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如何重新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合集下载

蔡昉简历 - 外国记者新闻中心

蔡昉简历 - 外国记者新闻中心

蔡昉简历
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经济学博士。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球变化人文因素国际项目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曾先后多次担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项目顾问。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等领域。

著有《中国经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与转型》、《超越人口红利》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专著等。

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奖;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2011年获中华人口奖、孙
冶方经济科学奖。

蔡肪用”穷人经济学”践行党的宗旨

蔡肪用”穷人经济学”践行党的宗旨

1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专题 SPECIAL COVERAGE
中国 共 产 党十 七 大代 表 等 身 份, 为国家发展出策出力。
中国 共 产 党十八大 党代会 即 将召开之际,蔡昉回顾了自己作为 十七大代表的职责:“现在党代表 实 行任期制,在 五年的任期内一 直要履行代表职责,虽然不开会, 但是作为党代会代表在发挥我的 专业优势时,也要 有意 识 地 在 政 治上与中央 保持一致,在 此前 提 下献计献策。”
——蔡昉
从农业是否需要保护的讨 论,到就 业增 长与经济增 长哪 个 更 重要。再至 近几 年讨论得沸反 盈 天的人口红利问题与刘易斯拐 点,每 一 次,蔡 昉 的 观 点出 来,总 会有反对的声音。
“人口红利”即将消褪,以及 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这一观点,
仿佛围剿的声音更甚。蔡昉认为, 中国经济之 所以能持续保持高增 长,得益于中国独特的人口结构所 带 来 的“人口红 利”。人口结 构 转 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在于人口 的增 长 速 度和人口总量,而是取 决于人口的结构。人口结构较好, 社会就可以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 给。由于人口生育率的下降,近年 来 我 国 劳 动 年 龄人口开始出 现 迅 速下 降 以 及社 会总 抚 养 比 上 升 的 情况,过去上 述两大因素带来的 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资 本 积累的现状将不复存在。蔡昉 据 此 预 计,“人口红 利 ”即 将 耗 竭 可能在2013年就会体现出来。“人 口红利”如果消失,将意味着劳动 力供给不会像原来那样源源不断 而且 那 么 廉 价。因此,若 没有 其 他措施,过去那种用投 入 来刺激 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 尽头,迫切需要转移到依 靠生 产 力提高及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 长。这是一个必然过程。

劳动力市场与城乡差距

劳动力市场与城乡差距

劳动力市场与城乡差距近年来,城乡差距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劳动力市场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分配不仅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也限制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劳动力市场与城乡差距的关系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分配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分配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对较高,工资待遇也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这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加剧了农村的贫困与人口老龄化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过剩,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民劳动力的收入需求。

这种劳动力市场不平衡的现象,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困境农村劳动力市场在城乡差距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在城市中找到高薪工作。

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时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的制造业工作。

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收入水平,也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低工资也限制了他们改善生活水平的能力。

在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固定的低工资无法满足生活需要,导致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陷入了较为困境的状况。

三、解决劳动力市场差距的方案为了缩小城乡劳动力市场差距,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应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

通过培训,农村劳动力可以学习到更高级的职业技能,从而在城市就业时能够从事更高薪的工作。

其次,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就业机会的开发。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劳动力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创办个体农民和农村合作社,提供更多的农业就业机会。

最后,应逐步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和公平机会的保障。

这将有助于打破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农村劳动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城市就业机会。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国民经济和宏观经济效应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国民经济和宏观经济效应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国民经济和宏观经济效应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包含着两大重要含义,即基本可兑换性以及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员。

这样的框架下,人民币国际化则需要从四个方面稳步推进,即①资本项目逐渐、有序开放;②人民币境外流通及离岸市场发展;③利率市场化以及④一个基于市场化原则的有弹性的汇率机制。

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重大,而在今年国际国内双重变革的背景下,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国际方面,美元贬值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深化,使得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面临两难选择;国内方面,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使得劳工成本上涨以及“年轻劳力”的不断减少,使得产业转型以及结构调整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几大关键转型。

其一,贸易成本的降低,更平衡的经常项目盈余以及本地居民获得更多投资海外的机会,会促使本国经济逐渐转向内需-外贸并重的经济模式;其二,服务贸易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会使得服务业占比逐渐提升;其三,提高金融市场化水平,使目前行政为主的管理手段所造成的资源分配扭曲得到缓解。

近期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停止、资本管制应该加强的呼声高涨。

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并不赞同。

首先,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问题,我们一直强调,由于人民币贸易顺差正在下降、打压房地产资产泡沫会减少热钱流入、中国的高通胀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等原因,人民币升值压力未必会长期存在。

其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四大改革,资本项目开放、离岸市场建设、利率与汇率改革不应单一来看,或者用先后顺序来区分,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同时并举。

汇率贬值预期的出现,是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好时机,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好时机。

再次,从国际经验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教训十分深刻。

日本80年代推动国际化是失败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日本决策者希望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使日本免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巨大影响,但这种“隔离”式的保护却与日元国际化的初衷相互矛盾。

基于人口学视角的城镇可持续化发展思考

基于人口学视角的城镇可持续化发展思考

基于人口学视角的城镇可持续化发展思考摘要:作者通过调查走访以及新闻媒体披露的相关文献查阅,对当前我国日益提速发展的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作者认为,当前决策部门必须从战略高度审视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当前老龄化日益严重,生育意愿和生育率极低的情况下如何来规划城镇发展以及产业布局,以便达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人口能够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rough the survey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wn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should sca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the plan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layout under that situa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ageing, low fertility rate,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and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ha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城镇可持续发展;人口可持续性;思考;建议与对策key words: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opulation sustainability;thinking;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323-0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十大民生热点

十大民生热点

潜江市高石碑镇二中300余名农民工子女展示自己的梦想卡片。

吴燕军摄CFP“安得广厦千万间。

”人们有理由期待,百姓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梦想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黄孝邦摄编者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甚至一日冷暖,无不是民生。

即将过去的2011年,生活也许充满酸甜苦辣,但我们的脚步依然前行。

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一年,中国经济的航船继续稳健前行,全国财政收入迈上十万亿元新台阶。

伴随着国力增强的是,一幅幅温暖的民生画卷呈现在你我面前: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安居梦想;全国各城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低收入群体有了更多保障;“新农保”试点扩大到40%的县,更多人距离老有所养的目标又近了一步……“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动力所在。

1.保障房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热点回放2011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资金、土地、工程质量等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破解。

截至10月底,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房超过1000万套,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目标任务。

各地在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的同时,对于保障房的运营、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创造出许多有益经验。

陕西省依托省属国企,成立了陕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公司,通过市场融资筹措资金;在江苏,全国社保基金以信托产品形式投资南京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江西,由国家开发银行江西分行牵头,组建了由交行、招行、农发行、建行等参与的银团贷款项目;河北、甘肃、湖南、重庆等地拿出土地出让毛收入的5%,支持保障房建设。

