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时空观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

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

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

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概括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

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发展史上的

重大事件,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的发展历程。

2.识记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从“历史

解释”的角度认识这些载体在文化传承

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教育

(1)形式:官学与私学。

(2)成就

A.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

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进一步发展

a.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

b.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③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作用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西方大学

(1)基础: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3)主要成就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3.近现代中国教育

(1)近代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

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2)现代教育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③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⑥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⑦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B.主要成就

①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C.重大意义: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出现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印刷书的诞生

(1)条件: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①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岀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②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③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④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⑤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印刷书,推动了报纸、

杂志的普及。

(2)意义

①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②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的成长

1.职责:保存人类文化典籍。

2.起源: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3.发展

(1)西方图书馆职能: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私人图书馆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2)中国图书馆

①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岀现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

④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西方博物馆

(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

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看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2.中国博物馆

(1)晚清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2)民国时期

①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

②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4月一期工程竣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①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②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它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③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④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3.作用

(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78“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提示:①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再是做官发财,而是造就专业性人才。②大学的职能不再单一,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进行学术研究。

2.阅读教材P79“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提示:尽管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印刷质量等原因并未流行。谷登堡被誉为“现代印刷术之父”,他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使文字材料得以迅速准确的印刷,大大降低了印刷品的成本,书籍生产发生革命性变化,故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3.阅读教材P82“学习拓展”:结合某一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谈谈这一主题的意义。

提示: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旨在提醒公众认识到博物馆是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合作,实现和平的重要机构。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见教材P77)

信息解读: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横额正面书“圜桥教泽”,是指听讲学者众多,背面为“学海节观”,意

思是因为听讲学者众多,要靠水道将学生分隔开。

2.阅读“《白鹿洞书院揭示》”(见教材P77)

信息解读:《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

3.阅读“美国国会图书馆”(见教材P80)

信息解读: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1800年4月正式开放,建立在华盛顿国会山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它是在美国国会的支持下,通过公众基金、美国国会的适当资助、私营企业的捐助及致力于图书馆工作的全体职员共同努力建成的,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联邦文化机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宝库,是美国知识与民主的重要象征,在美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阅读“阿什莫林博物馆”(见教材P81)

信息解读: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全称为“阿什莫林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该博物馆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它的形成标志着近代博物馆的诞生,它位于牛津市中心的博蒙特街上,是牛津大学五个博物馆中最大的一个。

5.阅读“中国国家博物馆”(见教材P81)

信息解读: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1961年7月1日,开馆。2003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直属文化部。2016年成为全世界人气最旺、最受欢迎的博物馆。

探究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教育的特色

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

第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

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第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不仅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②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宋代书院的最高首脑称为山长、洞主或洞长。山长既是主要的教学者,又是最高的管理者,并且往往都由著名的学者来担任。

③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

④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书院教学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学生自学,所以书院都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

(2)影响

①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②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近代留学教育的特征和影响

(1)特征

①第一阶段:1840—1870年。

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大多是和外国传教士出国或得到教会资助出国,多数为美国。教会原意是为他们培养在中国传教的牧师。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多半并不从事于这方面的工作。第一代留学生人数不多,多私人途径出国,与国家派遣无关。

②第二阶段:1870—1889年。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意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从1872年起,清政府每年选派30名十岁至十六岁的“幼童”赴美留学,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算术、光电等学科。

在此阶段,中国人开始对西方有所了解,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开始有了自费留学生。

③第三阶段:1890—1911年。

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内局势空前紧张,为改变局势,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和欧洲各国派出几批官费留学生,其中去日本的人数最多,并大力支持自费出国留学。④第四阶段:1912—1930年。

这是出国留学的持续发展的阶段。此时的中华民国在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下,政治经济每况愈下。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勤工俭学的兴起,促使成百上千的青年学子前往英法等欧洲国家勤工俭学。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号召下,又掀起了一场留学苏俄的新热潮。

⑤第五阶段:1931—1949年。

在此阶段,国民政府对出国留学采取整顿和限制的措施。即使如此,仍有不少青年学子冲破阻碍,出国学习。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总数比前一阶段减少了一半左右,但留学的国家数大为增加。

