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二轮串讲稿4
201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考点解析:(必修4)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知识解读总体论述必修部分共四个模块,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必修4。
对《考纲》和《说明》规定的必修4的考点,考生既要站在提高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目标高度上进行理解,还要具体弄清楚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有效复习必修4,关键是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要到位,明确重点、难点和热点,在抓住重点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把点连成线;在对教材逐层、逐段分析后归纳出要点,由线到面构建知识网络。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高考导航二、知识体系三、高考考点(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四、高频考点纵观近几年高考,本专题命题较少,试题集中在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形态等考点,一般为选择题,难度也小。
例题1、(2010年江苏单科,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例题2、(2009年江苏单科,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第一次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五:联系热点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高考导航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12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对本专题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浙江卷第27题考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江苏卷第28题考查了尊重规律、第27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山东卷第31题考查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新课标全国卷第22题和山东卷第24题考查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福建卷第35题考查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江苏卷第29题、北京卷第40题考查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09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生活与哲学(考点背诵+ 易错易混知识+精选习题)专题二 新人教版必修4
09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背诵+ 易错易混知识+精选习题)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考点知识背诵部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部分:1.正确的自然观2.为什么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的?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4.规律的含义、规律客观性、普遍性的含义?5.规律客观性原理、主观能动性原理(合在一起也叫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6.为什么意识依赖于物质?7.意识的作用?8.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解实事求是四个字的分析?9.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0.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合在一起称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论部分:1.实践的含义、特征、分类?为什么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分别是什么?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②③④;认识能反作用实践)4.真理的含义?真理客观性的理解?真理是有条件的理解?真理是具体的理解?5.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6.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易错易混知识部分1.哲学中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3.运动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 × )4.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 √ )5.离开物质谈运动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唯心主义,因而都是错误的。
( × )6.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 × )7.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完整word版)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哲学范文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核心资料第一二单元哲学思想与探究世界的本质【本单元复习策略】一、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对于本单元的复习关键要把握一个核心,认识六对关系,理解七个概念。
一个核心就是探究世界的本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六对关系是指,处理好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七个概念就是理解哲学、物质、意识、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真理七个概念。
二、立足哲学体系,把握专题版块:本专题属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范畴,唯物论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认识论主要揭示了认识从何而来,阐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三、强化学习方法的讲练:本专题的复习可以采取核心发散思维的方法。
立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合理整合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意识的作用。
立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实践的特征和认识真理的过程。
【核心知识解读】1.哲学基本派别的区分(1)哲学基本派别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2)全面认识哲学的基本派别在哲学的两个对子中,由于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2)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课件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一定方面、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领域的普遍真理。
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和真理标准,涉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探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
唯物论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中三大规律的内涵及其应用;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历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难点
如何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认识论中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历史观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联系的多样性
任何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联系的条件性
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体现了发展的前进性;同时还应看到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体现了发展的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03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梳理与技巧点拨(Word版,15页)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专题专题一哲学思想与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考点一哲学及其派别在哲学的两个对子中,由于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核心发散】哲学概念及其相关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哲学的缺陷以往哲学都存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互脱离的局限。
以往哲学因为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所以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都陷入唯心主义怪圈。
(2)关于哲学与时代精神及真正哲学的作用①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真正哲学的作用从对时代的作用看,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可以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因此,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从对个人成长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义①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②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讲义
•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一切从实际பைடு நூலகம்发, 实事求是;当地政府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的 实际,发展经济。
质特征;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 观点。 •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4、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5、人们在劳动中创造戒指,实现人生价值
