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相关分子标志物和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1. 引言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40-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系统,脑胶质瘤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级和二级为低级别胶质瘤,三级和四级为高级别胶质瘤。
脑胶质瘤的治疗和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级别、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总体健康状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脑胶质瘤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 脑胶质瘤的诊断脑胶质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脑胶质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例如,通过基因测序可以确定肿瘤的分子亚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
3. 脑胶质瘤的治疗脑胶质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
手术是治疗脑胶质瘤的首选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切除肿瘤并保存患者的神经功能。
放疗通常用于辅助治疗,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
化疗和靶向治疗主要用于高级别胶质瘤,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靶向治疗药物针对肿瘤特定的分子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等,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4. 脑胶质瘤的预后脑胶质瘤的预后因肿瘤的级别、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总体健康状况而异。
一级和二级胶质瘤的预后相对较好,患者的生存率较高。
三级和四级胶质瘤的预后较差,患者的生存率较低。
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脑胶质瘤的预后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某些分子标志物如IDH1和IDH2突变、1p19q缺失和TERT启动子突变等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这些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5. 结论脑胶质瘤是一种复杂的脑肿瘤,其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挑战性。
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杨燕武袁 毛 庆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袁 四川 成都 610041冤揖摘要铱 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而又最难治的恶性肿瘤, 因其部位的特殊性, 造成诊断困难, 易 复发而且难以治愈遥 因而寻找胶质瘤特异性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变得更为重要遥 生物标志物是近些年来出 现在医学研究领域上的热点, 它作为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生化或分子生物学指标, 反映机体当前所处的 生物学状态及进程遥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应用袁已发现一系列对诊断尧鉴别诊断和治疗有实用价值的生物学 标志物遥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关于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一些研究进展袁比如 BRAF 融合基因在毛细胞星形 细胞瘤中的作用袁染色体 1p/19q袁 6O鄄 甲基鸟嘌呤鄄 DNA 甲基转移酶渊MGMT冤甲基化状态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渊IDH冤在弥漫性胶质瘤中的作用遥 这些标志物是近几年恶性胶质瘤研究的热点袁对进一步完善胶质瘤的诊断尧鉴别诊 断尧指导预后和开辟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遥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曰 分子标志物曰 BRAF 基因曰 染色体1p/19q曰 MGMT曰 IDH 中图分类号院R739.41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726-8192渊2012冤01-0045-06Current Progress of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Markers in GliomasYan鄄 wu Yang, Qing Mao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W 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 P. R .China揖ABSTRACT 铱 Glioma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e particularity ofits position makes it difficult for diagnosis. As a result, looking for glioma biomarkers is important for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the prognosi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of molecular biology, series of biological markers have been found. This review summarized recent studies on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arkers for gliomas such as theBRAF fusion gene in pilocytic astrocytomas and 1p/19q codeletion, O鄄 6鄄 methylguanine鄄 DNA methyltransferase status and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gene mutations in diffuse gliomas. These glioma biomarkers have been expected to facilitate diagno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patient outcome. KEY WORDS: Glioma biomarkers; BRAF; 1p/19q codeletion;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O鄄 6鄄 methylguanine鄄 DNA methyltransferase收稿日期院 圆园12鄄 02鄄 10 修回日期院 圆园12鄄 03鄄12 通讯作者院 毛 庆 悦 燥 则 则 藻 泽 责燥 灶凿藻 灶糟 藻贼 燥 押Qing Mao 栽 藻 造 押 86鄄 28鄄85422490 E鄄 mail: *********************.cn基金项目院 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渊编号2008SZ020冤窑综述窑叶中国神经肿瘤杂志曳 圆园12袁10渊1冤院 45-50目前袁胶质瘤的诊断及其分级主要依赖组织病 理学, 但仅靠组织形态学, 特别是立体定向取材小标本, 其组织缺乏典型病变, 常常不能根据肿瘤的密度尧异型性尧血管增生尧坏死等进行分级遥 颅内非 肿瘤性病变如梗死尧出血尧转移瘤尧感染尧脱髓鞘尧血管炎尧 放射治疗后等均可导致反应性增生, 胶质细 胞数量增加, 体积变大, 甚至出现异型性, 细胞增 殖指数可达 5% , 或许能够见到分裂象遥 当取材为 肿瘤边缘, 尤其低级别胶质瘤, 或肿瘤治疗后判断 是否存在复发情况, 区分这些胶质细胞是肿瘤还是 反应性增生显得十分困难遥 准确诊断与分级, 对临 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却十分重要,本文关注近来胶质45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标志物袁就其在诊断尧鉴 别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综述如 下遥1染色体 1p/19q Reifenberger等 [1]首先于 1994年报道了在少突 胶质细胞瘤中发现了染色体 1p/19q杂合子缺失 (loss of heterozygosity袁LOH)遥后来袁1998年Cairncross 等 [2]指出 1p/19LOH的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对 PVC化疗方案 (甲基苄肼+洛莫司汀+长春新碱冤强 烈敏感遥目前袁许多研究已经表明 lp/19qLOH是预 后良好的重要标志并对化疗敏感袁NCCN颅内肿瘤 临床治疗指南已经建议 lP LOH或 lp/19q LOH的 少枝胶质细胞瘤切除后可以选择单纯化疗 [3] 遥国外 目前已经将此项检测指标作为常规检查袁国内近几 年已开展 1p/19q LOH的检测袁但尚未作为常规检 查普遍应用于临床遥1p/19q联合缺失在胶质瘤病理诊断中的价值院不同病理类型胶质瘤组织的 lp/19q联合缺失率存 在差异遥大规模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袁lp/19qLOH 与少枝胶质瘤的形态高度相关袁染色体 1p/19q LOH在 WHO域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发生率为 61%耀89%袁在 WHO芋级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 的发生率只有 13%耀20% [4] 遥星形细胞肿瘤 lp/19q联 合缺失率低遥在星形细胞瘤中袁1p/19q的联合缺失 率为 7.5%耀25豫曰胶质母细胞瘤中袁lp/19q的联合缺 失率为 2.9豫耀3.7豫[5-8] 遥因此 1p/19q在不同来源的 胶质瘤鉴别中有一定价值遥在一些形态学分类模棱 两可的胶质瘤中袁1p/19q的检测结果有助于胶质瘤 的病理学分类和鉴别遥1p/19q在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尧预后判断中的 价值院lp/19q LOH在 WHO 域级胶质瘤中是良好预 后和对化疗敏感的重要标志遥在低级别胶质瘤和间 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袁发生 1p/19qLOH的中位 生存期分别为 12耀15年和 6耀7年袁而没有发生 p/ 19qLOH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5耀8年和 2耀3年 [9-11] 遥 Jenkins等 [12]对 125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 及 1P尧19q缺失检测进行分析袁结果表明 1p/ 19qLOH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及 5年生存率显著高 于 lP尧19q未缺失的患者遥1p/19q联合性缺失的病人对替莫唑胺及放疗 同样敏感遥在应用替莫唑胺治疗低级别胶质瘤的研 究中袁Ricard等 [13]指出 1p/19qLOH能够延迟化疗发 生耐药的时间遥Kaloshi等 [14]也报道了在替莫唑胺治 疗的脑胶质瘤患者中袁1p/19qLOH预示着更高的有 效率袁无进展生存期(24.5个月颐13.7个月)和总生存 期渊66.8个月颐15.2个月冤更长遥评估 1p/19q缺失状 态袁对于选择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较准确地预 测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遥但是 1p/19qLOH究竟能否作为一个准确诊断 或预后标志仍然存在一定争议遥一方面袁Ricard等 [13]证明了存在 1p/19q联合缺 失的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要比不伴 随 1p/19q联合缺失的低级别胶质瘤慢得多 渊3.4mm/年 vs. 5.9mm/年冤遥另外袁Weller等 [15]通过多 元统计分析发现袁无论 1p/19q缺失与否都没有影 响只进行了单纯手术治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遥还 需进一步研究 1p/19q联合性缺失的作用及在其他 恶性胶质瘤中 1p/19q联合性缺失的临床意义遥2 6 O鄄甲基鸟嘌呤鄄DNA甲基转移酶渊 6 O鄄methylguananine鄄DNA methyltransferase袁 MGMT冤MGMT由 MGMT基因编码袁定位于染色体 10q26遥它是一种修复 6 O甲基鸟嘌呤的酶袁在不需 任何辅助因子和其他蛋白质的条件下袁既可作为甲 基转移酶又可作为甲基受体蛋白曰可将烷化剂作用 下形成的 6 O位甲基化鸟嘌呤上的甲基移除到自身 的活性半胱氨酸残基上袁有效地修复 DNA损伤袁同 时自身不可逆失活为烷基化 MGMT袁是修复 DNA 烷化损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酶遥但 MGMT修复 DNA损伤的同时袁阻止了化疗药物形成的二级损 伤袁从而导致了烷化剂化疗抵抗遥测定 MGMT水平或 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可预测肿瘤对烷化剂化疗药物的反应袁为实现个体 化化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袁同时也有利于判断胶 质瘤患者的预后遥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渊EORTC)与加拿大国 家癌症研究院(NClC) 26981/22981合作进行的一项 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样本尧多中心研究袁评价了 放疗辅以替莫唑胺化疗和单纯放疗之间的效果袁证 明在单纯放疗的基础上辅以替莫唑胺可以使生存 期延长遥后来袁Stupp等 [16]在一项 5年生存分析研究 中指出袁MGMT甲基化是预后良好和替莫唑胺敏感 的强烈标志袁MGMT甲基化的病例进行放疗辅以替 莫唑胺化疗和单纯放疗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23.4个月和 15.3个月遥 Hegi等 [17]报道了在具有 MGMT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胶质瘤患者中行放疗辅以替杨燕武袁等. 