(2)影响

①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留学生回国后,将西方科学及物理、化学等新兴学科带到中国,传播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思想学说,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空前大解放。

②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和骨干。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还培养了一大批在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思想史上的宗师及文化名人无一不是有留学背景的学者。不仅如此,还为中国共产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

③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留学教育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翻译、外交、社科各方面的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中国近代大学,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办学理念,受西方高等教育影响颇深。留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师资的主要来源。

[对点训练]

1.(2020·山东日照三模)宋代书院选址讲求独立性,即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这体现的办学理念是()

A.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

B.反对封建政府控制教育

C.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

D.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现实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宋朝时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发展为理学,理学大师们深知教育发展要远离尘世的喧嚣,才能潜心研究学术,而佛教又主张遁世避俗、潜心修行,反映在书院选址上,就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和把“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故选C项;书院主要满足知识分子对学术的追求,与下层民众无关,排除A项;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属于“私学”的范畴,但是其主导思想仍属于政府所倡导的主流思想,并且题干设问中涉及的是书院的“办学理念”,而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书院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私学”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学术,而不是通过揭露社会弊病以抨击现实,排除D项。

答案 C

2.(2020·河南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872年夏,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30名学生启程,拉开了中国近代官费留学教育的序幕。清政府最初按计划连续四年,每年选派30名幼童赴美,从1872年至1875年共计派遣了四届120名幼童赴美学习,这是晩清最早的官派留学生。1898年8月2日,光绪皇帝发布谕旨:“现今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此,派人出洋留学就成为清政府的一项政策。清政府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最早是在1896年。自从清政府提倡去日本留学的政策出台后,又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办法督促国人负笈东渡,留日学生人数在数年间成倍增长。1901年留日学生274人,1902年留日学生573人,1903年的留日学生人数是1 300人,1906年留日学生达到7 283人,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留日热潮。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岀:“对中国的近代化来说,留学生可以比作

报春鸟,比作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

——摘编自靳春泓《晩清留学制度演变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留学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晩清留学生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传入;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渴求;聘用洋人有诸多弊端;近邻日本率先派遣留学生的示范引领。

(2)影响:留学生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探究二图书馆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1)图书馆的藏书为统治者提供执政参考

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一般表现都是军事镇压和政治笼络相结合的文武两手并用。其目的当然在于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那么作为政治统治的形式,特别明显的是在当某一阶级集团夺得政治地位以后,必须宣扬适合于统治阶级的各种意识形态,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2)图书馆的藏书为编书,辑佚、校勘提供了资料。

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统治者一方面为了安定那些旧臣,“置之馆阁,使修群书……以役其心,卒老于文字间去” (《挥尘余语》王明维著),另一方面附庸风雅,组织大量的物力人力,编纂图书,这样客观上起到了保存许多失传的古籍的作用,给研究工作和辑佚工作提供了方便。

(3)图书馆的藏书为读者提供了阅览之便利。

不论在任何社会任何类型的图书馆中,它们都有自己的读者。没有读者的图书馆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掌握文化的是帝王将相和地主阶级,只有他们才具备藏书、读书的权利与条件。而广大劳动者是无权阅读的。所以我国古代图书馆的读者仅限于中、上层封建阶级,其人数少、范围窄。

(4)图书馆的藏书保存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

产生文字以来的图书资料,记载着古往今来人类历史的兴衰与沧桑,记载着人类征服世界的悲剧与壮举。人类借助于图书资料这一物质形态的精神财富,继承前人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图书资料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图书馆保存着记载人类活动和知识的文化典籍,图书馆收藏的丰富的文化典籍是文化的延续性与文化的融合性的伟大的历史的统一。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图书馆发展的原因

