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52组织行为学201610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00152-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00152-名词解释

⏹测验的信度答: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晕轮效应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正式领导答: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答: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管理模式答: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工作态度答: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激励机制答: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组织的亚文化答:亚文化是指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个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

⏹案例研究法答:案例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社会交换理论答:社会交换理论首先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

霍曼斯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诸如赞许或者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组织答: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答: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组织文化答: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2016新版--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2016新版--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重点考点)课程代码:00152 版本:2016年新版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一、人性假设。

识记:(1)人性假设的4种基本观点;“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2)X理论;X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一,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第二,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第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第四,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第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

(3)Y理论。

麦格雷戈在总结并归纳马斯洛、阿吉里斯及其他人类似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管理,提出了著名的Y理论,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第二,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第三,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第四,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性力量。

第五,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工作的意向,使得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

第六,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领会: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1“经济人”也叫“唯利人”或“实利人”。

这种假设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流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

2“社会人’’假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方面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成的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组织是指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即人的行为反应既符合环境的要求又要满足本身的需要。

(2)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做出多种多样的行为反应。

(3)具有动态性,人的行为会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4)具有可控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包括制度、培训、教育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发挥积极行为。

(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是边缘性(其中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表现: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体,第二层次是群体,第三层次是组织):、两重性(应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是(社会心理学)、应用性:(属于应用性科学)4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的工业心理学分为工业个体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工业消费心理学5.试述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组织行为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它是在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如下:(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行为则表现在外面,所以必须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外显行为的规律性。

(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研究组织行为学就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

它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绪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跨学科性②系统性③权变性④实用性⑤科学性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一)心理学(二)社会学(三)社会心理学(四)人类学(五)政治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

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00152(2016年版)教材复习资料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00152(2016年版)教材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00125组织行为学(2016年版)复习资料绪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跨学科性②系统性③权变性④实用性⑤科学性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心理学年鉴》组织行为学产生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韦伯(组织管理父)和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把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权变理论:费德勒、路径-目标理论:豪斯(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自考组织行为学00152复习资料

-自考组织行为学00152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 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3 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主张一切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泰罗是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4 官僚行政管理;以马克思*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为代表,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5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

6 指挥链;又称为命题链,是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是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

7 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者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

8 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利被转移到下属部门的组织。

9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10 位:是指某人在组织层次中所处的位置11 职权;是指由一盯的正式程序所赋予的某个职位的权利,是指导或指挥其他人的权利。

12 职责:是指在组织结构处于某一职位的某人因完成某一任务,职能或者接受委派而被赋予的责任。

13 职位界定;是确定组织中职位类型与数目的活动,是对组织中执行一定职务的位置所进行的分析和设计14 正式组织;是指依照有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立的组织。

15 非正式组织:是指依照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建立的组织16 机械式组织;是指设有严格的等级层次,决策高度程序化,权利高度集中化和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组织。

这样的一种组织有称为官僚行政组织17 有机式组织;是指一种相对分散,分权化的,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18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组合。

自学考试 00152组织行为学重点资料

自学考试 00152组织行为学重点资料

组织行为学简述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员工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简述群体决策的弊端。

(1)群体成员受到群体压力,往往不敢提出不同意见,这样会遏制创造性,导致决策失误。

(2)领导者可能因为“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而去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妨碍成员做出自己的贡献。

(3)消耗时间太多。

(4)掩盖个人责任。

(5)易于变“事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组织学习的作用有哪些?(1)学习是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

学习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2)振兴组织的关键在于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全面提升组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组织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组织的成长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简述激励的作用。

(1)激励为行为提供动力。

(2)激励可以发挥人的潜力。

(3)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4)激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5)激励能够调动和提高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试论情绪在组织员工管理中的应用。

(1)选聘员工。

通过心理素质测评解读应聘者的情绪,可以有效地识人,帮助组织招聘到有积极情绪的员工。

(2)决策。

积极的情绪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获得灵感或启发,从而迅速做出正确决策。

(3)创造力。

情绪积极的人思维更加灵活和开放,创造力也会更强。

(4)激励。

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人们的工作效率,而积极的反馈又加强了积极的情绪,使得工作效率再度提高。

(5)领导力。

高效的领导者依靠情绪手段来帮助自己传达信息。

通过激发情绪并把情绪与一个吸引人的愿景结合起来,领导者就更有可能成功地领导自己的下属,进行有效的管理。

(6)谈判。

谈判是一个情绪交互的过程。

一个资深的谈判专家一般会表情严肃,因为这样的情绪表现往往能让谈判者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

