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参考Word)

合集下载

收入分配改革及措施

收入分配改革及措施

收入分配改革及措施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在剖析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未来我国改革的思路及原则,给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对策。

关键词: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二次分配一、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1.贫富分化十分严重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数据表明,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目前的接近1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22年的3.13:1。

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

2.既得利益群体阻挠改革进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难产,最大原因在于它牵涉到了各种利益的博弈。

而在这些利益群体中,收入分配改革利剑所指的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业、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利益群体这三大公认既得利益群体拥有着巨大的政治活动能量和社会影响力,他们阻挠改革的推进,扭曲公共政策的公平和公正。

3.分配不公危及国家发展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处于900至11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的中端。

这表明中国已经到了必须直面和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阶段。

事实上,收入分配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层平飞状态。

二、未来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和原则1.基本思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两个根本性方向,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完善市场,转型政府,促进参与,补低、拓中、调高”为基本思路,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提高人力资本参与率;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众多领域的转型,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党中央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多次在重大会议上讨论、完善或重申相关内容。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游走于效率与公平天枰的两端,致力于找寻最佳均衡点。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步运行的秩序,如何让经济社会成果的分配更好地体现公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站在国家治理的新转折点上,有必要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把握规律、提炼经验、应对困境,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及运行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1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践进程1.1 修正时期: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在国家的计划指导下,我国的收入分配遵循平均主义的原则进行所谓的“按劳分配”,劳动的质量不计入计酬标准,这种分配制度严重挫伤了个人积极性,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早期的收入分配制度进入修正期。

“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成为各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部分地区主动探索调动生产积极性的良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因此得到发展。

1.2 改革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得益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提炼,商品经济变革由此开始进入探索时期。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倡导将企业的红利适当惠及到职工的薪资待遇,薪酬的分配要依据职工种类、熟练程度、复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拉开档次,促使职工付出与获得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职工的均衡心理。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原则。

由此,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

1.3 改革突破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5年之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被推向了新的顶端。

结合我国改革进程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docx

结合我国改革进程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docx

结合我国改革进程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这种经济制度的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与这一基本国情相适应,我们国家必然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在我国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制度的改革上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农村和城市两个阶段不断推进,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

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根据党的方针战略,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的功能性分配方面看,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

特别是近几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一个较为迅速的下降过程,由此导致在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方面,我们又或多或少向改革初期的原点回归。

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

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

再次分配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一、概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格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四阶段是近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分配结果的监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劳动力供需不平衡、行业垄断、个人禀赋差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等。

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研究背景与意义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基尼系数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上,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谈谈你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谈谈你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谈谈你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城乡之间、东西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实例,出现在统计数据里,呈现在日常生活中。

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此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

所谓按劳分配,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借要素所有权,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制度。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中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

二、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一)差距拉大,贫富分化。

我国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城乡之间、东西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差距在不断地拉大。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9,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二)财产集中度越来越强,居民家庭财产差别越来越大。

在中国的行业之中,房地产、矿产、证券行业成为暴力行业,财产越来越集中到了少数富人的手中。

(三)收入结构不合理。

虽然,社会财富集中到了房地产、矿产、证券这种暴利行业之中,但是我国的收入结构却呈现出了一种“倒丁字型”——高收入到中等收入阶层的分布形成一条竖线,而低收入阶层下面是一条长横线。

(四)收入分配不规范。

1.工资支付不规范,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

2.工资提取不规范,实行工效挂钩企业的计划外,基数外提取工资的现象较普遍。

3.部分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超过工资总额4%的标准进入,变相提高收入。

4.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务消费”随意性太强,缺乏合理有度的约束。

5.整体收入结构仍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①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第一阶段:开放初期的试点阶段(1978年-1992年)在开放初期,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旨在探索新的收入分配方式。

1979年,我国推出了“责任田”试点,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劳动量获取相应的收入,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增加。

1984年,我国进行了城市企业的“形势与任务调查”,揭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下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为后续的企业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1992年-2005年)1992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经济体制工作会议,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农村集体经济适度扩大,农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进一步巩固了农民的经营权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97年,我国出台了《国有企业工资制度试点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方向,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经营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的。

