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与管理对策分析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在各中学,几乎都可看到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喜欢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群体。
这种学生群体从现代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非正式群体。
近年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集体的面貌及学生个人的成长等产生多方面的明显的影响,有些地方甚至困扰着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消极影响。
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拟就中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作一些探索,并以之求教于方家。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初探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就总得和周围的人们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
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形成的基础是人们的交往。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在学生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了共同的行为习惯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等,从而在此基础上自发地形成群体。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这样一些特点:1、由学生自发形成,没有组织名称、章程和制度,不是一种定型的群体。
2、每一个非正式群体都有它们的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不是由教师或学校指定,也不是由成员正式推选的,而是在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他们在成员中较有威信和影响。
3、这种群体形成之后,便会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等。
4、这种群体是一种自愿的组合,靠道义的和情感的因素来制约成员的行为,一旦情感破裂或情感需要不强烈就自动离散或重新组合。
5、这种群体往往具有一定的排它性,容易导致与正式群体或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矛盾冲突。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有这几种情况:1.志趣爱好相同或相近。
在中学生中,由这种原因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比较常见。
如那些喜欢文学创作的同学或那些比较关心时事政治的同学,都会经常聚在一起,他们往往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有某种共同的值得炫耀的成熟感而形成群体,在他们的周围还会聚集一些他们的崇拜者。
又如,有些喜欢看小说的学生,也会在交换藏书,一起租书、或谈论作品情节的过程中形成群体,等等。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初中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会自发地组成各种非正式群体。
这些非正式群体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对于初中生的非正式群体,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对策,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一、加强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情感易冲动,易受他人影响。
不良的情感体验可能会使他们产生一些不良情绪,甚至对人生产生消极态度。
在这个时候,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对初中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中的同学们也应该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从而使整个群体更加健康向上。
二、建立正面的榜样和引导在每个非正式群体中,都会有一些学生成为群体的领军人物。
对于这些领军人物,学校和家长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树立榜样。
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也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
这样一来,整个非正式群体就会更加健康和和谐。
三、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倡导积极向上的行为在管理初中生的非正式群体时,我们需要倡导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的群体氛围。
通过各种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
也要及时表扬学生们的优秀行为,激励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和家长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支持。
在对待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时,学校和家长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相互配合。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学校对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措施和成果,倾听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
而家长也需要和学校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变化,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五、进行及时的纠偏和辅导对于一些出现了不良行为的非正式群体,学校需要及时地进行纠正和辅导。
这个时候,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老师、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们重新认识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你如何看待中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你如何看待中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你如何看待中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班级,是为一定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似的学生组合而成的人数固定的群体。
班主任是这个群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是健全班会、团队、学习小组等组织,使之协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监督,这些由班主任建立的组织是班级中的正式群体。
但在一些班主任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常有忽视班级非正式群体,导致工作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本人就此问题谈谈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一点认识。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指一些学生在彼此有好感、兴趣和爱好相似或基于某种共同的目标利益,自由组织,自发形成的群体——引自《教师技术行为》(傅道春著)。
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现实性。
本人近几年对初一至高三的学生作的调查显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中学生中普遍存在非正式群体现象,虽然在数量、种类上有所不同,但在其主要类别上有着极其的相似性:(一)非正式群体的数量:60%左右的被调查的学生反映有5-10个(自己班级),20%左右的学生回答甚至有十几个。
(二)每个群体人数3到5个不等。
(三)非正式群体的种类大约有四种主要类型:1.积极型:如由一些学习自觉的同学自发组织的学习群体;关心公益事业的献爱心小组等。
2.中间型:有爱好运动的学生组织的运动群体,如篮球、足球队(非班级正式队);爱好唱听歌曲的音乐群体;爱好某位歌星、影星的追星群体等。
3.消极型:如爱好上网游戏的游戏群体;看无聊小说的群体等。
