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语文读本5文言文的翻译

语文读本5文言文的翻译

语文读本5文言文翻译《报任安书》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

少卿足下:从前委屈你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慎重,担负起向朝廷推荐贤能之士的责任。

情意诚挚恳切,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

我是不敢这样的。

请允许我向您简略地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拖了很久没有回信,希望你不要责怪。

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被当成乐师优伶来畜养,是世俗所轻视的。

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世人以为自己的死又不如能为节操而死的人,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最终走向死亡,接受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自己平素立身处世促成的。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所追求的不一样。

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

”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

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长时间的威力约束所逐渐形成的结果。

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从情势上说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来审讯,也决不去对答,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

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

为什么呢?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

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后来)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来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三国志⽂⾔⽂翻译三国志⽂⾔⽂翻译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四史中评价最⾼的“前四史”之⼀。

下⾯是⼩编整理的的相关内,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 孙权字仲谋。

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五,以为阳羡长。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奉义校尉。

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

琬语⼈⽈:"吾观孙⽒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1〕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体不恒,有⼤贵之表,年⼜最寿,尔试识之"。

【注解】 〔1〕禄(lù)祚(zuò):亦作"禄胙",福禄。

【译⽂】 孙权字仲谋。

长兄孙策平定江东诸郡时,他年仅⼗五岁,试⽤为阳羡县县长。

曾被郡⾥举荐为孝廉,州⾥推举为茂才,奉义校尉。

汉朝因为孙策远在江东还依然尽⾂⼦的职责,交纳贡物,就派遣使者刘琬赐给他爵位和官服。

刘琬对⼈说:"我看孙家兄弟都才华出众,深明事理,但都寿命不长,只有⽼⼆孙权,体态魁伟,相貌不凡,不同于凡⼈,有⼤贵的表相,寿命⼜是最长的,你们可以记住我说的这些话"。

【原⽂】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

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

策长史张昭谓权⽈:"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法⽽伯禽不师,⾮欲违⽗,时不得⾏也。

况今奸宄〔1〕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揖〔2〕盗,未可以为仁也"。

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之固。

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业,故委⼼⽽辅事焉。

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书事。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

招延俊秀,聘求名⼠,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分部诸将,镇抚⼭越,讨不从命。

七年,权母吴⽒薨。

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五则原⽂及翻译论语第五则原⽂及翻译 《论语》由孔⼦弟⼦及再传弟⼦编写⽽成,⾄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及其弟⼦的⾔⾏,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

下⾯就是⼩编整理的论语第五则原⽂及翻译,⼀起来看⼀下吧。

原⽂ 第⼀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则为对话体。

这⾥所编的⼗则分别选⾃《学⽽》、《为政》、《⾥仁》、《述⽽》、《泰伯》、《⼦罕》和《卫灵公》。

1.⼦⽈:“学⽽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2.曾⼦⽈:“吾⽇三省(xǐng)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3.⼦⽈:“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学⽽不思则罔(wǎng),思⽽不学则殆(dài)。

”(《为政》) 5.⼦⽈:“由,诲⼥(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xǐng)也。

”(《⾥仁》) 7.⼦⽈:“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8.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罕(hǎn)》) 10.⼦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 ⼦⽈:“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第⼀则:学习⽅法⼦⽈:“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yùn),不亦君⼦乎?” (《学⽽》) 孔⼦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很⾼兴吗?别⼈不了解我但我不⽣⽓,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先⽣,指孔⼦。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高中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中⽂⾔⽂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翻译及赏析 师说 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知之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之⽆惑也难矣!古之圣⼈,其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之⼈,不耻相师。

⼠⼤夫之族,⽈师⽈弟⼦云者,则群聚⽽笑之。

问之,则⽈:“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常师。

孔⼦师郯⼦、苌弘、师襄、⽼聃。

郯⼦之徒,其贤不及孔⼦。

孔⼦⽈:三⼈⾏,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李⽒⼦蟠,年⼗七,好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 古代求学的⼈必定有⽼师。

⽼师,是⽤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不是⼀⽣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在我之前的⼈,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师;出⽣在我之后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就是⽼师在的地⽅。

八下第五单元部分文言文翻译

八下第五单元部分文言文翻译

一、与朱元思书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顺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有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9、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10、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1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二、《五柳先生传》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3、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三、《马说》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以虫治虫【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原文】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译文: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原文】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文: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原文】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原文】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译文: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原文】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译文: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原文】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译文: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赠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原文】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译文: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原文】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文: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原文】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译文: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原文】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人们都佩服喻皓的精熟。

论语八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兵车行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兵车行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兵车行杜甫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

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畎(quan)亩:田间,田地。

②傅说(yue):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④胶鬲(ge):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⑤管夷吾:管仲。

