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馆藏汉代铜镜介绍

合集下载

汉代铜镜设计

汉代铜镜设计

汉代铜镜设计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材质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79~85%,锡10%~13%,铅2%~5%。

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

铜镜中加入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二、铸造汉代手工业中,铜镜铸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在当时的青铜冶铸业中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长期以来,对汉代铜镜铸造技术及生产工艺的研究虽相对滞后,但仍取得一定的成果。

这里对汉代铜镜的铸造过程及其工艺技术做一初步介绍和讨论。

汉代铜镜铸造的基本工艺流程为:制范→浇铸→铸件加工。

制范是铜镜制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临淄齐故城汉代陶质镜范的发现以及部分镜范标本的科学检测表明,当时临淄铜镜的铸造采用了陶质双合范技术。

这一技术在汉代铜镜铸造业中可能普遍使用,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临淄镜范分镜面范和镜背范两类,外形多呈扁钵状,从平面看为上方下圆的弧底梯形。

镜面范正面平整,分型面和型腔位于同一个平面。

镜背范分型面要高于型腔,型腔上部中间接浇道,两侧接排气道。

部分镜背范保存有清晰纹饰,包括蟠螭纹、龙纹、四乳弦纹、草叶纹等。

从检测和分析的情况看,临淄镜范所用原料是当地一种含有较多黏土的细颗粒黄土,其中羼杂一定比例的稻壳灰或其他草木灰,目的应是降低范体密度,增加透气性,从而改善其充型能力。

在部分镜范的残断面上,可观察到若干大小不一且不连续的孔隙。

另外,镜范的质感一般较轻,测量所得比重多数都小于1。

这些现象和特点,可能都与镜范胎体的原料及成分有关。

经仔细观察和研究,临淄镜范的制作既有模制法,也有刻制法。

两种工艺并存,但以模制法居多。

范体制作好之后,还对型腔表面进行了处理,具体是加上一较薄的涂层,使得型腔表面结构平滑、细腻,不至于浇铸时产生铸造缺陷。

在出土的很多镜范上,尚可见该涂层,多呈黄褐色。

晾干后的泥质镜范需要入窑烘烤或焙烧,以制成陶范。

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


仍良的镜沿葬死世到镜 可美,大袭,人的今以 以的入多成取用都天秦 看质土入为其镜不的为 到地多土风炤赠可,较 古。年。气幽于得都古 人因,可。冥殓到是, 的此都是因的者。出然 伟几不古此意,因土而 器千会镜古思即为之秦 。年失铜代,用古物镜 后去质的时镜代,流 ,其好名代殉,传传

造讨 饰 性 的 而 这 有 镜 来 何 塑 等 纹 的 纹 有 饰 纹 种 各 在 形论 是 的 、 是 些 同 背 的 纹 造 。 、 铜 、 涡 , 饰 各 种 古 的其 怎 纹 具 采 纹 心 中 纹 , 出 这 禽 镜 蟠 纹 如 , 样 各 代 方中 样 饰 有 用 饰 圆 的 饰 是 来 些 兽 背 虺 、 战 是 的 样 铜 法的 被 。 机 了 非 的 方 。 指 的 纹 纹 纹 纹 雷 国 指 几 的 镜 。几 制 本 械 某 手 凸 框 如 以 艺 饰 、 中 等 纹 时 雕 何 艺 的 何作文性种工棱、镜绘术,画有纹、代刻纹术背 纹到不及工能及乳缘图形大像草饰饕的艺饰纹面 饰镜讨较具够线钉的工象都纹叶;餮铜术。饰纹 的背论强制直条及内具。是及纹又纹镜形所,饰 绘的艺的作接等一向制所用神、如、背式谓亦中 制,术规出塑纹些连作谓手兽四汉蟠纹的艺有, 及只纹律来就饰具弧出几工纹神代螭上纹术各有 ,, 、
TLV , TLV TLV 3

出纹科面此映其所镜阶行车区此因雕期“形变弧间 变东 ,多学微期像它谓”段于马。类而手。位的形纹饰 形汉 种在,凸铜出光透的式东、画镜使法神至叶四为以连四时 类内纹,镜镜源光出镜汉歌像主铜表兽三纹叶主“弧叶期 增区饰使,背时镜现、中舞镜要镜现镜公,纹要长纹纹铜 多,多人较文,,,透、、,流纹出,”四镜装宜镜镜镜 ,创柿面之饰与是给光晚龙其行样龙多等叶,饰子,、的 铭浮蒂得前或镜指汉镜期虎装于装、有字内钮,孙一神主 文雕,以代铭面将镜等。、饰东饰虎纪铭有座流”般兽要 多式纽全已文相镜带。另瑞多汉进、年,“外行字为镜类 为作较部有的对面来特外兽为晚入神铭流君有于铭柿、型 吉法大照发字的对极别还等浮期一仙文行宜 东,蒂画有 祥,,出展样墙着大是有题雕的个等,于高片汉以形像连 字纹其,,的壁日光“方材的南新题并东官呈中内钮镜弧 语饰连较其铜上光彩透铭,人方阶材用汉”蝙晚向座。纹 。突弧为镜镜能或。光镜流物地段,浮晚,蝠期连, 镜 。 、 、 , 。 、

