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十四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必一第1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高中历史选必一第1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高中历史选必一第1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一部分单元视角【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展开教学。

在本单元中,同样以中西并列的方式讲述中国古代与当代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讲述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外交体系的建立等相关内容。

在本单元内容中,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主题,讲述历朝历代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及其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人民政权的积极作用。

在古代中国外交关系中,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政权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以及古代政权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外交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外交局面的拓展等问题,讲述外交建设与国内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与近代外交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近代西方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宗教改革等历史事件的影响之下,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促使了近代外交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法的发展等。

【单元概览】【单元目标】【单元特征】1.中国: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发展,古代中国以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宗旨,在民族交往过程中既有通过武力方式维护政权稳定的举措,也有通过和亲、友好往来的方式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外交呈现出不断发展最终收缩的状态,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外交开始出现转型,由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变为闭关锁国的政策。

当代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主要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推进各民族之间团结协作的友好往来。

在外交领域,由于受到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外交成就的取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外交战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政府对全球治理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洛阳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二第14、15、16课学案

洛阳一中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二第14、15、16课学案

必修二第14、15、16课学案一考试大纲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二复习指导1、以时间为线,把本单元分为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四个历史阶段,横向整合各个时期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的相关史实及阶段特征。

2.本单元近年考查的重点是民国时期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试题大多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及历史迁移能力。

注意引导考生结合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思想的变迁,分析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网络。

3、复习本单元要注意运用文明史观及社会史观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辩证分析评价。

如以文明史观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由封建落后到走向近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以社会史观梳理近代以来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等。

三重难点解析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例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故C选项正确。

例2、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十四 第1讲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十四 第1讲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2)政治: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导火线: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

2.进程(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

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局面。

(2)《四月提纲》①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武装起义①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

②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结果(1)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2)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4.意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俄国十月革命的创举十月革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国家局势日益恶化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核心论点:俄国十月革命是在经济现代化受阻和一战影响下为推进现代化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尝试。

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措施(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学习目标1.知道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掌握明清时期各领域出现新因素的基本史实。

2.在探究明清经济、思想以及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变化与面临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通过对不同类型史料的分析,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整个明清经济与文化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学和科技领域出现的新因素。

难点:明清经济与文化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时代特点。

三、基础知识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表现经济发展农业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商业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了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经济局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转型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王守仁继承南宋陆九渊的思想。

(2)概念: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3)内容:“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良知”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思想: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背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政治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经济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思想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小说和戏曲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戏曲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和清朝孔尚任等昆曲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京剧道光年间形成的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四、科技1.明朝科技巨著(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14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14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授课设计(1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师用 )08 年秋第周班级姓名学号编、审张汉琴课标要求本专题主要表达古代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特点,雅典民主政治确定和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详尽有:(1)认识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详尽表现,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理解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及其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专题归纳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此中心内涵是指必然社会政治制度(包含国体、政体、法律规范系统等)的进步程度和圆满发展的水平。

它与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物质文明血肉相联,表现该历史阶段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情况和进步程度,希腊、罗马是古代世界文明中心之一,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向来据有突出地位,成为近代西方文化的摇篮。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其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航海民族”之誉的特点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恩赐了希腊文明重要的影响和独到的魅力,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此后欧美财产阶级供给了思想武器,为后代供给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圆满供给了可供选择的道路,此后的西方文明在众多方面都承继了希腊文明的好多要素。

古代罗马继希腊此后成为地中海地域有重视要影响的古代文明中心,罗马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构成古代罗马文明的中心内容,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表现了自己发展的规律,从奴隶制时代罗马公民内部的“公民法”到“万民法”,反响了罗马领土不停扩大后统治的需要,也使罗马法的创办成型,对其统治起到有力的维系作用,也为后代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供给了启示,法律是古罗马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进度影响深远。