4.破坏型:如模仿黑社会、社会流氓的仿黑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我国心理学家崇德林教授指出中学生的心理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四个特点(《中学生心理学》)。
中学阶段是最富于集体情感的年龄阶段。
小学生已经开始产生集体情感,到了中学阶段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社会生活的复杂,中学生渴望生活于集体生活中,感受集体的要求、权利和义务。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1. 引言1.1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的重要性在初中生非正式群体中,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变化期,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同时也缺乏自我约束和规范意识。
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往往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观念和态度。
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能提升整体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会相互交流、互动、影响,共同形成一种群体氛围和文化。
如果管理不当,群体中可能会出现排斥、欺凌、矛盾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果。
非正式群体管理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意识。
适时的规范引导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群体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双赢。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对策和手段,才能促进学生群体的和谐发展,实现团队目标和个人成长的统一。
2. 正文2.1 加强规范引导和教育加强规范引导和教育是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群体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老师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和团队意识。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规范引导计划,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效果。
加强规范引导和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水平,促进团队和谐发展。
2.2 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有效管理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重要环节。
要明确群体的组织结构和角色分工,确立明确的领导者和成员身份,避免权力模糊和内部纷争。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一、引言班级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的集体组织形式,班级成员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平台。
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始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教育结构相辅相成,对于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索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提出一些适合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以期促进班级群体的和谐发展。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里学生之间形成的从属关系并与正式管理体系结构不一致的群体。
它与教师和班主任的角色关系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正式管理体系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集体中特定的需要和动力的驱使下,产生了一种相互联结的情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心群体。
其中,学生们之间的友谊、兴趣、亲和力等都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动力。
与此同时,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群体凝聚力不强、内部分化、与班级管理冲突等。
因此,如何管理好班级的非正式群体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三、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促进班级群体和谐发展的基础。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成长。
教师还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从而避免不公平现象引起的群体冲突。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学生的参与热情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班级团建、社区服务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认同感。
3.倡导互助和合作在非正式群体中,互助和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提高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时,教师也应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共享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4.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反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引导
!" 广西教育 !""#$!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
全州绍水高中 邓 斌
管理要旨
发展能力。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有首领,有无形的纪 律 ,老 师 接 近 各 种 非 正 式 群 体 ,首 先 要 和 他 们 的 首 领 交 朋 友 ,因 为 首 领 是 在 生 活 中 自 然 形 成 的 。大 多 数 都 很 热 情 、能 干 、有 特 长 ,在 那 一 伙 人 中 很 有 影工 作 、教 学 辅 导 工 作 ,通 过 非 正 式 群 体 的 首 领 去 做 ,很 快 就 能 做 好 。教 师 要 信 任 他 们 ,如 班 上 工 作 遇 到 困 难 时 ,可 以 向 他 们 说 明 ,叫 他 们 想 办 法 帮 助 ;在 选 举 班 干 部 时 ,可 以 推 荐 起 用 ,化 消 极 因 素 为 积 极 因 素 。 当 然 要 注 意 不 让 首 领 脱 离 他 的 成 员 , 变 成“ 官 方 人 士 ”,否 则 他 就 会 失 去 号 召 力 。
( 五) 要 注 意 从 改 变 群 体 规 范 入 手 ,改 变 非 正 式 群 体 成 员 的 不 良 行 为 品 质 。每 个 非 正 式 群 体 ,都 有 约定 俗 成 而 非 明 文 规 定 的 准 则 。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的群体规范,可以使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奋发向 上 ,努 力 学 习 。 因 此 ,要 想 改 变 非 正 式 群 体 成 员 的 不 良 行 为 ,与 其 针 对 个 体 下 手 ,不 如 从 改 变 其 群 体 规 范 入 手 效 果 好 。 否 则 ,只 改 变 一 个 学 生 的 行 为 , 极有可能使该生在群体中难以立足,而他为了不 被 群 体 大 多 数 人 视 为 异 端 ,又 恢 复 到 原 态 。 然 而 , 要想改变一个有弊端的群体规范是不容易的。根 据优秀班主任的经验介绍,首先是要调查非正式 群体中存在哪些规范,特别是要了解起消极作用 的 规 范 ;其 次 是 分 析 这 些 规 范 ,把 他 们 分 类 ,确 认 主 次 轻 重 ,找 出 与 期 望 的 差 距 ;最 后 由 上 而 下 确 定 纠 正 项 目 ,制 定 系 统 的 方 案 ,并 着 手 实 施 。这 样 ,不 但 不 会 使 学 生 感 到 难 堪 ,而 且 能 使 他 们 参 加 到 这 种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与管理对策分析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与管理对策分析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与管理对策分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此时,中学生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非“官方”的小帮派、小集体,即管理学上的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他们有些对班级、学校的发展有益,有些则相当有害。