汉唐铜镜的时代风格与工艺特点

汉唐铜镜的时代风格与工艺特点

汉唐铜镜的时代风格与工艺特点汉唐铜镜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近几年随着各地考古资料的陆续发表,民间藏镜和铜镜拍卖会推波助澜,汉唐铜镜备受青睐和追捧,平均市价、成交率和成交额稳步上升,唐镜更成为市场的佼佼者。

据我了解,铜镜收藏家中以汉镜最多,一些著名收藏家也收藏了不少唐镜。

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多数与铜镜研究有关的考古文博专业人士,不太关注这些拍卖会和民间藏镜。

于是,我在思考:收藏家究竟以怎样的视角看待汉唐铜镜?是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还是品相、升值空间和其他什么因素?可以说收藏家和专业人士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有同有异,目的不同,看法会有很多不同的。

但能肯定的是,公私收藏铜镜以不同的方式问世,推动了汉唐铜镜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尤其像我们这些注重铜镜考古学、文化史研究、努力构建铜镜学的人士,扩大了视野和新的领域。

提起铜镜,必言汉唐,它们似乎是汉唐盛世金属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器物。

其实汉镜和唐镜各自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汉镜出土和传世品的数量远多于唐镜。

如果用文字进行高度概括的话,我认为汉镜反映汉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十分强烈,思想内涵极为丰富。

而唐镜流露出浓郁的美学意境,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丰满奇异的汉代铜镜汉代,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重要领域,铁器完全取代了青铜的主导地位,青铜容器重要性的渐次失落,惟铜镜仍为日常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而成为当时青铜铸制的重点,能工巧匠,集心智与技艺于此,创造出足以夸耀于世的实用工艺品。

因此,我们论及汉镜的重要性与时代特点时,首先要考虑中国古代青铜发展史和秦汉盛世的历史背景。

近几年来公布和亲眼看到的许多汉镜资料,使我对汉镜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首先必须考虑汉代铜镜发展的分期问题。

过去汉代考古学上的西汉三期、东汉二期或三期说并不能反映汉镜的发展情况。

我认为可将汉式镜分为:西汉早期、中期、西汉晚期王莽新朝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三国。

西汉中期,铜镜风格一变,渐渐走出了战国镜的影响,迎来了汉式镜的新时期。

古铜镜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

古铜镜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

古铜镜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作者:陈牧来源:《中国新时代》2020年第09期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这些我们熟悉的诗句中,都提到了一样物件——铜镜。

在古代,铜镜是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同时,铜镜也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

在千百年的发展中,铜镜因为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重要的生活用具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少女孩子来说,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照镜子”,不仅早晚洗漱完后要照镜子,甚至在乘坐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时也习惯把镜子拿出来照一照,补补妆。

在一些公共场所,还会专门放置仪容镜,供往来人整理仪容。

在现代人看来,镜子是一件随手可得的很平常的东西。

但是,在古代,镜子从无到有,经历了上千年的探索。

最初,先人的生活中没有镜子,他们只能到小溪旁、大江边、湖水畔等水边看着水中的倒影修饰自己。

人们以天然的水面为镜,平静的水面是最早的镜子雏形。

相传,我国第一面镜子是黄帝的妻子嫫母用石头磨成的。

铜器发明后,人们用铜盆盛水,鉴形照影。

《说文·金部》记录着:“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这里释“鉴”为“盆”,所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人们发现光滑的铜面能照人,逐渐开始制作铜镜。

中国铜镜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以前,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一面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的小型铜镜,因为当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铜镜都比较粗糙,纹饰简单,表面光泽也不强。

在古代,由于铜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与国家军事、经济紧密相关的兵器、钱币等的铸造都需要铜,而古代开矿技术并不发达,铜的原材料十分珍稀,铜镜因而成为比较珍贵的物品。

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试用铜锡和银铅等合金技术制作铜镜,那时铜镜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祭祀的礼器。

汉代铜镜文化知识分享

汉代铜镜文化知识分享

汉代铜镜文化中外美术简史在小学中的运用汉代铜镜—规矩镜的造型艺术成员:560班谢梅岭石霞袁惠萍刘斌一、课题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铜镜,掌握规矩镜不同部位的特点,通过对规矩镜的认识了解汉代铜镜的的独特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黑白的线描稿到用彩色画笔描绘、从平面绘画规矩镜纹样到立体制作规矩镜、从单一的绘画材料使用到复杂的多种材料结合,并通过讲授法、谈话法、示范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法逐层深入了解规矩镜的文化韵味和魅力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画规矩镜纹样和制作规矩镜的乐趣,加强对汉代铜镜文化的了解,把中国的传统民族特色继承和发展下去。

二、教师表述:(1)铜镜发展历史铜镜又称“青铜镜”,原本是古人使用的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品,如今古铜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浓缩文化,鉴证历史,创造财富,陶冶情操,成为人们投资收藏的古代艺术品。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铜镜的常见形状有四类:一类是象征圆满、完整、吉祥、美好、富足的圆形镜;一类是方形镜;一类是花形镜和带手柄的;最后一类是东汉以后出现的其他类型。

