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绍兴城市融入发展的思考

合集下载

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

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

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融入长三角。

以下是一些思考:
1. 加强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是加强各地之间的互联互通,包括交通、通讯等各方面。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促进本地区的融合。

2. 提高自身素质:随着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3. 关注政策变化:政策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及时了解各地政策的差异,掌握市场动态,抓住机遇。

4. 深入了解当地文化: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可以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增加社交圈。

5.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可以更加了解当地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展人脉。

以上是一些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思考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思考
D :0.m9 ii 1 10 Ol1 a /. , .( 4—90 2 1 .5 0 2 83 1 ¥ 1X.0 10 .0
[ 中图分 类号)F2 [ 1 7 文献标识码 )A
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是 《 国务院关 于进

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 的重要
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
收稿 日期 :2 l—O— o1 l 基金项 目I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 会科学研究资助项 目 ( 项目编号 i 9 j703 ) s 9o3 o o  ̄
作者简介 :杨凤华 ,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 院博士研究 生。研究方 向:区域经济,金融 管理 。

8 一
第5 ( 期 总第 21 ) 1期
较 优势 ,大力 提 升 长 三 角整 体 经 济 素 质 ,有 利 于
将长三角地 区打造成亚太 地区重要 的国际 门户、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 制造业 中心 ,从而
在更高层次上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同时 ,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环境 中,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深入推进 ,还有利 于长 三角各地联手应对各种危机与挑 战,有利 于增强 中国区域经济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意义 ,找出其主要制约因素,并提 出相应 的对策
思路十分必要。
展的指导意见》 ( 国发 [08 O 2o]3 号) ( 以下简称
《 指导意见》 )的总体要求 之一。长三角一体化是

1 长三角区域经济 一体化 深化发展 的重要
意义
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国内各 项改革深入推进 的新形势下 ,按照 国家战略的总 体要求 ,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引言概述: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我们参加了一场座谈会,与各界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这次座谈会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和现状,并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和意义1.1 经济发展的需求: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实力相对均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整合资源,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1.2 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紧密相连,交通便利,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更加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1.3 政策支持的推动:中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2.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挑战与问题2.1 城市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不一,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解决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确保各城市共同发展。

2.2 行政体制不一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行政体制的不一致造成了一体化进程中的管理和协调问题。

2.3 资源整合难度:长三角地区资源的整合需要克服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分歧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2.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3.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3.1 加强政策协调: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

3.2 建立交通网络: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便捷性,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3.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的优化布局,形成互补和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3.4 加强人才交流: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共享,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5 加强环境保护: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加强环境保护,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绍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绍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绍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绍兴市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绍兴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绍兴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绍兴经济的现状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势头。

近年来,绍兴市实施多项政策举措,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绍兴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技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绍兴的产业结构,还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其次,绍兴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经济从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绍兴的发展还受益于其良好的经济环境。

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之一,绍兴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资源禀赋。

绍兴市作为沿海城市,拥有众多的港口和物流基础设施,使得外贸出口和对外合作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此外,绍兴还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吸引力。

城市的发展壮大为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未来,绍兴的发展将面临一些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转型压力的增大,绍兴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绍兴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将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此外,绍兴还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好美丽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为了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绍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员,绍兴可以通过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

例如,绍兴可以发挥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与上海的金融业和杭州的科技业进行紧密的合作,推动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轴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华东地区以及全国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更加强劲的态势。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同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三省市之间的产业关系比较单一,往往出现相同产业在不同的城市内重复建设的现象。

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实质上就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省市之间的经济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在实现三省市的共同发展的同时,破解三省市之间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以上海为例,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上海在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等产业领域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形成了合作机制,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接,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

不仅提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绩效。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三省市之间的区域互联互通,形成合理的交通网络,更好的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人口资源配置。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还包括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

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上海已经建设起了全球最大的港口集聚区——洋山港区和全球最大的人工岛——浦东新区,提高了上海港口和航空的运输能力;江苏、浙江也在积极建设高铁、地铁等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地区交通状况,加快区域互联互通速度。

三、拓宽有效市场,实现市场化机制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长三角地区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市场,而且还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好的地理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包括安徽地区)共同推进经济一体化、产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著称。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深有感触,下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引全球优质资源,推动区域合作与共赢。

在全球化经济格局下,长三角地区更加重视与境外经济主体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调了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优质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聚集优势。

在推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城市群聚区,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地区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美丽长三角。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坚信长三角地区将在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整合,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仅是长三角三省市的发展,更是全国的繁荣与发展。

