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和排列,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立体作品的过程。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比例与尺度等。
3.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切割、堆积、折叠、弯曲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雕塑艺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2. 示范法:展示立体构成的实例,分析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培养其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立体构成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4.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培养其创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总结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的能力和创作水平。
3. 学生对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的教材和参考书。
2. 立体构成的实例图片和视频。
3. 制作立体作品的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和应用领域。
3. 第三课时:分析立体构成的实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
4.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辨别常见的立体构成形式;
3. 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造自己的作品。
教学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纸张、颜色笔、裁剪工具、胶水
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曾经学过的平面构成知识,并思考什么是立体构成。
2. 理论讲解:
通过PPT或者投影仪展示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特点,包括:
- 立体构成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构图;
- 立体构成能够产生空间感和立体效果;
- 常见的立体构成形式有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3. 实例分析:
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实例作品,分析其中的构图技巧和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练习活动:
给每个学生发放纸张、颜色笔、裁剪工具和胶水。
引导学生选
择一个立体构成形式进行创作。
例如,可以选择立方体作为主题,设计出自己的立方体构成作品。
学生可以使用颜色笔给立方体上色,并根据需要裁剪纸张然后用胶水粘贴成立体形式。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5. 展示和分享: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彼此的构图思路和创作经验。
教师也可以逐个点评学生的作品,肯定其优点,并给予改进的建议。
6. 总结:
总结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观察和创作中。
教学扩展: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周围环境中的立体构成形式。
鼓励学生拍照或者绘制实景图,体验立体构成的魅力。
可以将学生的作品集结成展览,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家长。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第一篇:立体构成教案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教案从设计的角度理解立体、空间造型要素课前导入设计不是艺术这里所说的设计不是艺术并不是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而是把两者的区别明确。
我们可以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设计作品,也可以用艺术的思想衡量作品的设计价值,但是对于设计师而言,首先要尊重设计所能完成的功能与实现的作用。
设计绝不像艺术那样随心所欲。
比如建筑,我们可以用雕塑艺术的眼光来衡量建筑的造型美感,也可以用雕塑艺术的眼光来衡量建筑的造型美感,也可以用观念艺术的思想来衡量建筑的精神价值,但是建筑的居住功能却必须符合设计的理性标准——力学、结构、空间、人体、工学等等的。
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阶段,明确设计于艺术的界限,能够有目的性地把设计的技术性学习与观念性学习分开,也许是我们学习这么课程的目的更加明确。
造型与空间并重很多时候学生会对造型和空间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
从广义设计的角度思考三维造型占有了空间以后,必然也会对空间(正负形)产生分割,空间(负型)也会随着造型产生变化。
造型与空间就行形与影的关系,一个产生变化,另一个随之变化。
但是从狭义的造型与空间的设计出发,在每个造型中,设计师都要考虑到立体造型的正负关系(造型美感与空间美感共生),使其融为一体。
就像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一定有一个富有空间美感的建筑外观,进入室内,也必然是一个结构合理的内部实用空间。
从建筑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思考,造型与空间都是共同产生、互相变化。
立体造型学习的由简至繁在整个课程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从造型简单的方式开始,逐步加大难度。
因为初学者往往会把最终的造型理解的很复杂,因为在最终结果体积不变的状况下,学生都会觉得越复杂越能弥补空间变化的匮乏。
其实空间变化的丰富并不是变化的数量、体块的细节数量决定的,真是使之产生丰富效果的是空间穿插的巧妙、整体空间的对比与细节的处理美感(体积感、空间感、视觉感)。
空间的丰富性往往不仅仅是复杂所造成的。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1 立体构成的定义1.2 立体构成的分类1.3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1.4 立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能2.1 观察与感知2.2 手工制作技巧2.3 模型制作与展示2.4 空间想象与创新第三章:几何立体构成3.1 立方体及其变形3.2 圆柱体及其变形3.3 球体及其变形3.4 几何立体的组合与分解第四章:有机立体构成4.1 生物形态的观察与分析4.2 有机形态的提炼与创意4.3 有机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展示4.4 有机立体构成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抽象立体构成5.1 抽象立体构成的概念与特点5.2 抽象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5.3 抽象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展示5.4 抽象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第六章: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艺6.1 立体构成常用材料的特点与运用6.2 立体构成基本工艺介绍6.3 材料的创新应用与环保意识6.4 工艺实践: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第七章:立体构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7.1 立体构成与雕塑艺术7.2 立体构成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7.3 立体构成与空间设计的关系7.4 案例分析:著名艺术家与立体构成的关联第八章:立体构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8.1 立体构成与产品设计的关系8.2 立体构成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应用8.3 立体构成在产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8.4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innovative 的立体产品第九章: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9.1 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的关系9.2 立体构成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9.3 立体构成在建筑形态设计中的应用9.4 案例分析:著名建筑与立体构成的关联第十章:立体构成的创意与实践10.1 立体构成的创新思维训练10.2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策划与实施10.3 立体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反思10.4 立体构成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立体构成,掌握基本元素的应用以及运用原则与方法进行创作。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课《立体构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立体构成作品示例、剪刀、胶水、彩色卡纸等。