第三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今)2005年,中共中央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了重要讨论,并提出了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其中包括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注重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2024年,我国再次进行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纳入家庭收入,并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保障,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此外,近年来,我国还加大了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力度,增加了高收入人群的税负。

同时,通过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

综上所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经历了试点、全面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三个阶段。

在中,我国着重解决了农民和职工的收入问题,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缩小了收入差距,不断朝着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迈进。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
以下属于初次分配: ① 人们的劳动收入(如工资、奖金、津贴); ② 财产性收入(如存款利息、房屋租金、股票分红); ③ 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如个人经营收入)。
(6)在再分配方面(主体:政府)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
1.浙江共同富 裕示范区建设 提供了哪些可 借鉴的做法? 2.总结完善个 人收入分配, 实现共同富裕 的措施。
材料分析
做法: ➢ 部署三个“一号工程”,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扩中:①农民工在多方面
享受与普通市民同等待遇、 权利和机会;②完善技术 工人按技术要素分配的分 配方式;③以立法的方式 强化技高者多得的导向; ➢ 提低:①建设“共富工 坊”,吸纳农民就业增收; ②推出共富工坊保,解除 其后顾之忧; ➢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 次分配齐发力。
(5)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必要性: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不能按需分配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谋实生行手按段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不能平均分配
干与上不工干人一喊个人样 下地人等人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活人看人
对点练习
按劳分配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做大蛋糕很重要,分好蛋糕更考验中国的智慧。为了让一
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
的是 ①个体商户李华经营小卖部获得的盈利收入
D
②民营企业员工小谢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_皮小卉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_皮小卉

62 CHINA-TODAY FORUM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皮小卉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山东 济宁 272000【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既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有效激励和保障。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收入分配领域也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出发,深入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域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 问题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是构成一个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一,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是从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入手的。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任务目标,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性和目标急迫性,推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亟需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内的政策保障力度。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举措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生产要素分工的客观现象,应当予以保护和鼓励,我们所要警惕和治理的是,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当扩大。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国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解放生产力,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但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完善,收入分配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使得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所以,进行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已成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一、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一)城乡居民的政策、机遇存在差异。

第一、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比较少,决定了不能采用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技术,否则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从而制约生产力水平提高。

第二,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相对不足,而农民缺乏科学研究能力,造成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

第三,在转移支付方面,长期以来虽然国家每年都对农村进行一定补贴,但城市和农村之间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住房、取暖、医疗、保健、通信和交通等。

而且随着物价的上涨,人们又面临新的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不仅不能缩小,反而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及其局限性。

市场经济虽然带来了效率大幅度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国市场经济非常不完善。

第一,市场经济中企业投资初期主要是投入增加内需,经济表现良好,投资后期则主要是积累和产出,导致需求下降,利润上升,使贫富差距加大。

第二,市场行为中,有许多生产、销售、消费都是对整个社会有着复杂影响的行为,不仅仅是生产、交易、参与者的事情,也关系到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

比如,环境污染。

(三)各地区资源、条件存在差异。

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劣、交通、人口素质、基础设施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历史的因素、人口素质及原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差别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收入差距过大。

(四)人力资源分配不平衡。

近年来,下岗工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许多毕业的大学生也加入到失业队伍中,给就业问题增添了许多压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助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助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助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王国军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倩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博士54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加快促进消费升级。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增大将负向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进而降低经济增速。

当前我国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差距比较明显,仍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上述效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滞。

尽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取得一系列耀眼成果,包括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收入差距缩小等。

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仍较大且出现扩大趋势、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致社会不公现象加剧和代际收入流动性不断降低等问题依旧十分突出。

需基于收入分配制度新问题,调整制度改革方案、加快改革进程,缓解我国消费困境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赖以调节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政策工具。

本文首先从全局视角出发,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趋势进行总结,确立收入差距调节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方向。

其次,多角度讨论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围绕“如何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差距调节机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演进中的“发展”与“公平”回顾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不难发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与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协调进行。

收入分配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中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是核心规律。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表现为单一的“按劳分配”,同时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特征,其他类型生产要素不参与收入分配。

受平均主义思想和分配制度影响,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增速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加深,“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共存”的基本收入分配制度逐步确立并完善。

