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国60年西藏地区新闻教育事业的变化发展

合集下载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三)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三)

49REUNIFICATION FORUM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三)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依据《十七条协议》,和平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西藏工作以上层统战为主,以影响群众为辅,而不是急于直接发动群众进行改革。

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通过免费医疗和消除传染疾病、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抢险救灾、发放无息贷款、赠送良种农具、放映电影、以工代赈等方式,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工作。

在修筑川(康)藏公路中,群众认识到修路不是给解放军支乌拉差役,也不是给老爷们当牛马,而是真正为自己和子孙后代造福。

觉木(现林芝市巴宜区境内)、则拉(现米林县境内)等宗(县)的民工说:“解放军个个都像活菩萨,那些说解放军坏话的人,是披着羊皮的豺狼,是混在我们藏族中的魔鬼!”1954年7月,年楚河上游因冰川崩塌造成特大洪灾,江孜、白朗两宗淹死群众91人,冲毁村庄170个,受灾群众1.6万多人,淹没土地6万多克,死亡牲畜8000多头(只)。

灾情发生后,中央立即拨款80万银元救灾,江孜分工委和驻当地解放军舍生忘死与洪水搏斗,抢救受灾群众。

当地驻军和工作人员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救济灾民口粮73万多公斤,贷放种子56万多公斤,无偿发放农具折合银元1.5万余元,帐篷布2.8万米,干部战士捐献衣物和现金合计折合银元10万多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黑河(现那曲市色尼区)发生重大雪灾时,西藏地方政府不但不救灾,反而翻身农奴焚烧地契、债约催逼牧民交租,并且不准减免。

当雄宗头人甚至阻止黑河分工委下发青稞和茶叶救济灾民。

这些事例使群众加深了对共产党、解放军的认识,体会到只有废除封建农奴制才能过上新生活。

通过新旧对比,人民群众日益觉醒,有些农奴已不甘于受压迫和剥削,有的愤然挣脱农奴主的控制而逃离。

据曾经是农奴主的家奴、后来担任高级干部的巴桑回忆,她十多岁就为农奴主做苦役,15岁那年,实在不堪忍受农奴主的毒打,逃出了庄园。

1956年,朗宗和边坝宗100多位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开会拥护民主改革。

沧海变桑田 历史展宏图——西藏和平解放6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沧海变桑田 历史展宏图——西藏和平解放6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产 的 发展 。17 9 6年 ,全 区 粮 食 产
量达 到4. 7 8万 吨 , 比 16 9 5年 的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后 , 住
西 藏工 农 业 总 产 值 达 到 2 8 .8亿 元
( 18 按 9 0年 不 变 价 格 计 算 ) , 比 15 9 9年增 长 5 %l粮食总产量达 到 4
沧海 变桑 田 历 史展 宏 图
西藏和 平解放 6 年 经济社会发展 综述 O
张 志 文
15 年 ,中 央 人 民政 府 和 原 91
西藏地 方政府 在北京 签订 关于 和 平解放 西藏办 法的协议 ,宣告 西
藏和 平解放 。从此 ,在 中央 关心 、
全 国支 援和西 藏各族人 民的 团结奋 斗下 ,经过 艰难 曲折 的斗争 ,西藏
大 批 国 家 经济 实 体。 根 据 1 5 95
年 3月 9日 国务 院关于 帮助 西藏
地方进 行建 设多项 的决定》 ,还建

展 ,激 励 厂农 牧 民发 展 生 产 ,勤 劳
致 富的 积极性 。贯彻 “ 业八字 宪 农
法” “ 和 牧业八项措 施”, 兴修水 利 ,
改 造低 产 田,扩 大耕地 面积 ,积极 防治牲 畜疫病 ,修建 棚 圈 ,贮 备草 料 ,防 灾减灾 ,农牧 业连 年丰收 , 伏 牧 区经济得 到恢复 和发展 。先后 建成 以拉萨 为 中心 ,辐 射 全区的 公 路 网 。建 成贡 嘎机场 ,开通 拉萨一 成都一 北京航 线 。建 成西 藏第一 化
体所 有制 。为贯彻 中央 “ 稳定发展 ” 的方针 ,中共 西藏工 委和 西藏 自治 区筹 委会制定 “ 农村 3 条 ”和 “ 0 牧 区 3 条 ”以及 “ 0 边境 十条 ”政策 , 实行 牧 主牧工两 利政策 。加 大扶持

