12s 1
§6—3 串联校正
' 1800 c1 1800 900 tg10.45 4.3 tg14.3
tg1 0.12 4.3 900 62.70 76.90 27.30 48.50 450
3、步骤:
1)根据ess确定K;
2)根据K、υ绘制原系统的 L、,确定未校正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____串联校正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____串联校正
40
L(ω )
-20 20 -40
Kv = 30 s1 ′′ ωc ≥ 2.3 rad / s
γ ≥ 400
ωc
1 5 10 -60
h ≥10
dB
Kv = K = 30
ω
由稳态误差求K ① 由稳态误差求 ② 求校正前指标
K
若采用超前校正
0 至少选 m = 80
=1 ω = 3 1500 11.45 c ωc ×0.1 c ×0.2ωc ω
6-3 串联校正
K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 要求: 例:已知单位反馈系统, G(s) = 要求: s(s +1)
1. 斜坡输入时 essv ≤ 0.1 2. 截止频率 3. 相角裕度 4. 幅值裕度
′′ ωc ≥ 4.4
rad
rad / s
γ ≥ 450
h ≥10
dB
试设计校正装置,并确定相关参数。 试设计校正装置,并确定相关参数。 思路: 思路: 校正前性 能指标 比较 选择校 正装置 计算 参数 验证
K
ω
2
=1
ωc = 10 ≈ 3.16
1
ωc
-40
10
ω
γ = 900 ac tan3.16 ≈ 17.50
③ 比较并选择校正装置
1 + aTs 1 + Ts
ω c ≤ ω c′′
选择超前校正
aGc ( s ) =

计算校正装置参数
40 -20 20
1 + aTs aGc ( s ) = 1 + Ts
′′ ′′ L(ωc ) + L′(ωc ) = 0
4. 验证:近似计算校正后截止频率及相角裕度 验证: 仿真检验: Matlab(Simulink) 5. 仿真检验:在Matlab(Simulink)下建立系统模型 尽可能反应系统结构与特性,进行仿真。 尽可能反应系统结构与特性,进行仿真。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串联校正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串联校正

串联校正的基本概念
01
串联校正结构
串联校正是指将校正装置串联在系统输入输出通道中的一种校正方式。
通过在系统中加入适当的校正装置,可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02 03
校正装置
串联校正中使用的装置称为校正装置,常见的有滞后环节、超前环节和 PID控制器等。这些装置可以通过适当的选择和组合,实现对系统性能 的改善。
目的
提高系统的相位裕度,改 善系统的稳定性。
实现方式
通常通过在系统前向通路 中加入一个电阻元件来实 现相位滞后。
相位超前-滞后校正
定义
通过在系统中同时加入相位超前和滞后环节,对系统的频率特性 进行综合调整。
目的
在改善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对系统的增益和带宽进行优化。
实现方式
通常通过同时调节电容和电阻元件的值来实现相位超前和滞后校 正的综合效果。
滞后校正实例
滞后校正器通常用于增加系统 的相位裕度,提高系统的稳定 性。
滞后校正器具有减小系统对高 频噪声的敏感性、减小系统对 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的优点。
滞后校正器的传递函数通常具 有较大的分子和较小的分母, 能够增加系统的相位延迟,提 高系统的稳定性。
超前-滞后校正实例
超前-滞后校正器结合了超前校正器和滞后校正 器的优点,能够同时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 态性能。
串联校正方法具有模块化特性,可以针对不同的性能需求,灵活地选择和设计校正环节,实现分段校正。
串联校正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 串联校正方法在工程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01
局限性
02
串联校正方法可能导致系统稳定性降低,因为引入了额外的传递环节。
03
串联校正方法通常需要精确的模型参数,对于模型误差敏感,对实际 系统的适应性有限。

串联校正系统设计

串联校正系统设计

串联校正系统设计串联校正系统是一种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使输出信号与期望值接近的自动控制系统。

它是由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

控制器接收传感器采集到的实际值,并根据期望值和实际值的差异进行调节,以控制执行器的动作,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校正。

1. 串联校正系统的目标串联校正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对于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