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46莫唑胺化疗袁其中位生存期(21援7个月)明显长于单 纯放疗(15援3个月)遥而在无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 化的患者中两者差别不大 (分别为 12援7和 11援8个 月)遥但是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否没有确切 地影响单纯放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甲基化组 15援3个月袁未甲基化组 11援8个月)遥提示 MGMT基因沉 默是胶质母细胞瘤化疗效果好的因素之一遥随后袁很多研究 [18,19]都证实了 MGMT启动子甲基化水平 与恶性胶质瘤对于烷化剂类化疗药物使用的疗效 间的关系袁这些都提示 MGMT甲基化可能预示着 对替莫唑胺化疗的强烈敏感性遥MGMT甲基化状态还可以评估假性进展的发 生率遥 Brandes[等 [20]在一项 103例胶质瘤病例的研 究中发现袁MGMT启动子甲基化者比没有甲基化的 病例在接受放疗联合化疗后更容易出现假性进展 渊58:16%)袁而不容易出现早期恶化(5:24%)遥在所有 出现甲基化的病例中 91.3%出现了假性进展袁而 59%的非甲基化病例出现了早期进展遥目前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影响临床结局 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遥同样袁也有非 MGMT启动子 甲基化获得了长生存期的报道 [21,22] 袁表明存在其他 影响预后的因素袁这样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由于标本 被非肿瘤组织污染曰但同样可能提示了胶质瘤耐药 机制比单纯的启动子甲基化导致 MGMT基因沉默 更复杂遥3异柠檬酸脱氢酶 渊isocitrate dehydro鄄genase袁 IDH冤IDH是三羧酸循环中一种关键性限速酶,催化 异柠檬酸( isocit rate)氧化脱羧生成 琢鄄酮戊二酸(琢鄄KG)及 CO 2,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和生物合成 的前体物质遥而 IDH1催化反应生成的产物包括 琢鄄酮戊二酸和 NADPH, NADPH作为体内还原性氢 的供体一方面参与了细胞抵御氧化胁迫反应曰另一 方面还参与了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过程遥而 琢鄄酮 戊二酸的功能之一可能与胶质瘤发生相关遥 IDH突变可能对胶质瘤的诊断和预后都有一 定的指导意义遥Parsons等 [23]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作为研究 对象,通过对 22例样本 20661个蛋白编码基因进 行全测序以鉴定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突变,结果 发现大约 12%的 GBM患者在 IDH1的活性位点 即 132位精氨酸 渊R132)处发生了频繁突变遥 IDH1的这种突变多发生于青年患者和继发患者曰并且突变发生率与患者的总生存率成正相关,携带 正常 IDH1的 79例患者死亡率是突变 IDH1的 11例患者的 3. 7倍,而前者平均存活时间仅 1. 1年,后者则为 3. 8年 遥这意味着 IDH1突变与胶质瘤 的发生尧发展及预后存在着某种密切联系,而随后 大量实验证实 IDH1突变在胶质瘤中具有普遍性遥如 IDH1/IDH2突变 [24]对芋级星形细胞瘤和胶 质母细胞瘤的预后有很强的预测价值遥芋级星形细 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 IDH1/IDH2突变型和IDH1/IDH2野生型的生存期分别为 65:20个月渊P < 0.001冤和 31:15个月渊P = 0.002冤遥Yan等 [24]比较了 455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 494个非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 IDH1的基因突 变情况,结果发现超过 70%的域级和芋级 (所 有级别均为世界卫生组织脑肿瘤分类标准)星 形细胞瘤 (astrocytomas)和少突胶质细胞瘤 (oligodendrogliomas)都存在 IDH1的 R132突变,且 拥有该突变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更为理想遥携带 IDH1基因突变的患者平均存活 31月,而未携带 患者平均存活只有 15月,这与 Parsons等的结果 相一致遥对 404个不同级别的胶质瘤患者进行 IDH1的 R132密码子测序发现, 38. 4%存在突变,且突变率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 域级突变率达 77%, 芋级有 55%,而郁级仅 6%,同时也发现 IDH1突变与肿瘤治疗预后效果成正相关遥而且 IDH1或 IDH2突变率在域级星形细胞瘤 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为 86%渊70/81冤袁在芋级星形细 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为 82%渊72/88冤袁在继发性 胶质母细胞瘤为 85%渊11/13冤遥但是袁仅有 5%的原 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发生 IDH1突变渊6/123冤袁在毛细 胞型星形细胞瘤渊0/20冤尧室管膜瘤渊0/30冤尧髓母细胞 瘤渊0/55冤或非中枢性肿瘤渊0/494冤中都没有发现 IDH1/IDH2突变遥因此袁IDH1和 IDH2可能有助于 胶质瘤的鉴别诊断遥IDH1/IDH2突变有可能在未来成为诊断和判 断预后的指标遥比如袁可以用于比较困难的域级胶 质瘤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之间的鉴别诊断袁也可以 用来判断芋级胶质瘤的预后遥但是袁IDH1/IDH2究 竟能否应用于临床用来诊断和指导治疗袁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遥4 BRAF融合基因BRAF基因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基因袁它很有 可能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发生机制有关遥 MAPK(mitogen鄄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信号途杨燕武袁等. 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47径是一种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超家族袁调控细胞 间代谢尧基因表达尧细胞的生长尧分化尧凋亡和对外 界刺激的反应等遥 BRAF是 MAPK途径中的一员遥BRAF是 RAF基因家族成员袁位于人染色体 7q34袁属于丝氨酸辕苏氨酸蛋白质激酶类袁在 MAPK信号 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遥BRAF的改变可能激活 MEK (ERK激酶)袁向 MAPK信号通路下游传递细胞有丝 分裂信号袁在肿瘤形成和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遥到目前为止袁关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肿瘤发 生的分子机制的认识都比较少遥只有少部分关于这 方面的研究遥国外的 2个研究 [25袁26]首先报道了毛细 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 7q34的变异 有关遥第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位于 7q34的 BRAF产生变异并表达过量袁而第二个研究则认为 是 HIPK2的变异及表达过量遥随后袁Jones等 [27]证明 发生在染色体 7q34的 BRAF基因点发生了串联突 变袁该突变产生了一个新的致癌融合基因并活化了 BRAF激酶域 遥大约 70%的肿瘤中出现了 KIAA1549和 BRAF之间的融合遥这种在染色体 7q34获得的 BRAF融合基因在他们所研究的毛细 胞型星形细胞瘤中出现的概率为 29/44渊66%冤遥它 出现于各个年龄段和颅内各个部位袁并且对预后没 有产生显著影响遥BRAF融合基因并没有出现在 60例未分化星形细胞瘤或者 184例胶质母细胞瘤中袁而是仅仅出现在 118例域级胶质瘤中的 6例遥而 这 6例患者全都是儿童或青少年袁他们的病变都位 于后颅窝并且都有很长的生存期袁表明这几个病例 很可能都是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袁而被误诊为域级 胶质瘤遥Schiffman等 [28]的研究也指出 BRAF基因改 变在儿童星形细胞瘤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遥 BRAF融合基因拥有本身的激酶活性并且激 活 MAPK通路遥有趣的是袁发生于 NF1渊神经纤维瘤 蛋白 1冤相关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 NF1突变同 样可以激活 MAPK通路遥总之袁Jones等 [29]在他们的 研究中发现袁82%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存在激活 MAPK通路的基因改变遥其中袁BRAF融合基因出现 的频率最高渊66%冤袁然后是 NF1突变渊7%冤尧BRAF 突变渊7%冤曰并且在 1例患者中的染色体 3p25中发 现类似于 7q34的串联改变袁并产生了 RAF1融合 基因遥所有这些基因改变的类型都不相同袁说明其 中一项改变就可影响 MAPK通路袁从而引起毛细胞 星形细胞瘤的发展遥在 Alex等 [30]进行研究的 106例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袁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KIAAI549院 BRAF融合基因袁在出现该融合基因的 肿瘤中袁60%为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遥由于 BRAF融合基因在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 出现的频率以及其特异性袁其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重 要的诊断标志物遥检测 BRAF基因的改变可能有助 于某些比较困难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低级 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间的鉴别诊断遥一项体外研 究 [31]显示袁通过病毒载体转导以抑制 MEK1/2激 酶袁使 BRAF稳定沉默袁可以阻断神经胶质瘤细胞 增生并抑制其生长遥已有案例报道 [32]通过索拉非 尼+丙戊酸抑制 Raf鄄MEK鄄ERK通路在儿童胶质瘤 中取得疗效的报道遥因此袁BRAF变异可能为药物 阻断 MAPK通路提供新的靶向治疗的方向袁特别是 对难以完全手术切除的肿瘤遥由于上述标志物的发现袁胶质瘤基于分子水平 更客观的分类又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遥在不久的 将来袁其他一些大规模的关于胶质瘤分子或基因表 达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展开遥但是袁虽然近些年来对 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的病因尧机制尧诊断尧治疗方面取 