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问题

浅谈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问题

学期作业学科名称:学年论文指导老师:问延安姓名:郑成班级:行政管理111班学号:119124214浅谈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问题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结合部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亮点。

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对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与此同时,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步对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强烈地制约作用。

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重视与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城乡结合部和整个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纽带;城市郊区化;乡村城镇化;生态环境;治理一、城乡结合部目前的环境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原属郊区的村庄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城区范围,形成了一片片大小不一的居住小区。

城乡结合部的“都市村庄”正是在从乡村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

城乡结合部的小区大至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城中村”;二是一个或若干个居委组合成的住宅小区;三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生活区;四是房地产公司新开发的居民生活小区。

其中,后三者由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实行较规范的管理,问题都不大,城乡结合部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是“城中村”。

这些被城市用地所包围的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经济上由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收入以第三产业与土地收益为主;在空间上由城乡边界分明向城村用地互相交错、边界模糊转变。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特殊,加上村镇干部和村民规划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土地是自己的,不按规定划,摆脱规划,突破规划搞建设的现象非常普遍,到处是“一线天”,“握手楼”工程,盲目发展“马路经济”和“围墙经济”。

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

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

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农村社区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探讨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

一、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农村社区的治理首先需要加强基层自治能力。

通过设立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实现民主决策和权力下放。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选举和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让农民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提升自治能力。

二、发展社区共建共治机制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引入社区共建共治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社区警务室、专职社区干部和志愿者队伍等方式,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和文化建设。

同时,建立有效的社区纠纷调解机构,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实现社区共建共治。

三、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首先,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四、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加强社区组织的建设。

这包括加强村级组织的作用,促进村民自治和决策的民主化。

同时,也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社区组织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组织力量和经济收益。

五、拓展农村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除了居民和政府部门外,还可以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通过建立社区合作共赢机制,实现各方的利益平衡,提高农村社区治理的效果。

六、推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建设农村社区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化的公共服务。

例如,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平台,方便居民在线办理各类事务。

同时,还可以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七、加强农村社区治理的法制建设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三篇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三篇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三篇第1篇: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我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水平,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实施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策略,按照“分类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运用疾病“三级预防”的理念,通过健康教育、膳食指导、身体活动促进、随访管理等关键措施,对辖区内慢性病的居民进行监测,为慢性病人群提供连续、综合、方便可及的防治服务。

利用慢性病风险评估技术,明确和量化个人及区域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并按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实行分类干预管理,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水平,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全面提升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

二、主要目标指标(一)总目标指标力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五星级乡镇占**%,四星级乡镇占**%以上。

工作指标:1.居民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

2.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以上,服药率达到**%以上;血压控制率达到**%以上,血糖控制率达到**%以上,脑卒中、冠心病发生率、死亡率逐年下降。

(二)具体目标指标根据现阶段我区各乡镇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实际,采取星级制度科学设定每个星级的的目标指标,力争在三年内,完成五星级乡镇管理病人和亚健康人群(即高危人群)、四星级乡镇实行病人分级管理、三星级乡镇提高病人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等目标指标任务。

1.五星级乡镇目标:深化三级管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稳步推行高危人群干预,减少危险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以点带面有步骤的实行分层管理,监测靶器官受损。

工作指标:(1)35岁及以上首诊测血压率达到**%以上,异常血压复查率达到**%以上;(2)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以上;(3)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服药率达到**%以上;(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以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5)居民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以上,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以上;(6)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报告发生、死亡率下降5%。

整体性治理与组织化发展: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途径的新探索--以上海城郊S村违法建筑整治为例

