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学案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老年期精神虐待案例
案例二:
吴大爷和老伴都是大学的退休教授,养育了两个儿子,由于 小儿子身体不好,30多年来一直由老两口照顾。大儿子一家三口 是6年前从吴大爷家搬走的,搬走时儿媳妇提出,吴大爷的住房 在买断产权时她们出了3000元钱,现在房子的三间屋理应有她们 一间,她要向外出租这一间。儿媳妇的要求遭到了老两口的拒绝, 从那以后,老两口几年都见不到孙子一面,逢年过节两人拿着孙 子的照片直掉眼泪,在此期间,儿子也从不回家看望老人,老人 有病也不管。去年的一天,儿媳突然到老两口家,开口向他们借 10万元钱。吴大爷为了缓和关系,同意给儿媳3万,提出不用还 了。可儿媳听后,气得把老人家的东西砸得粉碎,扬言如果不借 钱就让他们过不好日子。果然,儿子和儿媳隔三岔五就来闹一次, 满嘴挖苦、讽刺、嘲笑的话语,后来两个人索性强行霸占小屋并 招来了房客。吴大爷在万般无奈之下在法院起境 老年期精神虐待案例
老人精神虐待案例
精神虐待是通过威胁、恐吓、侮辱、孤立等语言 或非语言的虐待形式造成老人精神创伤的行为。
案例一:
76岁的谷太婆是一位退休知识分子,养 育了一子二女,儿子在外地工作,大女儿一 家生活不错,谷太婆与小女儿一家住在武汉 市江岸区。由于心疼40多岁就下了岗的小女 儿,谷太婆每月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补贴小女 儿一家。然而,这些换来的不是亲情回报, 而是女儿无休止的极尽恶毒的漫骂。
人类行为学案例
关于杰夫的情形,以下哪条陈述提供了最 好的理解?选择并解释之。
A.杰夫得了一种称为恋童癖型性欲倒错的精神病。 B.杰夫的性取向不正常是由于他人格发育没有成熟。 C.杰夫自己有过被性骚扰的经历,所以从中引发了他对 儿童进展性骚扰的兴趣。 D.杰夫的社会处境不能给他提供有效的发泄途径。 E.杰夫的行为是道德败坏的、令人恶心的。
拉德太太说蒂姆一向脾气糟糕,但事后总是为之懊悔。 然而当社会工作者在场时,他很配合而且在整个谈话过程表 现得很友好。
关于蒂姆的状况,哪条陈述提供了最好的 理解?请选择并解释之。
A.蒂姆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可能也有行为障碍。 B.蒂姆这么做是因为他想得到关爱。 C.蒂姆发现要得到想要的,惟一的方法是感情用事。他没 有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展反思。 D.蒂姆这么做是因为他的学校没有充足的特殊教育资源, 他需要学校为他提供一个父亲的形象以代替他失去的父亲。 E.蒂姆是一个坏孩子,他需要学习遵守纪律和承担责任。
局限:学习方法仅仅关注行为本身。它没有考虑到感情 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人类经历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它无 视了情感在激发行为时所起的作用。它也忽略了人类行为中 遗传的作用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学上的决定因素,这些决定因 素会使个人、家庭和群体面临产生许多负面的生活问题的风 险。
陈述D代表社会的、群体的、社区的 以及组织的方法。
人类行为经济学分析
人类行为经济学分析一、简介人类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将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中的认知和情感机制,以及决策结果的意义和效应。
人类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是经济学从“理性经济学”向“行为经济学”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对人类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进行分析。
二、经典行为经济学理论1.规范性系统规范性系统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文化规范和社会期望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经济学早期的研究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自身的欲望和利益驱使的,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人们会被社会规范和期望所规范。
例如,人们因为社会规范而选择逃税,或者因为社会期望而买名牌。
2. 取舍成本而在经济学领域中,人们无法完全遵循理性,因为人们需要考虑取舍成本。
取舍成本是指当我们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时,我们必须在不同的选择之间进行选择,因此我们需要考虑选择每个选择的成本。
例如,在选择一个汽车时,我们需要考虑安全性、燃油效率、保险等各种因素的取舍。
3.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指,当我们得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对它的喜好会逐渐降低。
这个原理在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上尤为明显。
例如,当你赚到第一万元时,感到非常兴奋和开心,然而当你赚到第二万元时,快乐感就没有显著增加了。
4. 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是指,人们会将所得到的收入划分为不同的账户,根据不同的账户来进行消费。
例如,我们可能会将工资分为生活开销、旅游支出等不同的账户来进行管理。
三、典型案例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人类行为经济学并不是一门仅仅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学科。
以下是以市场经济买卖行为为案例,探讨行为经济学在相关领域应用的典型案例。
1. 名车销售路线在汽车销售过程中,经常出现销售人员的推销模式,例如推销保险、膜拜等。
推销的流程虽然不同,但是其背后的原理是一致的,就是让客户放松警惕,从而愿意接受销售人员的建议,转而购买他们推销的产品。
景观中的人类行为学
谢谢观看
嗅觉:2~3米内发生作用 听觉:在7米以内灵敏,35米内建立一种问答式的谈话关系,比如演讲。 1000米之外只能听到类似大炮的声音。
景观的三大门槛
1.景观空间感的尺度:20-25米 2.景观场所感的尺度:110米 3.景观领域感的尺度:390米
景观行为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的异同
景观行为构成侧重于考察、分析、理解人们日常活动的现象、行为、空间分布 规律及其成因,侧重于人们行为的构成。首先是人类行为分析,其次是人类行 为的组织策划,最后才是赋予人类行为以一定空间范围的布局。
人类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
景观规划设计强调开放空间,我们关注的行为亦是人在户外开放 空间中的行为,诸如街道中,公园里,广场上,学校大门口的活 动等等。 我们可以将这种活动归纳为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人类因为生存需要而必须的活动,T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受环境 品质的影响。 选择性活动:诸如饭后散步、周末外出游玩等游憩类活动,选择性活动与环境的质 量就有很密切的关系。 社交性活动:公园里设置一个露天舞台,三五个人组成团体,举行个聚会,party等 等,都属于社交性活动。社交性活动与环境品质的好坏亦有相当大的关系。
细节分析
艺术馆旁 边的座椅
教学楼旁边的座 椅
竹林旁边的座椅
小区儿童滑梯边上的石凳
F楼面前的 大花坛
平房居住区 前的草坪
案例分析 ------ 天鹅湖公园
对于天鹅湖公园来说,这就是一个选择性场所。
岩石观 景台
健身器材广场 区域
入口雕塑 广场 张拉膜临水 广场
人造沙滩休 憩场所
细节分析 天鹅湖沙滩
景观中的人类行为
目录
行为经济学案例