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患者预后仍然不乐观,因此 在此领域的研究还任重道远遥目前袁包括上述分子 标志物在内尚无一种分子指标可以准确区分胶质 瘤亚型或判断预后袁联合多个分子指标可能有助于 克服这一缺陷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尧检测方法 灵敏度的提高,使分子检测技术更广泛应用于胶质 瘤的诊断和治疗遥这将提高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的 能力袁将对合理的个体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遥[参 考 文 献]Reifenberger J, Reifenberger G, Liu L, et al. Moleculargenetic analysis of oligodendroglial tumors showspreferential allelic deletions on 19q and 1p[J],. Am JPathol袁 1994袁145(5):1175-1190.Cairncross J G袁ueki K袁Zlatescu M C袁et a1援Specificgenetic predictors of chemotherapeutic response andsurvival i11 patients with 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s[J]援J Natl Cancer Imt袁1998袁90(19)院1473-1479援Brem SS, Bierman PJ, Black P, et al. Central nervoussystem cancers袁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J]. JNCCN J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2011,9(4):352-400.Bromberg JE, van den Bent MJ. Oligodendrogliomas:molecular biology and treatment[J]. Oncologist袁 2009袁14(2):155-163.Fontaine D袁Vandenbns F袁Lebrun C袁et a1援Diagnostic[1][2][3][4][5]杨燕武袁等. 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48and pmgnnstie values of lp and 19q deletions in adult gliomas院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in daily clinical practice[J]援Rev Neurol袁 2008袁164(6- 7)院595-604援Reddy KS援Assessment of lp/19q deletions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gliomas[J]援Cancer Genet Cytogenet袁2008袁184(2)院77-86援Kaneshiro D袁 Kobayashi T袁 Chao ST袁 et al援Chromosome Ip and 19q deletions in glioblastoma muhiforme[J]援Appl Immunohistcehem Mol Morphol袁 2009袁17(6)院512-516援熊 佶袁刘 颖袁李 超袁等援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 lp/19 q杂合性缺失与 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援中华病理学杂志袁 2009袁38(7)院445-450援van den Bent MJ, Carpentier AF, Brandes AA, et al. Adjuvant procarbazine, lomustine, and vincristine improves progression鄄free survival but not overall survival in newly diagnosed 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s and oligoastrocytomas: a randomized 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phase 芋 trial[J]. J Clin Oncol, 2006,24(18): 2715-2722.Cairncross G, Berkey B, Shaw E, et al. Phase III trial of chemotherapy plus radiotherapy compared with radiotherapy alone for pure and mixed 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Intergroup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Trial 9402[J]. J Clin Oncol, 2006,24 (18):2707-2714.Kaloshi G, Benouaich鄄Amiel A, Diakite F, et al. Temozolomide for low鄄grade gliomas: predictive impact of 1p/19q loss on response and outcome[J]. Neurology 2007,68(21):1831-1836.Jenkins RB袁Blair H袁Ballman KV袁et a1援A t(1曰19)(qlO曰 p10) mediates the combined deletions of l p and 19q and predicts a better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oligodendrnglioma[J]援Cancer Res袁 2006袁66(20)院9852- 9861援Ricard D, Kaloshi G, Amiel鄄Benouaich A, et al. Dynamic history of low鄄grade gliomas before and after temozolomide treatment[J]. Ann Neurol, 2007, 61(5): 484-490.Kaloshi G, Everhard S, Laigle鄄Donadey F, et al. Genetic markers predictive of chemosensitivity and outcome in gliomatosis cerebri[J]. Neurology, 2008,70(8):590-595. Weller M, Berger H, Hartmann C, et al. Combined 1p/ 19q loss in oligodendroglial tumors: predictive or prognostic biomarker?[J]. Clin Cancer Res ,2007,13(23): 6933-6937. Stupp R, Hegi ME, Mason WP, et al. Effects of radiotherapy with concomitant and adjuvant temozolomide versus radiotherapy alone on survival in glioblastoma in a randomised phase III study: 5鄄year analysis of the EORTC鄄NCIC trial[J]. Lancet Oncol, 2009,10(5):459-466.Hegi ME袁Diserens A,Gorlia T袁et a1援MGMT Gone Silencing and Benefit from Temozolomide in Glioblastoma[J]援New Engl J Med, 2005袁352(10)院997- 1003援Dunn J, Baborie A, Alam F, et al. Extent of MGMT promoter methylation correlates with outcome in glioblastomas given temozolomide and radiotherapy[J]. Br J Cancer, 2009,101(1):124-131.Weller M, Felsberg J, Hartmann C, et al Molecular predictors of progression鄄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glioblastoma: a prospective translational study of the German Glioma Network[J]. J Clin Oncol , 2009,27(34):5743-5750. Brandes AA, Franceschi E, Tosoni A, et al. MGMT promoter methylation status can predict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pseudoprogression after concomitant radiochemo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glioblastoma patients [J]. J Clin Oncol, 2008,26(13):2192-2197. Krex D, Klink B, Hartmann C, et al. Long鄄term survival with glioblastoma multiforme[J]. Brain, 2007,130渊10冤: 2596-2606.Murat A, Migliavacca E, Gorlia T, et al. Stem cell鄄related 野self鄄renewal冶 signature and hig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concomitant chemoradiotherapy in glioblastoma [J]. J Clin Oncol, 2008,26(18):3015-3024. Parsons DW, Jones S, Zhang X, et al. An integrated genomic analysis of huma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J]. Science, 2008,321(5897):1807-181.Yan H, Parsons DW, Jin G, et al. IDH1 and IDH2 mutations in gliomas[J]. N Engl J Med, 2009,360(8): 765-773.Pfister S, Janzarik WG, Remke M, et al. BRAF gene duplication constitutes a mechanism of MAPK pathway activation in low鄄grade astrocytomas[J]. J Clin Invest, 2008,118(5):1739-1749.Deshmukh H, Yeh TH, Yu J, et al. High鄄resolution, dual鄄platform aCGH analysis reveals frequent HIPK2 amplification and increased expression in pilocytic astrocytomas[J]. Oncogene, 2008, 27(34):4745-4751. Jones DT, Kocialkowski S, Liu L, et al. Tandem duplication producing a novel oncogenic BRAF fusion[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杨燕武袁等. 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49gene defines the majority of pilocytic astrocytomas [J]. Cancer Res, 2008,68(21):8673-8677.Schiffman JD, Hodgson JG, Vanden Berg SR, et al.Oncogenic BRAF mutation with CDKN2A inactivat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a subset of pediatric malignant astrocytomas [J]. Cancer Res, 2010,70(2):512-519. Jones DT, Kocialkowski S, Liu L, et al. Oncogenic RAF1rearrangement and a novel BRAF mutation as alternatives to KIAA1549:BRAF fusion in activating theMAPK pathway in pilocytic astrocytoma [J]. Oncogene, 2009,28(20):2119-2123.Lin A, Rodriguez FJ, Karajannis MA, et al. BRAFalterations in pimary glial and glioneuromal neoplasm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ith idencification of 2 novel KIAA1549:BRAF fusion variants [J]. J Neuropathology and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012,71(1):66-72.Pfister S, Janzarik WG, Remke M, et al . BRAF geneduplication constitutes a mechanism of MAPK pathway activation in low鄄 grade astrocytomas [J]. J Clin Invest, 2008,118(5):1739-1749.Rokes CA, Remke M, Guha鄄 Thakurta N, et al. Sorafenibplus valproic acid for infant spinal glioblastoma [J]. 