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

合集下载

第3课 《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3课  《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3课。

教科书从一组橡皮筋图片引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弹力,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环节,让学生回顾玩橡皮筋的感觉,思考“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

第二部分“探索”环节,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组装橡皮筋小车,第二个活动主要研究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环节,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弹力为小车运动提供了动力;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

第四部分“拓展”环节,教科书利用图片,为“如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在橡皮筋可承受范围内,被拉得越长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资料部分对橡皮筋产生的力做了科学的解释。

在前两课学习了用拉力、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小车后,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力——弹力。

本课仍以“动力”和“小车运动”为线索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主要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效果和产生的条件。

以橡皮筋为例,通过实验来了解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学情分析】橡皮筋是学生熟悉的物品,也经常使用,比如发射小球、拴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但是,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这个动力来自于哪里,这种动力对小车的行驶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学生还不太明白,但却十分感兴趣。

因此,本课以“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作为教学起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也为后续制作小车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课件(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课件(2022新版)

三、讨
1.模拟测试中,我们是否能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 指定地点?杠杆在撬动中有什么作用?
我们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了指定地点。杠杆在撬动中起 到了省力的作用。
三、研讨
2.测试过程中,你做过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
大石头不是每次都能被撬动的,有时可以,有时不可以, 移动的距离也是远近不一。
发现支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 改变杠杆的省力情况,杠杆的省力与否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 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支点越高,撬动的距离越远。
的棍子叫撬棍。
二、探索
模拟测试 :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1.认识杠杆。
像撬棍这样的简
撬棍
单机械叫作杠杆。
二、探索
模拟测试 :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2.杠杆三要素。
用力点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 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阻力点 支点
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是杠 杆上的三个重要的位置。
四、拓展
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
杠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比如撬棍。 (2)扩展力的作用范围,比如打捞网。 (3)改变力的作用方向,比如锄头、羊角锤拔钉子。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任务目标
撬动的次数
画出每次撬动时杠 杆装置的情况
石块移动的距离 (用格数标记)
第1次
0
把石块从 A
第2次
1
处撬到 B 处
第3次
2
第4次
4
二、探索
模拟测试 :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3.模拟实验: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将一块大石块从 A 处撬到 B 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重要知识点第一课《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

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第二课《用水计量时间》1.自制水钟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

3.我们可以利用同样会流动的(沙)来制作计时工具,如(沙漏)。

4.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壹组成,又叫(漏壶)。

第三课《我们的水钟》1.滴水计时水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

2.自制水钟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

3.水钟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结合进行计时。

第四课《机械摆钟》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同一个单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第五课《摆的快慢》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

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大小无关。

2.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3.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带摆的时钟。

4.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科学家。

第六课《制作钟摆》1.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

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称之为摆的(等时性)。

3.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进行制作的,比较精准。

第七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1.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就是现在的(24个)小时。

2.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方向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

3.我们现在使用的挂钟一般都是(石英钟),计时比较精准。

4.计时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比如跑步时就会用到(秒表)计时。

新教科版2021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我们的水钟》课件

新教科版2021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我们的水钟》课件

二、设计方案
图文结合,设计方案
二、设计方案
图文结合,设计方案
1.剪开塑料瓶 2.用工字钉给瓶盖打孔 3.重复1、2两步 4.三个瓶子重叠组装
5.倒水计时,在最下的容器上标上刻度
三、制作
三、制作
四、测试
五、评估与改进
根据测试结果,你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五、评估与改进
为什么不够准确,怎么来改进呢?
2021-2022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我们的水钟
一、聚焦
水流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呢?
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 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
一、聚焦:明确任务
让我们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
二、设计方案
制作水钟,我们需要考虑那些问题呢?
明确需要做的是什么类型的水钟, 用到哪些材料, 要控制水的流速, 怎么划刻度, ……
六、拓展
除了水,还可以用哪些能流动的物体来制作计时工具?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若想知道一天气温的变化,需要用到 O2.气温计在使用的要放在的地方。

3.气温计在读数时,要让视线和保持齐平。

4.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 一般出现在。

5.气象预报通常会报24小时内的最高温和最低温,最低温一般出现在 O二、选择题L一天中的气温最低值出现在()A.午夜12时B.下午14时C.日出前后2.下面温度中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的是()A.室内温度B.手心温度C.室外树荫下通风处的温度3.为了较准确地读取百叶箱内气温表的示数,应该()A.将气温计拿下,拿到室内读数B.将气温计去下,站在百叶箱附近有阳光的地方读数C.在百叶箱内直接读数4.小明计划在学校测量气温,应该选择()测量更为准确。

