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创新徽文化_营造生活化德育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

合集下载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宗旨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宗旨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宗旨校园文化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以立德树人的宗旨为指导。

立德树人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

立德树人的宗旨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要深化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培养和教育,建立健全的师德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的道德品质。

再次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要设计和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学校要开展道德讲座,举办道德主题班会,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明辨是非,做到知行合一。

另外要加强文化氛围建设。

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宽容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渠道,宣传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要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加强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参与。

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会,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学校也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意识。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宗旨,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宗旨,培养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新一代。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总则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二、德育目标1. 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道德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 增强法制意识,树立规则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德育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国旗、国歌、国徽、国家版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道德品质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诚信、友善、尊重、感恩等品质,强化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3. 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引导中小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4.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5. 生命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自护自救能力,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6. 环保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德育实施1. 课程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注重学科育人价值。

2. 实践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环境育人:创设优美校园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发挥环境对学生德育的熏陶作用。

4. 家庭和社会协同: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五、德育评价1. 建立健全德育评价制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德育成果。

2. 强化德育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六、组织保障1. 加强德育工作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责任。

2.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3. 加大德育经费投入,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传承和创新徽文化——营造生活化德育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

传承和创新徽文化——营造生活化德育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
的 相 互 作 用 中 生 成 的 .让 学 生 成 为 真 正 的 人 ” 是 德 “
的 人 ” 的 过 程 中 实 现 了 德 育 应 有 的价 值 关 怀 和 人 文
关 照 。
( ) 化 生 态 为德 性 i - 提 供 特 定 情 境 一 文 , ̄ L
德性 的养成过 程呈现 为德育 主体
“ 产 力 ”l 作 用 . 键 是 它 能 与 德 育 相 契 合 . 德 生 l J 等 关 为


确 立 生 活 化 德 育 的 德 育 发 展 目标
齐 美 尔 说 。 的 生 命 是 高 于 生 命 的 生 命 是 同 人 人
时 具 有 自然 生 命 和 精 神 生 命 的存 在 物 。 且 . 之 所 而 人 以 为 人 . 本 质 不 在 于 他 的 自然 生 命 . 在 于 他 的精 其 而
神 存 在 人 的 精 神 生 命 应 该 包 含 理 性 生 命 和 感 性 生
命 两大 块 . 中感性 生命 更关 注 的是 “ 观 ”是 … 其 直 . 隋 绪 …“ 感 ” 意 志 ” 活 动 只 有 当 人 的 感 性 生 命 与 理 隋 “ 等 性 生 命 得 到 和 谐 统 一 的发 展 . 性 才 能 趋 向 完 美 人 可 见 . 整 个 心 灵 的 和 谐 就 是 德 行 ” 德 育 的 任 务 便 在 于 “ . 努 力 促 进 人 的 理 性 生 命 与 感 性 生 命 的 和 谐 发 展 那 么 . 育 如 何 促 进 学 生 感 性 生命 的成 长 呢 ? 活 德 育 德 生 认 为 : 的 精 神 世 界 是 自我 建 构 的 , 在 与 外 界 世 界 人 是
“ 构 ” 的 活 动 中 。 断 自 我 否 定 与 自我 生 成 . 而 建 性 不 从

202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原文

202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原文

202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原文第一部分:总则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3. 坚持实践育人。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道德行为养成,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

4. 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5. 坚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三、主要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2. 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尊重、责任等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 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遵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4.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5.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6. 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引导健康上网,防范网络风险。

7. 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途径1. 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

2. 活动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

3. 管理育人: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强化德育在日常管理中的渗透。

4. 文化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5. 家庭育人: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6. 社会育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格局。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幼儿德育教育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幼儿德育教育

幼儿德育教育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屈培培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明珠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其思想理念、价值观、道德观都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对于幼儿来说更为重要。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对幼儿的言行、性情、人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陶冶幼儿道德情操,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何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传统文化环境,营造德育教育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美德。

因此,德育教育应把握好环境这一重要教育因素,积极创设和利用环境,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良传统美德浸透在环境中,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为幼儿打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我在班级走廊中设计悬挂了《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内容。

