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案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__52、在○里填上“=”○○○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3、练一练: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2、小组讨论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5.0192○5.01297.281○8.001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3).学生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1 一、教学目的: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3、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操作才能及分析^p 综合和抽象概括的才能,开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框架一个。

五、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和一把尺子。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生:逐个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前面所学过的平面图形,如今你们再看这些图形,和前面那些图形一样吗?〔屏幕上显示: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指着图〕像这样的图形,就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一块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一种图形〔屏幕上显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面的认识:师:根据同学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大概样子呢?生:它的大概样子是长长的,方方的。

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生:答复。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生甲:烟盒,牙膏盒,药盒等。

生乙:电冰箱,收音机,微波炉等。

生丙:砖,床,衣柜,教室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

如今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跟着老师一块儿摸一摸〔老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

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和利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在第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同时也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做好了准备。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3.长方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4.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龙子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求据知识的内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和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体验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理解,迁移类推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2.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与他们讨论不同之处。

2.学习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是由长方形面拼接而成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 × 宽 × 高。

3.学习正方体:–讲解正方体是一种所有边相等且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练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立方。

4.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5.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间体积计算等。

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题目。

2.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计算它们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教案)第三单元 3的倍数的特征-五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三单元 3的倍数的特征-五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三单元3的倍数的特征-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 能够正确使用3的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懂得写出3的倍数的算式。

教学重点:1. 认识3的倍数的概念。

2.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3. 能够正确使用3的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使用3的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引入问题:小明家的窗户是3个一排,他数了一数,窗户数是3、6、9、12、15、18、21、24等,请问怎么算出来的?2. 学生思考后,老师引入今天的学习目标-3的倍数的特征。

Step 2 导入新知1. 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表达看到了什么。

2.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老师询问学生观察到的重复的数字有哪些,学生能很快回答是:3、6、9。

3. 老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反推出3的倍数的定义。

4. 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3的倍数就是:能够被3整除的数。

Step 3 教学重点1. 老师引导学生对3的倍数进行更深一层的探究,让学生找出某些特征。

2. 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得出了3的倍数共同特征之一:末位数是0、3、6、9。

3. 学生探究通过公式计算得出,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个位数的数字之和也能被3整除。

引导学生们列举出5个可以被3整除的数,并通过公式计算,它们个位数的数字之和都可以被3整除。

Step 4 教学难点1. 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突出教学,引导学生从图中的共性出发,通过计算得出除以3余数都是0,更加深化学生对3的倍数的认识。

2. 通过相关计算及反向思考,让学生知道3的倍数不能用2除尽,也不能是质数。

Step 5 训练巩固1. 老师设计多种不同难度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3的倍数的概念进行计算、判断。

2. 学生带着疑问认真完成作业,老师随时给与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2.能够判断物体是否为长方体或正方体;3.能够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2.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长方体:具有三对相对相等的面的立体称为长方体。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称为正方体。

3.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它们,并给出相应的理由支持自己的判断。

4.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问题1.问题一: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cm、4cm、5cm,求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2.问题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64立方厘米,求它的边长。