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综述

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综述
四、西藏自 治 区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应 采 取 的 主 要 对 策和措施
“十一五" 期间,以实现“两基" 攻坚目标和高等 教育大众化 为 标 志,西 藏 教 育 事 业 得 到 持 续 与 稳 定 发展。2011 年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开局之年,西藏 农牧民子女“三包" 及补助范围扩大到高中及学前教 育阶段,全区 50 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将从中受益, 全年“三包" 及补助经费总额由 2005 年的 1. 29 亿元 增至 10. 2 亿元。可见,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所 采取的政策措施于“十二五”期间在投入力度与执行 力度上均有较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
第9 期 2012 年 9 月
江卫华 仁青扎西 苏肖萌: 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综述
No. 9 Sep. 2012
络同步课程和卫星直播教学系统。 ( 四) 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促进
教育平等 采取特殊 扶 持 政 策,积 极 推 动 特 殊 教 育 事 业 的
发展[5]。随着 特 殊 教 育 经 费 投 入 的 不 断 增 加,拉 萨 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都得到 了改 造,教 学 条 件 也 得 到 改 善,师 资 力 量 得 以 加 强, 可以容纳更 多 残 疾 程 度 较 重、无 法 在 普 通 学 校 接 受 教育 的 学 生,为 盲、聋、哑 学 生 集 中 接 受 教 育 和 更 好 地沟通、交流提供了条件。目前,共有 174 名听力、 语言残疾和视力残疾的学生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 集中学习。
二、西藏自治区完善“三包”政策,不断提高“三 包”标准
为进 一 步 加 快 西 藏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国 家 从 1985 年起对自治区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包 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 政策,在农牧区实行 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随后在 1988 年、1993 年、2001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多次 调整“三包" 经费标准[6]。2010 年,党中央、国务院 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自治区“优先 发展教育事业”又做出若干重大决策。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

教育改革与发展60年——实践与反思南昌县蒋巷中学何国荣金秋十月,硕果累累。

伟大的祖国迎来了60华诞,回顾伟大祖国在这60年来的方方面面,有太多让我们自豪的东西。

这6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经历了不少反复和曲折,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一步一个脚印,为新时代的进步发挥了非常的贡献建国60年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1978年,大约30年。

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即加强基础,掌握“双基”。

第二个阶段从1979-1982年,大约是4年。

其基本特点是12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第三个阶段从1983-1989年,大约为7年。

其基本特点是15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

第四个阶段为1990年至今。

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23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西藏四件大事演讲稿

西藏四件大事演讲稿

西藏四件大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西藏四件大事。

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西藏四件大事的详细介绍:第一件大事是西藏的和平解放。

在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这一事件标志着西藏重新回归中国的怀抱,并且为西藏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和平解放为西藏带来了繁荣与进步,保障了西藏人民的基本权益和福祉。

第二件大事是西藏的民主改革。

在1959年,西藏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西藏人民。

这一改革为西藏的社会进步和人民权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西藏人民从此获得了平等、自由和尊严,享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三件大事是西藏的经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西藏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西藏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同时,旅游业也成为了西藏的重要支柱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第四件大事是西藏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西藏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宗教、语言、艺术等方面。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西藏的文化遗产。

同时,西藏的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弘扬,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起来,西藏四件大事包括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与传承。

这些大事对于西藏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西藏的繁荣稳定,保障西藏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谢谢大家!。

西藏教育政策

西藏教育政策

西藏教育政策西藏是我国的一个特别区域,也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领土之一。

作为一种地理和人文的整体,西藏的教育政策在近年来备受瞩目和关注。

在新时代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西藏的教育政策,发展西藏的教育,被广大人民所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西藏教育政策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路径。

一、西藏现有教育政策西藏是我国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

在历史上,西藏的教育主要由寺庙负责,寺庙教育是藏民族传承藏文化、道德与民族精神的文化中心。

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西藏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求。

为了加强西藏的教育建设,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实行零择校,优先招收藏族学生,提高西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西藏的教育进步,有力推进了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除此之外,国家还对西藏进行了多方面的扶持和资助,包括财政支持、人才培养支持、助学贷款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小学技能教育等方面。

二、西藏教育政策面临的问题尽管有了政策及实际的扶持、支持,但是,西藏的教育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