其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新文化运动以破封建主义之旧、立民主主义之新的初期思想启蒙运动开始转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运动,一批热切追求真理的青年,很快就接受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疑促进了中国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变迁,使我国近代图书馆文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其二,新图书馆运动的影响:1917—1927年在我国图书馆界兴起了一场图书馆运动,这是由深受近代西方图书馆思想影响的中国图书馆学家,如沈祖荣、杜定有、刘国钧等,直接倡导和推行的以效仿欧美图书馆精神和以改革发展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图书馆运动。其宗旨是创设一种既借鉴西方图书馆先进管理经验,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藏书模式来保存文化建设文化。这场运动是旧式藏书楼向图书馆转变的一次革命,形成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高峰期。其三,图书馆法规的制定

我国第一部图书馆法是由宣统元年(1909)颁布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191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图书馆规程》及《通俗图书馆规程》。1917年4月,内务部发出图书出版机构须向京师图书馆呈缴出版物一份的通知。这些规定与要求为增设地方图书馆及丰富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提供了便利。1925年6月,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里程碑。1927年,国民党成立了管理图书馆事业的机构——中华民国大学院。同年12月,大学院履行其职能,颁布了《图书馆条例》15条、《新出图书呈缴条例》4条。以上一系列图书馆法规法令的出台,为图书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较大程度上支撑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图书馆文化的发展。

[对点训练]

1.(2020·湖北武汉高中毕业班五月质量检测)18世纪,法国出现多种形式的公共和私人阅读方式,有私立或公立、世俗或者宗教的图书馆,有“文学陈列馆的书店”以及各种“阅读会所”。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A.革命运动影响民众文化生活

B.工业革命推动主流观念变化

C.公共空间兴起促进思想传播

D.民主共和观念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 C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民间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除官方图书馆,民间图书馆也广泛存在。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公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材料二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图书馆是广雅书院(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创办)的藏书楼——冠冕楼。它的藏书除传统的经史子集丛书外,当时流行的西政丛书、西学大成、各国交涉公法等汉译西书均有收藏。冠冕楼设掌书生二人,专门管理藏书,同时又有便利读者的阅览规则及措施。还编印藏书目录,以便检目借阅。为方便院生夜间阅览,在住宿的斋院附近另设小书楼。藏书有复本的也供院外士人借阅。近代性质的图书馆在戊戌前后组创的各种学会中首先普

及开来。它们大多是由会员捐款,购买中外经世有用之书,藏于公所,供会内同仁借阅。会外有志读书者,可以出资租书阅读,也可由保人介绍在会内阅览。

——摘编自张晓《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特点:出现较早;官府主导;曲折发展;受统治政策和技术条件影响较大;重收藏,少开放;藏书种类丰富。

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主要变化:开始大量收藏西方书籍;藏书更加注重实用性;管理制度更加科学规范;管理方法更加人性化;借阅范围扩大,开放程度增强。

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有志之士的推动。

【典例1】宋仁宗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拆版后无法再印,而雕版印刷虽刻版费工,但书版可长期保存,随时可印,因此延至清末仍盛行不衰。由此可见()

A.雕版印刷技术更为先进表述错误

B.劳动力便宜阻碍了活字印刷的发展进步与题干信息相符

C.活字技术效率低下活字可重复使用,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

D.活字印刷术没有实用价值谷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流行开来

明立意以“雕版印刷长期盛行不衰”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活字印刷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

抓关键根据题干信息“雕版印刷虽刻版费工,……延至清末仍盛行不衰”,可知劳动力便宜阻碍了活字印刷的发展。

排干扰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未能得到普及,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雕版印刷技术更为先进,也不能说明活字印刷技术效率低下或活字印刷术没有实用价值。

答案 B

【典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中国最早的书籍,是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的用竹片作书写材料的简册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

造纸术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审读通则

引导词第(1)问,“根据材料一”说明答案来自材料;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要结合材料和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第(1)问,分析——全面归纳;第(2)问,说明——解释清楚。

限制词第(1)问,内容限定——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第(2)问,时空限定——20世纪初期,内容限定——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

核心词第(1)问,原因;第(2)问,作用。

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

第(1)问,根据材料一“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二“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和所学知识归纳。

(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A组基础过关题

1.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立了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官僚体系的附属机构,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成为依附于政治的组织形式。该机构是()

A.国子监

B.太学

C.书院

D.私塾

解析汉代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最髙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答案 B