整体性治理与组织化发展: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途径的新探索--以上海城郊S村违法建筑整治为例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梳理
2015 年 7 月国家出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ꎬ并于 2019 年 5 月进行了修订ꎬ该法案对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ꎻ而党的十八 大ꎬ尤其是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多次强调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和 法制化的社会治理体系ꎮ 学界紧跟时代脉搏ꎬ顺应社会需求ꎬ展开基层社会 治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ꎮ 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ꎬ发现主要从社会治 理的主体内涵、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社会治理的变 迁历程四个方面展开ꎮ
社会治理就是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ꎬ确保人民安 模式ꎮ 而且ꎬ当下的社会治理不再单单依靠发
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ꎻ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ꎬ激 发社会组织活力ꎬ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十八届三
展这一前轮驱动ꎬ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 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全面治理ꎮ[6]
中全会报告ꎬ2013)ꎮ 而对社会治理的主体研究ꎬ
具有重要意义ꎮ
运、科技创新中心ꎬ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
三、整体性治理:基层 社会治理结构的再造
文之城、生态之城ꎮ 很显然ꎬ这样的生态之城不仅 要中心城区的生态达标ꎬ城郊的生态环境综合整 治也要跟上ꎮ 另一方面ꎬ2017 年上海市的常住人
以 S 村的违法建筑综合整治为抓手进行田 口是 2302 万ꎬ离 2035 年 2500 万的人口底线只有
野观察ꎬ基层社会治理在结构上体现了明显的 200 万左右的空间ꎻ建设用地面积是 3120 平方公
整体性治理特征ꎮ 整体性治理是在对新公共管 理理论批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治理理论ꎬ针对
里ꎬ离 3200 平方公里的底线只有 80 平方公里的余 地[11] ꎮ 上海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基本开发完毕ꎬ
公共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碎片化、孤岛化现象ꎬ整 只能是向存量要生存ꎬ向郊区农村要发展ꎮ 在这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是指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展的社区管理工作,旨在促进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一领域的考察与研究涉及多个方面,下面从几个关键点进行讨论。

1.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机制研究:研究社区管理机制,包括考察社区管理体制、权责划分、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寻找适应城乡结合部特点的社区管理模式,为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提供政策建议和经验借鉴。

2. 城乡结合部社区发展的规划和规范研究:通过考察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居住环境等方面,研究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发展规划和规范,提出合理的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方案,推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整体发展。

3. 城乡结合部社区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研究城乡结合部社区资源整合与利用,包括考察城乡结合部社区的资源分布、利用方式以及居民需求,提出合理的资源整合与利用策略,高效地利用城乡结合部社区资源,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4. 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与社区参与研究:研究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社区治理与居民参与机制,包括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方式以及社区组织的建设,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居民对社区管理的参与度,促进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5.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技术支撑研究:研究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技术支撑,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社区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推动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在社区管理中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水平和品质。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可以为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促进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优化和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及启示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及启示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及启示作者:黄伦宽来源:《重庆行政》2015年第06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同时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

创新社会治理,能够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对全面推进平安沙坪坝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石井坡街道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石井坡街道地处沙坪坝区东北城乡结合部,居民绝大多数为原重庆特殊钢集团公司职工及其家属,是一个典型的单位型街道。

辖区具有六大特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市政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破产带来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安全稳定压力巨大、各类特殊群体量大集中、居民生活艰辛困难。

辖区呈现“七多”现象:低保贫困人员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大病残疾人员多、两劳吸毒人员多、中年失独人员多、退休老人多、危房地灾多。

基于这种特殊复杂的街情,并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街道确立了“一个理念、一条主线、两个提高、三个抓手、四个重点”的工作思路。

一条理念即将“服务群众是街道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工作理念。

一条主线即将“多做打基础的事、多做暖人心的事、多做服务性的事”作为工作主线。

两个提高即“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三个抓手即“社区建设、基层党建、城市管理”。

四个重点即将“创收增长、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稳定”作为工作重点。

具体来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努力做好民生服务。

石井坡街道所辖各社区坚持每周三召开民情分析会,全面收集解决老百姓提出的各类民生诉求,做到居民反映的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推行街道自己摸索总结的“三遍一跟”工作法,做好“三个引导”,进一步加强对本辖区居民的就业服务。

推行街道自己摸索总结的“三四五”模式对流动人口进行服务管理,坚持“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市民化待遇”的宗旨,改称外来流动人口为“新邻居”,开展巷内无生人活动,实现了在服务中搞好管理,在管理中提供更好的服务,逐步消除流动人口管理中的“死角”和“空挡”,形成社区“新老居民不陌生、你我都是城市人”的和谐氛围。

创新型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模式研究

创新型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模式研究

创新型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

创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创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的研究。

一、创新型社区建设创新型社区建设是一种以创新和发展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

它注重社区文化和社会价值,通过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协作,性格形成社区文化和社会价值。