联系实际谈谈有机式组织的特点及其适用性。

(1)有机式结构的特点是复杂化及正式化程度低,资讯网络通畅,允许较多员工参与决策。

00152组织行为学

00152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结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狭义的行为是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二.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法. 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 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4.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考虑组织行为学,它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

5.在人类学的各分支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

6.人的行为的特点:具有适应性;具有多样性;具有动态性;具有可控性;行为交叉性. 7.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有:提高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改进领导行为;进行组织的改革,提高绩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8。

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9.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10.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11.从微观和宏观、理论与应用这两个方面,可以把组织行为学划分为组织行为、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

12.根据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人的行为是自身能力、自身气质、自身价值观、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的函数。

1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4.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有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三.简答题 1.如何正确理解组织的涵义?答:具体地说,对组织的涵义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2016年10月 组织行为学(00152)自考 真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 组织行为学(00152)自考 真题及答案
5
(3)制约性原则。组织要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调节获得自我完善。 40.简述领导艺术的特征。 P224 答案:(1)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5)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1.联系实际谈谈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 P79 答案:(1)组织承诺也称为组织认同感或组织归属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 与程度。它主要包括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38.简述冲突的相互作用观念的主要内容。 P141 答案:(1)冲突的相互作用观念盛行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是当前冲突理论的主流学派。 (2)冲突对于组织既有建设性的一方面,又有破坏性的一方面。没有冲突,组织过于融洽、安宁,会失去 生机与活力;相反,组织过于分裂与对抗,则会造成人心涣散,势必会对组织的整体效益产生破坏性和阻滞 性。 (3)管理者应当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充分利用冲突的积极影 响,限制冲突的消极影响。 39.简述组织结构设计的现代原则。 P165 答案:(1)开放性原则。现代组织系统开放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管理效能的大小。 (2)动态性原则。动态的平衡是现代组织系统机制完善的根本标志,是现代管理者力求达到的目标。
1
C.轮式 D. 环式 答案:D P117 8.信息发出者有意操纵信息的行为称为 A.编码 B.过滤 C.译码 D.通道 答案:B P121 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 A.情绪认同 B.心理相容 C.共生效应 D.文化维系 答案:C P137 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 A.以关系为导向 B.以任务为导向 C.以利益为导向 D.以信仰为导向 答案:C P205 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 A.规范期 B.成熟期 C.稳固期 D.衰退期 答案:A P135 12.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结果追求所引发的冲突称为 A.程序冲突 B.认知冲突 C.情感冲突 D.目标冲突 答案:D P143 13.托马斯提出了冲突管理二维模式,即坚持己见性和 A.竞争性 B.回避性 C.妥协性 D.合作性 答案:D P150 14.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组织结构是 A.职能制 B.事业部制 C.模拟分权制 D.矩阵制 答案:D P170 15.李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多变的系统,包含着四个重要的变量,即结构、技术、人员和