行为经济学案例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决策行为的学科,通过对人们在各种情境下的选择和偏好进行分析,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经济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行为经济学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选择偏好的案例。
在一个超市里,一位顾客需要购买一瓶牛奶,他发现有两种不同的牛奶可供选择,一种是普通的牛奶,另一种是有机牛奶。
普通牛奶的价格是有机牛奶的一半,但有机牛奶被标榜为更健康、更天然。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顾客会选择购买有机牛奶,因为他们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健康价值,而不仅仅是价格。
这个案例表明,人们的选择偏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价格、品质、健康等因素,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利益。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决策失误的案例。
在一个赌场里,一位赌徒一连赢了几把,他开始产生了“赌徒谬误”,即错误地认为自己在赢钱的概率更高。
于是他继续下注,最终输掉了所有的赌注。
这个案例展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受到情绪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偏误的决策。
这种情况在投资、消费等领域同样普遍存在,人们往往会因为过度自信或者恐惧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也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激励机制的案例。
在一家公司里,经理发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都不高,于是他采取了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对于完成任务的员工给予额外的奖励。
结果,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这个案例表明,激励机制对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还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行为事件访谈经典案例
行为事件访谈经典案例
以下列举几个经典的行为事件访谈案例: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所设计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监狱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该实验中,24名志愿者被随机分为“囚犯”和“狱卒”两组,模拟了一个虚拟监狱环境。
然而,实验结果出乎意料地展示了强制权力对于行为的影响,研究者不得不提前结束实验。
2. 密尔格拉姆实验
密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密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听从性实验”。
该实验旨在测试人类在面对权威的指令时是否会抵触,结果显示,即使是具有明显道德问题的行为,受试者也往往会听从权威的命令。
3. 哥伦比亚宇航员事件
哥伦比亚宇航员事件发生于2003年,当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途中失事,宇航员七人全部丧生。
该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也成为了一次重要的空间技术安全教训。
对于此事件的调查和分析,不仅揭示了太空探索面临的技术挑战,还为未来的航天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以上就是几个行为事件访谈的经典案例,通过这些实验和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和动机,从而改进社会环
境、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公共安全。
从众行为的经典例子
从众行为的经典例子从众行为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信仰,从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方式。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大众传媒中,都有其存在的痕迹。
本文将以《从众行为的经典例子》为题,探讨从众行为的几个经典案例,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学机制。
一、米尔格拉姆实验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开展了一项被称为“顺从性实验”的研究。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给一个正在受电击的人施加电击,电击的电压逐渐升高。
实验中的受电击者实际上是一个演员,但参与者并不知道。
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在实验进行到一半时,就开始出现犹豫和拒绝的情况。
但当实验者给予一定的压力和指示时,大多数参与者还是选择继续施加电击,甚至超过了他们原本的预期。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结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面对权威或者是社会压力的时候,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判断和良知,从而采取从众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人类天生的对权威和规则的服从和信任。
二、阿斯奇实验19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阿斯奇开展了一项被称为“囚徒实验”的研究。
实验中,参与者被分成两组,分别扮演警察和罪犯的角色。
警察需要对罪犯进行惩罚,而罪犯则需要采取逃避的策略。
结果显示,参与者往往会采取一种相互竞争、互相攻击的策略,而不是采取合作的方式。
阿斯奇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面对竞争和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而不是采取合作的策略。
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人类天生的对自我保护和自我利益的追求。
三、托基维尔实验19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托基维尔开展了一项被称为“托基维尔实验”的研究。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一个房间里面,对一个正在发出烟雾的房间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当有其他人在房间里面的时候,参与者往往会像其他人一样,假装没有看到烟雾,而不是采取行动。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领域,通过研究心理学的经典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以下将介绍几个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案例,帮助我们深入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案例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洛姆巴多于197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
