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2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202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高考真题]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知识整合】新中国外交发展阶段特征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6年):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成就:①1949年,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④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促成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③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⑤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
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⑥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时间成就1971年①重返联合国(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②“乒乓外交”;③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尼克斯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2年①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态度,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②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8年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增分策略01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王位世袭制(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2.分封制(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1)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5.突出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独立性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等级森严:统治阶层内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重点深化]从周至秦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易错练1因望文生义而误选《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一)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专题限时集训(一) 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建议用时:30分钟)微专题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
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由此可知(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B.王位世袭制的完善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D.贵族政治正式形成A[商王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而周王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商王、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不同,未涉及王位世袭制是否完善,排除B 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才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 项;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排除D项。
]2.(2020·某某质检)西周的封国,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型。
其中,前三种群体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其他则无足轻重,西周分封后三种群体主要是出于( )A.推行仁德的旨趣B.防御狄人的思量C.拓展疆域的需要D.羁縻笼络的考虑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为了巩固其统治,周王不得不分封一些先代贵族,即题干中的“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说明周王分封先代贵族的主要目的在于笼络和羁縻,故选D项。
]3.(2020·某某一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贵族宗法血缘关系有所松动B.君主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有限C.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基础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体现了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的问题,故选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松动,排除A项;秦的统一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D项。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2022年度第三轮第二轮复习教材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比较项时间背景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直接: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质农实行余粮征集制业主不要同内点容工实行工业国有化业商取消商品贸易贸分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配食”政治影响经济效果特点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到途径按劳分配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① 苏联经济复苏后,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② 苏联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2)方针的制定: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决定(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① 1926年至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同时新建了数千家新企业;从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12讲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和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课件
(4)德意志帝国 ①确立:1871年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内容: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 命并对其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其对政府 缺乏监督作用。 ③特点: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④影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德国跻身世 界强国之列。
④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 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保障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 ⑤贸易中心变化。1400—1700年,西、葡、荷兰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 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
(2)影响 ①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 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②从道德的角度看: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 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③从文明演进角度看: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 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第12讲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和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考点一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两次工业革命 (1)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明者
工匠
科学家与工程师
科技含量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首先发生于英国,逐步扩展到其他 发展进程
国家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 行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第12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
政治上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一从边1倒95”0 年指到的1是95倒1 向年,以中苏华联人为民首共的和社国会不主仅义同国印家度,、故印度A尼项西 错亚误、;缅和甸平和共巴处基五斯坦项四原个则亚是洲1民95族3 年独提立出国家的建,与立了题外目交时关间系不,符而, 故且同B瑞项典错、误丹;麦中、华瑞人士民、芬共兰和四国个成欧立洲之资初本,主确义立国了家独建立立自了主外的交 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C ) 和A.平“外一交边方倒针”,意故识C形项态正外确交;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 1955 年 万B.隆和会平议共上处提五出项的原,则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 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政治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
阶段特征
政治上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4.下列对表格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1971-1972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
时间 国家
1971 年
1972 年
科威特、土耳其、伊朗、黎巴 亚洲
嫩、塞浦路斯
日本、马尔代夫
尼日利亚、喀麦隆、塞拉利昂、毛里求斯、多哥、马达加斯加、
非洲
卢旺达、塞内加尔
政治上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 整
国际格局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 对峙格局形成