与此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潜力得到了极大地释放。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调整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调整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调整正文: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普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但同时也存在几个问题:收入分配不公,财富差距加大,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低,较高收入人群收入占比较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于:1. 维护社会公平和谐。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较大的阶级差距,若不加以改变,将会导致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加剧,导致社会不公平以及社会稳定性下降。

2. 促进消费扩大,带动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逐渐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够协助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3. 鼓励创新创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在于以创新创业驱动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催生出更多的创业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二、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是指政府调整收入分配的结构,使得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和合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1. 劳动报酬调整。

政府应该合理规范劳动报酬的比例,确保高管和专业人士的收入不会过高,避免普通工人的收入过低,影响其创造积极性。

2. 收入分配方式调整。

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对社会公共福利的支持,增加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薪酬制度。

这样可以以各种方式调整收入的分配,带来更加公平有序的收入分配。

3. 财产税调整。

通过设立专门的财产税,可以对富人和企业的财富进行适当税收,从而达到可以平衡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的目的,缓解贫富差距。

三、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是指调整对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和依据。

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是建立在对收入分配机制的现状和问题深度分析的基础上的。

有一个较为公平、各方满意的收入分配机制是社会谐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直以来,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进行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在我国,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深入进行,我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尤为突出。

一方面,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另一方面,职业收入差距也相当大,一些高技术人才和企业精英的收入远超过普通劳动者。

因此,对于收入分配制度的,需要站在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角度进行考量。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可以通过推行一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电商等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他们分享到发展成果。

其次,要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减小贫富差距。

可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同时,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获得能力,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他们能够基本维持生活。

此外,还要加强对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根据不同行业和岗位的风险和贡献,确保收入的合理分配。

在实施收入分配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合法合规,保障各方利益的平衡。

要通过政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可持续性。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减少非法收入和贪腐现象的发生。

此外,还要注重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加强教育普及,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注重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其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加强与国际接轨,借鉴各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

可以通过与国际组织和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了解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径。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类经济主体和个人的收入进行合理分配的制度安排。

在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以逐步实现公平、合理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当前的思路主要包括推进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和加强收入再分配机制建设两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够合理,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导致一些困难群体难以分享发展的成果。

另一方面,高收入群体与中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也较大,这使得贫富分化加剧,造成不公平现象。

为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着力解决制约居民收入增长的矛盾问题。

其次,我国的收入再分配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力度的调节和补偿机制。

当前,为了推进收入再分配机制建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全民社保水平,保障基本生活。

其次,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的红利。

再次,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扶持,包括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

此外,我国还在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以进一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

当前,为了解决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增加税收扣除项目、提高个税起征点、优化税率结构等一系列举措。

这些旨在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增加中高收入群体的纳税意愿,并通过调整税基、提高税率等手段,增加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

通过个人所得税,我国可以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

总的来说,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包括推进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和加强收入再分配机制建设两个方面。

通过,可以进一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实现社会公正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精选5篇)

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精选5篇)

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精选5篇)第一篇: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题目: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1.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总起来讲,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公平,公平一般有两种含义:在社会学上,公平是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涉及到要把富者的一部分财富无偿地匀给贫者,因此它有时会和效率发生冲突,影响效率的提高。

在经济学上,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是和效率相一致的,相促进的。

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内容和结果上的公平。

如果只强调这种意义上的公平,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加以调节的话,贫富悬殊和大量贫困现象的存在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产生严重的负作用。

因此,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

2.(1)洛伦兹曲线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2)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3)奥肯定理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

中级微观经济学论文(推荐研究范文10篇)-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中级微观经济学论文(推荐研究范文10篇)-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中级微观经济学论文(推荐研究范文10篇)-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级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对不完全竞争性市场,并始终运用博弈论进行研究,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本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几篇中级微观经济学论文,供给大家探讨一下此类论文有什么不同。

中级微观经济学论文推荐研究范文10篇之第一篇: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比较思考摘要:利用1992-2017年国家公布的资金流量表数据,分析国民收入蛋糕在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

从初次分配格局来看,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收入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收入分配向企业部门倾斜,从再分配格局来看,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再分配向政府部门倾斜,政府部门收入占比增长挤占了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再分配政策对于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增长作用不明显,甚至在一定时期减少了居民收入占比。