A.教室里B.操场上C.大树下5.夏天的时候,容易被晒伤,最不适宜在室外日光下工作的是()oA. 14 点B. ∏ 点C. 6 点三、判断题1.测量气温时,我们要把气温计插在泥土中。

()2.天气预报通常会报一天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3.气温计时玻璃做的,打湿了也不影响测量气温。

()4.晴朗的午后,教室内外的温度是一样的。

()5.气温计只要放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即可。

()四、综合题一班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12月10日这天测得了七个时间点的气温, 如下表所示:1.根据以上信息,帮助该小组同学将一天的气温柱状图画出来。

2.从(1)题图可知,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3.根据图表信息,推测该天20点的气温大约为()参考答案一、L气温计 2.阳光照射不到 3.液柱顶端5.凌晨5—6时4.最高气温下午二、1.A 2. C 3. C 4. C 5, A三、× √ × × ×四、1.图略2.先升高,后降低3. 5〜8℃之间的数均可。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案(2021新版)4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案(2021新版)4

3.不简单的杠杆【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3课。

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种简单机械——斜面,本课中学生将继续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杠杆。

聚焦部分通过工人用铁棒撬物体引出杠杆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杠杆类的工具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索:用斜面一样的模拟测试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材料将大石块撬动起来,在撬动过程中要调整木块的位置才能完成;二是在撬动的基础上,要将大石块撬一段距离,从A点撬到B点,观察移动的距离和杠杆装置图并记录;三是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课中主要是看到木块的放置位置和高度会影响撬动的距离,也就是会影响到杠杆的作用效果。

拓展部分主要是了解杠杆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前一课内容是《斜面》,学生已经做过关于简单机械的研究,本课是在学过简单机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也是运用了模拟测试的方法,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安排难度并不是很大。

本课需要学生边实验操作边观察记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之前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记录的能力,所以这些技能储备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

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

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并用图示记录撬动大石块的装置。

[难点]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的装置。

2023年青岛版(六三制)小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海洋资源》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及习题

2023年青岛版(六三制)小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海洋资源》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及习题

2023年青岛版(六三制)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资源》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海洋资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资源》第三课时《海洋资源》。

本节只要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并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很多食品来自海洋,海洋上空湿润的气流为陆地带来了丰沛的降水等,使学生能更深人地了解海洋。

意在让学生了解海洋保护的现状,树立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提出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二、教学目标1.知道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2.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海洋资源的信息;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能正确讲述自己探究海洋资源的过程与结论。

3.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对海洋资源提出研究思路,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4.树立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提出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教学难点】: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海洋资源的信息。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极大的自主探究、自主操作、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了从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知。

五、教法学法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教学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师播放有关“海洋风光”视频。

)师海洋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请问学们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思考海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哪些资源?生:地球上超过 3/4的生物资源分布在海洋里。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运用气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运用气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运用气温知识解决
实际生活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温度,通常用温度计来测量。

气温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身体的感觉和行动,因此可以通过气温的控制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舒适。

那么,我们怎样用气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呢?以夏季天气为例:在气温高的时期,我们需要注意饮食、休息和穿着等方面,以保证身体健康。

此外,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中,我们也需要适当调节空调的温度,以保持室内的舒适度并节约能源。

当然,在进行户外活动时,也需要特别注意气温的变化,以避免中暑和其他疾病。

此外,气温的变化还会对我们的衣着、居住环境和交通出行等方面产生影响。

在寒冷的冬季,我们需要穿上温暖的衣服,并适当开启暖气,以保证身体的温暖和健康。

而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则需要选择透气性好、舒适度高的衣物,并注意室内通风,以保持室内的凉爽。

在居住环境方面,我们可以适当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健康。

此外,在交通出行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和路线,以保证交通安全和舒适度。

学习和掌握气温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和气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气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气温的变化,适时调节环境和行为,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舒适度。

第 1 页共 1 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主要内容是关于物质研究的。

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学习如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合成实验。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课的内容,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和实验的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根据物质的性质,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固体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如水、铅笔等;液体是流动的物质,如水、油等;气体是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

通过观察物质的形状、颜色、大小、重量等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

第二部分:物质的分离和合成实验物质的分离实验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离出来的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筛子、滤纸、蒸馏等方法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开来。

例如,我们可以用筛子将沙子和石子分离开来;用滤纸将水和沙子分离开来。

物质的合成实验是指将不同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新的物质的实验。

例如,我们可以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第三部分:实验操作和实验规范在进行物质的分离和合成实验时,我们需要遵守一些实验规范。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器材和试剂,并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操作。

其次,我们需要佩戴实验防护服和个人防护用品,以保障我们的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结果。