创新型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多样性的和营造人性化的环境。

这种模式在中国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创新型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是:注重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协作、强调社区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培育以及营造优质多样的人性化环境。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社区居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居民可以积极参与社区的事务管理,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社区氛围。

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创新。

从传统的“大锅饭”式的社会管理模式,到目前的以信息管理、智慧管理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这种变化和创新是社会不断前进的象征。

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试探和尝试。

根据不同的社区特点和需求,制定出相应的社会治理模式,制定出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构建起一套运行良好的社会管理机制和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的整合在人们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夯实基础领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创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创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的整合,可以让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更加深入。

这样,社会治理模式就可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也能更加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创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的整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认真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物资支持和社会服务。

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调研提纲

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调研提纲

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调研提纲共建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将有利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利于夯实社会治理底部基础;有利于激活直接面向居民的服务需求,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7-8月,我局围绕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决定》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关于加强和创新城乡基层治理》专项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由局长带队组织相关股室人员,分3个调研组深入到全县11个乡镇的部分村(社区),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对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进行了专题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城乡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全县两项改革调整后,村总数从87个减少到73个,减少村14个,减幅16%。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各村公共管理和服务群众平均达到2616人,超过全国2154人的平均水平,平均服务面积29.5平方公里。

随着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的持续推进,将实现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城乡整合发展格局的系统性再造、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结构性变革,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夯实底部基础。

(一)社区服务体系有效保障。

一是基础设施持续投入。

全县围绕居民需求,大力改进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持续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城乡社区阵地功能明显优化。

十三五期间,县财政分别投入城乡社区建设经费980余万元,新增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0.6万平方米;目前,全县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平均面积达到458平米,增长32%,实现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32平米。

二是城乡社区队伍有效强化。

目前,全县村(社区)委员平均年龄41岁,较改革前降低5.8岁;35岁以下有197人,占29.36%;大专以上学历有218人,较改革前提高17.2%,基本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

三是城乡社区干部报酬全面落实。

文章1:北京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文章1:北京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北京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创新——以北京市大兴区村庄社区化管理为研究对象袁振龙*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社区安全理论分析了大兴区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改善社区安全状况的探索与创新,介绍了大兴区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的背景、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了大兴区探索创新带给基层社区安全管理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村庄社区化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期,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边地区不断地被动纳入城市化进程,由于城乡之间不同的管理体制,城乡结合部地区成为流动人口聚居区,是城市服务管理相对滞后、安全隐患较多、违法犯罪现象多发、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痛感地带”。

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安全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市民生活质量和北京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社区安全理论分析大兴区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改善社区安全状况的探索与创新,目的是为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借鉴样本。

一、国内外关于社区安全的主要研究视角当前国内外关于社区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有社会学角度的犯罪*袁振龙,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与社区、治安管理、城市治理、犯罪社会学。

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北京社区研究基地重点规划项目“北京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问题研究”(编号:10AbSH081,负责人:袁振龙)的阶段性成果。

问题研究,治安学角度的社区治安研究,警务角度的社区警务研究,还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进的“安全社区”计划等等。

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聚居区多有研究,相关城市政府对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也是一种长久的传统。

社区安全是与违法犯罪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以来的犯罪社会学研究,主要受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的影响。

20世纪20、30年代,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的芝加哥学派主张从社会生态角度研究犯罪问题,他们广泛运用个案研究、参与观察等技术,对芝加哥城市的社会生活、外来移民、反社会群体及越轨行为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高发犯罪邻里关系易导致犯罪帮伙的观点。

调研报告: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思考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街道如何大力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现结合凉高山街现状,浅谈工作体会。

一、基本现状凉高山街地处XX市东大门,属城乡结合部,典型的棚户区,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呈条状分布,居我市“燊海井—恐龙馆”旅游精品线中段。

全街现有常住居民1.2万余人,辖凉高山、上田坝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个居民小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尽管我街的社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也较突出,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社区公共管理服务问题凉高山街属原工业老街,拥有纺织厂、化纤厂、水泥厂、无一二厂等大型国有企业。