该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反应,并对监狱环境下的权力动态进行研究。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个角色,模拟真实监狱环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会逐渐表现出强烈的权力和虐待行为,结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这一案例揭示了权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当人们置身于特定环境中时,他们可能表现出与自身价值观不符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变化可以解读为情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体与环境互动关系的讨论。
案例二:洛希尔实验洛希尔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1年进行的经典案例。
该实验探究了个体是否会在权威者的指令下,无视道德和个人判断,而纵容于他人的痛苦。
在实验中,被试者扮演“教师”的角色,向“学习者”逐渐增加电击强度。
尽管电击只是模拟的,学习者实际上并不受到伤害,但教师被告知学习者可能会出现痛苦的反应。
洛希尔实验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者在被要求继续增加电击强度时,没有表现出抵抗的行为,而是顺从于权威者的指令。
这一实验引发了对道德判断、权威性以及个体对他人痛苦反应的探讨。
案例三:巴福斯理论巴福斯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艾伦·巴福斯于1959年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解释购买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人类对产品的价值感知和决策过程。
巴福斯认为,人类在购买决策时被两种思维驱动,一种是“认知思维”,另一种是“感性思维”。
认知思维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时根据产品的功能特性、价格,以及与其他竞争产品的比较来做出决策。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案例分析存在的不足与反思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案例分析存在的不足与反思一、教学案例选择:“会哭的树”--即橡胶树。
西双版纳州是全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在这片不到国土面积0.2%的土地上生长着占全国1/4的野生动物和1/5的野生植物物种资源,因此向来被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资源保护的重地。
而1990年代中后期起,农民们纷纷弃“田”改“胶”,甚至将自留林砍倒,全部种上橡胶树。
能种的地方全都种完了,一些不适宜种橡胶的高海拔地区也满山都是橡胶树苗。
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不合理的橡胶种植方式给西双版纳带来的负面生态效应开始一步步显现出来。
当地应该继续发展橡胶生产还是应该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专家和媒体激烈争论的一个矛盾问题。
二、教学不足与反思:通过同样的案例,不同使用方式,展示不同的效果。
进行反思和总结。
对于探究方法在课堂上的应用,依据案例“会哭的树”,教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进,授课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第一次课,教师摆出全球变暖的若干数据、图像、影像资料,向学生讲授并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虽然这些资料信息都基于真实,而且非常丰富,但在使用上,每一段资料都是孤立地指向一个教学点,如“过去8亿年冷暖气后大循环图”--“全球变暖”表现,“近 50年来全球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全球变暖”成因,“海平面变化曲线”--“全球变暖”后果。
然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资料,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及产生的原因。
但这个题目似乎太简单了,学生们直接念材料就可回答,甚至没兴趣回答。
教师面对的是启而不发的尴尬。
为什么学生讨论不起来呢?老师们反思提出:“主要是案例问题显得探究性不足,或是太简单,或是题目主观性太强,缺乏矛盾冲突,所以学生们讨论论不起来。
”第二次课,教师改变了提问的角度,加强了问题的思考力度,提示学生从自然坏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的角度,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生态破坏的后果。
虽然教师加强了引导,但由于这个问题已具有了鲜明的观点,探究性不足,学生仍很被动、大多是照读材料,或是做“填空式”回答。
行为主义研究内容
行为主义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解释上。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基于观察和实证的,强调对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该派别的研究内容。
一、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理论认为,通过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可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就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经典案例。
他通过让狗在听到铃声时获得食物,逐渐建立了铃声与食物之间的条件反射。
这种学习方式在人类行为中也普遍存在,例如对于恐惧的条件化反应。
二、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对环境的操作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产生的。
例如,斯金纳的箱子实验就是操作条件作用的典型案例。
他在箱子中设置了一个按键,当动物按下按键时,就能获得食物奖励。
通过连续的试错和奖励,动物学会了按下按键来获取食物。
这种学习方式在人类行为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教育和工作环境中。
三、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人类和动物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例如,阿尔伯特·班德拉的波波娃娃实验就是观察学习的典型案例。
在实验中,他让儿童观察成年人对波波娃娃的攻击行为,并观察到儿童也会模仿这种攻击行为。
观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或习惯。
四、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和动物在经历特定刺激后会产生特定的反应。
例如,伊凡·巴甫洛夫的消化液实验就是条件反射的经典案例。
他发现,当狗在进食时听到铃声,就会分泌消化液。
多次重复这种刺激,狗在听到铃声时就会自动分泌消化液。
条件反射在人类行为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对于恐惧和厌恶的条件化反应。
五、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通过逐步引导和奖励,可以塑造出特定的行为。
