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重点

合集下载

大学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版教材期末复习重点、考点、知识点

大学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版教材期末复习重点、考点、知识点

注意:(1)知识点包含标题和标题下的具体内容。

加粗线的为重点原理,重点原理容易作为材料分析题的考点。

(2)本知识点仅作为要点提示,具体内容要根据本知识点看教材。

导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意识与人工智能。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的实质。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三大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马原的重点

马原的重点

马原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被称为“马原”。

本文将重点讨论马原的三个重要方面。

1.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存在的产物,而不是独立于物质世界存在的东西。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变革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趋势。

2. 阶级分析和无产阶级革命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阶级组成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地位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

通过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源。

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使得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推动力量。

无产阶级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阶级消亡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

3. 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路线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推动力是阶级之间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

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可以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人民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者。

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人民群众路线倡导人民民主,促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巩固。

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核心思想是我们学习马原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社会变革的规律;阶级分析和无产阶级革命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和变革的路径;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路线指导了社会变革的实践和发展。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必背学习知识重点

《马原》必背学习知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7.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1存在就是被感知.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物是感觉的复合)。

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1理在事先。

2神创造和主宰一切。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4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9“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10.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水、土、风、气)。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14.“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5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16.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机构理论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它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辨证关系)。

P5 18.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9.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是(朴素唯物主义)。

2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观)。

2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劳动产生了语言)。

2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①辩证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显示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意义: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和意义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两者相互依存②:二者相互包含意义: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5、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的认识结合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
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变革的方向。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体。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和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决定了
社会的发展方向。

4. 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必然发展阶段,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5.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专政,实现对资产阶级的领导,并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6.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问题,提出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

8. 全球视野: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和普遍性,要以全球的视野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世界社会主义
革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总结(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总结(马原)

马原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内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

马原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整理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原理,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是反对唯心论的一种哲学思想。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本质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或思维是世界的第一性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认识才能达到真理。

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性和斗争性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

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出,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特殊性。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通过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

四、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变革的驱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逐渐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五、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人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决定社会的发展。

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内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

①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

本质一般、普遍,现象个别、具体;本质相对稳定,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在内,现象在外②本质与现象相互依存。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3)原因与结果是揭示现象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堆范畴。

原因是引起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现象引起的现象①原因与本质相互区别②原因与本质相互转化、相互依存(4)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衰亡的一对范畴。

必然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①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以偶然的形式表现;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决定偶然②必然与偶然相互转换,某一过程的必然可能是另一过程的偶然;反之亦然(5)现实与可能是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对范畴。

现实是相互联系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事物包含的、暗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①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②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4、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2)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3)辩证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事物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环节。

否定初步解决矛盾,但事物仍是片面的,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5、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结构主要是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①实践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具有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②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③实践中介指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手段、工具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工具的程序和方法(3)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观系,其中最根本的是实践关系。

(4)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性地变化发展的。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5)实践的多样性:实践可分为三种基础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主要形式为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科学文化实践。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它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受其制约并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实践。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6、价值与价值的基本特性(1)价值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2)价值的基本特性由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四个方面①主体性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练习,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一方面,价值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另一方面,价值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将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的存在②客观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的价值关系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一方面,主体的存在和需要都是客观的,不是抽象的;另一方面,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③多维性指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同一客体对主体的不同需求有不同的价值④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①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和社会的巨大进步②生产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科学革命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和社会经济结构(2)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问题,原因是:①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的消极后果的强力控制手段②与一定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而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2)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一中心上下波动(4)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5)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①社会资源的浪费②阻碍技术的进步③造成收入两极分化9、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10、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①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的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②资本集中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被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2)垄断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联合或协助,对一个或多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3)垄断产生的原因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时,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作或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就会形成垄断③激烈的竞争给垄断双方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形成垄断(4)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或多个经济部门中,占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5)最简单最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时短期价格协议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地区的限制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水平分工取代了国际垂直分工成为了居主导地位的分工方式。

这种分工方式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贸易全球化。

即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③金融全球化。

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增强,使全球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④企业经营全球化。

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

通过母公司与分支机构的各种形式的联系。

实行跨国投资和生产的过程(3)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4)经济全球化的有益影响①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人类的交流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④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⑤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与地位不平等②经济全球化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恶化③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6)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①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他更好地惠及各个国家、民族②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惠普、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多样性的原因①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重要条件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2)如何走适合自己的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1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必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性(2)在共产主义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