(2)汉铜镜纹样与分类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代铜镜制作是继战国以后又一次大发展,它是汉代金属工艺中一个主要的品种。

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汉代政府设专官管理铜镜的制作,所产铜镜在当时铜器工艺生产中所占比重最大,传世最多,种类也最丰富。

其特点为:体薄、平边、圆纽、圆形、柿蒂纹(四叶纹)组座,装饰花纹程式化。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汉代四神规矩镜简述

汉代四神规矩镜简述

汉代四神规矩镜简述作者:孙丽华来源:《文物世界》 2011年第4期孙丽华汉代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深深地吸引着研究汉文化的东西方学者,促使他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

尤其是汉代铜镜,无疑是汉文化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汉代铜镜制作精良,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都超过了前代。

汉镜从艺术构图上,有别于战国多层次的纹饰表现手法(图一),若从铜镜上简明的锯齿(单线、复线)、双线、双线三角、流云纹上来看,好像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其实它涵盖着很深的文化元素在里面,体现了汉代人对审美的追求。

在出土的汉代众多青铜镜品种中,四神规矩镜(四神博局镜)大概是文博界、考古界以及铜镜收藏界最熟悉的镜种。

本文试对四神规矩镜及其铭文四神博局镜)作一简要阐述。

四神规矩镜(四神博局镜)是汉代流行的铜镜品种,尤其在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最为盛行(图二、图三)。

规矩镜布局整齐严谨,纹饰清晰:镜钮外一个方格,有时方格内会有铭文带,方格四边中点各出一T形纹饰,与其相对为L形纹饰,方格四角外相对V形纹饰.TLV纹饰间一般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以及羽人、瑞兽、乳钉纹等。

四神规矩镜(四神博局镜)在欧美艺术品收藏界称之为TLV纹镜”,国内和日本学者称之为“规矩纹镜”。

它的命名可能源自木工做活时使用的工具。

人们将V”形符号纹饰称其为规”。

规是画圆用的工具,今天称之为圆规。

早在商代中期人们就已熟练地应用圆规。

与“T”形纹饰正对的“L”形纹饰,被人们称之为矩”。

矩是角尺,是木工刨方形木料时用来画线或测量的工具。

相传古代伏羲氏发明了矩,从而教化人们做用具、盖房屋。

在我国有关编著中,规矩镜的命名最早见于1942年梁上椿编撰的《岩窟藏镜》一书,梁氏称:“外人称为TLV式,国人则以字命名。

梅原氏谓为方格规矩云。

”梅原氏是日本学者梅原末治。

由此可知,首先为规矩镜”定名的,是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先生。

东汉铜镜纹样释读

东汉铜镜纹样释读

东汉铜镜纹样释读作者:张从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07期东汉时期的铜镜,受儒家影响深远,尤其是东汉章帝以后,因为提倡以儒家标准选拔官吏,“学而优则仕”,所以,铜镜铭文就多了不少“宜官宜侯”的吉祥用语。

这种官本位的铭文,成为东汉铜镜典型的形象符号。

铜镜虽然还是天体,但其光明的意义逐渐远去,辟邪的成分也日益淡化,人们对镜理妆,更在意的是升官加爵。

当这些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追寻神仙庇护的意愿再次甚嚣尘上,并主导了东汉晚期直至三国时代的铜镜世界。

东汉早期铜镜:辟邪升仙东汉早期,基本上继续了西汉晚期的传统,浓郁的谶纬迷信思想也继续笼罩在新王朝的华盖之上,改朝换代后,老百姓并没有因为南阳刘姓的崛起而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自然也不可能因为新王朝的建立而改变固有的信仰和理想追求。

即使从东汉第二代皇帝开始,发自内心地想将孔子的儒家学说发扬光大,但西汉晚期的谶纬迷信已经深入人心,西汉以来的生活方式没有重大变化,在文化方面亦无法立即和旧王朝一刀两断,因此,表现在铜镜图像及其制作理念上,也基本上还是博局镜的天下,改换的一点就是把歌颂王莽新朝的字样去掉,实质性的升仙、辟邪内容则没有根本改变。

东汉中期铜镜:宜官宜侯东汉中期,由于受近百年的儒家思想浸润和熏陶,尊经重儒的理想信念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尤其是东汉王朝选拔官员的标准改变后,重视像孔子那样的道德修养,博取一个好的名声以获得推荐资格,进而走上做官道路的进取模式,迫使人们不得不就范于儒家思想。

于是,铜镜设计理念也在这样一个潮流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君宜高官”的铭文成为主导。

这个时期的“宜官镜”图样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繁复型,二是简约型。

繁复型见于西安地区,如《长安汉镜》2000SZM M1:1、1992XYL M158:9变形四叶纹镜,其连弧纹虽然由内而外再次接近铜镜边缘,但因为连弧内填充了复杂的对风等纹样,太阳光芒的形象因此被逊色了许多(图1西安变形四叶纹镜拓本)。

