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检测与质量控制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 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  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于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重视设计构思、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目的:1.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将所学到的自动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灵活地应用于今后的工作、生产实践中去。

本课程任务:1.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及实现技术;5.初步形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前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

后修课程:机械创新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与发展趋势。

重点: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难点: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一)机电一体化的定义(二)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三)机电一体化系统分类(四)机电一体化系统特点第二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一)机电一体化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二)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及趋势(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二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要求:了解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应变与应力、压力、位移、流量、温度等典型物理量的检测技术及其相应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重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的测量原理。

难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及选型。

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感与检测技术概述(一)检测技术基础(二)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三)传感器和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四)传感与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第二节应变与应力的检测(一)电阻应变效应(二)电阻应变片(三)测量电桥第三节应力的直接检测(一)压电效应(二)压电传感器及其等效电路(三)压电式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第四节位移量的检测(一)常用位移测量方法(二)电阻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三)电感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四)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五)数字式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第五节流量的检测(一)流量的特征(二)介入式流量检测方法(三)非介入式流量检测方法第六节温度的检测(一)温度及其测量方法(二)热电阻及其热敏电阻(三)热电偶(四)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第三章电动机及其控制特性教学要求:熟悉电机拖动系统运动分析方法;了解直流电动机、控制电机等的结构原理及其控制特性,掌握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其控制特性。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平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平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介绍一、课程名称: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二、教学对象:三年制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三、教学课时:36四、学分:2五、课程性质《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企业生产现场零件尺寸控制的关键技术。

本课程包含各种常用量具的使用与保养,生产现场的加工质量控制,零件尺寸与几何公差检测等各类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与保养方法,学会在加工和制造过程中正确使用常用量具进行零件尺寸与几何精度的检测,为学习普通加工和数控加工等专业技能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六、课程理念本课程遵循“学生主体、能力本位、职业导向、任务驱动”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做中学、学中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七、设计思路本课程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注重学生测量技术的最终达成。

在每一学习任务中,以生产过程中典型的零件检测为案例创设工作情境。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通过教师引导,主动按照企业零件检测的工作过程实施检测,填写测量分析报告,完成零件合格性的判断,从而全面培养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能与职业素养能力。

八、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术课程。

课程要求结合企业数控加工零件的各类技术要求使学生获得零件的互换性、标准化、测量技术及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技术等基本知识及技能,将零件的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职业素养要求融入各训练项目,突出质量意识、技能训练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最终具备在生产过程中加工零件、检验零件的能力。

知识目标:1.掌握质量、互换性、标准化等概念;2.掌握公差、配合概念,理解配合类型与性质;3.了解常用测量仪器类型与用途,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4.了解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掌握工序能力指数计算方法与X-R控制图使用方法;5.掌握零件尺寸公差、几何公差的测量方法与相关量具的保养方法;6.了解现代数控精密测量仪器及其用途。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课程中文名称: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英文名称:Measur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techniques《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数控类、模具类、机电类等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课,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分为“零件测量”和“质量控制”两大部份,全面系统介绍了测量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常见量具的使用与维护、尺寸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测量、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外中职教育的现状,结合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现代人材培养标准,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贯彻最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公差配合、计量学内容、质量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

本课程知识点的表达力求准确、简要,文字组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大量配置各种图片,力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数控类、模具类、机电类等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课。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零件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了解公差配合基本知识和最新的国家标准,熟练掌握常用量具、量仪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且能根据不同精度要求合理、正确选用各种量具、量仪,掌握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理论、标注与检测方法,最终使学生能独立胜任机械产品质量检测和机械加工岗位的工作,为行业企业培养实用型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材。

本课程是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既具有理论性更具有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应特殊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及灵便解决现场各种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量和独立行动的能力;讲课中要求教师充分结合现场情形讲解,并要安排一定课时的实习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计算和运用各种公式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和维护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仪表。