讲课过程导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种制度的产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亲近的关系,从自然地埋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导入(一)湛蓝色的希腊1、独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中海东部、欧、亚、非三洲要冲三面环海,山与海相隔,海岸曲折,良港众多、合适航海地中海式天气,平易宜人、大海资源条件得天独厚2、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不利于粮食生产,合适葡萄和橄榄的生长,为保持生计,发展对外贸易和外国殖民活动(粮食不可以自给,但海岸线很长,多港湾,大海成为主要运输通道。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学案 川教版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学习主题中和相关史实来分析:(1)国家的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从粉碎沙俄的侵略野心,平定国内的多次分裂和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台湾府等史实,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形成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统治者的个人才能。

国家得以统一,安定社会环境的实现,与康熙帝等统治者聪明才智、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也是分不开的。

(3)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从本课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的史实中,可以看出,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三)如何评价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注意结合史实,用辩证的方法来评价历史问题。

既要看到闭关锁国政策积极的一面,更要看到这一政策的落后性及对历史影响的长远性。

这一政策虽在抵御了外国的侵略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造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落伍,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

所以从总体上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弊大于利。

三、轻松过关1.“康乾盛世”时,在位的皇帝有 ( )①顺治帝②康熙帝③乾隆帝④雍正帝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2.清朝新兴的丝织业中心是( )A.苏州 B.杭州 C.南京 D.无锡3.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在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落伍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 C.工商并举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4.统治集团逐渐奢侈腐朽,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始于 ( )A.顺治时 B.康熙时 C.乾隆初期 D.乾隆中期5.乾隆年间只准开放一处对外开放港口与国外贸易,这一处是 ( )A.广州 B.宁波 C.厦门 D.南京6.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依次是 ( )①顺治帝②雍正帝③康熙帝④乾隆帝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7.我国种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最早是在 ( )A.汉朝时 B.唐朝时 C.元朝时 D.明朝时8.下列地区,其生产的棉布畅销各地的有 ( )①南京②苏州③无锡④松江⑤杭州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③④9.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形成于 ( )A.顺治年间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10.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流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11.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外国侵略有一定抵御作用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联系C.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D.影响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四、探究拓展12.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十四单元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十四单元 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1.萌芽: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开始从实际出发,反对迷信和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曲折: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须怀疑的世界主宰。

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实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被贬低,神学思想占据了中心地位。

3.复苏:14、15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形式,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神学所禁锢的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

4.成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爆发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和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蒙运动将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成熟阶段。

[针对训练]1.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这说明他()A.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B.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秩序C.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D.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可知,苏格拉底的研究非常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故选C项。

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15~16世纪)(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标志: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相关史料,辩证地看待君主专制强化的双重影响;2.通过观察地图,并结合阅读相关材料,理解清王朝国家版图奠定的重大意义;3.通过了解康乾盛世由盛而衰的历程,感悟盛衰之鉴,树立理想,做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公民。

二、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梳理出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完成表格内容。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威胁”与“措施”部分。

主要威胁措施东南东北西北北部西南中央内地(三)自主阅读第三子目的内容,概括当时清朝统治面临怎样的危机?(内部与外部)三、问题思考(一)分组讨论——有人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封建制度却走向衰落。

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给出你的理由。

(二)结合课本内容与材料,思考清朝治理边疆的特点与意义。

材料: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

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戴逸(三)分组讨论,分析清政府为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何影响?(四)反思清朝在面对危机的对策,给我们现在留下了怎样的启示?【作业布置】1.(2022·湖南·高考真题)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

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2.(2021·重庆·高考真题)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

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

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

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

141导学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习目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基础知识】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帝国主义:19 世纪晚期至20 世纪初,随着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酝酿(1)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20 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订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3.爆发:年6 月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2.进程(1)1914 年,德军进攻法国,双方以150 多万兵力在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2)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3)1915—1916 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4)1916 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

(5)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6)1917 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胜利后退出了战争。

(7)年11月11 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建立: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课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高考考向分析】结合清朝(鸦片战争前)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史实,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

【预习诊断】君主专制(中央制度)中央集权(地方制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根据本课内容结合选修知识整理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朝代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户籍制度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黄籍、白籍,土断大索貌阅户籍三年一造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户籍世袭【查错补短】1、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朱元璋强化皇权:政治上,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