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 同存异”的方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普遍认同的获得”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9届高三·某某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 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各国不再遵守礼器形制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
由“刺举”“公卿……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答案为B项。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话题12从分散到整体的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新变化课件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势所趋,发端于大航海时代,在冷 战结束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 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世界经济全球 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 弊共存。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 潮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阶段(19世纪初期至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 义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出现了全球化第一次高潮。
3.最终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 资本主义高潮的到来,世源自市场最终形成,出现了全球化第二次高潮。
——刘金源、潘美娟《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到社会主义全球化》
发现问题 卡斯特罗肯定了作为一种客观历史进程的全球化的存在。 认为“全球化不是某个人异想天开,也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发明”,而 是“人类历史现阶段正在发生的最重要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之一”。 卡斯特罗把全球化分为客观的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这两个层 次。他对全球化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答案:A
2.[2022·河北石家庄模拟]1750~1850年,英国乡村地区普通劳工的 生活受到了很大冲击,生产资料丧失,就业不稳,粮价高涨。为此, 政府结合乡村自身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贫困救济。英国的做法
() A.致力于福利国家的建立 B.解决了圈地运动的遗留问题 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防止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途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特点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导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学习目标】1.以“中西政治制度”为主题,建构思维导图,说出各国在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表现。
2.回归课本,扎实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等史实。
3.交流分享疑惑,解读不同时期中西方制度的内涵,能举例说明中西方国家制度的多样性。
【体系建构】【重点问题过关】动口动手动脑,在问题下面的空白处边写关键词边强化记忆。
过关的问题,标注√。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先秦政治制度有哪些?总结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①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制度密切结合,实行贵族政治;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⑤有继承性、延续性。
★特别提醒:先秦时期政治一般不能用:君主专制、专制集权、皇权至上、高度集权、中央集权等词描述.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内容(课本P3-4)和影响。
影响:(1)积极:①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大一统国家疆域,开创国家治理和结构的基本模式;②经济:有利于集人、物、财大规模生产活动,创造物质精神文明;③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和民族认同,推动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和历史延续。
(2)消极:①政治:人治传统,行政专断,派生官僚作风;特权阶层,暴政腐败;②经济:明清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③思想文化:思想专制,压抑人性、创造力;阻碍民主政治和科技发展。
3.两汉到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课本P4-6,要对每项制度的内涵、作用落实到位)、趋势或规律性认识。
(教材帮P6知识点5)(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作用?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作用:①相权三分: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013年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专题十二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课件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1.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政治的考查,集中在英美政党制度、
法国的共和制、德国的政治体制等方面。考查形式会以评论性文 字材料、图片、漫画等多种形式切入。 2.对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的考查,重点是英国的宪章运动和法 国的巴黎公社。考查形式会以评论性言论为主,同时也会在一些历 史图片上进行试题设计。
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
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要履行这种义务,君主们极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易陷于错误,要行之得当,恐不是人间智慧或知识所能做到的。……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其中包括 (
)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答案】
B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4.(2012· 浙江文综)《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准确理解比喻词的含义。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技能缺陷 ●对图片、图表等新材料、新情境的信息阅读与提取缺乏必要的 应对方法,不能从中得出有用的历史信息。 如第1题,图片明显地展示了水边的机器部件,说明是在利用水力。 如第2题和第3题,缺乏对图表型材料的判读能力,从而不能准确分析 图示所展示的信息。
第12讲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的兴起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2.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表现
⑴天文学 ①哥白尼:日心说 “日心说”客观地揭示了地球、行星和太阳的关系,否定了反映“上帝造世界”神学观 的“地心说”,摧毁了上帝造世界的谬论,开始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 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②伽利略:开创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他是近代科学之父。 ⑵物理学:牛顿 1687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形成经典力学体系 使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形成。奠定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 推动蒸汽机的改良。
四、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1.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社会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科技知识,又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 基础 发展的社会基础 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基础 制度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推动 基础 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外在 中国的四大发明、阿拉伯文化和希腊自然哲学传入西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科学 因素 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主观 原因 科学家的努力探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文化的 交流与 碰撞
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人口迁移、国际贸易和战争等使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促进了人 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到独立战争前,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美利坚人”已成为北美 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拉丁美洲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文化多元性明显;中国的茶 文化、非洲的咖啡日益国际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⑴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是必然还是偶然?你怎样理解“西方社会已经 到达起飞点”?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限时集训(一) 中国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
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 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D[材料说明周人对政治兴亡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不再像商朝那般迷恋鬼神之事,而重视起民意,即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故选D项;A项中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B项中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C项中普及与B项中常态化都是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2.(2020·某某一模)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