通过完成课堂学习与经过教学实习后,对零件测量和质量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达到如下要求:1 .掌握互换性、加工误差与公差、公差标准与标准化和技术测量等概念;2.会使用、维护常用测量工具;3 .会检测零件的线性尺寸、会计算尺寸公差和配合;4.会检测形状和位置公差;5. 会检测表面粗糙度;6 .了解现代精密测量仪器及技术,能对复杂零件进行尺寸、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检测。

《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课程标准

《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课程标准

《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是机械创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材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辟理论,校企合作开辟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本课程也合用于其它机械类专业。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机械工程图绘制》、《机械零部件测绘实训》、《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及热成型》,与其同步开设的课程有《机械零件的手工制作与普通机械加工》。

本课程为后续《常用机构制作与零部件装拆》、《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产品加工与装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相关课程奠定技能和知识基础。

本课程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1. 系统掌握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等检测项目的不同检测方法;2. 掌握内径、外径、斜面、孔系、罗纹、曲面、齿形等不同结构特征的检测方法和工具;3. 掌握常规检测工具和三坐标测量机、圆度仪、工具显微镜等高精度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4. 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质量统计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基本应用。

1. 具备正确分析图纸技术要求,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和工具进行产品检测的能力;2. 具备应用质量统计分析和控制方法,对质量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质量问题,预防产品质量缺陷,控制工序质量的能力;3. 具备针对具体加工质量问题,提出质量改进方案的初步能力。

1. 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2. 认真、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3. 自觉维护工具和工作环境清洁的良好习惯,能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文明生产规程;4. 积极思量和解决问题的意识;5. 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企业调研为基础,环绕机械创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材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辟与实践。

零件检测与质量控制教学大纲

零件检测与质量控制教学大纲

《机械零件检测与质量控制》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零件检测与质量控制》是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技能实训课。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二、课程沿革从 2003年开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结合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结果,以企业对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为依据,重构了课程体系,把原课程中的公差、配合等知识融合到机械工程图绘制和产品测绘实训项目当中。

按操作工、检验员等岗位对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实际要求对本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引入企业的产品、检测工具、质量控制方法作为教学内容,按照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内在联系和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课程相应更名为《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

2007年,《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被确立为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08年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后,对课程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课程作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是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企业调研和岗位分析为基础经系统化设计而确定的。

《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作为其中一门专业主干课,旨在使学生具备正确分析图样技术要求,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和工具进行产品检测的能力;具备应用质量统计分析和控制方法,预防质量缺陷,控制工序质量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具备一定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课程以行动导向的理念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前后课程有机衔接,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学院所处长株潭城市群已成为中部地区制造产业聚集中心,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优势产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标准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标准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标准(2013~2014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制定人:朱国龙合作人:夏天王丽梅制定时间:2014年3月3日四平职业大学课程名称: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编码: 01012007课程类型: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负责人:夏天编制单位:机械工程系1.课程性质1.1课程的定位《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岗位实际任务、融合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的作用是支撑机制专业学生在主要就业岗位上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一是掌握工艺、质检、操作等岗位工作中必备的零件质量检测方面的专业能力;二是遵守职业操作规范、检量具使用方法、数据判断分析的方法能力;三是养成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四是灌输产品质量意识,强化责任心意识,使这种意识服务于各岗位。

1.2课程的理念和思路本课程标准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的“技术测量”项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做学一体化。

按照标准及测量基本技能的训练、常用测量工具与仪器的使用、实际工具中标准件及常用件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各项检测技能的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或工作情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产品减速器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标准的使用、器具的结构及原理,在此基础上掌握检测典型零件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企业生产一线所必须的机械零件的几何量公差制度知识、最新国家标准及测量技能,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同时树立环保、节能及质量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零件质检教案

零件质检教案

零件质检教案教案标题:零件质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零件质检的重要性和目的。

2. 掌握零件质检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细致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

2. 零件质检样本。

3. 讲解材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零件质检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他们对质检的理解和认识。

2. 介绍零件质检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零件质检的基本流程,包括检查前的准备、检查过程和记录整理。

2. 解释零件质检的目的,即确保零件的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

3. 介绍常用的零件质检方法,如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功能测试等。

三、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展示一份零件质检样本,解释样本上需要检查的要素和标准。