即使在外部环境变化或者被控对象参数变化的情况下,系统也能够快速响应并实现稳定的控制效果。

2. 串联校正系统的设计原则(1)稳定性原则:设计稳定的传感器和控制器,保障系统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精度原则:保持系统的精度,要求传感器和控制器能够对于被控对象的参数进行准确测量和调节。

(3)快速响应原则:设计快速响应的控制器,使系统能够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快速调整输出,实现对被控对象的快速校正。

(4)可靠性原则: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降低控制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1. 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是串联校正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对被控对象的参数进行测量,并将实际值反馈给控制器。

传感器的选择应当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要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需要考虑传感器的测量范围、测量精度、输出信号类型等因素。

2. 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是串联校正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根据传感器反馈的实际值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调节执行器的动作,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校正。

在控制器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控制算法的选择、控制器的响应速度、系统的稳定性等因素。

4. 串联校正系统的整体设计在进行串联校正系统的设计时,需要考虑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之间的匹配关系,确保它们能够协同工作,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

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五、串联校正系统的应用案例下面以某汽车制造厂生产线上的串联校正系统为例,介绍串联校正系统的具体应用。

某汽车制造厂生产线上的串联校正系统主要用于对汽车轮胎的气压进行校正。

传感器通过对轮胎气压进行测量,将实际值反馈给控制器。

串联校正原理

串联校正原理

1、根轨迹串联超前校正原系统可能对于所有的增益值都不稳定,也可能虽属稳定,但不具有理想的瞬态响应特性。

为了矫正这些问题,可以在前向通道中串联一个或几个适当的超前校正装置,是闭环主极点位于复平面内希望的位置上。

说明:采用PD控制器gc(s)=Ts+1=T(s-z);采用带惯性的PD控制器,gc=aTs+1/Ts+1=a*(s-z)/(s-p),(a=z/p>1)采用根轨迹的几何设计方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步骤:(1)根据动态性能指标要求确定闭环主极点的希望位置。

(2)计算出校正装置需要提供的补偿相角。

若相角为零,则说明根轨迹的辐角条件已经满足,只需调整系统增益就可,否则需要超前校正装置来补偿相角。

若相角大于90度,可考虑采用两个PD控制器串联。

(3)确定校正装置的参数。

(4)验算性能指标。

不能达到指标则需调整s1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

例:开环传函G0=k/(s(s+5)(s+20))指标要求:开环增益>=12;超调量<=25%,ts<=0.7s(delt=0.02)。

KK=1200;bp=0.25;ts=0.7;delta=0.02;ng0=[1];dg0=conv([1,0],conv([1,5],[1,20]));G0=tf(KK*ng0,dg0); %构造开环传函s=bpts2s(bp,ts,delta) %求期望的闭环主极点[ngc,dgc]=rg_lead(KK*ng0,dg0,s); %得到校正装置Gc=tf(ngc,dgc)G0c=tf(G0*Gc);b1=feedback(G0,1); %未校正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b2=feedback(G0c,1); %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step(b1,'r--',b2,'b');axis([0,1.2,0,1.8]);grid on %绘制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pos,tr,ts,tp]=stepchar(b2,delta) %验算时域性能指标注:如果某参数不能满足(如调整时间),需要调整闭环主极点的位置。

串联校正

串联校正

一、校正的一般过程二、校正的基本方法根据控制装置位置、与不可变部分的连接方式1、串联校正 简单 对系统参数变化适应能力差2、反馈校正 复杂 对系统参数变化适应能力强3、前馈校正 提高系统的精度(基于开环补偿)有三种校正方法串联校正反馈校正 前馈校正三、用频率法校正的特点对系统进行校正的基本类型:暂态性能满意稳态性能满意暂态性能不满意稳态误差过大暂态性能较差稳态误差过大第一节控制系统校正的一般概念对数频率特性低频段——稳态误差中频段——稳定性、相对稳定性、暂态性能高频段——抗干扰性足够的稳定裕量满意的暂态响应足够的增益校正后的控制系统第一节控制系统校正的一般概念用频率法校正系统的特点:直观、准确、物理概念强,易于初步设计系统用频率法校正系统所依据的频域指标:相位裕量γ(ωc)截止频率ωc误差系数k v 、k v、k a 增益裕量GM谐振峰值M p频带宽度ωb ▲▲▲第二节串联校正1使用无源串联超前校正装置时,必须加放大器,其 放大倍数为γd ,以补偿校正装置对信号的衰减作用 频率特性: (假设已补偿衰减作用)21)(ωω-ωω=ωϕarctgarctgCR T 2=,其中T11=ω12ωγγωd dT ==<111111)(22++=++=s TTs s CR Cs R s W dd dd c γγγγ1121>+=R R R d γ2111111111)(ωωωωωγωωωγωωωjj jj T jT j j W d dc ++=++=++=222111lg20)(lg 20)(⎪⎪⎭⎫ ⎝⎛+⎪⎪⎭⎫ ⎝⎛+==ωωωωωωA L。