最后,在实验结束后,我们要清理实验区域,并妥善处理残留物和废弃物。

第四部分:实验应用和实际应用物质的分离和合成实验不仅在课堂上有重要意义,也有很多实际应用。

例如,利用物质的分离原理,我们可以制取纯净的盐、糖等;利用物质的合成原理,我们可以合成化肥等化学物质。

这些实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了解物质,为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总结:通过学习《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学习了物质的分离和合成实验,以及实验操作和规范。

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物质,还能开拓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2.学生思考:(1)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泄水型或受水型),需要选择什么材料制作;(2)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水钟,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标出刻度。

3.各小组讨论制订方案(画图)题)。

水钟制作方案,包含哪些事项。

2.交流:水钟设计方案事项。

3.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意图说明:在制作水钟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一个制作方案,包括水钟的类型、式样、所用材料、操作步骤等事项。

方案的完善是制作水钟的一个关键,在这部分,教师要引导每位学生不断思考和完善设计,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操作过程。

环节三:制作与测试。

(2、3、4)学生活动3:1.各小组领取材料,制作自己小组的水钟,并完成1-10分钟的时间刻度:2.测试自己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教师活动31.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制作水钟。

注意引导学生间相互分工合作,提高课堂效益。

课件出示刻度线的画法。

2.教师指导学生测试是否准确(时间有限,只实际运行5分钟)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示,让学生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与和谐地开展探究是重要的,让学生在制作水钟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通过动画模拟画水钟刻度线,让学生简明扼要地知道刻度线的画法以及注意事项。

环节四:评估与改进(指向目标3、4)学生活动4:1.用做好的水钟与秒表对照5分钟,来检测我们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

2.说一说计时不准确的因素,思考改进水钟的方法。

教师活动41.教师指导学生记录员画线标记水钟是否准确(时间有限,只实际运行5分钟)2.制作过程中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是什么?课件展示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水钟的评估与改进环节,让学生检验制作好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根据检验结果总结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进一步提出改进水钟的措施。

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环节五: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5一、填空题1、我们可以控制(),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自制日晷》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自制日晷》

第三单元影子的变化第三课自制日晷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日晷是古人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测定、划分时刻的重要工具。

2.科学探究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的规律制作简易的日晷进行计时,了解日晷的发明过程。

3.科学态度、STSE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制作日晷模型、使用日晷模型计时表现出探究兴趣。

感受到日晷给古代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古人的研究成果产生敬佩之情。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在钟表发明之前,古人怎样测量时间的呢?(2)课件展示并介绍日晷。

日晷是古人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测定、划分时刻的重要工具。

早在汉代,我国已使用赤道式日晷。

赤道式日晷的晷面与晷针垂直,其时间刻度是均匀的。

(二)新课学习1.日晷的故事(1)资料阅读:日晷的故事(2)讨论与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3)小结:人们发现测量竖直立杆的日影来计时有偏差,为了消除偏差,人们让立杆倾斜指向正北发明了赤道式日晷来计时。

赤道式日晷的晷针上端总是指向北极星,日晷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2.制作日晷(1)课件展示日晷制作材料及组装方法。

(2)学生组装制作日晷。

(3)讨论交流用自制日晷测量计时的使用方法。

(4)交待任务:用自制日晷连续观察一天内太阳下晷针影子的位置并画在活动手册上。

(5)继续观测并思考:在每天相同的时间,我们的日晷晷针影子的方向相同吗?(三)整理,下课。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3课-我们的水钟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3课-我们的水钟
看图回答相关问题。
1.雷雷制作的是( B )水钟。 A.泄水型 B.受水型
2.用这个水钟做滴漏实验,在滴完200毫升水的过程中, 滴出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的速度相比( C )。 A.前10毫升水滴得快 B.最后10毫升水滴得快 C.一样快
3.我们在用这样的饮料瓶制作水钟时,关于刻度的划分, 最好的办法是( C )。 A.从瓶底开始 B.从哪里开始都可以 C.从瓶底上面形状规则的部分开始
二、判断。 1.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刻度划分的准确度 和滴水的快慢。( √ ) 2.制作水钟前,我们要先完成设计方案。( √ ) 3.制作简易型水钟时,可选用圆柱状的塑料瓶来制作。
( √) 4.如果在矿泉水瓶盖上戳一个洞,让瓶内的水慢慢滴下 来,水择题。 1.小明自制的水钟时间刻度不均匀,原因是( C ) A.滴水孔太小 B.盛水的容器太大 C.滴水速度不均匀
二、重点实验做一个“水钟”。
一、填空题。 1.我们可以控制 水流的速度 ,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2.人们曾用一个底部钻有 小孔 的碗,放在水中,让碗慢 慢 下沉 来计量时间。
3.在做滴漏实验时,如保持瓶盖上小孔大小不变,水流速度会
越来越慢,最后逐滴往下滴。这种现象说明水流速度的快慢与 水位的高低 有关。
2.做水钟的关键是( C ) A.选好饮料瓶 B.瓶盖上钻小孔 C.制作一个能以固定速度滴水的滴漏
3.在制作我们的水钟过程中,画出水钟结构的环节属于( B ) A.确定任务 B.设计方案 C.制作 D.测试 4.在制作水钟时,盛水的容器中水滴下的速度( A ) A.越来越慢 B.越来越快 C.时快时慢
第3课 我们的水钟
一、知识速记 1.水流速度不固定会影响计时的准确性,我们可以 控制水流的速度 ,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 精确的计时方法 ,随着科 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第3 课时 不简单的杠杆 (答案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第3 课时 不简单的杠杆 (答案版)

