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中医护理

合集下载

肠息肉摘除术后中药灌肠预防复发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肠息肉摘除术后中药灌肠预防复发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对于中药灌肠的最佳配方、剂 量以及给药途径等,仍需深入 研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护理配合
在中药灌肠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 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中药灌肠预防肠息肉复发 的疗效观察
实验方法
选取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 接受肠息肉摘除术的患者,共计100 例。
随机分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 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术后 采用中药灌肠预防复发。
肠息肉摘除术后中药灌肠预 防复发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2023-11-02
目 录
• 引言 • 肠息肉摘除术及中药灌肠治疗 • 中药灌肠预防肠息肉复发的疗效观察 • 中药灌肠预防肠息肉复发的护理措施 • 中药灌肠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肠息肉摘除术后复发率较高,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中药灌肠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在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实验结果
对照组复发率
术后1年内,对照组有12例患者 复发,复发率为24%。
实验组复发率
术后1年内,实验组有3例患者 复发,复发率为6%。
不良反应
实验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的胃 肠道不适,但未影响治疗。
数据分析
复发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说明中药灌 肠预防肠息肉复发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症状轻微,说明中药灌肠 相对安全可靠。
结论
中药灌肠在预防肠息肉术后复发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 发生率较低。
04
中药灌肠预防肠息肉复发 的护理措施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 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肠息肉的中药方治疗有什么

肠息肉的中药方治疗有什么

肠息肉的中药方治疗有什么肠息肉作为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虽然一般情况下的症状不明显,但是,增长性强的肠息肉癌变的可能性非常大,中医上有调理肠息肉的药方,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肠息肉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肠息肉的中药方【方药】党参、黄芪、赤芍、桃仁、白芍、莪术、黄药子、枳壳、甘草各9g,薏苡仁60g(先煎)。

【适应症】右下腹包块,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多,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苔薄,舌体小色淡,脉细弱。

证属脾虚气弱,秽浊瘀血互结,凝滞于肠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大肠息肉治疗验方;【方药】乌梅、党参各15g,黄连5g,僵蚕10g,当归、赤芍、地榆各12g,牡蛎24g,甘草6g。

【适应症】多发性肠息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肠息肉的症状表现1.便血结肠息肉患者会出现间断性便血或者是大便表面带血,血液的颜色大多为鲜红色,如果出现了继发炎症感染可出现粘液便或粘液血便,患者会出现里急后重,甚至是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如果息肉的位置靠近肛者可能会有息肉脱出肛门之外。

2.大便习惯改变大便习惯改变主要是大便次数和大便时间的改变,或者是出现不明原因的便秘或者是腹泻,如果出现了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了,这很可能是结肠息肉的表现。

3.大便性状异常对于正常人来说大便的性状应该是圆形的,而结肠息肉患者的大便由于受到息肉的挤压可能会出现大便变细,或者是大便呈现出扁形,有的时候甚至是会带着血液。

4.腹痛这种情况在结肠息肉患者中比较少见,一般来说会出现在结肠熊汝比较严重的患者身上,较大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5.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

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6.肠道刺激症状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肠息肉的治疗方法1、高频电凝术在如今的医学上,通过无痛内镜下进行高频电凝术来将息肉切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大肠息肉结肠息ppt课件

大肠息肉结肠息ppt课件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2017年04月06 日

大肠的解剖图
概念
大肠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 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 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 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 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 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 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 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症状体征
一: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 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 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 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二: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 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 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 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 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2、会引起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结 肠息肉患者,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重时可引起肠 阻塞,在结肠炎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良性恶性。
3、会引起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严重型,多 发生于左半结肠,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伴 有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数增多,易并 发肠穿孔。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 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容易引发肠道出血和肠胃不适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大肠息肉多与脾虚湿阻、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等有关。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改善脾胃功能、调理肝脏、祛湿化痰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中医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

饮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减轻脾胃的负担,如粥类、鱼类、蔬菜等。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此外,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避免便秘加重症状。

其次,中医护理方案强调调理肝脏,缓解肝郁气滞。

可以通过注意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和焦虑。

平时可以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舒缓肝脏气滞。

同时,祛湿化痰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方面。

湿气在体内滞留会加重病情,因此可以使用一些中药调理。

如白术、茯苓等能够健脾燥湿,石膏、竹茹等能够化痰止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可结合中医师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调理。

此外,中医护理中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休息、规律的作息都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平时要注意避免劳累过度、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确保身体的健康。

除了中药调理外,中医也推崇一些中医推拿和针灸等疗法。

通过推拿和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调理和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只是起辅助调理和保健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西医的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症状或情况加重,应及时就医。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医护理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误入歧途。