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司法上,设立锦衣卫(厂卫)。

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

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发展。

以上措施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著作。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5.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明太祖时期修建北京城,宫城即紫禁城(今故宫)。

()6.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政治上: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题14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扩展学案含解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题14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扩展学案含解

课题14 近代西方某某政治的扩展课程要求 1.知道法兰西第三某某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某某制的异同2.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一、法国某某政体的确立1.背景: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保皇派和某某派斗争激烈。

2.标志:1875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某某国宪法。

3.内容:(1)总统:任期七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3)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4)其他:规定了国歌、国庆日及“政府的某某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等。

4.评价:(1)使某某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从而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2)法国某某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

(3)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某某派相妥协的产物,某某政体不稳固。

议会制某某制议会制某某制是指议会居于国家的政治中心地位,并通过议会来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政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内阁的权力减弱,其权力不仅受到宪法的限制,而且受议会制定的法律以及议会的限制。

议会制某某制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一种形式。

法兰西第三某某国宪法内容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过程: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标志: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皇帝。

2.《德意志帝国宪法》:(1)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2)内容。

①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法律等权限,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a.皇帝: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

b.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康乾盛世的时间、表现。

2.奏折制度的含义和作用。

3.军机处的职责。

4.清朝加强对蒙古族和新疆地区的统治的措施。

5.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措施。

6.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表现及影响。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

(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2.奏折制度(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2)作用: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军机处(1)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2)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4.思想文化的控制: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1.奠定的过程(1)设台湾府①背景: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过程: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第二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划定中俄东部边界①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加强对蒙古族地区的统治①背景: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②措施: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4)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①背景: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学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4课明朝的统治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爆发农民起义,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目的:为了,以强化。

2、措施:(1)政治上: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2)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 __。

(3)特务机构:设立。

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

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影响:使高度集中,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变化,题目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_________,答题的文体是___________。

2、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1、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 __和_____ ___,出现的商帮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阅读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案(含答案)

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史实,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认识明朝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二、自读文本,预习评价1、明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建立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_2、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取消____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_,还先后分封___________3、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提升_________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4、明太祖在军事上为了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为了监视臣民,设立了_______________,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__________。

5、明朝科举考试实行_______________,题目的来源来自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卷的文体是____________。

6、明朝农业上引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一: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有什么历史作用?探究二:明朝经济成就的取得有什么影响?我的问题与疑惑:四、学习小结明朝的建立-------朱元璋 1368年应天府--------政治上: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军事上:设立五军都督府设厂卫特务机构------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顺从者意的顺从者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五、当堂检测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课堂检测题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朱元璋 B.朱棣C.朱允文 D.朱标2、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明治维新学案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 明治维新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课明治维新学案新人教版1、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目的、性质、施政纲领2、政治“破旧立新”的措施及特点、作用3、土地改革的内容及作用4、殖产兴业的措施、特点及作用5、文明开化的特点或实质、具体内容及作用6、《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时间、背景、内容、作用7、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地位8、明治维新的特点、成功原因、与俄国或中国的比较【课堂探究】日本明治维新体现出“眼观八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替,从而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但是,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表现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更难一些,精神层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1)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是如何做到“眼观八方”的?(6分)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2分)(2)概括指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方面和精神层面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2分)【有效训练】1.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

”下列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2、当年驻日参赞黄遵宪作《樱花歌》:“一艘轮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

”诗中描写日本在19世纪中期出现()A.美国武力叩关 B.武装倒幕运动 C.对外修约运动 D.宫廷王政复古3、“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对此作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 B.改革幕政,实现富国强兵C.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4. 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A.日本门户打开了B、改革时代到来了C、民主政治建立了D、扩张战争开始了5.推翻幕府后建立的明治新政府实行“废藩0置县”措施的作用是( )。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提升课十四教案含解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提升课十四教案含解

专题提高课 ( 十四 )1宏观知识再建立2常考问题再增强视角 1 文明多样性与一致性——东西方思想的比较【知识点拨】苏格拉底期间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势衰败,人的道德也在蒙受着考验;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利。