第3 课时不简单的杠杆一、知识解读1. 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2.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即用力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支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3. 杠杆好比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有的像撬棍那样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像打捞网那样扩展了力的作用范围,有的像锄头那样改变了力的作用方向。

4. 生活中用到杠杆原理的工具有塔吊、杆秤、天平等。

5. 支点离用力点远、离阻力点近,这样的杠杆可以省力;支点离用力点近、离阻力点远,这样的杠杆费力;支点离用力点和阻力点的距离相等,这样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实验重现实验: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1. 实验目的: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将大石块从A 处撬到B 处。

2. 实验器材:木板、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A 和终点B 的宽纸带、作为杠杆支点的方木块等。

3. 实验步骤:(1)做杠杆:把木板搭在方木块上,一端放大石块,另一端放小石块;并在大石块一端放置宽纸带。

(2)测试杠杆:①将方木块放在靠近小石块的位置,在另一端放大石块,观察大石块能否被撬起。

②将方木块逐渐向大石块一端移动,每次移动后都观察大石块能否被撬起。

(3)记录:记录大石块能否被撬起,以及被撬起后移动了多少距离。

杠杆模拟实验记录表5. 实验结论: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撬起大石块,当支点逐渐靠近大石块一端时,大石块才能被撬起并移动位置,越靠近,大石块移动的格数越多。

说明杠杆中支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杆的作用效果。

指点迷津问题:为了更加顺利地完成以上任务,有哪些小技巧?在实验过程中,两位同学要相互配合,小石块尽量放在木板的最边缘处,同时用手指不断把方木块往前推动,尽量靠近大石块。

3/ 3。

四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笔记

四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笔记

四年级下册科学书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笔记
1.所有的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有些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一种矿物组成。

研究岩石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岩石中的矿物。

2.花岗岩是--种分布非常广泛的岩石,通常有粉红、半透明、黑三种粗细不同的颗粒紧密结合而成。

这三种粗细不同的颗粒分别是云母、长石、石英,其中粉红色颗粒是长石,半透明的颗粒是石英,黑色颗粒是云母。

云母有闪亮的薄片;长石有肉红色颗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颗粒。

3.矿物观察记录表。

4.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

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比如:雄黄,中药,还可以作颜料、玻璃等。

硫黄,制造染料、农药、火柴、橡胶等。

石墨最软矿物,制作铅笔芯、润滑剂。

方铅矿,提炼金属“铅”“银”。

石膏,点豆腐,使蛋白质凝聚,做塑像等。

金,贵重金属、做首饰和收藏投资。

5.对于矿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组成花岗岩的三种矿物具有什么特征?
观察矿物,可以用眼睛观察颜色,借助工具观察矿物的条痕、透明度、光泽等等。

云母:黑色颗粒:透明,丝绸光泽,条痕为银白色。

长石:乳白色或肉红色的颗粒:半透明,玻璃或泥土光泽,条痕为白色。

石英:无色、透明的颗粒:透明,玻璃光泽,条痕为白色。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教科版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材P46~47)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 1 课时2.追问:橡皮筋应该绕在小车的哪个部位才能让小车动起来?(预设: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前端正中间,另一端绕在后轮车轴正中间。

)3.讲解:演示并介绍橡皮筋两种方向的缠绕方法。

4.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组装小车,用橡皮筋让小车动起来,并且研究小车运动方向和橡皮筋缠绕方向的关系。

(教学提示:小车上提前安装车轴套以钩住橡皮筋;橡皮筋的长度要合适,如果太长,缠绕的前几圈就没有弹力,如果太短,多缠绕几圈弹力就会很大,容易造成车轮打滑;若车轮打滑,可以给小车加一些重物或加大车轮,以增大摩擦力。