2.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零件质检操作,包括观察、测量和测试等步骤。

3.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与学生讨论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

2. 总结零件质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

3. 解答学生的疑问,强调零件质检的标准和要求。

五、练习与评估(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零件质检的相关操作。

2. 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

六、拓展活动(5分钟)1. 鼓励学生了解其他行业中的质检工作,并与他们分享相关经验和故事。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质检的应用和发展。

教学反思:1. 教案中的教学过程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细致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第二学期教案(教学设计)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第二学期教案(教学设计)

项目四螺纹的测量任务一测量三角形螺纹【课题名称】外螺纹中径的测量【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了解检测螺纹加工精度的常用几种方法。

二.能力目标掌握螺纹中径精度的常用检测方法——螺纹千分尺、三针测量法、螺纹卡规与环规的应用。

三.素质目标熟悉螺纹精度的检测方法,能够使用常用检测工具判断螺纹精度是否合格。

四.教学要求能够使用常用检测工具测量螺纹中径,能够计算三针测量法所选用量针的直径和M值。

【教学重点】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难点分析】三针测量法中的量针直径与M值的计算,以及具体的测量操作。

【分析学生】螺纹千分尺、螺纹卡规与环规的使用比较容易掌握,而三针测量法比较麻烦,既要计算又要操作,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但由于三针测量法比较精确,还应当努力掌握。

【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再总结。

【教学安排】2学时先讲后练,以学生练习为主。

【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课在轴类、盘套类零件中,经常带有螺纹的加工,其螺距常选用细螺纹,用于连接两个相邻零件并达到更好的自锁。

检测螺纹加工的精度是否达到图样的要求是本次课的研究内容。

二、导入新课常用螺纹的牙型种类很多,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只能测量外径尺寸,而牙型的检测就需要用专门的检测工具。

测量三角螺纹用螺纹千分尺最为简单方便;测量梯形螺纹用三针测量法比较准确;而对于成批生产的螺纹,则必须选用螺纹卡规和环规等专用检测工具,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三、讲授新课1. 识读螺杆轴的零件图样2. 螺纹千分尺测量右端螺纹首先根据螺距1.5 mm选择相应的测头,安装在千分尺的固定砧头上,调整好零线位置即可正常测量。

应测量2~3次,保证整体长度上误差值都在允许的范围内方为合格产品。

使用螺纹千分尺测量读数方法与常用千分尺的方法相同。

3. 三针测量法检测螺纹根据螺纹的螺距及α角计算出所选用的三针的直径,并计算出M值及其上、下偏差值,得出M值的取值范围。

然后用相应规格的杠杆千分尺的两砧头夹持三个测量针棒进行检测。

零件检测教案设计说明模板

零件检测教案设计说明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零件检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零件检测的基本方法和常用工具。

(3)熟悉零件检测的标准和规范。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际操作零件检测的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零件检测的兴趣,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2)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零件检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零件检测的方法和常用工具3. 零件检测的标准和规范4. 零件检测的实际操作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实际生产场景,引出零件检测的重要性。

- 提问:什么是零件检测?为什么需要进行零件检测?2. 讲授新课- 零件检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零件检测的方法和常用工具- 零件检测的标准和规范3.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零件进行检测。

- 指导学生使用常用工具进行检测,如卡尺、千分尺等。

- 学生记录检测结果,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 课堂讨论- 学生分享检测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检测技能。

5. 课后作业- 撰写一篇关于零件检测的实践报告。

-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零件检测的最新技术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零件检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标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零件检测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撰写实践报告的质量和完整性。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等相关教材。