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由材料可知,使用竹简和丝帛有一定的弊端,“蔡侯纸”原料易得且便宜,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3.戊戌变法中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这所学校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清华学堂

D.黄埔军校

解析联系教材内容可知,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答案 B

4.(2020·上海崇明区模拟)下表是“晚清留学主要趋向”简图,其中“?”应填入()

A.留学英国

B.留学日本

C.留学德国

D.留学意大利

解析据时间1901年可知20世纪初,清末新政开始后,掀起了官费、私费留日的高潮,故选B项;19世纪70—80年代在清朝洋务派官员李鸿章、沈葆桢的主持下刘步蟾、林泰曾等赴英国留学,回国后他们成为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中坚力量,排除A项;中国近代的留学德国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运动学习德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建设海军的需要,高潮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排除C项;据史料记载1723年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马国贤带4名中国留学生赴意大利,1732年马国贤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开办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中国学院,直到1888年

关闭前为中国培养了一百余名精通拉丁语的中国神甫,推动了中意文化交流,排除D项。

答案 B

5.美国学者钱存训博士认为,在世界文明史中,中国文字记录的多产、连续和普遍性最为突出,中国典籍数量的庞大、时间的久远、传播的广泛和记录的详细,在15世纪结束以前,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这主要归功于()

①汉字的创造②造纸术③雕版印刷④金属印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中国图书典籍数量庞大,主要原因是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各大文明古国普遍创制了文字,金属印刷出现在15世纪的西欧,故①④排除。

答案 B

6.15世纪后期以来,谷登堡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据此可知()

A.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C.文艺复兴启迪了人们思维

D.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解析材料表明以金属活字印刷术印刷的《圣经》大量发行,学者们得以借助可靠和标准的《圣经》展开对神学问题的讨论和争鸣,普通的天主教徒也有机会阅读《圣经》,打破了天主教会对《圣经》及神学问题解释的垄断地位,可见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答案 D

7.19世纪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大学的定义,正如人们所说:“柏林大学的建立不只是增加了一所大学而已,而是创造了一种体现大学教育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不包括()

A.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机构,而是基于科学的高等学校

B.大学不是追逐功利的会所,而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圣殿

C.大学不是象牙塔,应该市场化、商业化

D.大学不同于注重传递知识的中小学,应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A、B、D都是职能转变的表现,C是美国大学的特点。

答案 C

8.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

答案 B

9.伟大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图书馆还在,很容易重建世界,如果图书馆也没有了,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这说明()

A.书籍是文化传承的唯一载体

B.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C.图书馆是传承文化的唯一机构

D.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解析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而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所以“图书馆也没有了,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选择题 1.“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这里所说的“实倡先声”是指() A.编著《四洲志》,引导国人关注了解世界 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 C.编制《海国图志》,提出向西方学习 D.提出了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材料中提到魏源“师长”一说,可知其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C项符合题意。答案:C 2.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曾说:“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进步的思想。”李鸿章“进步的思想”是指() A.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 B.最早在中国提出进行政治改革 C.最完备地论述了“中体西用” D.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D项是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答案:D 3.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相继编译和出版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海国四说》等书籍。这些书籍的主要贡献是() A.使中国人全面了解了西方的政治体制 B.使中国人首次了解了西方的经济文明 C.明确了中国和外部世界在地理上的关系