1.教育资源不足:与其他地区相比,西藏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即便是已有的学校教育资源,也呈现出分布不均,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2.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对于西藏的学生而言,他们缺乏优质、有竞争力的教育资源,很少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教育机会。

这也意味着,他们竞争市场的能力较弱,无法确保他们的发展和成就。

3.大量流失人才:由于种种原因,西藏目前还有大量的人才外流。

一方面,还有许多青年学生在外地逐梦,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藏族人员由于教育资源不足无法发挥其才华所致。

这些因素都妨碍了西藏的发展。

4.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尽管寺庙教育在西藏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传承问题,许多年轻一代藏族人对传统文化已不再感兴趣。

而且,由于时代的潮流变化,许多年轻藏族人也开始渐渐地丧失其传统文化的信仰和感情。

西蔵新旧对比心得体会

西蔵新旧对比心得体会

西蔵新旧对比心得体会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西藏和旧西藏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旧西藏时期,由于长期的封闭和保守,西藏的经济发展一直非常落后。

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人民的生活水平极为贫困。

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新西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西藏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如今,西藏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旅游业、矿产业和特色农业等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其次,新旧西藏在政治制度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旧西藏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封建制度,拉萨的达赖喇嘛和土尔扈特是统治者。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人民的参与度较低,政府对民生事务的管理效率较低。

而改革开放后,西藏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了更加民主、开放、科学、法治的政治体制。

西藏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团结,实现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制度化。

再者,新旧西藏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也有着显著的不同。

在旧西藏时期,由于宗教束缚严重,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文化发展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藏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政府积极推广义务教育,提高了西藏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此外,西藏的艺术、音乐等文化形式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此外,新旧西藏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不同。

在旧西藏时期,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和资源过度开采,西藏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比较严重。

而改革开放后,政府引进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加大了对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西藏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总的来说,新旧西藏的对比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通过与旧西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具体体现。

同时,新旧西藏的对比还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个充满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地区,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作者:苏悦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央政府的关怀,各省、市、自治区的帮助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时候,我们还应实事求是的看到西藏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把西藏这个教育弱区转变为教育强区是今后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西藏教育成就与经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西藏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内在动力。

和平解放前,由于受历史、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那时西藏的教育主要由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組成。

和平解放六十多年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西藏的教育事业由及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寺院教育直接跨入现代化教育的行列。

做好西藏民族教育工作对保障西藏各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各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平解放前,由于西藏特殊的社会制度,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广大农牧民子女没有人身自由,更谈不上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全西藏文盲率高达95%。

根据“十七条协议”关于“依照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的精神,1951年在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西藏成立昌都小学,它的成立标志着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事业的起步。

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发展,所以根据西藏特殊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各省、市的帮助下,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高度出发,始终把优先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作为全区教育发展的重点,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倾斜,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少数民族教育,西藏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止到 2 1 0 0年 , 区共 有 各 类 独 立 科 研 院所 3 全 3所 , 营 民 科 研机 构 1 所 , O 自治 区 、 ( ) 县 三 级 农 牧 技 术 推 广 地 市 、
使现 代科学 技术在 西藏得 到 了快 速发展 。改革 开放 以 来, 特别 是 中 央第 三 次 西 藏 工 作 座 谈 会 以 来 , 党 中 在 央、 国务 院 的关 怀和 全 国人 民 的大力 支援下 , 西藏 的科 技 事业在 人才 、 资金 、 备 、 设 技术 等 方 面得 到 了极 大 地 提 升和发 展 , 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 取 十一五” 时期 , 自 在 治 区党委 、 政府 的正确 领导下 , 区科 技工作 以科学 发 全 展 观为统 领 , 紧紧 围绕 自治 区“ 产上 水 平 、 一 二产 抓 重
学 院高 山生态研 究所 等 科研 机 构 ; 萨 、 拉 山南 、 昌都 等 地 分别建 立 了农 业科 研所 、 曲建 立 了畜 牧兽 医科 学 那
研究 所 、 自治 区交 通科 学 研究 所 、 业 科研 所 、 牧兽 农 畜
医研 究 所 等 都 得 到 了 加 强 。 “ 五 ” 十 以来 , 一 步 加 强 进 了 自治 区重 点 实 验 室 ( 程 技 术 中 心 ) 建 设 , 工 的 目前 共
空 白 。改 革 开 放 后 , 别 是 中 央 第 三 次 西 藏 工 作 座 谈 特
点 突破 、 实基础 、 夯 支撑 发展 ” 的工作 方针 , 改善农牧 把 民生产生 活条件 、 加 农 牧 民收 入作 为 科 技工 作 的 出 增 发 点和落脚 点 , 加快 推进 西藏科 技创新 体系建设 , 为建 设小康 西藏 、 平安西 藏 、 和谐 西藏 、 态 西 藏做 出 了切 生