频率法的串联校正

频率法的串联校正

应用实例的效果评估和改进建议
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串联校正前后的系统响应曲线、超调量、调节时间等指标,评估串联校正的效果。
改进建议
根据效果评估结果,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如调整串联校正环节的参数、优化PID控制器参数 等,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频率法的优缺点总结
优点 频率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校正方法,易于理解和实现。
性能指标优化
根据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等,优化串联校正器 的参数。
频率法与其他校正方法的比较
与PID校正的比较
频率法可以提供更直观的动态性能指标,易于理解和分析, 而PID校正则更注重控制效果和实时性。
与状态空间法的比较
状态空间法基于系统的状态方程进行描述,具有更强的通用 性和灵活性,而频率法更适用于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分析。
01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02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频率法与其他校正方法的结合使用,
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此外,对于复杂系统,可以考虑使用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
03
方法进行串联校正,以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结论与展望 频率法的优缺点总结
01
对实际应用的建议和指导
02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系统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串联校正方 法。
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确保开环频率响应计算的准确性
01
开环频率响应是计算串联校正器参数的基础,因此需要确保其
计算的准确性。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性能指标
02
在确定系统性能指标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避免过
高或过低的指标要求。
注意串联校正器的稳定性

串联校正的三种方法 -回复

串联校正的三种方法 -回复

串联校正的三种方法-回复串联校正是一种使得测量系统保持精确度和准确性的重要技术。

它通过将多个测量设备按照特定的顺序连接在一起,并校正它们之间的误差,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串联校正的三种方法,包括公式法、参考法和数据校正法。

首先,公式法是一种基于数学公式的串联校正方法。

它通过推导出特定测量设备之间的数学公式,将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例如,在测量长度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两个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相加,再减去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到准确的长度值。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并且可以适用于各种测量领域。

其次,参考法是一种基于参考物质或参考标准的串联校正方法。

它通过与已知准确数值相关的参考物质或参考标准进行测量,从而得到待测设备的修正系数。

例如,在温度测量中,我们可以使用已知温度的热力计作为参考物质,通过比较其测量结果与待测设备的结果,计算出待测设备的修正系数。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但需要准确的参考物质或标准,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复杂。

最后,数据校正法是一种基于已有数据集进行校正的串联校正方法。

它通过采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规律和误差,并对测量系统进行修正。

例如,在图像处理中,我们可以收集大量的标准图像数据,并与测量系统测得的图像进行比较,找出误差,并对系统进行校正。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但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选择使用。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公式法常常用于对测量仪器的误差进行简单修正。

而在科学研究领域,参考法和数据校正法则更常被采用,以保证测量结果的高精确度和可靠性。

总之,串联校正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可以保证测量系统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公式法、参考法和数据校正法是常用的三种串联校正方法,它们在不同领域和应用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性。

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可靠支持。

常用的串联校正方式

常用的串联校正方式

常用的串联校正方式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趣的东西,就像给小机器人们调整它们的“行为”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串联校正方式。

你们有没有玩过那种搭积木的游戏呀?咱们可以把一个小机器想象成是用积木搭起来的。

有时候这个小机器运转得不太对,就像搭好的积木塔有点歪歪扭扭的。

这时候串联校正方式就像是我们去给这个积木塔加一些小支撑或者调整一下积木的位置,让它变得稳稳当当的。

有一种串联校正方式就像是给机器加上一个小助手。

比如说有个小风扇,它转得太快了,风呼呼地吹得人都受不了。

这时候如果有一种校正方式就像是给小风扇的控制电路里加了一个小小的“冷静器”。

这个“冷静器”会告诉小风扇,不要转得那么快啦。

就像我们在跑步的时候,如果跑得太快累得气喘吁吁,有个小伙伴在旁边拉着我们说:“慢一点呀,慢一点。

”这就是一种让机器变得更合适、更听话的方式。

还有一种呢,就像是给机器一个小提示。

想象一下,有个小灯,它总是一闪一闪的,闪得人眼睛都花了。

这个时候的串联校正方式就像是给小灯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你要慢慢地闪,有规律地闪哦。