学具: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物体,如盒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构成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运用。
3. 示范演示:教师展示如何运用基本元素创作立体作品,边演示边讲解步骤和技巧。
4.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示范,动手创作自己的立体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立体构成基本原理:点、线、面创作方法:观察、想象、动手七、作业设计1. 请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作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理解不够深入,创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篇一:立体构成教案】立体构成教师:杜晓坤第一课概述【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立体造型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的立体意识,为后几课学习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解、作品观摩和分析【教学内容】:立体构成的认知一、基本概念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
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
此前学习的平面构成是二维空间的构成,而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的构成,三维造型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外形。
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也大幅度的扩展了三维造型的表现领域。
三维造型具备一定的力学结构。
例如建筑立体造型的形态概括来说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种类型二、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各种形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形成的形态称为自然形态,自然形态可以说是一切形态的根源。
刚刚我们有提到立体造型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造型的表现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同一对象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形态。
比方说,当我们面对群山和大海时,会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近看则可以看到某种单个形态的面貌,甚至它的肌理,都会给你一定的美感;而剖视某些自然形态,更会发现很多奇妙有趣的造型。
自然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偶然形,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的石头。
一类是规律形,其形态虽然变化丰富,但是可以预测。
剖视鹦鹉螺,贝壳的螺旋轮廓线,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形成的对数螺旋线。
线叶茅膏菜卷曲的叶子、美洲变色蜥蜴的尾巴都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的螺旋。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形态,从中学习造型的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自然的巧妙带给人们很多启示。
例如:飞利浦公司借鉴鸟的躯体造型设计的摄像头、根据海星造型设计的壁灯、根据被切开的蜗牛壳的造型设计的旋转楼梯。
大自然利用各种现象,在有意识无意识当中提供给人类无限的经验,自然的形态令人向往。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立体构成授课对象:大学生课时安排:共1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起源、发展、基本原理和技法,掌握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立体构成进行设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起源与发展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3. 立体构成的技法与材料4. 立体构成的创作实践5. 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时)1. 介绍立体构成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2. 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解(5课时)1. 立体构成的起源与发展- 讲解立体构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和艺术家。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如形态、空间、质感、色彩等。
3. 立体构成的技法与材料- 介绍立体构成的常用技法,如叠加、分割、变形等。
- 介绍立体构成的材料,如木材、金属、塑料、纸张等。
三、实践操作(6课时)1. 立体构成的创作实践- 分组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立体构成技法。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如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立体构成应用于自己的设计中。
四、总结与评价(1课时)1. 对学生本次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展示优秀作品。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资源:1. 教材:《立体构成》2. 教学课件3. 立体构成作品图片4. 立体构成材料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体构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立体构成作品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
欣赏点
通过巧妙的几何形态组合,展现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作品二:《流动的光影》 作者:XXX
创作年代:XXXX年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材质
01
纸艺、LED灯
风格
02
光影立体构成
欣赏点
03
运用纸艺和光影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体验,探索了光与
影的交互关系。
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及点评
0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选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和组
织。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
03
的问题。
学生动手制作现场指导
2. 巡视与指导
1
2
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巡视各小组,关注学生的 制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
3
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鼓 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特性。
块材的切削与堆积
通过切削、雕刻等手法,将块材加 工成所需形状,并进行堆积、组合 。
空间与质感表现
利用块材的体积感、质感表现立体 形态的厚重、轻盈等感觉。
04 创意实践案例分 析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作品一:《空间之塔》 作者:XXX
创作年代:XXXX年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材质
金属、玻璃
风格
创意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二
《未来之翼》
实践目标
探索未来科技主题下的立体构 成表现。
实践步骤
确定科技主题;设计未来感强 烈的几何形态;运用透明材质 和光影效果;完成作品并展示 。
创新点
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展现 了立体构成的未来感和前瞻性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立体空间的认识,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和变化,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立体作品的过程。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称、平衡、对比、层次感等。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包括切割、堆积、弯曲、缠绕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包括建筑设计、雕塑创作、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和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说。
