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特色化研究——基于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 黄海燕 吴 芳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特色化研究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实践的
启示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德商会(上海)在2009年共同成立了“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双元制”试点,最终被德商总会评价为应用“双元制”模式的典范,从此也开启了学校深入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之路。

1.德国“双元制”的特点
德国强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二战之后德国兴起的重要支撑因素,而“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

德国有80%的年轻人通过接受过双元制教育而走上工作岗位。

“双元制”是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的新型学徒制形态。

国内对双元制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并归纳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建立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二是学生兼具学徒的双重身份,三是企业的广泛参与并占主导地位,四是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五是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六是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融通。

纵观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企业的主动介入是其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而这正是中国职业教育的软肋。

2.“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无锡高新区汇集了较多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是无锡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作为一所“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始终是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企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学习与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成为当时学校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2009年至今,学校在德国商会(上海)的支持下,以德国“双元制”为蓝本,分别在学员选拔、计划制定、师资引进、人才培养、运行管理、技能考核等方面实现“双元”,逐步形成了具有
“本土”特色的校企双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与传统模式相比,经过双元模式培养的学员,理论知识扎实,动手技能强,深受企业欢迎 。

“本土双元”的实践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订单来源不断拓宽。

订单企业由最早的德资企业,向欧美、日韩及国内企业延伸,由“出资订单”向“出资、出物、出力并举订单”拓展,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全面推进多样化订单双元培养。

二是课程体系对接多元。

遵循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重构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模块,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化的课程标准。

三是合作企业积极主动。

得益于“双元制”在德国的影响力,“双元合作”企业主动派遣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家团队参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构建“厂中校”型培训中心,将企业真实产品转化为教学项目,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合作企业同时帮助学校在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方面按照企业标
——基于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启示
现代管理
MODERN MANAGEMENT
编辑 孙祺童
23
2016 09
现代管理
MODERN MANAGEMENT
编辑 孙祺童
准,建设教学意义上的“校中厂”。

“厂中校”“校中厂”的互设,为学生实践开辟了连接通道,保证了学生掌握的技术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之间的一致性。

3.“本土双元”的启示
能够被德商总会评价为应用“双元制”模式的典范,其实归根结底在于真正领会职业教育的真谛,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的格局,共同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

在“本土双元”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校得到了无锡高新区的大力支持,出台了《关于支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从政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持、制度保障、资源整合、人才互动等各个层面,建构有利于职教生态建设的体制环境;与此同时,学校始终与合作企业保持良性互动,明确双方的分工与职责,做到校企育人资源的集成联动,走出了一条目标同向、资源共享、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发展路径。

二、当前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的政策环境
从学习借鉴“双元制”的精华,到探索实现“双元制”的落地,再到谋求产教深度融合,开启校企双主体育人格局,学校多年来在职业教育发展征程中的努力,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破解校企合作难题的思路不谋而合。

国家顶层设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首先从政策制度层面推进与保障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为职业院校在发展中破解企业合作难题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2010年到2014年间,国家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描述发生了改变,从“参与”转变为“发挥办学主体作
用”。

当前,国家对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重点举措是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2014年8月25日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国启动此项工作。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现代学徒制试点要求,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重申,到正式出台专项文件,所用时间只有6个月,可见国家想要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决心,以及推进职业教育对接市场的紧迫性。

通过对《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的研读,“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是这项工作的核心。

“招生即招工”的提出可以理解为解决人力资源的供给平衡。

这是所有职业院
校的发展目标。

然而在当下,在所有职业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实现这一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是职业院校在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性工作。

三、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特色化探索
路径
“双元制”模式的实践坚定了学校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的信心,学院所处区域的优势资源为学院深入产教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外围保障,新时期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决定了学院必须走产教融合之路,以及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办学定位精准:借力“双元制”,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在《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中明确要求,密切政产学研合作,推动高职院校向工业园区、开发区布局。

这一规划与2003年无锡市对学校办学的定位是一致的,充分表明了当年决策的前瞻性。

学院在人事管理、机构建设和资本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基于利益驱动的运行合作机制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同时,学院成立了咨询发展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了学院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园区领军企业间的双向参与、双向服务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初步建立了企业基于利益共赢的主动融入校企合作的利益制约机制。

2.政府支持到位:追踪产业发展前沿,积极争取政府发展支持
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按照校企优势互补、
资源优化
24
OCCUPATION
现代管理MODERN MANAGEMENT
编辑 孙祺童
组合、专业追踪产业的原则,学校紧密追踪无锡新区产业转型,实现专业布局从一般制造类向服务外包类(如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等),再向高新技术类、新兴能源类、装备制造类、现代服务类、文化创意类专业的优化升级。

无锡市委、市政府、无锡高新区先后通过政策杠杆,在高职教育课程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了大力支持。

目前,无锡高新区人才总量达到19万人,为学生学习技术、练就技能、投身创业、参与创新提供了丰润沃土,特别是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培养精致的从业态度和新时期的“器物精神”提供了精神意蕴。

3.产教深度融合:实施“共推互聘”,开启校企人才合作全新模式
所在区域丰富的企业资源带来了高层次人才资源,但是这些企业同样面临另外一个困局,即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员的缺乏,为此,学校建立“人才共聘共育”机制。

一方面,学校推行“科研助理团队”计划,鼓励高职称人员、骨干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将课程改革的着力点落实到生产一线之上,帮助企业解决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制度,聘请海归博士、行业精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开设“产业教授工作室”。

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畅通信息渠道,敏锐捕捉科技需求,以此引领科技创新,并释放科技项目能量,反哺“技术实践”教学,通过搭建“反哺教学”的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反哺教学”的校外教学基地,使更多的实践课程外移到企业进行教学。

并通过探索“项目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分组式研发”等教学
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人才培养向精致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变。

正是以上举措,园校(园区与学校)、企校(企业与学校)、社校(社区与学校)互联互动已成常态,人才、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融合日益深化,产业—专业—学业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全程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基本形成了科技引领发展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

4.教学改革深入:优化社会服务“双轮驱动”,形成“园校互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独特的校企合作制度环境、人才环境、载体环境,是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逐步建立的重要因素,学校教学改革则是模式最终形成的核心。

学校应根据区域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布局,积极推进专业资源动态整合,坚持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三新”(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导向,融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破解现实发展难题,推进育人资源共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把“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理念融入、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之中。

为此,学校与合作企业依托校企共建的各类科研与实践平台,重构适合半工半读的课程体系,引进国内课程和国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共建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应用技术专业资源库,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依据不同专业、行业的特点,形成了特色鲜明、“园校互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之间的“四个合作与五个对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进专业与产业、职
业岗位对接;构建实训能力体系,促
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开发实
训项目化课程,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
标准对接;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促进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构建
技术服务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
学习对接。

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路径
不是唯一的。

笔者曾在之前的研究中
提出,“接地气”是高职院校特色化
发展的重要前提。

无锡科技职业学
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特色化
正是建立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
需求基础上,多途径实现产教深度融
合,深刻领会现代学徒制的精髓,以
实现人才供给平衡为目标。

(作者单位: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25
2016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