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指导书

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指导书

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指导书第一章概述 (2)1.1 检测与控制的意义 (2)1.2 国内外标准与法规 (2)1.3 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3)第二章零部件检测基础 (3)2.1 零部件检测的分类 (3)2.2 检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4)2.3 检测方法与流程 (4)第三章材料功能检测 (5)3.1 材料功能检测指标 (5)3.2 材料功能检测方法 (5)3.3 材料功能检测标准 (6)第四章尺寸精度检测 (6)4.1 尺寸精度检测标准 (6)4.2 尺寸精度检测方法 (6)4.3 尺寸精度检测设备 (7)第五章质量特性检测 (7)5.1 质量特性检测指标 (7)5.2 质量特性检测方法 (7)5.3 质量特性检测设备 (8)第六章安全功能检测 (8)6.1 安全功能检测标准 (8)6.1.1 概述 (8)6.1.2 主要检测标准 (8)6.2 安全功能检测方法 (9)6.2.1 概述 (9)6.2.2 力学功能检测 (9)6.2.3 耐久功能检测 (9)6.2.4 环境适应性检测 (9)6.3 安全功能检测设备 (9)6.3.1 概述 (9)6.3.2 力学试验机 (9)6.3.3 环境试验箱 (9)6.3.4 耐久试验机 (9)第七章环境适应性检测 (10)7.1 环境适应性检测指标 (10)7.2 环境适应性检测方法 (10)7.3 环境适应性检测设备 (10)第八章零部件质量控制 (11)8.1 质量控制原则与方法 (11)8.2 质量控制体系 (11)8.3 质量控制案例分析 (11)第九章检测与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 (12)9.1 常见问题分析 (12)9.1.1 设备精度问题 (12)9.1.2 数据处理与分析问题 (12)9.1.3 人员操作问题 (12)9.1.4 标准化问题 (12)9.2 解决方案与措施 (12)9.2.1 提高设备精度 (12)9.2.2 加强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12)9.2.3 提高人员操作水平 (13)9.2.4 推进标准化建设 (13)9.3 案例分享 (13)第十章检测与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3)10.1 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创新方向 (13)10.2 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 (13)10.3 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 (14)第一章概述1.1 检测与控制的意义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安全功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大学零件检测实验课教案

大学零件检测实验课教案

一、课程背景零件检测实验课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零件检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检测仪器对零件进行检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零件检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熟悉常用检测仪器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3)了解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检测仪器进行零件检测的技能;(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1. 零件检测的基本理论(1)检测原理及方法;(2)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3)检测仪器的基本原理。

2. 常用检测仪器及使用方法(1)光学测量仪器:投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等;(2)电学测量仪器:电感测微仪、电阻测微仪等;(3)力学测量仪器:测力计、硬度计等;(4)其他测量仪器:气动测量仪器、激光测量仪器等。

3. 零件检测实验(1)实验一:投影仪测量零件尺寸;(2)实验二:万能工具显微镜测量零件表面质量;(3)实验三:电感测微仪测量零件尺寸;(4)实验四:硬度计测量零件硬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零件检测的基本理论、常用检测仪器及使用方法;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多媒体演示检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3.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讲解零件检测的基本理论,介绍常用检测仪器;2. 第二周:讲解光学测量仪器、电学测量仪器、力学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3. 第三周:进行投影仪测量零件尺寸的实验;4. 第四周:进行万能工具显微镜测量零件表面质量的实验;5. 第五周:进行电感测微仪测量零件尺寸的实验;6. 第六周:进行硬度计测量零件硬度的实验;7. 第七周: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机械零部件检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标准

机械零部件检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标准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课程标准 《机械零部件检测》课程标识课程代码: 15760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 学时数: 72 学分数:4执笔人: 一、课程定位《机械零部件检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起连接基础课及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同时也起着联系设计类课程和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

它以互换性内容为主线,围绕零部件的制造误差,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技术测量等,研究零部件的制造精度与测量方法。

本课程第三学期开设,前导开设机械制图等课程,并行开设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后续开设数控机械加工、特种加工等课程。

二、培养目标(一)方法能力培养目标1.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2.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发,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

4.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规定并能正确选用及标注。

5.基本掌握常用件的互换性规定及常用检测方法。

6.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常用度量指标、测量方法并能正确应用。

(二)专业能力培养目标1.能掌握有关尺寸公差配合制度、国家标准。

2.能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3.能熟练使用游标卡尺、千径外分尺、内径百分表等通用量具测量几何量误差。