汉代铜镜大全:汉镜图文详讲

汉代铜镜大全:汉镜图文详讲

汉代铜镜大全:汉镜图文详讲中国铜镜的发展战国镜、汉镜和唐镜三个高峰,其中汉镜承前启后,存在品种最繁,发现数量也最多,乃是铜镜研究的重中之重,历来成为研究和收藏的基点。

一、西汉早期西汉早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

经济亟待恢复,铸镜工艺发展缓慢,在形制和纹饰上既承袭了战国镜的风格,又逐渐加入了新的内容。

这时的铜镜,镜面较小,镜壁单薄,多弦纹小钮。

构图上以四乳丁为基调的四分布局法,成为西汉前期铜镜纹饰布局的一大特点,对以后颇具影响。

其纹饰也一反战国镜的底纹加主纹的两层构图法,使主纹成为镜背的单一图案。

这种不用底纹的构图法,是西汉早期出现的新风格,成为西汉早期铜镜与战国镜的分水岭。

四乳四弧纹镜战国时期的铜镜多为弦纹小钮、素卷缘、薄胎体,镜背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底纹。

而汉镜多为半球形钮,主纹突出,无底纹,宽平缘,镜体厚重。

四乳四弧纹镜具有战国镜的遗风,又兼具汉初铜镜的特点,应为过渡期的西汉早期铜镜。

四乳草叶纹镜草叶纹镜是西汉早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类型,四乳草叶纹镜在草叶纹镜中占绝大多数,是西汉早、中期流行的主要纹饰之一,代表了不同于战国镜的新风格。

草叶纹是将自然界的花卉、草叶经过高度概括而图案化。

钮座外一般为铭文方框,方框外饰草叶纹,镜缘多为内向连弧纹。

镜铭正式形成于西汉,这一点虽曾有学者驳难,但目前已成为研究界的共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二、西汉中期后期西汉文景之治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铜镜的铸造与使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完全摆脱了战国镜的影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长足进展。

尤其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开始流行起来。

四乳星云纹镜星云纹镜的出现与战国时流行的蟠螭纹镜有着演变上的渊源关系,它应是战国铜镜向汉镜风格过渡的物证。

形制上,镜面渐大,镜体变厚,半球形钮敦厚平滑,钮座多样化,除圆钮座外,还出现了柿蒂纹、联珠纹等钮座。

镜背图案常以乳丁作为间隔的四分法开始广泛运用。

纹饰种类增多,有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花瓣纹、连珠纹、乳状纹等取代了战国那种抽象的纹饰,尤其是铭文镜,其装饰图案开始由图文并茂转变为对铭文内涵及字体美观的追求,铭文逐渐在镜背占据重要的位置。

汉代铜镜纹饰的分类

汉代铜镜纹饰的分类

汉代铜镜纹饰的分类汉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的第一个高峰,纹饰繁复,铸造精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对于汉代铜镜的研究,其纹饰的分类研究就显得比较重要,通过纹饰的分类可以了解铜镜纹饰的先后演变,对于判定铜镜时代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次通过分类学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较规范的统一称谓,避免同一纹饰镜因为纹饰称谓的不同而造成研究上的不便。

对于汉代铜镜纹饰的分类,一直以来就有学者进行研究。

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分类列于下:孔样星、刘一曼在《中国古代铜镜》中,将汉镜分为15大类:1.蟠螭纹镜类。

2.蟠虺纹镜类。

3.草叶纹镜类。

4.星云镜类。

5.连弧纹铭文镜类。

6.重圈铭文镜类。

7.四乳禽兽纹镜类。

8.规矩纹镜类。

9.多乳禽兽纹镜类。

10.连弧纹镜类。

11.变形四叶纹镜类。

12.神兽镜类.13.画像镜类。

14.夔凤(双夔)纹镜类。

15.龙虎纹镜类(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年)。

程林泉、韩国河的《长安汉镜》将汉镜分为“素面镜、蟠螭(虺)纹镜、彩绘镜、花卉镜、草叶纹镜、螭龙纹镜、羽状纹镜、星云纹镜、四乳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三角几何纹镜、三乳连弧纹镜、日光镜、昭明镜、清白镜、铜华镜、日有熹镜、重圈铭带镜、云雷纹镜、博局镜、七乳禽兽镜、连弧纹凹面圈带镜、君宜高官四兽镜、变形四叶纹镜、夔纹镜、龙虎纹镜、铅镜、铁镜”共28类(程林泉、韩国河:《长安汉镜》,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车正萍《试论汉代铜镜的纹饰》汉镜的分类一章中将汉镜分为:动植物纹镜、规矩星云镜、铭文镜、神仙灵兽纹镜、其它,共计5类(车正萍:《试论汉代铜镜的纹饰》,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汪鹏飞在《安徽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研究》汉镜的分类一章中分为:素面镜、蟠螭纹镜、草叶纹镜、星云纹镜、四乳铭文镜、四乳四虺镜、四乳禽兽纹镜、日光镜、昭明镜、清白镜、重圈铭文镜、日有熹镜、连弧纹镜、铜华镜、其他铭文镜类、丹阳镜、博局镜、画像镜、多乳禽兽镜、神兽镜、龙凤虎镜、其他镜类21类(汪鹏飞:《安徽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馆藏战国汉代铜镜研究

