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教案

合集下载

秦观《踏莎行》教案

秦观《踏莎行》教案

秦观《踏莎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秦观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踏莎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秦观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踏莎行》的词牌特点及词句解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意象的把握。

2. 诗词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秦观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踏莎行》的兴趣。

2. 原文阅读:学生齐读《踏莎行》,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词句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解释词牌特点。

4.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意象,如“莎草”、“行人”、“流水”等。

5. 情感体会:讨论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离愁、孤寂等。

6. 翻译对比:将《踏莎行》与现代汉语译文进行对比,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7. 拓展延伸:介绍秦观其他著名的词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意境美。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评价: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及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次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踏莎行》的理解程度。

3. 学生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延伸1. 诗词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踏莎行》为模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古典文学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古典文学社团,进一步提高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踏莎行》秦观教案

《踏莎行》秦观教案

《踏莎行》秦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踏莎行》。

(2)了解作者秦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踏莎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踏莎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 诗词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生僻字的认读与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感悟及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秦观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踏莎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踏莎行》,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及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赏析讲解:(1)教师针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修辞等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词描绘的意境中。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词中的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踏莎行》。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秦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踏莎行》的理解与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作者秦观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词意境与情感的感悟能力。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及思维品质。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难易程度是否适度。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踏莎行》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分析《踏莎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欣赏辛弃疾的词风,体会其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踏莎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词人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踏莎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辛弃疾的词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词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踏莎行》,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提升(1)分析词人情感,体会其爱国情怀。

(2)欣赏辛弃疾的词风,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踏莎行》。

2.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词,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踏莎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辛弃疾词风和情感表达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

2.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3.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辛弃疾的词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3. 组织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九、教学资源1. 辛弃疾词选集:《踏莎行》、《青玉案·元夕》等。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踏莎行》。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秦观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解释诗歌的《踏莎行》的含义和寓意。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解释诗歌的起承转合和意象运用。

2.3 诗歌内容解读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发思考。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3 诗歌分析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踏莎行》为灵感,创作一篇小作文。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4.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包括语音语调、节奏和表达效果。

4.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语言表达和创意。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原文和注释。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朗读和背诵录音设备。

5.3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环境。

适当的照明和温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深入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踏莎行(候馆梅残)》,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文中的美好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意境感受和传统文化价值的领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对诗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中的美好意象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中的美好情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春天或旅行的诗词,与《踏莎行(候馆梅残)》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写作特色。

2. 创作拓展: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春天或旅行的诗歌,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互动:教师就诗文内容向学生提问,学生举手回答,互相交2. 小组竞赛:设置有关诗文的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课堂活力。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踏莎行(雾失楼台)》,使学生了解词的格律、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词的格律特点2. 诗歌意象的分析3. 修辞手法的运用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感悟2. 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楼台美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踏莎行(雾失楼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词牌特点:介绍《踏莎行》的词牌特点,分析诗歌的格律结构。

4. 分析意象: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5.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格律、意象和修辞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2. 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分析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美好景色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意境。

3. 通过课后作业,能够将所学方法应用于其他古诗词的鉴赏。

4. 学生能够写出自己对美好景色的感悟文章,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七、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古代楼台美景图片。

2. 教学课件:包含词牌特点、意象分析、修辞手法等内容。

3. 古诗词资料:用于课后作业的古诗词样本。

4. 纸笔等学习用品:供学生做笔记和写作使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意象、情感和意境。

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解读。

2. 诗歌创作背景及历史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引导学生关注词的审美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表现手法。

(2)讲解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

5. 文学鉴赏:(1)教师教授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鉴赏诗歌。

6. 创意写作:(1)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借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诗歌解析和创意写作水平。

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慨。

(2)领会诗歌所传达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2)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将诗歌中的哲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比较教学法:将《踏莎行(雾失楼台)》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特点。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雾中的楼台、小径、落花等。

(2)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3)简介诗人秦观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典故等。

(2)解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审美观念。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踏莎行(雾失楼台)》,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境美。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词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踏莎行(雾失楼台)》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境美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词的背景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品味语言:学生品味诗词中的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

6. 情感体验: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词中的意境美。

8.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10. 学生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合作探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课后拓展1. 推荐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与《踏莎行(雾失楼台)》相关的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踏莎行(雾失楼台)》,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踏莎行(雾失楼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踏莎行(雾失楼台)》的作者秦观,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诗词内容解析对《踏莎行(雾失楼台)》的词句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2.3 诗词意境体验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领略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踏莎行(雾失楼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诗词阅读与解析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教师逐句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3 分组讨论与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程度。