3. 实践法: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立体构成的样品或实例。
3. 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样品或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说。
4. 练习: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立体构成练习中的作品,包括创意性、技巧运用、设计完整性等。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建筑设计、雕塑展览等,增强对立体构成的直观理解。
2.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开展立体构成竞赛或展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八、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立体构成的参考书籍和杂志。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立体构成网站、视频教程等,丰富教学内容。
立体构成教案:三年级美术教案第14课详解
立体构成教案:三年级美术教案第14课详解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立体构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年级美术教案第14课就是一堂立体构成的课程,通过这一课,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更加熟悉立体构成的技巧以及创作方法。
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构成规律。
2)学会使用构成技巧(如卡通化、次元透视等)进行作品的创作,提高创作能力以及审美水平。
3)了解立体构成在现实中的应用(如建筑、雕塑等),掌握艺术作品与自然生活的关联,培养综合性素质。
2. 教学内容1)立体构成的概念及基本要素2)立体构成的构成规律3)立体构成的构成技巧4)立体构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教学方法通过示范、讲解、互动、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知立体构成在空间中的特点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实践中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4. 教学过程1)立体构成的概念及基本要素教师通过ppt呈现立体构成的概念及基本要素,让学生明确形体、色彩、明暗、质地等构成因素对立体构成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些实际事例进行介绍和讲解。
2)立体构成的构成规律通过说明构成规律为立体(空间)构成所必须的要素之一,引导学生认识到空间结构的重要性;再通过画面示例和学生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一些构成规律,如等分法、叠影法等。
3)立体构成的构成技巧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立体构成的构成技巧,如卡通化、次元透视等,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构成技巧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掌握利用不同的构成技巧进行创作的方法。
4)立体构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家居用品、建筑、车辆等实际物品的形态特征的解读和分析,在学生中建立立体构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立体构成在现实中的应用。
5. 课后作业1)绘制自己喜欢的物品,并利用所学的立体构成技巧进行构成创作。
2)了解并收集立体构成在家居装饰、建筑、雕塑中的应用,并写出感想。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标题:立体构成教案目标学生群体: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利用各种几何实体组合构成不同立体的技能。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立体构成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几何实体如何通过组合构成不同的立体。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几何实体模型(如立方体、圆柱体、正四面体等),纸张,彩色笔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3. 教学资源:包含立体构成相关例子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幅图像,其中包含不同的立体构成,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图像中的不同立体构成。
步骤二:引入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如面、棱和顶点的定义。
2. 展示不同几何实体的图像,并指出其中的面、棱和顶点。
步骤三:探索不同立体构成(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套几何实体模型。
2. 引导学生通过组合几何实体构成不同的立体,让他们动手实践。
3.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他们的构成过程和结果。
步骤四:学生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构成成功的立体进行展示。
2. 让学生依次陈述他们所用的几何实体和构成过程。
3. 整理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步骤五:拓展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些更复杂的立体构成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继续探索和解决。
2. 鼓励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他们的构成过程和答案。
步骤六:课堂讨论与反馈(10分钟)1.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构成策略和困难。
2. 汇总学生的共同困惑点,进行解答与反馈。
步骤七:课堂总结(5分钟)1. 复习课堂要点和学习收获。
2. 强调立体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拓展活动建议:1. 鼓励学生在家里或课后探索更多立体构成的实例。
2. 带领学生参观实际建筑或艺术展览,让他们观察和分析不同的立体构成。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
3.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层次与序列。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立体物体,感知立体构成的存在。
2.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构立体物体。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立体物体进行分析和解构,写成小论文。
2. 评估学生的论文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立体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切割、拼接、弯曲、缠绕等。
2. 介绍常用的工具和材料:刀具、胶水、电线、纸张等。
3.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2.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并进行演示。
3.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立体创作的技巧。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根据所学技巧和材料,进行一个小型的立体创作作品。
2. 评估学生的作品质量,包括技巧运用准确性、创意性和完成度等方面。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雕塑艺术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的方法和步骤。
3. 介绍一些成功的立体构成应用案例。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立体构成教案5
2、对比与调和的方式
3、对称与均衡
4、节奏与韵律
5、比例和尺度
教学目的
运用点、线、面、体等形态要素,可以设计出无限多的立体,而无限多的立体要素是可以解析的。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对形态要素的把握之外,还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是构成要素之间的视觉关系,学习次章节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
重点
难点
对比与调和的方式
教材
《立体构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编金剑平编著
参考书目
《立体构成》辛华泉主编
课后教学思考(包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教学效果等。)
应与教学计划相一致。如两周为同一教学内容,则写一次教案即可。
………………………………………………………………………………………………………………………………….