馆藏战国汉代铜镜研究

馆藏战国汉代铜镜研究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战国、汉代铜镜共12面, 依据其纹饰的不同, 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1. 战国铜镜分类战国铜镜7枚, 根据背面主体纹饰的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几何图案纹镜、山字纹镜、神话灵兽纹镜。

几何图案纹镜又分为连弧纹镜 (图1.1) 和菱形纹镜 (图1.2) ;山字纹镜分为四山纹镜 (图1.3) 和五山纹镜 (图1.4) ;神话灵兽纹镜分为蟠螭纹镜 (图1.5) 和兽纹镜 (图1.6、1.7) 。

其中连弧纹镜一枚, 钮座外由11道向内凹的弧形纹紧密连在一起, 看起来像正在发光的太阳, 整个镜背面除连弧纹外, 几乎全为素面;菱形纹镜一枚, 由主体菱形纹、花卉地纹构成。

四山纹镜和五山纹镜各一枚, 四山纹镜以4个“山”字为主体纹饰, 以羽状兽纹为地;五山镜以5个“山”字为主体纹饰, 羽状纹为地, 两种山字纹镜在主体上几乎完全一致, 只是在主体纹饰的数量上存在细微差别。

一枚蟠螭纹镜镜背钮座外以缠绕在一起的蟠螭纹为纹饰;两枚兽纹镜各以4条不知名的神兽为主体纹饰。

(如图1)图1 战国铜镜 (源自湖南省博物馆官网藏品数据库)2. 汉代铜镜分类汉代铜镜5枚, 所藏几枚铜镜镜背都是以类似现代的外文字母TLV (中国考古成为“博局镜”, 外国成为“TLV镜”) 纹或者灵兽纹为主, 因此这里将其分为神话灵兽纹镜(图2.1、2.2) 和博局镜(图2.3、2.4、2.5) 两类。

其中3枚铜镜镜背都有TLV纹, 很突出, 地纹都为乳钉纹或兽纹;另外2枚主体纹饰均为灵兽纹 (如图2) 。

图2 汉代铜镜 (源自湖南省博物馆官网藏品数据库)二、战国、汉代铜镜图案布局及含义1. 战国铜镜连弧纹镜镜背中心为一圆形钮座, 钮座外饰弧形纹, 共11道, 连弧纹外靠镜缘饰一弦纹, 整个镜背就如白天散发光芒的太阳, 中间的钮座就如同日心 [1] 。

日出是一种大自然的正常现象, 以纹饰出现在铜镜这种日用器物上代表了希望, 因为每当太阳东升的时候, 人们开始一天的工作, 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太阳给大自然带来温暖, 象征着美好;太阳在宇宙中散发炙热的光芒, 亿万年如一日, 未随时空的变幻而失去光芒, 体现着独立思考的精神。

洛阳出土的东汉铜镜

洛阳出土的东汉铜镜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13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下)铜镜是陪伴了中华文明走过千年发展历程的重要器物,其本身包含着大量的时代信息,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早在金石学盛行的北宋时期,吕大临的《考古图》中便有对铜镜的考证,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为中国铜镜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①1 洛阳地区东汉铜镜出土情况东汉时期,铜镜的铸造不再由官府独家把持,私人造镜大量兴起,使铜镜在铸造数量与普及度上较前代有着巨大的提高,据考证,“东汉中期以后,已经形成若干铸镜中心,如会稽郡、江夏郡、广汉郡、蜀郡等几个主要铸镜区”。

②除上述几处铸镜区外,洛阳作为东汉的首都,也有发达的铜镜制造业,传世铜镜中及日本出土的许多铭文镜有“铜出徐州,师出洛阳”的铭文,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观点。

③当时社会厚葬之风盛行,人们崇信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此无论是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还是随葬生活用品均仿照现实人间生活,作为生活用品的铜镜自然而然就成为众多明器中的一件,被普遍随葬在墓葬中。

因此,洛阳地区的东汉墓葬中多有铜镜出现。

如在洛阳西郊七里河村东的涧河西岸台地上发掘汉墓91座,其中多为东汉墓,在这一墓群中合计出土铜镜67面,可见当时铜镜随葬比例之高。

④2 东汉铜镜的创新及社会背景东汉时期,洛阳作为国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品贸易与手工业发达,天下货物无不集聚于此,“有融汇四方文化艺术之长的优良条件,加之同西域的往来日益频繁,故吸收了不少边塞与异国的情调。

这反映在铜镜工艺上就表现出一种不断革新与提高的势头”。

⑤东汉早期铜镜的铸造,多承袭王莽新朝与西汉时期铜镜的纹饰风格,至中晚期,铜镜铸造又有了新的成果产生。

一方面表现在出现了新的纹饰图案,另一方面表现在镜背纹饰的布局格式产生了重要创新。

2.1 儒学盛行在铜镜纹饰上的体现东汉中期,在原有铭文镜流行的同时,新的铭文产生并广泛流行,之前流行的圈带式铭文被改换成单字或印章的形式,“君宜高官”…“师命长”…“位至三公”和“长宜子孙”等祈官、祈佑家人的吉祥术语作为铭文登上镜背(图1、图2),并迅速盛行起来。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