6.真理的含义及其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7、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8、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
复习策略:
• 一、考点内容解读 • 1、搭建框架,宏观把握 • 2、注重细节,赢在细微
二、易错易混警示
易错易混警示:
•一、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 赖于人的意识,不再具有客观性。
错误。人类能够制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事物, 表明意识的重要性。
但是人类的活动需要在客观事物存在的基础上 进行。所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不以 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易错易混警示:
• 二、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为人类造福。 (注意:和规律搭配的动词)
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类不可以改变、创造规律, 但是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造福人类。
易错易混警示:
•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 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 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 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可见( )
•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
2013 哲学第二轮复习学案专题四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一、【考点再现】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生价值及其实现: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重点整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4、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5、价值观导向作用:6、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7、价值创造和实现:三、【易混易错】1、理论:(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表现在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6)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c09《生活与哲学》串讲复习二:唯物辩证法专题.pptx
学无 止 境
【典题训练】 2004 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 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 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 是 “扬弃”的过程
学无止 境
【典题训练】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 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 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学无 止 境
高三《生活与哲学》串讲复习二:《唯物辩证法专题》学案 主讲教师:何石明
【构建主干体系】
【核心要点突破】
【练一练】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
内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无 止 境
(2)联系 ①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 ②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外部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即外因,它是事物发展不 可缺少的条件。
《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专题:唯物辩证法(原创)
【例题3】(09模拟) 数十年不遇的大风雪天气,让南方部分地区几乎 陷入瘫痪状态,雪灾引人深思。有关专家指出:战胜 自然灾害往往牵涉到跨企业、跨行业跨省市的协同努 力,中国应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国家应急机制来协同 抗灾;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 中,要慎重考虑各种灾害的可能性,尽量避免出现 “一失皆失”的那种局面,提高抗灾能力;从上至下 建立全民忧患意识,未雨绸缪。 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谈谈应如何战胜自然灾害。(10分)
要求(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 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 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 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 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 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注 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 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 的优化趋向。总:系统优化 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 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陈云林指出,一年多来,海协会和海基会平等协商、善 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推进,我们签署了一系列有利于两 岸经济发展和民众福祉的协议。这些协议的落实和推进产生 了无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变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正是两岸同胞互蒙其利,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两岸正面 向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部分的联系。现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的影响,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该地区带来发展的有利条 件;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例2】: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将 率先动工。港珠澳大桥跨海逾35公里,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 大桥。 目前,粤港澳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近20%,三地紧密合 作已有实力参与世界城市群的竞争。广东的发展离不开港澳, 粤港澳的发展与三地互利合作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广 东承接港澳产业转移,通过加工贸易发展壮大,粤港澳合作 , 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澳门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使港澳 之间出现了第一条陆路快速通道,这比以往减少2/3交通成本, 意味着澳门进入整个港珠澳的一小时经济圈,更好地促进三 地的合作和发展。 请运用联系观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建造港珠澳大桥的认识?
《生活与哲学》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范文
《生活与哲学》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一、高考考点解读考点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固有属性(4)物质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
(5)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2、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①区别:A、哲学上的物质(定义:略)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②联系:A、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
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它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注: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根本),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注意: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追综演练】1、(08海南20)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四、哲学生活
(对 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立) 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
表现
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
态,如社会和谐发展、 国家间和平共处等 的状态,如局势动荡等
特点 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它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①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 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 联系 ( 统一 ) 和发展。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 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斗争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 相互联结的
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矛盾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双方相互依赖,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
区 含义
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
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
别
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即相互渗透, 相互
标准 );把认识应用到了实际
中去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对实 践具有反 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 的认识 —— 真理对于人们的 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视科学理论 的指导作用,坚 持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
