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21古诗词三首笔记

21古诗词三首笔记

21古诗词三首笔记一、《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直接点明了离别之情,而“巴山夜雨涨秋池”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

诗人用“涨秋池”三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巴山夜雨的景象,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到巴山楚水之地时所写,表达了自己对白居易的感激之情。

首句“巴山楚水凄凉地”,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而“二十三年弃置身”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遭遇。

接着,“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通过用典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最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杜牧游览赤壁时所写,通过对古战场上的物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首句“折戟沉沙铁未销”,形象地描绘出了古战场上的景象,而“自将磨洗认前朝”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之情。

接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则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词都是作者通过描述所看到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山水景色的优美,内心思绪的惆怅都在诗词中的体现。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词三首有以下:
一、《牧童》
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二、《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吉安县官田中心小学 俞碧露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
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停泊)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间” “只” “数重山”
离家近
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 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提出 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对后来学 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其改革奠定 了基础。
王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为改变 北宋“积贫积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 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 领导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 新法”。列宁称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处“绿”字诗
人曾想过用“思到、家切
过、入、满”,为 什么诗人最后选
“绿”?
不能还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 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 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 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 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 烈思乡情深深的震撼了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意: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
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 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 不知如何表达。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意: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
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树叶黄落, 百花凋零,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以其朴实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珍贵的文化瑰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还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第21课中收录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词,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学生可以不仅可以认识更多的生字,还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一、《枫桥夜泊》1.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2. 生字:枫、夜、泊3. 生字组词:枫叶、夜色、泊船、泊车、泊位枫桥夜泊是张继创作的一首描写江南水乡风景的名篇。

本诗通过描写夜晚枫桥下泊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痴迷之情。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认识“枫”、“夜”、“泊”这三个生字,同时可以通过组词来加深对这些生字的理解。

二、《登鹳雀楼》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2. 生字:鹳、雀、楼3. 生字组词:鹳鸟、雀儿、楼台、楼阁、登楼《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一首写景诗。

作者通过登高远眺的视角,描绘了美丽的山河风景。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认识“鹳”、“雀”、“楼”这三个生字,还可以通过组词来丰富对这些生字的理解。

三、《乌衣巷》1.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2. 生字:乌、衣、巷3. 生字组词:乌鸦、衣衫、巷口、巷子、胡巷《乌衣巷》是刘禹锡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以乌衣巷为背景,写出了他对逝去的青春和过往的思念之情。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认识“乌”、“衣”、“巷”这三个生字,同时也可以通过组词来加深对这些生字的理解。

通过学习以上三首古诗词,学生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还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丽与魅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希望学生能够热爱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在五年级上册第21课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名篇古诗词,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不仅认识了更多的生字,还从中感受到了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在今天的续写中,我将继续为大家介绍这三首古诗词,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经典之作。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诗歌创作的背景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

这三首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水准,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在诗歌鉴赏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诗歌内容和主题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创作的,表现了作者对壮美自然风光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全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以及对繁华曾经的感慨。

在诗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抒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2.《静夜思》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静思,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直截了当地表现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表现了对故土情怀的深切。

3.《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通过描写诗人旅发白帝城的经历,表现了对国家兴亡命运的思考和对壮丽山水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感怀祖国和表达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为主题,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并展现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宽广眼界。

三、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思考,《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悟。

在我看来,这三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和国家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

总结回顾在学习《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程中,我们深入品读了三首优秀的古诗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深刻体验了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思想情感。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项经典内容,其中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简介和赏析:
1. 《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民族为题材,描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斗争。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边疆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民族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奋斗的精神。

2.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戍卫为题材,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卫的艰辛。

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展现了边疆戍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豪情壮志。

3.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抒情诗。

此诗以夏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过去的岁月的感慨。

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宿建德江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②移:划动,移动.③泊:停船靠岸.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⑤客:指诗人自己.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诗词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时,新的忧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天幕好像与树相连;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来亲近人.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③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④遮:遮盖,遮挡.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⑥跳珠:跳动的水珠.⑦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⑧忽:突然.⑨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诗词大意: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它还没有遮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胡乱地跳入船中.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鸟云.望湖楼下,水面像明净的蓝天,水天一色.精彩赏析:这首诗主要写了西湖六月晴雨时的壮美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一一黑云、白雨、大风、湖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来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一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阵雨,也到望湖楼头观赏了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中,“白雨”和“黑云”映衬,“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可见诗人颇具匠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字词解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④七八个:概数词,不是确指,说明星星寥寥无几.⑤两三点:概数词,说明雨量不大.⑥旧时:往日.⑦茅店:用芽草盖的小客舍.⑧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⑨见:同“现”.诗词大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寥寥无几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浙淅沥沥的小雨,我急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材林旁的茅草小客舍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舍忽然出现在眼前.精彩赏析: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但是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以鹊倞、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悠闲的模样。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那个地点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那个地点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那个地点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独坐敬亭山》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那个地点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刻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味道,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加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乐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孤寂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事实上,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看起来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域:看起来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排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动的厚云消逝之后感到专门的清幽安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孤寂。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同时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玩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图文解读+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句子分析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快,用"翻墨"写出云的来 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 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 骤雨才有的景象。 第四句写水: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 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风"对照,用"乱 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
词语解释
• 日暮:傍晚。 • 客:指诗人自己。 • 新:增添。 •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 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客子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 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相近。
望卷白黑宋楼六
湖 楼 下
地 风 来
雨 跳 珠
云 翻 墨
·
苏 轼
醉 书
月 二 十
水忽乱未