希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沪浙皖苏四省市围绕上海,以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人文一体化为核心,通过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

以下是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产业协同,实现高效发展。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拥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效发展。

例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省市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创新高地。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各地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但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可以实现更紧密的区域互联互通,促进经济一体化。

例如,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的建设和改造,使得各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加速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

这种互联互通的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加强生态修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四、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感情认同。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通过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认同,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推动力。

例如,开展文化节庆活动、艺术交流和大学生互访等形式,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增进友谊和合作意愿。

这种人文交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地区内的共同发展,也为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文化力量。

综上所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产业协同、优化交通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和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增进感情认同的目标。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

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

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

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

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

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

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

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引言概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此主题的座谈会。

通过与各界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深入交流,我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座谈会的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1.1 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规划和政策,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这可以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方式实现。

1.2 优化产业布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这可以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1.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这可以通过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1 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交通运输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能力。

这可以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缩短城市间的距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动。

2.2 完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供应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

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完善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应体系。

这可以通过建设更多的能源基地、加强能源互联互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3 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构成的长三角区域,以占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由城市化、高铁、互联网等因素促发的同城化、流动性,迫使三省一市主动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共建跨省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大都市圈”,这是全球巨型城市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

在2018年11月5日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三角一体化被宣布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借此机会全面树立跨界理念,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区域治理新格局,构筑跨界融合共享的大都市圈,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金钥匙。

一、大都市圈经济:中国“行政区经济”演化升级的新经济形态在我国,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与相对落后的区域交通体系和社会联络方式相适应,中国的区域经济呈现独特的“行政区经济”格局(20世纪90年代由刘君德教授提出),显著特征就是政府承担区域经济的利益主体、政府对微观经济具有显著的干预或控制、行政区边界对要素自由流动及共同市场的形成具有刚性约束。

封闭的“省区经济”、“市域经济”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和常态。

实践表明,作为特殊时期的行政区经济,它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竞争活力、创造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也不可否认,它带来了资源过度集聚于高等级行政中心城市、横向行政割据加剧、跨省市交界地区相对贫困落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格局。

全球化发展表明,尽管行政边界具有政治控制功能,但在商贸业跨边界发展的内在需求前面,地缘政治地理必然让位于跨界互联互通的功能性地理,特别是在区域交通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巨变的时候,在超大城市地区,将会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经济功能区,例如,当今的全球经济竞争主要在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为核心的几大巨型城市区域之间展开。

绍兴发展前景

绍兴发展前景

绍兴发展前景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长三角经济区,是浙江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绍兴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绍兴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腹地,与上海、杭州、宁波等一线城市毗邻,交通便利,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此外,绍兴还靠近杭州湾大桥,连接沪杭甬高速公路,便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优势使得绍兴成为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首选目的地。

其次,绍兴拥有丰富的经济发展资源。

绍兴自古就是水乡鱼米之乡,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和渔业资源。

绍兴特产的酒类、蚕丝等农副产品广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此外,绍兴还是中国最大的丝绸市场之一,拥有大量的丝绸企业和丝绸产业集群。

绍兴还以纺织、化纤、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再次,绍兴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推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绍兴在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者进驻绍兴。

绍兴还设立了一批创业孵化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为创业者和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绍兴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绍兴市城市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良好。

绍兴市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建设。

绍兴的大运河景区、鲁迅故里等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绍兴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了产业结构,改善了城市环境。

综上所述,绍兴市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丰富的经济资源、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以及良好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绍兴必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富强的明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一记“冲锋号”响,长三角一市三省为之同频振动。

今天上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在浙江湖州隆重举行,与此同时,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江苏段建设动员会在上海、江苏同步举行,一起开工的,还有安徽扬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枢纽工程。

这是沪苏浙皖首次联合举行重大项目开工活动,而它也为长三角地区最重量级的“一期一会”打响了头炮。

今天上午,2020年度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湖州拉开大幕。

从青弋江畔到太湖之滨,过去的一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太多值得记录。

过去的一年,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一年。

一年来,无论是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还是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长三角区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持续放大。

路通才能事通。

上海牵头推进打通断头路专项行动,第一批推进的17条省际断头路中,2条已通车,1条已贯通,其余14条均已开工。

今年4月,《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包括沪苏湖铁路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已紧锣密鼓地推进,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创新协同方面,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搭建,整合了一市三省2400多家机构的3万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60亿元。

长三角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一市三省的科技信息和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减轻成本负担。