”然后小灯就按照这个小提示,变得很乖,闪得很有节奏,不再让人觉得眼花缭乱了。

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有个小机器人,它的任务是沿着一条黑线走。

可是这个小机器人总是走歪,不是走到黑线外面去,就是撞到东西。

工程师们就用了一种串联校正方式。

他们就像是给小机器人戴上了一个有魔法的眼镜。

这个眼镜能让小机器人更清楚地看到黑线,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走。

小机器人戴上这个“魔法眼镜”之后,就稳稳地沿着黑线走啦,再也不会到处乱撞了。

串联校正方式就像是我们给机器朋友们的小帮手、小提示或者小魔法。

它能让机器们更好地工作,不会出乱子。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如果我们写字写得歪歪扭扭的,老师给我们一个小小的示范,告诉我们怎么把字写得工整,这也是一种校正呢。

机器们也需要这样的校正,这样它们就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啦。

所以呀,串联校正方式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就像我们生活里的很多小事情一样,都是为了让东西变得更好、更合适呢。

第3讲 串联校正

第3讲 串联校正

如果为-60dB/dec则取 15 ~ 20
根据所确定的最大相位超前角
m
a 按
1 sin m 1 sin m
算出 的值。
计算校正装置在 m 处的幅值 10lg a
由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求得其幅值为 10lg a 处的频率,该频率m 就是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
相角裕度: '' 45o
幅值裕度: h'' (dB) 10 (dB)
试设计串联无源超前网络。
ess 0.1
解:1)由稳态误差确定开环增益
1 11
ess Kv
K
0.1, K
未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sv1
G(s) 10 , G( j) 10
s(s 1)
j( j 1)
-120
-140
-160
-180
0
1
2
10
10
10
超前校正装置在 m 处的幅值为 10lg a 10lg 4.2 6.2dB
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幅值为 6.2dB 对应的频率 m 9s1 这一频率就是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 c
*也可计算:
20lg 20 20lg 20lg
-150
-200
100
101
102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串联超前校正有如下特点:
这种校正主要对未校正系统中频段进行校正,使校正后 中频段幅值的斜率为-20dB/dec,且有足够大的相位裕量。
超前校正会使系统瞬态响应的速度变快。由例6-1知,校正 后系统的截止频率由未校正前的6.3增大到9。这表明校正后,系 统的频带变宽,瞬态响应速度变快;但系统抗高频噪声的能力变 差。对此,在校正装置设计时必须注意。

串联校正

串联校正

串联校正6.3.1串联超前校正(基于频率响应法)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所加校正装置,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即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如下特点:✍低频段的增益充分大,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中频段的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并具有较宽的频带,这一要求是为了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较少噪声的影响。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量,以达到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目点。

为此,要求校正网络最大的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的截止频率(剪切频率)处。

对截止频率没有特别要求时。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可归纳为:✍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根据所确定的开环增益K,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波特图,计算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 。

✍根据截止频率c ω''的要求,计算超前网络参数a 和T ;关键是选择最大超前角频率等于要求的系统截止频率,即c m ωω''=,以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并充分利用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

显然,c m ωω''=成立的条件是a L L c c c o lg 10)()(==''-ωω (6-35)由上式可求出aa T m ω1= (6-36)由(6-36)求出T。

✍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γ''。

✍由给定的相位裕度值γ,计算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相位超前量ϕ,即补偿校正前给定的←+-==↑↑''εγϕϕγmε是用于补偿因超前校正装置的引入,使系统截止频率增大而增加的相角滞后量。

ε值通常是这样估计的:如果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在截止频率处的斜率为-40dB/dec ,一般取︒︒=10~5ε;如果为-60dB/dec 则取︒︒=20~15ε。