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10,32(6):511-514. [28] [29] [30] [31] [32] 国外文摘(11)C 鄄 CHO PET in optimization of target volume delineation and treatment regimens in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brain gliomas.Nucl Med Biol. 2011 Dec 13. [Epub ahead of print]Li FM, Nie Q, Wang RM, Chang SM, Zhao WR, Zhu Q, Liang YK, Yang P, Zhang J, Jia HW, Fang HH.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Center of Radiation Oncology, People's Liberation Army's Nav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48, China.OBJECTIVE: We explored the clinical values of (11)C鄄 choline ((11)C鄄 CHO) PET in optimization of target volume delineation and treatment regimens in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brain gliomas. 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with the pathological confirmation of the diagnosis of gliomas prior to receiving radiotherapy (postoperative) were included, and on whom both MRI and CHO PET scans were performed at the same position for comparison of residual tumors with the two techniques. (11)C鄄CHO was used as the tracer in the PET scan. A plain T1鄄 weighted, T2鄄 weighted and contrast鄄 enhanced T1鄄 weighted imaging scans were performed in the MRI scan sequence. The gliomas' residual tumor volume was defined as the area with CHO鄄 PET high鄄 affinity uptake and metabolism (V(CHO)) and one with MRI T1鄄 weighted imaging high signal intensity (V(Gd)), and was determined by a group of experienced professionals and clinicians. RESULTS: (1) In CHO鄄 PET images, the tumor target volume, i.e., the highly metabolic area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isotopes (SUV 1.016-4.21)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alateral normal brain tissues (SUV0.1-0.62), was well contrasted,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lesions and surrounding normal brain tissues was better defined compared with MRI and (18)F鄄 FDG PET images. (2) For patients with brain gliomas of WHO Grade II, the SUV was 1.016-2.5; for those with WHO Grades III and IV, SUVs were > 26-4.2. (3) Both CHO PET and MRI were positive for 10 patients and negative for 2 patients. The residual tumor consistency between these two studies was 75%. Four of the 10 CHO鄄 PET鄄 positive patients were negative on MRI scans. The maximum distance between V(Gd) and V(CHO) margins was 1.8 cm. (4) The gross tumor volumes (GTVs) and the ensuing treatment regimens were changed for 31.3% (5/16) of patients based on the CHO鄄 PET high鄄 affinity uptake and metabolism, in which the change rate was 80% (4/5), 14.3 % (1/7) and 0% (0/4) for patients with WHO Grade II III, and IV glioma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Our data demonstrate that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CHO PET and MRI by which to judge and identify residual tumor for patients with brain gliomas. CHO PET is considered to be a supplementary diagnostic approach for MRI. Biological tumor target volume (BTV) displayed in the CHO PET images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or delineating the radiotherapy target volume and making decisions in selecting treatment regimens. Tumor target volume may be defined more accurately and rationally when the CHO PET is combined with MRI.杨燕武袁等. 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50。
胶质瘤细胞系分子特征
胶质瘤细胞系分子特征英文回答:Glioma is a type of brain tumor that arises from glial cells, which are non-neuronal cells that provid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to neurons in the brain. Glioma cell lines are widely used in research to study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umors and to develop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One important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 of glioma cell lines is the presence of genetic alterations that drive tumor growth and progression. For example, mutations in the IDH1 and IDH2 genes are commonly found in glioma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a better prognosis. These mutations result in the production of an abnormal form of the IDH enzyme, which leads to the accumulation of a metabolite called 2-hydroxyglutarate (2-HG). The presence of 2-HG can be detected in glioma cell lines and is used as a biomarkerfor IDH mutations.In addition to genetic alterations, glioma cell lines also exhibit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compared to normal brain cells. These changes can be analyzed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or RNA sequencing. Through these analyses, researchers have identified specific genes and pathways that are dysregulated in glioma cell lines. For example, the EGFR gene, which encodes a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s often amplified and overexpressed in glioma cell lines. This leads to the activation of downstream signaling pathways that promot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Furthermore, glioma cell lines can also exhibit alterations in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which are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that do not involve changes in the DNA sequence. These modifications can affect the accessibility of genes to the transcription machinery and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gliomas. For example, glioma cell lines often display global DNA hypomethylation,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enomic instability and altered gene expression.Overall, glioma cell lines exhibit a range of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that reflect the genetic, epigenetic, and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observed in gliomas. By studying these cell lines, researchers can gain insights into the underlying biology of gliomas and identify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Moreover, the use of glioma cell lines allows for the testing of new drugs and treatmentstrategies in a controlled laboratory setting before they are tested in clinical trials.中文回答: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脑肿瘤,神经胶质细胞是非神经元细胞,为脑中的神经元提供支持和保护。
胶质瘤主要分子检测标记
谢 谢!