随着纺织厂等国有企业改制,企业遗留问题较多,困难群体也相应增多。

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多,辖区下岗职工多达2000人以上,且年龄偏大,再就业难度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信访维稳任务繁重;二是两劳释放人员多,近110人,虽然都为其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但是对其思想转换工作跟不上,一定程度上还存有社会治安不稳定隐患;三是老年人、残疾人多,老年人占全街总人口的40%以上,残疾人达300余人,老年人服务、残疾人帮扶等相关措施严重滞后,致使街道、社区在管理上受到一定难度。

(二)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方面的问题1.社区硬件设施滞后,成为影响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

社区的基础服务设施一直显得“底气”不足,尤其在社区服务设施方面,社区基本没有户外活动场地;基本没有养老、健身等服务设施。

对社区公共服务人力资源、设施资源、项目资源都不能有效整合。

致使部分社区的办公场地受限、社区服务设施不全,加之社区现代化办公的设备缺乏,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开展服务相对较差。

因此,社区建设经费不足、设施不全,成为影响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

2.社区服务水平不能够满足居民需求。

目前,社区组织虽然日益成熟,但服务水平及质量仍无法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关于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也愈加重要,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完善的、科学的、创新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以保障城乡社区的和谐发展。

一、明确目标和任务制定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方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和任务。

我们需要以发展为导向,注重实效,明确城乡社区治理的方向和目标,把工作的重点和时间节点都做好规划。

为了保障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我们还需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分解和分配。

二、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共同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工作。

要做到统一思想、强化责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治理机制和管理体系,让社会各界都能够积极参与。

三、优化工作流程、完善管理体系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优化流程,完善管理体系。

我们可以先对现有政策进行评估,进而总结出有利于增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制度亮点。

然后,通过改进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工作。

四、抓住重点领域针对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方案,注重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加强指导和监督,提高管理效率。

作为重点领域,我们要注重治理质量和绩效,不断完善和创新、探索更好的治理理念。

五、加强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我们可以利用城乡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社会网络,强化业务应用,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效率。

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为基层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六、推动社会保障工作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核心是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我们要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强化建筑环保、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保障和福利需求。

七、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宣传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上,政府职能、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居民幸福安康的一种治理模式。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是必须的。

一、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背景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基于政府、社区、市民、社会组织等力量,以解决基层社会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治理方式。

中国社会正迈向全面小康的方向,不断地出现新的社会问题,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

因此,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便相应出现了。

二、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特点(一)公共参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益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更多的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而政府也逐渐赋予了公众更多的权利。

在现代治理中,公共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中充分发挥市民的作用,让市民以参与的方式共建社区、共同治理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合作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要求多个主体之间合作共治,用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来协调和处理社会矛盾、问题。

公共治理为社会各方提供了一种协商和妥协的平台,让问题更快地得到解决,在多元化的权力和利益中寻找平衡点。

(三)科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有赖于科技,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为公共治理模式提供了更多实现途径。

线上互动平台,短信、微信等社交工具,大数据智能评估系统,智慧城市等都是公共治理中的技术手段,提高了治理效率、方便了治理参与、实现了治理创新。

三、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路径(一)深化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减轻政府过重的责任,释放公共服务的活力;(二)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社区共建共治的实际效果。

学校医院、社区文化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是改善社区治理的重要体现,有效地满足了市民的各种需求;(三)促进政民互动,加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了解,拉近政府与社区之间的距离,使治理更接近居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向外 扩张。现 在的城 乡结 合部会 发展 成城 区 ,新的农村 区
“ 实 施城镇 化 ”是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现 代化 的重 要 内 容 ,是 我国在综 合分 析国情基础上做出的战略选择。第一 , 我 国城市化水 平低 ,严 重滞后于经 济社会发展 。根据第 六
次全国人 口普查的统计 ,我 国 目前城镇居住 人 口占总 人 口 的 比例为 4 9 . 6 8 % ,已经进入 城市化 快速发 展阶段 ,现 在是 加快城市化进 程的 良好 时机 。第 二 ,我 国城 市数量少 ,吸
城 乡差 别 ,实 现 了城 乡一体 化 。
经济社会 发展特殊 而又充满 活力的地 区 ,兼具城 乡生活方
式双重特征 ,不 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与乡村。 典 型意义 上的城 乡结 合部需要满 足三个 条件 :与城市 中心 区毗邻 ,兼具城 市与农村 的某些 功能 、特 点 ,行政管 辖 上不属于城市 街道管辖 ,而属 于郊 区的 乡镇 管辖 ;非农
理 、违章建筑难 以清理 、环境 卫生状况欠佳 、民生设施建设滞后等 r q 题。解决城 乡结合部社会 治理难题 ,应从推 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构建公众参 与治理机构 、完善社会治安 防控体系 、完善环境保 护奖惩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城镇化 ;城 乡结合部 ;社会管理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0 9 1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2 — 7 4 0 8( 2 0 1 4 )0 3 — 0 0 1 0 — 0 4 纳农村剩余 劳动 力的能力极为有 限 ,因此 ,仅依靠现 有的 城 市来吸 收、转移农 村上亿剩余 劳动 力是 不现实 的 ,积极 发展小城镇 是我 国实施新型城镇 化的最佳选 择。第 三 ,我
“ 十- -Z ”规 划纲要 中,我 国政府提 出 “ 城镇化 率提 高4 个 百分 点 ,城 乡区域 发展 的协调性 进一 步增 强 ”的任