铜镜概述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齐家商周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称桥形钮。

以素镜为主,西周中晚期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

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思想——东汉铜镜鉴赏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思想——东汉铜镜鉴赏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铜镜作为我国古代的艺术品,不仅能够表达创作人的创作理念,更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风俗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在我国,人们通常会将一些难以理解或是信仰的事物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

作为古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铜镜在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当着一个载体。

从目前我国已经出土的铜镜文物看,汉代的铜镜是数量最多的。

由此可见,汉代的铜镜发展速度较快,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关键时期。

并且,汉代铜镜背部纹理和框架纹路极具特色。

研究这些纹路和纹理,能够更好地掌握当时的风土人情。

以下便通过分析东汉铜镜的方式,对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和发展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展开具体研究。

1 道教铜镜的发展历程在了解道教铜镜发展历程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道教。

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道家,其本质思想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而作为道家的进一步延伸,道教在继承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道教存在的意义,即追求长生,这同样也是人类最为常见的愿望。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铜镜作为一种常见的日用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影响了铜镜的纹饰、纹理和纹路。

前起春秋,后至明清,铜镜上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我国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并且由于朝代的不同,铜镜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铜镜,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较为简单、轻巧,整体精致。

而到了两汉时期,道家铜镜发展步入了鼎盛时期,各式各样的铜镜取代了简单轻巧的铜镜,丰富、奇异成了整体的特点。

道教铜镜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两汉时期,这主要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和遵行黄老(黄帝和老子)的思想,进而使道教铜镜在两汉时期得以发展。

再到三国魏晋时期,这是道家铜镜发展的短暂衰落期,此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道家铜镜步入了停滞期。

往后的隋唐,道家铜镜更加明艳、辉煌,整体大气,可谓富丽堂皇。

道家铜镜在两宋期间向着委婉、纤细的方向发展,辽元则偏向于粗犷。

铜镜里的故事——小窥汉代舞乐车马出行铜镜

铜镜里的故事——小窥汉代舞乐车马出行铜镜

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在我国所有的古代铜器里,铜镜的使用时间最久,长达四千年之余。

战国时期铜镜在贵族中就开始流行,西汉后期已基本在社会各阶层普及,直到清代被玻璃镜所取代。

铜镜无论其铸造工艺,还是纹饰图案,都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格,渗透着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汉代铜镜的发展特点汉代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虽然当时许多青铜日用品逐渐被铁器、漆器和陶瓷器所取代,但铜镜却获得了重要发展。

汉代铜镜种类繁复,形制多样,做工精良,纹饰繁复,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珍品。

这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分不开,也与当时的雕刻技艺、美术绘画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西汉早期的铜镜,镜面较小,镜壁单薄,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

纹饰以纯地纹、双线连弧纹为主。

风格简单明朗,线条流畅舒缓。

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铜镜制作有了铜镜里的故事——小窥汉代舞乐车马出行铜镜梁 爽 阎国宇图1:舞乐车马出行铜镜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长足进步,不仅质量有显著提高,产量也增多。

这时的镜面逐渐加大,镜壁增厚,镜缘变宽,图案出现了花样翻新,纹饰出现复杂的构图,且铭文成为整个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镜上加镀了金属铬,漆黑明亮,既美观又能防锈蚀。

王莽建立新朝后,托古改制,铜镜装饰工艺较西汉有所发展。

纹饰中增添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等表示升仙的画像。

铭文里也开始出现“十二地支”和较长的七言韵语,如“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

渴饮玉泉饥食枣,寿而金石天之保兮”,这些反映出汉代阴阳五行、迷信思想的内容,也表达了当时人们登仙祝福、祈求保护、祥瑞辟邪的神仙思想。

到了东汉,铜镜工艺不断革新和提高,人物和动物装饰图案已普遍流行。

图像描绘的整体画面更世俗和具象,多是丰富的生活场景。

铭文也增多,除了美观的作用之外,与当时的思想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意蕴大都指向辟邪免灾、人丁兴旺,甚至死而复生的愿望。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舞乐车马出行铜镜赏析舞乐车马出行铜镜(图1)东汉,直径19厘米,1977年采集于河南省淇县高村乡二郎庙村。

浅析汉代铜镜的发展

浅析汉代铜镜的发展

浅析汉代铜镜的发展汉代是中国发展铜镜的重要时期。

中国出土的铜镜数量最多,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汉镜的数量不仅比战国时期要多,而且在制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其中汉武帝、西汉末年王莽、中东汉代出现了重要变化。

西汉初期是战国铜镜与汉代铜镜的交替时期,直到西汉中叶,在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铜镜开始流行起来,这些新的铜镜在之后各朝各代铜镜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西汉初期,铜镜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时期铜镜的艺术风格,蟠螭纹镜继续流行。

但是,在汉初,地纹多由双线或三线刻划。

到了西汉中期,地纹消失,主纹更加鲜明了。

历时近千年的青铜器纹样多层次表现手法退出历史舞台,是青铜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时期最具典型特征是吉语镜的出现和流行,吉语镜包括以蟠螭纹为主纹的“大乐富贵”铭文镜,以草叶纹为主纹的“见日之光”铭文镜。

