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2.近代西方大学 (1)基础: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__分__科__教__育____的基础。 (2)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___人__类__文__化___的重要场所。 (3)主要成就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_大__学__区___”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__洪__堡____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 起。 ③美国:逐渐倾向于__世__俗__化__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③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④北宋:__毕__昇____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⑤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_谷__登__堡___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印刷书,推动了报 纸、杂志的普及。 (2)意义 ①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②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__文__化__修__养____,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 b.__书__院__制__度____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③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__白__鹿__洞__书__院__最为著名。 (3)作用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 ②___科__举__考__试___的推行,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印刷书的诞生
1. 书籍的出现 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___简__策___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 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在本案例中,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学生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文化载体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不同文化载体在历史中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交流与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2.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载体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文化传承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亮点五:教学内容与过程环环相扣
在本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与过程,使其环环相扣。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再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这种教学设计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过程,深入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五、案例亮点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27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27张ppt)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 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概念阐释 学塾、村学、蒙学、书院 大学 “大学区”制度
(1)学塾:又称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村学:古代的乡村学堂,多指乡村私塾。 (3)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 、写字、伦理道德,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 (4)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以聚徒讲授、研究学问 的场所。最早出现在唐朝,发展于宋代。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 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5)大学:“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 洲中世纪的大学。 (6)大学区制度:法国拿破仑创立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领导机关,总监由拿破仑 任命。在帝国大学之下,在全国平行设置29个大学区,每一学区设总长一人,由总监任命。全 国的大、中学校均由帝国大学统一领导,各级各类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均由 国家统一制定和监督实施。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自由轻松。
深化拓展
留学教育
(1)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古代
洋务本向中国派 清政府派留学 出现赴日留 留法勤工俭学运 “以俄为师”,
遣唐使,如吉备 生赴美,如詹 学热潮,如 动,如周恩来、 出现留苏学习热
真备等
天佑等
鲁迅等
邓小平等

(2)作用 ①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学校
书籍
图书馆

第14课_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_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书刊出版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搜集相关图文史料,分析理解教育、出版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印刷书的诞生。

学习难点印刷书的诞生。

教学流程板块一激趣导新利用“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

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

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

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需在充分考虑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重点解析教学重难点;
(4)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化载体作为讨论主题。
2.讨论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所选文化载体的特点、发展历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学生可提问、发表见解,实现互动交流。
(3)结合学校、社区等实际资源,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传承的过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包括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艺术作品、传统建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随后,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展示了哪些文化载体?它们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2.掌握世界各地的文化传承特点,比较不同文化载体的异同,分析各种载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及我国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文化传承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历史文化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某些文化载体的内涵、特点和发展历程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文化现象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 件优秀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 件优秀课件

南河清京北华大农大学业学教大教授学授教授 胡福吴李明良保镛国
配失成做为去一过个这去马最克,后思让主的富义‘裕理文人论明工生渐作单
者!”
元成’现,实。我 要 积 极 去 完 成 尚
未完成的事。”
大学精神之探索
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 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 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 风向或社会风向而盲转、乱转。 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 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 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 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中国人自己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民国后建立的博物馆藏书楼明朝范钦天一阁修道院大教堂大学图书馆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1868年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1905年南通博物苑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国立中央博物院近代以后图书馆新职能纽约公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公众服务国家政权建设中国近代图书馆是在中国近代社会长期酝酿与发展中发生的是统治者和社会力量的认识与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蔡元培
我们应该追寻怎样的大学精神?
““俯天人下下生身兴子亡百匹为年夫群,有众我责脱现。贫我在觅是已出一经
个是路共‘,产行用党科员百,技里是把者一荒半个山九学秃马十岭克’抛思,
主剩进义下历理的史论,的十人把里,绿路发水可现青能错山误会留思更给想加
不艰未去难来批,;判用,但我担是就当我对让不不贫希起穷党望困,轻苦不易
地方
近代中西教育
私学 产生于春秋 发展于 唐宋 形式:学塾 村学 蒙学 书院
传承 儒学, 支撑 科举 考试
柏林大学
西方 起源:欧洲中世纪大学
法国 拿破仑“大学区”制度 德国 柏林大学“研究教学合一” 美国 世俗化与商业化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2.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阐述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强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的意义。
4.现实意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文化传承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一主题的重要章节,其教学案例在以下五个方面表现出显著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文化传承活动实例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能够快速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案例背景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是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章节。本章节主要内容涉及汉字与文学、史书典籍、科学技术、艺术等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以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和特点,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打下基础。
(四)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作用。
2.重点强调: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3.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与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现象。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化传承载体进行深入研究。
2.各小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所选载体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巩固学生对文化传承与传播知识的掌握。
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课本内容,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过程。通过案例分析、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历史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提升。
c.面对全球化,我们应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收集并整理有关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案例,如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和感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过程,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载体特点的比较分析。
2.掌握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途径,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全球视野,引导他们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
3.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感,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积极参与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实践中。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将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使学生在掌握文化传承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建筑、传统习俗等,理解各种载体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传承事件,如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儒家文化的传承,佛教文化的传入与影响等。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注文化传承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身边的文化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撰写一篇关于文化传承载体的分析报告,要求选择一种或多种文化传承载体,结合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字数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关于文化传承知识问答试卷,要求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全面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检验自己对文化传承知识的掌握程度。
3.针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一项保护措施或创新方案,要求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撰写,字数不少于1000字。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能理解文化传承的抽象概念,但对于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实证思维,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21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21张ppt)