课程名称
课时分配
该堂课总课时:
教学对象
专业级班
讲授:课时
机动:课时
(注:机动授课时间包括课堂讨论,练习等)
任课教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幻灯片优秀构成作品欣赏为辅。
教学内容
构成要素的视觉关系
《立体构成》教案(推荐阅读)
《立体构成》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立体构成》教案《立体构成》教案1、课程名称:立体构成2、学时学分:72学时3、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4、指定教材胡介明主编《立体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教学参考书《立体构成》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新编《立体构成》邱松辽宁美术出版社6.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
7.教学手段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传统讲授。
8.考核方式课堂发言,平时作业,课堂参与,课堂表现,考勤要求。
9.学习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欣赏国内外构成作品,来体现构成思想和造型语言在现实设计中的运用,加强课题训练,培养学生造型的构思能力,立体感觉提高表现技巧。
10.辅导答疑:随堂答疑 11.本课程的其它要求上课时应关掉所有通讯工具;上课时不得讲话,不得低声耳语,不得迟到早退;上课时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发言、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重视当堂测试、课下作业、调研报告、市场调查、课程评论等方面的比率作用。
一、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1、本章教学时间:4学时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立体造型元素,按照构成的规律和法则去组合出不同的立体造型,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材料和空间的运用上展开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3.本章教学重点:从侧重技法训练转为培养立体感觉和表现技能并重,以提高视觉的感知能力。
从美学角度出发,将立体构成的知识融入设计案例。
4.本章教学难点: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理;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3. 立体构成的原理:空间、形态、材质。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生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2. 掌握点、线、面的特点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 点、线、面的运用和组合;3. 点、线、面在立体构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点、线、面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点、线、面的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原理;2. 掌握空间、形态、材质的特点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空间的定义和特点;2. 形态的定义和特点;3. 材质的定义和特点;4. 空间、形态、材质在立体构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空间、形态、材质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空间、形态、材质的定义和特点;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空间、形态、材质的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编制人:姜静章节名称绪论授课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及视频赏析教学教学目及要求目和要求:1.了解构成教育重要性2.了解形态及形式区别3.了解构成含义4.熟悉构成源流5.形态构成基础6.形态构成教育范围教学基本内容纲要了解构成教育重要性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百年变迁2)社会发展带来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3)构成教育所需科学领域了解形态及形式区别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及形式不同问:形状及形态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答:形状是平面,形态是立体。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
形态是通过自身运动变化或观者位置变化所形成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含义构成是只一定材料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创造性组合。
熟悉构成源流1)20世纪初苏联构成主义运动.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3)包豪斯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贡献(1)艺术及技术结合(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及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4)将学校教育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贡献之一)形态构成基础1)首先是分解过程,即将复杂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2)整合过程(依据一定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目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范围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章节名称形态研究授课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及制作作品教学目及要求目和要求:1.流派介绍2.了解构成教育内容3.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思维转换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流派介绍1)后期印象画派2)抽象和简化荷兰风格派3)立体派4)结构主义了解构成教育内容1)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思维转换2)对自然形态和经典图式抽象提取3)数理构成原理及运用4)情态构成原理及运用5)形态构成材料及技法6)形态构成功能要素7)形态构成结构及力象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思维转换1)绘制一个简单二维造型2)思考空间投影关系3)丰富空间造型变化4)从简单二维造型转化为三维复杂空间课题制作教学1)绘制石膏体结构图2)绘制手机多视图及结构图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构成教育内容;难点: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思维转换。
立体构成的美术教案