如吹入遮

天散船山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 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 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特点
[1]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写景形象生动,用字精当。 [3]语言浅近自然,释
•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 渚:水中何的小块陆地。 • 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 泊:停船靠岸。 • 烟潜:雾气迷漫的江岸。潜: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是《古诗词三首》,收入了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一首宋词(《长相思》),现整理分享这三首诗词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参考: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1.首先我们先通读古诗,并理解古诗的大意; 2.根据古诗的诗文情景图,进行导图法的绘图记忆; 3.每句古诗选择一个关键词的提取进行绘制; 4. 将每个诗句与找到的相应的关键词进行导图绘制; 5.根据绘制完成的导图回忆并还原诗句; 6.根据导图的引导背诵整篇古诗。
六年级语文上
授课教师:XXXX
PART ONE
《古诗词三首》
第一首:
浪淘沙 (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参考: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1.首先我们先通读古诗,并理解古诗的大意; 2.根据古诗的诗文情景图,进行导图法的绘图记忆; 3.每句古诗选择一个关键词的提取进行绘制; 4. 将每个诗句与找到的相应的关键词进行导图绘制; 5.根据绘制完成的导图回忆并还原诗句; 6.根据导图的引导背诵整篇古诗。
第二首:
江南春 [ 唐 ] 杜牧
第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 [ 宋 ]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参考: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 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1.首先我们先通读古诗,并理解古诗的大意; 2.根据古诗的诗文情景图,进行画图法的绘图记忆; 3.每句古诗选择一个地点进行串联; 4. 将每个诗句与找到的相应的地点进行联系; 5.根据绘制完成的图回忆并还原诗句; 6.根据图的引导背诵整篇古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适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的古诗词: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以上是三首经典的古诗词,可以通过学生们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意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在学习时,可以结合注释和解析帮助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

3古诗词三首笔记

3古诗词三首笔记

以下是《古诗词三首》的笔记,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诗的作者、朝代、诗句、诗意、注释、赏析等:1. 《宿建德江》作者: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②烟渚:烟雾弥漫的小洲。

③客:指诗人自己。

④野旷:空旷的原野。

⑤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⑥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和人更接近了。

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小洲边,正是夕阳西下时分,诗人油然而生旅愁。

原野空旷辽阔,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矮,江水淸澈,倒映在江水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在诗人孟浩然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宿”字告诉我们,诗人寄宿在建德江边,他停靠在一条孤船上,默默地注视着那情感的小洲,一天又过去了,夜幕降临,远处传来几声鸟鸣,显得极为单调而凄清。

天空的白云很快的飘过,江畔的树木被拉得长长的影子也很快的移过。

只有那孤舟中的诗人徘徊在暗淡的夜色中,望着漫天的烟雾,面对着孤独的小洲和江水清澈见底的倒影,却无法排遣内心的愁闷。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统八年(1075)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又叫看经楼、先德楼。

③醉书:饮酒醉时作书。

④遮山:遮盖了山峰。

⑤白雨跳珠:形容雨点很大,落在湖中溅起像珠子的水花。

忽:突然。

如:像。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烈日当空时苦热难熬,骤雨突降时更令人心惊胆战,真是变化莫测。

可诗人用“翻墨”“跳珠”一比一拟写出天色变化之快及来势之猛,又用“卷地风来”“水如天”等连用八个比喻写出雨过天晴后的壮观景色。

这是何等的笔力!当你想身临其境时,只要合卷回味,脑海便会出现一个个动人的画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②[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________注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________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④[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⑤[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⑥[见]同“现”。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二、生字组词德dé(美德、德行、品德)鹊què(喜鹊、鹊桥、声名鹊起)蝉chán(蝉联、金蝉、蝉蜕)三、多音字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四、译文1.《宿建德江》: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词三首。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词三首。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词三首。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②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③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②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③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④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1、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计划】2课时【预习要求】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泊船瓜洲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背诵比赛,激趣导入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

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1、揭题讨论: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

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1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①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②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指数名学生说③朗读体会“绿”意: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朗读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④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2质疑: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①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②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朗读体会3、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点拨:⑴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⑵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

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①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③读一读,读出路程近4、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

可是什么原因?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改编诗作,为诗配画,更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适时拓展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

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秋思》《长相思》。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1、教师导入2、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3、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4、对比阅读,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5、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

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6、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悟出诗、词的不同特点。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学习《秋思》: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②“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想象说话: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③“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④换位思考,写话体验:⑤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学习《长相思》: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4、全班交流:①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③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3、质疑: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3、师生齐诵读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四、积累运用,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三首古诗词。

2、默写《泊船瓜洲》《秋思》两首古诗。

提高学生赏读古诗词的能力。

【板书设计】5 古诗词三首◎钟山◎京口~~~~~~~~~~~~~~~~~~~~~~~~~~~~~~~~◎瓜洲秋思长相思见秋风,意万重╲边塞苦旅╲思念家乡思念故园热爱祖国说不尽,又开封╱思念故园╱【知识梳理】☆字词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

☆句段(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

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3《秋思》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4《长相思》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链接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

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

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

年轻时,中进士。

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

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

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遒劲清新。

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767—830)唐诗人。

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有《张司业集》。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

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

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

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

著有《通志堂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