考拉人格行为风格案例
考拉人格行为风格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考拉是一种憨态可掬的澳大利亚特有动物,以其慵懒、安静的行为闻名于世。
考拉人格行为风格则是指模仿考拉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行为方式。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社会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扰,但以考拉人格行为风格来应对这些挑战,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
考拉人格行为风格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慵懒和安静。
考拉总是徘徊在树上,享受着午后的阳光,慢悠悠地吃着树叶,一副无所事事的模样。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琐事所累,焦虑不安。
如果我们能够学会慵懒、安静,尽量放慢脚步,不要被琐事困扰,也许我们会发现,生活并没有那么复杂,那么疲惫。
慢下来,享受当下,会让人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考拉对外界的表情和行为反应比较平和。
无论是面对猎食者的袭击还是陌生人的靠近,考拉都表现得十分平静。
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像考拉一样,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待外界的种种困扰不慌乱,而是从容应对,或许我们会发现,各种困难也并不是那么难以克服的。
考拉人格行为风格还体现在它的忍耐力和适应力。
考拉在自然生态中一直以树叶为食,不管树叶的味道和数量如何,它总是能够忍受并适应。
现代社会,变化无常,挑战层出不穷。
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像考拉一样,坚忍不拔,适应变化,不断进化,那么面对各种挑战时,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考拉人格行为风格给我们传递了一种消极和被动的生活态度,但却在这份消极和被动中蕴藏着坚强、从容和适应力。
适应现代社会的考拉人格行为风格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从容、平和和幸福。
让我们学会放慢脚步,保持平和心态,坚忍不拔,忍耐适应,让考拉人格行为风格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吧!第二篇示例:考拉是澳大利亚独特的动物,被誉为“懒惰之王”,通常在树上悠闲地打瞌睡。
其行为风格恬静慢和,给人以悠闲轻松的感觉。
但实际上,考拉也有着自己的人格特征和行为风格,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考拉人格行为风格的案例吧。
行为局限理论案例
行为局限理论案例
(一)生物学化倾向严重
行为主义起源于动物心理的研究,强调动物心理研究的客观化倾向,践行摩尔根的吝啬律,从而避免了动物心理研究中的拟人化倾向;但行为主义却过于极端,矫枉过正,采用动物做被试并把从动物实验中发现的活动规律推广到人类身上,忽视了人类的特殊性,难免走上人性生物学化的道路。
而且,行为主义否认人的心理和意识的存在,把人的行为都归结为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刺激、反应又被分析还原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生理活动。
受吝啬律的影响,行为主义坚持人的行为都可以用生理学的术语加以解释,把人的心理现象还原为人的生理现象,从而走上了生物还原论的道路。
(二)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虽然行为主义产生之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扩展,但这只是针对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言的。
就具体研究范围来说,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心理、内省及相关的概念,竭力主张运用客观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的客观行为,这难免缩小
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心理学成为没有心理的心理学。
同时,由于行为主义过分强调人和动物的同一性,否定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仅起联络和传导作用,使心理学成为没有头脑的心理学。
(三)犯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行为主义否认生理和遗传对心理的作用,忽视刺激反应之间人的主体
性因素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一架被动的刺激-反应机器,认为只要给定适宜的环境刺激,就可以塑造人的相应的行为反应,并认为只要知道人的反应,就可以推知他所受到的环境刺激,把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看作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力量。
这样,行为主义在解释人的行为时,就难免要犯机械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行为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应用案例分享
行为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应用案例分享行为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主要关注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在行为科学研究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和应用案例,本文将对其中几个进行分享。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行为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记录被研究对象的行为来获取数据。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
自然观察是在被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中模拟特定情境进行观察。
应用案例:卡尔·冯·弗里斯对猴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观察,揭示了猴子的社会行为和等级制度。
他观察到猴子之间存在明确的等级关系,强者经常对弱者施加威胁和欺凌行为,而弱者则表现出屈服和逃避的行为。
这一研究成果为后来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在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研究,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中通常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对照组则不接受处理,通过对两组的比较来获得结论。
应用案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在实验中,被试被告知需要给学习者施加电击来惩罚他们的错误回答,然而实际上学习者并没有受到真正的电击。