厘清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区分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对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效率大有裨益。
一、理论产生及概念界定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开始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1927~1932),实验结果表明: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一惊人发现使管理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管理学派把管理学从以物为中心带入了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阶段。
梅奥第一次提出了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他认为人是社会人,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是人最重要的需要,而以人际交往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组织中必然会形成非正式群体。
这些群体会对组织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梅奥认为,非正式群体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戴维斯(K.Davis)认为:“非正式组织并不是由正式组织建立或需要的,但由于人们互相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根据一般社会学的观点,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
笔者认为,就中学班级管理而言,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
而非正式群体,是指它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初中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阶段,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
在这个时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非常普遍,如同学之间的小团体、兴趣小组等,这些群体对于初中生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1.建立正面群体氛围一个良好的非正式群体管理必然要建立在一个正面的群体氛围上。
对于初中生群体而言,建立一个积极乐观、正向激励的群体氛围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价值观。
在群体中,可以鼓励成员之间互相帮忙、互相支持,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的氛围。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组织性活动,如运动会、文化节等方式,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群体成员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2.留意群体中的互动关系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必然是由具有特殊关系的成员之间互相吸引而形成的。
因此,了解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对群体进行管理和引导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与群体成员交流、观察群体的日常活动等方式来了解群体互动情况。
在发现群体成员之间产生不良互动关系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比如,如果出现学生之间的嘲讽、打闹等非正常行为,应果断进行制止和教育,引导群体成员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群体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措施。
3.营造公平和平等的管理方式初中生群体的管理,不应采取过于严格和偏激的方法,同时也不能采取过于宽容的心态。
应当在管理过程中尽量营造公平和平等的管理方式。
不要因为个别群体成员的个人原因过于偏袒或排斥某个成员,避免对某个成员进行过度的惩罚或优待,因为这会导致群体成员之间的主观不平等或不满,于是导致群体不稳定,管理失控。
4.引导群体成员发扬群体效能初中生处于学习阶段,因此,在群体中,应当引导群体成员发扬群体效能,通过协助、辅导和互相鼓励,提高群体整体的能力和水平。
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发群体成员的学习热情,建立一些小组互学互助的机制,鼓励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引导他们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成绩,并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且更容易被同伴影响。
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十分必要。
以下是一些有关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帮助学校和老师有效地管理非正式群体,提高教育质量。
1. 制定群体规则群体规则是管理群体的主要工具。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通过制定一套条例和规范化行为可以让孩子们形成自我约束,从而避免不良群体行为的发生。
规则应该明确、具体并符合现实,同时保证它们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学校和老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并在群体中执行。
2. 建立并维持积极、健康的氛围积极的、健康的群体氛围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至关重要。
良好的氛围能够吸引学生加入,并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学校和老师需要鼓励孩子们进行积极的群体活动,并放心地与他们自己组成课外活动群体,建立积极的家庭与学校环境。
3. 鼓励创新思维以及自然发展鼓励创新思维和自然发展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创造积极的群体氛围和有价值的道德习惯,学校和老师应该通过鼓励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想法,让孩子们在一个可探索和发展的大环境中自然成长。
这是确保学生能够持有积极的群体行为以及形成良好道德习惯所必需的。
4. 组织并监管群体活动组织和监管群体活动对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群体活动,并为他们策划并监督。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对自然、文化遗产的知识普及、环保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可以开始自己组织这些活动,同时老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行动计划。
5. 提高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非常关键的。
以这种方式进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组织可以帮助学校和老师理解学生的需要和想法,正式群体不能够涵盖的领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和处理。
老师可以通过培训和课外辅导,帮助中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机会。
总之,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帮助。
初中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
初中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引言: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初中阶段成为学生个性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初中生活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结交朋友、培养兴趣爱好、塑造个人品格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变得十分重要。