4.能使用螺纹千分尺、三针法、工具显微镜、螺纹量规等测量螺纹中径、螺距、牙型角和综合检验5.能使用百分表、平板、角尺、偏摆仪、V型铁、厚薄规等测量平行度、垂直度、圆跳动、同轴度等形位误差6.能使用公法线千分尺、齿圈径向跳动仪、万能测齿仪等测量齿轮的误差项目7.能使用光学式坐标测量仪精密测量几何量尺寸误差和形位误差8.能设计简单的光滑极限量规和位置量规(三)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及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宽容心,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具有参与意识强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环保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件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件

能到达设计要求。
要作任何
选择或附加加工。
不完全互换性
不完全互换性是指零部件在装配时允许进展附
加加工、选择和调整,以进步装配的精度和解决加工困难。
互换性影响
互换性不仅保证了机械设备能正常的运转,减少维护的时 间,进步了消费率,而且降低了本钱。
适用于大批量的消费,也是标准化消费的根底。互换性是 工业消费中的重要原那么。
检测零件外表粗糙度。
【教学重点】
测量的概念、互换性的概念、极限尺寸、偏向 及公差的概念。
测量的种类,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形位公差、外表粗糙度的识读。 外表粗糙度的检测方法。 量具常识。
引入新课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一门很重要的实用课程。 包含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外表轮廓粗糙度及技术测量
现行标准分类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五、技术测量
技术测量定义
是指把测量出的量值与图样的要求作比较,判
断零件是否合格的过程。
技术测量对象
容。
包括长度、角度、外表粗糙度和形位误差等内
小结
1、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的技术根底课 ,学习中亲密理论联络实际。
2、 加工误差是不可防止的,分成四大类。公差控制误差 的大小,公差小的零件精度高,公差也分成相应的四类。
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圆柱的允许变动量。其公差 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个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 域。
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轮廓线的允许变动量。其公 差带是间隔 为公差值t,对理想轮廓线对称分布 两等距曲线之间的间隔 。
实际被测要素对理想轮廓面的允许变动量。 其公差带是间隔 为公差值t,对理想轮廓 面对称分布两等距曲面之间的间隔 。
加工误差分类: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二、教学对象:三年制中职数控专业学生三、教学课时:72(包括选学8)四、学分:4五、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核心技术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了解公差配合基本知识和最新的国家标准。

熟练掌握通用量具和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会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选择适合的量具和仪器。

掌握形位误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工艺。

能胜任产品质量检测或生产加工岗位工作,为企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职业能力目标:1.掌握质量、互换性、标准化等概念;2.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3.会检测零件的线性尺寸、形位误差、螺纹、表面粗糙度;4.会控制零件加工过程的质量;5.了解现代精密测量仪器及技术。

