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案2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样的情感呢?现在我们就依词本身展开想象,去体会词的意境,品悟作者的情感。
任务二:想象画面,品悟情感学习建议:自主学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词,边读边想象画面。
2.思考: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做好交流准备。
交流提示:1.当我读到这句诗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
2.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3.现在由我们小组为大家朗读:朗读评价有标准评价标准星级正确流利正确流利、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声音洪亮、有节奏有韵律正确流利、声音洪亮、有节奏有韵律、富有感情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评价。
释难说明:1.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一句中体会乡村之美。
师板书:茅檐低小乡村之美溪上青青草一、诗词大擂台——挑战背诵《清平乐·村居》。
二、选择大比拼。
关于《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6作者表达的感情。
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乡村之美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勤劳二儿:织鸡笼——手巧人情之美小儿:卧剥莲蓬—顽皮、可爱课后反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宋】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我还能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哦!7教学“四单”设计个性化修改第一单:预学指导单字词超能力1.连一连,并把你认为难写的生字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宿徐疏茅檐翁笼赖剥Xú sù shū bō lài wēnɡ yán máo lónɡ2.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茅檐:翁媪:吴音:亡赖:古诗传送门1.根据注音,我能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朗读这首词,并尝试画出节奏。
2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古诗词朗诵艺术家或者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课堂观摩或者讲座,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到五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对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意象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学习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能够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背景等方面来理解诗歌。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较高,尤其是那些对文学、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和理解古诗文的能力,同时也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视觉的方式学习,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听觉的方式学习,还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学习。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诗词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词。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首典型的古诗词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首诗词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2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2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6篇)古诗三首篇1教学目标: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2)
吗?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
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
“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4.读诗题。
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宿/新市/徐公店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借助课文注释及其他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生字①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疏”,边音“篱”②指导书写“篱、疏”注意“篱”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倒数第二笔是撇折。
“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一笔是横撇,下面的“止”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
鼓励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
(2)词语理解。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三、图文结合,初读感知1.了解景物。
自由朗读后交流: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
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设: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篱笆)“树”“菜花”(油菜花)“儿童”“黄蝶”;预设: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篱落”指的就是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一、课文内容分析本课由两首诗歌和一首词组成,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为唐诗,王维在《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空灵清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自在悠闲的生活场景,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则借助枫桥特有的景物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客船夜泊时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词中既描写跋涉行军的过程与场景,又抒发词人思乡的愁苦之情。
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且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此诗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山村图景,在这一幅幅画面中诗人采用工笔细描、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一个理想的迷人世界。
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
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
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听,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并阐述古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2.能够朗读古诗,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
2.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结合诗歌赏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寄扬州韩绰判官》、《过华清宫绝句》的基本意思,能够正确朗读。
2.能够通过导师引导,领悟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1.細致研读古詩內容,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抒情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古诗中的哲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板书、黑板、笔2.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以“诗歌的美”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新课呈现(15分钟)1.讲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跟读古诗,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含义,并展示讨论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抒情。
第四步:诗意仿写(20分钟)1.要求学生模仿古诗的格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展开创作。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古诗进行阅读,并进行朗读练习。
2.带领学生探讨古诗中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重点:理解古诗意境,朗读技巧难点:领悟古诗中的哲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与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诗歌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9篇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1【设计理念】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
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学习《秋思》: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⑴体悟“见”之萧瑟:“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⑵想象“意”之万重:“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榆、聒”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
默写《枫桥夜泊》。
思维能力: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审美创造: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认“榆、聒”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语言应用: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思维能力: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教学重难点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一、导入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1.板书课题(板书:枫桥夜泊)2.题解:枫桥夜泊枫桥:地点夜:时间泊:事件,停泊。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和分析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和音乐,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2) 逐句解析《登高》。
(3) 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教师示范解析《夜书所见》。
(5) 学生自主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1) 《登高》中的意象分析。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分析。
4. 随堂练习:(1) 学生仿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古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作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三首古诗词的和重点词句。
3. 中间部分:诗词的解析和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分析《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 背诵并默写答案略。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等。