星形细胞瘤IDH1
1p/19q
1p/19q
MGMT
胶质瘤主要分子检测标记
CNS肿瘤2007WHO分类
神经上皮性肿瘤 颅神经和脊柱旁神经肿瘤 脑膜肿瘤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鞍区肿瘤 转移性肿瘤
神经上皮性肿瘤
肿瘤分类
1. 星形细胞起源肿瘤
⑴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粘液样型星形细胞瘤
⑵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⑶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⑷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原浆型星形细胞瘤 ⑸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WHO
分级
肿瘤分类
⑹胶质母细胞瘤
Ⅰ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
Ⅱ
胶质肉瘤
Ⅰ
⑺大脑胶质瘤病
Ⅱ 2. 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
Ⅱ
⑴少突胶质细胞瘤
Ⅱ
⑵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Ⅱ 3.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
Ⅱ
⑴少突-星形细胞瘤
Ⅲ
⑵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
没有或低水平表达MGMT的肿瘤细胞对烷化剂 类药物有反应,反之则可能耐药。
同样使用TMZ的GBM患者,若MGMT启动子甲 基化,其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无启动子甲基 化的患者(21.7对12.7个月)
分子生物学标记—MGMT
实验室检测方法
蛋白水平:免疫组化(不可靠) 基因水平:MGMT启动子甲基化PCR
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性分子标志物
少突胶质细胞瘤:80-90% 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50-70%
存在1p/19qLOH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对化疗 敏感,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实验室检测方法
基因水平:FISH检测1p/19q状态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摘要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s,CNS)肿瘤的 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类标准,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可分为I-IV 级;从组织形态学角度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
手术切除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胶质瘤明确诊断、改善症状以及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脑胶质瘤;转录因子;免疫治疗截至目前,研究已经证明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失调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一些被认为可能是胶质瘤的重要的潜在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例如,Chen等通过对公共数据集的分析,发现N6-甲基腺苷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可以作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长链非编码RNA MAGI2-AS3(MAGI2 antisense RNA 3)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以及卡诺夫斯基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且MAGI2-AS3表达水平低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MAGI2-AS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1];Ghasemi等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胶质瘤患者来源的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表达升高且具有诊断特异性,可作为胶质瘤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2]。
MiRNAs是一类长度为17-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通过抑制信使RNA翻译或者切割信使RNA来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过程[3]。
Chen等用RNase A酶消化处理miRNAs后发现超过一半的miRNAs在RNase A酶消化处理三小时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3]。
循环miRNAs在煮沸、低或高pH值和延长储存时间等恶劣条件下仍保持结构稳定。
分子标志物在胶质瘤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与应用
分子标志物在胶质瘤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与应用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其预后评估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志物在胶质瘤预后评估中的价值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分子标志物的定义、分类、检测方法以及在胶质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分子标志物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分子标志物是指在生物体内存在的、能够测量或检测的物质,其浓度或活性与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密切相关。
在胶质瘤预后评估中,分子标志物主要是指与胶质瘤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过程相关的蛋白质、酶、基因等。
1.2 分类根据分子标志物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作用机制以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可以将分子标志物分为以下几类:(1)直接靶向胶质瘤细胞的分子标志物:这类分子标志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胶质瘤细胞,如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等。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类重要的胶质瘤靶向分子,其突变状态与胶质瘤的预后密切相关。
(2)间接影响胶质瘤细胞的分子标志物:这类分子标志物通过调节胶质瘤细胞的生长环境,间接影响胶质瘤的生长和预后。
例如,IL-6(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3)反映胶质瘤组织学特征的分子标志物:这类分子标志物可以反映胶质瘤的组织学特征,如肿瘤分级、浸润深度等。
例如,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与胶质瘤侵袭性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二、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方法2.1 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分子标志物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和标记目标蛋白,实现对目标蛋白的定量或定位。
目前,已有多种免疫组化试剂盒可用于胶质瘤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如EGFR、IL-6、GM-CSF等。
2.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FISH是一种高通量、敏感性的分子诊断技术,可用于检测特定基因或染色体异常。
在胶质瘤预后评估中,FISH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确定EGFR、ALK等基因融合状态,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监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研究也日趋深入。
下面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
液体活检技术成为最新的研究热点之一。
传统的肿瘤检测多依赖于活检组织的获取,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创伤性高、有限的样本量等问题。
液体活检技术通过从体液中获取循环肿瘤标志物,可以非侵入性地对肿瘤进行检测。
这种技术的发展为肿瘤早期的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多组学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多组学技术是指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多种高通量技术的手段,全面地研究一个生物系统。
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方面,多组学技术可以同时分析多个标志物,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同时,利用多组学技术可以对肿瘤的发展和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新的肿瘤标志物。
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虽然在某些肿瘤中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因此,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细胞自由DNA(circulating cell-free DNA, cfDNA)、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以及肿瘤相关RNA等可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这些研究成果为未来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和模式识别,提高肿瘤标志物的预测准确性。
通过训练算法,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识别和提取出与肿瘤相关的特征,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总结起来,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液体活检技术、多组学技术、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
