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探讨
校企资源共建共享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资源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面对现代社会急需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共享校企资源,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校企资源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校企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1.1 产教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贴近企业,因此产教融合也就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1.2 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提供更多实际的项目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校企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方式2.1 产教合作模式的建立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产教融合,共建共享资源。
2.2 项目开发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可以进行项目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开发,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师资力量的共享学校与企业可以共享师资力量,邀请企业专业人才来学校授课,也可以邀请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效果3.1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资源,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营机制和企业文化,提前适应职场生活,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3 推动了教学的改革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更加关注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推动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四、校企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和对策4.1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影响合作效果,需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
、,,,[l]。
,,,,。
,,,,,,,,。
,、,“,”,、,。
、。
,,,,,。
,,,,,、、、,,、、。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定义和内涵,,,,,,、。
1.1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
,,,,。
,,,、、。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徐群英(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培养学生多维度知识体系构建为目的,能较好的被企业认可并发展成为有系统设计思维能力、整体设计观、跨界整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
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企业真实项目操作流程的技能为依据,全面梳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性、落地性、时效性、课程以促进学生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1.24.73作者简介:徐群英(1976.0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副教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167. All Rights Reserved.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1.2协同教学属于团队教学、合作教学、共同教学,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行,构建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联合教学方式,,,、、,,,。
,,、、,,,、、。
,,[3]。
,,,,,。
,,,,,,,,、。
1.3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协同教学,共建育人模式,,,,,,,,、,,。
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2.1协同育人师资团队的组建,,,,,,。
、,。
、、。
、、,,、、。
,,,。
2.2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定,“,,、”。
、、。
,,,,,,。
、,,,、,、、、。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1. 引言1.1 校企融合的意义校企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模式。
校企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使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
校企合作也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抓住市场需求,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使教育更符合时代需求。
校企融合还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源支持,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校企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助于学校的整体提升,是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
1.2 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协同育人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强调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育人,共同负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培训。
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而企业则有实践性强、市场导向的特点,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
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还可以促进教师和企业员工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交流,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想法和启发,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协同育人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3 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素养和跨学科的能力。
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可以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实现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校企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校方派学生实习的层面,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和长期的合作规划。
2.合作模式单一。
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局限于特定专业或特定企业,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全面的、深入的合作。
3.双方合作意识不足。
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合作意识较弱,对校园企业文化融合的意愿不够强烈,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4.师资和技术力量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科研能力薄弱,很难提供企业需要的技术支撑。
以上问题使得当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效果。
三、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1.建立合作机制。
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了详细的合作协议和合作方案,建立了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享,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
260作者简介:徐静(1982-),女,汉族,山东龙口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财务管理。
丁新旗(1982-),男,汉族,山东栖霞人,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职业教育。
课题:2019年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烟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编号2019-YTSK-222)。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徐静 丁新旗 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摘要:高职院校在对育人模式不断进行革新的过程中,历经不同的人才培养形式。
无论是产教融合,还是校企合作,都在某种程度上取得进展。
但学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营,其教学思想应能与社会的实际发展趋势进行结合。
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能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融入到全新的社会发展格局中。
能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侧重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力度;致力于实战生态中的“双创”教育,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高职院校基于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在培养与其需求标准更加契合的人才过程中,应能不断对育人模式进行优化。
在对其教育内涵进行深化建设过程中,应能立体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基于产教融合,致力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应能重视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同时,高职院校相关管理人员,基于客观教育理念上,应能重视育人主体向多元化演进。
在帮助学生充分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应能对创新教育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
并能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其进行科学的融合,并能开发合理的着力点,具体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之必要性解析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能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的结合。
能培养出与时代高度契合的复合型、实践应用型人才。
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创业等能力,从而,确保学生未来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实现其个人价值。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教师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校企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举有利于教师培养,有助于学校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这一背景下,校企融合已成为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校企融合对教师教育的意义1. 增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校企融合可以使教师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教学环境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
通过校企融合,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优秀专家,使教师可以近距离接触企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校企融合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教师可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和应变能力。
3. 丰富教师教育的资源支撑校企合作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包括实践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支援。