■专家点评顾云昌(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亮点。

当前,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保障房土地供应。

同时应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申请审核和配租配售程序,并予以公开;进一步研究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

(记者李慧整理)2.多地房价出现松动■热点回放由于调控政策影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房价出现松动。

蔡昉: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

蔡昉: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蔡昉 [ 2011-05-23 ]从事金融和宏观经济研究的人主要关心周期现象,时间跨度不是太长,而我们做人口研究的关注的时间跨度很长。

我很乐意与金融和宏观经济界的研究者讨论。

实际上,我做人口研究,主要关注点并不在人口政策,我更关心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生育率下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人口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人口转变”,转变的一个方面是生育率下降。

农村和城市的情况不同,一般来说,城市的生育率更低、下降得更快;农村的生育率较高,下降得较慢。

就中国的整体情况来说,生育率下降得非常快。

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在1970年代之前是6,到1980年代初降到了3以下,而独生子女政策却是从19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

1980年以后,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很快就降到了2.1的替代水平以下。

表1: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迅猛从1990年代开始,国家人口计生委就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8。

到现在已过20年。

20年总和生育率不变,这实在是很奇怪。

实际上,国内还有一些不同意见,很多学者认为总和生育率只有1.5-1.6。

联合国社会发展司人口处也按照1.8的总和生育率做中国的人口预测,他们受到了不少指责。

最近我们发现,计生委悄悄改变了说法。

虽然他们没有承认总和生育率不到1.8,但他们接受了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

而无论是按照国家统计局每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还是中间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或每年都进行的千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们都能算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都已经降到了1.5以下。

据说,一个海外人口学家根据六普数据进行了估算,结论是中国总和生育率只有1.4。

联合国也改口了,去年他们出版了一个报告——《世界生育率报告》,其中中国2006年的总和生育率是1.4。

图2显示,中国的生育率不仅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发达国家是1.6,而我们只有1.4。

我个人对此一点都不惊讶,因为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生育率很低。

透视“小升初”家长择校热7000字论文开题报告

透视“小升初”家长择校热7000字论文开题报告

透视“小升初”家长择校热7000字论文开题报告选题理由: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是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变动而形成的一部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暂时分离。

在金融危机和当前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失业现象屡见不鲜,失业和再就业成为包括大方县的突出问题之一。

鉴于当前严峻的失业形势,失业保险作为一种缓解失业者直接经济损失,并有助于企业放下隐性失业包袱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对于经济的良好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矛盾,研究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是十分迫切的。

一,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年我国《失业保险条例》颁布以后,实现了失业保险由救助模式向保险模式的转变,开始在失业保障中强调个人责任,以缴费作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对失业者的生活保障是低水平的,一般仅相当于当地最低工资的60%~70%,在大方县这种经济落后的地区,失业保险待遇与低保水平几乎持平。

我国刚刚脱离低收入国家行列,国家财力有限,决定了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救急,是对失业者提供临时的、基本的经济帮助。

这既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能有效地避免重蹈曾经困扰“福利国家”的“失业陷阱”。

为了使我国社会保险推动劳动力政策体系逐步创建并日益完善,使其推动再就业功能获得进一步充分发挥,鼓励失业人员尽快同时实现再就业,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再就业服务缔造较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对社会保险推动再就业工作存有的问题展开了研究深入探讨。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所长蔡昉,就对就业和再就业做过不少研究。

他认为,有形的政策必须解决无形的失业,只有实现最大化就业才是社会和谐的经济基础。

但是现在我们所有的责任都被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一家承担了,这个担子太重了。

它只能是管城市劳动者,很难顾及到乡村劳动者。

他研究了宏观经济和就业的关系,指出中国的就业体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是整体经济改革的重要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公共管理硕士(MPA)师资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公共管理硕士(MPA)师资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公共管理硕士(MPA)师资简介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口学系主任,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兼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西部开放促进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兼任《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编委,《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

汪同三著名经济学家,国策咨询专家,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主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多次参与中央经济工作文件的起草工作,是当代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方面最权威的专家之一。

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兼任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职务以及十几所高等学校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财政理论。

曾分别于1997年4月和2000年1月为国务院领导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作税法专题讲座和公共财政理论专题讲座。

张宇燕著名经济学家与公共政策分析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际经济评论》杂志副主编,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倪鹏飞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经济贸易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研究员。

主要从事城市经济、城市竞争力、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经济以及企业制度和融资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优先战略保民生

优先战略保民生

优先战略保民生(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④)——怎么解决就业难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然而,2011年春节前后,招工难现象却再度发生。

在不少地方,曾经熙熙攘攘的劳务市场,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曾经是农民工“一岗难求”,如今却是招聘企业“一工难求”。

面对缺工困境,不仅东南沿海很多企业奔赴中西部地区上门“请工”,当地企业也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家门口“留工”。

一时间,招工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冷热两重天:就业难与招工难2011年春节前后,劳动力市场上再度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局面。

一面是年复一年的就业难,一面是再度出现的招工难,看似相互矛盾,却又“两难”并存。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不禁疑惑:当前的就业形势到底应该怎么看?◇ 解析“两难”局面:招工难难掩就业难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有人认为,招工难表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已经“逆转”;也有人表示,招工难只是特定时期的暂时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要认清当前的“两难”局面,必须透过表象,深入分析,把准就业形势的“脉”。

先看招工难。

据对16个用工大省的调查,招工难,主要难在用工需求较大的东部沿海地区,难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难在薪酬待遇较低的企业和岗位,尤其在春节前后的特定时间段表现得更加明显。

可见,招工难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季节性等特点, 而不是全局性、普遍性的难。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其农民工薪酬与东部地区农民工薪酬的差距逐渐缩小。

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研显示,东部地区打工者月收入为1455元,中部为1389元,西部为1382元。

东部比西部仅高5%,而5年前为15%。

权威声音就业主要矛盾仍然是供大于求尹蔚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矛盾仍然是供大于求。

最近几年中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招工难,主要发生在制造业、服务业的一线,这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

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理论解析

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理论解析

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理论解析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无就业经济复苏”理论、产业转移的“雁阵模式”、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理论和教育培训的反周期性来分析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阐述了我国应该吸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关键词:金融危机劳动力市场理论所谓“无就业经济复苏”理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于2009年2月29日向国会做半年一次的报告,预计美国将经历无就业的复苏,即GDP增长率恢复,但失业率仍然保持在高位,即典型的“无就业的经济复苏”。

这种情况在美国已出现两次:第一次(1991-1992年)美国经历的经济衰退。

1992年经济开始复苏,但是失业高居不下,保持在很高水平。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就业经济复苏,称之为Jobless Recovery。

第一次经济复苏以后,美国的就业比经济增长大概之后十几个月才恢复。

第二次(2001-2002年)美国再次经历的经济衰退。

这次在经济开始恢复的时候,就业仍然没有上来,维持较高的失业率,这次长达的时间将近29个月,到2004年的下半年就业才开始恢复。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6 年亚洲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报告》看来,“无就业增长”是指“虽然产生就业机会,但是远比投入市场的劳动力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缓慢”。