与此同时,“长三角人”的获得感也在不断加码。

长三角在全国率先探索区域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已覆盖长三角41个地级市,累计结算逾102万人次。

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推进跨省身份认证、电子证照共享,一市三省实现企业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等7类高频证照扫码亮证。

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过去的半年里,以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为战略定位的“青吴嘉”,正越来越紧密地“抱团”发展,紧扣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核心使命,全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近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一体化发展,交通是基础。

要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交通为纽带,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在这方面,三省一市毗邻区是重点,要做好省市间交通互联的共同规划,协调施工期,打通断头路。

不久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合作备忘录,提升长三角交通运输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

随着交通一体化各项举措的落实,将更好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就业等协同发展,让“近邻,,变,,紧邻”o 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关键。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产业协同和互补,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集群。

积极促进各个城市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效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格局。

特别是在高科技、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推动先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一体化发展,创新是动力。

长三角高校和大院大所集中。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一体化发展,绿色是底色。

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还需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座谈会。

会议集结了来自长三角各地的各行各业的人才,针对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通过与会人士的互动和分享,我深刻认识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挑战,也领悟到了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下是我对座谈会的心得体会。

首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跨地域合作的必然选择。

座谈会中,与会者一致认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潜力,但也普遍意识到每个城市单打独斗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长三角三个省份的资源互补性强,比如上海的金融业、浙江的制造业以及江苏的服务业,各自有着独特的优势。

如果能够通过一体化的方式加强协作,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强势,将会为整个区域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仅是各地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共同努力,打破地域壁垒,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

其次,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交通拥堵、资源流动不畅成为了影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座谈会中,与会者一致认为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交通效率,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同时,还需要建立统一的市场环境和制度规范,提高企业间的互操作性和信息流通性,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深化金融合作。

长三角地区拥有着全国最为发达的金融体系,如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浙江的股权市场、江苏的金融创新等。

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化金融合作,加强金融资本的流动和资源配置。

通过共享金融服务,实现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流动,可以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和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合作,构建安全稳健的金融体系,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可靠的金融支持。

绍兴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绍兴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绍兴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绍兴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绍兴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绍兴经济发展的现状。

绍兴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

传统的特色产业如纺织、丝绸和茶叶等在绍兴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近年来,绍兴经济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除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如电子商务、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绍兴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就业增长和经济创新。

绍兴的经济发展还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部分,绍兴处于上海、杭州和宁波之间的黄金地带,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这使得绍兴成为了许多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的投资热点,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绍兴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传统产业仍然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和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再突出,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

此外,资源环境压力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绍兴地区的资源相对有限,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

考虑到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展望绍兴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绍兴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通过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绍兴将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智能化改进,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迈进。

其次,绍兴将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绍兴将抓住新机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绍兴将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和政策支持,绍兴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努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

总结起来,绍兴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绍兴将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更加可持续的成就。

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绍兴将在未来迈向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经济模式。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我深受启发和鼓舞。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

座谈会重申了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了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潜力和发展优势。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和发展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其次,座谈会强调了创新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不仅仅指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座谈会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一体化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要注重协同创新、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这一方面让我认识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合作,而是要全方位、多领域的推进。

另一方面,也让我认识到,要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需要牺牲一己之利,为整体利益考虑。

最后,座谈会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党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导作用。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和国家的一切决策部署。

总之,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使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让我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我将在自己的工作中,积极贯彻座谈会精神,努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我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沪浙皖苏区域的协同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互补、推进市场一体化等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政策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我了解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注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创新引领力度,推动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要注重绿色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此外,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

同时,还要加大市场一体化力度,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市场准入和营商环境。

通过座谈会,我深刻认识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通过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在座谈会中,我还了解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各方的合作。

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的实施。

各方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有利于
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参与和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将所了解的相关政策和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融入”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

在“融入”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

http ://“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5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郑重宣布。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正加速向更高质量一体化迈进,给江苏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前不久,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州调研时强调,要更加积极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

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旨在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区域一体化只是手段,高质量发展才是目的。

江苏始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

通过积极主动接受上海辐射,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实践,有助于江苏实现自身更大发展,更加有力地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更好地担负起“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责任使命。

为此,我们必须强化机遇意识,深刻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中,扛起江苏责任、拿出江苏作为、作出江苏贡献。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江苏的“融入”必须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宏大的格局,要积极主动发力、扬长补短发力、协同兄弟省市发力,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中发挥更大作用。