每次晨间散步或者离园时,我会带领幼儿边走边读,边走边认,给他们一一讲解图片中的故事。

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很多古人优良的美德。

他们知道平日里要学会谦让,互相帮助;要学会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诚实守信的孩子。

在教室我通过布置主题墙,悬挂吊饰等方式,将尊老爱幼、有礼貌、守纪律等内容渗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

幼儿也通过自己制作传统美工作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强,情操得到了陶冶,心田受到了滋润,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慢慢地,班级里孩子打闹告状的情况少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开始形成。

二、读传统经典故事,奠定德育教育基础传统经典故事能够对幼儿的言行、性情、人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在图书区中放置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故事书,大班幼儿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让幼儿在启蒙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品德修养基础,这是传统文化参与幼儿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在日常教育中最容易实践的方式。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主要经验做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主要经验做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主要经验做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的主要经验做法包括:1.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培育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2.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开展传统文化的传统教育和推广活动。

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培训等形式,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参与度。

3.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文化合作项目,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安徽文化的国际传播。

引进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培养国际化的文化视野。

4. 建设文化设施和场所:加大对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投入,提供更多文化资源和场所,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

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设施,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5. 强化文化人才培养: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设立专业院校、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 加强文化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积极宣传安徽的文化成就和特色,增强公众对安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加大对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提高安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总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打造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安徽文化,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讨论稿)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讨论稿)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研究专题之一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1(2011年9月22日讨论稿,内部资料,切勿外传)中小学德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和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和保障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建设“首善之区”、“学习化城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为目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满足首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的需求,有效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社会文明发展,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资源,梳理和创新德育发展思路,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落实全员育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任务提供有效指导。

《纲要》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进行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于素质教育全过程。

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原则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道德体验。

2.主体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健康发展。

1本稿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全体老师参与撰写的《德育纲要》前六稿基础上形成,积极借鉴了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王蕤副处长、徐志芳老师及特级教师李烈、徐安德等意见,参考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龙院长的相关文章精神。

弘扬徽文化是徽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

弘扬徽文化是徽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

弘扬徽文化是徽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曹 彦(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上海黄埔200001)摘 要: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文化,文化的繁荣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要建设徽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大力弘扬徽文化。

本文揭示了徽文化在徽州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探讨了徽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及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弘扬徽文化的具体途径,对研究徽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徽州;徽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基石;功能和途径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08)22-008-0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部署。

前不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聚焦“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指出 “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1]。

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必不可缺的内容。

以“三农”为主导的黄山市以及宣城绩溪、江西婺源等周边地区,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辖境所在地,保存和延续了近千年来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上所孕育而生的徽州文化。

徽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仍不失为现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对推动徽州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价值功效。

我们应重视对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发挥其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1 徽文化在徽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1.1 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根植于以农村为主的徽州地区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和以父权为中心、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构成了这一社会形态里物质与精神领域的两大支柱。

自宋代以来,直至明清,徽州由于受优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始终都是封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繁荣区域。

劳动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家族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创造出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如制砚、砖雕、木雕、石雕等工艺;祠堂、牌坊、民居、古桥等建筑;程朱理学、新安朴学、徽州教育等思想,以及由农耕而衍生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均构成了徽文化的重要内容。

2024年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范文(三篇)

2024年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范文(三篇)

2024年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范文一、工作目标2024年,本校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观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自觉担当。

2.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加强学校组织的活动设计和实施,提升活动质量和影响力,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

二、主要任务1.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在2024年初制定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三年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安排。

做好前期调研和分析工作,结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

2.开展主题活动(1)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支教、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

(2)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举办歌舞、展览、戏剧、文学等各类艺术活动,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修养。

同时,组织文化艺术团队进行校内巡回演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明礼仪培训和比赛,提高学生的仪表仪态,培养优秀的仪表文化传承者。