5. 拓展练习1.请学生自行寻找周围环境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出示一些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其区分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加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木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3-13《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3-13《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3-13《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3-13《和与积的奇偶性》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判断两个数的和与积的奇偶性,并能够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奇偶性,对奇数和偶数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对和与积的奇偶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学生对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理性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判断两个数的和与积的奇偶性,并能够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判断两个数的和与积的奇偶性。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和与积的奇偶性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男女生的人数、衣服的件数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的奇偶性。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如2+3、4×5等,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和与积的奇偶性。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1.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生自由发言。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总第12 课时【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4页例1、例2,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重点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第三单元教案1. 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2. 加强了空间观念.教材一方面把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在展开图里找到原来形体的每个面;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图形,把它们围成立体图形,感受图形的各部分在立体图形上的位置,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发展.3.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用初步建立的体积[容积]概念比较物体的大小;用学到的体积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体积、常见容器的容量;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1.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学习中多次把长方体、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对它们的形状有了整体的感受.知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是什么形状,这给学生学习本单元打下了基础.2. 本单元系统、深入地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以及体积单位的相关知识,比以前的知识更加深入细致,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关键是通过一系列操作与动手实践活动,理解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类比生活中的常见物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困难.1. 通过操作、实践,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2. 认识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理解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3.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 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方法.5.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1.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5课时探索图形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第19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1~3题和第6~8题.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 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感知长方体的形体特征,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掌握求长方体总棱长的方法.3.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难点:学会求长方体的总棱长.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过程.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板书:长方体的认识.[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从平面到立体,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认识,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1. 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认识长方体的面.师: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生: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面.[2]认识长方体的棱.师: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设计意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切、看、摸,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操作中直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2. 出示例1.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学生汇报探究结果.[1]长方体有6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相对的面完全相同[4]长方体有12条棱.[5]哪些棱长度相等?相对的棱[6]长方体有8个顶点.总结:通过大家的观察和讨论,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3. 出示例2.师:拿出学具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做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师:我想知道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了解到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还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掌握了求长方体的总棱长的公式:总棱长=[长+宽+高]×4.1.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A类1. 长方体有[]个面,它们一般都是[],也有可能有[]个面是正方形.2. 长方体有[]条棱,每相对的[]条棱算作一组,可以分成[]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3.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dm,宽是12dm,高是10dm,它的棱长总和是[]dm.B类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 6长方形22. 1243长宽高3. 148B类:[12+10+5]×4=108[厘米]教材习题教材第21页练习五1. [1]长方形24cm9cm后面[2]长方形12cm9cm左面[3]上面和底面2. [20+30+40]×4=360[cm]3. [1]3[2]4条[3]36. [90+55]×2+22×4=378[m]7. 40cm=0.4m80cm=0.8m[2.2+0.4+0.8]×4=13.6[m]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1.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2.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生:正方体.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投影出示例3.1. 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汇报:[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3]正方体有8个顶点.2. 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投影展示:相同点不同点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 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 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板书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A类1. 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的长方体.2.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3.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B类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 相等特殊2. 12a723. 5×12=60[厘米]B类:72÷12=6[厘米]教材习题教材第20页做一做[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教材第21页练习五4. 正方体10厘米6个9. C F D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3、第24的内容及练习六第1~6题.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互助学习的精神.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迅速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展开图、彩笔.师: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课件出示]像药盒、牙膏盒、鞋盒、酒盒等,工人师傅在制作这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设计意图:让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目标,把学生思想引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状态]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师: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长方体,说说它有哪些特征.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边说边指]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你们愿不愿意亲手试一试?生:愿意.投影展示:师:说一说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师:[指着投影上的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更好地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师:你怎样理解表面积?生:指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6个面的总面积.师:说得太好了,那怎样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呢?投影出示例1.师:请你们计算出做这个微波炉包装箱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小组合作,赶快行动吧!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计算.[做完后,生汇报]生1:我们先求上下每个面,长0.7米,宽0.5米,面积是0.35平方米;然后求前后每个面,长0.7米,宽0.4米,面积是0.28平方米;最后求左右每个面,长0.5米,宽0.4米,面积是0.20平方米;把6个面的面积求出之后再相加.生2:我们只找出3个面的长、宽,把3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再乘2.师:大家找到的方法都很好,结果是一样的.投影出示例2.师: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看上面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生1:正方体的表面积只需要一个面的长、宽,用一个面的面积乘6就可以了.生2:我是用棱长×棱长×6=正方体的表面积.[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探索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1.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老师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既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又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2.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看剪开、展开的实物课件及动手操作剪一剪、标一标、贴一贴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充分感知计算原理,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明确概念.A类1.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它的棱长总和是[],表面积是[].2. 用60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3.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4.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米4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5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一个面是边长[]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B类做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长8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如果每平方分米玻璃4元钱,至少需要多少钱买玻璃?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 96分米384平方分米2. 1503. 252026204. 3305. 6216B类:8×6×2+6×4×2+8×4=176[平方分米]176×4=704[元]教材习题教材第23 页做一做第一个和第二个教材第24 页做一做0.75×0.5+0.75×1.6×2+1.6×0.5×2=4.375[平方米]教材第25页练习六1.2.周一对周四,周二对周末,周三对周五.3. [1]8cm29cm25cm2[2]6cm26cm25cm2[3]12cm26cm24cm24. [50×40+40×78+50×78]×2=18040[平方厘米]5. [10×12+6×12]×2=384[平方厘米]6. [1]46×46×6=12696[平方厘米][2]46×12=552[厘米]552厘米=5.52米 4.5米<5.52米不够用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第28页的内容及练习七第1~6题.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会并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 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大小的概念,知道“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单位,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投影仪.师: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生:因为乌鸦把石子投到瓶子里,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就会涨起来.师:对,石子占据了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初步感受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1. 感知物体体积的大小.师:现在请大家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体,比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生:书包的体积比数学书的体积大,空调的体积比电脑的体积大……[投影出示]下面的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生:洗衣机的体积比影碟机的体积大,洗衣机的体积比手机的体积大,影碟机的体积比手机的体积大;影碟机的体积比洗衣机的体积小,手机的体积比洗衣机的体积小,手机的体积比影碟机的体积小,在这里,洗衣机的体积最大,手机的体积最小.[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寻找例子,感受物体体积有大小之分,感受概念来源于生活]2. 体积单位的认识.师:[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呢?[教师同时拿着两个长方体让学生看看][学生猜想:有的学生猜左边的正方体的体积大,有的猜右边的长方体的体积大,也有的猜两个物体的体积一样大][设计意图:教材通过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引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师:测量线段长短时,我们会经常用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测量一个物体的面积时,我们经常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今天我们要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呢?[体积单位]师:那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生:立方厘米……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师: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板书:1立方厘米[cm3]师: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到底有多大?教师从教具中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展示给学生看.师:那1立方分米到底有多大?师: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板书:1立方分米[dm3].师:那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师: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m3.板书:1立方米[m3][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围一围,站一站,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加深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明白物体的体积与形状无关,只跟占有空间的大小有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概念以及体积的单位,知道了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1. 利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行导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空间概念,然后设疑,杯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自然地引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个概念.2.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实验和想象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A类选用恰当的单位.[1]一台电冰箱的体积大约是1.2[].[2]一部手机的体积约是33[].[3]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表面积是6[],体积是1[].B类组成下面各图形的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都是1立方厘米,你知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吗?。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五班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同学建立起空间观念,培育归纳总结技能。