问 之
长 幼
改 过



父 子 有 亲 君 臣 有
朱 子 白 鹿 洞 教 条

朱熹制定的《
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
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学校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 “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 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 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 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 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 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 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近代
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 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
融汇中西
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学校
1.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3) 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思考:结合下表,概括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
阶段
发展
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数育要面为现代化,面句
在文化传承 、科 学 研 究 、 人 才 培 养 等 方 面 , 学 校 教 育 发 挥 了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思考:上述两则材料教育的形式有何不同?
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学校
1.中 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1) 古 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自主学

式 私学 以后
禁 右






肃李
己人

右思 忠 信

为 学 之 序
明 辨 之 笃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4.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本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实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他们亲身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责任感。
4.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引导学生用互联网、数据库等查找文化传承的相关资料,培养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制作PPT、微视频等,展示学习成果。
4.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传承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分析它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如:“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文化传承的相关话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文化传承载体,如文学作品、建筑、传统技艺等,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激发students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个与文化传承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例如,在讲解文字载体时,我提出了“文字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在讲解绘画载体时,我提出了“绘画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绘画的文化价值和功能;在讲解建筑载体时,我提出了“古代建筑为何如此重视对称和比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原则。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一、案例背景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是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的一课。本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包括文字、绘画、雕塑、建筑等,以及这些文化载体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包括文字、绘画、雕塑、建筑等,以及这些文化载体的发展历程。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不同字体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2.掌握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方法和手段,认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作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现实中的文化传承现象,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入环节,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化载体的实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授环节,通过详细讲解文字、绘画、雕塑、建筑等文化载体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高二下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高二下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教材“思考点”: 印刷书为什么 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提示: (1)技术: 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 在一起的雕版产印物刷,成为现代印刷术 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 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2)知识: 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 的转变,是因为掌握书籍的不再 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 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 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 族的发展活字,印具刷有重要意义。 金属活字印刷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 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 三位。
结合材料分析近代中国公共图书馆出现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
陈寅恪、赵元任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课本P78“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观点: 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 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促进思想解放; 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独立自主)
2.历程: ①建国初期: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为国家建设
服务,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决定( 扫盲教育);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年代:提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③1977年 :高考制度恢复 ④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⑤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
1.学生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对某些文化传承载体的认识不足,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局限于表面现象,难以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和规律。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可能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传承方式了解不足。教师应注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
-设计“文化传承载体展示”环节,让学生分组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设定“探讨文化传承载体发展规律”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析影响文化传承载体演变的关键因素。
3.教师总结:在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进行简要总结,强调文化传承载体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授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包括文字、图像、器物、建筑、传统节日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举例、展示等多种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载体的内涵及发展。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传承载体,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要求如下:
-描述所选文化传承载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探讨影响所选文化传承载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如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
-分析所选文化传承载体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4.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观点分歧,教师应引导他们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理解和接纳不同的声音,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造纸 (1)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
业发 展
制成的纸 (2) 105年,__东__汉__蔡__伦____在总结前人经验 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 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 文化的传播
内容索引
发展历程
认识
(1) 唐朝已有___雕__版__印__刷__品____
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
Hale Waihona Puke 3内容索引【解析】据材料“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 获得书籍‘多且易致如此’”可知,宋代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极大地推进 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故选B项;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 “学在 官府”的情形,排除A项;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排除 C项;材料强调雕版印刷术推动文化传播,与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繁 荣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5
内容索引
6. (2020 苏锡常镇二模)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 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 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中国 的教育( )
A. 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经验 B. 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服务 C. 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D. 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2) 意义:①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 再是少数人;②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 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内容索引
活动三:掌握古代到现代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明晰其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 阅读课本第三子目,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厘清图书馆的成长历 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对后世的影响。