4.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诗词内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材中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作为教学内容。

5.2 辅助材料收集与《踏莎行(雾失楼台)》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秦观的生平介绍、诗词创作的背景等,以便进行教学解析和拓展。

5.3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进行教学展示和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诗词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

6.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候馆梅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2)领略诗词中的自然美,增强环保意识。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美好。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诗词中的意象,如馆、梅、草、雪等。

(2)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词人秦观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诗词解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首句、次句、末句等。

(2)解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平仄、对仗、意象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词中的美好情感。

(2)分享体验心得,培养爱国情怀。

6. 创意写作:(1)以诗词中的意象为题材,进行创意写作。

(2)展示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8. 作业布置:(1)背诵《踏莎行(候馆梅残)》。

(2)完成课后练习题。

9. 板书设计:《踏莎行(候馆梅残)》词人:秦观意象:馆、梅、草、雪结构:首句、次句、末句艺术特色:平仄、对仗、意象等10.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互动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的美好。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3. 解析诗意
(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4. 欣赏与借鉴
(1)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体会其中的美。
(2)教师引导学生借鉴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5. 小结与拓展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踏莎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过程:重点关注导入新课、朗读感悟、解析诗意、欣赏与借鉴等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在各个环节中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
六、教学反思:关注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反思。
七、评价建议:关注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程度以及课后作业的质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
1. 学生朗读和背诵《踏莎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课后作业(心得体会)的质量。
八、教学调整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增加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诗歌分析和讨论中;或者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
(2)理解《踏莎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 过 Nhomakorabea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6. 作业布置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

(2)理解《踏莎行》的创作背景及的意境。

(3)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感受《踏莎行》与其他诗歌的差异。

(2)学会从诗中提取意象,并进行联想和想象。

(3)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仿写或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慨。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踏莎行》。

(2)理解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从诗中提取意象并进行联想和想象。

(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仿写或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踏莎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诗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踏莎行》,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讲解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交流。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从诗中提取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绘制一幅画作。

(2)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踏莎行》。

2. 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他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创作一首小诗,题材不限。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在古典文学领域探索和创作。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莎行》。

(2)理解《踏莎行》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感受《踏莎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踏莎行》的意境和情感。

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词的创作背景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含蓄的意象和寓意。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3.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词的全文、注释、译文和相关图片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如其他苏轼的词作、代的其他词作等。

3. 准备录音机或音响,以便播放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踏莎行》的韵律和意境。

(2)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感悟:(1)让学生自由朗读词,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2)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受。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等。

(2)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对比分析:(1)教师展示其他苏轼的词作,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踏莎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词中的意境。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6. 拓展延伸:(1)教师展示代的其他词作,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比较。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8.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踏莎行》。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踏莎行(雾失楼台)》。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

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

2.2 教学难点: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单介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诗歌表演或绘画,将诗歌内容形象化。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能力。

4.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创作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创作和展示中的表现,包括诗歌内容和形式。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原文、注释和翻译。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乐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

诗歌朗诵软件或音乐播放器,用于朗读和播放音乐。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参与程度,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思考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6.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踏莎行》秦观教案

《踏莎行》秦观教案

《踏莎行》秦观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踏莎行》秦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踏莎行》秦观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词人抒发的惆怅忧愁的心情;2、鉴赏词中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鉴赏这首词的清丽的语言,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过程:一、介绍作家作品、贺铸(1052一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

“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因为为人秉性刚直,仕途不得志,始为武弁,后得苏轼的引荐,改任文职,一直沉沦下僚。

官终太平州通判,58岁致仕,退居吴下(苏州)。

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

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阕(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

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

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

有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

二、多种方式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三、诗歌鉴赏1、解释词语凌波: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

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锦瑟华年:美好的青春年华。

衡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

彩笔:代指文才。

据《南史、江淹传》载,齐梁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笔,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后来他梦见郭镤来向自己讨回了那支五色笔,作诗就再也没有佳句了。

2、翻译诗歌凌波仙子迈着轻盈的步伐却不过横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发着芳香的尘埃远去。

她正当美好的青春年华有谁陪她共度?桥头映月庭院花树,雕花窗户朱漆重门,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处。