通俗地讲,“无就业增长”绝非是没有就业的经济增长,而是一个国家的就业人数或就业机会增长率落后于经济增长率。

对无就业经济复苏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种理论解释,大致与经济衰退期企业和产业做出的调整有关。

从微观角度讲,在遭遇经济危机时,实体经济最为困难,一个企业要生存,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生存下去,从而产业结构调整也更加剧烈。

首先,面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为降低生产成本,美国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企业往往通过使用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造成劳动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其次,为保持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竞争力,劳动相对密集型的企业加速向海外转移,这个时候国家产业结构更加资本密集化,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要求,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导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速的四个趋势_蔡昉

导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速的四个趋势_蔡昉

增 长 那 么 人 力 资 本 的 改 善 就 可 能 会放 慢


事 实 就 没 有
GDP
的增 长



我 们 看到


如 果 把 新 增 长 的 劳 动 力 就 看 做 是 四 是 创 造 性 破 坏 过 程 被 阻 碍
、 、


在产 业 结 构
由 小 学毕 业 初 中 毕业 及 肄业
, , ,
因 此人 力 资本 不 断 改 善 是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得 到 不 酬 递 减 导 致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下 降
资本 使 用 率 下

断改 善 的 重 要 贡 献 因 素

但 是 我 们 现 在 的 人 力 降 等 等



那 么 再 加 上 本 身 就是


个人 为扭 曲
, ,

这需要有 特

了 生 产 率 表 现 不 好 的 企 业 不 好 的 产 业 不 好 的 定 的 机 制
、 、

目 前 在 没有 这种 机 制
的情况 下 全要 如果通过改革
投资 领 域
僵尸 企 业


中 国 现在 已 经显示 出 的


个 问 题 是素 生 产 率 增 长 减 慢 就 是 必 然 的



在 研 究 全 要 说 经 过 多 年 的 劳 动 力 转 移 我 国 农 业 劳 动 力 比

素 生 产 率时 有 时 候 会 分 成 两 类


类 是 资 源 重重 已 经 大 幅 度 下 降 下 降 到 什 么 程 度 如 果 你 去

蔡昉-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不现实 靠增长解决未富先老

蔡昉-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不现实 靠增长解决未富先老

蔡昉: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不现实靠增长解决未富先老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中国也面临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早消失、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发困难和养老资源不足等挑战,如何解决中国人口“未富先老”问题,如何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靠增长解决“未富先老”问:如何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这种“未富先老”的状况?蔡昉:在过去的30余年中,中国在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方面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但是,中国的人口转变更是以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步伐推进。

人口转变与人均收入提高之间的这种缺口,可以被表述为“未富先老”。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生育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也迅速降低,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就开始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也一直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下一步,随着2015年前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并赶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水平提高的人口转变后果,关键在于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换句话说,由于人口转变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即便在生育政策调整的情形下,老龄化趋势仍将继续,已经形成的“未富先老”缺口,主要应该依靠持续的经济增长来予以缩小,并最终得到消除。

应对老龄化面临诸多挑战问:中国在应对老龄化上面临什么挑战?蔡昉: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获得之间,需要避免出现一个人口红利的真空时期。

而“未富先老”的特点,的确在两次人口红利的良好衔接上,给中国带来特殊的困难。

如果通过在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条件的同时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中国就可以避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虽然在许多发达国家,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成为应对老龄化及其带来的养老基金不足而广泛采用的手段,但是,中国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使得这个做法不应成为近期的选择。

中国目前临近退休的劳动力群体是过渡和转轨的一代。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归纳+课时作业)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归纳+课时作业)

《经济生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知识点归纳(一)国家财政1、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注意:财政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促进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的。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说明我们国家财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也体现了财政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要保持基本平衡。

①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②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2、财政收入与支出(1)收入收入的构成:税收、利润、债务、其他收入(2)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2)分配政策。

(4)财政支出的构成: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二)征税和纳税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3、税收的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4、税收的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各项职能实现的重要保证。

5、依法纳税:违反税法的现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3.8.1 国家财政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国家为了履行对内对外职能,必须要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都要有自己的财政。

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②财政的特点是强制性③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④财政本质上是一种消费关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2.对国家预算的认识,下列错误的是( )A.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B.它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后方能生效C.预算体现着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D.国家预算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3.财政部、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于2011年11月7日下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指出,各地确定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范围为: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围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提高农村扶贫对象就业和生产能力。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访谈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访谈

提高整

资源 效率。很多关于我国 发过程的计量分析也表
明,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的资源
发挥 要作。例如,在1978—
2015年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第一 、第二 和
第三 的贡献合计为56%,而其余44%的贡献便 自于
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

企竞争 的资源
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市场竞争制下,有竞争力的企生存壮大、没有竞争力
的企萎缩消亡能促进资源
,提高全要素生产
率。一般说,发 国家更多地
之资源
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地从企之
间资源
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在一发达国
家,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生存、 亡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的贡献可高达1/3到一半。
创新竞争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发现,
规模收益递增,企能否扩大
NINGBO ECONOMY
高端访谈
2019.08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访谈
■本刊记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
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
率的紧迫要求"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全要素生
产率提出要求,凸显出这一指标对于我国决胜全面建成
规模进而获得更多的生要素资源,在根 取决于其
能力。这意味,
竞争 的资源
能提
高全要素生率,而 市场竞争的法扩大企业规模或
人为挑选赢家,都与提高全要素生率的要求相背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认识全要素生产率,为寻找提高

蔡昉代表:延长退休年龄目前不成熟

蔡昉代表:延长退休年龄目前不成熟

况下延长退休年龄 , 前者并 无竞争力 , 很可能处于既找不到工作 、 又得不到社会保障的尴尬与无助状态。 因此 , 只有当劳动年龄人 口与老
年人口的受教 育年限( 年) 1 基本持平时 , 4 延长退休年龄才恰逢其时。” 蔡叻代表认为 , 应在未来择机采取小步渐进方式延长退休年龄。起步阶段 实施选择性的灵活退休政 策, 根据 自愿适 当延迟退休 , 而
层 需 要 下决 心 的 问题 。
大寒部不敢讲心里话 至于会风 ,他说 ,年年都说要精简会议 ,结果会议越开越 “ 多。现在开幕一般 是领导 先讲话 , 大家再讨论 , 我认 为应该反过
来 , 则 , 导话 一 讲 , 面 的人 ) 说 什 么 呢 ?说 不 好 就 会 造成 否 领 ( 下 还
任人唯亲买富卖富严一
对 于 用 人 问题 上 的 不 正 之 风 , 指 出 , 要 表 现 在 任 人 唯 他 主
会风 :
亲和 买官卖 官, 现在 这个风气在 某些地 方越演越 烈 , 了以后 听 感觉触 目惊 心。用人 问题最关键的是如何 建立有效 管用 的体制 和机制 , 选拔德 才兼备 , 有群 众公认优 秀素质 的人才 , 具 这是高