材料中涉及理论的指导, 科学 发展观的指引等词体现了科 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 )对应法理解真理的特征与认识的发展过程
真理
认识过程
要求
真理是 客观的
内容客观,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检验标准客观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复习课件-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③从发展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带有客观物质 性)。
结论: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
4.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c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2)客观性: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违背规律必然遭到惩罚
1、世界观就是哲学。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也是方法论的 学说。
4、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 5、哲学是自然、科学和思维知识的总和。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7、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科学之母。 8、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
哲学第一单元复习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
2.哲学与具体科学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b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1)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区 (2)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 别 结果
真题回眸
1、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2、你有你的世界观,我有我的世界观,我们都是哲学家。 3、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不自觉地接受某种世界观的指导。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认识问题,其实 哲学只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6、哲学需要反思,需要认识“思想”、认识“认识”,这是 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7、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8、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刘时代的发现都会推动唯物主义的 发展
12月4日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书知识串讲
备课内容: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
备课时间:2014年12月4日 备课地点:高三年级文综办公室 备课组成员:李素娟 张有清 主备课人:李素娟
李素娟:哲学与生活这一部分的理解要先分四个范畴: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然后理清每一个范畴下有哪些基本原理。
然后对每个原理的基本内容和对应的方法论熟记并理解。
对照典型例子理解每一个原理很重要。
对书本上的例子要与课本知识对应的起来理解。
注意回答主观题要把原理、方法论和材料分析三者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历史观
(一)理清三关系、八概念
社会 存在 社会 现象 社会 意识
人口地理环境
生产力
生产方式
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制度设施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2.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实践(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因素、根本动力 ◆变革社会实践(阶级斗争或改革)反作 用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实验(含改革试点)通过直接获得 真理性认识指导并推动生产实践与变革社 会实践
◆自我否定——(对立统一规律) ◆联系和发展环节 ◆实质是扬弃——肯定与否定对立统一 3.创新意识 ◆创新形式 ◆创新作用
三、对立统一规律
(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基本属性) ◆斗争性(对立关系) ◆同一性(统一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渗透、 包含与转化)
◆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
◆落脚点: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斗争性作用
认识及主客 认识多元性与反 体条件制约 复性(矛盾规律) (联系观) 联系多样性 建立具体联 系(主观能 动性与矛盾 特殊性) 价值判断与 价值选择 (物质和意 识关系) 社会基本矛 盾及其解决 具体把握联系与 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矛盾主次方面及 其关系
三
改变建会存在 与社会意 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 意识;社会 发展规律; 人生价值及 其实现 社会的主 体与发展 规律(真 理和价值 的统一)
2.改变和建立具体联系
创新发展
人 们 根据事物 固有联系 改变事物状态 调整原有联系 建立新 的联系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本质联系并实践利用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发挥能动性与尊重客观性的统一
(二)发展观 1.发展普遍性和实质→→途径和状态
◆认识的发展——(认识论) ◆社会的发展——(历史观) 2.辩证否定观→→革命批判精神
感性到理性
反复性 实践 无限性
动力
实践
认识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上升性
来源
目的 标准
★唯物论体现 认识(意识)根源、依赖于实践(物质) ★辩证法体现 ◆联系观 ◇认识受主体和客体条件的制约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综合思维) ◆发展观 ◇认识过程的飞跃 ◇认识的反复性与上升性 ◇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创造思维)
《生活与哲学》
二轮串讲稿
2011
二
意识的 本质 认识反复 性;实践 和创新
2012
获得认识的 途径 认识的反复 性;真理的 条件性 辩证否定观 与创新意识 (联系、发 展、矛盾)
2013
2014
2015
2016
意识作用 意识作用 意识作用 (实践、联 (实践、矛 (实践) 系、矛盾观) 盾转化) 认识多元 认识反复与 性与上升 无限性 性(矛盾) 改变具体 联系(创 新)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联系多样性 与建立具体 联系 对立统一与 发展观
双方力量对比变化→→性质地位转化 (量变) →→ (质变) ☆同一性作用 依存: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因素; 转化:特别是性质转化与“相互促进”
(三)对立统一观点 (矛盾观点或矛盾分析法) ★精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普遍性 任 何 事 物
统一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坚持两点 论和重点 论的统一
特殊性
3.突出表现: ——认识(基础)和利用(目的)规律 (认识本质联系并加以利用) 4.根本要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表现”)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两结合”) ◆尊重客观规律(成功基础和决定因素) ◆立足客观条件 ◆端正主观因素 (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等)
二、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一)联系观 1、具体把握事物联系 ★依据:普遍、客观的与具体、多样的 ★要求: ◆具体把握存在发展各种条件 ◇客观和主观 ◇内因和外因 ◇有利和不利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义)
◆矛盾观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特殊—普遍—特殊”(归纳和演绎相结合)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的基础
(矛盾特殊性是区分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既要一分为二又要抓住主流和本质)
◆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重点突破】 一、意识本质和作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一)意识的本质 ——客观事物 在 人脑 中的 反映(主观映像)
内容来源 生理基础 对物质依赖性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客观性 形 个 近似性 式 体 超前性 主 差 虚幻性 观 异 意识的主观性 相对独立性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1.能动地认识世界 (1)表现: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2)如何:(认识论和辩证法) 过程: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
社会意识能 动作用与价 值观导向作 用
社会矛盾及解决 (矛盾规律) 价值观导向作用 与价值判断和选 择标准(真理观)
★主观题考查启示 ◆设问知识指向明确 ◇侧重考查知识内涵和深度 ◇兼顾考查知识的内在联系 ◇重在考查知识运用和阐述 ◆五大部分轮番考查 辩证法作为思想方法贯穿其中
★客观题考查启示
◆侧重考查知识的融会贯通 ◇知识的内在交汇◇五部分内在统一 ◆突出考查知识核心和精髓 ◇意识能动作用(认识和实践) ◇认识发展过程(辩证的发展) ◇具体联系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发展和创新(认识与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规律(矛盾及实践解决) ◇价值判断和选择 (客体与主体、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2.能动地改造世界 (1)表现:反作用于客观对象与自身生理
联系和发展
认识反作用 实践能动性 社会性 历史性 生产 实践 自然 改造 革命 改革 社会
意识 认识
指导
实践
客观 对象
直接现实性 主观见之于客观
创造出 原来没 有事物 创新和发展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价值观导向作用
(2)方法: ★联系观:系统优化法 ★发展观:创新意识(科技与体制的实践创新) ★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坚持一分为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矛盾关键) ◆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矛盾问题精髓)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