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一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学案 1
语文必修Ⅰ粤教版第19课《南朝诗两首》导学稿配套课件
要点一:《登池上楼》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登池上楼》大量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使诗富 有意蕴,读后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如诗歌 诗歌开头六句托物起兴,着重表达了官场失意的情 绪。 《登池上楼》景物描写细腻。诗人先对卧病之初的 秋冬景象略作叙写,后集中笔墨描写 初春风和日丽、 生气勃勃的景象。
写作背景
谢灵运作为南朝门第最为华贵的士族家庭的子弟,作为东 晋名将谢玄之孙、爵位继承人,又自幼颖悟过人,长成后 骄纵自负,在政治上自然抱有很大的雄心。而宋武帝刘裕 去世后,诸子年幼,形势不稳,又使他深深卷入权力斗争 的漩涡。刘裕的长子刘义符(少帝)即位后,大臣徐羡之等 人把持朝政。刘裕次子刘义真(庐陵王)过去甚得父亲的欢 心,颇有觊觎帝位之意。他与谢灵运关系密切,常对人说, 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这情况很容易造成矛 盾的激化。而谢灵运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坦露、褊 躁,不擅于政治权谋。他常对徐羡之等施以批评攻讦,引 起对方的猜忌,终于在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迁为 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 上受到沉重打击。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 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 楼》这一名篇,抒写郁闷之情。
要点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 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 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 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 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 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 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 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诗海拾贝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赏析】诗人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
两个“白”字,在色彩上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
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都缺少知音。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谢朓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一样,境遇不幸,心情苦闷,因而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联想到谢朓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了结句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这正是此诗的命意所在。
◎语林撷英课文名句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怀才不遇名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4.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古柏行》5.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开愁歌》6.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
——陆游《长相思》山水诗名句1.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
——谢朓《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2.雨洗花叶鲜,泉漫芳塘溢。
——谢朓《闲坐》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5.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作者卡片姓名谢灵运生卒年385~433朝代南朝·宋字号称谓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2020粤教语文必修一第19课南朝诗两首word导学案
课题:南朝诗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3、揣摩名句和炼字【学习重点与难点】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3.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登池上楼》一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略作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具体:潜虬飞鸿自由自在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临窗远眺残冬已去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2、“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该怎样鉴赏这两句?3、如何赏析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知识梳理1、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
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
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高中语文《南朝诗两首》教案 粤教版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教学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3.品味两首诗的情景交融的特色4.揣摩名句和炼字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古代每逢佳节或者是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古人往往就会登高赋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如小学时我们学过的古诗《登颧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借登楼望远之事来阐述人生哲理。
大家还能不能列举一些类似的登高的诗句呢?举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发了作者登台时的悲怆。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的孤独之感。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登楼送别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引入本诗。
二、学生自读,正字音虬怍徇岖嵚褰豳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人,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
他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谢灵运政治上不得志,于是寄情于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
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他写诗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这是说他的山水诗写景细致入微,语言精雕细琢,他写出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
他的诗风“如初发芙蓉,清新可爱”。
2.结合题目,进行背景简介。
谢灵运祖父是东晋名将谢玄,所以谢灵运也是出身贵族,但是由于他所代表的士族与当时的执政者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此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得不到重用。
本诗是他被贬为永嘉太守时所作,当时他久病初起,被贬加上生病,使他心情很不好,因此就登楼远眺,想借观景来纾解他内心的愁闷。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1学案: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Word版含解析
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习重点 1.梳理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名句。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品赏佳句。
1.词类活用(1)薄霄愧.云浮:(2)祁祁伤.豳歌:(3)萋萋感.楚吟:(4)白日丽.飞甍:答案(1)意动用法,“觉得……惭愧”(2)使动用法,“使……悲伤”(3)使动用法,“使……感伤”(4)使动用法,“使……明丽”2.特殊句式(1)谁能鬒不变:(2)无闷征在今:答案(1)宾语前置句,应为“谁能不变鬒”。
(2)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无闷在今征”。
1.阅读两首诗,试分析一下这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池上楼》答:《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答:答案《登池上楼》通过诗人久病初起登楼的见闻,抒写了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的情感。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之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2.读懂诗歌,理清结构。