总结起来,大肠息肉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缓解肝郁气滞、祛湿化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调整饮食、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辅助的中医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身体状态。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遵医嘱并及时就医。

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所有消化道息肉(直肠、声带、宫颈息肉)

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所有消化道息肉(直肠、声带、宫颈息肉)

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所有消化道息肉(直肠、声带、宫颈息肉)展开全文I导读:关于济生乌梅丸的用法,今一并附于下方。

本次推荐龚志贤老中医的应用经验,详细、翔实而且验案较多。

可供临床参考使用。

附:老中医经验方:济生乌梅丸治疗消化系统息肉乌梅:我很丑,但我能消息肉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直肠、声带、宫颈息肉作者/龚志贤直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常见,比较棘手,难于手术,术后易复发,很难根治的一类疾病。

直肠息肉属于中医肠风便血的范畴,表现为大便带血,血与粪便不相混杂。

声带息肉则表现为咽喉梗塞,声音嘶哑。

宫颈息肉则见于长期阴道出血,淋漓不断。

余用“济生乌梅丸”加味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济生乌梅丸原为治疗肠风便血而设。

余先将济生乌梅丸改为汤剂治疗小儿直肠息肉,每获每效。

以后又用于治疗成人直肠息肉患者,也有疗效,但难于痊愈。

后改为丸剂较长时间服用效果较佳。

因直肠息肉属慢性疾病,久服可收缓功之效,且丸剂比较便于服用。

为了达到较快痊愈之目的,加用象牙屑、人指甲以软坚散结,若人指甲不易收集,可用穿山甲代替,这就是“济生乌梅丸加味”的由来。

嗣后,余又用此方治疗声带息肉、宫颈息肉,均获显著效果。

方中乌梅性味酸平,有敛肺涩肠、入肝止血、蚀恶肉、化痔消息肉之功。

《本草经》云:“去死肌、消黑痣、蚀恶肉。

”《本草逢原》:“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

”又曰:“治溲血、下血、诸血证。

”僵蚕性味咸辛平,有消风,化痰、散结之功。

《本草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痰疟癥结”,“僵蚕,蚕之病风者也。

治风化痰,散结行经,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

”《别录》:“灭诸疮瘢痕”。

象牙屑性味甘寒,有清热、化痰、拔毒、生肌之功。

《海药本草》:“主风痫热、骨蒸劳、诸疮等,并皆宜生屑入药。

”《医学入门》:“生为末,主诸疮痔瘘,生肌填口最速”。

《本草经疏》:“治恶疮、拔毒、长肉、生肌、去漏管。

”人指甲性味甘咸平,有软坚、散结、祛瘀之功。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五十二个中医护理方案

目录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二、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三、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四、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五、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六、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七、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八、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九、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十、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十二、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十三、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通则十四、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十五、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十六、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3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十八、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十九、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二十、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二、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三、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四、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六、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七、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二十八、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二十九、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三十、胃癌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二、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三、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四、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五、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六、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七、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三十八、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三十九、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四十、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一、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三、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四、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六、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七、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四十八、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四十九、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一、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五十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二、内服中成药三、中药注射剂四、外用中药的使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二、艾灸注意事项三、拔火罐注意事项四、刮痧注意事项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八、药熨法注意事项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项二十二、中药外洗注意事项二十三、蜡疗注意事项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

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

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

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瘀阻滞证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

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

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和针灸等。

1. 中药内服: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调理肠胃等作用的中药进行内服。

常用的中药包括红霉素、石斛、生大黄、大黄、郁金、桃仁、莪术等。

2. 中药外用:选用一些具有化痰、散结、消肿等作用的中药进行外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熏洗、湿敷、贴敷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柏叶、半夏、甘遂、穿山甲片等。

3. 针灸:通过针刺经络和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胃脘、大肠俞、脾俞等。

需要说明的是,肠息肉是一种病理性疾病,治疗方法需要以医生的指导为准。

同时,中医治疗需要辅助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患有肠息肉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

肠息肉的中药方_肠息肉便黑便中药方肠息肉的发生率是很高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大多都是发生在男性身上的,是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适的症状,有些甚至还会恶变,对人的生命威胁很大,需要及时治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肠息肉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肠息肉的中药方一、内治法,采用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8克,茯苓12克,地榆炭10克,大小蓟各10克,枳壳8克。

若便秘加炒决明15克。

2.气滞血瘀: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20克,全当归10克,赤芍15克,地龙六条,川芎10克,桃红各12克,牛膝10克,穿山甲8克。