关键词:收入分配; 再分配; 居民部门;一、前言如何创造国民收入以及怎样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涉及到宏观经济学中两大经典问题,即效率与公平问题。

财富被创造出来以后,怎样去解决收入的分配,是当前我国学者尤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难题。

收入分配状况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状况。

对比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我们清晰的发现国民收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变化趋势,探究趋势背后的原因,可以及时发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存在的问题,借此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更好的发挥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引导资源更加合理高效配置。

同时收入分配也是国民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另一种体现。

2004年以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2013年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基本方向。

收入分配理论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理论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

20
4.农民、农村外出求职者和进城农民工处于不利地位: ——农民至今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其原因在于:农民虽然有土地承包权、使用权,但没有产权,土地不能抵押、转让,土地流转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外因素干扰。 ——二元劳工市场的存在,使求职者受歧视,农民工只能进入低级劳工市场而无法进入高级劳工市场。
19
三、中国收入分配中
的问题及原因
(一)微观分配机制存在缺陷 1. 工资决定机制不合理、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 2.劳动力市场上买方(雇主)与卖方(受雇者)的力量对比极不对称:买方强势、卖方弱势。 3.行政性与自然性垄断,阻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形成,导致行业间、企业间收入分配不公;
9
(三)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 1、库兹涅茨倒U假说 (1)主要观点是: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在中等收入水平时达到顶峰,当基本实现工业化时开始下降,其变动轨迹像一个倒置的U形。
10
(2)倒“U”型轨迹形成的原因: 第一,储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 第二,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使经济中不平等的范围扩大。 第三,库兹涅茨认为,随着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还会出现一些因素会对收入分配恶化起抑制作用:一是法律和行政干预。二是人口变动因素。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2、对倒“U”理论的不同看法
11
(四)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收入分配、储蓄与经济增长 (1)假如边际储蓄率是递增的,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部分中转为储蓄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将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假如边际储蓄率是递减的,则结论相反。 (2)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者的储蓄率最高。因此,经济增长最快的是那些中等收入者占人口比重大的国家。 (3)从鼓励储蓄的角度出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应采取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热点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出发,探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对策。

一、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在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薪职业的人收入增长迅速,与之相对的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对较大,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为了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是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形成机制。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税制改革,通过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比例、调整税制等方式,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合理。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农民工工资、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援助等。

三、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针对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对策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首先,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

其次,要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和援助,通过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监管,避免出现高收入者群体收入过高的情况。

此外,要加大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从而增加其收入水平。

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景与挑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任务,必将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改革中还可能面临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

收入分配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其深刻的体制背景,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因此,收入分配原则既要反映效率,又要体现公平。

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对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实现效率公平的有机统一。

这样,才能激发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关键词:收入分配;效率;公平关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眼1?演151;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坚持了这个说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眼2?演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深刻寓意,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效率仍是分配的最佳尺度效率,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有限的资源流向那些为社会所需要、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生产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眼3?演179-18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过程中突出注重效率,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六、形成激励化导向的分配制度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中国3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内部激励机制,即所谓“改革就是把激励机制搞好”,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同样,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形成与释放出更加有效的制度激励。目前在一些公共部门,如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和学校等,普遍存在着收入激励的扭曲现象,使得“官民关系”、“医患关系”、“教学关系”等处于紧张和不信任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决定》提出“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正是出于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激励,提升行政效能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考虑。公务员工资改革,既要适度拉开不同职务、不同级别之间的工资差距,增强工资的激励作用;又要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外收入,取消实物分配,发挥工资收入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信号调节作用。
四、形成规范化透明化导向的分配秩序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制度作用的影响下,人们的收入进一步多元化,除了劳动收入、货币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金融资产以及各种其他经营性财产收入、保障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在确保收入来源多元化,激发各类财富创造主体活力的同时,更要确保收入规范化和透明度,消除一切不合理不规范不透明的非法收入,以及由行政垄断、权力寻租、腐败滋生等非市场因素产生的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有鉴于此,《决定》明确提出,要通过“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来源,逐步消除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不合理收入分配;遏制以权谋私和公权寻租,加大惩治贪污腐败力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取缔非法收入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在此基础上,“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形成城乡、区域、行业间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和橄榄形的分配格局。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改革建议一、引言中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型,收入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回溯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明确文章主题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二、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1. 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措施。