这些资源的支持,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校企融合的形式和途径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可以通过联合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优秀教师。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教师。
2. 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 举办教师研修和拓展课程三、校企融合的挑战与对策1. 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对接难学校和企业在资源的对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资源不相匹配的问题,需要双方在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上有更好的配合。
建立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推动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文化视野425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李洁雯 私立华联学院财经系摘要:文章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内容、形式和深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高职院校现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在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6-0425-01一、校企合作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以适应经济市场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需求,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学校理论基础教育为基础,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将校内课程教学与企业业务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产检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社会企业业务需求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是有效地具体途径,对院校的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起着推动作用,可以解决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的软硬件和环境建设不足的状况。
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校企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有效机制高职院校若在思想认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和实习机制等方面,若没有配套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情况下,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或是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教学,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导致校企合作质量不高。
(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时,将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外在载体,企业只是学校产品的消费者,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应将企业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并使企业的人才评价构成学校的评价因素,制定有效机制促动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高实习场所环境,还要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课程标准等方面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发挥企业的主动作用,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利益考虑,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才能促动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讨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概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显得尤为重要。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构建起一个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塑造,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2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实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首先,需要建立起校企双方的合作机制,明确合作目标和责任分工。
其次,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有效结合。
再次,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
最后,要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要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多个关键要素的有机结合。
这些要素包括合作机制的建立、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教学的深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
2.1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石。
双方需要建立起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合作机构、定期沟通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2.2 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体系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在协同育人模式下,课程体系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
这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以及课程资源的共享。
2.3 实践教学的深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校企协同育人_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协同育人,即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本文将从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内涵、实施策略和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1.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政府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 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降低人才引进成本。
3. 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可以提前了解行业动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政府引导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实训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合作主体校企协同育人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政府、学生等。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政府负责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受益者。
2. 合作内容校企协同育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3)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校企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更贴近实际产业需求,提供更为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学生培养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表现,为未来招聘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也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企业研发能力,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第一,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还停留在简单的实习安排上,缺乏深入的战略合作和长期规划,导致育人效果不够显著。
第二,实习实训计划不够贴近市场需求。
有些实习计划设计不够灵活,无法及时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导致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与市场需求脱节。
缺乏行业导师和专业顾问。
部分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引入行业内资深专家担任导师或顾问,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的支持,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
第四,评估机制不够科学有效。
现有的校企协同育人评估机制普遍存在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指标和量化数据支持,无法准确反映育人效果和实际成果。
这些问题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和成效,需要通过加强合作机制、优化实习计划、引入专业导师和建立科学评估机制等对策来解决。
【字数不足,需继续补充】2.2 对策一: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为了解决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制定明确的合作协议和规定,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双方能够及时交流信息、协商解决问题,及时调整合作计划和方向。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的培养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这一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边界,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重点探讨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介绍其实践与探索。
二、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的概念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育人平台,通过共享资源和信息,进行协同育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校企共建共享平台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实践育人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单纯的学习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发展为一种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和利用,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1. 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在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中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包括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实训设施、实习岗位等。
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实践环境,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息交流: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信息交流,包括行业需求的信息、岗位培训的信息、岗位竞争的信息等。
通过信息交流,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培养方案。
3.协同育人: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即以人才的培养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为多样化、贴近实际的培养环境。
4.全面发展: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也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高等教育育人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校企共建已经成为了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建立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是促进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共同育人、开放育人的有效路径。
