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前预习案)编制:王晓云审核:历史组【学习目标与要求】1、根据课本内容填写学案,掌握基本史实。
2、结合学案理清课本内容,能自构简单知识体系。
【基础自主梳理】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背景:七国之乱1.原因:汉初,刘邦在推行,逐一铲除和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但和之间矛盾激化。
2.经过:前年,吴王借口“清君侧”,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3.结果: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诸侯王的和权力被收归中央。
(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集中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一)藩镇割据1.成因:平定后,唐代宗将及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
2.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和延续。
(二)五代十国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二)措施1.军事上:统兵权归,调兵权归,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政治上:削夺、和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经济上:中央掌握地方上大部分财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维护了和。
(三)影响:1.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2.消极:造成了“”、“”、“”的国家财政危机。
四、皇权的不断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元朝后期,丞相位高权重,引起政局动荡。
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
2.废除:1380年,裁撤,废除丞相,皇帝亲掌,直接管理国家政事,皇权、相权合二为一。
3.影响:在中国实行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设置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事务繁多。
2.设立:明太祖时设,明成祖时正式设立。
3.职责:明太祖时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
明成祖时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商讨,后来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目的: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 (3)设置
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 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务。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 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 而设置的刑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 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 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 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 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 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 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 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 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 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问题]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3.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 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 皇权的神秘感,同时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 的作用。 4.文字狱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20/3/10
探究: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直接原因:胡惟庸专横擅权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创新设计》第13页探 究一第一个问题。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 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事皆 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根本原因:丞相权力过重,威胁皇权。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措施:废丞相,亲自管理六部
中央:汉武帝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地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皇帝
集 中
中央集权
集 中
地方分权
大家来找茬:你知道他们错在哪儿吗?
后现代“舞台剧”
故事梗概:
明太祖:丞相没有了,我忙啊!来个殿阁大学士帮我忙吧,让他一起来帮我决策决 策,这样我就不用烦了…… 明成祖: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我也要,就是太远了不方便,让他到住到宫里来吧。 就住到乾清宫吧! 明宣宗:唉,这么多奏章,太麻烦了,你们阁臣要发挥作用啊!你们帮我直接回复
消极影响: 政治: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 思想上:禁锢人民的思想 经济上: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 史发展潮流。
同时期东西方的对比
(1)西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进步 落后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 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 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
贰
内阁的出现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 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 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第4课 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相同(相似)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不 同 职权
对皇权 作用
法定,制度赋权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非法定,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二、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 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1、设立的原因: 设立的 本课要点: • 1、明朝通过废除宰相制度,设立 明朝通过废除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
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 2、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使君主 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 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 的影响。 的影响。
为用兵西北,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 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2、军机处的职能: 、军机处的职能:
军机处名不师古, 军国大计,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 ……军国大计, 军国大计 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 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 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隐然执政之府矣。 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军机大臣年序表》 引自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军机处的特点: 、军机处的特点:
材料一: 军机处“ 庐初仅板屋数间…… 材料一: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 军机处》 引自赵翼《 军机处》 引自赵翼 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军机)大臣相见, 即承旨诸臣( (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 即承旨诸臣 军机大臣)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摘自《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军机大臣年序表》 摘自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2) 影响:
积极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分裂局面;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 央与地方的矛盾。 消极: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行政效率低下
4、元朝: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1)内容: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 廷任命,行省有经济、军事权力,但受中央节 制。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 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 地位进一步提高, 奏疏的处理意见 阁臣权力更大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 《神宗实录》卷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 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 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 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1、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 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 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
宰
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相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 普
3、宋初
(1)措施
①收精兵 a. 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 统兵权—三衙 发兵权—枢密院
a. 州郡直属中央
②削实权 b.文臣任州郡长官:重文轻武,避免武臣
[岳麓版必修Ⅰ]第4课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隋唐 三省 六部 制
明朝 废丞 相、 设内 阁
宋朝 元朝 “二 中书 府” 一省 三司 制 制
清朝内 阁、议 政王大 臣会议、 设军机 处
秦朝 三公 九卿 制
汉 朝 中 外 朝 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 制 皇 权 的 不 断 加 强
中央集权 的加强
汉代
汉初:郡国并行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明初时期的 中枢权力体系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始设 位低权轻
皇
帝
内 阁
亲自掌管
明成祖始设 位高权重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清朝的中枢 权力体系 内阁
日常事务
皇 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军机处
雍正始设
处理军务
内政外交
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
军国大计 重大案件
丏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军机处的作用:?
★弊: 形成“冗官” “冗兵” “冗费”局面, 造成国家积贫积弱(“三冗二积”) 。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皇
帝
明初时期的 元代:中书 中枢权力体系 一省制
亲自掌管 中书省
归入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 ●相权反弹→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丞相制度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 到了新高度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对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又怎样?