飞云缓缓漂浮,芳草丛生的水边已降临夜幕,我挥彩笔题写相思断肠的诗句。

若问这闲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烟雾凄迷,满城随风乱舞的柳絮,梅子黄熟时节漫空的绵绵细雨。

踏莎行秦观教案

踏莎行秦观教案

踏莎行秦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观的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踏莎行》的主题和意义。

2.学习欣赏和诵读《踏莎行》这首古诗,并能够准确地朗读。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能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整体理解《踏莎行》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并准确地朗读《踏莎行》。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导入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秦观的背景和生平,让他们对秦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踏莎行》的兴趣。

2.教学主体(25分钟)(1)教师讲解《踏莎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艺术。

(2)逐词解释诗句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让学生朗读诗歌,指导他们正确地发音和把握诗歌的语调和节奏。

3.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1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熟读诗歌,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课堂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出一些关于《踏莎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程度。

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回答问题,增强他们的互动意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观的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一定了解,也理解了《踏莎行》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准确地发音和表达了诗歌的语调和节奏。

但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大致讲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没有深入到每个细节上。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细节的把握,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踏莎行 欧阳修教案

踏莎行 欧阳修教案

踏莎行欧阳修教案教案标题:踏莎行欧阳修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理解《踏莎行》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踏莎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踏莎行》的主题和意义。

3. 《踏莎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踏莎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1. 课文《踏莎行》。

2. 欧阳修的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欧阳修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宋代文学的特点和欧阳修的地位。

二、学习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学生阅读欧阳修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文学成就。

三、分析《踏莎行》的主题和意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踏莎行》,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2. 学生分组讨论《踏莎行》的主题和意义,并向全班汇报。

四、分析《踏莎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踏莎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中的典故、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并展示给全班。

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比较《踏莎行》与其他宋词的特点和风格。

2. 学生个人或小组撰写文章,批判性地评价《踏莎行》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欧阳修的文学地位和《踏莎行》的艺术魅力。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欧阳修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欧阳修的其他作品的朗读比赛或诗歌创作活动。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宋代文学名著,拓宽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个人文章质量。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踏莎行》(雾失楼台)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课题《踏莎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秦观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1960年3月12日,毛泽东到湖南视察时,问起“三绝碑”。

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

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苏小妹三联三难秦少游”东厢房,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

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

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

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秦观,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

三十六岁中进士。

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

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

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

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2.写作背景: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

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

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

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羁旅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二、达标
1、导入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介绍作者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有《鹊桥仙》等。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梦中的“春风花月”是虚,“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生活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悲伤之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导入本词
3、示标:
(1)、感悟秦观词的婉约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鉴赏情景交融的意境,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
(3)、学习练字题的答题步骤。
4、知人论世
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新旧两党争斗激烈,由政见的不合而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哀怨,悲愤交加,他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之一。
思乡怀旧之情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郴江幸自绕郴山,
表面含义:深层含义:
为谁流下潇湘去?
表面含义:深层含义:
表三
砌成此恨无重数
炼字题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砌”字在这里是“堆叠”之意。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2、毛泽东与三绝碑
1960年3月12日,毛泽东到湖南视察时,问起“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3、苏小妹三联三难秦少游
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
2、下面这首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六、拓展延伸
1、古诗中写愁的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娶少女。
七、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做《天天练》
还有:杜鹃的哀啼,
斜阳无声地落去……
驿站转给我友人馈赠的梅花,
驿使捎来的是亲人的信息——
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离愁别绪。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
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
7、细读课文、合作探讨、填写下表
表一
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

心中向往的一个境界
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5、倾情朗读,初探诗意,整体感知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6、学生试译
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
月亮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
我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
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
月迷津渡
乘船出发的渡口,也是人生出发的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是陶潜寓言的男耕女织、无战争无欺诈的世外乐土
可堪孤馆闭春寒

从正面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杜鹃声里斜阳暮
杜鹃声:①春暮②假借其声暗喻“不如归去”【归乡】
斜阳暮:①一日之暮②春暮③人生之暮
表二
踏莎行秦观
驿寄梅花,
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

《踏莎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秦观词的婉约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鉴赏情景交融的意境,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具准备
教案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测标
1、默写黄庭坚的《清平乐》
2、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因为离别,那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3)指出表达作用以及表达感情
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四、归标
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
五、固标
1、再读诗歌,比较鉴赏,拓展延伸,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