00152组织行为学10讲解学习

00152组织行为学10讲解学习

2016年l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组织行为学试卷(课程代码 00152)本试卷共3页。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体现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价值观B.能力C.气质D.性格2.对员工要釆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A.“经济人”假设B. “社会人”假设C.“复杂人”假设D. “自我实现人”假设3.行为的直接动因是A.动机B.需要C.目标D.态度4.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所具有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称为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心理定势D.刻板效应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A.角色认同B.角色期待C.角色直觉D.群体规范6.—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A.社会促进效应B.社会惰化C.协同效应D.从众效应7.在提高群体成员士气方面比较有效的沟通网络是A.链式B.Y式C.轮式D.环式8.信息发出者有意操纵信息的行为称为A.编码B.过滤C.译码D.通道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A.情绪认同B.心理相容C.共生效应D.文化维系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A.以关系为导向B.以任务为导向C.以利益为导向D.以信仰为导向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A.规范期B.成熟期C.稳固期D.衰退期12.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结果追求所引发的冲突称为A.程序冲突B.认知冲突C.情感冲突D.目标冲突13.托马斯提出了冲突管理二维模式,即坚持己见性和A.竞争性B.回避性C.妥协性D.合作性14.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组织结构是A.职能制B.事业部制C.模拟分权制D.矩阵制15.李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多变的系统,包含着四个重要的变量,即结构、技术、人员和A.过程B.任务C.环境D.愿景16.组织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A.独特性B.个体性C.间断性D.控制性17.在组织文化的维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因素是甄选过程、社会化和A.市场化B.高层管理人员C.结构化D.人际关系18.利用结构性练习或用学习者的经验来进行学习是A.自主型学习B.经验型学习C.适应型学习D.行动型学习19.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是A.共同愿景B.团队学习C.系统思考D.自我超越20.下列关于权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权力是由职务派生出来的B.权力是由职责派生出来的C.权力是由职权派生出来的D.权力是由职位派生出来的21.领导行为理论从领导的有效性出发,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和A.个性B.能力C.行为D.素质22.在双因素理论中,与激励因素有关的因素是A.工作环境B.工作内容C.工作制度D.企业政策23.期望理论属于A.内容型激励理论B.混合型激励理论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过程型激励理论24.梅奥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提出了A.人际关系学说B.科学管理理论C.社会系统理论D.权变系统理论25.在心理测验中,用来表明测验结果可靠性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相关系数D.对比度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3-5章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3-5章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一)含义:沟通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效率。 (二)有效沟通的特征 • 1.信息的准确性 • 2.信息的完整性 • 3.信息沟通的及时性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三)有效沟通的技能 • 1.改善沟通环境:包括组织整体状况、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组织文化氛围和民主氛围、领导者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四、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方法
• 1.头脑风暴法;2.名义小组法;3.德尔菲法;4.电子会议法
(二)群体决策的优点
• 1.可以集思广益,信息和知识更全面; • 2.决策更加民主化,容易被组织接受。
(三)群体决策的弊端及防止措施 • 1.弊端:成员受到群体压力,不敢提出不同意见;领导有可能压制讨论;消耗时间太多;掩
第一节 群体概述
四、群体发展阶段
(一)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 1.形成阶段 • 2.震荡阶段 • 3.规范化阶段 • 4.执行阶段 • 5.中止阶段
(二)间断——平衡模型(鲍姆加特纳、琼斯提出) • 群体发展中第一次聚会很重要,能营造出群体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 • 随后进入均衡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 • 然后变化突然发生,称之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 • 之后意识任务必须尽快完成,平衡状态打破,群体各项安排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 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不适用于长期的工作群体和非任务性的群体。
范俯首帖耳,这时群体规范压力起到来阻碍作用。 5.群体规范的作用 • (1)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 (2)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 (3)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 (4)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组织行为学00152

组织行为学00152
26.五种性格特征是美国学者巴里和芒特于 1991 年提出的,简称 Big Five,由外向与内向、 情绪适应性、易相处性、谨慎程度和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五种性格特征组成。
27.情绪差异的三个维度:情绪的种类、情绪的强度、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 28.情绪智力是萨罗威和梅伊尔 1990 年提出的,情绪智力表现为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 我激励、感同身受和社会技能五点表现。
5、古典科学管理的局限理论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34) 1)把是封闭的系统,只考虑内部环境,不考虑外部环境。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P36) 1)归纳综合 2)演绎推论 3)检验 7、美国的管理学教授西拉季和华莱士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细分为那六个步骤?(P36) 1)弄清要研究的问题 2)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 3)形成假设 4)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5)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 6)解释研究结论。 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那些?(P37) 1)观察法(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法) 2)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 3)个案分析法 4)实验法 5)心理测试法(人格测试、心理健康测试、倾向性测试) 6)情景模拟法 9、人的假设有那些?(P44-P49) 1)经济人的理论流行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 2)社会人假设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50 年代; 3)自我实现人假设产生与 20 世纪 50 年代; 4)复杂人假设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 10、麦格雷戈 X 和 Y 理论中,X 理论的基本观点有那些?(P44) 1)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在逃避工作 2)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意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
4.1911 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1)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1)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 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 •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局限性:1.把员工看成“经济人”;2.强调独裁式管理;3.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
(二)第二阶段: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梅奥、麦格雷戈等。 • 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作“社会人”看待,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以及重视企业组织内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 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 2.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 3.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高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 • 1.跨学科性 • 2.系统性 • 3.权变性 • 4.实用性 • 5.科学性
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 问卷法:
• 优点:(1)调查范围广(2)样本量大(3)调查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 缺点:(1)设计问卷费时(2)问卷使用前需要测试(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沟通,有可能影
响调查质量。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性质、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动机的强弱及同事之间的 相处状态等。 •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作出不同的反应。
第一节 人性假设
四、“复杂人”假设
(二)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2016新版--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2016新版--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重点考点)课程代码:00152 版本:2016年新版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需要、动机与行为识记:(1)需要与动机的概念;需要就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这一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做动机。

)(2)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 3.层次性 4.潜在性 5.可变性 6.社会制约性(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