然而,初中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和管理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初中非正式群体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旨在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初中非正式群体的现状1.1 非正式群体的定义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在学校、课堂之外,由一群共同兴趣、爱好、目标或其他联系因素组成的学生社交群体。
这些群体通常在课余时间自由组成,各自发展独特的特点和文化。
1.2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初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多种多样。
比如,兴趣社团、特长班级、体育活动团队、学术竞赛队伍等。
这些群体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提升技能,拓展视野,同时也加深了学生间的友谊。
1.3 非正式群体的优势与挑战初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如培养兴趣、减轻学习压力、增强自信心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挑战,如过度投入、学业分心等问题。
因此,有效管理初中非正式群体十分重要。
二、初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2.1 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应倡导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交观念。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增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同时加强社长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管理。
2.2 强化家校沟通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管理初中年段的非正式群体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定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情况,并回应家长对非正式群体的关切和建议。
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加强家校合作。
2.3 提供丰富的兴趣活动学校应设立多样化的兴趣社团和特长班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通过提供充实的兴趣活动,并严格管理这些群体,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将兴趣爱好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力,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发展空间。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是初中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自身兴趣、外界影响和群体关系的制约,因此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管理理论和实践出发,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一、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在学校教育管理外部约束之外,形成的自发性关系比较紧密的小团体。
这种群体特点在初中生群体中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自发性强。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并不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结果,而是初中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关系自发形成的。
2. 关系紧密。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往往具有比较亲密的感情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频繁。
3. 行为相对自由。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对自由,不存在学校教育管理的严格规定和监督。
4. 影响力较大。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影响力很大,往往能够相互影响彼此的行为和态度。
由于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其管理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1. 无法直接干预。
学校教育管理者往往难以直接干预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和关系,因为这种群体关系并不受学校教育管理的制约。
2. 影响力强大。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力很大,一旦出现不良行为或者消极情绪,往往会迅速通过群体扩散开来。
3. 难以监管。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往往处于学校和家庭监管之外,对其行为的监管难度较大。
4. 形成惰性。
由于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自由性和自发性,很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模式,难以改变。
针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所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通过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质量,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从而间接地影响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和态度。
2. 建立向心力。
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引导下,建立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向心力,增进群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从而使不良行为难以在群体中获得支持和传播。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但对于自我管理和群体管理能力的培养仍然需要引导和指导。
在学校中,初中生群体是一个非常活跃和重要的存在,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形成了各种非正式的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
本文将从认知与心理、制度与规范、教师与家长三个方面,探讨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一、认知与心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呈现出诸多特点,如自我意识增强、好奇心旺盛、自尊心脆弱等。
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表现出各种行为,如攀比、攀高、攀人。
在管理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时,需要重视他们的认知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青春期的学生常常因为自我意识增强而产生自卑感,因而在群体中表现出攀比和攀高的倾向。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做自我剖析、自我认识等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尊心,减少攀比行为。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
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好奇心旺盛,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因此在群体中易出现模仿和跟风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从而减少攀高行为。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的自尊心。
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稳定,自尊心常常脆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在群体中易出现攀人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自尊心,建立自尊心稳定的心理结构,减少攀人行为。