同时,在校园各个场所设置文明行为提醒标识,加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教育。

(4)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展览、体验等活动,加深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加强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宣传,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校园环境整治,营造整洁、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继续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鲜明正确、鼓舞激励的导向作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下健康成长,本校历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全校师生创设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学生通过教育和训练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其主要做法是:一、优化校园育人环境,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基础性工程。

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使人身心愉悦、精神焕发,它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春雨,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切实的开展,我校在充分挖掘已有的文化教育设施的基础上,努力加强校园环境的硬件设施建设、改造、更新,使学校的环境更适合学生的成长。

1、积极筹措资金,构建美丽的校园。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好的校园环境,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约束力。

久而久之,这种约束力,就能使人滋生出自觉的行动。

几年来,在主管局领导,我校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整改措施的力度。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

在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中,我校的做法是:①在楼道悬挂领袖画像、科学家画像和英雄模范画像,这些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情操高尚,事迹很典型,是学生心目中最敬仰、热爱的典范,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

②校园最醒目的位置悬挂国旗、国徽、国歌,使学生时刻不忘五星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红成的,从而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③室内墙壁上悬挂名人名言,使学生受到启迪、陶冶。

④办好橱窗宣传,将领袖和革命历史以及建成国以来我国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⑤办好校园广播,利用课间及时播送国内外的时事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以及校内外好人好事;播放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革命歌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

课程设计之《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课程设计之《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一、设计理念 (2)1、课程核心理念:继承发扬“徽文化”,创造徽州新未来 (2)2、课程设计理念 (2)3、课程设计模式 (2)二、情景分析 (3)1、目标分析 (3)2、学校分析 (3)3、教师分析 (3)4、学生分析 (3)三、课程目标 (4)1、总目标 (4)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5)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5)1.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2、分目标 (5)2.1 品﹒徽州模块目标 (5)2.2 观﹒徽州模块目标 (5)2.3 爱﹒徽州模块目标 (5)四、课程内容 (5)1、主题课程框架 (5)2、主题活动框架 (6)3、课程具体内容 (7)3.1 品﹒徽州模块内容 (7)3.2 观﹒徽州模块内容 (9)3.3 爱﹒徽州模块内容 (12)4、活动课具体内容 (14)五、课程实施 (20)1、时间安排 (20)3、实施建议 (20)六、课程评价 (21)2. 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 (22)3、课程项目评价 (24)七、收获与反思 (25)1、反思 (25)2、收获 (25)八、参考文献 (26)一、设计理念1、课程核心理念:继承发扬“徽文化”,创造徽州新未来在商品经济充斥着人们头脑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越来越被人们忽视,徽州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文化,应该为其地区的青少年所了解和学习。

因此,我们教育青少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并在校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课程设计理念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这一课程主要是依据教育本土化这一教育思想进行开发的。

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托“徽文化”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详实的物质资料,体现了文本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徽文化”课程应当紧紧抓住“教育本土化”这一理论依据,,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政策与本地区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满足徽州地区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023年四德建设实施方案

2023年四德建设实施方案

2023年四德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概述四德建设是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方面的全面培养。

2023年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推进四德建设,提高国民素质,以下是2023年四德建设实施方案。

二、德育建设1.加强品德教育:开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4.推动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智育建设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加大对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学习指导:通过加强学习指导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四、体育建设1.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各类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水平。

2.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投入,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

3.推广校园体育赛事:组织各类校际体育比赛,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和竞技经验。

4.培养体育人才:加强对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发掘和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五、美育建设1.加强艺术教育: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2.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3.推广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推动学校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学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艺术人才和文化创新。

六、实施路径1.政府支持:加大对四德建设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推动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四德建设。

生态德育文化实施方案

生态德育文化实施方案

生态德育文化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

生态德育是指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环境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德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实施生态德育文化方案,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环境友好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原则。

1. 目标,通过生态德育文化实施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保道德和环境行为,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环境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

2. 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以生态伦理为基础,以环保行为为核心。

三、实施方案。

1. 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课程中,加强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价值观。

2. 校园环境建设,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4. 课外拓展,开展生态文化主题的课外拓展活动,如生态科考、生态旅行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5. 群体宣传,通过学校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开展生态德育文化的宣传活动,引导全校师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四、保障措施。