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在育人模式中的实践和作用。
一、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的理念和特点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是将学校与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教学、科研、实践、就业等多方面资源共享的平台。
其理念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和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技术知识。
2. 实践机会丰富。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方式和实际工作内容,增加就业竞争力。
3. 专业对接。
学校和企业在平台上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更好地进行专业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4. 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通过平台的共建和共享,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的建设和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各自的优势资源确定合作领域和方式。
2. 整合资源。
学校和企业在建立平台上需要积极整合各自的资源,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3. 拓展合作领域。
校企共建合作领域可以包括校企双边的教学科研合作、企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规划等多个方面,需要双方共同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深度。
4. 建设平台机构。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设一些平台机构,如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等,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科研平台。
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校企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校企协同育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许多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用人单位招聘+学校培养”模式下,缺乏深度合作。
校企之间缺乏深入的合作,导致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地利用和共享,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 学校课程设置不够符合行业需求: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够实际,与企业实践需求不符,导致毕业后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用人不足。
3. 对教师专业背景的要求不高:许多企业要求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企业背景,但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背景要求不高。
这样的合作无法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目的,造成资源浪费。
1. 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行业标准,制定实训计划,优化培养方案等。
加强师生与企业人员的交流,确保教学质量。
2. 调整课程设置:学校应重新审视课程设置,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实践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规划的科学性。
3. 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校企合作。
4. 推行全员参与:校企合作需要全员参与,包括学生、教师、企业代表等。
企业应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实践计划,学生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现优劣互补。
结论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深化校企合作、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素质、推行全员参与等对策,有助于克服这些问题,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是一种基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在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合作共享,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培养。
2. 实践教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和实习实训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实际工作场景,使其更好地融入职业环境,增强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4. 就业拓展渠道:通过校企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发展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1. 建立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平台,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共同探讨合作项目、实践实习和育人计划等事项,确立双方合作的共识和计划。
2. 探索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育人模式,结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和实践需求,设计开展符合实际的育人计划和项目,促进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
3. 实施育人计划:根据合作共识和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育人计划,开展实践实习、科研创新和就业指导等一系列育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4. 评估与完善:通过实践探索和实施育人计划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对模式进行不断的评估与完善,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
1. 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和流程不够清晰,导致合作实效性和持续性不足。
2. 育人模式不够灵活: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过于僵化,难以适应教育需求的快速变化和个性化需求。
3. 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学校和企业在教育资源、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整合还不够充分,导致育人效果受限。
4. 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完善:对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准确了解实际效果和问题所在。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在实践中,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方式和机制并不够完善,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和机制,导致双方合作的持续性和深度不足。
校企资源利用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双方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并不理想。
教育理念不一致也是阻碍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因素。
学校和企业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分歧,导致合作的障碍和阻力。
解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加强教育理念的沟通与协调,才能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和效果。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相信校企协同育人会取得更好的成效,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需求。
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很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来说,校企合作在育人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存在种种不顺和困扰。
这也引发了我们对校企协同育人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问题意识不够,存在认识误区。
一些学校和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缺乏对于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的深刻理解。
一些学校还存在对于校企合作的盲目跟风和简单应付的现象,缺乏对于合作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创新。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引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出瓶颈和不足,校企合作成为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倡导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通过将学校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资源与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发展。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能够有效地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促进双方资源的共享与优势的互补。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为解决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通过本文将对该模式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思考,探讨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为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中备受关注的教育模式之一,其意义重大且深远。
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和行业的需求。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这种模式还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打破传统的界限,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学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且,校企合作还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培养机会。
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导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对于培养高水平、适应市场需求的建筑类专业人才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逐渐成为了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助力。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与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指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结合,联合育人,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高校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念在于,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高职建筑类专业中,产教深度融合更是必不可少。
建筑行业与市场联系紧密,专业要求也较高。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掌握实践技能,并且能够更好地领悟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产教深度融合对于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意义重大。
二、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学校则提供理论教学和实习安排。
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实习不再是简单的岗位实习,而是在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参与,学习并参与到真正的工程建设中。
在实践中,学生们将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延伸和深化。
在高职建筑类专业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搭建实验室、模拟项目等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训练。