城乡结合部整治方案

城乡结合部整治方案

城乡结合部整治方案引言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和农村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地区。

在我国,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农村环境污染等。

为了推动城乡结合部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整治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套城乡结合部整治方案,旨在优化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布局、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一、优化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布局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布局是整治城乡结合部的关键。

为了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应该合理划定城乡结合部范围,并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

1. 划定城乡结合部范围根据当地的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发展状况,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

一般可以以城市辐射区为基础,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和农民的迁移意愿,进行合理的划定。

2. 制定城乡结合部规划在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内,制定城乡结合部的规划。

规划的重点应该是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动与融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打造宜居的城乡环境。

二、改善农村环境农村环境的改善是整治城乡结合部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农村污染防治。

1. 农村垃圾处理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

同时,加大农村环境卫生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2. 污水治理农村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措施。

应该修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治理污水直排现象,保护农田水源和水体环境。

3. 农村污染防治加强对农村污染源的治理,包括农村工业、畜禽养殖等污染源。

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农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农村环境状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升级是推动城乡结合部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1. 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农民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

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创新

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创新

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是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然而,城市社区治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创新解决方案。

一、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1.1 社区参与度不高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的参与度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很多居民对社区事务关注度不高,对决策和管理工作缺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往往由少数人或机构掌握。

这使得社区治理缺乏民主性和代表性,不符合居民的真实需求。

1.2 知识技能匮乏社区治理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支持,但是一些基层社区缺乏专业化的社区管理人才。

这导致社区在规划、设计和落地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

1.3 缺乏合作与协调城市社区治理涉及多个部门、组织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与协调。

然而,现实中存在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畅通等问题,导致社区治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效果不佳。

二、创新解决方案2.1 加强社区居民参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是解决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倡导和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决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参与机制,包括举办座谈会、听证会、居民代表选举等,使居民能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2.2 建设专业化社区管理团队培养和引进专业的社区管理人才,可以提高社区治理的水平和质量。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在社区规划、环境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

2.3 加强部门间协作与协调改善城市社区治理需要部门间的协作与协调。

政府可以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确保各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明确、协同高效。

2.4 推进数字化社区治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社区治理也是一种创新方案。

政府可以建立数字化平台,为居民提供在线投诉、建议和意见反馈渠道,实现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实时互动。

城乡社区治理的异质性与整合研究

城乡社区治理的异质性与整合研究

城乡社区治理的异质性与整合研究城乡社区是城市和农村的交界地带,是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领域。

在城乡社区中,涉及到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城乡社区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乡社区治理的异质性城乡社区的异质性在不同地方表现得不同。

一是在治理主体上的异质性,即不同治理主体在城乡社区中的地位、权限和作用不同。

一般而言,城镇社区由城市政府主导,农村社区由村委会主导。

这种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城乡社区的关系,城乡差距容易加大,两者之间缺乏合作和整合的机制。

同时,城乡社区的治理也存在着区域异质性。

不同地方的城乡社区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治理需要因地制宜。

比如,城乡结合部需要处理好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同时推进,解决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问题,推进城乡统筹。

而山区农村需要解决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引导。

二、城乡社区治理的整合研究城乡社区治理需要整合不同的资源和力量,强化协同作用,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在城乡社区治理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整合。