六、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思路,坚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质量意识、质量检测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岗位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中,既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单列教授,也可将课程中的项目活动穿插到其他课程项目中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七、课时分配八、标准内容纲要项目一走进零件测量学时2 【学习目标】(1)对零件测量有感性认识(2)了解互换性、极限尺寸、偏差及公差,会计算极限尺寸并能知道零件尺寸的合格范围(3)会识读图样上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代号(4)掌握测量基本理论及常用量具常识(5)了解常用的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掌握比较法检测零件表面粗糙度任务轴套零件的检测【相关知识】(1)测量的概念、互换性的概念、极限尺寸、偏差及公差的概念(2)测量的种类,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3)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识读(4)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5)量具常识项目二零件线性尺寸的测量学时16【学习目标】(1)能根据零件尺寸要求,制定合理的测量方案(2)能测量零件各种线性尺寸,作出尺寸合格性判断(3)会保养各类测量用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任务一长度的测量【相关知识】(1)零件图上长度尺寸的识读(2)使用钢直尺、游标卡尺及外径千分尺测量长度的方法(3)长度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长度尺寸合格性的判断(5)钢直尺、游标卡尺与外径千分尺的维护与保养方法活动一用钢直尺测量长度活动二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活动三用外径千分尺测量长度【知识拓展】其他长度测量技术深度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卡尺、量块、塞尺任务二轴径的测量【相关知识】(1)零件图上轴径尺寸的识读(2)使用游标卡尺及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的方法(3)轴径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轴径尺寸合格性的判断活动一用游标卡尺测量轴径活动二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知识拓展】其他外径测量技术杠杆千分尺、尖头千分尺、卡规任务三孔径的测量【相关知识】(1)零件图上孔径尺寸的识读(2)使用游标卡尺、内径千分尺与内径量表测量孔径的方法(3)孔径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孔径尺寸合格性的判断活动一用游标卡尺测量孔径活动二用内测千分尺测量孔径活动三用内径量表测量孔径【知识拓展】其他孔径测量技术内径千分尺、塞规任务四锥度的测量【相关知识】(1)零件图上锥度、角度尺寸的识读(2)使用万能角度尺、正弦规测量锥度的方法(3)锥度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锥度尺寸合格性的判断(5)角度样板、锥度量规、万用角度尺、正弦规的使用活动一用角度样板检测角度活动二用万能角度尺测量角度活动三用锥度量规检查零件锥度活动四用正弦规检测锥度【知识拓展】其他定角度量具90°角尺、角度量块项目三零件形位误差的测量学时24【学习目标】(1)能正确识读形位公差带代号并理解形位公差的含义(2)会选择检测形位误差的工具、量具,并正确测量零件的形位误差(3)能正确处理零件形位误差的检测数据(4)能对零件形位误差检测结果作出正确评估(5)会正确使用与保养工具、量具任务一识读形位公差【相关知识】(1)形位公差与形位误差的概念和区别(2)零件的几何要素(3)形位公差项目和符号任务二直线度误差的测量【相关知识】(1)直线度的含义、符号及应用范围(2)百分表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3)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原理与方法(4)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5)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活动一打表法测量直线度误差活动二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任务三圆度误差、圆柱度误差的测量【相关知识】(1)能识读圆度、圆柱度符号(2)会测量圆度误差、圆柱度误差(3)会选择测量工、量具及其保养(4)能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能评定零件的圆度或圆柱度是否合格活动一两点法测量圆度误差活动二三点法测量圆度误差活动三圆柱度误差的测量任务四平行度误差、平面度误差的测量【相关知识】(1)平行度的含义、符号及应用范围(2)平行度公差的类型(3)平行度误差、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原理与方法(4)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5)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活动一线对线测量平行度误差活动二线对面测量平行度误差活动三面对面测量平行度误差活动四测量平面度误差【知识拓展】透光法测量平面度误差任务五垂直度误差、位置度误差的测量【相关知识】(1)垂直度、位置度的含义、符号及应用范围(2)会测量垂直度、位置度的误差(3)心轴的使用(4)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5)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活动一面对线测量垂直度误差活动二线对线测量垂直度误差【知识拓展】线对面、面对面的垂直度误差测量方法活动三测量位置度误差任务六同轴度误差、径向圆跳动误差和端面圆跳动误差的测量【相关知识】(1)同轴度、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的含义、符号及应用范围(2)同轴度误差、径向圆跳动误差和端面圆跳动误差常用测量工具的选择(3)轴类、套类零件同轴度误差、径向圆跳动误差和端面圆跳动误差的测量原理与方法(4)编写测量与误差分析报告(5)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活动一测量同轴度误差活动二测量径向圆跳动误差活动三测量端面圆跳动误差项目四螺纹的测量学时8【学习目标】(1)能读懂零件图上各种螺纹的标记(2)会查表确定螺纹中径公差(3)会用通止规检测三角形螺纹(4)会用螺纹千分尺测量三角形螺纹(5)会用三针测量法测量三角形螺纹(6)会用三针测量法测量梯形螺纹任务一测量三角形螺纹【相关知识】(1)三角形螺纹标记识读(2)三角形螺纹常用测量器具的认识(4)螺纹千分尺测量三角形螺纹的方法(5)三针法测量三角形螺纹的方法(6)常用三角形螺纹测量器具的保养活动一用通止规检测三角形螺纹活动二用三针法测量三角形螺纹活动三用螺纹千分尺测量三角形螺纹任务二测量梯形螺纹【相关知识】(1)梯形螺纹标记识读三针法测量梯形螺纹(2)梯形螺纹中径的计算方法(3)用三针法测量梯形螺纹的方法(4)梯形螺纹测量器具的保养项目五典型零件的综合检测学时9【学习目标】(1)会正确的阅读、分析零件图(2)会正确选择测量零件的工具、量具(3)会独立检测零件的质量(4)会填写零件的检测报告任务一轴套类零件的综合检测任务二盘类零件的综合检测任务三箱体类零件的综合检测项目六零件的质量控制学时8【学习目标】(1)树立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意识及工作专注精神(2)了解通过收集数据绘制直方图的方法(3)会计算生产过程的工序能力指数并判断工序能力(4)会使用控制图判断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任务一工序能力【相关知识】(1)收集测量数据、绘制直方图(2)计算标准偏差的方法(3)计算工序能力指数的方法(4)判断工序能力大小的方法活动一制作直方图活动二分析直方图活动三工序能力指数计算与工序能力判断任务二控制图【相关知识】(1)收集控制图数据方法(2)控制界限的计算及控制图的绘制方法(3)控制图的判断方法(4)质量失控原因的分析并改善活动一绘制控制图活动二分析控制图*项目七零件的精密测量学时8【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发展(2)了解常用现代精密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及运用领域(3)了解如何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零件(4)了解用表面粗糙度仪测量零件表面粗糙度任务一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零件【相关知识】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与保养任务二用表面粗糙度仪测量零件表面粗糙度【相关知识】(1)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2)了解便携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使用与保养任务三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轴径【相关知识】(1)了解用相对测量法测量线性尺寸的原理(2)了解光学比较仪的结构并熟悉它们的使用方法(3)熟悉量块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标准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标准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标准(2013~2014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制定人: 朱国龙合作人:夏天王丽梅制定时间:2014年3月3日四平职业大学课程名称: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编码: 01012007课程类型: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负责人:夏天编制单位:机械工程系1.课程性质1.1课程的定位《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岗位实际任务、融合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