✍根据所确定的最大相位超前角m ϕ按m ma ϕϕsin 1sin 1-+=(6-37) 算出a 的值。

6-2串联综合法校正

6-2串联综合法校正

2.常用调节器的调节作用 下面通过例题分析几种常用调节器的调节作用。 例6-5 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采用PI调节器串 联校正,试分析校正前后系统的性能。
R(s)
+
6.13(1+0.05s)
8.15 (1+0.05s)(1+0.01s)
C(s)
-
s
解:校正前系统
0型系统,Kp = K = 8.15。
21
6.4 频率法反馈校正
反馈校正的原理:
R(s) C(s)
+
-
G1(s)
+
15
例6-6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结构图如图所示。采用 PD调节器串联校正,试分析校正前、后系统的性能。
R(s)
+
-
8(1+0.25s)
1 s(s+2)
C(s)
解: (1) 校正前原系统 这是一个典型二阶系统,n= 1,=1,临界阻尼状
态,响应速度较慢。从稳态性能上看这是一个Ⅰ型系 统,Kv = 0.5。 c = 0.5 = 180 90 arctan0.5 0.5 = 75.96

校正后系统 Ⅱ型系统,Ka = K = 40.08 c= 12.09, = 80.33 °
20
校正前系统 Ⅰ型系统,Kv = K = 0.5 c =3.16, = 32.33
校正后系统 Ⅱ型系统,Ka = K =40.08 c= 12.09, = 80.33°
系统由原来的Ⅰ型系统校正成Ⅱ型系统,并且动态品 质也得到全面的改善。 PID调节器的作用相当于串联了一个积分环节和两 个一阶比例微分环节。利用积分环节可将系统提高一 个无差型号,显著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同样积分控 制使系统产生90的相角滞后,对系统的稳定性不利, 但这种不利的影响可通过两个一阶比例微分环节得到 补偿。如果参数选取合理的话,还可以增大系统的相 角裕度,使动态性能也能得到明显改善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sinϕm a= 1− sinϕm
求未校正系统幅值为-10lga处的频率 ωc′ = ωm 处的频率 ′ 求未校正系统幅值为
ω1 = ωm
a
ω2 = ωm a
Y 结束
N
γ 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R(s)
100 s (0.1s + 1)
C(s) 串联超前校正? 串联超前校正?
Bode Diagram Gm = Inf dB (at Inf rad/sec) , Pm = 18 deg (at 30.8 rad/sec) 100
Magnitude (dB) Phase (deg)
50
0
-50
-100 -90
-1
10
0
10
1
10
2
10
3
Frequency (rad/sec)
超前校正环节的特性
无源超前校正
R1 u1 (a) C R2 u2
5 0 Magnitude (dB) -5 -10 -15 -20 -25 60
U2 (s) 1 1+αTs Gc (s) = Gc (s) = U1(s) α 1+ Ts R1 R2 C R1 + R2 T= α= R1 + R2 R2
R(s) E(s) C(s) Gc (s) (s) H (s)
Go (s)

20lg G = 20lg Gc + 20lg G0H
1+αTs s ω1 +1 Gc (s) = = 1+ Ts s ω2 +1
ω < ω1,20lg Gc = 0
校正环节对低频特性无影响, 校正环节对低频特性无影响, 低频特性无影响 对稳态性能无影响。 对稳态性能无影响。
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原理
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所 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的基本思路是: 加校正装置,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 加校正装置,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使校 正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如下特点: 正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如下特点: 低频段:用以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 低频段:用以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 中频段: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并具有较宽的 中频段: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并具有较宽的 频带,这一要求是为了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 频带,这一要求是为了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 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 串联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 相位裕量,以达到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目的。为此, 相位裕量,以达到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目的。为此, 要求校正网络最大的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的截止 频率(剪切频率) 频率(剪切频率)处。
α −1 ϕm = tan 2 α
−1
α −1 tan ϕm = 2 α 1+ sinϕm ∴α = 1− sinϕm
α −1 sin ϕm = α +1
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步骤
5.校正后ωc=ωm。 5.校正后 校正后ω (1)精确计算 (1)精确计算
20 15 10
20 lg α
10 lg α
10
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原理
R(s) E(s) C(s) Gc (s) (s) H (s)
Go (s)