胶质母细胞瘤的新兴治疗(综述)
胶质母细胞瘤的新兴治疗(综述)近期,JAMA Neurology杂志发表综述,回顾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组、表观遗传、转录、蛋白质组特征以及脑内微环境和免疫系统交互影响,阐述了以肿瘤生长因子受体及下游信号通路、血管新生、干细胞样癌细胞、细胞周期的调节为靶点以及溶瘤病毒、新颖放射技术和免疫治疗等新兴的治疗策略。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在美国的年发病率为3.19/10万人,目前标准治疗为手术切除后放疗,辅助替莫唑胺的联合方案。
尽管采用此种多模式的治疗方法,但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6~ 19个月,约25%~ 30%的患者在诊断2年后仍存活。
表现出DNA修复酶O-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表观沉默的患者,结局更佳。
最近一项3期临床试验调查了替莫唑胺的疗效,表达O-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启动子的肿瘤患者接受了21个月的治疗,而无甲基化的肿瘤患者治疗时间为14个月。
但结果表明,全部患者的病情均有进展,在进展期,传统的、具有细胞毒性的化疗(卡莫司汀、洛莫司汀或卡铂)效果不佳。
通过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通路,抑制血管生成的贝伐珠单抗,最近得到美国FDA批准,可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两项2期试验表明,该药具有高反应率(28.3% 和37.8%),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16周)。
近期,两项2期研究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标准放化疗治疗新诊断的患者,发现可改善无进展生存期,但总生存期无改善。
考虑到现行治疗的低生存率,迫切需要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新方法。
本综述关注于临床试验中根据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基因学进展转化而来的新颖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的进展胶质母细胞瘤在组织学和基因上为异质性肿瘤,根据有无低级别的胶质瘤而在组织学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近期基因组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该假说:原发性和继发性反映着不同的肿瘤成因。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是该病最常见的类型,而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RT; OMIM 187270)的启动子区,该突变见于54%~ 83%的肿瘤。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星形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通常病理上表现为恶性。
其病理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家对组织标本的细致观察和评估,同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得出准确的诊断。
关于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学形态特征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是病理学家最常用的诊断依据之一。
在显微镜下观察,胶质瘤的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胶质细胞核大而异形,胞浆丰富,胶质纤维增生明显。
胶质瘤的增生呈现不规则状,可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或血管模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并且通常具有高度核分裂活性。
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多种抗体染色,可以检测特定的蛋白质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GFA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等。
阳性GFAP染色结果表明肿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Ki-67阳性率高则提示肿瘤增殖活性明显,p53过表达则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或表达水平,可以为病理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经典的例子包括IDH(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和MGMT(O6-甲基化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甲基化状态等。
IDH突变通常出现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而MGMT甲基化状态则与对放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方面信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出现,为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希望通过科学家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未来能够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胶质瘤免疫组化指标解读 -回复
胶质瘤免疫组化指标解读-回复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通常源自于胶质细胞,可以分为不同的亚型,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人们常常使用免疫组化指标来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胶质瘤免疫组化指标的问题。
第一步:什么是免疫组化指标?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增强组织学标本中特定分子的检测而实现的特殊染色技术。
该技术使用抗体与标本中的相应抗原结合,从而可以定位和定量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在胶质瘤的研究中,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和定量化不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帮助我们了解肿瘤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步:常见的胶质瘤免疫组化指标有哪些?胶质瘤免疫组化指标常常包括一系列的标记抗体,主要用于检测和定量化与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等相关的分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胶质瘤免疫组化指标:1. Ki-67:Ki-67是一种标志细胞增殖活性的核蛋白。
它在细胞周期的S、G2和M期表达,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来评估细胞增殖指数(PI)。
高Ki-67指数通常与胶质瘤复发和恶化有关。
2. p53:p53是一种抑癌蛋白,被称为“基因保护者”。
它在细胞受到DNA 损伤时发挥作用,通过阻止细胞周期的进展和启动DNA修复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异常的p53表达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转移相关。
3. IDH1:同工酶1异构体(IDH1)是一种关键的代谢酶,参与细胞内能量代谢。
在胶质瘤中,IDH1突变是常见的分子标志物,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突变型IDH1在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水平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来确定。
4. MGMT: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是一种DNA修复酶,负责修复DNA中的损伤。
胶质瘤中MGMT的表达水平与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相关。
以上是胶质瘤中常见的免疫组化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和解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胶质瘤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
第三步:如何解读胶质瘤免疫组化指标?解读胶质瘤免疫组化指标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胶质细胞瘤最新报告
胶质细胞瘤最新报告1. 背景介绍胶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它们是脑部中起支持和保护神经细胞作用的细胞类型。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于胶质细胞瘤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胶质细胞瘤最新的研究报告。
2. 病因和流行病学胶质细胞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胶质细胞瘤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年龄段存在差异,其中年轻人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3. 分类和病理特征根据细胞学特征和分子遗传学,胶质细胞瘤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胶质细胞瘤等。
不同亚型的胶质细胞瘤在细胞形态、分子标志物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
4. 诊断和鉴别诊断胶质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
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等特征,结合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是否是胶质细胞瘤。
鉴别诊断方面,需要与其他脑部肿瘤进行区分,如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神经胶质瘤等。
5. 治疗方法对于胶质细胞瘤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尽可能去除肿瘤组织。
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控制和减小肿瘤的体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6. 预后和生存率胶质细胞瘤的预后和生存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患者年龄、肿瘤的亚型和分级等。