D.在中国知识界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主要贡献”。题目提供的书籍,很明显都属于地理类,这些书籍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以及中国和外部世界在地理上的关系。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说洋务运动:(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漂亮的拳击手套” 是指() A.政治体制 B.军事技术 C.生产技术 D.思想文化 解析: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认为西方的技术是最好的,所以自强的目的“就是要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这里“漂亮的拳击手套”是指西方的军事技术。 答案:B 5.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开留学教育的先河 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材料反映了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科目,西学主要是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中学是儒家的学说,这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A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风雷 (1)背景 ①国际形势: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②思想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③政治根源: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分裂,点明当时的国内背景是军阀的混战) ④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压榨奴役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⑤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过程 ①5月:北京学生 ②6月:上海工人 ③结果: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的性质和评价 ①性质: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②历史功绩: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启导人民的觉悟和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A、同: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B、异:开端(旧:1840年鸦片战争;新:1919五四运动) 领导(旧:资产阶级或农民阶级;新:无产阶级) 思想(旧:三民主义;新:马克思主义) 前途(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实现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的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南陈北李)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使建立统一的政党组织任务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共的成立(1921-7-23) ①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会期8天;会址: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上海代表李汉俊弟弟李书诚家举行,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参加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2人,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个党员。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与会;由于当时没有大会审查机构,据说只是列席了会议<有争论>。列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有关"一大"原始材料都在前苏联;1957年的苏联和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时给了中国一部分。因此,俄本的文件记载就成为有关这次大会的珍贵史料。此前由于有关一大的当事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次会议对中共未来历史的影响,后来的只是根据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回忆) 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的时候,党员的状况比较复杂。如参加中共"一大"的12名代表,后来也发生了分化。其中多数人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革命事业,有的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像陈公博、周佛海在党成立后不久就被清除出党,后来,又追随汪精卫,成为大汉奸。张国焘后来也背叛革命。中国革命像一座大熔炉,炼出真金,淘汰渣滓。 ⑴、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试题含解析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广东肇庆期末)“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D 通过材料中“青岛问题”“强邻”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五四运动。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 A.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解析:A 从材料中“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说明梁漱溟认为学生的行为即使是爱国的,但也是违法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A项正确,B、C两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江西九江期末)《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五四运动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 ) A.农民阶级 B.市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解析:C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所以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工人阶级,C项正确。 4.(2017·福建厦门期末)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案设计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当今世界对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1、特创论(或神造说)。 2、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 3、生源论(或生生说)如:腐草为萤、泥土变鱼。 4、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 5、新自生论(或进化论) 二、进化论 1、生物进化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文艺复兴以后,基督教神学受到极大的打击。面向现实世界、面向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展,思想更加开放。 (3)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创立过程: (1)拉马克:19世纪初期,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2)达尔文: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观点: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②物种不断变异,新物种不断产生,旧物种不断灭亡;③物竞天择、生存竞争、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规律。

(3)赫胥黎: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进一步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观点,进化论逐渐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3、意义 (1)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界的“神创论”,是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使生物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2)把“变化”“发展”的观念引入科学领域,对欧洲思想界、科学界和宗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4、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1)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2)神学、宗教、传说对人们思想的束缚;(3)近代科学尚未产生。主要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单选题 1.梁启超说:“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据此可知粱启超()A.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 B.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 C.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 D.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 2.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A. 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B. 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C. 号召人们顺应优胜汰无所作为 D. 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 3.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B. 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4.1893年,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对人类“优胜劣汰”观进行了批判。严复将其前半部分“翻译”为《天演论》,提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在此严复() A. 择取西学理论宣传维新 B. 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C.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D. 借助儒学反对君主专制 5.1873年,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判,双方辩论往返持续三个月之久,最终达成协议:五国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之礼,公使们将觐见本国君主的三鞠躬之礼改为五鞠躬。据此可知中国()A. 外交主动融入世界B. 外交艰难向近代转型 C. 近代外交的屈辱性 D. 奉行传统外交理念 6.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史实: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认识到它们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利用图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社会现状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国共双方对比的史实分析和现场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国共两个政党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同时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国民大革命运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从而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通过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3)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难点:

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在1919年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爱国运动?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从这场运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新课学习 一、五四风雷 师:五四运动的爆发,导火索是什么? 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师:根据以前我们学的,巴黎和会是为什么召开的呢? 生:是一战后,商议对战败国的安排的会议。 师:很好。而且从引言得知中国为一战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生: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并派出了大约50万劳工奔赴欧洲战场,担负军工等繁重的战勤任务,为一战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师:是的。大家可以看看这幅照片(多媒体展示劳工图),这是中国的劳工在欧洲战场上艰苦工作着。而他们当中有20万左右最后没有能够回国。一战结束后,中国发现自己成了战胜国一方,这也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于是在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时,中国派出使团,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巨大希望来到巴黎。在和会上,中国使团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要求,有谁知道是哪些要求吗? 生: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21条,收回山东主权。 师:是的(展示多媒体巴黎和会),但是结果呢? 生:遭到了列强的拒绝! 师:是的!其实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想收回主权,而且当时中国还是战胜国一方。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列强分赃的大会,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瓜分。而且不同战胜国之前,得到的利益也不同,是由各国的实力所决定的。而巴黎和会被英、法、美、日、意操纵,而中国力量弱小,所以虽然我们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优质教案