《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课程的作用是支撑机制专业学生在主要就业岗位上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一是掌握工艺、质检、操作等岗位工作中必备的零件质量检测方面的专业能力;二是遵守职业操作规范、检量具使用方法、数据判断分析的方法能力;三是养成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四是灌输产品质量意识,强化责任心意识,使这种意识服务于各岗位。

1.2课程的理念和思路本课程标准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的“技术测量”项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做学一体化.按照标准及测量基本技能的训练、常用测量工具与仪器的使用、实际工具中标准件及常用件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各项检测技能的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或工作情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产品减速器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标准的使用、器具的结构及原理,在此基础上掌握检测典型零件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企业生产一线所必须的机械零件的几何量公差制度知识、最新国家标准及测量技能,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同时树立环保、节能及质量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会使用公差配合标准;●能进行零件图及装配图的标注;●能使用常用的机械测量器具;●会确定典型零件的公差配合及代号;●会用测量器具进行尺寸误差、形位误差的测量;●会确定典型零件的检测方案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零件检测与质量控制》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机械零件检测与质量控制》是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技能实训课。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二、课程沿革
从 2003年开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结合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结果,以企业对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为依据,重构了课程体系,把原课程中的公差、配合等知识融合到机械工程图绘制和产品测绘实训项目当中。

按操作工、检验员等岗位对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实际要求对本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引入企业的产品、检测工具、质量控制方法作为教学内容,按照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内在联系和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课程相应更名为《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

2007年,《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被确立为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08年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后,对课程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课程作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是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企业调研和岗位分析为基础经系统化设计而确定的。