●汉初,在地方上实 行郡国并行制,大封 同姓王,以为依仗 刘氏“天下一家” 的格局,就能巩固 皇权,稳定天下。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2014.9.24 编写班级:姓名:学号审核:高一历史组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3
参考答案:
1 -5 ACDCB 6-10 BCADA 11-14 BCAC
合作探究: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日益加强。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4)职能:跪奏笔录,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5。
高一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安史之乱(755-763年)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 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 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 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3年)结束,前后 达8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 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2、权 削实权
B、地方:①削弱或剥夺节度使、 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②所有州郡直属中
受通判监督 文官担任
央,州郡长官
利:削弱了地方权力,有利于中央集权
弊:冗官冗费
3、钱
制钱谷
利:财政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势力的物质基础,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提问: 宋初太祖实施的措施起到了哪些作用?
• 利:将地方的兵权、财权、司法权统统收归中央,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基本 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弊: •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 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 列侯归郡统辖,列侯人人拥护中央。而且, 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 集权得到加强。 • 酎金夺爵:汉武帝以所献酎金分量不足或 成色不好为借口,废掉大量列侯。诸侯王 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唐玄宗李隆基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官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白居易《长恨歌》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四课中央集权的加强命制:丁启清审核:魏超【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结构】1.秦:郡县制2.汉: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唐中期:设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4.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5.元:行省制6.明: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知识梳理】一.秦朝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政权的统一。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1)郡国并行(2)王国问题2、措施:(1)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收回权力★(2)汉武帝①颁布“推恩令”②酎金夺爵③设刺史,监察地方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1)唐末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2)陈桥兵变★2、措施:(1)收精兵:统兵权归;发兵权归作用:(2)削实权:①削弱和剥夺了②州郡③设通判④派文臣(3)制钱谷:内容:政府规定:作用:消除了维护了3、特点: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4、影响:①改变了②造成了五、元代的行省制度1、背景:元代地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政治和军事的控制,设立行省,代表中央对地方行使权力。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
3、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六、明清的地方行政制度明朝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其中: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监察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事。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 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 此颉颃,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
设立殿阁大学 士
品级较低
顾问 协理奏章 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和 属官 地位变得更加重 要
明中期以 后
“票拟”
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包含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发展 趋势是怎样的?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不断加强,地方不断削弱。
5.明代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A.要清除权臣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中枢权力体系
6.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B.内阁的设立 C.军机处的设立 D.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诸侯国的权力
B.分割王国封地
C.剥夺诸侯王的封国
D.加强中央集权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朝历史上一பைடு நூலகம்规模巨大的叛乱,叫什么?
王国问题到什么时候得到解决?
启西 汉
叛乱:景帝时期的“七国之 乱解”决:
景 帝
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
刘
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
(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2)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巩 1、建立中朝 →削弱相权
固 大
2、设置刺史 →监察地方
一 3、实行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
时下,古装电视剧充斥荧 屏,“正说”,“戏说”大 行其道,历史在编剧笔下随 意安排。比如《康熙王朝》 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 臣明珠、索额图就分别被称 为“明相”“索相”。
凭借本节课的所学知识, 你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吗?
最AC..大考中皇的考帝央差你权机别!构力“稳后表上设刘天定不现刘置邦下天过在邦上建一下1大8立家年。封的”结,同政的果诸BD姓治..格造侯王制地根局成王,度方本,诸就以与制目就侯发为秦度的能权动依朝上上巩重了仗相固,叛刘比皇他乱氏,权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宣政院辖地
对中央集权影响
加强
削弱
趋势:
加强
中央权
力不断
削弱
加强;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加强,重大 削弱
变革,省制
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的演变)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一)两汉: 中外朝制度
皇帝
中朝 决策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执行
丞 相
御 史 大
太 尉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1.调整原因: 丞相位高权重, 威胁皇权。 2.运作程序: 3.影响:
中央
4、影响:
积极: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5、教训: 精兵简政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四)元代 行省制度
1、背景: 元朝疆域空前扩大
2、内容:
中央为什么 给地方如此 大的权力?