(1)《登池上楼》全诗共22句,可分为三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①第一层(1~8句):②第二层(9~16句):③第三层(17~22句):答案①由潜虬、飞鸿起兴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②登楼眺见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全诗共14句,可分为三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①第一层(1~2句):②第二层(3~8句):③第三层(9~14句):答案①化用古人诗句,点明望乡思乡的话题。
②描绘登山所见的壮丽景象。
③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引起的怀乡愁绪。
《登池上楼》1.把握情感(1)诗开头四句在全诗中的地位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答案第一、二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
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我”欲飞上云霄却自愧不如飞鸿,“我”欲隐居山川又自惭不及潜龙,比喻之意十分明显: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而“我”欲为官却仕途不顺,欲隐居却乏此高致。
接着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抒发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高一语文必修南朝诗两首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1
课题:南朝诗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3、揣摩名句和炼字【学习重点与难点】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3.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登池上楼》一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略作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具体:在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去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2、“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该怎样鉴赏这两句?3、如何赏析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知识梳理1、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
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
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1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南朝文学发展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南朝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结构。
2.鉴赏两首南朝诗歌:《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意境、意义,掌握表达技巧。
3.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南朝文学有哪些了解。
2.文本阅读请学生阅读《登池上楼》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鉴赏其中的意境、意义和艺术特点,并分别做以下点评:(1)《登池上楼》预测:前两句预测未来,后两句描绘现状,又一次预示未来。
露渍湿鞋重,云开见太清。
相逢飘毳服,常与钓鱼声。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干戈不肯收,茅屋晚相思。
山色依依暮,江声悠悠迟。
3.学生解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受,并利用课上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老师也可以针对每首诗歌,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4.教学互动通过学生对南朝文学的认知及对两首南朝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设计互动环节和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作。
5.文学创作要求学生模仿南朝诗歌的体裁、韵律和古韵,自己写出一首以“登楼”为主题的五律或七律诗,或是一首以“山水人情”为主题的五律或七律诗。
三、教学手段1. 讲授、互动问答、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等多种教学形式;2. 采用多媒体投影仪或是课件,展示南朝文学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
四、课后拓展学生可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的南朝文学资料,并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和感悟,或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投稿到校园文学刊物上。
五、总结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学的珍贵瑰宝,其中南朝诗歌作品因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艺术魅力,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南朝诗歌的鉴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学习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南朝诗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可以领略到南朝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感受到古籍文化的深邃古怪、优美凝重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阅读能力、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9 南朝诗两首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
19 南朝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1.《登池上楼》《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X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
当时正是X裕代晋后,建立南朝X宋王朝(420)不久。
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全诗共 22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潜虬媚幽姿”到“卧疴对空林”,共8句。
这一层首先描写虬、鸿,然后反衬自己。
第二层从“衾枕昧节候”到“园柳变鸣禽”,共8句。
这一层写诗人开窗的所见所闻。
第三层从“祁祁伤豳歌”到“无闷征在今”,共6句。
这一层表达作者的怀归情绪。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神来之笔,作者紧扣新春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
这两句景情融化,自然贴切。
历来为后人所赞赏,作者自己也曾激赏。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他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
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
有《谢某某集》。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某某某某)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三山,在今某某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全诗14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
第二层是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
这一层的六句,描写了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这一层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高中语文(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3 粤教版必修1 教案
19.南朝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南朝山水诗的特点;了解谢灵运、谢朓的诗歌创作。
2.技能目标把握这两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解诗人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
3.情感目标理解谢灵运借景来抒发的郁郁不得志的情感;理解谢朓借写景来抒发的眷恋京城的情感。
走向高考通过对情与景的把握,分析这两首诗借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谢灵运在诗中所体现的情感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析《登池上楼》【注释】虬: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
媚:自我欣赏。
幽姿:优美的姿态。
薄:迫近。
怍:惭愧。
进德:增进自己的德业,此指仕途上的进取。
退耕:隐退耕作。
徇禄:追求官爵俸禄。
穷海:边元的海滨,此指永嘉(今浙江温州)。
病卧:卧病在床。
衾:被子。
昧:不明白。
这句说因卧病而竟不知季节的变换。
褰开:揭开帷幔。
窥临:近窗观望。
聆:听。
初景:初春的阳光。
革:改变。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
新阳:新春。
故阴:已过去的冬季。
变鸣禽: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
祁祁:众多的样子。
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其中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诗句。
萋萋:草的样子。
楚吟:指《楚辞·招隐士》,其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索居:独居。
易永久:容易感到时间长久。
离群:离开朋友。
处心:安心。
持操: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岂独古:难道只有古人能做到。
无闷:没有。