《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作为其中一门专业主干课,旨在使学生具备正确分析图样技术要求,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和工具进行产品检测的能力;具备应用质量统计分析和控制方法,预防质量缺陷,控制工序质量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具备一定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课程以行动导向的理念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前后课程有机衔接,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所处长株潭城市群已成为中部地区制造产业聚集中心,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优势产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调研结果表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机床操作、工艺技术、机电设备装调与维护、产品检验、质量管理等岗位。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在企业专家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机械加工与机电液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床操作、机电液控制、产品检测、设备维修等技能,能从事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产品检验、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现场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突出就业岗位所要求的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能力的培养。

企业调研结果表明,在高职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中,无论是机床操作工、检验员或工艺技术员、质量管理员,企业都要求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过硬的产品检测能力,并掌握质量管理和工序质量控制方面的常识和基本方法的应用,否则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难以得到保证和提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视企业近年来对检测和质量控制方面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优化了课程体系,《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知识,理解图纸的技术要求;具备正确选择检测工具和方法对零件进行检测并判定合格性的能力;掌握质量管理常识,具备检测数据记录和统计方法、工序质量控制方法基本应用能力,并能查找、分析影响工序质量和产品质量问题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

课程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毕业生在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实践能力。

3、课程强调学生质量意识培养,着眼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目标注重质量意识培养,自始至终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意识;通过学习过程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小组的形式,并通过自评和互评等考核评价方式,加强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

4、课程对学生持续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检测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严谨、认真、诚信和精准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特别是把质量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使学生重视工作质量,为今后胜任就业岗位,适应企业对质量第一的工作要求产生重要的作用。

学生掌握质量分析和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应用,具备了质量管理方面的常识,对今后由机床操作岗位转向检验员、工艺技术员、质量管理员等更高级的岗位,以及学生今后在企业进一步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5、课程前后衔接合理,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体系设计以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机械工程图绘制、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及热成型、与其同步开设的课程有机械零部件的手工制作与普通机械加工。

学生已具备识读和绘制工程图的能力,具备使用简单量具测绘简单零件的能力,具备理解常用公差和配合代号的含义并进行标注的能力,为本课的实施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系统掌握尺寸、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检测的方法和工具,能针对轴、套、齿轮、座架、箱体等不同类型零件,针对平面、孔、斜面和曲面不同特征部位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对加工质量进行预测和控制,为后续的常用机构制作与零部件装拆、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产品加工与装配实训等课程奠定技能和知识基础。

后续部分加工类课程要结合外协产品加工开展生产性实训或理实一体化教学,本课程为其提供了质量保证。

通过后续学习过程中控制学生加工产品的合格率,促使学生操作技能水平及质量缺陷预防意识进一步提高。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以企业对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以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突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

课程设计具体思路如下:
1、以企业调研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使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每年暑假都派出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并据此对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进行修改完善,注意课程间的衔接与序化,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共同服务于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2、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课程目标和特点
针对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课程团队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与企业专家共同确定课程具体教学目标,并明确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企业具体岗位对检验工具和使用技能有较高的要求,但同时要求从业者能根据不同的工件特征和工作条件选择检测工具和方法,能应用质量控制基本工具和方法。

缺乏检测和质量控制专业知识,就难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

因此,在培养检测工具使用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3、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课程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而且要求学会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

按“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零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精度要求由普通到精密,控制方法由单一到
综合”的原则,课程组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轴套、轮盘、座架、箱体、齿轮等典型零件和直方图等质量控制图表作为教学训练载体,并由易到难确定项目任务,便于学生掌握。

并以“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企业体验”作为第一个教学项目,使学生先获得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4、校企共建教学平台,利用企业资源服务于教学
密切与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企业的联系,引入企业检测设备和兼职教师,并将部分教学内容直接在企业实施,让企业人员现场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5、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突出工学结合特色
引入校办企业—长沙第三机床厂的产品和学院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外协产品作为部分教学载体,让学生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质量控制方面的统计分析和实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真实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既保证了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又为生产提供了质量信息和反馈,同时提高了课程的开放性、实效性和实践性。

6、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持续改进教学效果
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上实现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相互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加强学生能力、态度和职业素养考核,促使学习反思、改进学习。

通过来自学生、团队、学校、企业、社会的多渠道反馈信息来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优化课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