直 解 决 不 了 ,收 入
优秀素质 的人才, 这是高层需要下决 心的问题。
潜规则 :
分 配 问 题 我 年 年 听 到 , 快 二 十年 了 , 都 为 什 么一直解决 不 了 呢? 就 是 了解 情 况 的 渠道 不 畅 通 ,难 以 听 到 真 实 的 情 况 。 建 议 多 采 取 简 便 易 行 的 做
日 鱼盘 Q :墨 煎全 QQ.
法 ,开多种小型座 谈 会 ,多蹲 下来 扎扎实
实调 研 ,和 农 民一 起

就业形势大摸底民工返乡潮提前拉开序幕

就业形势大摸底民工返乡潮提前拉开序幕

� �
�孙光的例子绝非个案
统计显示, 2008年上半年, 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 上的中小企业倒闭. 近来, 知名企业关门停产或陷入 绝境的消息更加密集了.中 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 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感叹, "现在看来, 这仅仅是 �倒 闭潮’ 的开始." 而除了企业倒闭会直接导致工人失业 ,企业进 行产业升级同样可能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阵痛. 应 对出口需求 萎缩导致 的企业 利润下降 时, 有 些企业选择了产业升级. 譬如, 东莞大朗镇一家港资 针织公司便投资人民币1 亿元购买了500台 计算机织 布机,而一台计算机织机相当于28个熟练 工人的工 作量, "这毫无疑问意味 着机器对人的大规模替代" , 东莞商会的一位副会长不无忧虑地说.
�密集调研珠三角
据报道, 10 月28 日至11 月1日,国 家有关领导人 分别调查了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而调研的重点 便是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与此同时, 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 障部部长 尹蔚民则于 10 月28 日至31日 期间, 调 研了广州, 珠海, 东莞, 中山等城市, 并于随后派出了 专门的就业调研小组, 再赴广东. 广东一位调查组的官员称,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门如此密集地调研珠三角,反映了政府对金融 危机下, 我国就业市场出现的一些新现象的充分重视. 这些现象究竟只是个案还是有可能成 为全局性的危 机, 目前掌握的情况尚不足以作出准确判断, 因此必须 深入企业以及劳动力流出地, 进行细致的调研, 便于为 进一步的决策作必要准备.
� � � � � � � �
编辑 戚成 电话: 0 531 - 8 690 570 5 E- mail:qc@ldt.s