一些研究表明,年轻患者和低分级的胶质细胞瘤患者有更好的预后和生存率。
但总体而言,胶质细胞瘤的预后相对较差,复发率较高。
7. 基因研究和个体化治疗近年来,针对胶质细胞瘤的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们发现,不同亚型的胶质细胞瘤存在不同的基因突变,这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通过对特定基因的干预,可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8. 新药和新疗法随着对胶质细胞瘤认识的不断深入,新药和新疗法的研发也在不断进行。
例如,免疫疗法、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为胶质细胞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恶性肿瘤研究的新进展肿瘤细胞异质性的分析
恶性肿瘤研究的新进展肿瘤细胞异质性的分析恶性肿瘤研究的新进展:肿瘤细胞异质性的分析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其复杂的病理过程一直令科学家们艰苦探索。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恶性肿瘤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其中肿瘤细胞异质性的分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肿瘤细胞异质性的研究背景、分析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肿瘤细胞异质性是指同一恶性肿瘤内存在不同的细胞亚群,这些细胞亚群在形态、功能和分子特征上存在差异。
肿瘤细胞异质性是导致肿瘤对治疗耐药性、复发和转移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深入了解肿瘤细胞异质性,对于设计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析方法1. 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是研究肿瘤细胞异质性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将单个肿瘤细胞分离并进行基因组或转录组测序,可以获得每个细胞的全面遗传信息或表达谱。
这种方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分析不同细胞亚群之间的遗传和表达差异,进而揭示肿瘤细胞异质性的形成机制。
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特定蛋白的表达水平,可快速鉴定不同细胞亚群。
该技术可以通过对肿瘤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表达的特定蛋白,如肿瘤相关抗原或免疫标记物。
这种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已经成为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未来发展趋势1. 大数据分析随着技术的进步,肿瘤细胞异质性的研究正逐渐由个案研究向大数据分析转变。
大规模的肿瘤样本测序数据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信息,有利于揭示肿瘤细胞异质性的更全面的图谱。
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肿瘤细胞异质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挖掘出多个维度的隐含特征,识别和分类不同细胞亚群。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加速肿瘤细胞异质性的深度解析和治疗策略的优化。
3. 综合治疗策略肿瘤细胞异质性的分析有助于发展更加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
通过了解不同细胞亚群在耐药性和转移能力上的差异,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旁8~12 cm处经Kambin三角区进行穿刺,一直穿刺至病变的椎间盘内。
余下的操作步骤与观察组患者相同。
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脱水、营养神经及止痛等常规治疗,并指导其循序渐进地进行腰部功能的康复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用优、良、差评估其疗效。
优:治疗后患者腰痛的症状基本消失,其腰椎的活动功能恢复正常,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
良:治疗后患者腰痛的症状明显减轻,其腰椎的活动功能明显改善,可从事轻体力劳动。
差:治疗后患者腰痛的症状减轻不明显,其腰椎的活动功能未得到改善,不能从事任何体力劳动。
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25.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95.83%,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83.3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组别例数优[例(%)]良[例(%)]差[例(%)]优良率[%(例)]观察组2416(66.67)7(29.17)1(4.17)95.83(23)对照组2412(50)8(33.33)4(16.67)83.33(20)χ²值12.9207P值<0.053 讨论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非神经根性腰痛,多是由椎间盘内紊乱所致。
此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腰痛反复发作,且其在久坐或运动后疼痛可进一步加剧[2]。
另外,患者在受凉后也可使其病变部位的神经末梢对不良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导致其腰痛的症状加重。
目前,临床上治疗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方法有保守疗法、手术疗法及微创介入疗法。
对此病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的效果欠佳,其病情缓解的程度有限。
对此病患者进行外科手术虽然能有效地缓解其病情,但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的接受度不高。
S100B的研究进展
S100B的研究进展云永利;陈萍【摘要】S100 B is a calcium-binding protein expressed and secreted by glial cells in the brain and muscle cells in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At low,physiological concentrations ,S100B exhibits neurotrophiceffects ,which can promote the growth of neurons ,inhibit neuronal apoptosis ,and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glial cells .At high concentration ,S100 B binds with 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which promotes the apoptosis of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and promotes glial cells to participate in and amplify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hus thu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brain injury .In addition,S100B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yoblast proliferation ,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mus-cular dystrophycells .%S100 B是一种钙离子结合蛋白,在脑中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外周的成肌细胞也可分泌。
弥漫性胶质瘤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弥漫性胶质瘤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研究进展茆晨雪;周宏灏;刘昭前【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年(卷),期】2016(21)1【摘要】弥漫性胶质瘤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少突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为Ⅱ-Ⅳ级,其中Ⅳ级的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高级别胶质瘤。
传统上弥漫性胶质瘤的诊断主要是基于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但是仍有很多生物学特点无法很好地解释。
而以异柠檬酸脱氢酶(IDH)为代表的生物标志物已被证明对脑胶质瘤分子特征的分类和患者预后情况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IDH在成人Ⅱ级和Ⅲ级弥漫性胶质瘤及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突变频率较高。
IDH突变的浸润性星形细胞瘤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TP53和ATRX 突变的特点。
少突胶质细胞瘤也伴随IDH突变并以1p/19q联合性缺失和CIC、FUBP1、Notch1、TERT启动子突变为特征。
胶质瘤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临床诊断的新标准。
【总页数】6页(P93-98)【关键词】胶质瘤;生物标志物;IDH突变【作者】茆晨雪;周宏灏;刘昭前【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湖南省遗传药理学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相关文献】1.弥漫性轴索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朱士胜;张鹏2.脑胶质瘤精准治疗相关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及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J], 李斌;朱海波;宋贵东;李储忠;张亚卓;赵澎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张杰; 蒋依憬; 徐小红4.脑胶质瘤的循环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J], 张水仙;刘丹;李飞;胡荣;冯华5.胶质瘤相关循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刘征;徐国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TRX镶嵌性/异质性表达的弥漫性胶质瘤
P  ̄ h o l ,1 9 8 7 , 1 5 1 ( 2 ) : 1 1 1— 8 .