(1)机构设置 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之下——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宣慰司
通史链接
汉 武 帝 ①改革中央政治体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 加 强皇权; 强 君 ②改革中央军队: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宫保卫 主 和军事防御; 专 制 的 ③实行察举制:采用举荐加考察的方式选拔官员; 措 施
通史链接
汉
武 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均输
帝 (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法;算缗和告缗;向工
⑴异同: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度
⑵原因: 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让郡县和王国相 互牵制
3、结果 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七国之乱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________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①创立: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 ”由此出现。
②发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预习评价】1.(判断)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2.(判断)明朝殿阁大学士作为中央政府高级官员,拥有决策权。
( ) 3.(判断)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
( )4.(思考)“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指什么?试答: 知识点二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康熙时期加强皇权(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________________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2)措施:在宫内设________,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________、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单;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责:跪受笔录,按________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进一步得到巩固。
【预习评价】1.(判断)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四讲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一、自汉至元皇权的日益加强 3、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拥有实权,后又新设立了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的雏形。
尚书省的演变历程
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 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有令、丞,掌通 章奏而已,汉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 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 乃下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因 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尚书令为端揆(宰相, 总揽政务的人)之官,魏晋以来其任尤重。
元朝的中枢权力 体系:一省制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唐]李林甫《唐六典》卷一《尚书省》
史料解读:皇帝与宰相之间存在既互相依赖又
有矛盾的历史实际。皇帝需要宰相帮助他治理国 家(秦与西汉,皇帝依赖丞相总领百官、决天下 大事,东汉光武帝与尚书决策后还要交给三府去 办),但又顾忌宰相权力太大,所以又于宫中用 亲信担任尚书令、丞等,作为皇帝的参谋、顾问, 对宰相进行牵制。这样逐渐形成与三公九卿相对 的所谓的“中朝”。尚书令也因此由最初的只是 “掌通章奏而已”的皇帝身边人,到魏晋南北朝 时期终于发展为真正的宰相,成为“外朝”的百 官之首。
结论:古代中国的皇帝始终是不断地、有意识地支
持一个低级机构向前一个对君权有威胁(相权等) 的机构分权甚至是取而代之的,正如“中朝”和 “外朝”只是相对的。再如,尚书原本是皇帝身边 的掌管文书的小官,由于皇帝的信任而成为朝中要 员,尚书台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实权机构,但也因 此产生了对皇权的威胁。于是,皇帝又在身边设立 一个亲近的机构中书省,以其典掌机要,秉承君主 意志,起草诏令,发布密诏,分割尚书台的权力。 随着中书省权力的加重,皇权受到新的威胁,于是, 原属皇帝侍从机构的门下省又逐渐受到倚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1、创立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力扩大,“部权尽归内阁” 3、 内阁的性质及作用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部权尽归内阁”来自票参与拟
侍
机密
权
从 顾
事务 决策
问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X(时期)
课堂设问
思考: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的处理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其意见的认可或否定。
议一议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 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殿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是明太祖朱元 璋时设立的。开始时只是五品 官,侍立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明成祖即位后,殿阁大学士开 始参预决策,起草诏令,批答 奏章,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画 面上的殿阁大学士像是洪武十 六年文华殿大学士的形象。大 学士头戴乌纱帽,脚穿皂靴, 手执笏,毕恭毕敬地侍奉在皇 帝面前。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内阁首辅=宰相
性质 职权
宰相 一级行政机构
行政、决策
内阁 内侍机构 侍从、咨询
任职方式
选拔任命 直接由皇帝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强化君主专制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料研习
研习一 图文信息:“坐着、站着与跪着”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 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有什么重要 特点?
【提示】 从官员上朝礼仪变化中可 以看出,皇帝日尊,官吏日卑,说 明皇权不断加强。
研习二
史料应用:
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和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材料2: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 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 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 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 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b.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尖锐,决定了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加强的基本特点是尽力保证满洲 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雍正时 期增设军机处,作为全国最高的军 政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 帝,皇权再次被加强。
②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在思 想文化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明清两 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杀了知 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 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 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军机处的设立 1.康熙帝加强皇权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的权力凌驾 (1)原因:清初, 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 , 南书房 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要事务, 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 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 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③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 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 君权的独尊。 ④北宋时期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 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抬高 君权,宰相地位大大下降。 ⑤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 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 度遂废。
(2)认识: 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 君主怕相权危及皇权,常用宦官奴 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 奴仆却成了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 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 相制度不断演变。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课件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 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 制——北宋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 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 设军机处
三、对唐宋以来政治制度变化的总 弱的特点。
2、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虽有可能提高决策 效率,但却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C.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中枢权力体系
4.为了削弱相权,唐太宗、宋太祖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 C
)
B.废除宰相
A.增加宰相的名额 C.分割宰相的权力
D.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参与中枢决策 5.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皇权在与相权进行的较量中最
终获胜是在( C
A.建立中朝后
)
B.“杯酒释兵权”后
C.裁撤中书省后
思考:面对这样的旧有的机构
设置,如果你是当朝皇帝,你
怎么改变这种局面?