一是政府与居民的整合。

政府应当及时回应居民的诉求和需求,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城乡社区治理。

二是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的整合。

在城乡社区治理中,应当注重整合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资源和力量,消除不同社区之间的隔阂和壁垒。

建立协同机制,加强城乡社区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流互动。

三是公共服务的整合。

城乡社区中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公平,需要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社区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政府应当加强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公正、高质量的社区公共服务。

四是社会组织的整合。

社区居民是城乡社区的主体,同时也需要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发挥他们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政府应当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与政府、居民的合作。

如何构建现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如何构建现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如何构建现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现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治理目标与理念构建现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首先要明确目标和理念。

目标应是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且治理有效的社区,让居民享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居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社区治理成为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城乡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

要强化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整合社区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推动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治理能力,让党员成为社区治理的先锋模范。

三、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通过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同时,要加强社区协商民主,通过协商解决社区中的矛盾和问题,形成共识,促进社区和谐。

建立政府部门与社区的协同机制,明确政府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和推诿扯皮。

加强政府对社区的支持和指导,为社区治理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要加强社区工作者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建立合理的薪酬待遇体系,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社区工作。

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水平。

五、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社区治理信息平台,实现社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方便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例如,开发社区 APP,让居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社区动态,反映问题和诉求。

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治理的灵魂。

要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多元主体联动:中国城乡结合部共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

多元主体联动:中国城乡结合部共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6), 3154-3159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6433多元主体联动:中国城乡结合部共治模式的 优化路径研究刘浩男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收稿日期:2023年4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1日摘要 多元主体共治是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了基层治理场域中党政机构、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的有效联动。

以多元主体共治为视角,在理论层面探讨各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以及运行机制,在实践层面明晰城乡结合共治实践的要素与困境。

城乡结合部共治模式优化路径中应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体制改革、激发各主体治理活力、社会资本有机嵌入等途径,充分探索其优势并加以完善。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多元共治,合作治理,社区治理创新,基层治理Multi Entity Linkage: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Co Governance Model in China’s Urban-Rural Fringe AreasHaonan Liu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Xiangyang Hubei Received: Apr. 19th , 2023; accepted: Jun. 12th , 2023; published: Jun. 21st , 2023AbstractMulti entity co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chieving effective linkage between party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residents in the field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agent co gover-nance, explore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each governance entity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clarify the elements and difficultie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 go-刘浩男vernance practice at the practical level. We should fully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joint governance model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by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promoting institutional reform, 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various governance enti-ties, and organically embedding social capital.KeywordsUrban-Rural Fringe, Pluralistic Co Governanc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Community Governance Innovation, Grass-Roots Governance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实现城乡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围绕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化,全面提升地区生活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作者:焦文成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24期
[提要] 本文以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创新路径为视角,探讨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首先,分析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的机遇与挑战;其次,分析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等层面提出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创新路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机遇与挑战;问题和原因;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9月23日
一、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机遇与挑战
社区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人民安心生活的基础保障,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平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更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和国家高度正视,我们正迎接着重大的机遇;但不可否认,在社区治理难度和模式上,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存在许多问题,有具体工作过程方面的问题,也有工作结果方面的问题;有公共管理的问题,也有社区自治的问题;有政府的问题,也有市场的问题;有公共部门的问题,也有非公共部门的问题;有集体的问题,也有个体的问题。

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仍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社区治理进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一)社区管理委员会行政化现象严重。

从十八大以来,政府正逐步转变职能,具体表现为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从社会层面来看,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在社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权利的下放,社区管理委员会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行政负担。

而社区管理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政府对于社区管理委员会起到指导作用,社区管理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政府和社区管理委员会是指导与被指
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

但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管理委员会逐步变成政府的一个附属机构,逐渐失去了社区的“自治性”。

社区管理委员会行政化的愈演愈烈,是社区治理的痛点和难题。

(二)体制转变遗留问题显现。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社会经济体制,资源配置也由政府主导转变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包办一切事务的情况也随之消失。

但是社会体制并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完全建立,依然存在社会体制滞后与经济体制转变的现实。

现在来看,政府依然是社区服务、建设的主体,建设的规模、投资的规模以及发展的规模都收到政府的管制。

居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政府实际解决的问题并不不接,有一些居民需要的,政府没有解决;有一些居民不需要的,政府帮忙解决了。