二、制度与规范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了促进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引导学生规范群体行为。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规范和约束,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规范群体行为。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初中生群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青春期的阶段,性格活泼,好奇心强,极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在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中,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以保证其健康成长和正常秩序。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他们的情感波动较大,心理脆弱,对外界的刺激和诱惑都有很强的接受能力。
在管理初中生的群体时,需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尊重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心理辅导、情感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感波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建立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初中生群体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健康成长。
在学校管理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还需要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初中生的成长。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需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措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学校也需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协商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关爱下茁壮成长。
营造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
在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中,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公平的对待和尊重。
在学校管理中,需要建立健全的师德师风,规范师生关系,杜绝任何形式的欺凌和歧视行为。
也需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共同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初中生时期是青少年逐渐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交问题。
在这个阶段,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组织结构和领导的群体,通常是由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自发组成的。
对于初中生来说,非正式群体既是他们交友活动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化情境。
如何有效地管理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成为学校和家长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要加强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的认识。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由共同的兴趣爱好、思想倾向、性格特点等因素驱动的,它通常具有流动性、非结构性和非稳定性。
初中生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归属感较强,他们往往会在这个群体中寻找和肯定自己的价值。
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该以理解、尊重和引导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地采取强制性的约束和限制。
建立健康、积极的非正式群体文化。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的关键在于塑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和文化。
学校和家长应当鼓励和支持初中生积极参与各种群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引导他们注重团结协作、互助友爱,避免形成排他性、孤立性的群体氛围。
建立积极向上的群体文化,倡导勤奋学习、互帮互助、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重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监督。
在非正式群体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负面的行为和影响,比如校园欺凌、早恋等问题。
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监督,关注群体中的不良行为和风气,并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
这需要学校和家长保持与初中生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密切关注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行为和表现。
对于一些严重的问题和困扰,学校和家长也需要及时介入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加强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引导。
初中生对于非正式群体的认同和依赖程度较高,学校和家长应当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建立正确的群体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育他们要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不参与欺凌和暴力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1. 引言1.1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重要性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正值叛逆期,他们具有强烈的个性意识和团体意识,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群体。
这些非正式群体可能对学校教育秩序和教学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对这些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之一。
这些群体往往以班级、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存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整个校园环境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如果管理不当,这些群体可能会走向极端,产生不良后果;如果能够有效管理,这些群体则有望成为学校教育的积极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不仅仅是维护学校秩序的问题,更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引导初中生群体正能量的发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制度建立清晰的规则和制度对于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至关重要。
清晰的规则和制度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避免出现意见不一致或者是误解。
学校可以制定规定每个学生在宿舍中的作息时间、晚自习时间以及娱乐方式等,并告知学生们应该遵守这些规定。
清晰的规则和制度还可以帮助学校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明确规定每个行为的标准和处罚措施,可以避免主观判断的偏差或者是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设立违纪者应该受到的处罚标准、奖励标准等,以确保所有学生在同一标准下被管理。
清晰的规则和制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管理的接受度和执行力。
学生们如果明确知道自己应该遵守的规则和制度,会更容易接受学校的管理方式并且愿意主动遵守。