对西藏近年来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

对西藏近年来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

对西藏近年来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

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它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西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

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

1991年末人口221.8万,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数的六十分之一。

全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

2011年7月17日,本人与另一个朋友骑单车从成都出发,沿318国道川藏南线入藏,翻过10座海拔4000米、2座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于8月14日到达拉萨,全程2266公里,对沿途藏区的交通、经济、文教等内容进行了实地调查,对西藏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一、调查目的了解西藏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下近年来社会发展情况。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川藏南线沿途当地藏民及外地来藏务工、经商人员,包括当地教师、政府官员等。

一般情况:这部分人长期在当地生活,亲身经历了当地近几年甚至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发展进步。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访谈法和资料法。

具体方法是与川藏南线沿途居民进行访谈,并通过查阅当地有关部门资料、网上资料、西藏博物馆资料等方式了解西藏和平解放前至现在在国家各种政策下西藏的交通状况以及村落城镇的经济、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状况。

四、调查时间2011年7月17日—8月20日五、调查内容主要以川藏南线沿途村落城镇为重点调查了西藏和平解放至今在国家各种政策下西藏交通、经济、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状况。

六、调查结果(一)旅游业发展西藏是中国第一个把旅游确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行政区,未来五年,西藏将继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把旅游开发作为兴边富民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藏族的民族教育政策

藏族的民族教育政策

藏族职业教育政策的问题与挑战
要点一
问题
要点二
挑战
藏族职业教育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师 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学生就业难度大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藏族职业教育 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 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同时,也需要加 强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提高社会认可度和参与度。
支持毕业生就业创业
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藏族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 业支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THANKS
感谢观看
04 藏族高等教育政 策
藏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定位和特点
定位
藏族高等教育政策在藏族教育体系中处于 关键地位,旨在培养高层次藏族人才,推 动藏族地区经济、文化传承和弘扬藏族文 化,注重培养藏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 能力,同时鼓励藏族学生参与国家统一考 试,获得相应的学历和学位。
藏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
实施范围
藏族高等教育政策在*、青海、 四川、云南等藏族聚居地区得
到广泛实施。
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藏族高等教育政策, 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藏族人才 ,为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 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藏族 高等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 在一些问题,如招生规模较小
02 藏族教育政策概 述
藏族教育政策的概念和特点
藏族教育政策的概念
藏族教育政策是政府为了提高藏族人民的教育水平和促进藏族地区的教育发 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藏族教育政策的特点
藏族教育政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特点,旨在保护和传承藏族文 化,提高藏族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论西藏教育所处环境特殊性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论西藏教育所处环境特殊性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论西藏教育所处环境特殊性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西藏自治区作为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区,其教育发展面临着许多独特的挑战和困难。

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都对西藏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西藏教育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出发,探讨其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以期为西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西藏教育所处环境的特殊性1. 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气候条件恶劣,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但气温较高。

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交通和通信设施总体落后,这些都给城乡义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西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主要民族是藏族,在这样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教育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同时也要与全国的教育标准相适应,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西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贫困面临的问题突出。

这就直接影响了西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偏远的地区教育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足,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均衡和不充分。

二、特殊环境对城乡义务教育的影响1. 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对城乡教育发展的影响西藏地区地广人稀,地理条件恶劣,这给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学校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条件恶劣。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条件。

2.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对城乡教育发展的影响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为西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教育必须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这对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西藏地区面临的文化冲击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应对措施1.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针对西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应增加教育教学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西藏的发展历程

西藏的发展历程

平顶山市中学生纪念祖国建国60周年征文学科:历史西藏的发展历程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员。

西藏领土是中华民族版图的一部分。

西藏的发展历程突出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与其他55个民族一样,都在经历了不同的灾难后,重获了新生。

西藏人民与中国人民一起建立了和谐发展的今天,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西藏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一、政教合一的农奴制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

其黑暗与中世纪西欧农奴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是农奴,农奴只拥有两样东西;我们的肚子和身后的影子。