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8)曾:同“增”。

(9)衡:通“横”,指横塞。

(10)征:表征,表现。

(11)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孟子见梁襄王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孟子见梁襄王

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孟子见梁襄王《孟子》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熟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
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后来就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何其、多么。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9.戍:防守 ; 念shù
10.附书至:捎信回来。
桃花源记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

老子高中文言文翻译

老子高中文言文翻译

老子高中文言文翻译导读:《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

如下是精心为你挑选的老子高中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踊跃阅读!老子高中文言文翻译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

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

智惠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

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

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

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七章)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

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八章)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

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

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

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第5单元 文言文阅读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 阅读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第5单元 文言文阅读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 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训练54桓公知士齐桓①深知宁戚②,将任之以政③,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管理国家的任务, 群臣争谗之, 曰:“宁戚朝中的大臣们却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诋毁宁戚说:“宁戚卫人, 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

是卫国人,卫国离秦国不远,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吧。

若果真贤, 用之未晚也。

”公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人,再重用他也不迟啊!”齐曰:“不然, 患其有小恶④者, 民人桓公说:“不能这样做,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而一般知小恶亡其大美⑤, 人常常只看到那小小的过失,而忽视他本质的好的一面, 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土也⑥。

”乃夜举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有德的人的原因啊。

”于是连夜点火而爵之⑦, 以为卿相⑧;灯,大排筵席,亲自宴请宁戚,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

九合诸侯, 一匡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九次联合诸侯,成就霸天下⑨。

桓公可谓善业,促进了天下的安定统一。

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求士矣。

发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刘子·妄瑕》)【词句注释】①齐桓: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宁戚:齐桓公的大臣,卫国人。

③政:指国家的统治管理。

④小恶:小的过失,小的缺点。

⑤大美:大的优点,主要优点。

⑥整句说: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⑦举火而爵之:点灯烛拜封官职(爵)。

⑧卿相:即相国。

⑨九合诸侯:九次联合诸侯国。

⑩一匡天下:使天下安定统一。

匡,匡正,引申为安定。

阅读感悟:齐桓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称霸于天下,这与他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

选文中宁戚曾有小过,但齐桓公不以小过而埋没人才就是最好的明证。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齐桓深知.宁戚(知,了解)B.去.齐不远(去,离开)C.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所以,……的原因)D.以为.卿相(为,做)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民人知小恶而忘其大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为卿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是位怎样的国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齐桓公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55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孙叔敖当上楚国令尹,全国的官吏和老百姓都来祝贺。

第五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第五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1.《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记录怪异事物的书。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其视下也,亦若是而已矣。

春日林泽间的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湛蓝的,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就像人们在地上看天一样罢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向南飞去4.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5.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到如今仍然以长寿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7.彼且奚适也?它将飞往什么地方呢?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因此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不过这样罢了。

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如此而已。

1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11.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我也不曾听到过。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说说王道好么?12.保民而王,莫之以有御也。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6口技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围坐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

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

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

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

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打鱼为业的武陵人。

(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走了多远。

突然见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的树。

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

渔人对此感到惊讶。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止境。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约约约恍如有光亮。

(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入。

开始(洞)超级狭小,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敞,衡宇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水池和桑树竹林这种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织相通,(村落间)彼此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都和桃花源之外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超级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的回答了他们。

(那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造访询问。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人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间的地方,再也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此刻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渔人一一都详细地告知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惊讶。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辞别离开了。

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他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归去),(一路上)处处做标记。

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太守当即派人跟从他前去,寻觅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仍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道德高贵的名士。

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

尚未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西游记文言文翻译第五,六回

西游记文言文翻译第五,六回

西游记文言文翻译第五,六回摘要:一、前言二、西游记第五回内容概述三、西游记第六回内容概述四、文言文翻译的挑战与价值五、结论正文:【前言】《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作者吴承恩以寓意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

本篇文章将简要介绍《西游记》第五回和第六回的内容概述,并探讨文言文翻译的挑战与价值。

【西游记第五回内容概述】第五回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在前往西天取经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被妖怪追赶的小女孩。

孙悟空为了救她,将她变成一个小虫子藏在耳朵里,带她一起到雷音寺。

在此过程中,孙悟空和八戒、沙僧在途中遇到了许多艰险,如火焰山、黑松林等。

最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叫做“金平府”的地方,发现那里的人们为了祭祀玉皇大帝,每年都要牺牲一对童男童女。