研究发现,大多数被试在实验者的指导下仍然服从并继续给学习者施加电击,即使他们对此感到不适。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在解释一些历史事件和个体行为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通过设计并分发问卷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问卷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被研究对象通过填写问题来提供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应用案例: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很多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来研究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例如,对于性别平等这个社会议题,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问卷,通过提问和量表来了解被调查者对于性别平等的看法和行为。
问卷调查不仅在学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也在市场调研和社会调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行为生态学
人类行为生态学人类行为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探讨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人类行为生态学的定义、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定义和原理人类行为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等多个领域。
其核心原理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行为被看作是一种环境力量,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而环境条件也反过来塑造和影响人类的行为。
人类行为生态学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和理论:1. 适应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人类通过行为调整和适应环境,同时环境也塑造并影响人类行为。
2. 替代性:人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行为选择。
当环境条件改变时,人类经常会改变其行为来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3. 形成性因素:人类行为受到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在不同环境背景下引导和塑造人类的行为方式。
4. 持续性:人类行为的长期影响和可持续性。
人类的行为选择和决策应该基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应用领域人类行为生态学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规划、环境政策、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应用案例:1. 城市规划:人类行为生态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人类行为和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需求,提供更合适的城市空间和设施。
2. 环境政策:人类行为生态学可以指导政府和决策者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政策。
了解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资源管理:人类行为生态学可以帮助理解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方式,从而提供更可持续的资源管理策略。
例如,在水资源管理中,研究人类用水行为可以指导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4. 可持续发展:人类行为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推动人们改变不良行为习惯,采取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巴甫洛夫效应思维模型-正确看待人类行为中的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效应思维模型-正确看待⼈类⾏为中的条件反射⼀、什么是巴甫洛夫效应巴甫洛夫效应也可以理解为经典的条件反射,即⼀个刺激和另⼀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常有效的证明了动物不仅能够对直接的奖励做出反应,也可以对联想的⽬标做出同样的反应,最经典的案例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
⼈类的⾏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抽象的物体,⼈们也可能产⽣负⾯的和正⾯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的波动来⾃过去的联结,⽽不是直接的影响。
⼆、巴甫洛夫效应经典案例案例⼀:巴甫洛夫的狗著名的⼼理学家巴甫洛夫⽤狗做了这样⼀个实验:每次给狗送⾷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
这样经过⼀段时间以后,铃声⼀响或红灯⼀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原理具体如下:1) 实验开始时,先呈现铃声,狗并未分泌唾液,此时铃声仅是中性刺激。
2) 之后,让铃声先于⾷物数秒钟出现。
这样将铃声与⾷物多次配对后,当只给铃声⽽⽆⾷物时,也引起狗分泌唾液。
3) 中性刺激铃声因与⾷物的多次配对⽽成为⾷物的信号,即条件刺激,从⽽引起狗分泌唾液这⼀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将铃声与唾液分泌之间联系的建⽴称为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铃声、红灯),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后⼈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两种刺激物必须经过多次的结合,中性刺激物成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后,这种反射才会形成。
案例⼆:约翰·华⽣的“⼩阿尔伯特实验”约翰·华⽣认为⼈类的情绪(如恐惧)也是能够被条件的。
并相信⾏为的产⽣,能够透过由⾮条件刺激伴随原来⽆法产⽣任何反应的中性刺激,在⾃然⽽然地产⽣⾮条件反应之后,使中性刺激成为能够单独产⽣条件反应的条件刺激。
在他的实验中,华⽣制造了⼀个恐惧反应,对象是医院中⼀位孤⼉阿尔伯特。
行为分析案例
行为分析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行为,有些行为可能看似毫无意义,但实际上每一个行为都蕴含着深刻的内在含义。
行为分析作为一门重要的心理学领域,致力于解析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通过对行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对行为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大学生,最近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感到很沮丧。
他开始变得消极和抵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经常逃课并且成绩一落千丈。
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很担心他,希望他能够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