1.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生态德育理念和方法培训,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和教育水平。

2. 资源支持,学校应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经费、场地、设备等,保障生态德育文化实施的顺利进行。

3. 管理监督,建立生态德育文化实施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评估与总结。

1. 定期评估,建立生态德育文化实施方案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

2. 总结经验,及时总结生态德育文化实施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校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学校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学校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如何能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不仅塑造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能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并非是无目的的,需要明确目标和方向,才能做到精准、事半功倍。

目标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发展规划相一致,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

例如,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营造积极向上、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

二、形成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形成多种载体和平台,才能将其落实到位。

课程体系:将文化建设融入课程体系,如德育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潜移默化地传达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校园环境:营造阳光积极的校园环境,包括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充满活力的文化设施、激励人心的宣传栏等,以视觉和亲身体验传递文化信息。

校园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志愿服务、体育运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平台。

师资队伍:建立起一支本领过硬、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教师自身的行为和言行是校园文化的最直接示范。

三、注重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传承与创新并举。

传承:世代流传学校优良传统,恢复更具积极意义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

创新:依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努力探索新的文化形式和载体,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

四、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评价制定完备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并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文化建设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制度建设:制定规范的章程和制度,明确校园文化的标准和要求,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以维护校园秩序。

文化评价: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满意度、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对文化建设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

浅谈徽州德文化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徽州德文化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徽州德文化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作者:殷玉慧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8期殷玉慧(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安徽淮南232000)摘要:在中国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部分。

但是在实际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视了乡土文化对德育的作用。

为此,本文从作者所生活的地区———安徽省出发,总结概括了徽州宗族文化和徽商文化的德文化底蕴。

并在总结这些内容的基础之上,着重提出了中学德育工作中运用徽州德文化的教育原则。

关键词:乡土文化;徽文化;德文化;中学德育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59-02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同的地域都有其独特的乡土文化。

在这些乡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道德精华,可以融入我们当前的中学德育工作。

作者生活的地区———安徽省,有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底蕴。

将徽州乡土文化运用到中学德育工作中,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教育实践。

而要发挥徽文化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就必须认识徽州文化的德育价值,挖掘徽文化中深厚的德文化底蕴。

说到徽文化,不得不提的是宗族文化,在徽州的宗族社会中,包括很多朴素的道德思想。

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敬老人。

在宗族中,老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宗族举办的活动中,老人可以优先安排座位,并有专人服侍。

老人的言语决定在宗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拥有比较高的权威。

第二,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徽州家族中,虽然家产庞大,但是依然精打细算,不娇惯子女,不贪图享受,不奢侈浪费。

第三,和睦相邻。

休宁宣仁王氏宗族《家规》则阐发了处理好邻里关系的最基本的道理。

我们可以看到徽州人认为人与人居住在一起即是缘分,人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联系,所以应该与他人和睦相处。

第四,乐于助人。

徽州宗族社会中,凡有人遇到困难,大都提倡竭尽自己之力去帮助别人。

继承传统文化打造德育品牌构建和谐校园

继承传统文化打造德育品牌构建和谐校园

继承传统文化打造德育品牌构建和谐校园——友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综述友谊小学,始建于2001年7月,学校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514平方米。

八年来,学校始终以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做积淀,以现代教育思想做导向,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努力构建充满绿色生机的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校的发展之路,实现了跨跃式发展。

友谊小学的校园文化包含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两个方面。

隐性文化包括起主导作用的办学理念、奋斗目标、办学宗旨、校训等;显性文化包括楼层文化、班级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等。

二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友谊小学的特色校园文化。

一、隐性的校园文化友谊小学在建校初就确定以“树立典范,争创一流”为奋斗目标,“创社会认可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

后来在广泛征求各级领导、全校师生及家长等社会各界意见,经认真分析研究,确定了“方向端正、管理育人、整体优化、质量一流”为办学理念,“勤奋、守纪、团结、创新”为校训。