当学生违反规则时,也可以有据可依,减少管理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制度是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的基础,对于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公正性和高效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教师需要花费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建立规则和制度,以保障学生的权益和促进管理的顺利进行。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
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中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探索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没有官方认可的群体。
在中学阶段,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比较脆弱,非正式群体的社交生活对其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成为了中学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一、非正式群体的本质及形成原因非正式群体是指一些人,因共同的兴趣、思想、经验或生活环境而聚集到一起,形成的一个没有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目标的群体。
在中学班级中,学生们因为年龄相仿、学习在同一班级中,因此往往会形成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在于,人类天性本就带有群居倾向。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开始对自我的性格、身材、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产生疑虑,他们需要和同龄人交谈,愿意在大群体中得到接受和包容。
很多学生会根据自我调节和排斥机制去寻找符合他们价值观、爱好和意见的人,从中获得同伴和朋友。
二、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很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在积极方面,通过非正式交流交换,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展示自己、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情感、探索有什么可靠和有趣的东西,并且获得最佳的人际关系,这些经历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成熟。
然而,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也使学生面临着很多消极的影响。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的分裂和矛盾。
学生往往会因为某些个人原因而排除一些同学,导致一部分学生被孤立;而另一些与之对立的学生群体因为互相隔离而导致班级内部的分化。
这种种消极方面的影响甚至会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孤独感、无助感、自卑等。
三、非正式群体管理的特点和难点管理班级非正式群体,必须要清楚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其内部组织关系。
这些特点包括:1. 往往情感化。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一样,其组织形式属于自发性的、情感化的组织,非正式群体能够形成的原因在于大家有着共同的情感和利益。
2. 透明度低。
与正式群体的监管机制具有很大的差别,非正式群体往往透明度较低,难以捉摸其真正的本质,因此容易产生意外的矛盾。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浅谈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初中生群体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初中生是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群体,他们的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都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引导。
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就是指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中由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体,如同班级、足球队、社团等,这些群体在学生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心理辅导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管理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时,我们应该注重心理辅导的工作。
坚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非正式群体中,组织一些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者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将内心的烦恼和问题倾诉出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
2. 建立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对于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来说,文化氛围的建立至关重要。
在群体内部,我们应该注重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们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通过组织一些有益健康的文化活动和课外学习,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也要严格管理群体内的言行举止,防止出现不良的行为和言论,让群体成员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
3. 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在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中,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们自觉遵守,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也可以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治权利,让他们参与群体管理的决策和规划,增强他们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感。
在此基础上,可以设立学生干部岗位,让学生们自主竞选,担任各种职务,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4.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在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中,加强家校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和家庭是初中生成长的两大引导力量,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的“危”与“机”班级是学校中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它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们教学和管理的重要对象。
在每一个班级里,都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群体,这是由学生自发形成的,它在班级管理中既有着“危”也有着“机”。
本文将从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特点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启发。
一、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中学生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它并不是被学校规章制度所规范和约束的,但却对班级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可以为班级带来秩序和凝聚力。
在班级中,学生们会自发地形成各种小团体,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处的规则,这些小团体可以带动整个班级,使得班级内部的秩序不至于混乱,也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非正式群体还可以为班级带来一种自我管理的力量。
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们可以相互监督和约束,形成一种自律的风气,这可以减轻教师的管理负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非正式群体还可以为班级带来一种正向的影响。