重点:掌控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同学的空间观念,培育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依据外形给它们归类。

(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

(顶点、棱、闪耀)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由于,它们有着别出心裁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同学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索: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同学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

同学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全部的特征,是非常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

(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来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

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测,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四、拓展应用用数学制造生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课时 认识质数和合数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课时 认识质数和合数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4课时认识质数和合数苏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学生将学习如何区分质数和合数,并理解它们在数论中的基本作用。

课程还将涉及质数和合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定义质数和合数,并正确区分它们。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提升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1. 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及其区别。

2. 大于10的质数的辨识。

3. 质数和合数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橙子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入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 新课讲授(15分钟):详细讲解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具体的数字例子,让学生直观理解两者的区别。

随后,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尝试找出更多的质数和合数。

3. 案例分析(10分钟):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分配糖果、设计游戏等,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快速辨识质数和合数,并分享各自的方法。

5. 课堂练习(10分钟):通过PPT展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区别及辨识方法。

同时,会标注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质数和合数的辨识。

2. 选做题:研究质数和合数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计划: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一、快乐启航: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快乐体验: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长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且相邻两个面的长和宽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每个棱连接两个相邻的面,且相邻两个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相交的棱。

小组讨论后,完成p28的表格,然后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的特征: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这两种立体图形。

2.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方体的特征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2.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的各个面和棱,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进行观察和测量,验证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的特征。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特征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正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2.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正方体的各个面和棱,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进行观察和测量,验证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面?这些面的面积如何计算?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第四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1.复习巩固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练习学生完成综合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第6—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运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有序有条理的运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提问:你是怎样思考的?让学生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自己的列举方法。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校对。

3、完成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一共有多少中不同的走法?4、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完成。

指名汇报。

5、完成练习十一思考题。

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完成情况。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教学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投影出示例3 。

五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解析:本单元首先从直观上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找出长方体,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强调学生多动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把表面积的概念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作好准备。

教材中没有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去想计算的方法,有利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通过实验、观察,引进物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体积单位的进率。

介绍容积的概念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本单元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联系实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1、建立正确的体积观念。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五、课时安排:14课时第1课时学科数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在操作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5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教案3篇

5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教案3篇

5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教案3篇5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分析: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教学用具: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

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二、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1、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3、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三、揭示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四、新知探究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自身的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P28~30,做一做。

1.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 ,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探索法,讨论法
多少厘米?
的图样。

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量一量所作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
认识正方体
、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
求长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
教学内容:P31—32,练习五。

教学目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教学重点:
1、长正方体的特征。

2、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实践操作,讨论交流,联系反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3-3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 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 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学方法:探索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六
教学目标:复习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表面积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练习反馈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P38—4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观察理解,引导感知
体积与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P41—4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2、逆向思维的题可以用方程方法解。

教学难点:
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教学方法:探索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P46—49
教学目标: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

计算物体的重量。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学方法:探索法,讨论法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P50—52。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索法,讨论法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P5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有关概念掌握得更加牢固。

2、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重难点: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方法:引导复习,指导归纳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