特别是要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更加积极地与浙江共同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信息技术和产业等方面合作;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前提下,与安徽发挥两省产业互补的优势,共建产业链、共享创新链,实现产业更优布局、资源配置更高效率。

抓机遇用机遇,不能坐而论道、光喊口号,必须起而寻策、立做立行,把自己能做的事更加积极有效地做起来、做到位。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把国家战略普遍性要求与江苏发展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务实找准用好战略机遇的发力点。

要率先谋划,做好长三角示范区规划建设工作,搭建示范载体、平台,形成示范样板;要率先突破,务实推进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放大扬子江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整体优势,提高南京首位度,支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使得有条件的区域联起来,率先构建省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参加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让我深刻认识到长三角一体化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体化将有助于整合各地区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和政策衔接,可以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推动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另外,长三角一体化将提升整体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一体化将有助于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更强的综合竞争力,提升长三角地区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在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就长三角一体化的路径、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形成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同时,座谈会也为各地区之间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强了沟通与协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地区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希望通过座谈会的交流与分享,能够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以上海为核心,与浙江、江苏形成紧密合作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

这一战略的目标是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长三角一体化为这一地区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机遇。

根据统计数据,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GDP已超过法国、英国和韩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一体化将加强区域间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集群化。

这将大大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和人才流动,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为区域间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体化将促进城市间的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发展潜力。

这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进入该区域,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长三角一体化还为区域间的人才流动带来了新机遇。

一体化将促进人员的跨地区流动和交流,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壁垒,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人才流动将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创新,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

然而,长三角一体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区域间发展差异的挑战。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一体化需要解决这些差异,促进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协同发展,以确保区域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还需要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也是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一体化需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长三角一体化还需要解决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和管理的挑战。