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教会宣称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万物创造的;细胞和细胞学说,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论观点。 2、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思想界、科学界、宗教界和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运用:联系中国的创世说,说明神创说长期盛行的原因;通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探究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等历史发展背景之间的关系,掌握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条件,同时回答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与宗教对生命起源解释不同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迷信、愚昧阻碍科学进步,社会落后滋生愚昧、迷信;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教材分析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今天关于生命起源的五种说法。特创论(或神造说);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生源论(或生生说)“腐草化萤”、“泥土变鱼”;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你认可哪种观点? (一)教会的禁锢 1、世界是神创造的——神创说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并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都认为世界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这就是神创说。 思考:“神创说”能够成为生命起源的早期共识并长期流行的原因? 2、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是当时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基督教神学也由此成为包括和贯通一切的“科学的皇后”。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在7天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次序“各从其类”地创造世界,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时空观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 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 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 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概括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 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发展史上的 重大事件,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的发展历程。 2.识记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从“历史 解释”的角度认识这些载体在文化传承 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教育 (1)形式:官学与私学。 (2)成就 A.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 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进一步发展 a.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 b.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③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作用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西方大学 (1)基础: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3)主要成就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3.近现代中国教育 (1)近代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 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2)现代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2021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4课从“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梁启超说:“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据此可知粱启超 A.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 B.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 C.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 D.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 2.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A.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 D.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 3.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4.1893年,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对人类“优胜劣汰”观进行了批判。严复将其前半部分“翻译”为《天演论》,提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在此严复 A.择取西学理论宣传维新 B.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C.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D.借助儒学反对君主专制 5.1873年,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

2019届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单选题 1.中共中央在某一时期郑重宣布:“……(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时期应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国民大革命和土地改革时期,中共均曾遭受重大挫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①均表现为党领导厂的人民军队遭受重大损失②都是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强大所致③都是由于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④都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致⑤均在毛泽东等的正确领导下转危为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3.某校学生会计划假期组织一次“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特意向同学们征集旅游路线的设计方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不应选择的地点是() A.江苏南京 B.江西瑞金 C.贵州遵义 D.甘肃会宁 4.“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六盘山上红旗展……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 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 中央红军克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 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5.1931年全国性水灾,死亡人数达360万。1995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8亿亩,因灾死亡5千多人。这说明() A.自然灾害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中国幅员辽阔,大面积灾荒很正常 C.灾荒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和社会动荡 D.灾荒频发的直接、重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6.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形象地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埃德蒙兹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两位所指的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一、课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二、教材分析 本课引言从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达尔文的主观努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和人类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必然性。旨在说明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科学家顽强探索、大胆创新的结果。引言提纲挈领,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教材正文的理解。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则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翔实的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对比分析、材料分析、情景再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五、学情分析 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在叙述时涉及面宽,跨度大,学生掌握会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归纳,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的特点,可对教材内容多进行些提问。充分运用教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梳理-精选教学文档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风雷 (1)背景 ①国际形势: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②思想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③政治根源: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分裂,点明当时的国内背景是军阀的混战) ④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压榨奴役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⑤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过程 ①5月:北京学生 ②6月:上海工人 ③结果: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的性质和评价 ①性质: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②历史功绩: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启导人民的觉悟和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A、同: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1)诞生的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南陈北李)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使建立统一的政党组织任务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共的成立(1921-7-23) ①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会期8天;会址: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上海代表李汉俊弟弟李书诚家举行,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参加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2人,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个党员。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与会;由于当时没有大会审查机构,据说只是列席了会议<有争论>。列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有关"一大"原始材料都在前苏联;1957年的苏联和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时给了中国一部分。因此,俄本的文件记载就成为有关这次大会的珍贵史料。此前由于有关一大的当事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次会议对中共未来历史的影响,后来的只是根据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回忆) 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的时候,党员的状况比较复杂。如参加中共"一大"的12名代表,后来也发生了分化。其中多数人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革命事业,有的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像陈公博、周佛海在党成立后不久就被清除出党,后来,又追随汪精卫,成为大汉奸。张国焘后来也背叛 革命。中国革命像一座大熔炉,炼出真金,淘汰渣滓。 ⑴、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提纲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体系 一、辛亥革命 1、背景; (1)、政治:①列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①组织准备: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思想准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宗旨(主义、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民主革命),核心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③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内容、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而进行的论战(3)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1911年黄兴广州黄花岗起义,意义: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革命斗志 2、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1年武昌首义,1912年1月民国建立,1912年2月帝制终结,1912年3月《临时约法》,1912年3月袁氏篡权); 3、《临时约法》内容、性质; 4、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教训。 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1)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2)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3)立宪派和旧官僚对袁世凯的拥护;(4)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 2、标志: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知识拓展: 1、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为什么?(评价辛亥革命) (1)成功理由:(革命党人目标基本实现,直接结果) 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1)失败理由:(从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来看,最终结果)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辛亥革命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3、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和精神: 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 1905——1911年间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

