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二十一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第21课学案

九年级历史第21课学案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课型:新授授课教师:赵岳鸿学生姓名:班级: 学号: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一、预习导航1.在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

3.三国同盟分别是国、国、等国;三国协约分别是国、国、等国.两大集团形成后,展开,。

4.一战的导火线是5.一战开始的标志是年,。

6.一战中的著名战役是年,战役,被称为“”。

7.一战的结果:年,历时四年多的一战以失败告终。

8.一战的性质是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形成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2.有人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对吗?说明理由.3.甲: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乙:不一定,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战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他们俩谁说的有道理?4.一战的结果怎么样?产生了哪些影响?5.一战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三、反馈练习巩固提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年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A 双方的利益不同B 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C 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D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3.有人认为一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一把枪比喻的是()A 三国同盟的形成B 三国协约的形成C 萨拉热窝事件D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4.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 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B 美国对德国宣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C 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参加协约国作战D 协约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5.下列史实不属于一战影响的是()A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B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C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6.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凡尔登绞肉机,主要是因为()A 战争武器先进B 战争进程速度快C 作战范围广泛D 战争的残酷性7.材料列宁曾说世界是第一次被瓜分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

统编高中历史第21课教案

统编高中历史第21课教案

统编高中历史第21课教案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掌握关键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制定一份高质量的统编高中历史第21课教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案的核心目标。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注重于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强调历史思维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制定教案时,教师应确保教学内容不仅涵盖必要的历史事实,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接下来,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假设第21课的主题是“改革开放的起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导入新课: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开始,比如描述一个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小故事或者提出一个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地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成就与挑战。

在这一部分,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视频等,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改革开放对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这一环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实践应用:设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活动,如模拟访谈、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改革开放意义的理解。

5. 总结反馈: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应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资源。

-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 设计合理的课堂互动和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通过上述的教案设计,我们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Ⅰ教学案2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Ⅰ教学案21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二、本课目标【课标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识记: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

(2)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实行依法治国方略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3)情感价值观: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现代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民主与法制方面主要成就。

【难点】“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其对民主政治的践踏。

三、疑难解析:从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认识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文革”发动的原因看(1)民主法治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我国长期的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群众民主法治意识淡薄。

、(3)世界各国推进的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更加必要。

2.从“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的后果来看在“文革”期间民主与法治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及党的生活极不正常。

民主法治遭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治建设的破坏也是民主法治建设变得异常艰巨。

四、检测反馈1.“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其发生的原因是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④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2.刘少奇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初中历史21课教案

初中历史21课教案

初中历史21课教案课题:第21课:中国现代史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划分;2. 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3. 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 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划分;2. 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3.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讲清楚近代史和现代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讲清楚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方向。

教学准备:1. 教科书、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2. 准备好教学课件和课堂互动环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现代史的探索欲望。

二、概述近代史和现代史(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概念,并讲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三、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图片介绍中国现代史的主要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

五、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对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对中国现代史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七、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史的文章,或者就中国现代史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的作业表现,评价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学案 -第21课

学案 -第21课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
C、欧洲共同体和七十七国集团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3、三国同盟的核心国是()
A、奥匈帝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主要在()
A、亚洲B、欧洲C、美洲D、非洲
5、“一战”中有一场战役,双方损失了近100万人,巨大的伤亡使这场战役被成为“绞肉机”,它是指()
3、1914年6月,事件的发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1914年7月底,__________向塞尔维亚宣战。、、、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其中被成为“绞肉机”的战役是___________。
6、1917年4月,对德宣战,协约国力量大增。1918年11月,无条件投降,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__________的失败而告终。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任何人”“他人”所指的主要是哪个国家?
( 2)上面这段材料反映了德国将推行的什么政策?
(3)后来德国为了实现它的这一政策寻找盟国结成了什么集团?英国为保自己利益采取了相应对策结成了什么集团?这两大集团的形成带来怎样的影响?
2.探究(D级理解分析)
请回答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
7、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体上是一场战争。
2.提问(B级理解、6-9分钟)
说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
二、解析(CD级理解分析、15分钟)
1.梳理(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摘自德国外长1899年12月的一次会议演说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什么时间结束的?它是一次什么性质的战争?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教学案人民版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教学案人民版

专题十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考点考纲内容考核要求备考指南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 b1.高频考点依然不会回避: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英国工业革命。

2.英国史一直是浙江卷考查重点方向,英国工业革命须与英国的代议制、洛克主张、克伦威尔等联系掌握。

3.全球化一直是长效热点,故“世界市场的形成”估计会成为考查热门。

4.围绕热点“工匠精神”,可能要关注“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及其影响c3.“蒸汽”的力量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b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b英国政府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所采取的措施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表现b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4.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b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b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考点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b)(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到达美洲。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1)对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对世界: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不是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高一历史21课导学案精品