”—西藏农奴中的谚语是呀!在这种农奴制,人性、人格、人权、人道都受到摧残。

人的高贵价值沦为领主权和神权的祭品。

在西藏,农奴主主要是管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

他们人口不到西藏人口总数的5%,却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及大部分牲畜。

据17世纪(清朝初年)的统计,当时西藏实有耕地300多万克(15克相当于1公顷)其中管家占30.9%,贵族占29.6%,寺庙和上层僧侣占39.5%。

1959年民主改革前,全西藏有世袭贵族197家,大贵族25家,其中最大的贵族有七八家,每家有几十个庄园,几万克土地。

而农奴的数量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0%,藏语叫“差巴”(即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和“堆穷”(即小户人家)。

他们不占有土地,没有人身自由,都依附于某一领主的庄园主为生。

此外还有5%的“朗生”,他们是世代家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每一个农奴自出生开始就被农奴主所占有,农奴主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并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或交换。

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

在封建农奴制中,神权对公众精神进行控制与禁锢,在剥夺了农奴人身自由之外,又剥夺了普通百姓思想的自由。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07学教育58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张娜(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在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西藏高等教育破胚发芽,蹒跚起步,改革开放后更是快速发展,并实现了历史跨越,为全区经济的新一轮腾飞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但是西藏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西藏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建议性的对策,使西藏高等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西藏;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一、西藏高等教育的现状对于一个只有300多万人口的自治区——西藏来说,虽然人口少,但是却拥有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等为数不少的高等院校。

四十多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高等教育为西藏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西藏高等教育面临着一项紧迫的任务——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建立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那么西藏高等教育从创业时期到21世纪的今天,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里以西藏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为例,请看两校在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教育在线(2011?年05月31日):西藏大学现有文、理、工、医、艺术等12个教学院(部)。

有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有6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法、文、史、理、工、农、医、教育、管理10个学科门类。

有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3个。

有国家级野外定位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6个。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25亿元,图书总藏量117余万册,校园网是CERNET 西藏主节点,建有西藏地区一流的多功能体育馆。

新中国成立10年前后的西藏地方新闻叙事分析——以记者郭超人著作

新中国成立10年前后的西藏地方新闻叙事分析——以记者郭超人著作

新中国成立之时,西藏尚未实现和平解放,关于西藏地方的新闻叙事仍被地方上层势力掌控,且有意识地封锁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于上世纪中叶逐步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媒体,才反映出当时西藏地方的经济社会面貌,由此进一步揭开了“神秘面纱”。

在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地方早期发展的历史文献中,除了地方志、政府文件、口述史等外,新闻报道作品也是一类重要史料。

新闻报道往往是配合一定时期重大历史事件而开展的,且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贴近性等特点。

目前,学界主要从新闻摄影的角度研究这一时期的西藏社会环境,而新闻文字报道作品因年代久远而资料分散,相对被忽视。

西藏地方媒体早期的新闻报道作品正值新中国成立10年前后,既记录了西藏10年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又见证了西藏民主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还是建国后最早能全面反映西藏社会面貌的新闻文献,开展相关研究十分有必要。

郭超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著名记者,从1956年在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到1966年被迫停笔,他记者生涯的成名之作——《西藏十年间》,正是在新中国成立10年前后于西藏完成的新闻作品集。

本文从新闻叙事的角度对该书进行分析,一方面挖掘文本具有的史料价值,揭示当时西藏经济社会面貌以及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分析郭超人的新闻叙事风格,为改进当前的民族新闻报道提供借鉴。

新中国成立10年前后的西藏地方新闻叙事分析——以记者郭超人著作《西藏十年间》为例廖云路(西藏日报社西藏拉萨850000)摘要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于1956年到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其采写的《西藏十年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10年前后西藏农牧民、建设者、解放军战士等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从对该书新闻叙事分析中,可以揭示中国共产党建设与领导下的西藏发生的巨变及其背后的必然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为改进当前民族新闻报道和丰富西藏名记者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新中国;郭超人;叙事学;西藏DOI:10.16249/ki.1005-5738.2019.03.003中图分类号G21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19)03-013-008收稿日期:2019-06-28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治理媒介化视野下藏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9CXW010作者简介:廖云路,男,汉族,重庆人,西藏日报社主任记者,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社会学、传播社会学。

西藏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西藏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西藏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巡视员多吉才旺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ibetDuoji Caiwang, Inspector at the Office of Educatio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西藏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