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广西学业水平测试)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C) A.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B.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北京青年学生爱国热情高涨 [解析]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完全拒绝中国的正当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A项是阶级基础;B项是阶级矛盾尖锐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D项学生是发起者,不是原因。 2.(2018·威海高一联考)孙中山说:“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五四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在孙中山看来,“这次学生运动”取得巨大成果的主要原因是(D) A.青年学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B.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领导 C.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D.社会各阶层爱国力量的联合 [解析]五四运动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果是由于社会各个阶层都动员起来,爱国力量实现了联合。故选D项。A、B、C三项都是只说了一个方面,均错误。 3.(2018·江门高一联考) “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B) A.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解析]根据“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首先从北京学生运动开始,以后,工人、商人纷纷响应,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A、C、D三项与“学生运动”无关,排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近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分类法;细胞学说;进化论学说。能初步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能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合作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采用调查、讨论、合作、交流、实验等多种形式学习和感 知、理解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步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注重个人品质、修养的培养。 高中是学生逐步走向成人化的关键时期。进入高中阶段后,大部分学生已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薄弱;受历史是副科观念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强。新课程采用专题体例编排,跳跃性强,使得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大,知识衔接困难。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适应新课程的能力有所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耳熟能详,因而学习难度相对较低,有望较理想地实现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这种说法对吗 新课学习 一、教会的禁锢 在当今地球上已发现的生物中,有100余万种动物,30余万种植物,10余万种微生物。谁是万物的创造者呢?生命起源于何处?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有过创世的神话。 展示图片《圣经》和课文导言图、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抟土造人的想象画 1.基督教是如何宣扬神创说和进行精神统治的? 2.除了基督教的神创说,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创世传说?这些传说分别是如何描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 3.中国古代传说中是怎样讲述万物创造和人类由来的?它与《圣经?创世纪》中的说法有何共同之处? 上帝创世说 (1)主要内容:欧洲封建社会里,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宣扬,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了人。 (2)消极影响:在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会的上帝创世说被视为天经地义,当时的民众普遍愚昧无知;在封建教会的淫威之下,社会万马齐喑,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被斥为“异端”。生物学家只能在不触犯教会禁令和神学教义的前提下,对动植物的形态、生理和分类进行具体的研究,致使生物学进展缓慢。 除了基督教的神创说,印第安霍比族流传着全世界的人最初都是同一肤色的说法,古埃及有黑泥塑人的臆想,古芬兰有怪鸟蛋孵化成人的传说等。中国古代则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并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认为世界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这就是神创说。 为什么神创说能够成为各民族在万物起源和人类生命起源问题上的共识并长期流行? 远古时代生产力落后、生物知识缺乏、统治阶级需要推行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等因素造成了神创说长期流行。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