立体构成的美术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1 立体构成的定义1.2 立体构成的分类1.3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1.4 立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能训练2.1 观察与思考2.2 线条与形状2.3 空间与透视2.4 质感与量感第三章: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具3.1 常见立体构成材料的特点与用途3.2 立体构成工具的使用方法3.3 材料与工具的选择原则3.4 材料与工具的购买与保存第四章: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与步骤4.1 创意构思与设计4.2 制作草图与方案4.3 材料与工具的准备4.4 立体构成的制作步骤与技巧第五章:立体构成的应用与实践5.1 立体构成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5.2 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5.3 立体构成在建筑与环境艺术中的应用5.4 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六章:立体构成的形式与风格6.1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6.2 立体构成的传统风格与流派6.3 立体构成的现代风格与趋势6.4 立体构成的风格创新与实践第七章:立体构成的色彩与光影7.1 色彩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与运用7.2 色彩搭配的原则与技巧7.3 光影对立体构成的效果与影响7.4 光影处理的方法与实践第八章:立体构成的表现与表达8.1 立体构成的情感表现8.2 立体构成的寓意与象征8.3 立体构成的视觉传达与表现8.4 立体构成的个人风格与表达第九章:立体构成的评价与鉴赏9.1 立体构成的评价标准与方法9.2 立体构成的作品分析与评价9.3 立体构成的鉴赏技巧与修养9.4 立体构成的作品展示与交流第十章:立体构成的拓展与应用10.1 立体构成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10.2 立体构成与数字技术的结合10.3 立体构成在教育与培训中的应用10.4 立体构成的未来发展展望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体,这些元素在空间中的组合与布局是立体构成的基础,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构成的逻辑
4.制作立体构成的科学步骤
教学基本内 容纲要
从平面到立体
1)由平面投影想象立体
2)半立体的浮雕构成
3)设计可以切割掀起的平面图形
4)走向立体 制作半立体构成
1)浮雕构成
2)切割掀起的构成
3)综合半立体构成
构成的逻辑
1)确立主题或限定条件
2)获取题材
3)分析造型要素
4)将要素按数学规律作排列组合这样可以产生多种创造性设 想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 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 式取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 造型兀素(点、线、面、体、)
系 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 姜静
早节名称
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一一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冋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 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 间体验。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
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咼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5)将排列组合的结果视觉化为形体组合
6)从众多的形态方案中进行优选
7)对优选出来的方案作深入发展 课题制作
完成一个半立体浮雕和切割立体图形的纸面立体构成。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构成的逻辑 难点:构成的逻辑
作业布置
完成一个半立体浮雕和切割立体图形的纸面立体构成
课后小结
构成的逻辑是获得创造性方案的有效途径。
3)立体派
4)结构主义
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
1)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2)对自然形态和经典图式的抽象提取
3)数理构成的原理与运用
4)情态构成的原理与运用
5)形态构成的材料与技法
6)形态构成的功能要素
7)形态构成的结构与力象
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1)绘制一个简单的二维造型
2)思考空间投影关系
课后小结
学习立体形态的组成要素。
早节名称
构成的法则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制作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构成的法则介绍
2.审美法则的变迁
3.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基本内 容纲要
构成的法则介绍
1)自然秩序存在于形态构成的组织原则中
2)立构造型过程,把素材或材料,用形式的法则给以合理的组
形态研究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上机案例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形态构成要素
1.现实形态与虚拟形态
2.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
3.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
教学基本内 容纲要
形态构成要素
1)人的知觉和心理
2)形态本身固有感受
3)环境因素影响
现实形态与虚拟形态
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
1)积极形态是实际可以看到的物体
作业布置
无
课后小结
认识立体构成的目的,明确学习方向。
参考资料
《工业设计》影片
早节名称
形态研究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制作作品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流派的介绍
2.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
3.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教学基本内 容纲要
流派的介绍
1)后期印象画派
2)抽象和简化的荷兰风格派
织、安排,形成新的样式
3)形式法则是解释或创作美感的形式的依据
审美法则的变迁
1)“和谐”之美
2)“冲突”之美
3)“非理”之美
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1)“构成”的法则
a)对称与均衡
b)对比与调和
C)节奏与韵律
d)比例与尺寸
2)“解构”的法则 课堂作品教学
1)完成三个小泥塑,分别体现“和谐”、“冲突”、“非理”。
2)消极形态是被实体包围或实体的延伸 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
1)形态要素
a)形状
b)色彩
C)肌理
2)关系要素
1数量,2方位,3光线,4动静
3)纬度要素
点,线,面,体
课堂作品
1)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
2)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复合对象建模; 难点:形态构成要素。
作业布置
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 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
3)丰富空间造型变化
4)从简单二维造型转化为三维复杂空间 课题制作教学
1)绘制石膏体结构图
2)绘制手机多视图与结构图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构成教育的内容;
难点: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作业布置
1.绘制石膏体结构图
绘制手机多视图与结构图
课后小结
通过练习结构绘画,明确三维空间关系。
早节名称
2)完成有次序的纸张构成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难点:审美法则的变迁
作业布置
完成三个小泥塑,分别体现“和谐”、“冲突”、“非理”。 完成有次序的纸张构成
课后小结
通过构成的法则明确制作手法
早节名称
构成的逻辑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欣赏与上机案例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从平面到立体
早节名称
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通过课堂综合制作来实践。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上机案例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
2.明确构成逻辑的步骤
3.认识科学的创作流程重要性。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 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