这一举措( )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实行分田收税的土地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因此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故选C项;由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授土地实行土地私有,而不是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排除A项;井田制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材料仅体现了诸侯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排除D项。
]3.“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X。
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X”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发展与繁荣 从魏晋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白瓷 南北朝 (2)隋唐:制瓷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到宋元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夏商周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松动
政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
策 明清
萌芽的发展——固守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2013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冲关第12练
一、选择题1.(2012·福建厦门模拟)“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
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
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
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俄国二月革命B.七月流血事件C.苏联成立D.俄国十月革命2.(2012·广东深圳模拟)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红色恐惧”浪潮达到顶峰,政府逮捕了数千名被怀疑为激进分子的人,国会还通过法律将持不同政见的外国人驱逐出境。
与美国这一行动密切相关的是()A.中国五四运动爆发B.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D.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3.(2012·北京石景山区模拟)《咬文嚼字》杂志认为下图中的文章片段有知识性错误。
其理由是()A.“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定性不符合俄国革命B.“苏维埃”是以俄国农民、资产阶级为主导的C.文章片段中俄国此次革命事件的领导者有错误D.文章片段中俄国此次革命事件的发生地有错误4.(2012·山东潍坊三县联考)“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5.(2012·广东珠海模拟)1921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基督教复活节同日。
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当晚写道:“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
”这反映了当时苏俄()A.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B.允许私人兴办中小企业,发展贸易C.实行了按劳动分配日用生活品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允许产品交换6.(2012·汕头模拟)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报刊上出现了大量的“计划”一词。
一时间,“计划”一词在西方成为时髦的名词,充斥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报刊。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山东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学术官守”“吏师合一”的制度。
春秋时期,大量王室官员沦落民间,甚至出现了“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的现象。
这一变化A.导致了宗法体系的崩溃B.反映了国家文化中心的转移C.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D.体现了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2.汉初,为了解决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实行了“令民铸钱”的政策。
而到武帝时期,国家不仅垄断了主要铸币材料铜,还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钱。
汉代货币政策的调整A.立足于国家财政的需要B.反映了均输平准的特点C.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民间财富的增长3.唐律规定,卑幼告期亲尊长,处徒刑两年,“十恶”中的“不孝”,如谩骂和殴打父母、祖父母,会被处以绞刑;如果身体健康,不供养父母,处以徒刑三年;谎称父母死亡、祖父母死亡,处以徒刑两年半;在父母、祖父母的丧期有礼乐行为的都会受到处罚。
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B.保证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C.弘扬封建社会的孝道美德D.继承与发展传统宗法等级观念4.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税收政策的结构框架图。
该税收政策A.废除了传统人头税B.践行了仁政思想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D.抑制了土地兼并5.清代,总督主军政,巡抚掌民事,布、按二司分割巡抚权力,提镇武职牵制总督权力。
咸丰以后,督抚侵害布按之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湖南巡抚骆秉章委署湘乡知县,不经布政使文格,文格无可奈何。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第一部分专题三一、选择题1.(2023·高考历史模拟卷一)《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
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D)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反映出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主宰的天命观。
由“惟命于不常”“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
从天命观的这一发展,可以看出天命观彰显出一定理性色彩,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的描述相悖,明显错误;B项属于无关项;C项不符合题干“实质上”要求;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2.(2023·乌鲁木齐)古代儒家学者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表明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C.具有经世济民情怀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指通过自身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回报他人和社会,体现的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因此这种主张表明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故答案为C项;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排除B项;D项“复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2023·高考押题卷一)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
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C)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C.社会发展阶段不同B.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D.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解析】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二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十二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选择题1.(2021四川泸州一模)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立法议会,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无权解散议会但也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亦无权推翻政府。
从宪政的角度来看,立法权与行政权在政权组织中被相互分离到毫无干系。
这部法律( )A.无法阻止法国政局的动荡B.不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C.直接引发了巴黎公社运动D.促进法国共和制最终建立2.(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高三二次联考)下表是欧美四国(法国、美国、德国、英国)生铁、钢、煤的产量的统计数据。
以下结论解释合理的是( )A.甲是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钢铁煤产量增长迅猛B.乙是英国,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C.丙是德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跃居第一D.丁是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3.(2021湖北荆州一模)1879年,法国议会两院决定:将国家机关从凡尔赛迁回巴黎,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决定7月14日为法国国庆节。
这些决定的意义是( )A.巩固了法国大革命胜利成果B.共和派与君主派达成妥协C.民众政治生活进入共和时代D.共和派取得议会绝对胜利4.德国统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其他邦国反对,在俾斯麦劝说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地位不高于其他邦国国王)这一方案,各邦国基本同意。
俾斯麦的这一做法( )A.确立了普鲁士在德国的统治地位B.旨在推动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C.有利于巩固德国统一的历史成果D.极大推动了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5.(2020北京丰台期末)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在工业中,人——工人,仅仅被看作一种资本……在任何地方,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