高一历史21课导学案精品

第二十一课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难点:苏联改革的必要性和对不同时期改革内容的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把握。

二、疑难点突破: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3.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苏联解体的原因:⑴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⑵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2.苏联的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4: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同:(1)背景: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2)范围: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结果: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都失败了。

异:(1)侧重点: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改革侧重所有制;(2)成效: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3)失败的原因:前两者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而后者则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但由于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改革幅度5: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⑴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⑵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第21课时 人教版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第21课时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课时】第21课时【复习内容】世界现代史(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①了解赫鲁晓夫改革;②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③了解苏联解体;④了解印度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⑤知道中东战争,并了解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⑥知道科索沃战争;⑦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史实;⑧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2、理解层次:通过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史实,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考点导学】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时间: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3)主要内容: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

在经济上,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4)结果和影响A、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在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改革(1)目的:针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停滞局面。

(2)内容: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3、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国家权力分散,分裂趋势加强。

1991年8月苏联准备公布新联盟条约,将原来的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联邦。

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八一九事件),遭到失败。

政变未遂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和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2020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六单元 21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20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六单元 21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要综述考情分析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理一理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发达:距今七八千年。

3.概况.影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

(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期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1)积极: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局限:经营规模很小,承担沉重的徭役,十分脆弱。

想一想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

2.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提示:曲辕犁的出现。

3.“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提示:否。

“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4.你知道什么是精耕细作吗?提示: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doc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_河南省洛阳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一考试大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复习指导1、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分析其历史意义和根本缺陷,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什么会导致苏联解体。

在此基础上,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结合苏中两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分析二者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三重难点解析1、二战后苏联领导人的改革有何共同的背景?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战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2)侧重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戈尔巴乔夫则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后又很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2、如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作用?(1)积极方面:①对苏联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苏联社会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为以后苏联政府的改革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②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更加全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国的改革。

(2)消极方面:①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框,改革成效不大。

②改革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国际上掀起反社会主义浪潮。

3、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各有何缺失?有何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二十一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二十一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二十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马克思一、考查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3.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4.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5.了解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改组正义者同盟、发表《共产党宣言》、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等6.知道马克思主要理论贡献: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7.体会马克思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斗争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说明:△涉及教材:必修一第八专题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选修四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一课中“流亡中的贫困生活”不做考试要求二、概念梳理1.空想社会主义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3.《神圣家族》4.《德意志意识形态》5.《共产党宣言》6.《新莱茵报》7.第一国际8.《法兰西内战》9.《资本论》三、提升练习1.下图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期间,工人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

对造成这一运动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B.工业革命激化了抢占商品市场的竞争C.工业革命中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恶化D.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2.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著作的内容还包括①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山东省宁阳四中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案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宁阳四中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案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解读】本节课概念比较多,应细心把握其内涵。

如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与西方的政党制度相比,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特点: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只有通过细心领会、比较,才能加深对新中国政治建设内容的理解。

【知识梳理】一、开国大典(1)准备: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②是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9月,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3)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5)意义①加强了,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④推动着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课 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学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课 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学案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1课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预习学案【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全面归纳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近30年的________________,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2.表现: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________________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⑵1978年,人均国内________________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⑶1990年中国________________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⑷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

3.GDP增长的影响:(1)国际经济地位:大大缩小了中国与 ________________ 的差距。

(2)人民生活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开始向 __________ 迈进。

4.目标:⑴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________________的奋斗目标,力争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⑵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________________。

★要点点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第一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不是达到小康水平。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21课(人教版必修1).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21课(人教版必修1).doc

河南省洛阳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21课(人教版必修1)一高考大纲及考点分布二复习指导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可以从“三个阶段、五个方面”进行概括复习。

从纵向看,注意三个阶段:一是建国之初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框架的创制,二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扭曲、法制建设的虚无、民主进程的断裂,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进展及“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的伟大意义。

从横向看,需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五个方面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征。

2、适当进行纵横链接,将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古代、近代政治制度同西方的代议制进行联系比较,突出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特色。

将现代中国的外交置于世界国际关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解,如联系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形成,说明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必然性、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的变化,说明促使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国内外因素、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策略变化的必然性等。

三重难点解析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2、中国历史上,不同政体下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反映出的国家政体是君主专制,封建臣僚和人民毫无民主可言,一切机构的设置围绕皇权为核心的家族式政治体制。

(2)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现西方的议会政党政治,国家政体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虽然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但是享有民主的是少数人。

(3)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共和制体制下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21课(人教版必修3).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21课(人教版必修3).doc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_河南省洛阳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0、21课(人教版必修3)二复习指导1、关于新中国的文艺发展,要注意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梳理每一发展阶段的背景、文艺方针及其成就或挫折,并总结相应的经验教训。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对新中国的教育成就,一方面要梳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将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进行对比,明确教育发展与综合国力及民族素质提升的关系。