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收入分配。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以劳动报酬为主,同时实行一定的福利制度。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分配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管理性。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实行一定的平均主义,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变化阶段:1.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集体所有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家庭成为主要的分配单位。

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国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李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有关《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些相关问题。

一方面要讲中国收入差距问题。

另外,再讲一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中国收入差距问题(一)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一般趋势现在,让我们先看一下,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一般趋势。

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我把它分成五个部分来讨论。

第一部分,看一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第二部分,看一下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为什么把城市和农村收入差距的变动分开来讨论?这是因为我国经济还是一个二元经济,农村的收入决定和城市的收入决定有很大的不同,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

主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过去长期以来的农村和城市实行了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以及一些社会保障政策。

所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有它自自身的一些特点,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也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

所以,要讨论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农村和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分别加以讨论,这样才能够认清我们国家收入分配以及收入差距的一些基本特点。

第三方面,讨论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把农村和城市放在一起看一看,我们全国的收入差距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变动趋势当中。

第四部分,刚才提到了,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收入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如何变动的。

第五方面,就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因为在20年前,我们国家城镇内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比较小的,但是,这种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处在一个不断地扩大当中。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的问题是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的垄断行业有过高的收入差距。

一方面表现为这些垄断行业、垄断企业、高管的高收入;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这些垄断行业一般员工的工资远远高于市场化水平,所以造成了这样一个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

现在,先看一下,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这张图是我们国家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大家都已经听说过了。

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基尼系数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发明的一种测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指数,或者系数。

基尼系数的取决是在0到1之间。

当基尼系数等于0的时候,意味着是一个分配的绝对平等,或者平均主义,绝对的平均主义。

我们在座的100个人,如果每个人的收入都是1万块,在这种情况下,算出的基尼系数等于0。

如果基尼系数等于1,那就意味着是一个绝对的分配不平的,在100个人,只有一个人是有收入的,其他99个人的收入都等于0,在这种情况下,基尼系数等于1。

但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基尼系数是不存在的。

在绝大多数的国家的经济体中,基尼系数基本上在0到1之间,但是基尼系数如果靠近0,那就意味着是一个相对的收入比较平均,收入分配的比较平均。

如果基尼系数靠近1,那就意味着,收入差距就比较大。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基尼系数是靠近1还是靠近0,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收入差距的一个大向。

比如说,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正好处在0到1之间,但如果和其他很多国家比较来看,在亚洲国家基尼系数超过0.5的是很少的,如果在欧洲的话,绝大部分国家的基尼系数都没有超过0.5。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国家与大部分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收入差距是偏大的。

这张图显示了从1978年到2010年,我们国家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的变动情况。

大家可以看出来,在1978年的时候,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大概是0.22左右,没有超过0.5,一直到1984年,基本上是在0.5以下,而且在这个期间,农村内部收入增长出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

因为农村经济改革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条件下,但是,收入差距并没有出现明显地扩大。

但是,从1984年以后,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收入差距是在不断地扩大,一直扩大到1995年,这时候基尼系数已经接近了0.35。

到了1997年,收入差距又略有缩小,为什么会出现收入差距的缩小?主要是由于1995年、1996年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所带来的。

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得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从中获得了好处,他们的收入增长超过了其他城市非农就业人群的收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

但是,从1997年以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处在一个不断扩大当中。

到2010年,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大概是0.38左右,应该说,是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

我们再看一下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从总体趋势上看,和农村相差不大,但是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在改革开放初期,在1985年以前,我们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是比较小的,用基尼系数测量,大概等于0.15、0.16的水平,应该说,这样的收入差距,和其他国家相比,应该是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为什么?如果看一下,很多收入差距比较小的一些国家,比如说,欧洲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北欧的一些国家,你会发现,他们的基尼系数也基本上超过了0.2,应该说,在80年代初期,中国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应该说比较低的。

当然,这是和当时的分配制度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比较小的收入差距,既有它合理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主要的不合理是它是一个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是一种“大锅饭”的分配方式,这就带来了一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后果。