这种镜子以圆形的有排列的铭文装饰为主,字体多为篆书,结构方折。

通常文字多有省略,没有定格。

这类吉语镜都有较宽的素缘,而这种宽素缘正是后期汉镜边缘多刻划繁缛纹饰的前奏。

注重边缘的装饰以及与主纹的概念整体表达,是西汉末至东汉初伴随着四神规矩镜的流行而完备起来的。

四神规矩镜是对空间的最大限度的填充和一个圆形平面对无限的多维宇宙世界的主观的概述,在铜镜艺术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

初期的四神镜采用了单线描画轮廓的“线式”手法。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高浮雕技术。

在东汉末年的铜镜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画像镜,大多数镜像图案是神、马和历史人物,反映最多的是关于东王公和西王母的神话传说。

同时流行的还有云雷弧文镜、君宜高官镜和长宜子孙镜等,这类镜子直接继承了早期的线条式表现技法。

在汉代,铜镜的标准样式通常分为四等份,有的在镜钮座外划一四方框,方框的每一边自然成为一等份,包括规矩镜、草叶镜、变形镜四叶对凤镜等。

有的在钮座的外区均匀设置四枚乳丁,将镜面分成四等份,括四乳四虺纹、家常富贵镜及神人车马画像镜等。

汉代铜镜鉴定方法及拍卖成交价位

汉代铜镜鉴定方法及拍卖成交价位

汉代铜镜鉴定方法及拍卖成交价位汉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末魏晋初M17出土的龙虎镜外有一周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好功工刻成之文章,浮云连四方,交龙白虎居中央,子孙”铭文的铜镜,是官营尚方令铸造铜镜的确证。

据不完全统计,青海境内出土的汉代铜镜有100余面,从类型上看,常见的有日光镜、昭明镜、四乳四螭镜、规矩镜、连弧纹镜、龙虎镜、四神镜等。

在铜镜的鉴定上,有一些方式:首先,应该从铜镜的性质、纹饰、表现内容等方面,对各时代的铜镜进行充分了解。

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又次之。

如果铅背埋土年代久远,变为纯黑,谓之黑漆背,价格会更高,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

新仿的铜镜和老的铜镜在声音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由于材料结构不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刺耳。

其次,“看形”也是鉴定古铜镜的一个小窍门。

“看形”就是研究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

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

一般来讲,小一点儿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

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

所以,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

再有,辨别铜镜上的锈和铜的味道,也可以对古铜镜进行真伪方面的鉴定。

从锈上来看,新仿铜镜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手段,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刮下来,用胶和起来粘上去,这可以用水来辨别。

仿制品的铜镜,把它放在水里,会出现以下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它不沾水,有锈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

还有一种情况是,新仿制的铜镜沾水后,会出现这样几种味道:硫酸味;臭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或者铜腥味,新炼出来的铜做成的铜镜,就有一种铜腥的味道。

而老铜镜一般有—种铜香味,也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汉镜中的纹饰和铭文赏析

汉镜中的纹饰和铭文赏析

汉镜中的纹饰和铭文赏析我国古代铜镜,滥觞于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历经战国、汉唐而臻鼎盛。

两汉铜镜,继先朝之余脉,立后世之楷范,于实用功能外,承载思想,寄托情感,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纹饰铭文:崇神灵而作祈禳,饰图文以寓希冀。

故避灾禳祸,纳福降瑞,乃是汉代镜铭纹饰的主题思想之一。

角王巨虚四神间隔规矩镜“角王巨虚”四神间隔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人首鸟身的朱芒;右白虎配飞鸟;前朱雀配鸾鸟;后玄武配独角瑞兽。

双圈内铭文为:“仓(苍)龙白虎神而明,赤爵(雀)玄武顺阴阳。

角王鉅(巨)虚辟不详(祥),七子九孙治中央。

”湅治铜华四灵间隔规矩镜“湅治铜华”四灵间隔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饰相随的两白虎;右饰手持芝草相对而跪的两羽人;前饰相向的两朱雀;后饰相随的两玄武。

双圈内铭文为:“湅(炼)治铜华清而明,已(以)为镜、宜文章。

延年益寿辟不羊(祥),与天毋极、如日月之光长。

”尚方御四神规矩镜“尚方御”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人首鸟身的句芒,中间饰鸟,青龙后饰芝草,句芒后饰乌;右白虎配蟾蜍,中间饰鸟,白虎后饰鸟,蟾蜍后亦饰鸟;前为朱雀配仙人骑鹿,中间饰鸟,朱雀后饰鸟,鹿后亦饰鸟;后玄武配前肢捧芝草的辟邪,玄武后饰鸟,辟邪后亦饰鸟。

周围铭文为:“尚方御竟(镜)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详(祥)。

朱鸟玄武调〔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得富昌。

寿敝今(金)石如侯王。

”刻镂博局四神规矩镜“刻镂博局”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白虎配蹲伏的羽人;右青龙配手持芝草的羽人;前朱雀配麒麟;后玄武配瑞兽。