三重难点解析1、“双百”方针的必要性和遭遇曲折的原因(1)提出的必要性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还非常落后,提出这样的方针,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

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面临挑战。

③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

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矛盾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不相适应的。

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三大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知识分子已经变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遭遇曲折的原因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②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

③说到底是学术民主的问题,而学术民主同政治民主、社会民主是休戚相关的。

④文艺界的派别之争也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⑤从国际因素看,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2、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历程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②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利用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学制,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民国时期:设立教育部,教育内容不再以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为主要内容,使近代教育得到发展。

高中历史第21课教案简洁

高中历史第21课教案简洁

高中历史第21课教案简洁教案标题:高中历史第21课教案简洁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第21课的核心内容,包括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第21课的核心内容,包括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历史教材第21课。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复习上一课的知识。

Step 2:呈现(1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重要人物。

Step 3:讲解(15分钟)讲解第21课的核心内容,包括历史事件的经过、原因和影响。

重点解释相关历史术语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Step 4:讨论与分析(20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总结本课的核心内容,强调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任务,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第21课的核心内容,并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评价历史事件,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二十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马克思一、考查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3.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4.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5.了解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改组正义者同盟、发表《共产党宣言》、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等6.知道马克思主要理论贡献: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7.体会马克思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斗争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说明:△涉及教材:必修一第八专题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选修四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一课中“流亡中的贫困生活”不做考试要求二、概念梳理1.空想社会主义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3.《神圣家族》4.《德意志意识形态》5.《共产党宣言》6.《新莱茵报》7.第一国际8.《法兰西内战》9.《资本论》三、提升练习1.下图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期间,工人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

对造成这一运动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B.工业革命激化了抢占商品市场的竞争C.工业革命中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恶化D.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2.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著作的内容还包括①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主要是因为它A.是马克思撰写的第一部代表性著作 B.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战斗纲领C.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D.顺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潮流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前提是A.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B.工业革命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C.马恩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马恩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C.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6.“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句话中的“它”是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7.马、恩的合作被后人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合作”,下列革命理论和实践属两人共同完成的是:①改组正义者同盟②写作《共产党宣言》③完成《资本论》④参加1848年欧洲(德国)革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8.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如果你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以下哪部著作作为参考A.《资本论》B.《共产党宣言》C.《法兰西内战》D.《德意志意识形态》9.《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使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

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

这段论述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出发点是A.阶级斗争的开展B.旧生产关系的变革C.整体世界的演进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0.全球金融危机在欧洲国家再度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著作的浓厚兴趣,德国特里尔市马克思博物馆天天爆满,德国本地游客不断增多,也有大量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游客。

……经济不景气让马克思突然一夜之间又变身大明星。

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A.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C.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D.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案1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12.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

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3.马、恩合著,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并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著作是A.《德意志意识形态》B.《神圣家族》C.《德法年鉴》D.《共产党宣言》1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D.英法德15.马克思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标志是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资本论》的发表D.第一国际的成立1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和秘密的学说是A.唯物主义史观B.阶级斗争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学说17.近代欧洲,曾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他们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种种理想;他们还曾尝试说服有钱人掏钱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他们”中的一员是A.圣西门 B.伏尔泰C.黑格尔 D.马克思18.1824年,一位欧洲思想家自费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

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

这位思想家的行为①反映出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思考②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③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④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19.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下列对“科学”一词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构想B.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C.主张用统一的生产代替私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D.揭示了无产阶级在社会发展规律中伟大使命20.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这里的“武器”是指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21.关键时间段和关键时间点常常是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在1500—1800年间,全世界所有处于温带地区的主要文明,包括欧洲、中东和中国,都经历了类似的王朝崩溃、叛乱和革命,并在17世纪中期和19世纪中期两次达到顶峰。

17世纪中期的社会混乱尤其恐怖,其后果就是使得统治者们更为关注如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材料二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

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即没有宅们赋予其名称的那些事物和观念),如何去估量发生在1789—1848年之间的这种革命的深远意义?如何去构想人类历史上自从发明了农业和冶金术,发明了文字和城邦以来,那遥远的时代的最伟大变革?——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1)以中国和英国为例,列举17世纪中期“王朝崩溃、叛乱和革命”的史实,并指出两国为“保证社会稳定”所作的制度选择。

(11分)(2)根据材料二中列举的词汇,概括1789—1848年之间欧洲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

(8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材料二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6分)(2)材料二中恩格斯是如何评价马克思的?你对此如何理解?(4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2分)【答案】CACBD BCDDC BBADA CAADC21. (1)中国: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1分)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2分)。

中国的制度选择: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密折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分)英国的制度选择:“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案,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4分)(2)政治: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建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4分)经济: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建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占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4分)22.(1) 理论研究成果: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特殊运动规律;提出剩余价值学说。

(2) 评价:马克思受到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他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理解: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为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3) 精神财富:学习马克思的实践精神、理论探索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