Over the 50 years since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the educational career in Tibet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healthily.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当时,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全区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

1951年,创办第一所小学—昌都小学,开创西藏现代教育之先河。

1956年,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成立,1965年,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学院诞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形成了以西藏办学为主,西藏与内地办学相结合,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民族文化教育到现代科技教育较为完整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Before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there was no single school in a modern sense in Tibet. At that time, the enrollment rate of school age children was only 2%, and the populace of illiteracy numbered more than 95% of the whole population within the whole region. In 1951, the Qamdo Prime School, the first prime school in Tibet, was founded, which was a start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in Tibet. In 1956, the first middle school Lhasa Middle School was set up, and in 1965, the first college Tibet Institute of Nationalities emerged. After the development over 50 years,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bas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have been emphasized and developed. Accordingly, a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has been formed, which is focused on the local schooling in Tibet and combines that respectively in Tibet and the inland. This system is relatively complete, ranging from pre-school educa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and from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to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一、西藏教育发展现状1. The Status Quo of Education in Tibet截止2008年底,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17所。

西藏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西藏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西藏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引言西藏,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其教育发展历程与全国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原因,西藏地区的教育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以及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扶持下,西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旨在分析西藏教育发展的现状,并探讨其中所面临的挑战。

现状教育资源投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西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加大。

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建设、教学设备更新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软件实力方面,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研发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些举措为西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普及程度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西藏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各个阶段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

同时,西藏地区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高考成绩逐年提高,为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民族教育特色西藏地区在教育发展中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特色。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一系列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和支持藏族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为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人才创造了条件。

挑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尽管政府在西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教育资源分配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尤其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仍然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西藏地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参差不齐现象。

一方面,优质教师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和边远地区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非专业教师,影响了教育质量。

民族教育与现代化教育融合在弘扬民族特色的同时,如何将民族教育与现代化教育有效融合,仍是西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这需要政府在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教育与就业衔接不畅西藏地区教育与就业的衔接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藏族教师演讲稿三分钟

藏族教师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藏族教育的思考和感悟。

在此,我要感谢组织者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用三分钟的时间,与大家共同探讨藏族教育的现状、挑战与未来。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藏族教育的辉煌历程。

自古以来,藏族人民就重视教育,将知识视为传承文明、延续民族血脉的重要手段。

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族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古老的“唐卡”绘画技艺,到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再到世界瞩目的藏文文献,无不彰显着藏族教育的辉煌。

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藏族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在我国广大的藏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优质教育资源更加稀缺。

这使得许多藏族学生无法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

其次,师资力量不足。

在藏区,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待遇偏低,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到藏区从事教育工作。

这使得藏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再次,教育观念滞后。

在部分藏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一些学校的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藏区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藏区教育事业,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藏区教师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藏区从事教育工作。

同时,加强对藏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再次,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应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民族的同时,也了解其他民族,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西藏的变迁》:读懂真实的西藏

《西藏的变迁》:读懂真实的西藏

有中文译版,也是爱泼斯坦唯一一部尚未有中文译版的英文著作。

对于国内读者和研究爱泼斯坦、研究西藏传播等领域的学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最近,西藏民族大学教授高全孝翻译团队完成Ti b et Tr a n sfo r me d中文版译著《西藏的变迁》,这对于国内读者进一步了解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巨变,又多了一本难得的历史参考和学术指南。

来自西藏第一线的采访客观上讲,在关于西藏主题的英行了系统分析,将旧西藏的黑暗与欧洲中世纪进行了客观对比,从学术视角揭批了藏独的真实面目,阐述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此次中文译著的出版,相信会有更多的读者和研究者从中受益,对于了解和传播西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反对藏独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它既是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的普及读本,也是研究西藏历史、传播西藏、驳斥藏独势力的学术著作。

历史不容忘记,历史不容背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把这看作“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正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中所指出的,“西藏民族是中国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的光荣的责任。

”西藏民主改已经走过了60年,其沧桑巨变,值得铭记在心。

《西藏的变迁》最初撰写使用的语言是英语,相对于其传播内容的文化背景而言,属于“异语写作”,而中文版译著将原本用异语描述的文化场景又用中华民族的通用语来诠释,属于“文化回译”。

原著记录的内容在时空二维上与现当代中文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有一定距离,译著较好地掌握了忠实原则,保留了时特征,语言朴素,符合新闻纪录的特点。