统编历史选修3第十四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统编历史选修3第十四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十四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本课重点:学校教育的发展;本课难点:博物馆的的成长;知识概要: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 古代教育 (1)先秦时期,“学在官府”。

官学与私学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西汉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代表了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汉代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3)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孔子首创。

唐代以后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4)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宋代,书院形成与迅速发展。

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影响后世。

(5)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使儒家经典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

2. 近代大学 (1)现代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奠定了国民教育制度。

(2)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合一”的精神。

(3)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还致力于服务社会。

(4)京师大学堂,兴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5)清华学堂,1912年创办,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1—1948年,梅贻琦任校长期间,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6)作用: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留学教育 (1)古代史上,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同时带来留学生。

(2)洋务运动时期,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赴美留学生。

如詹天佑、严复等。

(3)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如孙中山、陈天华等。

(4)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周恩来、陈毅等。

二印刷书的诞生1. 产生:(1)约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认为这是书籍的雏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空观念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概括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的发展历程。

2.识记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这些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中国教育(1)形式:官学与私学。

(2)成就A.官学: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进一步发展a.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即蒙馆,启蒙的学塾。

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b.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③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作用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西方大学(1)基础: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3)主要成就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3.近现代中国教育(1)近代教育①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2)现代教育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③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⑥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⑦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B.主要成就①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C.重大意义: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刷书的诞生1.书籍的出现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印刷书的诞生(1)条件: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①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岀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②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③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④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⑤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印刷书,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2)意义①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②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的成长1.职责:保存人类文化典籍。

2.起源: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3.发展(1)西方图书馆职能: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私人图书馆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2)中国图书馆①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岀现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④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西方博物馆(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

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看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2.中国博物馆(1)晚清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2)民国时期①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

②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4月一期工程竣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①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②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

它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③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④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3.作用(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78“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提示:①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再是做官发财,而是造就专业性人才。

②大学的职能不再单一,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进行学术研究。

2.阅读教材P79“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提示:尽管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印刷质量等原因并未流行。

谷登堡被誉为“现代印刷术之父”,他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使文字材料得以迅速准确的印刷,大大降低了印刷品的成本,书籍生产发生革命性变化,故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3.阅读教材P82“学习拓展”:结合某一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谈谈这一主题的意义。

提示: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旨在提醒公众认识到博物馆是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合作,实现和平的重要机构。

发掘教材·读一读1.阅读“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见教材P77)信息解读: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横额正面书“圜桥教泽”,是指听讲学者众多,背面为“学海节观”,意思是因为听讲学者众多,要靠水道将学生分隔开。

2.阅读“《白鹿洞书院揭示》”(见教材P77)信息解读:《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

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

3.阅读“美国国会图书馆”(见教材P80)信息解读: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1800年4月正式开放,建立在华盛顿国会山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

它是在美国国会的支持下,通过公众基金、美国国会的适当资助、私营企业的捐助及致力于图书馆工作的全体职员共同努力建成的,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联邦文化机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宝库,是美国知识与民主的重要象征,在美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阅读“阿什莫林博物馆”(见教材P81)信息解读: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全称为“阿什莫林博物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该博物馆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

它的形成标志着近代博物馆的诞生,它位于牛津市中心的博蒙特街上,是牛津大学五个博物馆中最大的一个。

5.阅读“中国国家博物馆”(见教材P81)信息解读: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1961年7月1日,开馆。

2003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直属文化部。

2016年成为全世界人气最旺、最受欢迎的博物馆。

探究一学校教育的发展[史论要点]1.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教育的特色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第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第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