行为分析,小明的消极行为其实是一种应激反应。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选择了逃避和消极对待,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
他可能感到自己无法应对学习上的困难,因此选择逃避现实,以此来减轻内心的压力。
此外,他的消极行为也可能是一种求助的方式,希望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帮助。
在行为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小明的消极行为并非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受到内在动机的驱使。
他可能缺乏自信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因此选择了逃避和消极对待。
此外,他的行为也可能是在寻求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希望能够得到关心和帮助。
针对小明的消极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行为干预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倾听他的心声,理解他内心的困扰和挣扎。
给予他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感受到他并不是孤单的。
其次,我们可以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心态,鼓励他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他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引导他寻求专业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或者学习辅导,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行为分析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改变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行为分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也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人。
因此,行为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为读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行为无价值论的案例
行为无价值论的案例行为无价值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并没有任何价值,无论是道德上还是实质上。
这一观点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也在当代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行为无价值论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案例。
在某个城市,政府提出了一项环境保护计划,希望通过限制工厂排放、加强垃圾处理等措施来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
然而,一些人却认为这些举措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即使这个城市采取了环保措施,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个体行为对整体环境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因此,他们认为个人的环保行为并没有任何价值,甚至是多余的。
其次,我们可以考虑一个关于道德行为的案例。
在一个社区中,有一位老人因病致贫,生活困难。
社区的居民们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帮助老人渡过难关。
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些善举并没有意义,因为即使他们不帮助老人,老人的困境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他们认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因此并没有任何价值。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个人成就的案例。
有人认为,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并不能改变命运,因为社会的不公平和机遇的不均等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
因此,他们认为个人的努力并没有任何价值,因为最终结果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个人的努力。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行为无价值论的观点在不同领域都有着具体的表现。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即使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并没有直接的价值,但它们仍然对于整体社会和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个体的环保行为可以影响整体环境质量;个体的善举可以温暖社会的心灵;个体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即使行为无价值论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也不能忽视个体行为的积极影响和意义。
综上所述,行为无价值论的案例表明了这一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个体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尊重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共同努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青少年案例
分工如下:肖逢整理案例仝其猛从生物生理维度进行分析宁雄负责从心理学维度进行分析林洪君社会维度(家庭、学校、)赵晓丽撰写活动策划(调查时间、背景、目的、过程等等),严格按照策划格式来写刘庭园因庭园现在不在学校,她负责最后的整理。
注意:在分析中要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大家请按时完成任务。
所有的任务在明天晚上十点之前完成,发到刘庭园的邮箱,便于材料的最后整理。
大家辛苦了······采妈的要求这么多,我们要淡定,忙完这段时间就好了!青少年案例(一)基本情况陈浩(化名),男,15岁,徐州市人,在徐州市某中学上初二。
陈浩个子还算高,但是由于饮食习惯不好,身体显得很单薄。
五官长得还比较好,额头上长了不少青春痘。
陈浩家里有四口人。
他有一个妹妹,在上小学六年级。
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怀疑母亲有外遇,天天和母亲发生争吵,有时候还会大打出手,父母的关系一直这样僵持着。
父亲没有正式工作,经常外出喝酒,夜不归宿,但是一回家就和母亲吵架。
母亲下岗多年,现在在一家餐馆当保洁员,没有时间照顾陈浩和妹妹。
父母关系的破裂,导致陈浩和妹妹在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也得不到支持。
陈浩的成绩就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下滑,因此没考上市里的重点中学,只上了一个普通的中学。
以前的陈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但因为考不上市里的重点中学,他放弃了学习,上了初中之后,成绩都是班级倒数。