就 业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本月初派出调研组, 分赴四川, 湖南, 江西, 浙江, 广东与江苏等劳务输出或输 入大省, 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进行一次大摸底. 10月中旬, 在浙江及安徽等地, 金 融风暴下的中 国劳动力市场正承受着一波侵袭,沿海 的劳动力正 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民工返乡趋势日益明显. 业大军. 不过, 统计数字却与此推测产生了令人难以 理解的矛盾. 深圳市劳动保障局10月15日公布 的第三季度用 工形势显示, 仍存在41.3 万的缺口.深圳市劳动保障 局称, "深圳第三季度用 工需求人数为 170.5 万人, 入 场求职人数129.2万 人, 供求缺口人数41.3万人, 求人 倍率1.32 , 供需缺口 人数较上季度下降了1.5万人 , 较 去年同期下降了29.6万人." 10月27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部召开了 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前 三季度的就业 形势 和就业再 就业工作情 况.统 计数字 显示, 1至 9 月, 全国 累计实现城 镇新增就 业人员 936万 人, 为全 年目标 任务1000 万人的94% ; 9 月底,全国 城镇登记 失业人员830 万人, 比去年同期减少5 万人, 登记失业 率为4%, 与去年底持平.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蔡昉都阳工作论文系列四十三Working Paper Series No.432005年1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蔡昉都阳摘要本文首先论述劳动力市场发育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中的若干经验和教训提出中国应该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劳动力市场模式最后本文讨论了劳动力市场规制选择的几个重要理念并回应一些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的批评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制度非正规就业模式选择一个统一灵活和充满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既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有关也和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目标模式相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应该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随着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再直接介入劳动力配置和工资决定而是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建立有利于就业机会扩大的宏观政策环境促进就业一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促进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城镇失业率加速攀升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新增劳动力规模日趋庞大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从城镇就业来看登记失业率已从1996年的3.0%上升到2002年的4.0%按国际通用标准计算的失业率已由1996年的3.9%上升到2002年的6.1%在失业率上升的同时城镇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由1996年的72.9%下降到2002年的66.5%这意味着有2000多万城镇劳动力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如果将这些劳动者也看成失业者则城镇失业率有可能会提高一倍蔡昉等2004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贫困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社会不安定因素大大增加目前中国13亿人口4亿多家庭中2/3以上的家庭成员都是劳动者就业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失业的增加使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及其家庭失去收入来源并因此陷入贫困状态调查显示在目前城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中40%以上都是失业和下岗人员农村9000万贫困半贫困人口也是因为失去就业机会而处于贫困状态因此治理失业和促进就业已处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最优先议事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促进就业首先就要充分重视劳动力市场维护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让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要时刻认识到市场机制是政府政策所不可替代的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无一不与开发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图排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必将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积压中国传统体制下冗员与缺员长期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引入劳动力配置的市场机制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维护和尊重劳动力市场机制目前无论是在机制还是在形式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都很不完善主要是户籍制度和不同性质的所有制人员身份的制约导致就业不能充分竞争城乡地区所有制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难以突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导致对农村和外地劳动力的歧视限制了劳动人口的合理流动妨碍了劳动者平等自由的就业权利的实现破坏了公平的就业环境极大地阻碍了就业的扩大因此充分发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应该成为中国促进就业的第一要务由于中国发育劳动力市场的过程起步较晚从其他国家劳动力市场发育和运作的实践中有诸多可供借鉴的重要经验和教训例如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劳动力市场制度规范化程度的提高而这个制度规范性却与中国目前出现的就业非正规化趋势有一定的矛盾如何理解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到中国特色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选择二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劳动力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制度设计既有很强的重要性也较之其他要素市场更为复杂由于劳动力市场关注的对象既是生产要素又是社会成员因而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显得更直接更重要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设计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系如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等即便在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劳动力市场制度也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经过各方面的权衡甚至冲突才形成既有的格局作为一个经济转型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更加复杂需要在计划经济的体制遗产上形成既有破题之难也有立题之惑因此了解当前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为何如此结果怎样将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选择和建设有很大帮助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选择自身的目标模式也是未来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基础工作国际经验表明从长期来看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是促进就业减少失业的根本途径市场经济先行国家在这一方面也有不同的经验和教训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结构充分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制定能够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相关政策将在长期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实际上美国和欧洲国家在近几十年的不同经历对中国的劳动力需求政策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和OECD的欧洲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欧洲国家的失业率从1970年的2.6%攀升至1996年的11%长期失业率失业一年以上由1979年的0.9%上升至1994年的6.6%同时就业岗位的增加非常缓慢就业率由65%下降至60%而美国从80年代开始失业率就一直低于欧洲就业岗位增加了58%就业率由65%上升至75%在宏观经济环境和生产力水平大体相当的情况下1两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出迥异的结果这其中劳动力市场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欧洲OECD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政策与其相反的是美国倾向于使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措施表1 欧洲OECD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及其影响制度措施对就业的影响岗位保护立法规定解雇工人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一般情况下解雇必须经工人理事会的同意还必须考虑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和子女数等社会因素其目的是使工作岗位更安全保护了现有岗位但使雇佣成为不可逆的投资长期来看导致用资本替代劳动最低工资提高了最低工资率使法定最低工资和中等收入之间的差距缩小例如90年代中期法国最低工资率为中等收入的60%而同期美国为34%有争议但在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对就业仍然发现负面影响提高了保留工资税收由于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在大多数国家对就业有负面影响的税种工薪税所得税和消费税的税率在70年代和80年代都有所增加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劳动成本增加会增加失业减少劳动力供给税负降低10%可以减少失业25%增加劳动供给2%1从宏观经济环境看欧洲和美国都经历了类似的情形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技术变迁和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加从1970年代开始的生产率增长放缓工资形成 工资形成过程逐渐背离市场通常不是在企业决定工资而是根据行业决定工会覆盖率高的国家工资决定过程表现出集体谈判的性质 集体谈判决定工资提高了失业率企业开始利用全球市场重新配置资本 干预劳动供给 减少工作时间和提前退休 不能降低失业却增加工资上涨的压力 社会保障 失业保险的受益期限延长得到失业保险金更方便政府项目范围拓展市场上低工资和非劳动收入之间的差异缩小 增加了保留工资减少劳动供给更长的收益期和更高的替代率增加了失业率资料来源根据Siebert, H.(1997) “Labor Market Rigidities: At the Root of Unemployment in Europ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 ol. 11 No. 3以及Nickel, S. (1997) “Unemployment and Labor Market Rigidities: Europe versus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 ol. 11 No. 3 整理从总体上看维持一个有灵活性的劳动力市场是扩大就业和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的必要条件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往往面临选择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是否有利于扩大就业应该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选择标准可以看到在中国改革过程中一些劳动力市场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分析它们对中国产生的实际影响让这些制度真正做到为我所用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国实现了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在城市地区建立起来社会保障制度是消极的治理失业的手段但它对于市场经济体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过其他国家的经验也已经表明社会保障水平会影响保留工资的水平和劳动供给数量并进而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对于未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而言选择适当的社会保障水平使得社会安全网既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又不至于对扩大就业产生负面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社会保障的水平自然有限但一些转型时期过渡措施如买断工龄提前退休等政策如果具体的操作方法补偿水平和支付方式确立不当可能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固然丰富但是如果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劳动力数量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也就不复存在可见选择适当的保障水平和保障方式对于维持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以及保持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的影响在近年来引起很大的争议尤其是在理论界由于一些实证检验结果和新古典理论分析的差异更使得对最低工资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看法莫衷一是近年来中国部分城市也纷纷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也在2004年4月强调加大对最低工资制度执行和监督的力度如何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现状正确认识和评估最低工资制度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于扩大就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要考虑中国劳动力资源结构下最低工资制度可能产生与欧美国家不同的经济影响从总体上观察欧美国家属于资本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对缺乏弹性工资变动所产生的就业效果也不明显如图1所示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中国的劳动供给曲线更平缓而欧美国家由于劳动力相对于资本更稀缺所以劳动供给曲线更陡峭因此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后在劳动稀缺国家的失业数量为L 1-L而在中国最低工资可能产生的失业数量为L 2-L0远远大于前者因此利用欧美国家的数据得到的结论可能最低工资的就业效果并不明显但在中国我们仍然需要审慎地对待最低工资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图1 不同资源禀赋下最低工资的不同效应其次即使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确定的水平也应该和国情和国力相符合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比较各个国家最低工资水平用年最低工资和人均GDP 的比例来反映和人均GDP 水平取对数形式之间的关系在世界银行的数据库中没有中国的最低工资的信息我们收集了中国部分城市近年来的最低工资资料在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中2003年有118个城市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各城市平均的年最低工资为5112元占当年中国人均GDP 水平的62%我们把中国的资料加入世界银行的数据库中并进行非线性的拟合可以发现如图2所示的关系图2 部分国家最低工资/人均GDP 和人均GDP 水平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世界银行WDI 数据计算.图2中散点图表明最低工资占人均GDP 的比例和人均GDP 的对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非常明显我们对这一关系进行拟合2在只有两个回归因子的方程中拟合的优度R 2达到了2 拟合的方程为εββα+++=221)(ln ln pgdp pgdp rwage 即用工资占人均GDP 的比例对人均GDP 对数和人均GDP 对数的平方项回归0.44如果最低工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这种关系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很显然中国的情形偏离了世界其他国家所表现出的一般规律性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03年时的人均GDP水平为4500美元左右取对数为8.4左右如果按照图2给出的预测线中国的年最低工资占人均GDP比例应该在0.2左右但实际值为0.62实际值和拟合值之间产生偏差是由于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了较高的制度工资最低工资往往只对城市的正规部门起作用而进入正规部门的就业往往和户籍相联系因此最低工资的设定实际上是城市偏向的保护性制度工资最后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增加了劳动力市场规制的成本即便是在劳动力市场发育较好规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也有很大比例的劳动力并没有获得最低工资以上的工资因此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的将增加劳动力市场规制的难度同时劳动监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很多更紧迫的问题需要政府干预如清欠工资拖欠维护劳动安全等所以在最低工资制度方面花费很大的行政资源不是一种有效的规制方式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工资形成过程越是接近市场过程工资和就业的灵活性也越强对欧洲和美国的比较可以发现工资形成类型的差异也会导致就业效果的差异在中国企业的工资决定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传统经济体制以外的经济形式如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企业是工资决定的基本单位工资形成的过程也是市场化的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形式也在向工资形成的市场化方向改革因此对于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而言应该确保企业决定工资这一基本的方向和制度得到贯彻雇佣和解雇决策与劳动立法的方向和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劳动力市场的规制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必须看到如果对企业的雇佣和解雇决策干预过多必然会降低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并有可能诱导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依赖人力资源优势的国家而言显然应该更注重发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从而提高就业水平三劳动力市场模式选择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遗产也要结合自身的禀赋结构使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得到最佳的平衡具体来说劳动力市场的目标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遵循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原则低水平是指各项社会保障的支付水平不应脱离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保障的支付水平高不仅会降低个人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性也可能降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广覆盖则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社会保障应该覆盖社会的所有劳动者不应该使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所有制之间存在差异其二社会保障的体系应该健全对于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享受包括工伤医疗生育失业和养老等在内的各项基本保险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安全网络在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覆盖和水平之间的矛盾可能比较突出保障的水平高覆盖的范围自然就会小在确立了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原则后就应该把覆盖问题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其次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工资形成和雇佣决策机制雇佣决策和工资形成机制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先行国家有关工资形成和雇佣决策的制度及其规制措施是在企业为核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例如由于工会的作用可能使决策层次上移使得部门或行业在工资形成和雇佣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出于失业管理的需要政府部门也可能对企业的雇佣决策做出一定的干预事实表明对企业劳动决策机制的干预是损害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也不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由于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关于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决策权的问题始终难以明晰矫枉过正的现象时有发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任何的决策权90年代中期以定的时候政府则倾向于限制企业的决策权限因此通过基本的制度规范明确企业在工资形成和雇佣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健康的发展另外劳动力市场的规制措施应该鼓励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规制的选择需要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政府的规制需要动用行政资源而行政资源是稀缺的因此规制也必须符合效率原则例如前面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分析表明最低工资方面的规制在目前可能并不是中国劳动力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反会损害劳动力市场的效率而一些破坏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行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例如清欠工资劳动安全等所以集中行政资源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是政府在管理劳动力市场时应该注意的基本原则四结论和讨论许多学者或活动家把非正规就业及其带来的低劳动报酬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与劳工标准问题联系在一起对中国进行批评对此我们可以有几点讨论既可以作为对这些批评的回应也是我们理解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所应该注意的方面首先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涉及到一整套制度的建设与安排一个国家处在不同的市场发育水平上劳动力市场功能也以不同的形式发挥作用目前中国城市出现的非正规就业实际上是利用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一种方式往往具有市场化程度高的优点并且成为进一步发育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路径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上市场发育水平必然是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也是如此即总是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比较低级的形态到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发育过程因此我们在看到非正规就业在劳动力市场规范上面的缺陷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就业形式对于解决城镇劳动力的下岗失业问题为农村流动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的积极贡献事实上非正规就业的缺陷本身也体现着其正面效果中国城市就业非正规化的过程是与一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所有制变化相关联的因此就业非正规化是与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的虽然从岗位的稳定性社会保护的程度工资水平和其他待遇以及劳工标准来看这种非正规化就业的确带来诸多问题Solinger2002但是这种新生的就业形式及其特殊机制却有助于利用尚未完全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配置就业解决失业和下岗难题因此我们理解当前的就业趋势应该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即要从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改革目标上来理解非正规就业现象其次虽然中国在改革时期一直保持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但她仍然处在一个相对低的收入水平上并且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非熟练劳动力的低工资水平是市场决定的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受政府干预较少因而没有扭曲地反映了这一事实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下岗和失业是一种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现象即的国有企业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局面以及面对产业结构变化的要求被迫做出的市场反应在下岗和失业日益严峻化的情况下传统的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不能有效应对市场机制必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就业压力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无论是从城市部门中下岗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还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的就业大多数是通过这种市场渠道找到工作岗位的实际上主要反映传统渠道之外的新机制的作用矫正相对价格的扭曲是发育劳动力市场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础上劳动力市场的其他组成部分便得以逐渐发育迄今为止中国仍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市场决定的工资水平应该低于传统部门制度性决定的工资水平非正规部门就业实际上已经发挥了矫正劳动力价格扭曲的作用尽管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对外来工的工资歧视但是外来工的工资决定已经显示出更加市场化的倾向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王美艳2004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外来工的工资决定中人力资本的报酬率较高而基本上没有对政治资本用是否中共党员表示的报酬最后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Galli and Kucera劳动力市场规制中并不存在单一的。