常现象 , 如果按此 判别肿 瘤生 物学 特性 , 会误 导结果 。实 际 上 当出现异 常面积 增大 的 A g N O R颗粒 时 , 往 往其细 胞本 身 的背景结果 也是 模糊 的, A g N O R颗粒 也 是呈 淡染 边缘 肿胀
的现象 , 因此 出现这 种颗粒 数 目和颗粒 面积 呈反 比时, 一定 要排除 因固定不佳 而导致 的异常现象 。
[ 7 ] 杜 [ 8 ] 杨
可, 田道法.核仁组成 区相关性嗜银蛋白表达及 中药干 预 莹, 魏 兵, 步 宏, 等.乳腺癌 H E R 2检 测的现状及存 在
[ J ] .湖南 中医学院学报 , 2 0 0 4, 2 4 ( 2 ) : 6 2— 4 . 的问题 [ J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2 0 1 0, 2 6 ( 5 ) : 6 0 2—5 .
n u c l e o l a r o r g a n i s e r r e g i o n( A g N O R)e x p r e s s i o n i n P u r k i n j e c e l l s :
f i r s t s i g n a l o f n e u r o n a l d a ma g e i n s u d d e n f e t a l a n d i n f a n t d e a t 杂 志
J C l i n E x p P a t h o l 2 0 1 6 S e p ; 3 2 ( 9 )
胶质瘤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胶质瘤又 叫胶质细胞瘤或神 经胶质瘤 , 其发 病率 高 , 恶 性 程度高 , 治疗 复杂且预后差 , 是对 人类健康 造成 巨大 威胁 的一 类疾 病 j , 其 中成 年 人 多 形 性 胶 质 母 细 胞 瘤 ( g l i o b l a s t o ma m u h i f o r m e , G B M) 中位发病 年龄 约为 6 5岁 , 中位 生存 期仅 为 l 4个 多月 ] , 5年病死 率在 全身肿瘤 中仅 次于胰 腺癌和肺 癌 , 位列第 3位 ] 。在 神 经 系统 肿 瘤 中 , 原 发 性 中枢 神经 系统 (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C N S ) 肿瘤 的发生率约为 5 :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其 中胶质瘤就 占 4 0 %, 而恶性 胶质瘤约 占胶质瘤 的5 0 %E 4 ] 。恶性胶质瘤 给患者 带 了巨大痛苦 , 给社 会造 成 巨 大经济负担 , 一 直 以来 都是 肿瘤 研究 的热 点。本文 就胶 质 瘤 临床诊疗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似 的胶质瘤 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 , 导致 WHO分级
相 同的个体间预后 仍有 着较 大差 异。近年来 , 随着 关 于分子
肿 瘤遗传学的发展 , 出现了按照分子遗 传学将 G B M分 为原 发
胶质瘤和继发 G B M( 从原有低级别 胶质瘤进 展演变 而来 ) 。 同时 , 研究证 实在 G B M中I D H 1突变主要发生在继发性 G B M, 而原发性 G B M的I D H1几 乎 都 是 野生 型 的 。V i g n e s w a r a n 等¨ 。 。 回顾 分析了近十年来胶质瘤 的分子 遗传 分型进 展 , 认为 在 WHO临床病理分型 的基 础上增 加新 的分子 遗传 和基 因分 型能更加有效 的判 断预后 , 促进 个体 化治疗 和 临床试 验 的开 展 。B u r k i _ 1 认为 了解胶 质瘤 的分 子遗传 分 型 比组织 病理 分 型更重要 , 有 些低级别 的胶质瘤分子分型却是 G B M, 这对 患者 的治疗 意义重大 。E c k e l — P a s s o w等 根据 3个 肿瘤标 志物包 括 l p / 1 9 q 、 I D H和 T E R T启 动子 突变将 Ⅱ级和 Ⅲ级 胶质 瘤基 本上能 区分 为五 大类 预后 生 存 独立 存 在 的分 子分 组 。伴 有 I D H突变 的低 级 别 胶 质 瘤 往 往 伴 有 1 p / 1 9 q共 丢 失 或 伴 有 T P 5 3和 A T R X突变 , 大部分不 伴 I D H突变 的低级别 胶质瘤往
OPN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相关性研究开题报告
OPN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相关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缺乏有效治疗
手段。
虽然一些分子标志物已被确认与胶质瘤的预后和治疗反应有关,
但这些标志物的研究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存在个体差异和技术难度较
高等。
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分子分析,发现了许多新的分子标志物与胶
质瘤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其中OPN是一种典型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已被证明在许多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OPN在胶质瘤中的功
能还没有完全清楚地了解,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胶质瘤中OPN异常表达与胶质瘤发生和预后的相关性,并从基因和蛋白角度探究OPN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深入研
究OPN与胶质瘤的关系,为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和治
疗靶点。
三、研究方法
1.采集胶质瘤患者组织样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检测OPN的
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OPN的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OPN的蛋白水平,探究OPN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
3.采用细胞实验方法,如干扰RNA、过表达等技术,干预OPN的表达水平,并检测干扰和过表达后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研究OPN在胶质瘤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明确OPN异常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深入探究OPN在胶质瘤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从而为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 的变 异则是 肿 瘤 发 展 的 晚期 事 件口 。针对 肿 瘤 分
子标 志 物 的研 究 揭 示 了胶 质 瘤发 生 发 展 的重 要 信 息 。
z a t i o n WHO) 分 成 4级 。其 中恶性 程 度最 高 的为 多形
性 胶 质母 细 胞 瘤 ( G B M g l i o b l a s t o ma mu l t i f o r me w HOI V) , 是成 人 中最 常见 且 侵 袭 性 最 强 的 颅 内 恶性
同发病 阶 段 、 不 同 患者 、 相 同患者 不 同肿 瘤 部位 之 间 的 基 因型存 在差 异 。在 时 间 、 个 体 之 间 的差 异 被 称 为肿 瘤 之 间 的异质 性 L 1 ] 。肿 瘤 内部 不 同 区域 , 随着 疾 病 的 进 展 出现 的 不 同 亚 型 的 细 胞 , 称 为 肿 瘤 内 部 的 异 质 性_ 2 ] 。近 年来 , 以肿 瘤免 疫 治疗 为代 表 的分子 靶 向治
河北 联 合 大 学 学报 ( 医 学版 ) 2 0 1 5年 1 1月 第 i 7卷 6期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n i t e d Un i v e r s i t y ( H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 2 0 1 5 No v . 1 7 ( 6 )
有 的变 异是 发生 在 肿 瘤 发 展 过程 中 的早 期 事 件 , 而 其
的方法 进 行检 测 , 为 胶 质 瘤 分 子 标 志物 在 临床 的应 用
提供 了可 能 。 1 胶 质瘤 的 异质 性 胶质瘤 , 被世界卫生组织( Wo r l d He a l t h Or g a n i —
胶 质 瘤 相 关 分 子 标 志物 和 异 质 性 的 研 究 进 展
韩 剑 孙 泽 林
( 华 北 理 工 大学 附 属 医 院 河北唐 山 0 6 3 0 O 0 )
[ 关 键 词 ] 胶 质 瘤 异 质 性 分 子 标 志 物
美 国癌 症基 因组 图谱 ( TC G A) 计 划研 究 小 组 根据
特定 标 志物 的靶 向治疗 ( 如关 于 E GF R 的 靶 向 治疗 药
物埃 洛替 尼 的研 究 ) 并 未 取得 期 望 的疗 效 _ 】 。产生 这
一
为是免 疫 治疗 的核 心环 节l _ 4 ] 。 随着 二代 测 序 技 术 的应 用 , 对 肿瘤 不 同 区域 及 时
现 象 的原 因可 能为 , 存在 其他 代替 治疗 靶 点 ( 如E G —
F R) 的标 志 物 变 异 , 激 活 了 下 游 的信 号 通 路 。并 且 这 些关 于 同一通 路 的变 异 存 在 于不 同 的肿 瘤 细 胞 , 在 同
一
间点来 源 的样 品 进 行 外 显 子测 序 、 染 色体 变 异 分 析 及
倍 性分 析 使得 人 们 更好 地 了解 了肿 瘤 的异 质 性 , 但 由 于技术 相对 复 杂 、 对 设备 的要 求条 件 高 、 花 费 昂贵且 用 时较 长等 原 因并 不 能在 临床 上得 以推 广应 用 。 目前一 些 研究 较 多 的胶 质 瘤分 子标 志物 已经 可 以用 相 对 简单
ma d和 神 经 原 型 ( n e u r a 1 ) [ 7 3 。GB M 所 发 生 的 异 常 改
变 主 要 涉 及 到 3条 信 号 通 路 , 分别为: RT K/ RAS /
P I 3 K、 p 5 3及 Rb通 路 ' 9 ] 。一 项 对 于 l 1例 胶 质 瘤 患
有 了 日新 月异 的进 步 , 但 其 复 发 仍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不
疗 有 了突 飞猛进 的发展 。而 特异 性 的分 子标 志 物 被认
者 的临 床标本 进 行 的研 究 指 出 , 在 同一 肿 瘤 团块 内存 在着 具 有不 同 的标 志 物 改 变 的 肿瘤 细 胞 , 即存 在 不 同 的分 子 亚型 Ⅲ 1 。另 有 一 项 对 于 G B M 的 不 同 区域 ( 肿 瘤实 质 、 坏死 部 位 , 肿 瘤周 边 ) 取 材 的研 究 也 得 出类 似 的结 果 ] 。说 明 了 G B M 的瘤 内部 异 质 性 的存 在 , 但
GB M 所 发 生 的 E G F R、 TP 5 3 、 I DH1 、 P D GF R A 和
[ 中 图 分 类 号] R 5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2 6 9 4 ( 2 0 1 5 ) 0 6 —2 4 7 一O 6
P T E N 的 改 变 将 GB M 分 为 4种 亚 型 : 神 经 元 前 型
( p r o n e u r a 1 ) 、 经典 型 ( c l i a s s i c a 1 ) 、 间质 型 ( me s e n c h y —
胶 质瘤 是颅 内最常见 的肿瘤 , 由于 具有 难 治性 、 局 部 浸 润性 生长 和 复 发 等 特 点 , 预后很差 , 临床 以手 术 、 放 射治 疗 和化 学治 疗为 主 。尽管 胶质 瘤 临 床诊 疗 技术
肿 瘤 实体 内形 成 不 同 的 亚 群口 。T C G A 认为来 自
同一 实体 G B M 中至 少含 有 两 种肿 瘤 亚 型 _ 7 ] 。很 多 对 肿瘤 的分子标 志物 异 质 性 的 研究 发 现 , 一 些 标 志 物 的
改变 是 被所有 肿 瘤 细 胞 所 共 有 的 , 一 些 变异 是 一 部 分 细胞 所具 有 的 , 而 另一 些变 异是某 些 细胞 所 特有 的 ; 共
对肿 瘤患 者进 行分 子亚 型 的筛选 可使 肿 瘤 的诊 断更 准 确, 治疗 更合 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