)5.提问:你们的小车动起来了吗?(预设:动起来了。

)橡皮筋沿两种方向缠绕时,小车运动的方向一样吗?(预设:不一样,橡皮筋逆时针缠绕时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顺时针缠绕时小车向后运动。

)6.小结: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使小车运动。

小车运动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相反。

探索二: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1.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觉得什么情况下,小车会行驶得远一点?(预设:橡皮筋多绕几圈。

)2.引导: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呢?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验证一下。

请你们先思考以下4个问题。

(1)缠绕橡皮筋时,怎样算一圈?(预设:车轮转动一圈算一圈。

)(2)如何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预设:测量从起始到停止时车头与车头之间的距离,可用划线的方式先做上记号,再用皮尺测量。

)(3)为了让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设计分别缠绕几圈橡皮筋?(预设:圈数的差距设计得大一点,例如2圈、6圈、10圈。

)(4)每组实验测几次为宜?如何处理测得的数据?(预设:重复至少3次,将小车3次行驶的距离取平均值。

)3.谈话:通过刚才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观看一段完整的实验步骤介绍视频,再做一次梳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认识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认识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案:认识不同季节的气
温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可以感受到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

春季温暖宜人,夏季炎热难耐,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刺骨。

这种气温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地球自转的速度不同,所以地球各处的气温也不同。

孩子们在学习认识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时,可以通过观察、体验和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

例如,在春季我们可以看到鲜花盛开,天气温暖,田野上的小草也开始生长。

同样,在夏季,我们可以感受到阳光强烈,气温高,游泳和喝冰饮料成为了舒缓炎热的途径。

在秋季,我们可以感受到气候逐渐变凉,树叶逐渐变黄,宜人的天气吸引着人们出门旅游。

在冬季,我们可以看到雪花飞舞,寒冷的气温不利于人们的户外生活。

通过观察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孩子们可以体验每个季节的特点和不同的气温,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也能有更为深刻地认识。

而这种观察和体验是科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的方式认识科学知识,不仅能使他们对知识更深入地了解和记忆,还能帮助他们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兴趣,从而启发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

除了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认识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温度计测
量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气温,或者观察不同季节的天空颜色和云朵的类型,推测出当时的气温变化。

认识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是科学知识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认识周围的环境和自然界,还能促进孩子们对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们能够在未来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第三单元第3课讲解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第三单元第3课讲解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基础训练第三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探究小园地。

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校园里一天的气温测量记录单。

日期。

12月6日。

星期一。

时间。

8点。

气温。

3℃。

天气现象。

晴。

西北风2级。

时间。

10点。

气温。

7℃。

天气现象。

晴。

北风4级。

时间。

12点。

气温。

10℃。

天气现象。

晴。

北风4级。

时间。

14点。

气温。

10℃。

天气现象。

晴。

东北风5级时间。

16点。

气温。

8℃。

天气现象。

晴。

北风4级。

校园里一天的气温柱状图。

柱状图的横轴表示的是时间,竖轴表示的是温度。

8点时,是3℃。

从竖轴上3℃的位置,用尺子画线,画到表示8点的竖线的位置,画出的短线和竖轴、横轴组成了一个长方形,并在长方形内用铅笔或彩笔涂满颜色,或者用碳素笔在长方形内画上均匀的相同方向的或不同方向的斜线或横线或竖线。

注意,不是胡乱涂抹,要保持整洁。

然后,依次画出10点。

12点。

14点。

16点。

的柱状图。

展示小舞台一、辨一辨1.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

(对)2.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要保持干燥。

(对)3.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来到测量地点可以立刻读取气温计的读数。

(错)因为立刻读取的数不准确,应放置一段时间后,读数稳定了时再读取温度计的读数。

4.测量出教室外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后,我们要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对)5.在测量气温记录数据时,我们要准确记录,实事求是。

(对)6.在家里我们可以悬挂一个寒暑表,随时关注室内气温的变化。

(对)二、选一选1.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要将气温计(怎样)。

①放在手里拿稳。

②悬挂在空气中。

③放在地上。

选择。

②悬挂在空气中。

2.测量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时,最好是在(哪里)。

①同一地点。

② 不同地点。

③ 无所谓。

选择。

①同一地点。

3.气象站会把气温计放置在(哪里)来测量气温。

①墙上。

②百叶箱里回。

③实验室里。

选择。

②百叶箱里回。

4.如图所示,下列读取气温计示数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批注: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1.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
2.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
3.小提琴的弦越细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教学后记: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教学方法:观察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课题:声音的变化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声音的变化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