该观点( )A.揭露了工业革命的弊端B.主张废除资本主义制度C.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D.宣告了工人阶级的使命6.(2021云南昆明“三诊一模”)1871年5月,马克思指出,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充满生气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 制,但在改革的前期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一定成效。戈尔巴 乔夫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体制,但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的指导思想,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各种矛盾激化, 最终使苏联解体。 (√ )
考向例析·考力提升
专题十二
考向一
列宁追随“理想”与面对现实的两次社会主义建设 实验
个体经济是否承认合法、商品经济是否巩固了主导地位,均无法
答案 C
考向例析·考力提升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次尝试探索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专十二
(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 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 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知识定位 新经济政策——新的内涵
考向例析·考力提升
关键点
专题十二
读懂“投机倒把活动从政治经济学与正当贸易区分不
开来”的本质含义是承认农民商品贸易的正当性、合法性,与 列宁新经济政策内涵一致。
本 专 易,排除B项; 题 栏 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美国不存在禁止农产品贸易的问 目 开 题,排除; 关
考向例析·考力提升
专题十二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 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考向例析·考力提升
专题十二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 ①农业由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②工业由国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排查纠错
专题十二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违反经济规律,否定商品货 币关系,靠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 ( × ) 点拨 违反经济规律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对后来的工农联盟最能构成威胁的措
本 专 施是余粮征集制。 (√ ) 题 栏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 目 开 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 关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专题十二
考点一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核心词: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 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 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 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③商业由取消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由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2)核心: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私有,利用市场机制、商 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 3.不同结果: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政 治经济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 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经济持续 下滑,国 内局势失 控,最终 导致了苏 联的解体
评 价
消 有的经济体制 极 (2)造成人们的 思想混乱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专题十二
2.苏联解体 (1)过程: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散的邦联。②“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 变。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 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蒂固。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原因:西 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专题十二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专题十二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专题十二
[思维导图]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专题十二
[知识主线] 1.1917 年十月革命后至 1991 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
辨析选项 可用排除法解题,农业集体化不允许农产品自由贸
余粮征集制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当时取消了自由 贸易,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A
考向例析·考力提升
专题十二
巧用排除法扫除遮挡正确选项的浮云 排除法:又称归谬法、筛选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做选择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题的方法。它以题干为条件,对备选项进行逐一筛选,排除 那些自身表述错误的或者与题干无关的选项。错误选项,一 般是用绝对的说法(如全部、所有、一直、完全等)来叙述、 评价、概括、归纳,稍加鉴别就能将其排除。运用排除法, 有的题目一次筛选即可成功,有的需要几次筛选才能得出正 确答案。
庄的生产自主权 (2)开垦荒地 (3)开展大规模 种植玉米运动 (1)扩大地方和
业 措 施 工 业
企业生产自主权 营自主权,注 (2)尝试推行 “物质利益原 则”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专题十二
积 极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赫鲁晓夫的改 革取得一定 成效 (1)没有突破原
收到一定的 成效 没有突破原有 经济体制的框 架,后期趋于 保守,改革陷 入停滞
考向例析·考力提升
专题十二
典例2 (2013· 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 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 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 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 )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典例1 (2013· 广东高考)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 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 ‘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 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 B.推行农业集体化 D.实行余粮征集制 )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专题十二
1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 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 弃社会主义制度。 (√ )
14.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
本 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 ) 专 题 1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栏 目 ( × ) 开 点拨 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关
知识定位 新经济政策——土地政策变化——影响
考向例析·考力提升
专题十二
辨析选项 准确判明材料立意、主旨是解题关键,“土地由禁止 出租到允许出租”是材料有效信息,土地是否允许私有、买卖,
本 专 从材料中直接体现,由此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 题 栏 强调 不要想当然盲目选择答案,立足材料信息是解答此类试 目 开 题的唯一决窍。 关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专题十二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核心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 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 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点拨 错在“一直发挥积极作用”。 本 6.1922年苏联成立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建成。1936年苏联新 专 宪法的颁布,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 ) 题
栏 目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市场和价值规 开 律的作用,从而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则利用 关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 8.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
本 专 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题 栏 目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 开 关 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 但成效都不大。 戈尔巴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
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 把改革的 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曲折反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 大林时期 (“ 斯大林模式 ” 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 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历程及结果)。
专题十二
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 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0
专题十二
(1)扩大集体农 农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1)扩大农场和 农庄的生产自 主权,提高农 产品价格 (2)放松对个人 副业的限制 扩大企业的经 重发展重工 业,特别是军 事工业
(1)提出“加 速发展战 略”,并把 重点放在重 工业上 (2)改革陷入 困境后,把 改革的重点 转向政治体 制改革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专题十二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