最近,陈浩迷恋上了网络,经常逃课到网吧和游戏厅去玩游戏。
就算去了学校,陈浩也不学习,上课的时候睡觉,下课的时候就捉弄同学,有时候还会和同学大打出手。
陈浩认为大家都不喜欢他,缺乏对自我的认同感。
(二)访谈记录访问内容:问: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有压力。
答:嗯。
问:你家就你一个孩子吗?答:不是,我还有一个妹妹。
问:多大了呢?答: 比我小三岁,在上小学。
问:你们最近的作业多吗?答:多不多跟我没关系,反正我也不做。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艾利斯情绪ABC理论
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 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
谢谢倾听! 我们下节课再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艾利斯情绪ABC理论
艾利斯情绪ABC理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consequence), 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 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 (belief)所直接引起。
绝对化: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 “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 人必须对我好”等等。
案例:28岁的小马失恋了,一直摆脱不了事实的打击,情 绪低落,已经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工作质量和业绩直线下 降。他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自己在感情和经济上都付出了, 就应该得到美好的爱情,都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他进而 总结:世界为什么这么阴暗?走入了迷宫。
绝对化信念
过度概括化:
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 有”等。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 “一无是处、毫无价值”。பைடு நூலக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更年期”vs“青春期”案例(火药桶母亲VS小刺猬女儿)
案例
丈夫说王灵最近的情绪很不 稳定,王灵自己也意识到了,尤其 是每天不定时出现的虚汗和潮热更 让她如此烦躁。在单位,王灵尽量 控制,可回到家后,对女儿的嘘寒 问暖却被女儿冠之以“唠叨”,这 令她心里的气不打一处来。一个脾 气暴躁的妈妈加上一个叛逆倔强的 女儿,无疑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战 争。
建议
对于更年期的妈妈来说,生理上不适以及对衰老的恐 惧,使得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特别容易烦躁。更年期的妈妈 大都在事业上没有更大的发展,很容易把重心放在孩子身 上,对孩子过度关心,这样正好和孩子的逆反心理针锋相 对,使得矛盾更加激化。更年期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经常表 现出的焦虑症状包括:1、怕孩子闲着,把孩子时间占满 了,心里才踏实;2、怕孩子玩耍,把孩子攥在手心里, 母女冲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激烈;3、怕孩子出错,盯 着孩子的错误,放大孩子的错误,以反复提醒孩子的错误 为教育手段;4、怕孩子失败,学习成绩、考试名次像戴 在孩子头上的紧箍咒一样,让孩子每天战战兢兢地面对一 切。
案例
前两天,就读初二的小西进行了 一次学期摸底考,在吃晚饭时,王灵 问起小西考试的事。“这回考试别的 还行,就是物理考得不太好。”小西 的话刚开个头,王灵的声音就提高了 :“没考好,多少分?”“60。”“ 那跟没及格有什么两样,你这人就是 这样,人家女儿那么优秀,你就这么 没用……”小西强压住火,可王灵的 火气越来越大,什么“整天跟个没事 儿人似的,我说了等于白说”……女 儿一气之下,把饭筷一扔,跑到自己 房间去了。王灵跟过去,谁知女儿把 房门反锁了。一个气得躲在房间掉眼 泪,另一个则气得混身发抖,必须服 用血压高的药物。
其实,当更年期遭遇青春期,重要的是彼此理解,互 相体谅,硬碰硬的简单做法肯定不会取得好效果。妈妈应 该学会因势利导,缓解自己的焦虑心态,用爱来化解这些 冲突和对抗,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段人生中重要的转折 时期,才能恢复以往亲密的母女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蒂姆的状况,哪条陈述提供了最好的 理解?请选择并解释之。
A.蒂姆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可能也有行为障碍。 B.蒂姆这么做是因为他想得到关爱。 C.蒂姆发现要得到想要的,惟一的方法是感情用事。他没 有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D.蒂姆这么做是因为他的学校没有充足的特殊教育资源, 他需要学校为他提供一个父亲的形象以代替他失去的父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案例
案例2——琼· 戴维斯
琼· 戴维斯是一个19岁的女孩,她在大学里碰到了问题。 她搬出了宿舍,因为她怀疑别的同学想毁掉她的生活。她以 前的一个舍友说,琼常常彻夜不眠,朗读《圣经》并且莫名 其妙地发笑。琼声称她有特殊力量,因而宿舍的其他学生对 她心怀妒意。这些所谓的特殊力量究竟是什么?她对任何人 都守口如瓶。每当问起她的时候,她总是报以奇怪的笑容。 她母亲发现她最近已经不去上课了。邻居抱怨道,琼在她的 卧室内跺地板,跺脚声整晚不绝于耳。每当母亲对她提及此 事,琼总是说末日将临,她要做好准备。琼告诉社会工作者 说,上帝一刻不停地跟她说话,告诉她需要做好准备。至于 她在准备什么,琼说她不会告诉任何人。她的母亲吓坏了, 因为现在的琼与她先前了解的女儿判若两人。琼不吃饭而且 打扰邻居,她对此忧心忡忡。
陈述C代表学习途径。
这种方法假定人们的适应和不适行为是习得的。因此干 预方法是,通过控制那些保持适应和不适行为表现的事件和 后果来使案主学习新的行为。 局限:学习方法仅仅关注行为本身。它没有考虑到感情 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人类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忽 视了情感在激发行为时所起的作用。它也忽略了人类行为中 遗传的作用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学上的决定因素,这些决定因 素会使个人、家庭和群体面临产生许多负面的生活问题的风 险。
陈述E代表道德模式。
在社会和行为科学文献中这种方法常常被称为道德模式。 在这里我们侧重于某种对人们及其行为持理想看法而定义出 来的那些道德期望和理念。 局限:在道德的、理想的或标准化的行为中,一致的地 方不多。例如,某些文化中的成员可能会认为女性的割礼是 保护一个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理想方法,而其他文化则将 其视为某种形式的虐待。在这种方法中,行为判断所依据的 不是知识而是价值或者理念。
关于杰夫的情形,下列哪条陈述提供了最 好的理解?选择并解释之。
A.杰夫得了一种称为恋童癖型性欲倒错的精神病。 B.杰夫的性取向不正常是由于他人格发育没有成熟。 C.杰夫自己有过被性骚扰的经历,所以从中引发了他对 儿童进行性骚扰的兴趣。 D.杰夫的社会处境不能给他提供有效的发泄途径。
E.杰夫的行为是道德败坏的、令人恶心的。
李磊案分析
• 北京大兴杀6名亲人 案嫌犯李磊 • 2009年11月27日下 午4点,北京大兴发 生一起震惊全国的灭 门惨案,一家六口家 中被害,最小的年龄 不到2岁。
司法鉴定认为