研究穷人的经济学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研究穷人的经济学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Approaching Economist 走近经济学家走进他的办公室,简单的是里面的布置:两张桌子、两个书柜、四把椅子、一台电脑,不简单的是放置于上面的一摞摞与农业经济、人口经济、劳动经济相关的书籍。

从几年前开始,人们谈起他总会想到他提出的现在正逐渐引起热议的我国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观点。

他是我国经济学家中少有的把自己定位为研究穷人的经济学者的人。

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专业选择源于农村体验1956年,蔡昉在北京出生。

同那个时代的人一样,蔡昉也经历了我国特殊的时期,也是因为这才让蔡昉有机会体验到农村的生活,了解真实的农村是什么样子。

“文革”中,蔡昉的父亲在山西某小镇一所著名中学教书。

在小学的最后一年,蔡昉被送到了这里。

农村中很多的事情他都不明白。

蔡昉清晰记得一件事:在田野里,他看到一个相识的孩子赶着驴车得意扬扬地从同学们面前经过。

于是蔡昉问周围的人,那是他家的驴?没想到引来哄然大笑。

笑过后,有人告诉他:“那是生产队的驴,家里是不可能有驴的。

”蔡昉说,这是他关于所有制的第一个概念。

高中毕业之后蔡昉又插队到了北京顺义的一个村庄。

经过了“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对社会的现实有最深刻的体会。

蔡昉说:“对于当时的环研究穷人的经济学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文/本刊记者 陈 颖 邢章萍. All Rights Reserved.16 | ECONOMY境,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

这种深刻的体会更有利于自己进行农村改革问题的研究。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恢复招生。

多年的高等教育断档,让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填报志愿。

于是蔡昉请教了一位“文革”前大学毕业的中学老师苏国勋(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

蔡昉说:“苏老师比较早地预见到今后的中国将进入一个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加快的时期,建议我报考这两个专业中的一个。