例如,赤脚医生、政治挂帅、互助组、阿佳、差巴,这些体现时代和民族特征的词语很容易把读者带回到往昔时代,回到遥远的青藏高原,因而融入感极强。

60年出版日新月异 藏汉图书繁荣兴盛——看腾飞中的西藏新闻出版业

60年出版日新月异 藏汉图书繁荣兴盛——看腾飞中的西藏新闻出版业

60年出版日新月异藏汉图书繁荣兴盛——看腾飞中的西藏新闻出版业王婉颐【期刊名称】《出版参考》【年(卷),期】2011(000)013【摘要】从木刻经院清一色的经书到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出版事业,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广大新闻出版人的不懈努力,西藏的新闻出版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逐步发展成一个从图书、音像、报刊、印刷、发行等为一体的完整的新闻出版模式,由此,预示着一个遍布全区的百花齐放的新闻出版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总页数】2页(P9-10)【作者】王婉颐【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9.2【相关文献】1.60年出版日新月异藏汉图书繁荣兴盛——看腾飞中的西藏新闻出版业 [J], 王婉颐2.60年出版日新月异藏汉图书繁荣兴盛——看腾飞中的西藏新闻出版业 [J], 王婉颐3.从日新月异的数字出版看传统出版业的应对之策 [J], 曾伏华4.实施精品图书出版工程推动首都出版业繁荣发展——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冯俊科 [J], 王运平5.c中军雀鬟霎芋竺雯蓑篙雾装体,无论什么论坛,在探讨中国少儿出版的B,1tL~,都使用了这个词汇,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结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童书出版界更是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在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有530多家出版少儿图书,被称为“举国体制”。

2011年,全国上报图书选题总量206720~~,少儿类图书选题突破4万种,达到41664种,占总量的20%。

现在,少儿图书出版已经成为继教育图书、社科图书之后的第三大图书板块,其拉动图书市场经济规模的作用十分明显。

所以,毫无疑问地说,从数量上看,中国少儿出版已告别“短缺出版”现象,中国已进入童书出版大国的行列 [J], 杨小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国60年西藏新闻教育事业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西藏和平解放新闻教育新闻援藏
摘要:西藏地区的新闻教育是在新中国建立和平解放西藏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1951年以前,西藏地区没有出现任何的新闻教育事业,近60年的变化发展,虽总体水平不够发达,但已日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闻援藏的持续开展,西藏地区的新闻专业培训、学历教育和高等教育初成模式。

由于历史环境、学员素质等多方原因,西藏的新闻教育必然存在很多缺陷,但其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不容置疑,而且伴随的新闻教育的不断完善,西藏的新闻传媒也将会实现根本性的跨越。

西藏地区的新闻教育是在新中国建立和平解放西藏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1951年以前,西藏地区没有出现任何的新闻教育事业,经过近60年的变化发展,虽然在总体水平上尚不够发达,但已经日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由于物质条件和人才资源的匮乏,创办一份省级报纸成为一大难题。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在进藏途中,创办了《新闻简讯》和《草原新闻》。

它们成为《西藏日报》的最初源头。

1956借助中央和各省新闻单位的支持,西藏创立了第一份现代报纸《西藏日报》。

就此,为了提高藏族干部的新闻从业素质,《西藏日报》社在萨木汝林卡举办了第一期新闻业务培训班,拉开了西藏地区新闻教育的序幕。

新闻业务培训班的形式是西藏新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基础薄弱的具体情况之下,有针对性的举办短期的业务培训班,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成为了可行而有效的好办法,也符合西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情况。

而在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上,除却新闻理论和实务的教授以外,还特别注重开设有关国家和党的政策的课程,同时还结合西藏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设置藏语文、西藏历史等培训内容。

1960年,依靠国家的支持,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在四川等地招收了3名学生,分别送往中央台、四川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专业培训,学成后充实到西藏电台的各有关部门。

西藏新闻教育事业对外交流的方式开始不断地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新闻人才的培养力度,由于西藏本地办学条件和试验设备的限制,本地教育还主要以传统
的报纸为主,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主要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基本不具备实际操作的条件。