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效率的提高,妨碍了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有一种不利的影响。

从80年代中期一切,随着城市内部改革不断深入,特别企业改制,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样的趋势应该说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从0.2左右上升到0.3左右。

从2000年以来,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当中,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这样的收入差距的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

像这张图所显示的,在2005年以后,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没有出现明显地扩大,这样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置疑,从我们的亲身感受来说,应该说,在过去5年到10年当中,我们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还是在不断地扩大当中。

为什么国家统计局估计的这样一个基尼系数,没有反映出这样的扩大趋势呢?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国家统计局在收入调查当中,存在着一些调查误差的问题。

主要的误差是在于,在住户调查样品中,低收入群体的样本比例,后来变得越来越低。

由于低收入群体样本的偏差,带来了一个收入差距的低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要对这种样品偏差,进行一个修正,我们有可能会看到,现在城镇内部收入差距要比图上显示得更大一些。

比如说,这是我们收入分配课题组做的一个估计结果,我们一方面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市内部的基尼系数》,这条实线所反映的这样一个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

另外一条虚线是我们考虑了高收入群体样本以后,然后估计出来的一个基尼系数。

大家可以看出来,如果把样本的偏差进行了修正,在整个出样样本当中,增加一些高收入群体,这样的话,我们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会变得更大一些,比如这个虚线所显示的。

在2009年,实际的收入差距可能要比国家统计局估计的收入差距可能要高出5到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可能要超过了0.4,当然这只是一种估计的结果,如果要对估计的结果还要做进一步的验证,比如看它的准确性如何,这是下一步研究的工作。

但是不管怎么说,由于国家统计局在抽样中,漏掉了一些高收入样本,在这种情况下,它会对社会差距带来一定程度的低估,我们应该要意识到这一点,有时候我们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当中的一个收入差距。

下面是全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基本情况,这也是全国的基尼系数,这个基尼系数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1981年到2001年,这20年当中,是由世界银行进行估计的。

从2002年以后,是由国家统计局最近所公布的全国的基尼系数。

这两部分放在一起,这30年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一个变动趋势。

大家可以看出来,在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初)的时候,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大概是0.3左右,在各别年份低于0.3,大概是0.28左右。

但是从1985年开始,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就开始上升。

上升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大概超过了0.43。

然后1995年、1996有所下降,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刚才提到的,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得农民的收入有一个很快的增长。

从而缩小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同时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内部收入差距,这样造成了一个全国收入差距的短期地下降。

但是,从1997年开始,大家可以看出来,一直到2009年,收入差距基本上处在一个不断扩大当中。

到了2009年,全国收入差距达到了一个最高点,基尼系数等于0.491,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个结果。

从2009年以来,最近三年当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201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大概是0.474的水平,比2009年略有下降。

这样一个估计结果,也同样受到了一些置疑。

一个置疑主要还是调查样本,高收入人群样本偏低的问题。

如果城镇当中,很多高收入人群的样本,如果出现了偏差,不仅仅会影响到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估计,也会影响到全国收入差距的估计,因为,你如果要是高收入人群,没有包括在整个样本当中,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被低估,这样全国收入差距也会被低估。

从这个角度来说,进一步对高收入人群,进行一些调查,对于正确估计,准确估计全国的基尼系数,应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不仅仅基尼系数在扩大,同样的,如果看一些其他的收入不平等指数,比如最高的10%的人群和最低的10%人群,他们的收入比例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在1998年的时候,这个比例大概是12倍,最高10%的平均收入的人是最低10%平均收入的人的12倍。

到了2007年已经达到了23倍,应该说现在从2007年以来,这样的比例,还是处在扩大之中。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最近几年,应该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从国家统计局的估计结果,大家可以看出,在2000年的时候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大概是2.8倍。

到了2009年,应该说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达到了3.3倍,当然,到了2011年,或者是2012年的时候,下降到3.1倍。

但即使有所下降,应该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永远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永远是3倍以上。

这样一个收入差距,如果和其他的国家相比来说,还是处在一个很高很高的水平上。

应该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如果超过3倍,在这世界上也很难找到一些其他的国家,能够有这样一个高水平。

这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大家可以看出来,应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曾经一度低于2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