(3) 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词,进行积累。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四、总结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五、布置练习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2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二、基本部分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二篇)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内容:学习《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
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知意交流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
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三首》。
2. 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 能够分析和欣赏《古诗词三首》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继续学习《古诗词三首》。
2. 分析《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 欣赏《古诗词三首》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 进行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欣赏《古诗词三首》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分析《古诗词三首》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诗。
2. 提问学生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第二首诗的兴趣。
二、学习第二首诗(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第二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分析第二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讨论第二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
三、学习第三首诗(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第三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分析第三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讨论第三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
四、朗读和背诵训练(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训练,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诗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古诗词三首》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词。
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2. 第二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 第二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 第三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5. 第三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词三首》的全文,注意书写的规范和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古诗词三首
许家小学王娜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2.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重点:
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难点:
体会故事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许多的古诗,有的是写动物的,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有的是写植物的,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有的是描写登高远望的所见所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有的是描写是的春天的所见所闻,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同学们,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古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古诗有给我们描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师: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二、教学古诗《乡村四月》
(一)、板书诗题,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齐读
2、老师提问:从古诗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时间——四月地点——乡村
3、老师补充:这里的乡村是指江南农村,我们就知道了,诗人翁卷要向我们介绍春末夏初时节的江南农村了。
板书:宋,翁卷。
教师相机对诗人做简要介绍:翁卷,南宋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朗读古诗
1、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生自读。
3、指名读,教师评价并借机指导朗读。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和诗歌的韵味,
(三)、插图欣赏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这幅图就描绘了江南农村四月的景象。
(四)、品味诗趣,感悟诗情。
1、老师提问,学生在古诗中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品味诗趣。
(1)古诗中描绘了江南农村四月的景象,你诗人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字,通过这些字,你看到了什么?你从哪句诗中找到答案的?
(2)从诗中我们了解到这一天是什么样的天气?你能说说吗?引导学生了解春雨如烟的美景。
(3)这样的景象中,江南人们都在做什么呢?用古诗来回答。
(4)给“闲人少”找一组反义词—“忙人多”。
他们都在忙着做什么?那两个字最能体现出他们劳作的繁忙?—“才”和“又”。
(5)“子规”是什么?杜鹃,也叫布谷鸟,农村俗语:布谷布谷,播谷播谷。
(6)想一想,为什么下雨还劳作呢?引导学生了解农民辛勤劳动,任劳任怨,同时,体会江南四月的美景。
农民们一边劳动,一边欣赏“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而我们除了欣赏到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还看到了“江南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劳作场面。
2、指导朗读,感悟诗情。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三、按照自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一)、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纲:
1、朗读古诗三遍,要求,流利、有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2、借助课文的注释初步感受诗意。
3、小组提问,小组回答(说出你是通过那个词或者是那句诗句体会到的),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二)、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1、小组提问,大家回答。
2、老师补充提问,大家思考并回答:
(1)说一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古诗中描述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做什么?(什么时间:一年四季;什么地点:田园,什么事:各种有趣的事)这首诗写的就是“一年四季田园生活中的各种情趣”。
(2)如果你是诗中的“童孙”,看着大人“昼出耘田夜绩麻”,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3)童孙学种瓜的样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吗?
(4)如果你是大人,看到孩子“学种瓜”的样子,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你会说些什么呢?
四、教师指导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这也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文,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乡村景象,由衷的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这首诗的作者也来自与宋代,他叫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我们一起来吟诵《四时田园杂兴》吧!
五、体会《四时田园杂兴》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前两行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后两行生动的描写了农村儿童模仿大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时的情景,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创作于宋代的田园诗,一首描写了四月时节的江南农村景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乡村景象,让我们既感叹初夏时节江南农村的美丽,有由衷的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还有一首描绘的是一年四季田园生活中的各种情趣,男耕女织,人人动手,好学的童孙,勤劳可爱,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这种以描写乡村生活,自然风光为主,表达爱自然,爱生活的感情的诗文,就叫做田园诗。
这样的古诗往往恬淡清新。
七、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的韵味。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境。
3、积累描写春天的成语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情导趣。
1、学生有感情的吟诵上节课学过的两首田园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老师吟诵田园诗《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词《忆江南》。
板书课题《渔歌子》
二、反复诵读,感知词的韵味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3、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词。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
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三、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分组诵读。
2、指名读。
3、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语,用圆圈画出描写颜色的词,然后思考问题:
时间是:春季雨天
地点是:西塞山前的江边
人物是:张志和(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张志和)
景物是:(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肥美的鳜鱼,还有一位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冒着斜风细雨钓鱼的人。
)
词中出现了哪些表示颜色的字词?(白青绿),透过古诗,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翠绿的西塞山,红艳艳的桃花)
四、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五、指导背诵,体会意境。
1、第一次背诵,流畅的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诵读出这首词的美。
六、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张志和唐代诗人。
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
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
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
3、全班齐声有感情的朗读《渔歌子》。
七、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