一体化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和统筹,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解决政策衔接、资源共享等问题,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 新 绍兴 城 市规 划发 展 理 念 , 新 城 市发 展 的 区位 定 位 和 发 展 战 略 是 十 分 必 要 的 。 更
【 关键词 】 兴; 三角; 绍 长 区域经济一体化 ; 规划
当今 世 界 经 济 全 球 化 步 伐 越 来 越 快 ,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趋 势 越 来 越 区
在 长 三 角 区 域 中 , 海 是 长 三 角 经 济 实 力 最 强 的 城 市 、 济 扩 散 上 经
明显 . 呈 现 出 经 济 区 域 重 于 行 政 区 域 、 一 竞 争 走 向 和 谐 共 生 的趋 的 中 心 、 业 布 局 的 中 心 。 绕 着 上 海 经 济 增 长 极 , 以 说 , 他 1 并 单 产 围 可 其 5个 势 。 三 角 地 区 是 我 国 最 发 达 的地 区 之一 . 地 区经 济 基 础 雄 厚 、 长 该 区位 城 市 则 基 本 处 于 一 个 层 级 中 。 兴 在 长 三 角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中 要 达 到 绍
1 绍 兴城 市 发 展 的 大 环 境
能 被 边 缘 化 为杭 州 或 宁 波 的副 城 或 是 一 个 功 能 区 。 因 此 , 兴 应 立 足 绍 于 自身优 势 , 现 错 位 发 展 。一 方 面 必 须 克 服 体 制 障 碍 , 大 城 市 规 实 扩 11 融 人 长 二 角 、 轨 大 上 海 是 长 三 角 城 市 的 共 同 愿 景 . 接 强 加 另 长 三角 1 6个 城 市 的 核 心 城 市 是 上 海 市 , 围绕 上 海 市 展 开 运 作 的 模 , 化 中心 城 市 功 能 , 快 建 成 大 城 市 , 一 方 面 应 充 分 利 用 优 势 实 这 也 分别 是 第 二 层 次 的 南 京 市 和 杭 州 市 , 三 层 次 和 第 四层 次 则 分别 为 苏 现 城 市 的 特 色 发 展 , 是 绍 兴 的正 确 选 择 , 是 唯 一 选 择 。 第 . 合 州 、 锡 、 州 、 波 、 通 、 州 、 江 、 兴 、 州 和 嘉 兴 。 上 海 为 龙 23 着 眼 于 同 城 效 应 , 作 共 赢 无 常 宁 南 扬 镇 绍 湖 以 转 变 理 念 , 整 思 路 . 动 融 入 三 大 都 市 经 济 圈 , 变 长期 以 来 形 调 主 改 头 的长 三 角 已成 为 中 国最 发 达 的 都 市 经 济 圈 , 三 角 区域 发 展 战 略 已 长 确 上 升 为 国家 战 略 。 许 多 各 个 层 级 所 在城 市 在 城 市 发 展 战 略 中 , 不 约 成 的 行 政 地 域 观 , 立 符 合 时 代 发 展 要 求 的 经 济 地 域 观 。 把绍 兴 城 市 都 根 而 同将 接 轨 大 ¨ 海 作 为 其 A身 发 展 的 基 本 点 和 直 接 目标 。 是 长 三 角 的功 能 定 位 、结 构 调 整 放 到 整 个 都 市 圈 乃 至 更 大 的 范 围予 以 考 虑 , f : 这 区域 城 市 群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现 实 选 择 和 必 然 要求 。 动 接 轨 、 人 发 展 , 据 自身 要 素 禀 赋 .集 中 力 量 发 展 有 比较 优 势 的 主导 产 业 和 特 色 经 济 。 主 融 确 区域 互 补 就 是 要 乘 上 海 之 船 宜 出 海 , 上 海 之 梯 利登 高 , 上海 之 力求 发 展 绍 转 变 以我 为 中 心 的 狭 隘 的 小农 经 济 观 . 立 以 市 场 为 中 心 、 攀 借 的 现 代 经 济 观 。 城 市 作 为 区 域 一 员 , 极 参 与 圈 域 分 工 与 合 作 , 重 把 积 注 兴的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吸纳外部资源要素 . 多赢格局中求得较快发展。 在 1 . 区 域 大 交 通 的 变化 将 革新 城 市群 的 空 间结 构 2 区 域 一 体 化 首 先 是交 通 的一 体 化 。 长 三角 区 域 即 将 实 现 “ 小 时 三 交 通 圈 ” 长 三 角 都 市圈 内 中 心 城 市 “ 小 时 互 通 ” 县 及 县 级 以 上 城 , 三 , 市 、o万 人 口以 上 城 镇 、 要 运 输 枢 纽 和 旅 游 景 点 , 部 纳 入 2 1 重 全 0分 钟 31 加快 绍 兴 大城 市建 没 , 建 区域 竞 争 新 高地 . 构 高 速公 路 网 范 同 。上 海 与长 三 角 以外 周 边 地 区实 现 “ 小 时 沟 通 ”形 五 . 做 强 做 大 中心 城 市 , 提 升 区 域 综 合 竞 争 力 十 分 重 要 , 绍 兴 来 对 对 成 以 上 海 为 中心 、 盖 长 江 三 角 洲 的 “ 日交 通 圈 ” 高速 公 路 、 铁 、 说 尤 其 关 键 , 须 齐 心 协 力 加 快 大 城 市 建 设 , 实 增 强 中 心 城 市 的集 覆 半 。 高 必 切 水 运 、 空 等 交 通 方 式 的 不 断 更 新 和 完 善 , 不 断 推 进 城 际 间要 素 加 聚和 辐 射 能 力 。