当时我看到了农业经济学专业,就毫不犹豫地将它填在了志愿表中的第一志愿栏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重庆工学院签定共建“重庆市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合作协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重庆工学院签定共建“重庆市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合作协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重庆工学院签定共建
“重庆市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合作协议
佚名
【期刊名称】《重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0)4
【总页数】1页(P38-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
【相关文献】
1.劳动合同法来的正是时候——访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J], 夏波光
2.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J],
3.劳动力市场上的大学生:由人力资源向人才的蜕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 [J], 张玲
4.总劳动人口数值过1O亿今年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 [J],
5.总劳动人口数值过10亿今年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如何重新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拥有12.7亿人口的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否使劳动力得以比较充分地就业不仅决定了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不仅如此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经验还表明把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把中国目前的就业水平和结构放到一个劳动力市场形成过程的分析框架中进行评价看改革以来市场怎样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并揭示出阻碍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育的制度性障碍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市场发育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改革以前的劳动力配置改革以前的中国经济体制模式是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服务的在资本稀缺的经济中推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可能依靠市场来引导资源配置因而必须通过计划分配的机制把各种资源按照产业发展的优先序进行配置由此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代表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既无必要也不允许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自由流动因此随着50年代这种发展战略格局确定下来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安排把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按照地域产业所有制等分类人为地画地为牢计划之外的生产要素流动成为不合法的现象其中把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分隔开的户籍制度以及与其配套的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基本消费品供应的票证制度排他性的城市福利体制等有效地阻碍了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在部门间地域上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在80年代改革以前劳动力市场不存在首先表现在城乡之间劳动力配置的分割即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这一传统体制的三套马车把城乡劳动力人为地分割开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几乎从不发生与此同时由于重工业资本密集程度高劳动吸纳能力较弱因而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意味着牺牲掉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有关学者计算1改革以前每亿元投资在轻工业部门可吸纳 1.8万人就业而在重工1冯兰瑞赵履宽中国城镇的就业和工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业部门只能吸纳6000人就业即重工业就业吸纳能力仅为轻工业的1/3在1952-1980年期间我国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累计投资分别为3742亿元和394亿元可见投资严重地倾斜于重工业部门设想如果在两个工业部门均衡投资即两个部门投资额相等可能的就业情景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个模拟的情景表明由于投资过于偏于重工业减少了40%的就业机会(表1)在这期间中国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的速度虽然较快但没有像发展经济学家预言的那样以相应的速度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是说以工业产值比重提高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转换发生的同时以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为特征的就业结构转换却微不足道即中国就业结构转换比产值结构转换来得更迟一些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变中的一个非典型化特征并且这一特征一直影响到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表1两种投资分布的就业情景比较亿元万人实际投资(1)假设投资(2)实际就业(3)假设就业(4)增减就业(5)=(4)-(3)重工业374220682245.21240.8-1004.4轻工业3942068709.23722.43013.2合计413641362954.44963.22008.8资料来源根据冯兰瑞赵履宽(1982第10页)提供的数据计算改革以前劳动力市场不存在的另一个表现是城市就业的刚性特征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城市居民的就业在传统体制下得到充分的保障由劳动部门或人事部门按照整体经济计划和资源配置优先序安排就业和岗位在吸收就业的机会中国有部门是主要的渠道辅之以城市集体经济部门而一旦这种就业被安置妥当一个职工几乎就不再有机会改变就业单位也没有被解雇和失业之虞因此寻求就业者并不面对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只需要具有城市户口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就业安置所以改革以前的城市就业机制有两个特点第一就业者面对的机会是均等的就业的过程大同小异因而劳动力配置在城市内部是一个一元化的过程第二这种就业机会是绝对排他性的即只要一个人没有本地的户口无论其人力资本如何无论企业有何等迫切的需要只要不是在计划安排之内雇佣关系不会发生因此改革以前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表现为一种二元结构即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反差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而是被分割的相应地城乡劳动力占有的资源严重不均等1978年城市部门共有9500万职工就业农村劳动力人数为3.1亿两者劳动力之比率为3.21而同年国有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4488亿元农业中仅有固定资产总值不足950亿元两者资本之比率为1 4.7按照生产要素遵循提高边际报酬的逻辑流动的原则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在城乡之间分配的不均等二改革以来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既然改革以前城乡劳动力分割的格局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其一系列相应制度安排的结果则随着改革的进行城乡劳动力市场应该有所发育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一种驱动力的作用推动了城乡劳动力配置格局的改变和配置制度本身的改革经过了大约20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以及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产生了三种效果第一居住在农村的劳动力不再局限于从事农业劳动而其就业已经广泛地分布在城乡各种行业中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并且在经历了离土不离乡的阶段之后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部门转移图1显示了2001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农村劳动力总数约4.8亿人超过33%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转移出农业在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等部门就业其中很大部分转移到本乡以外虽然根据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要求看这种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是不充分的但与改革以前的情况相比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把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户籍制度尚未彻底改革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中很多人并不预期在城市长期居住下来而是形成了一种流动人口据估计这种流动中的劳动力的人数大约在7000万左右图1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2001年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第二城市职工现在不仅不再享受传统就业体制的铁饭碗而且面临着就业岗位的竞争特别是与外地劳动力的竞争国有企业劳动制度的第一轮改革开始于1987年当时针对的是固定工的雇用政策改革第一次动摇了存在了几十年的终身雇用制度即铁饭碗同时从80年代后期开始农村劳动力中的一部分转移到城市参与了城市就业机会的竞争虽然这些外地劳动力大多从事那些城市居民不愿意接受的工作但潜在的工作竞争毕竟已经出现劳动力市场开始发挥其功能第三国有经济不再是劳动力就业的惟一渠道国有经济吸纳劳动力的比重大大下降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大吸收了大量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城市就业者和农村转移劳动力而随着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趋于下降其就业比重也相应下降例如在1978-2001年期间国有企业雇佣劳动力比重从占城市全部就业的78.3%下降到31.9%城市集体经济就业比重从21.5%下降到5.4%其他城镇非国有经济的就业比重则从无到有2001年达到62.7%正是在国有经济和传统集体经济就业比重的这种下降中城乡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见图2万人图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在改革中出现的非国有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从全部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可以观察到其具有最突出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其中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也高于国有企业把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行业结构比重由高到低排序并与各个行业的资本节约程度将固定资产净值-增加值比率由低到高排序作相关分析得出国有及控股企业与资本节约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535全部非国有企业为0.535三资企业为0.488图3表示的是每个工业部门中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分布其中上部图形中的部门基本上是非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可以看到其行业的劳动密集性质而下部图形的产业是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其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就很高可见不同所有制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本节约程或者说不同产业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反应不同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三人口转变与就业挑战经过20多年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数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数年低于10随着中国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的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人口再生产类型既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反过来通过一系列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绩效因此了解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与结果揭示人口再生产类型变化所包含的中长期政策意义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探讨增长源泉以及认识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下面我们观察一下历次人口普查显示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轨迹并预测其继续变化的可能趋势初步揭示这种人口结构变化可能通过何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在人口统计中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和分析人口年龄构成的类型通常与性别分组结合起来用几何图形表示图形可根据各年龄组男女人数绘制也可根据男女各年龄组构成比绘制人口统计学称之为人口年龄金字塔人口年龄金字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个年龄段和性别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利用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我们画出了几个年份的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4图中左边的柱型为特定年龄组男性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右边为女性人口的百分比从图形的变化可以看到早些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形成的金字塔具有宽大的底座和比较狭长的顶尖意味着比较年轻的人口结构而到了90年代以后人口金字塔的底座已经缩小顶尖变宽人口结构趋于老化通常随着人口转变阶段的变化人口金字塔趋向于从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变为倒金字塔状即典型的老龄化社会但是在完成这个转化之前正如中国这个阶段所表现出的人口金字塔图形接近于一个橄榄型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415193034606475790415193034454960647579041519454960647579041519454960647579415193034454960647579图4 