• 司法鉴定认为,李磊既往性格内向、自负、固执,自尊心较强。自幼教 育环境不良,其父嗜酒易怒,其母抱怨唠叨,其在少儿期常因顽皮厌学遭受 打骂,严厉、束缚和专制的教养环境潜在影响其心理和人格的正常发育,青 少年期即有弑父情结,曾以离家出走抗争。表现个性倔强、叛逆,不能耐受 挫折。近年虽然伴随年龄增长懂得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但每当面对父母的 打骂、家人的歧视不屑、妻子的猜度计较时,总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挫败感, 能力不被认可,人格不受尊重,加之本人不善沟通、无力排解,致使与家人 积怨生仇,长期处于内心纠结状态,偶有厌世情绪,烦扰时一蹶不振,一度 自暴自弃生活放纵,表现内心空虚、颓废状态。但是,这种不健全人格只反 映在家庭关系上的自私狭隘、感情偏激,对外人际交往则正常,社会适应良 好,未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调查材料证实其在平日为人谦和、处事稳妥, 能够自食其力,在持家立业、自主经商、人际交往等方面显现精神状态正常, 社会功能完整,鉴定结论为:李磊无精神病。
个人观点
• 李磊精神生活的空虚——生命的无意义感
在TA理论视角下, 李磊成人人格受到抑制, 造成成人人格缺乏,直接 的后果和行为表现——缺 乏理性。 他的儿童人格受到抑制— —缺乏快乐 他的父母人格受到抑制— —攻击性的直接动力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分析 精神分析之——中国人的孝顺
精神分析之——中国人的孝顺
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在美国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 和日本文化下转化的模式是不同的。 日本人——对子女是“驱逐”;美国人——“拒绝父母 的帮助”
世界共同性的亲子情结——俄狄浦斯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里,亲子间的冲 突与矛盾是世界性可观察到的普遍 心理现象。
陈述B代表心理动态方法
这种方法当然是以弗洛伊德的工作和对包括自我心理学在内的分析 传统的理论修补为基础的。该方法的重点是探索行为症状的原因,这种 分析传统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许多人类行为问题提出了质疑。评估集中在 症状和探索症状的原因方面。这些原因可能是生活中的创伤事件或者过 去的经验。例如,抑郁可以归因于丧失爱人或者内化的愤怒。因此对应 的干预应关注于消除行为症状。 局限:这种方法的危险在于,基于理论病因学(etiology)上的可疑假 设,即对疾病起源和原因的研究,可能会给案主贴上越来越多的病理学 的标签。就是说,这种方法偏重于探索症状的原因而不是描述现有的征 候群,该征候群与案主已经建立的疾病系统相联系,如案例中陈述A所回 答的那样。
社会期望。
案例3——杰夫· 约翰
杰夫· 约翰是一名27岁的男子,曾因为两起不当性行为而 被逮捕过。他被指控与两名来自他手下童子军团的男孩发生 性行为。杰夫以前曾被捕过,并被确认与多名未成年人发生 性行为,但是以就医为名被暂缓服刑。实际上,杰夫与他的 同龄人从不来往。他与父母同住,最近被一家回收旧报纸的 公司聘为卡车司机。他的监督官终于发现,杰夫之所以长期 从事这份低收入的工作,主要是因为这份工作最靠近一个贫 困地区,他经常用钱来换取他与儿童的性行为。 杰夫12岁的时候曾与一个比他年长的男子发生了性行为。 这种性关系保持将近5年。他还记得8岁的时候,他在学校的 一个柜橱中被一个比他年长的男孩抚摸过,不过他现在对这 次经历的记忆变得模糊了。自从停止去见那个年长的男子之 后,杰夫再也没有与16岁以上的男性或女性发生性行为的经 历。他偏爱与小男孩发生性行为,并且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们 在感官上是如何刺激他的。
陈述D代表社会的、群体的、社区的 以及组织的方法。
各种方法都注重于探讨人类行为问题中社会关系的功能 及结构所起的作用。也即,这些方法评估惯常环境中的冲突 是如何引起人类行为问题的。而且,它们还关注和他人的关 系是如何影响个人、家庭、群体和社会行为的。 局限:这些方法的问题在于它们对行为的解释局限于人 的外在因素。个体的内在因素经常被视为常量,认为它们在 观察到的行为变量中不起关键作用。换句话说,这些方法没 有考虑到生物学因素以及其他个体生物和心理系统中内在的 重要差别所起的作用。换而言之,以这些方法为基础的干预 偏重于改变外部因素,而没有考虑重要的个人内在特征。
如果个人与情境都是相似的,在将个案概念化的问题上,运用宏大理论来指导社会 工作实践就足够了。然而我们知道,在社会工作中,所有个体和他们的情境都服从多 样性的原则,它们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多样性涉及任何一个导致个人与环境发生变 化的过程。人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具有不同的好恶;表达各种各样的态度和偏见;他们 有不同的肤色、形态和体格;有不同的癖好和弱点;各自有独特的发展历史。个人及其 环境不能脱离多样化的过程,特别是那些与时间相关的(年龄、历史以及时间选择等)过 程。确实,人和环境的多样性使世界变得精彩(Duffy&Wong,1996)。然而,多样性与 过程的复杂性迫使社会工作者在设计改变策略时,往往要处理很多因素,诸如性取向、 性别、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这些因素对那些被观察到的行为变量很有作用,但这被 许多人类行为的宏大理论所忽视。 在把人类行为概念化的诸多理论加以综合时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行动以 探求在外部社会条件下或者个人内在倾向条件下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Brofenbrenner, 1996;卡罗来纳州人类发展协会(The Carolina Consortium on Human Development), 1996; Magnusson & Cairns, 1996; Magnusson & Torestad,1992]。本书论及了接受 人类行为任何一个特定方法的问题,无论这个方法是个人导向的还是环境导向的。本书 的重大主题是,如果把人们的内在变量与他们所处环境的外在变量割裂开来,人类行为 就无法被理解。这种二元论重视内在和外在变量的交互,从而为人类行为的概念化开辟 了新的方向。自1950年以来,人类行为的概念化业已在社会工作者的思维中占据了主 导地位(Boehm,1958;Butler,1959;Hyde&Murphy,1955;’Perlman 1959);同 时它把社会工作与许多其他职业以及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区别开来。 下面聚焦社会环境部分采用近来的事例来说明,如果把人或事件与它们的环境割 裂开来,则行为无法被理解。
在TA理论视角下, 孝顺概念的建立,将无法反抗父母的权威而受 到的个人人格的压抑赋予了意义性——即给对 于个体成长和成熟不利的状态,转化为合理的 可接受的状态。 而对于成年个体来讲,从生物学意义来讲,这 是不可忍受。(弑父、弑母行为的出现) 孝——作为精神意义、价值、信仰从文化的层 面阻止了由于成长压抑带来的人类动物性的冲 动行为,孝的概念将这种压抑赋予了合理化的 精神机制,化解了这种压抑所带来的痛苦,并 从这种压抑行为和体验中衍生出了成就感、价 值感和幸福感。
E.蒂姆是一个坏孩子,他需要学习遵守纪律和承担责任。
• 评估社会功能的方法
陈述A代表医学方法。
这种方法直接面向已经被确诊的疾病和障碍的治疗。医学方法意味着 健康是一种没有疾病和障碍的状态。问题的诊断是以《美国精神病协会 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第四版)(DSM~IV)中对失常的定义为标准的。 尽管第一个案例没有进行DSM诊断,那个案例中的陈述A假设存在一种 由组织引起的失调;也就是说,它通过用疾病打比方来构建在该案例阐 释中所指出的组织问题。 局限: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它只是集中讨论了疾病与障碍的预防 或治疗,生活问题实际上被忽视了。随之产生了一种危险,即生活问题 可能被视为疾病或医学问题。例如,离婚引起的正常焦虑可以用那些专 门为焦虑障碍设计的医学方法来治疗,尽管并不存在真实意义上的焦虑 障碍。医学方法基本上是个人导向的;它没注意到很多个人的问题从根 本上说是一个人外部环境中多种变量引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