一些优秀的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生,使得班级氛围更加积极向上。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群体,它在班级管理中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是比较隐蔽的。
在班级中,学生们往往是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各种活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则并不是明确规定的,而是隐蔽的,这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非正式群体是比较灵活的。
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们的关系是比较灵活的,他们可能会因为某种利益关系而组成一支团队,也可能因为某种矛盾而分裂,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非正式群体是比较复杂的。
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情感、意见和动机,这些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和态度难以捉摸,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对于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所带来的“危”和“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应该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认识到它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学生中“非正式组织” 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2021年精选文档
学生中“非正式组织” 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2021年精选文档学生中“非正式组织” 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在学校里,学生的“非正式组织”多数存在于班级之内,但也有少数跨班级、年级,甚至跨校活动现象。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更加复杂、更加隐蔽。
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克服非正式组织在班级管理中的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能量,为圆满完成教育工作目标服务,是每一位班主任应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学生中非正式组织成因分析1.主观原因。
人的大部分需要在其群体的相互理解中才能得到满足。
人的需要千差万别,正式群体的活动不可能全部满足这些需要,于是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同学经常在一起进行交流、开展文体活动等。
他们对客观事物看法相同,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吸引力,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活动会逐步形成规律,甚至达到不谋而合、不请自来的程度。
这就使得每个成员的思想、行为会得到内部成员的认可,被理解和接受,从而满足每个人的心理需求。
另外,学校正式组织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特点开展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因此部分学生会脱离正式组织而热衷于非正式群体活动,期望通过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弥补心灵的缺失。
2.客观因素。
校园生活有着不同于社会生活的特点,这些特点可能为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校园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给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一班级内大多数同学有着统一的作息时间,特别是高中和大学,大部分学生都住校,他们每天的活动轨迹基本上是“四点一线”,即教室?食堂?运动场?宿舍;在空间上他们之间或是座位相邻,或是家住得相近,因此他们有机会频繁交往,不断适应,很容易产生一定的感情,这样非正式组织也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其次,校园里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几个同学喜欢足球,约定每天下午五点钟都到操场去练球,平时他们也经常在一起;几个同学爱好书法,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某些成绩差、经常违纪的学生,课余时间便去进茶馆、酗酒、赌博,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小个小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与管理对策分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此时,中学生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非“官方”的小帮派、小集体,即管理学上的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他们有些对班级、学校的发展有益,有些则相当有害。
厘清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区分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对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效率大有裨益。
一、理论产生及概念界定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开始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1927~1932),实验结果表明: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一惊人发现使管理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管理学派把管理学从以物为中心带入了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阶段。
梅奥第一次提出了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他认为人是社会人,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是人最重要的需要,而以人际交往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组织中必然会形成非正式群体。
这些群体会对组织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梅奥认为,非正式群体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戴维斯(K.Davis)认为:“非正式组织并不是由正式组织建立或需要的,但由于人们互相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根据一般社会学的观点,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
笔者认为,就中学班级管理而言,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
而非正式群体,是指它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二、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就中学生而言,非正式群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形成的自发性中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观点、态度、兴趣、习惯等相近的几个人相互吸引,相互认可,自然而然地结合成一个个小群体,无需学校班级认可,也无需社会正式承认。
(二)有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在非正式群体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感情逻辑,他们以特有的精神导向和共同的感情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准则。
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遭到其他人的指责和讽刺,冷淡和疏远,甚至以武力报复。
(三)群体的凝聚性在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相互信任,交流频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信息渠道畅通,传递迅速。