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资料来源范菁菁编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1995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司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1劳动力数量的挑战从比较短期的趋势看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稳定中略有增大16-59岁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在1990-1996年期间一直在61%-62%之间徘徊随后提高到1999年的63.2%根据人口预测这种趋势将会持续一个时期直到老龄化进程对人口年龄结构的效应超过这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才会趋于下降即使到那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大对就业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如1979-1981年间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0.44个百分点相当于约18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小总的来看 80年代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较大但90年代以来这种拉动作用逐步减小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2000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仅为0.10经过微观放权改革企业劳动效率提高了企业冗员现象便明显起来出现失业现象首先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使一部分丧失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部门排挤出大量劳动者这个过程无可避免地要使部分职工处于结构性失业状态其次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经理人员取得了劳动用工自主权随着企业自主权落实企业改制加快和减员增效口号的推动部分职工开始下岗其中有部分被推向社会构成失业群体除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外90年代末期国内需求不足也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低从而加剧了城市的失业问题有两个因素可以使今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与过去20年大致相当第一个因素是基数大了以后的减缓效果第二个因素是加入WTO 的增速效果综合效果可以使21世纪前10年保持8%左右的增长率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一直有缩小的趋势即使加入WTO提高就业弹性50%GDP每增长1%就业也仅仅增长0.15%就业压力仍然严峻2劳动力素质的挑战劳动力素质或人力资本禀赋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就业机会的获得从而人力资源的利用从一般的教育水平看城乡劳动力素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5.2%文盲和半文盲总人数达到4300多万初中以下的劳动力比重高达79.0%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7.1%初中以下的劳动力比重高达91.2%参见图5图5分城市镇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注本图的纵轴是按照对数形式安排的资料来源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职业要求来看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十分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在中国丧失了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式微有些甚至因缺乏国际竞争力而退出经营同时另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方兴未艾而在这个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者素质不能得到适应性调整就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就业从宏观的层次上说人力资源就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从目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需求特征可以看到劳动力人力资本差异引起的就业机会差别例如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调查表明2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上需求小于供给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本特征的劳动者获得的就业机会不尽相同例如2002年第二季度城市总体的就业岗位需求与求职人数之比为74%即每100个求职者只对应着74个岗位机会但是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个比例明显提高从学历状况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劳动者的这个比例为72%具有高中学历的该比例提高到78%大学为86%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的则进一步提高到98%从职业资格看具有初级技工职业资格的需求与求职者比例为107%具有中级技工职业资格的该比例为108%具有高级技工职业资格的该比例为113%具有技师资格的为113%高级技师为106%从专业技术职务看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该比例为107%中级为131%高级为105%2中国劳动力市场网2002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3再就业的人力资本障碍从实践看目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难度主要在于其人力资本较低在下岗职工中40-5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而这一代人基本上也是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最严重的人群而文化大革命显然对他们的人力资本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导致那一代人的人力资本获得成为异常的直接表现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减少根据文化大革命前的自然趋势估算到1982年时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该为 5.6年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实际的情况是这一年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是4.8年也就是说文化大革命使潜在的人力资本存量减少了14.3%1982年的时候15-25岁的人群如今恰好是所谓的40-50下岗群体换句话说今天最容易遭遇下岗或失业而最难实现再就业的恰恰是这一群体我们把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两组15-39岁组和40岁以上组发现其教育程度构成明显不同在劳动年龄人口年长组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比年轻组的同一比例高13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劳动年龄人口年轻组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比年长组的这一比例高13个百分点图6显示的是不同年龄组劳动年龄人口教育水平的不同分布图中两条呈正态分布的教育水平曲线相互错位表明了年长组在人力资本存量上的缺失而恰恰是这种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异导致了两个年龄组在获得就业机会上面在下岗和失业的概率上面以及在实现再就业难度上面的不同%图6 不同年龄组劳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图中两组呈正态分布的教育水平相互错位即年长组趋于向低学历的左边偏斜年轻组趋于向高学历的右边偏斜表明了年长组在人力资本存量上的缺失资料来源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四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发育的制度障碍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旨在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若干制度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革家庭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农产品市场逐渐放开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推动了劳动和资本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流动相应地由于户籍制度有所放松城市福利体制开始改革劳动就业也逐渐市场化劳动力的流动性愈益加强大批外来工在城市部门受雇用到21世纪之初虽然一系列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仍然存在户籍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和部分大中城市已经松动可见中国经济改革以来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和资源重新配置带动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国内的投资结构和引进外资扩大了对外贸易等等从而使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一些实证研究提供了有关的定量描述有些学者把中国经济增长归结为劳动力流动市场发展产生的效率外贸和技术引进以及国内投资和外资引进等四方面的因素这四方面大致可以涵盖迄今为止中国通过改革创造市场条件以比较优势发挥作用而带来的增长效应如果我们用生产函数概念来表达生产要素投入与在某一特定技术水平下能达至的最大可能产出的相互关系假设在其它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资本或劳动数量的变化可以解释经济增长在一个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中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除了常规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导致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外往往还有一部分增长不能由增加这种要素来解释也就是说在上述生产函数的例子中除了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加作出贡献外还有一种未被发现的因素发生作用稍早的时期人们把这个未知的因素叫做该生产函数的残差后来经济学家逐渐取得了一致的认识认为这个未知的因素实际上是一系列技术效率的综合表现所以将其叫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经济增长因素中的资本和劳动力属于常规的生产要素与一个经济中的生产要素秉赋有关经济学家还常常把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分别观察后者就是所谓的人力资本其表现为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等等这些可见生产要素以外的就是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将这部分分解的话其中可能包含有体制变革的因素资源重新配置效应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流动有很大障碍改革之后劳动力得以较自由流动因此提高了生产力中国和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分别观察到除了资本增长劳动力增长这两种常规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对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出贡献外还用特殊的方法估计出劳动力部门转移对增长的贡献余下的所谓未解释部分实际上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图7值得指出的是世界银行的估计中把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即人力资本并到一起了而中国经济学家则把两者区分开了图7 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料来源蔡昉王德文1999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第10期世界银行1998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中国失业问题主要以两种形式表现第一种形式是通常所指的失业即职工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丧失有收入的工作机会1997-2000年城镇的登记失业率始终维持在 3.1%但登记失业人员只是实际失业人口中的一个部分通常登记失业者会得到失业保险金作日常开支另一种失业形式称为下岗这是目前中国特有的现象即失业者离开工作岗位但保持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企业开办再就业中心负担下岗人员的福利和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在下岗的形式下国有企业被政府赋予了社会保障的职能那就一是把失业问题内部化维持隐性失业另一是继续负担失业者的福利和补贴这实际上是因为社会失业保险体制不健全企业唯有暂时承担这种保险职能从2000年起离开工作岗位将采取公开失业的形式而不再采取下岗的形式这对社会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提出迫切的要求只有建立起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才能把企业替社会或国家分担职工富余的负担转为由劳动力市场解决职工再就业需求而在他们转岗过程中社会用共济的方式提供保障在劳动力市场形成过程中城市居民常常把失业下岗等现象以及在劳动力由市场调节情况下经常发生的就业现象归咎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竞争而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政府的保护由于城市政府受到本地居民要求就业保护的压力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本地居民就业排斥外地劳动力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又大大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在一方面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并未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另一方面城市形成了主要在国有经济部门发挥作用的劳动力配置机制以及在非国有经济部门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因此实际上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双二元劳动力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