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贰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壹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叁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肆课文赏析
8.文章抒发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 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认 为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月 色。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 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 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 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水——月色
皎洁空灵 清澈透明
静
藻、荇交横——竹柏之影 疏影摇曳
清理淡雅
动
奇特的想象 新奇的比喻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课文赏析
7.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遂
寻 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喜 遗憾
不假思索 急切
心心相通的喜悦 闲适从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被贬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3、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
作者简介
苏 轼 (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 ~1063)进士。曾上书力 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 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
运用比喻,以积水空明表现月光的皎洁在透明、空 灵;以藻荇交横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点染出一 个空明澄净、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衬 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这 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41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课文并背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 心态。
主目录
1 认识作者 2 解析文意
3 深入探究 4 课文总结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漫步或与他人一同欣赏过 月色呢?那清冷的月光、宁静的夜晚,往往能引发我们无限的 遐想。
走进作者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 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 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 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 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 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 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
资料链接
•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 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 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 清高超逸之人。
理清文意
段落解读
第二部分(第四句)写景——庭下月景。 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竹柏倒影的 清丽淡雅。为下文的抒怀做铺垫。句中无一个“月”字,却 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课文并背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 心态。
主目录
1 认识作者 2 解析文意
3 深入探究 4 课文总结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漫步或与他人一同欣赏过 月色呢?那清冷的月光、宁静的夜晚,往往能引发我们无限的 遐想。
走进作者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 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 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 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 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 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 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
资料链接
•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 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 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 清高超逸之人。
理清文意
段落解读
第二部分(第四句)写景——庭下月景。 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竹柏倒影的 清丽淡雅。为下文的抒怀做铺垫。句中无一个“月”字,却 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
析重点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 表现在何处?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3)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4)欣赏月下美景.
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
• 苏轼被贬,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 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 现了乐观豁达、坦荡的生活信条。
示例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 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和我们现在说的“闲人”是 同一种人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不是。作者所说的“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能够欣赏月 夜美景的人,而现在所说的“闲人”是指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 之笔,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 草,使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月光。
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 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相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 美妙境界。
1.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 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2.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的心态应 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的 人生!
3. 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急剧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 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要善于观 察和寻找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的东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18张PPT含音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 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示例: 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 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一个“欣然”,一个“行” 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起初寓 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 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 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竹柏(bǎi)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wú)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我能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能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lè)者。 ②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 ③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
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 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 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 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北 宋 苏 轼
·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 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 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 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 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 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 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第三层(抒情、议论):抒写作者的感慨
4、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闲人”二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包含了作 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又指具有闲情雅致、 自在悠然的人,还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心境)? 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 第一层(记叙):庭中散步
记叙部分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庭中漫步(赏月)
“欣然”表明作者心中的兴奋、喜悦。 “未寝”说明张怀民与作者处境相同,情怀一致。 “寻”表达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美景的急切心 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 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北 宋 苏 轼
·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 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 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 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 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 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 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第三层(抒情、议论):抒写作者的感慨
4、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闲人”二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包含了作 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又指具有闲情雅致、 自在悠然的人,还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心境)? 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 第一层(记叙):庭中散步
记叙部分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庭中漫步(赏月)
“欣然”表明作者心中的兴奋、喜悦。 “未寝”说明张怀民与作者处境相同,情怀一致。 “寻”表达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美景的急切心 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 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6张ppt)
张怀民,作者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寻知音——月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寻知音——月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赏妙笔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以“庭中的月色,美在……”分享你发现的美。 示例:庭中的月色,美在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提示:景物特点、表现手法(修辞、动静、虚实等)、营造意 境等】
精思·寻知音
旅行的意义是在寻找,寻找另一个人,寻找另一 种心情,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能听懂你心声的知音。
在这次夜游之行中,谁是苏轼的知音?
寻知音——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hé)苏轼;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因此被捕 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 份来到僻远的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闲月盖空于怀至行睡月 人何竹明中民承念月十 如处柏水庭亦天无色二
读准节奏在于知晓其意 读出韵味在于连而不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入情入境地读
化身苏轼,漫步月下,入情入境地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 什么时间夜游?—— • 为什么夜游?—— • 与谁一起夜游?—— • 夜游所见之景?—— • 夜游所思所感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六二 中十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 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寻知音——月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寻知音——月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赏妙笔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以“庭中的月色,美在……”分享你发现的美。 示例:庭中的月色,美在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提示:景物特点、表现手法(修辞、动静、虚实等)、营造意 境等】
精思·寻知音
旅行的意义是在寻找,寻找另一个人,寻找另一 种心情,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能听懂你心声的知音。
在这次夜游之行中,谁是苏轼的知音?