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用奋斗目标鼓舞和激励师生,用办学宗旨启迪和鞭策师生,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而努力办班子硬,师资强,质量高,校园美,校风正,家长倾心,学生安心,社会放心的学校。

二、显性的校园文化显性校园文化大体包括以下几部分:楼层文化、校本文化、班级文化、设施文化及活动文化。

在开展显性校园文化建设中,友谊小学特别突出了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一)楼层文化:教学楼一楼大厅的形象墙上以“创社会认可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标题,展出了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奋斗目标、远景规划、校歌、校徽、领导班子及学校基本情况。

一到四楼楼道张贴了包含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写真德育挂图近30幅。

(二)校本文化:学校编创的校歌——《拥抱阳光》,节奏明快,包含校训,寓意深远。

每当课前和集会时齐唱,激发学生的爱校激情和学习热情。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我们要努力创建优良的学校文化。

因此,某学者曾提出“泡菜理论”,“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

学校文化的形成取决于学校的学科文化,领导者的办学思想,教师的人格、学识,学生的学风等多个方面,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

营造鼓励师生质疑、求真、创新的氛围,加强学科文化建设。

我们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加强学科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师生质疑、求真、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强校风文化建设,营造相互包容、容忍失败、奋发进取的氛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这类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

因为校风才是一切的灵魂。

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

并达到完美的程度。

哪里校风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校风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校风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而校风恢复之时,一切也就恢复。

”校风是学校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校风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全面发展,校风是社会变革和高校变革之间协调的中介。

校风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识。

但是校风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作用,而校风的价值取向取决于校风文化。

我们在重视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校风文化建设。

通过创建优良的校风文化,鼓励师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激励师生奋发进取,为繁荣祖国的科学而献身;促进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类型的学科人才相互合作、相互包容,创造成就、容忍失败。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还要努力让学生融入学校文化,吸收优秀文化,在融入学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在学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

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

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普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

尤其在校园中,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以此从源头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在校园中,校园活动是展示传统文化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因此,如何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已经成为了每个学校关注的话题。

首先,学校应该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借助校园文化节,举办传统文化比赛、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学校的师生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

在活动中,可以通过报名自愿、听取讲座、观看表演等方式来传达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魅力。

例如,举办模拟古代争妃比赛,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举办唐诗宋词大会,让学生学习诗词的优美与博大精深;举办地方文化大赛、民俗文化展览,让学生了解比较深入的民间文化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进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其次,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在校园中建设传统文化示范基地。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建设传统文化示范基地,可以在校园中打造更为系统、更为连贯、更为事实的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传统文化项目建设相应的示范基地,例如书画、传统手工艺、音乐民乐、茶艺等。

在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背景和相关艺术技能,打造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传承传统文化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生活,让他们从小就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智慧化、网络化新生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打造更为智慧、便利的文化教育新模式。

学校可以建设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更好地获取和了解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1传承和创新徽文化———营造生活化德育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曹红玲,邵爱武(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物化探院,安徽合肥230022)【摘要】人的德性是自我建构的,是在与外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养成的,而德性的养成并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正确地引导并提供优质的文化生态环境。

只有传承和创新徽文化,打造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特定群体文化,才能为德性养成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关键词】徽州文化;文化生态;德性养成【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01(2010)01-0094-03【收稿日期】2009-10-10【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200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立项号:2007sk379)《传承和创新徽文化营造生活化德育的文化精神氛围》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曹红玲(1971—),女,安徽庐江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政治理论部讲师,硕士;邵爱武(1968—),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省物化探院科员。

No.1,2010General No.46,Vol.92010年第1期第9卷(总第46期)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一、确立生活化德育的德育发展目标齐美尔说,人的生命是高于生命的生命。

人是同时具有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物。

而且,人之所以为人,其本质不在于他的自然生命,而在于他的精神存在。

人的精神生命应该包含理性生命和感性生命两大块,其中感性生命更关注的是“直观”,是“情绪”“情感”“意志”等活动。

只有当人的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人性才能趋向完美。

可见,“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德育的任务便在于努力促进人的理性生命与感性生命的和谐发展。