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总之,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领会: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需要与动机之间的关系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

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总之,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需要、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即需要一>心理紧张一>动机一>目标导向行为一>目标行为一>需要满足一>新需要产生。

遵循这样的规律,管理者即能从宏观上掌握下属的心理,并能据此制定相应的较为科学的管理措施,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专项练习—选择题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专项练习—选择题

00152组织行为学选择题练习1.行为的直接动因是()(2016年10月)A.动机B.需要C.目标D.态度A.(课本63页)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因,驱动人们从事某种行为并规定行为的方向。

2.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2016年10月)(2017年4月)A.社会促进效应B.社会惰化C.协同效应D.从众效应B.(课本97页)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3.在非正式沟通网络中传播效应最高的是()(20107年4月)A.单串型B.饶舌型C.集合型D.随机型C.(课本118页)在非正式沟通网络中,集合型的传播效应应是最高的。

4.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地解决()(20107年4月)A.垂直沟通中存在的问题B.水平沟通中存在的问题C. 斜向沟通中存在的问题D.非正式沟通中存在的问题A.(课本125页)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能有效解决垂直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4.每个团队的建立都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规范期和()(2018年4月)A.激荡期 B.信任期 C.磨合期D.衰亡期A.(课本135)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组建期、激荡期、规范期。

答案为A 5.管理者应当接纳冲突,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这种观念属于()(2017年4月)A.传统观念B.相互作用观念C.人际关系观念D.经济人观念C.(课本141页)在人际关系观念的指导下,管理者都认为应当接纳冲突,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

6.管理者应当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这种观念属于()(2017年10月)A.传统观念B.人际关系观念C.相互作用观念D.经济人观念C.(课本141页)冲突的相互作用观念认为,冲突对于组织既有建设性的一方面,又有破坏性的一方面。

因而,管理者应当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充分利用冲突的积极影响,限制冲突的消极影响。

组织行为学00152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00152名词解释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绪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跨学科性②系统性③权变性④实用性⑤科学性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一)心理学(二)社会学(三)社会心理学(四)人类学(五)政治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

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l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组织行为学试卷(课程代码 00152)本试卷共3页。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A.价值观B.能力C.气质D.性格2.对员工要釆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A.“经济人”假设B. “社会人”假设C.“复杂人”假设D. “自我实现人”假设3.行为的直接动因是A.动机B.需要C.目标D.态度4.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所具有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称为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心理定势D.刻板效应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A.角色认同B.角色期待C.角色直觉D.群体规范6.—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A.社会促进效应B.社会惰化C.协同效应D.从众效应7.在提高群体成员士气方面比较有效的沟通网络是A.链式B.Y式C.轮式D.环式8.信息发出者有意操纵信息的行为称为A.编码B.过滤C.译码D.通道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A.情绪认同B.心理相容C.共生效应D.文化维系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A.以关系为导向B.以任务为导向C.以利益为导向D.以信仰为导向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A.规范期B.成熟期C.稳固期D.衰退期12.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结果追求所引发的冲突称为A.程序冲突B.认知冲突C.情感冲突D.目标冲突13.托马斯提出了冲突管理二维模式,即坚持己见性和A.竞争性B.回避性C.妥协性D.合作性14.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组织结构是A.职能制B.事业部制C.模拟分权制D.矩阵制15.李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多变的系统,包含着四个重要的变量,即结构、技术、人员和A.过程B.任务C.环境D.愿景16.组织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A.独特性B.个体性C.间断性D.控制性17.在组织文化的维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因素是甄选过程、社会化和A.市场化B.高层管理人员C.结构化D.人际关系18.利用结构性练习或用学习者的经验来进行学习是A.自主型学习B.经验型学习C.适应型学习D.行动型学习19.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是A.共同愿景B.团队学习C.系统思考D.自我超越20.下列关于权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权力是由职务派生出来的B.权力是由职责派生出来的C.权力是由职权派生出来的D.权力是由职位派生出来的21.领导行为理论从领导的有效性出发,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和A.个性B.能力C.行为D.素质22.在双因素理论中,与激励因素有关的因素是A.工作环境B.工作内容C.工作制度D.企业政策23.期望理论属于A.内容型激励理论B.混合型激励理论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过程型激励理论24.梅奥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提出了A.人际关系学说B.科学管理理论C.社会系统理论D.权变系统理论25.在心理测验中,用来表明测验结果可靠性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相关系数D.对比度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2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A.跨学科性B.科学性C.系统性D.实用性E.权变性27.按照信息流向分类,正式沟通有A.上行沟通B.下行沟通C.水平沟通D.前向沟通E.斜向沟通28.虚拟团队的特征有A.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B.团队成员的地理位置具有集中性C.团队采用电子沟通方式D.团队具有宽泛型的组织边界E.团队成员心理相容29.组织文化的特征有A.继承性B.整体性C.连续性D.创新性E.科学性30.激励的影响因素有A.激励时机B.激励频率C.激励程度D.激励方向E.激励环境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l5分)31.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指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与组织内部明确的规章制度不相关的沟通。