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10克,木香8克。

3.脾虚气滞: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

方药: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15克,制香附15克,制黄芪20克,炒枳实8克。

便时带血加赤石脂15克,血余炭6克。

4.寒凝结滞:治法:温中散寒,理气利湿。

方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15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泽泻8克,茯苓12克,桂枝8克,制附片6克,山茱萸10克,木香10克。

腹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8克。

二、专方验方:乌梅、五倍子、五味子、牡蛎、夏枯草、浮海石、紫草各15克,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三、其它疗法:1.灌肠法:中药煎剂经肛门灌注于直肠内,保留2~4小时,可对局部直接发挥作用。

近些年来常用的灌肠方有复方青白散,药用青黛、白芷、白芍、白术、白头翁、黄柏、薏苡仁等煎汤或研细末用。

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结扎法:是中医治疗直肠息肉的常用方法,局部麻醉后在窥镜下钳夹息肉蒂部,用粗丝线进行结扎,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

肠息肉吃什么水果好第一种水果是菠萝,菠萝中含有可以分解蛋白质,可以溶解在组织中阻塞的血液凝块的合纤维蛋白,在手术之后吃一些菠萝可以助于疏通还有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消肿的功效,另外菠萝还有助消化,利尿的作用,在术后吃菠萝对身体很好。

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

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

2024.0516祝您健康▎聊聊息肉的“中医史”肠息肉,字面解释就是肠中赘肉,中医认为这是肠“积”的表现之一。

虽然中医典籍中并没有明确出现过“肠息肉”,但“息肉”一词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中有一段对“肠覃”的解释,其中记载道:“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意思是,肠覃病是寒气凝结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击,正气不能荣旺,气滞血瘀,积聚成癖而附着于内,于是恶气乘机而起,息肉随之而生。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中也有息肉的相关描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

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意思是,外邪停滞在胃肠,就会转而侵入胃肠之外的脂膜间,存留于脂膜的细络中;外邪在脂膜中滞留,就会在这里形成积块。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中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专家简介顾 超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江苏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究项目培养对象,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会非静脉曲张学组青年委员,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

擅长消化道内镜操作,包括针对消化道疾病的胃肠镜检查及早期诊断,通过内镜进行消化道微创手术,如胃肠道息肉切除、EMR、ESD,消化道支架植入等;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等。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健脾扶正,预防肠息肉复发专家谈病◎ 钟星辰2024.0517祝您健康意思是,如果突然外受寒邪,内又被忧郁气怒所伤,就会导致气向上逆,会使手足三阳六经的经气闭壅不通,阳气不能运行于周身,凝结的血液蕴藏在内而不能化解消散,这样便会形成积症。

从这些中医典籍中的描述里不难看出,古代医家认为人体正气不足、体质虚弱,加之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是“息肉”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预防和治疗直肠息肉的复发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预防和治疗直肠息肉的复发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预防和治疗直肠息肉的复发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腺瘤、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

虽然直肠息肉在经过治疗后可以被去除,但仍存在复发的可能。

在中医肛肠科学中,预防和治疗直肠息肉的复发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直肠息肉的形成与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以及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积聚有关。

因此,预防和治疗直肠息肉的复发,需要从调整人体的整体状态入手。

首先,在饮食方面,要保持均衡和规律。

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痰湿。

应该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

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粗粮则能增加饱腹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情志因素在直肠息肉的复发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学会释放压力,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运动对于预防直肠息肉的复发也非常重要。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