首 先 要 进 一 步强 化 建 设 一 个 大 城 市 的 理 念 , 兴 要 在 航 将 绍 速 流 动 , 有 可 能 带 来 长 三 角 城 市 功 能 的 重 新 洗 牌 , 新 城 市 群 的 空 长 三 角 、 省 保 持 自己 的 发 展 地 位 , 须 加 快 建 成 具 有 较 强 竞 争 力 的 极 革 全 必 问 结 构 。对 于绍 兴 , 甬城 际 铁 路 建 设 和 绍 嘉 通 道 建 设 以 及 规 划 的 杭 大城 市 。 顺 应 趋 势 、 挥 优 势 、 善 功 能 、 位 发 展 , 清 未 来 功 能 定 杭 发 完 错 理 甬 高速 铁 路 等 都 将 进 一 步 加 强 城 际 问 交 通 联 系 , 绍 北 城 镇 密 集 区 参 位 . 对 引 领 大 城 市 快 速 发 展 、 高 城 市 区域 竞 争 力 具 有 重 大 战 略 意 为 这 提 与 区域 一 体 化 带 来 新 的机 遇 义 : 次 要 针 对 绍 兴 中 心城 市 组 团个 体 强 化 、 心 弱 化 , 市 集 聚 度 、 其 中 城 向心 力 不 足 的 现 状 , 快 推 进 大 城 市 各 组 团融 合 发 展 , 强 组 团 之 间 加 加 绍兴市地处长 三角南翼 , 与上 海 、 州 、 波 大 城 市 地 域 相 连 , 杭 宁 文 的轴 向连 接 , 动 柯 桥 组 团 的 东 连 、 江 组 团 的北 进 和 越 城 组 团 的 北 推 袍 化 相 通 , 济 联 系 和 人 员 往 来 密 切 , 补性 强 且合 作 潜力 巨 大 。 经 互 随着 区 拓 西 接 。 三要 尽 快启 动新 城 建 设 , 第 实现 大城 市 的协 调 整 合 发 展 。 兴 绍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进 程 的 加 速 , 兴 既 面 』 “ 右 逢 源 , 树 底 下 好 乘 城 市 北 进 和 跳 出 古 城 建 新 城 是 一 个 大 趋 势 。 规 划 建 设 镜 湖 新 区 , 好 绍 临着 左 大 更 凉” 的历 史 机 遇 , 面 临着 “ 右 夹 击 . 树 底 下 不 长 草 ” 严 峻 挑 战 。 地 带 动 中 心 城 市 各 组 团 发 展 。 度 减 轻 老 城 区 超 负 荷 的 承 载 , 到 “ 又 左 大 的 适 达 保 如 未来 南 环杭 州 湾地 区产 业 带 的新 产 业发 展 潜 力 大 . 别 是 宁 波 的 临 护 古 城 、 合 柯 桥 、 升 袍 江 ” 目 的 , 现 绍 兴 中心 城 市 的 整 体 协 调 特 联 提 的 实 港 工 业 规 模 大 , 涉及 到 的 产 业 链 长 . 绍 兴 的 城 市 区域 产 业 有 较 强 发展 。 划 建 设 滨 海 新 城 。 化 重 构 绍 兴 都 市 区结 构 。 绍 大 通 道建 设 所 对 规 优 嘉 的 带 动 能力 ; 州 的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的潜 力 大 , 长远 发 展 角 度 看 州 使 滨 海 新 城 成 为 区域 性 的 交 通 门 户 , 为绍 兴 乃 至 浙 江 省 接 轨 上海 的 杭 从 杭 成
科技信息
0规划与设计 O
S IN E&T C O O F MA I N CE C E HN L GYI OR T O 化中绍兴 城市融入发展 的思考
( 兴 市规 划局 绍
【 摘
赵 蕾 浙 江 绍兴
32 0 ) 1 0 0
要】 当前 , 三 角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趋 势 越 来 越 明 显 , 兴 城 市发 展 应 加 快 参 与 融 入 长 三 角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发 展 步 伐 。 因此 , 时 的 长 绍 适
到 引 导 作 用 。 此 , 时 的创 新 绍 兴 城 市 规 划 发 展 理 念 , 新 城 市 发 展 合 服 务 功 能 等 还 不 完 善 , 其 是 作 为 发 展 极 的 创 新 功 能 和 资 本 、 术 因 适 更 尤 技
的 区 位 定 位 和 发展 战 略是 十分 必 要 的 。 流 动 的集 散 功 能更 是 缺 乏 。最 重要 的 是 , 兴 位 于 杭 州 — — 宁 波 城 镇 绍 密 集 带 的 中 枢 , 果 形 不 成 相 当 规 模 和 较 具 实 力 的 中心 城 市 , 有 可 如 极
条 件 独 特 、 展 势 头 良好 、 外 开 放 不 断 扩 大 , 一 切 都 为 作 为 长 三 角 融 入 发 展 的 总体 目标 . 发 对 这 首先 应 实 现 与 上海 全 方 位 接 轨 。通 过 大 力 加 强 都 市 经 济 圈 城 市之 一 的绍 兴 带 来 了极 好 的机 遇 , 对 绍 兴 的 发 展 构 成 交 通 轨 道 、 础 设施 和 城 市建 设 , 也 基 打通 与 E海 交 流 互 动 的通 道 , 载上 承
了 严 峻 的 挑 战 。 因此 . 兴 应 加 快 参 与 融 入 长 三 角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海 资 源 、 绍 市场 等 更 多 的 发展 要 素 。 发 展 步 伐 。 划 是 龙 头 , 是 人 们 对 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期 望 。 市 规 划 22 立 足 于优 势 互补 、 位 发 展 规 这 城 . 错 绍 兴 作 为 长 三 角 区 域 经 济 第 三 级 增 长极 , 素 积 聚 、 织 管理 、 要 组 综 作 为 城 市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建 制之 一 . 接在 社 会 、 济 、 治 领 域 中起 直 经 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