33.建设性冲突建设性冲突也称为正常的冲突,是指对组织有积极影响的冲突。

3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享的最高目标、价值准则、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35.授权授权是指领导者根据工作的需要,在职权范围内授予下属处理特定事物的权力,使下属在领导者和监督下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行动权,能够有效完成任务的一种领导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社会人”假设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这一假设建立的基础。

(2分)(1)人是“社会人”。

(1分)(2)管理工作要“以人力中心”。

(1分)(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1分)(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1分)37.简述群体规范的作用。

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分)(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1分)(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2分)(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2分)38.简述冲突的相互作用观念的主要内容。

(1)冲突的相互作用观念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当前冲突理论的主流学派。

(1分)(2)冲突对于组织既有建设性的一方面,又有破坏性的一方面。

没有冲突,组织过于融洽、安宁,会失去生机与活力;相反,组织过于分裂与对抗,则会造成人心涣散,势必会对组织的整体效益产生破坏性和阻滞性。

(3分)(3)管理者应当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充分利用冲突的积极影响,限制冲突的消极影响。

(2分)39.简述组织结构设计的现代原则。

1)开放性原则。

现代组织系统开放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管理效能的大小。

(2分)(2)动态性原则。

动态的平衡是现代组织系统机制完善的根本标志,是现代管理者力求达到的目标。

(2分)(3)制约性原则。

组织要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调节获得自我完善。

(2分)40.简述领导艺术的特征。

(1)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分)(2)原则性与灵活的统一。

(1分)(3)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分)(4)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1分)(5)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41.联系实际谈谈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

(1)组织承诺也成为组织认可感或组织归属感,使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它主要包括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1分)(2)高组织承诺的员工对组织有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员工认可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极力维持其在组织中的成员资格,愿意为之付出高水平的工作努力。

对管理者而言,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对组织的发展意义重大。

(1分)(3)研究发现,组织承诺能够预测离职现象,甚至能够预测离职意向。

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绩效和晋升机会的评价与他自身的情感承诺水平正相关,然而持续承诺与工作绩效负相关,对管理者而言,需要加强员工承诺管理。

(1分)(4)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从做下述角度入手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

一方面,建立高情感承诺。

情感承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体感到组织满足其期望的程度,而工作的挑战性、组织的可靠性及工作角色的明确性等,也都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管理者要关注员工刚开始工作的几个月的经验,通过关注其期望并尽量满足其期望、提高工作的挑战性与组织的可靠性,以及明确工作角色,提升员工的情感承诺水平。

(3分)另一方面,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组织通过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能高度投入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创造条件。

对员工的付出,适当给予肯定,并通过公平的报酬系统和晋升系统给予回报。

(3分)此外,管理者还可以通过让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提高其工作安全感和工作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从而有效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

(1分)42.论述激励的作用。

(1)激励为行为提供动力。

激励能激发行为的动机,强化性行为的动力,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

在此情况下,个体处于被激励状态,动力强,行为积极。

(2分)(2)激励可以发挥人的潜力。

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而且取决于激励的水平,及积极性的高低。

只有获得强有力的激励,才能使能力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2分)(3)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兴趣。

在激励中,个体对本职工作产生强烈、深刻、积极的情感,还使个体对工作产生浓厚且稳定的兴趣,使个体对工作产生高度的注意力、敏感性,形成自身的职业偏好。

(2分)(4)激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有效的激励能够把有才能的、组织需要的人吸引过来,并长期为组织工作。

(2 分)(5)激励能够调动和提高人的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践表明,激励能提高员工接受和执行组织任务的自觉程度,能解决员工会对工作价值的认识问题,能使员工感受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更自觉、主动、有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

(2分)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 0015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C2.A3.A4.C5.D6.B7.D8.B9.C 10.B 11.A 12.D 13.D 14.D 15.B 16.A 17.B 18.B 19.C 20.D21.C 22.B 23.D 24.A 25.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ABCDE 27.ABCE 28.ACD 29.ABCD 30.ABCD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