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在中医治疗方面,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使用健脾益气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等;对于痰湿内阻的患者,可以使用化痰祛湿的中药,如半夏、陈皮、薏苡仁等;对于气滞血瘀的患者,可以使用行气活血的中药,如郁金、丹参、桃仁等。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的外治法也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可以选择艾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以增强人体的正气。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
的康复。
心理支持
中医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疏导、气功等方法,帮 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
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护理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中医护理可以借鉴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 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提高护理效率和便捷性。
个性化护理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 提高护理效果。
险。
生活习惯
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 生活习惯与直肠息肉的发生有
关。
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便血
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便血,颜 色鲜红,量不多。
排便习惯改变
患者可能出现便秘、腹泻或两 者交替出现的症状。
腹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隐痛 或胀痛。
肛门坠胀感
当息肉较大时,患者可能感到 肛门坠胀不适。
02
中医对直肠息肉的认识
中医非药物治疗及护理
•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提供了许多非药物治疗方法辅助直肠息肉的治疗,如 下
•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缓解直肠息肉引起的症状。针 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护理时要确保针灸部位的清洁,防止感染。
•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按摩腹部及会阴部,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局部疼痛及不适 感。护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按摩手法和力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直肠息肉的症状,患者应尽快就医,接受专业治 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配合中医 护理措施,以期早日康复。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中医护理与其他医学领域的跨学科合作,共同研究直肠息肉的 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护理难点
1.大肠息肉(结肠息肉)患者一般存在不良生活 习惯,如喜食肥甘厚腻或饮酒,运动少,发现 病情后也难完全纠正,故常易复发。 2.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 患者手术难以切除干净,且易复发。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鼓 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 进行针对性干预。 3.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及效果评价。
(三)便血
1.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腹痛及腹 泻次数、量、色、形等,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估 计出血量及出血部位。 2.指导患者便血期间勿进食猪肉、牛肉、羊肉等血 制品。 3. 灌肠治疗。 4.埋针治疗:取脾俞、大肠俞、八髎、关元、阿是 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四)便秘
1.饮食须含适量纤维素,主食不宜过于精细,晨起空 腹饮一杯淡盐水。 2.适当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胃肠蠕动。 3.睡前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心情舒畅, 规律生活。 4. 灌肠治疗。 5.穴位贴敷:取穴肾俞、大肠
1.内服中药 2.外用灌肠
(二)特色技术
1.针刺治疗 2.耳针治疗 3.灌肠治疗 4.烤灯治疗 5.穴位贴敷疗法 6.药物罐 7.中药塌治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注意 休息,重症者应卧床休息,轻症可适当活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但应保证充分睡眠及休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急性发作时宜 卧床休息。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制定食谱,改 变以往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 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肠道感染。 5、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 久坐、久立、就行和过度劳累。
(三)心理调护
针对大肠息肉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文化的 护理。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 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 练法、气功松弛法等,减少或防止大肠息肉的发 生。告知病人情绪反应与溃疡的发展及转归密切 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 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大肠息肉;告诫病人重视 不良行为的纠正。
(二)饮食调护
1. 注意饮食调节,以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低脂少渣及营养丰 富的流质或半流无刺激性饮食为主,避免食用牛奶或乳制品等含乳 糖蛋白食品。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饮食。必要时 可进行一些食疗,煲汤、粥,如莲子山药粥等。急性期重症者应禁 食,采取静脉内营养治疗,使肠道休息,避免可能引起肠道过敏的 过敏源。 2. 湿瘀阻滞证:进食清热化湿食品,如百合、薏米、莲子等,食疗 方:百合莲子粥。进 3. 肠道湿热证:进食健脾化湿食品,如山药、猪肚、鱼肉、羊肉、 鸡肉、桂圆、大枣、莲子、生姜等。食疗方:山药莲子粥。 4. 气滞血瘀证:进食温中补虚,活血化瘀食物,如羊肉、大枣、桂 圆、白扁豆、山药、茯苓。食疗方:桂圆糯米粥。 5. 脾虚夹瘀证:食健脾理气食物,如山药、萝卜、桃仁、生姜等。 食疗方:山药小米粥。 6. 脾虚湿热证:进食行气化湿食物,温阳食品,如羊肉、大枣、桂 圆、白扁豆、山药、茯苓。食疗方:桂圆糯米粥。
(二)腹泻
1.灌肠治疗: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 治疗1~2个疗程。 2.烫熨治疗:对脾肾阳虚、脾气亏虚、肾气亏虚者 可用吴茱萸热奄包、烫熨治疗温中行气止痛。 3.穴位贴敷疗法,贴敷于神阙、大肠俞、天枢、三 阴交、足三里、上巨虚等。 4.药物罐:取穴大肠俞、脾俞、肺俞、三焦俞、天 枢、腹结、上巨虚、丰隆、血海等。 5.艾灸治疗:关元、天枢、大肠俞。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腹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 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症状时 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指导患者 暂禁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 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 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 针刺治疗,取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血海等。 6.烤灯、中药塌治治疗。
常见症候要点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健康指导 护理难点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湿瘀阻滞证: (二)肠道湿热证: (三)气滞血瘀证: (四)脾虚夹瘀证: (五)脾虚湿热证: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 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 厚或腻,脉弦或涩。 (二)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 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 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 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四)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 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脉虚或细涩。 (五)脾虚湿热证:腹痛、腹胀,大便溏薄或秘结,神疲乏力,纳呆, 面色萎黄,口干口苦,大便偶夹血液,小便黄,舌淡红苔黄或黄腻,边 有齿印,脉细滑或弦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