在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建筑专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原因1. 教育理念传统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多年来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相脱离,难以满足社会就业需求。
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理念脱节,导致校企合作时难以产生有效的教育共识。
2. 校企交流不畅由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缺乏深入交流,无法形成互相理解和支持。
3. 校企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存在差异,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
这使得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学校和企业难以达成共识。
4. 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时,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
这导致了校企合作的不稳定和可持续性差,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效果。
二、对策建议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企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双方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定期的座谈会、论坛等形式,让学校和企业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合作。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要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合作方向和方式,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
191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和完善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合作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动力。
制造业对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
中间层是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以一线工程师为主,负责工程设计、技术支持、技术改造、质量监控等工作,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制造业领域的中间层人才,能够在生产企业的一线岗位熟练工作。
具体要求是包括较强的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或在实验室简单操作仪器设备。
必须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学习,实行将课堂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产实践和学习模式。
特别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人员,必须加强产学合作,使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相关知识,具备迅速进入市场的基础。
1 人才培养现存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不高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合作层次较低,学生参与企业相关项目的机会较少。
一些高校在实验室和设备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场地。
这样,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效果不够理想。
1.2 学生职业素养欠缺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职业道德素养已成为毕业生顺利踏入职场的关键要素。
然而,许多学子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这不仅对他们个人发展造成了影响,也给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挑战。
职业素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高等教育已开始强调要始终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教育手段却还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仍然是说教居多。
虽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一流课程的课堂改革能有所改善,可是,教育方式依然流于表面,难以产生优异的效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的育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校企合作成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更好地培养人才。
1. 更贴近社会需求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更贴近社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企业可以向学校反馈实际用人需求,学校可以根据这些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促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4. 增强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而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声誉。
企业认可学校培养的学生,也会更多地选择与学校合作,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二、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更好地培养人才1. 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机制的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双方应明确合作的目标和方向,共同制定合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校企合作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
2. 积极开展项目合作3. 打破学校和企业的壁垒学校和企业应打破各自的壁垒,加强交流与合作。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培训,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技术支持,促进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建立学生培养的双向反馈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学生培养的双向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企业的需求反馈。
学校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探讨
发表时间:2017-07-25T11:02:34.0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作者:胡宝宝林宗得
[导读]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应强化院校与企业内部改革,加强管理,稳妥有效地开展合作。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却显露出一些问题。
尽管国家一直都强调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但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创造能力依然薄弱。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十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走过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仍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然后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概述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协同育人注重产教深度融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育模式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外高等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相比之下,我国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合作理念、合作政策、合作机制等诸多问题。
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
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措施
首先,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激励机制。
该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要突破制约校企协同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成为院校和企业相互“推动”的动力源。
高校可通过政策的适度调整,充分释放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环境氛围,研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般传授模式中走出来,更加注重实践和对技术创新化的倡导,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领域,将科技开发成果直接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为经济建设服务。
其次,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全面有效的融合和整合。
院校和企业可组建战略联盟,将院校的知识技术扩散需要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以及校企各自的创新要素,通过新模式、新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快校内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师生创业创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最终提高院校和企业各自的竞争力。
再次,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市场配置机制。
校企双方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配置双方的资源和要素,达成双方合作的共识。
一方面,院校可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学术创造能力,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升级转型,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取得发展的动力,实现企业目标。
最后,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督评价机制。
该机制把院校的发展目标、院系的工作目标和教师的工作要求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形成了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监督评价制度保障了各方的利益,鼓励良性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方向
目前大多数院校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再辅以一系列的技能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相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将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走出一条促进校企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特色之路。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重点在于合作,要求院校和企业相互配合,其未来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一体化”程度不够的问题。
校企双方需要作出以下四个转变:由机制探索向制度创新转变,由资源共享向利益共享转变,由体制融合向文化跨越转变,由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
这样可以使双方变成制度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
另外还要着眼于三点:一是要转变理念,增强合作的开放性;二是要利责明晰,体现合作的平等性:三是要资源共享,注重发展的持续性。
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合作培养模式,建立校企长远合作的教育机制。
高等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布局、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还可以根据本校的软硬件以及学生的特点开发教材,使理论和实践相联系。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应强化院校与企业内部改革,加强管理,稳妥有效地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2]陈兴文刘燕邵强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8,(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