孙悟空为了拯救这些孩子,假冒玉皇大帝降临金平府,将祭祀仪式改为诵经礼佛,最终让金平府的人们信奉佛教。

【西游记第六回内容概述】第六回讲述了唐僧师徒在前往西天的路上,经过了一个叫做“七绝山”的地方。

那里有一条恶龙,经常危害附近的村庄。

孙悟空和八戒、沙僧决定去捉拿恶龙。

在激战中,孙悟空用毫毛变成无数个小孙悟空,将恶龙打败。

随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叫做“碧波潭”的地方,发现那里有一只妖怪,每年都要吃掉一对金童玉女。

孙悟空再次假冒玉皇大帝,将妖怪收服,使当地百姓免受其害。

【文言文翻译的挑战与价值】《西游记》作为一部古代文学作品,其文言文表达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因此,对《西游记》进行翻译,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价值。

通过翻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古代文学名著,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华。

同时,翻译过程中需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寓意,这对于译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结论】《西游记》第五回和第六回讲述了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不断克服困难、拯救苍生的故事。

这些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哲理,给人以启示。

第五访字仲谋文言文翻译

第五访字仲谋文言文翻译

第五访字仲谋文言文翻译原文:第五访,字仲谋,京兆长陵人,司空伦④之族孙也。

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

有闲暇,则以学文。

仕郡为功曹,察孝廉,补新都令。

政平化行,三年之间,邻县归之,户口十倍。

迁张掖太守。

岁饥,粟石数千钱,乃开仓赈给以救其敝。

更惧谴,争欲上言(访曰:“若上报是弃民也。

太守乐以一身救百姓!”遂出谷赋人。

顺帝玺书嘉之。

由是一郡得全。

岁余,官民并丰,界无奸盗.迁南阳太守,去官。

拜护羌校尉,边境服其威信。

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注释】①司空伦:即司空第五伦,字伯鱼,东汉时期大臣。

②归:归附。

③敝:破敝,难关。

④谴:责问,责备。

译文:第五访,字仲谋,京兆长陵人,司空第五伦的同族孙子。

第五访小时候失去父亲,家贫。

为供养兄嫂,他经常为人耕种。

一有空闲,就学习文化知识。

他出任郡府功曹,被选拔为孝廉,并补任新都令。

他施政平稳,推行教化,三年之内,邻县的百姓来投奔他,户口比过去增加了十倍。

后升任张掖太守。

这一年饥荒,一石粮食的价格涨到几千钱,第五访就打开粮仓救济百姓来渡过难关。

官员们害怕被追究,争着上报朝廷。

第五访说:“若是上书再等到答复,就是丢下老百姓不管。

我情愿用自己的性命来救百姓!”于是拿出粮食分给百姓。

汉顺帝刘保下诏书褒奖第五访。

全郡的百姓由此得到了保全。

一年多后,官员百姓一并丰足,郡内没有发生奸邪盗窃之类的事情。

后调任南阳太守,再后来已经辞官的第五访被再度起用。

代为校尉,西部边境地区的人都信服他的威信。

第五访在任期间去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罪轻的人不被宽容,罪重的人放过而不问,如 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正译: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 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不能接受诏 令。
误区二:漏译重要词语
例2.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 持以白王。(《聊斋志异· 郭生》)
译文: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
误区一:今义古义,替代不当
例1.(2011年湖北卷)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 神,可以为则。 译文: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 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是准则。(错) 正译: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 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误区一:今义古义,替代不当
例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重在平常积累和训练。
第五章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第 3 8 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 达 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 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 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 生动、优美。
翻译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信 达 雅
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 文 言 文 翻 译 二 标 准
阅读句子,解释划横线词语意思。
“坚固的城防” 金城千里。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边疆”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通五经,贯六艺 “平民百姓”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哙遂入,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死” 的委婉说法
“贯”即“意译”。指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灵活贯通地翻译。如使用了修辞手法:比喻、 互文、借代、夸张、婉辞等的地方。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留 换





阅读句子,注意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襄王。 ④赵惠文王十六年。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一、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 二、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阅读句子,解释划线词语。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沛公欲王关中。 距关,毋内诸侯 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履至尊而制六合。
一、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二、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字、 一词多义字、习惯用语,翻译时要换成 现代汉语。
“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 倒装等,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阅读句子,找出句中省略的成分。
1、竖子,不足与( 之 )谋 2、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 3、沛公谓张良曰:“(你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4、輮以( 之 )为轮 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 三( 鼓 )而竭 。 “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如主 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译文: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 单于。 (错)
正译:“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 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 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 让”应改为“责备”。
误区二:漏译重要词语
例1. 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 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新唐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战,勇气也 (发语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复词)
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发语词、音节助 词、标志词、表停顿词、偏义复词中的衬 字等删去。
阅读句子,并标出句式类型。
1、夫晋,何厌之有?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甚矣,汝之不惠
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 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误区三: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译文:那(路)平坦而近,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路)危险而远,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正译:(路)平坦而近,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 危险而远,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