周围铭文为:“新有善铜出丹阳,和已(以)银锡清且〔明〕。

左龙右虎掌亖彭(方),朱爵(雀)玄武顺阴阳。

八子九孙治中央,真尚安作出阳方。

刻镂博局去不羊(祥)。

”桼言四神规矩镜“桼言”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羽人;右白虎配蟾蜍;前回首之虎配九尾狐;后玄武配天鹿。

周围铭文为:“桼言ㄓ(之)始自有纪,湅治铜锡去其宰(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嵩县馆藏汉代铜镜介绍
作者:于辉霞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2期
摘要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独特的味道,它在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

同时,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嵩县馆藏汉代铜镜
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的出土数量最多,使用普遍,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镜形基本为圆形,半圆形钮为主,也出现了一些伏兽形钮,纹饰表现手法为平雕、线雕和浮雕。

汉代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

纹饰种类上主要有西汉的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规矩草叶、规矩蟠螭纹、百乳纹、四乳四虺,以及“日光”、“昭明”等以铭文为装饰的铭文带(指有铭文的部分)镜。

近年来,河南嵩县文管所在文物普查和田野考古工作中,陆续征集、出土了一些汉代铜镜,现选择其精美的介绍如下:
1长宜子孙铜镜(图1)
1964年陆浑水库西大坝出土,西汉,灰色,直径15.3厘米,该镜圆形,四叶纹座有一孔,钮座外有“长宜子孙”名文,相隔于柿蒂形纹之间,外有内向八连弧纹一周,外区为园弧形纹饰和轮齿形纹饰,素宽斜缘。

经洛阳市文物鉴定组鉴定为汉代遗物。

图1:长宜子孙铜镜
2四乳四螭铜镜(图2)
1978年德停乡杨村栗树坡汉墓出土,西汉,银灰色,直径13厘米,该镜园形,园钮,半球形钮座,有一钮孔,钮四周有园椎形纹饰被四横隔分为四等份,每份三个,外区为对称四大乳钉,四乳间配制有四条粗状S形虺纹饰,素边缘宽而平,镜体较厚。

经洛阳市文物鉴定组鉴定为汉代遗物。

图2:四乳四螭铜镜
3日光镜(图3)
1984年德停乡元湾村周罗筐捐献,西汉,灰色,直径10.8厘米,该镜园形,园钮,有一钮孔,园钮座,钮座外有内向八连弧一周,外区有铭纹带,铭纹为“内清以昭明光夫日月”在每字之间加以“而”字,没有实际文字含义,素宽平缘。

经洛阳市文物鉴定组鉴定为汉代遗物。

图3:日光镜
4四乳四螭镜(图4)
1970年田湖平风庄孙经帅捐献,西汉,银灰色,直径12.9厘米,园形,园钮,半球形钮座,有一孔,钮四周有圆椎形纹饰,被四横隔分为四等份,每份三个,外区为对称四大乳钉,四乳间有四条粗壮“S”形纹饰,素边,沿宽而平,镜身较厚重。

经洛阳市文物鉴定组鉴定为汉代遗物
图4:四乳四螭镜
5四乳禽鸟镜(图5)
图5:四乳禽鸟镜
1990年库区乡翟岭村后坡出土,西汉,黑灰色,直径8.8厘米、厚0.4厘米,园形,半园钮,有一钮孔,钮座外(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86页)有一高线圈,外区为四乳八鸟,每两鸟相向立于两乳间,素边斜缘。

经洛阳市文物鉴定组鉴定为汉代遗物。

6博局镜(图6)
1975年田湖纸房大队陈书娃捐献,银灰色,直径12.5厘米,园形,半球形钮,四叶形钮座,钮座外有方格,格角外有对称四小乳钉格四边有对称“TL”纹饰,有八只小鸟,每两只相对吻喙站于乳钉旁,外区有铭纹带,有“摩局镜”铭纹,花边、斜缘,镜体较溥。

经洛阳市文物鉴定组鉴定为汉代遗物。

图6:博局镜
7仙人局镜(图7)
1974年5月田湖樊店砖厂李根富交,西汉,黑色,直径14厘米,园形,园钮,有一钮孔,四叶形钮座,座外方框,方框四边各向外伸出一“T”形纹饰和两小乳钉,方框四角又与“V”形符号相对,将镜内区分为四方八等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距一等分,其他四等分配以鸟,兽,羽人等,外区环绕一圈“仙人”铭纹带边缘饰以三角锯齿纹和水波云纹,主题纹饰与边缘相装饰相结合,组成一幅端庄秀丽的画面。

经洛阳市文物鉴定组鉴定为汉代遗物。

图:7:仙人局镜
铜镜中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记录了中国的发展。

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又记述了先民们的艺术想像力和社会文化观念,显现出其铜镜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

研究这些纹饰和铭文,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社会意识,提供了实物证据与一个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孙海岩.洛阳博物馆藏汉代铜镜鉴赏[J].收藏界.2010(12):69.
[2] 张孜江.馆藏汉唐铜镜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06):52.
[3] 邵凤芝.介绍两件馆藏汉代铜镜[J].文物春秋.2009(01):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