成员之间团结互助,步调一致,具有很强的内聚力,甚至在与班级的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宁可自己挨批,也不损害本群体或群体成员的利益。
(四)核心人物的权威性在自然交往过程中,有些人会由于个人的能力、品格、学识或者社会背景等被成员们所公认而成为“头头”。
在非正式群体中,这些小“头头”一般受人拥戴,号召力大、威望高、权威性强。
他能代表群体执行一种不成文而行之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从而控制其他成员。
三、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一)内在条件(根本原因):未满足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他认为:第一,人的需要会影响其行为,但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第二,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第三,只有人的某一级的需要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以上所讲的未满足的需要,是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心理学上的“刺激-反应”模式(如图1所示)。
中学生正是生理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学习以外的交流、沟通、友谊、被理解与归属感。
由于我国大部分学校尚处在应试教育阶段,班级往往不重视满足学生某些正常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集体活动少而过于呆板,这样正式群体逐渐失去了对中学生的吸引力。
正因为中学生有这样的社会交往、情感、归属的需要,如果这时有一定的非正式组织的“刺激物”,那么,中学生就会立即产生“反应”,其行为是:把情感和注意力移向非正式群体,从而满足“归属”“安全”等心理需要。
(二)外在条件:中学生具有共同的时空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来说,时空条件完全是外部的,但却是必需的。
正如前文所述,非正式群体具有交往频繁、关系融洽的特点。
这要求群体成员之间必须有相同或相似的时空条件。
时间条件是指有共同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条件是指有共同的学习生活地点。
中学生有着共同的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有着共同的学习生活空间,这些共同之处,为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核心条件:成员间具有共同的要素这是各种非正式群体差异化的核心,也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群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要素。
这些要素有很多种,如:共同的爱好、兴趣和信仰(比如爱好武术、军事兵器,爱好电脑或棋类,或者对某明星有共同的崇拜);大家有共同的看法或利益;有类似的经历或背景;有同乡、同学、本家、邻居、亲属等亲缘关系。
(四)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机理的综合模型普通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发生的。
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需要引起的。
在以下两个条件下,需要会转化为动机: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
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第二,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
综合心理学理论及前三点分析,我们可以构造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机理的综合理论模型。
1. 数学模型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机理的数学模型可以表述为:f(x)=f[x1,(x2,x3),x4]。
其中:函数f(x)表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行为,它由四个变量决定,x1表示内在需要,x2表示吸引力,x3表示排斥力(排斥力和吸引力共同作用,形成刺激),x4表示外部环境。
进一步,可以把以上函数关系表述为线性形式:f(x)=ax1+(bx2+cx3)+dx4。
其中变量含义同上。
具体的系数可以在具体的群体中,通过调查统计获取。
2. 逻辑模型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行为,是由四个变量决定的,首先是学生有情感与归属的内在需要,该需要在正的吸引力(即上述的共同爱好、利益、亲缘等核心条件)和负的排斥力(正式群体对群体内个体个别需求的忽视)作用下形成刺激,刺激使得需要变为动机,动机在时空环境(个体间有共同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下促发了最终行为的发生(如图2所示)。
四、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非正式群体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班级的命运,决定一个班级的管理绩效。
而如何能有一种好的行为呢?原来,威廉·詹姆斯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话:“播下一个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所以要找班级管理绩效差的原因,最终要归根于没有一种正确的观念与思想。
一个班主任要管好一个班级的非正式群体,首先,他(她)必须重视它,并从理论上厘清它的性质、特点、类别和表现形式,才能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办法去管理。
(二)找出成因,对症下药从安全与紧密两个维度来分析,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分为消极、破坏、中间、积极四个子群体。
对不同的子群体,班主任切不可不分性质,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一刀切。
班主任应该找出其不同的形成原因与群体运行模式。
(三)制定严厉的制度,规制对班级有害的群体有两种子群体,他们是消极或破坏型的。
一种是不安全,也不紧密,它的活动总是与班集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小摩擦,具有消极作用。
如经常迟到旷课者、经常违反课堂纪律者、聚集抽烟者,等等。
对于这种子群体,他们一般关系不紧密,班主任一方面要用严厉的制度来规范他们;另一方面,可以控制模型中的外部环境,即打破该子群体形成的时空条件,在时间、空间方面找出办法来隔离群体成员;最后,还要借以和谐的班级文化来感化他们,达到教育与成长的目的。
而对于破坏型的,成员间非常紧密,群体成员对“小头头”言听计从,凝聚力极强,破坏性大,如学校里的盗窃、赌博等非法群体。
学校应该坚决打击这种小团伙,特别是带头者。
对于小成员,班主任也应该说服教育,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四)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吸引有益的群体有两种非正式群体,他们是亲班级型的。
一种是如互帮互学群体,课题攻关小组等,他们既安全又紧密型;另一种是如篮球、棋类爱好者群体,他们是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团体,成员之间是为了自娱自乐。
这种群体很安全,但不紧密。
对于这两种群体,班主任首先要控制排斥力的产生,注意尊重甚至是支持鼓励(即鼓励吸引力)这些小群体成员的活动。
另一方面,班主任应该积极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尽量把这些群体行为吸引到有利于班级绩效管理的轨道上来,即把排斥力变为一种班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1] 李靖. 管理心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斯蒂芬. P,罗宾斯. 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 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全球化视角[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 郭毅. 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孙秋兰. 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20).[6] 吴玉莲. 班级管理与非正式群体[J].理论观察,2002(4)[7] 张成有.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J].班主任,2004(3).[8] 张天春.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成因及对策[J]. 洛阳师专学报,2000(19).[9] 王玉婷.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评价与引导[J].宁波大学学报,2000(1).[10] 胡绍元.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休的构成及其影响[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