政府并一定时时了解居民的所想所思所虑。

导致居民一些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三)社区人才严重匮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會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来,我国社区人才呈现严重匮乏的态势,总体人才数量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社区参加工作,虽然现在政府推出一些鼓励措施,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但是大多数青年人只是将基层作为其以后升职的跳板,并没有扎根社区的决心,这就决定了其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认真程度;另一方面,现在的社区领导干部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虽然他们懂得本社区的现状,但是对于国家的新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理解不足,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治理的需要。

当前社区治理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简单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对于社区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要求,新形势下经过培训的高层次文化水平人才是社区治理的必然要求。

三、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创新路径建议
通过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理论和研究成果,从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体系的上述内外部环境分析,现从以下方面提出其创新路径建议:
(一)完善社区管理体制
1、对街乡等政府组织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规定街乡等政府组织要发挥区政府派出机关“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能,发挥强化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自治组织的作用,确保街乡等政府组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进一步理顺政府和社区的关系。

确立社区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定位,政府不直接干预社区的自治事务,树立社区对辖区内事务的管辖权,打破旧体制的条块分割。

在旧体制下,政府部门对社区的管理是依靠各自的“条”来实现的,“条”与“条”之间缺乏协调,很难形成合力。

另外,在传统体制下,单位制的惯性运作,单位与社区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社区管
理机构缺乏足够的权威,难以对社区事务形成统一管理。

所以,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社区的关系,减少社区的行政事务,赋予社区更多的权力。

3、扶持社区居委会成长。

调研发现,部分城乡结合部社区刚从村委会体制转制而来,有些社区也刚刚成立不久,因此诸多方面还不太完善。

不论是从理论要求还是实际情况来看,社区居委会在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给予扶持与帮助。

从具体情况来看,扶持与帮助社区居委会成长的责任主要由区政府和街乡基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承担,主要可以从政策与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例如在政策倾斜、制度完善、项目资金申请、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培育社区的社会资本和道德品质
1、培育社区的社会资本。

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人际交往之间的情感沟通越来越少,人们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作为个体本身所对于地域归属感,情感交流需求,被认同被重视等等,这些心理需求越发迫切。

此背景下,社区的社会资本对于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社区社会资本的核心是共享,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共享彼此的信息,共享彼此的想法,相互交换经历经验,互惠互助,来提高社区管理的效能,降低社区管理的成本。

社会资本不但满足了人们对于情感归属的欲望,也解决了社区管理的资源匮乏,思想创新枯竭的问题,对于社区民众的生活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高效获得社区社会资本,需要有效地恢复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培养社区内部公共精神,建立良好的社区信任体系,提高居民对于社区发展的认同感。

同时,社区精神本身不但是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途径,它更强调在对于社区公平,社区责任的一种承担,对于社区道德,社区服务的价值体现。

具体包括乐善好施、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帮助他人的积极思想。

加强社区社会资本的再造,一定要从社区公共精神角度出发,全面宣传,教育社区上下努力齐心,营造良好氛围的积极理念,使社区内部的百姓能够理解、信任社区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公正、平等地对待日常生活每一件事,互助合作、积极创新,形成良好的氛围,唤起民众对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和的关注,弘扬互助互爱和社会资源共享的中华传统的美德,从而更好治理社区。

2、完善道德调控治理构架。

(1)成立社区伦理委员会。

在道德调控治理框架中应引入社区伦理委员会,来填补道德评判与行为校正之间的空缺,以建构一个严密的治理程序。

(2)建立健全信誉机制和赏罚机制。

确立一個有利于维护社区正义的赏罚机制,从根本上激发业主的荣辱感,从而实现抑恶扬善、祛邪扶正的目的。

例如,可以建立社区业主信用档案、建立有效的赏罚机制。

(3)强道德文化的培育。

在完善社区道德治理框架!配套制度的同
时,还必须营造与之匹配的强道德文化,提高业主的道德意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社区道德规范宣传的长效机制、突出道德教育主题、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
[2]董娟.过渡与转型:管理哲学视野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以我国街道办事处为考察对象[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5).
[3]汪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J].新视野,2010(2).
[4]陈天祥,杨婷.城市社区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5(3).
[5]陈家喜,蔡国.管治、自治、共治: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结构转型[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3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