指隐士不为世俗易其志,不求成名,避世而无所烦闷。
出自《易经·乾卦》。
征:验,得到证实。
【鉴赏】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
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对比来倾诉诗人矛盾的性情。
“潜虬”,“栖川”,“退耕”象征他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心愿,“飞鸿”,“薄霄”,“进德”则象征其人生的报负。
三组对比连用。
由里及外,层层推进,突出强调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高中语文 4.19《南朝诗两首》教案 粤教版必修1
【四维备课】2014届高中语文 4.19《南朝诗两首》教案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概括一、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第一课时《登池上楼》(一)导语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
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
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讲解诗意: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
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
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
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
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习目标 1.梳理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名句。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赏佳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虬.( ) (2)怍.( )(3)徇.禄( ) (4)卧疴.( )(5)衾.( ) (6)褰.开( )(7)岖嵚.( ) (8)祁.祁( )(9)豳.歌( ) (10)谢朓.( )(11)灞涘.( ) (12)飞甍.( )(13)流霰.( ) (14)鬒.( )答案(1)qiú(2)zuò(3)xùn(4)kē(5)qīn(6)qiān(7)qīn(8)qí(9)bīn(10)tiǎo(11)sì(12)ménɡ(13)xiàn(14)zhě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薄.霄愧云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栖川怍.渊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进德..智所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徇禄..反穷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卧疴.对空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褰开..暂窥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举目眺岖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祁祁..伤豳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萋萋..感楚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灞涘.望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杂英满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去矣方滞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谁能鬒.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迫近(2)惭愧(3)增进道德,文中指仕途上的进取(4)追求禄位(5)病(6)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7)山势险峻的样子(8)众多的样子(9)茂盛的样子 (10)验证,证明(11)水边(12)屋脊(13)白绸(14)芳草遍地的郊野(15)久留(16)黑色的头发2.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祁祁伤.豳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萋萋感.楚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动用法,使……悲伤(2)使动用法,使……感伤(3)使动用法,使……明丽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谁能鬒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宾语前置句,应为“谁能不变鬒”。
高中语文(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1 粤教版必修1 教案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概括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第一课时《登池上楼》(一)导语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
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
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讲解诗意: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
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
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
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
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19南朝诗两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粤教版必修1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赏析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赏景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美。
2.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领略谢朓诗作清丽含蓄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体悟谢朓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复杂情感。
【课时】一节课【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激趣导入(3分钟)投影: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老师点拨】同学们,这是我们初三学过的诗句。
这句中“小谢”指谁?【明确】谢朓。
谢朓是著名的山水诗人,诗仙李白是他的铁杆粉丝。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谢朓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投影,板书课题)。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5分钟)1.学生集体诵读2.正音。
还(huán)、涘(sì)、甍(méng)、绮(qǐ)、霰(xiàn)、鬒(zhěn)3.再次集体诵读4.老师范读,比较异同。
【诵读指导,设问过渡】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节奏要缓慢点,语调低沉点,感情基调要哀伤点。
节奏:【例】灞涘/望/长安这首诗应该感情基调是什么?从“泪下如流霰”可知,本诗感情基调是低郁哀伤的。
5.学生再次配乐诵读,初步感知。
三、品味写景佳句,欣赏谢诗清新含蓄的艺术美。
(20分钟)1.破题。
【提问1】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情。
【提问2】“望”字领起全诗。
那么诗人登高回望京城,究竟望见了什么?具体有哪些景物呢?【明确】傍晚京城的山水美景。
【板书】白日飞甍望余霞澄江喧鸟杂英2.品读写景佳句,初步感悟诗歌意境。
【引导语】写景是这首诗令人称道之处。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学生诵读写景的名句。
【感悟、表达、交流、品味】下面我们分成三组,品读写景的佳句,并分别用优美的语言将这美好的景色描写出来。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案粤教版必修1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诗海拾贝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赏析】诗人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
两个“白”字,在色彩上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
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都缺少知音。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谢朓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一样,境遇不幸,心情苦闷,因而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联想到谢朓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了结句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这正是此诗的命意所在。
◎语林撷英课文名句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怀才不遇名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4.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古柏行》5.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开愁歌》6.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
——陆游《长相思》山水诗名句1.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
——谢朓《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2.雨洗花叶鲜,泉漫芳塘溢。