不一样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各具特点,互有短长。

两者都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研究的课题,都着重人的品德,都将道德作为政治的基础,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保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泉。

【考题例证1】 (2016·浙江高考,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别,也有相当靠近的地方。

如“着重人的全面发展、培育人的道德自觉”和“有利于人类、培育好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以下学派中靠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 ①③B. 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分析儒家学派主张“仁”,着重德行,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育学生,着重人的全面发展,切合题干中的主张,故①正确;墨家学派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都贯衣着讲究实质功利的精神,与资猜中主张不符,故②错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斯多亚学派用心苦干,为人类谋幸福,执行社会义务,为社会而生,有利于人类,适合于培育好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略道德,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切合题意。

答案A视角 2主流思潮——以人为本、一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知识点拨】西方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广泛的人类自我关心,从智者运动到文艺中兴、宗教改革、启发运动等,都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保护、追乞降关切,也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样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爱。

以人为本的精神是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个性的中心内容;是权衡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姓名: 班级: 日期:【学习要求】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自学测评】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完成时间轴。

2.阅读教材P77-78的内容,了解清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史实 特点意义 中央地方联系奏折制度 中枢秘书机构皇帝指派、直接监督、日夜轮值 思想文化控制 严重摧残文化 3.结合教材P78-79的内容,完成下表。

地区措施 台湾 (1)收复台湾:1662年, 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设立台湾府:1683年清军远征台湾,郑氏后裔投降; 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 东北 (1)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 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2)1689年,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西北 边疆 (1)对蒙古地区①平定准噶尔叛乱: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长期斗争, 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 ②平定 叛乱: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③对蒙古地区的管理: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 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2)对新疆地区的管辖: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总领军政事务西藏(1)册封制度: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以 尊号②康熙赐予五世班禅以 尊号(3)管理制度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3)颁布法律:1793 年,清政府颁布,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合作探究】中国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外交【本课小结】结合所学,完成本科的思维导图【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经过三代皇帝经营,出现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2.(2019·北京西城区期末)雍正年间“凡有诏旨,则命廷玉(人名)入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

高一历史第十四课学案

高一历史第十四课学案

高一历史第十四课学案本课重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本课难点: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法指导:按照学案的要求在书中圈出重点,找出疑点,课堂上着重讨论疑难问题。

提前做好学案。

完成考一本选择题。

学习目标:1840、1860、1895、1911、1949、1978几个关键年份对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影响,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

由时代特征分析社会生活,由社会生活分析时代特征。

自主学习: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西方________的影响。

③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

(2)表现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中西合璧式服装________、旗袍、学生装等。

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风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_______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_______。

⑤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①人民当家作主②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③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后①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________。

②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________问题;政府还提倡“________工程。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工程”。

④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十四考点十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一、考查要求1.了解人文精神的起源;2.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3.了解斯多亚学派的人类平等思想;4.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5.感受苏格拉底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6.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7.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感受其不懈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8.知道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了解其主要建筑特色和历史价值;9.了解帕特农神庙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感悟雅典建筑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涵;10.知道奥林匹亚遗址在古代希腊的主要功能及地位;11.知道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起源、发展、认识其主要特点,理解其历史价值与精神价值;12.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13.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

说明:《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的“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相关知识点参见“学案十三古代罗马的法律”中,故本学案中不再涉及。

完成本学案中“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相关概念的梳理时请参见上一学案的“考查要求”。

△复习时要准确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注意将早期人文主义的内容与中国的心学内容比照记忆。

△涉及教材:必修三第六专题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选修四第二专题第三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选修六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衰落与消亡”不做考试要求。

二、概念梳理1. 智者及智者运动2. 普罗塔戈拉3. 苏格拉底4. 斯多亚学派5. 阿卡德米和吕克昂学园6. 理念论7. 《形而上学》8. 三段论9. “中庸”10. 雅典卫城11. 帕特农神庙12. 伊瑞克提翁神庙13. 奥林匹亚遗址14.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5. 大斗兽场16. 图拉真广场17. 纪功柱18. 万神殿三、练习1.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