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右下图:军机处的位置
2、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1)原因:
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 ②雍正时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
思考:和以往的丞相等职务相比,军机处有什么新特点? (2)职权及地位: ①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但只 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 ①积极: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消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北)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原因: ①唐“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和五代十 国的分裂局面; ②赵匡胤发动兵变夺权建国的经历; ③北宋建立后,全国处于军事割据局面。 (2)目的: ①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②加强皇权,巩固统 治 (直接) (根本)
高中历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及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皇 侍 中 常 侍
帝 丞 相 太 尉
尚 书 令
御 史 大 夫
特点: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 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中书省 草拟 皇 帝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礼仪、 军政
二、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⒈秦朝: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中央:
P14
地方: 地方:监御史 中央: 御史大夫、 御史台( 中央:御史大夫、 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 汉朝: ⒉汉朝: 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地方: 地方: 州)刺史 ( ⒊宋朝:提点刑狱司 宋朝: 通判(地方) 通判(地方)
⒋明初至清末: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 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 发展而来) 发展而来)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但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 2 0 0 9 · 浙 江 文 综 ) 下 图 是 一 幅 残 缺 的 中 国 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 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B
)
A.唐代 A.唐代
B.宋代 B.宋代
C.元代 C.元代
D.明代 D.明代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 年高考福建文综14 朱子语类》 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 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 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 ……若可行 门下又下尚书省, 若可行, 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 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B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柳宗元《封建论》 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 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心以 的宗 政法 治为 制核
中 国 古 代 的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夏: 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 内外服制度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萌芽——东周
春秋后期开始实行郡县制 战国时期大国广泛实行郡县制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度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政治文明历程内容:
一、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近代政治制度与相关事件: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
三、现当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格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 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选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禄
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 察举制和征辟制 汉武帝的举荐制度: 隋唐时期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
察举制: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 聘人才。
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
小结:
何谓成熟?
事物发展到完善的程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体现:
以三省六部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必要性(积极意义):
这是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进行有效 管理所必不可少的; 能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小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阅读下面的历史地图。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2、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 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 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建立——秦朝 巩从 固西 完汉 善到 强明 化清 的
官吏:选拔考核 法律:细密严苛
西汉:设刺史、颁推恩令
北宋: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元代:行省制度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建立中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代:分割相权
熟政 治 制 度 的 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 现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预习第五课
1、地理环境与古希腊城邦殖民活动 有何关系? 2、假如你生活在古希腊的城邦中, 你希望取得什么身份?请说明理由。 3、当你拥有公民身份是,你会关心 国家的独立吗?为什么?
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 诸侯得到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 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C、汉景帝 B、汉文帝 D、汉武帝
4、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 问题是: A、地方与中央争权
B、郡县与封国并存
C、皇权与相权矛盾
D、内朝与外朝并存
专制主义: 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 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 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 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 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机会,改变了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不 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 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 了高素质人才
经济: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 ①有利于营造中华民族尊师重教 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②促进了文学唐诗等的发展
消极方面:
存在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狭窄等, 到明清时期,完全成为了束缚人们思 想的工具
五、监察与谏议
评价:P12 监察谏议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 (好):
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 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 效现象
(不好):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 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 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 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 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 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D)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下列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 士、明经为主 B、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统治的社会 基础 C、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谏院 D、明监察御史王忬是按察使司的一 位负责司法、监察的官员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清代:军机处
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 天生是靠培养的。 转变观念。 走出误区:以后学理科,现在可以不学历史; 历史很简单,背背就可以了。 掌握基本史实—理解、记忆—形成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理清线索。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原因、经过、 影响(作用);要把握好历史事件间的联系: 目与目之间、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 循序渐进,长期积累。
高中历史模块:
必修模块: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关于政治文明历程:
重点讲述中外历史的政治发展线索, 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发展沿革,同时 注意重大政治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及其在政治制度发展变革过程中的 作用。
当今对科举制的借鉴:
高考、公务员考试……
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世界上,科举制为日本、朝鲜等亚洲 国家采用,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五、监察与谏议
秦 汉
百官 御史大夫 御史府,长官御史大夫; (汉武帝)十三州刺史
隋唐:门下省
百官 郡国长官 宰相等官员和皇帝(谏议)
宋:谏院(独立的谏官机构) 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监察制度(顶峰) (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 分道监察地方 六科给事中 监督六部业务 (省级机构)按察使司 地方监察、司法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 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 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 置、类别的划分、科试 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 面,唐朝更加详备,更 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599—649年)
宋人画《科举考试图》
此图为宋人所画,根据画面可以想见唐宋时科举考试的情景。
积极影响:
政治:使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
原因: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
和社会的需要
来历、完善: 影响:P11
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 后,下令“分科举人”,将 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隋文帝(杨坚) (541—604年)
隋炀帝(杨广) (604—618年在位)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国家 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宣 告科举制度的诞生。隋朝实 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 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 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 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