——谢朓《闲坐》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5.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作者卡片姓名谢灵运生卒年385~433朝代南朝·宋字号称谓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高中语文 4.19《南朝诗两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粤教版必修1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学目标:1.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和谢脁生平;2.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3.揣摩名句和炼字。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朗读《登池上楼》,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
2.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玄晖是谢朓的字,南齐“永明体”著名诗人。
李白称引的“澄江静如练”,出自本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在刘宋王朝官居高位,他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
在当时的黑暗的现实环境中,谢朓目睹了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
后来受到诬陷,36岁就死在狱中。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
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而谢朓则使山水诗发展起来,因此他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谢灵运被称为“大谢”,谢眺则是“小谢”。
他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
谢眺的山水诗诗风清新、秀丽,李白曾写诗称赞“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是谢眺,“清发”就是赞美他清新秀丽的诗风。
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又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感,成就很高。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
2.进行朗读指导。
①正字音:涘、甍、霰、鬒②节奏把握:二一二3.结合指导,再读一遍。
三、题目解析提问:从《登三山还望京邑》,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明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个题目为我们点明了时间、地点、事情和望的对象。
四、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提示:可从叙事、写景、抒情三方面入手)2.明确:叙事: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回望京邑)写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紧扣“望”字,从三山回望所见之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抒情: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南朝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
3、揣摩名句和炼字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3.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
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
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1、《登池上楼》一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略作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
具体:
潜虬飞鸿自由自在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
临窗远眺残冬已去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
2、“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该怎样鉴赏这两句?
3、如何赏析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梳理
1、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
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
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2、谢眺(464~499)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
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眺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
初
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
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
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
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谢眺,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致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
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
与诗人沈约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格律化影响很大。
三、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栖川怍渊沉( ) (2)卧疴对空林( )
(3)祁祁伤豳歌( ) (4)白日丽飞甍( )
(5)泪下如流霰( ) (6)谁能鬒不变(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薄霄愧云浮; (2) 卧疴对空林;
(3) 初景革绪风; (4) 索居易永久;
(5) 喧鸟覆春洲; (6) 佳期怅何许;
3.翻译或者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2)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3)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1、从写作特点上分析,《登池上楼》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又从哪些角度写活了春景?
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 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
探究2、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失落、悒郁、不得志
探究3、“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
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
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
“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
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探究4、综合全文,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矛盾的情感。
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
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
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典型方法:
3、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悠远的鸣声)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为了禄位而死去)
C.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D.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保持节操)
2、请选出与“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中“薄”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C.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3、请选出对《登池上楼》一诗理解错误的一项:
A.诗首四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
这里,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使这几句诗的比喻之意十分显明——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我欲为官仕途不顺,我欲隐居又乏此高致。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种对自我状态的认识和分析,反映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美好的春光,使作者的烦恼一扫而光,心境变得愉悦,决定做一个自得其乐的隐者,与自然合而为一。
D.这首诗,或比喻,或直陈,写景仗着生动,写情真挚坦诚。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
2、完成作业:请同学们抓住意象、披情入文、含英咀华课后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把你读后的感受和理解写在作业本上。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Px-x页,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Px-x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