G(s) = Gc (s) ⋅ G0 (s)H(s)
20lg G = 20lg Gc + 20lg G0H
1+αTs s ω1 +1 = Gc (s) = 1+ Ts s ω2 +1
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原理
??
10
-1
5
0 -2 1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0
0
10
1
60 50 40 30 20 10 0 -2 10
-1
ϕm
10
ωm
10
0
10
1
超前校正环节的特性
无源超前校正
1+αTs s ω1 +1 Gc (s) = = 1+ Ts s ω2 +1 −1 (α − 1)Tω −1 −1 ϕ c (ω ) = tan αTω − tan Tω = tan 1 + α (Tω ) 2
100(0.042 s + 1) Gc ( s )G0 ( s ) = s (0.1s + 1)(0.014 s + 1)
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为
γ = 180° − 90° − tan −1 0.1ωc + tan −1 0.042ωc − tan −1 0.014ωc = 43.6°
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满足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10
1
ωm
10
0
超前校正环节的特性
70 60 50 14
ϕm
12 10
ϕ m(°)
40 30 20 10 0 0 2 4 6 8
10 lg α
810 lg α 6 4 2
(dB)
α 最大超前角φ 最大超前角φ m及最大超前角处幅 值与分度系数α 值与分度系数α的关系曲线
10
12 14
16 18
0 20
c.求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
ωc = 41.6 rad/s
d.确定校正网络的时间常数
ωc = ωm =
1 T α
T=0.014s
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举例
0.042 s + 1 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Gc ( s ) = 0.014 s + 1
e.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波德图并验证其相角裕度。 e.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波德图并验证其相角裕度。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波德图并验证其相角裕度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c (s) =
超前校正环节的特性 1 1
α=10,T=1 =10,
20 15
1+αTs s ω1 +1 = 1+ Ts s ω2 +1
1 = ωω2 1 αT T
aT
T
ωm =
1.ωm正好处于两个转折 频率的几何中心。 频率的几何中心。
10
20 lg α
10 lg α
10
-1
5
0 -2 10
2.ωm处的对数幅频为 10lgα 10lgα。
1
ωm =
最大超前角频率 求导并令其为零
α −1 ϕm = ϕc (ωm ) = tan 2 α
−1
αT
故在最大超前角频率ω 处的最大超前角φ 故在最大超前角频率ωm处的最大超前角φm为
在最大超前角频率ω 在最大超前角频率ωm处的幅频为
Gc (ωm ) =
αTωm
1
= α
Lc (ω m ) = 10 lg α
Bode Diagram
j
(b)
×
1 1 − − T αT
Phase (deg)
0
30
0 10
-3
10
-2
10
-1
10
0
10
1
10
2
Frequency (rad/sec)
超前校正环节的特性
无源超前校正
1 1+αTs Gc (s) = α 1+ Ts
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整个系 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 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α 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α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 增益加以补偿。 增益加以补偿。此时的传递函数为
-135
-180 10
-1
10
0
10
1
10
2
10
3
Frequency (rad/sec)
超前校正环节的特性
R(s) ? C(s) 100 s (0.1s + 1)
Bode Diagram 100 Magnitude (dB) Phase (deg) 50
0
-50
-100 45 0 -45 -90 -135 -180 10
-1
5
0 -2 10
ωm = ωc 成立的条件是 Lo (ωc ) = −10 lg α
ωm
10
0
T=
1
10
1
(2)试探法 (2)试探法 取 ω m = ωc > ωc 0
T= 1
αωm
αωm
1+αTs Gc (s) = 1+ Ts
计算校正后的γ 看是否满足性能指标, 计算校正后的γ,看是否满足性能指标,如不满 继续增大ω 直到满足为止。 足,继续增大ωc,直到满足为止。
串联校正
•串联超前校正 串联超前校正 •串联滞后校正 串联滞后校正 •串联滞后 超前校正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串联滞后
串联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环节的特性 超前校正环节的特性 •串联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原理 串联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原理 •串联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步骤 串联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步骤
超前校正环节的特性
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原理
R(s) E(s) C(s) Gc (s) (s) H (s)
20

Go (s)
1+αTs s ω1 +1 Gc (s) = = 1+ Ts s ω2 +1
15
10
20 lg α
10 lg α
10
-1
5
0 -2 10
ωm
10
0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