那么,德育如何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成长呢?生活德育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自我建构的,是在与外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是德育的价值理想。

因此德育对人的发展来说,不是提出一些外在的规范目标,而是要能自觉地为学生的道德生命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更加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唤醒内在自觉,去获得有关认识,去显现现存状态的不足,激励其不断反思现状,设计未来的价值理想,让学生在这种不断的“获得”、“反思”、“设计”、“建构”性的活动中,不断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从而提升人格境界。

二、良好的文化生态为德性的养成提供文化支点和建构性支持在为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更加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

这是因为文化不仅具有“软实力”、“创造活力”、“生产力”[1]等作用,关键是它能与德育相契合,为德性的养成提供文化支点和建构性支持。

这不仅在于:作为文化要素运行于德育之中的意识形态体现出德育的工具理性,关键的是,德育积极关照人的精神世界,在引导主体走出“单向度的人”、“生成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实现了德育应有的价值关怀和人文关照。

(一)文化生态为德性认知提供特定情境德性的养成过程呈现为德育主体(教育者和道德成长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使道德成长主体接受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外化道德行为。

这种交往互动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不仅包括必须的物质条件,更主要的体现为由文化要素构成的文化场,它构成了德育主体交往互动的意义背景和沟通媒介,为在德育的交往实践中,道德成长主体通过与教育者之间基于沟通和理解,进入共同的认知领域提供支持。

在这基于沟通和理解形成的认知领域中,文化生态中所蕴涵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作为信息源进入德育系统中,并首先通过教育者内化为自身的心智图式,构建自我的意义结构,即内化为可被人理解的“活文化”,再在与道德成长主体的交往实践中进行解释和述说,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充满着意义的生活故事,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知识、精神互换并达成共识,帮助道德成长主体形成道德认知。

(二)文化生态可激活道德情感和动机文化生态中所营造的情境及其蕴涵的价值观念可激活道德成长主体德行养成的情感和动机。

这首94先体现在:道德成长主体与教育者进行信息交流,以此形成视觉的或听觉的想象,从而产生移情反应并生成道德意识。

良好的文化生态犹如催化剂,能积极生成道德成长主体认同道德意识的情感和动机。

霍夫曼称之为“移情唤醒”,他认为:“这些亲社会的道德文本不是被动获得的,而是儿童在不断地建构、综合,以及在语义上组织诱导信息,并把它和自己的行动及受害者的状况联系起来的过程中主动形成的”。

[2]例如,我们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时,通过参观纪念碑、历史图片展览馆和观看革命题材的影片等体验式教育就比单一理论教育的实效好,这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融入了具体的情境,让道德成长主体将先烈们为国献身的精神与自身相联系,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促使其主动内化为爱国主义信念。

另外还体现在:道德成长主体在一定的文化生态中进行社会化时,已经接受了特定群体的价值意识并执行其价值期望,这种特定群体文化所蕴涵的“在先性”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道德成长主体将认同的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

当道德成长主体认同的主流道德观念与文化生态中所蕴涵的“在先性”的价值观念一致时,道德成长主体能从中获得价值认同感,从而强化外化的效果;反之,即使道德成长主体的行为与主流道德行为一致,文化生态的群体期望和整合将使道德成长主体感到行为选择的困惑和冲突,从而可能屈服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行为。

这在于:文化生态中蕴涵的价值观念、态度、意见等能够凝聚为社会舆论,以此对公众行为进行整合和导向。

(三)文化生态中蕴涵着外化为道德行为的精神需要文化生态是一个充满意义和精神的领域,个体能够从中获得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超越物化存在而展示为自由自觉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蕴涵着对崇高的信仰、对人的意义的信仰、对自由和理想的坚守等,使个体找到存在的动力和意义,激励个体形成高层次的需要动机,以践行道德行为规范。

因为使个体产生道德行为的需要动机不仅来自外部条件所提供的物质动力,更来自于文化生态所蕴涵的精神需要。

马斯洛认为,虽然生理需要具有优先性,但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才能使其成为“卓越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实现水平上的人,事实上也是最博爱并在个人特质上是发展最充分的人”。