所以“新闻援藏”(主要涉及新闻出版援藏、广播影视援藏和电影援藏三个方面)在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支持上更为突出。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还定期为西藏地区培训一定数量的采写、编辑和播音等人员。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西藏地区建立当代新闻事业以来,西藏的新闻行业坚持不定期选派数量不等的藏族专业人员和业务骨干前往中央新闻单位、全国著名新闻院校、民族院校、区属院校、西藏毗邻省市以及援助西藏对口省市接收专业培训,主要培养专业领导干部、短缺人才、少数民族人才、技术人员等,分期分批、全面持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之成为西藏实施新闻教育的常规途径,也是新闻援藏中人才支援的重要形式之一。

除了接受西藏人员到内地进行培训以外,在内地开办西藏专业班,内地院校帮助西藏开展新闻研究生教育培养等形式也同样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此类形式的培训,使西藏新闻传播业开阔了视野,并且较为准确的把握了西藏新闻传播业的优势和缺点所在,基本构建了西藏新闻传播业的业务核心和人才集群,从整体上提升了新闻专业的境界。

在各种培训教育不断发展、专业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的整体形势下,西藏本地的新闻学历教育于1989年启动,西藏大学的中文系开设了新闻大专班,这成为了西藏新闻高等教育的开端。

1994年,针对藏语新闻人才匮乏的实际,西藏大学的藏文系创办了藏语新闻专业的大专班。

教师队伍主要由西藏区内的新闻传媒采编人员和领导兼职。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向巴平措曾指出:西藏作为一个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实力比较弱,内部制约因素较多,开发难度更大,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

彻底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必须始终以人为本,将人才资源的开发置于战略核心地位,坚持从西藏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

1996年,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素质,建立比较规范的西藏高等新闻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批准,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利用在祖国内地的办学优势,正式开办新闻专业,西藏正式建立起了自己的新闻高等教育。

首届新闻大专班从河南、陕西、贵州和四川招收了29名学生,其后每年在内地招收一个班的学生。

毕业生在西藏的新闻、宣传单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0年起,大专班正式改为新闻本科班。

西藏的新闻教育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和突破。

2004年,《西藏商报》经过5年成长,在日常运营中实现自收自支。

同时证明了在西藏,都市报也是可以不依靠政府补贴办下去的。

由于西藏的种种特殊性,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在保证社会效益,即维护祖国统一,促进西藏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力争实现好的经济效益。

那么,从长远来看,西藏的新闻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水准的新闻
采编队伍,也需要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来发展完成新闻事业的市场化转型和新形势下的市场化需求。

这是在新形势下对西藏新闻教育事业提出的新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的挑战面前西部大开发之一重要背景为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政府积极鼓励有志青年进藏服务,在引入人才的同时有的放矢,使得人才有才可施。

西藏新闻工作者队伍,可以借助这一机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强化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素养,提高整体素质。

近60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西藏的新闻教育已经对西藏的新闻传播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西藏的新闻教育,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经管形势和任务不同,但都及时地补充了因为国家政策调整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人员空缺,维持着基本的业务规模和格局,保证了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连续性,逐步缩小着与全国各地兄弟省市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差距。

仅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在成立不久就有30多篇作品分获“中国广播奖”、“中国新闻奖”、“首届全国藏语节目奖”和“西藏自治区新闻奖”。

诚然,由于历史环境、学员素质等多方原因,西藏的新闻教育必然存在很多缺陷,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学生中,藏族学院还相对较少,并不能真正解决新闻机构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而且,虽然西藏整体新闻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西藏尚未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新闻教育体系,这也成为制约西藏新闻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缺陷的存在也预示着西藏的新闻教育事业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世纪初,国家确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口援助西藏高等新闻教育专业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也将继续实施面对西藏的新闻研究生培养工作。

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教学结构和规模的不断完善必将使西藏的新闻教育事业跨上一个台阶。

西藏新闻事业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西藏的新闻事业是提升中国新闻传播业整体实力的历史要求。

西藏新闻传媒业作为中国新闻业的一部分,关系着中国新闻业整体水平的进步,而新闻教育在新闻事业的发展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跨越障碍,克服困难,才能促进西藏新闻业乃至整个中国新闻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侯姗姗许正文:《论西藏大众传媒的发展策略》【J】《西藏大学学报》2009年24期1版
旺堆次仁潘明思:《西藏新闻出版业发展基础与对策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2007年5月罗晓燕:《西藏新闻事业的成就与发展对策》【J】《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20卷第3期乔元忠:《全国支持西藏》【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郭毅:《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M】《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20卷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