寻知音——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hé)苏轼;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因此被捕 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 份来到僻远的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闲月盖空于怀至行睡月 人何竹明中民承念月十 如处柏水庭亦天无色二
读准节奏在于知晓其意 读出韵味在于连而不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入情入境地读
化身苏轼,漫步月下,入情入境地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 什么时间夜游?—— • 为什么夜游?—— • 与谁一起夜游?—— • 夜游所见之景?—— • 夜游所思所感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六二 中十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 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八年级语文课件:《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这样的景色会和作者的心情有关 系吗?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空明的月光更是诗人的心境写照。
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 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 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 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 里澄澈的透明世界。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把月下之景比成水中之景, 以积水比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 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写月影的 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 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 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 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2.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 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便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读出韵味.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品味写景的句子。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与感
悟作者的情感与人生态度。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 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 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年少 时即博通经史,善于写文。其散文有“雄 视百代”的称誉。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这样的景色会和作者的心情有关 系吗?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空明的月光更是诗人的心境写照。
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 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 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 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 里澄澈的透明世界。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把月下之景比成水中之景, 以积水比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 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写月影的 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 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 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 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2.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 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便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读出韵味.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品味写景的句子。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与感
悟作者的情感与人生态度。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 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 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年少 时即博通经史,善于写文。其散文有“雄 视百代”的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 的 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 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 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 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 章富有感染力。
板书设计夜游 (闲人)
月下感叹(点睛) 庭院月色 (闲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唐 海 上 张 生 九 明 龄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
(
“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 ,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 — 杜 甫
“ 举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 李 白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凤凰初中
唐芳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 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 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 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疏通文意
给加点字注音。 xì ng ) 解( Jiě )衣 藻荇( 遂( suì )至 未寝(qǐn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 注释,翻译全文。
4、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 “闲人”,但并未因此消沉,依旧保持着 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 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 的?
“欣然起行” 空明澄澈 境界 亦真亦幻 爽心悦目 (叙事) (写景) 心境喜悦、闲适 乐在其中(闲情) 陶醉其中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 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 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 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 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 或月色的诗句吗?
五、背景简介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 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 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 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 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 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 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 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 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 和翠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三、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1、用四字词短语精要地概括每一段的主 要内容。 2、这些事、景、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 括?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寻伴夜游
(闲人) 月下感叹
闲
庭院月色 (闲情)
四:说读课文
根据你对词句的翻译、文中的事、意境, 作者的心情的理解,以“苏轼啊,你……” 的句式说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未寝,相与步中庭。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户( 门 )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 念( 想、思考)
遂(于是、就 ) 寝( 卧、睡)
相与( 共同、一起 ) 步(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 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 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 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六、研究探讨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 赏月。
2、作者内心郁闷、不平静,难入眠。 2.作者夜游所描绘的月夜图是怎样的?给 人怎样的感受? 澄静空明 闲适沉醉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诗情画意的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闲
愤懑、自嘲、自矜、自解、自慰
四、学习小结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
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 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 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欣赏者 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这篇短文富 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 应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者 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朗读课文,大致了解文中写了什么 事,描绘了什么意境,作者的心情 怎样,该如何读.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朗读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 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 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 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 的缘由。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7.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清澈透明)
盖(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 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绿 竹和翠柏的影子。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 了”
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 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 章富有感染力。
板书设计夜游 (闲人)
月下感叹(点睛) 庭院月色 (闲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唐 海 上 张 生 九 明 龄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
(
“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 ,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 — 杜 甫
“ 举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 李 白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凤凰初中
唐芳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 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 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 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疏通文意
给加点字注音。 xì ng ) 解( Jiě )衣 藻荇( 遂( suì )至 未寝(qǐn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 注释,翻译全文。
4、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 “闲人”,但并未因此消沉,依旧保持着 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 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 的?
“欣然起行” 空明澄澈 境界 亦真亦幻 爽心悦目 (叙事) (写景) 心境喜悦、闲适 乐在其中(闲情) 陶醉其中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 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 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 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 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 或月色的诗句吗?
五、背景简介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 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 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 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 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 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 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 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 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 和翠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三、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1、用四字词短语精要地概括每一段的主 要内容。 2、这些事、景、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 括?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寻伴夜游
(闲人) 月下感叹
闲
庭院月色 (闲情)
四:说读课文
根据你对词句的翻译、文中的事、意境, 作者的心情的理解,以“苏轼啊,你……” 的句式说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未寝,相与步中庭。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户( 门 )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 念( 想、思考)
遂(于是、就 ) 寝( 卧、睡)
相与( 共同、一起 ) 步(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 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 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 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六、研究探讨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 赏月。
2、作者内心郁闷、不平静,难入眠。 2.作者夜游所描绘的月夜图是怎样的?给 人怎样的感受? 澄静空明 闲适沉醉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诗情画意的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闲
愤懑、自嘲、自矜、自解、自慰
四、学习小结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
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 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 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欣赏者 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这篇短文富 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 应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者 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朗读课文,大致了解文中写了什么 事,描绘了什么意境,作者的心情 怎样,该如何读.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朗读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 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 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 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 的缘由。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7.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清澈透明)
盖(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 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绿 竹和翠柏的影子。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