[3]三、传承和创新徽文化,使其成为德性养成的良好文化生态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是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说及徽州文化,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徽州文化乃是指传统世代的徽州人进行历史创造活动所形成的一切古代文明成就的总和;狭义上的徽州文化则是指由历史上的徽州人在最为辉煌的“徽州时代”里所创造出来的、以程朱理学为内核、以徽商精神为基础、以文教理性为先导、以创新进取为灵魂的一切器物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

[4]徽文化是全国三大地域学(徽学、藏学、敦煌学)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在今天与时俱进的跃动变迁中应当古为今用,璨然生辉。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5]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徽文化,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创新。

说到对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作为它的核心内容和精髓部分的诚信观念、“徽骆驼精神”等以及由此浓缩、凝集而成的本质特征:儒本化、平实式、开放型、创新性。

这些不仅极具民族特色,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因此,加强徽文化的研究,弘扬徽州文化之精髓,将其打造成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想结合的特定群体文化,使其成为德性养成的良好文化生态,无疑具有“鉴今益世、医疴澄宇”的重要意义。

(一)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徽文化中,极具传承价值的核心内容和精髓部分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在徽州文化伦理思想体系中,仁心为质、诚信为本、礼义为要、操守为重是其显著特点,古徽州人正是在崇仁尚义、修德敦行、讲求诚实守信的伦理思想影响下,在近代中国商业史上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2)徽州文化在自身所涵盖的众多领域或层面上,其主体大部分充满着创新的精神和理念,且“每得风气之先”,昂首挺立于时代潮流之前,生动体现出中华民族创新进取的可贵品格和蓬勃旺盛的创造活力;(3)徽州先民有一部分属苗越土著,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铸就了越族山民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坚毅性格,它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坚忍不拔、百折不回,负重进取的“徽骆驼精神”;(4)作为中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徽州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单元中最卓有成效的部分,就是徽式教育。

它是在徽州文化底蕴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方法和成果的综合概括和成功模式。

徽州乃“程朱阙里”、“理学渊源”,因而“儒风独茂”,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兴文重教已成为徽州厚重成熟的习俗和传统。

(5)徽商还具有浓重的宗族乡里意识和帮扶协作精神。

[6]我们可以在古徽州人所崇尚的仁心为质、诚信为本、礼义为要、操守为重等伦理道德风范里寻取良方,准确把握徽州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和义利道德观;我们还可以在古徽州人勇于冒险闯荡、开拓进取的发展意识、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贾而好儒”的文化追求、以族亲为纽带、结帮协作的群体意识中寻取良方,客观评价其中的得与失,进行创95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1造性的改造,继承其具有普遍价值的优秀成分,完善我们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队精神以及重视教育的意识,藉以治疗现实社会道德滑坡状况下的严重“道德缺失症”,并作合乎时宜的现代道德修复乃至重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德性养成的良好文化生态。

(二)徽文化有助于形成一种支撑性的社会情感系统人的德性成长光有潜能是不够的,还必须由教育经历、社会环境、文化生态为其提供支持性条件和引导。

尤其是个体外部存在的对其道德潜能及其运用领域持肯定、赞许和鼓励态度的情感氛围,以及有此而来的个体适应感和成功感,必然促成新的道德成长动机。

反之,如果缺失了这种内外部情感上的支持,人的道德学习潜能将有可能被压抑而沦于道德麻木。

[7]对于长期浸润在徽文化中的道德成长主体来说,由于这种特定群体文化的本质与当代社会所主导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一致,容易从中获得价值认同感,从而为其道德养成形成一种支撑性的社会情感系统。

该系统包括依恋感、安全感、归属感、自尊感等,其中,自尊是个体道德成长的起点,关爱和彼此感受到爱是道德发生的条件,由这种基础性的社会性情感进一步发展,将衍生出与人的德性养成有关的道德情感。

(三)徽文化有助于锤炼基于历史积淀和区域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风格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家庭教育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提供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它应该是一个被师生所拥有的“生活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