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4.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5.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A.普罗塔哥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6.“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7.)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孔子B.墨子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8.柏拉图曾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与此相似的命题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C.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D.世界的本源是人的理念9.罗素认为:“16、17、18世纪所出现的那种天赋人权学说也是斯多亚学派学说的复活,尽管有着许多重要的修正。

”下列言论属于斯多亚学派的是A.“美德即知识” B.“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C.“人是万物的尺度”D.“真正的法是符合自然的正当理由”10.《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

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

”这段话说明A.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B.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C.古希腊哲学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D.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11.对“人”相关主题的探讨是中外思想家关注的话题,下列主张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②“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此天意也。

”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12.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有个米诺斯王国,王国中有个迷宫。

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根据传说组织了发掘,找到了迷宫和米诺斯王宫,证明了该王国的存在。

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神话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史家可根据神话开展历史研究B.神话属于人类早期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史前史C.神话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可以成为考古发掘的主要依据D.神话传说属于间接史料,惟有经考古论证方可成为信史13.古代西方的思想家提出“Logos”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则提出“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个理。

”下列思想流派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是①智者学派②斯多亚学派③程朱理学④陆王心学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先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①“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追求知识被看作最高尚的活动,体现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②“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以理智为主宰,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③“人是政治动物”,侧重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人进行考察,人只有结合在城邦和国家之中,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王善超《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6分)(2)言行一致是许多文化先哲的优秀品质。

阅读材料二,请您选择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的一个论断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扼要予以展开说明。

(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4分)15.西方人文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具有丰富的涵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苏格拉底之攻击,哲学史家颇轻忽辫者(智者)的地位。

但事实上,辩者对希腊人文主义之发展甚具功绩。

普罗塔戈拉以人为万物之权衡,近人论西方人文主义者犹多奉之为不桃之祖……大体言之.辫者思想乃是对于前此重自然之哲学的一种反动。

……“人为万物之权衡”一语虽提高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但也有其流弊。

因为此所渭“人”乃指个别的人而言。

个人与个人既不能尽同.而宇宙之本物又万殊,这样一来就非演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局面不可。

——摘自余英时《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材料二建筑是一件合作的事业,故不甚能代表个性,但对于民族性和时间性,他却能表示出来的。

上古之时.希腊与罗马的人生观,是偏于现世的,他们的眼光,是侧重地面的,故他们的建筑,方基巨柱,使观者的目光,左右行而不上下行。

到了中古之时,人民以宗教为人生的依据,所以中古的建筑都不含告诫观者说:“你们且忘了地下,望着天上,使你们的灵魂,随着那颗魏巍尖塔.去与上帝接近罢!”到了文艺复兴之时,人民的希望及目的,又渐渐的由天上移向地上,由世外移归世内,于是宽基厚柱,圈拱低窗的建筑,又成为近世人生观的表征了。

——摘自陈衡哲《西洋史》(1)根据材科一和所学,指出并评价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

(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文艺复兴的形式并概括该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内涵。

以圣母玛利亚大致堂为例,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如何表征“近世人生观”。

(6 分)16.材料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10分)答案:CCAAB CDADD CBB14. (1)主张:仁;礼;中庸。

(3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烈变动;各主要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争霸天下为主要目标;孔子的学说与这一时代要求有相当距离。

(3分)(2)选择①:亚里士多德17岁那年,为寻求智慧,到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作过研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②: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柏拉图十分敬重,但并不盲从,肯定客观世界真实存在;提出三段论的演绎逻辑进行研究、统计和思考;提出“中庸之道”的态度与方法。

③:接受重金聘请担任马其顿国王儿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虽然师生之间有诸多不和谐,但努力对亚历大山产生重要影响。

(“观点”1分,“阐述”3分。

“阐述”中引用的生平事迹只要1条即可得3分。

其它事迹言之有理,同样给分。

)15. (1)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万物之权衡”)。

(1分)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或提高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原始宗教扣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任答两点给2分)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1分) (2)形式: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1 分)内涵: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

(2 分)表征:略(3分)16.孔子:仁、礼、中庸;(3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

(3分)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