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知觉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
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 断的过程。 何时归因: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人们通常都希望 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 安全。 负性的事件:糟糕的、痛苦的、不愉快的事件容易引 起人们去探求原因,以便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 自己生活得更好。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 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自我知觉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两个基本成分。
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 来推断、社会比较 态度:内省;
自我知觉的内容
情绪:生理唤起水平、认知判断
社会知觉的偏差
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管理心理学
社会知觉
知识准备:感觉和知觉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官的事物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 是感受器的工作。 (身体内外经验)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官的事物的整 体反映。 知觉的作用是使感 觉有意义。
37:33:35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最早由布鲁纳提出
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动机因素
目标与动机相关 动机的价值 印象差异
印象整饰
印象管理的策略——获得性印象整饰
获得性印象整饰:试图使别人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努
社会知觉概述
第一节社会知觉概述导课: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吧。
一个世界500强的公司经理在回办公室取东西时,发现自己没有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已经下班,经理试图联系未果。
于是经理难忍怒火给他的秘书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谴责信。
经理在邮件中写到: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时不要想当然,结果晚上你就把我锁在门外了,从现在起,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你跟你服务的每一名经理都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明白了吗?可想而知啊,这样的一封邮件发出去,秘书会怎么回复呢?后来秘书给经理回复了邮件,她写到:首先,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如果丢了东西这个责任谁来负?其次,你有钥匙自己没带,就不要说别人的不对。
第三,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你无权干涉我的私人时间。
第四,我从工作以来,就一直很尽责任,加班也没有怨言,你还用这种语气,请注意一下。
由此可见,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
知觉过程就是人们依赖自己的经验,对所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中要预见和理解人的行为,认识到员工与管理者的知觉差异与归因是十分重要的。
本章将介绍知觉的一般概念机特征,然后对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社会知觉以及归因进行探讨与学习,希望对管理者的实践有所启迪,达到提高管理绩效的目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有关知觉与社会知觉的知识。
{写板书,第三章,第一节}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感觉。
感觉—个体对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PPT感觉分类)⑴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⑵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22
A
B
特征
权数×明显度 特 征
权数×明显度
活泼
+5×3=+15 友 好
+5×3=+15
有魅力
+5×3=+15 兴趣广泛 +5×3=+15
吸毒Biblioteka -5×3=-15 不整洁-2×3=- 6
加总
+15 加 总
+24
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结果个人不能控制,外部力量 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认 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 责任。
34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 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失败也不怀 疑,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 作投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 面对失败与困难,推卸责任,不去寻找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 运气。倾向以无助、被动方式生活,不可取。
39
五、影响归因的4个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 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 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 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40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 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
• 加权平均法则
•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安德森(1968) 〔A.K.Lampel & N.H.Anderson(1968).Combining Visual and Verbal Information in an Impression-Formation Task.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1~6.〕 提出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加工模 式。根据这一模式,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 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 多的权数。也就是说,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 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 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 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
各种感觉的有机整合。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更真实、 更完整。
知觉的含义
•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 感觉:个别属性 • 知觉:整体属性
知觉的种类
• 1、物体知觉:即以物或事为对象的知 觉,成为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请注意
• 知觉的四个特点是一体的,在对一个具 体的例子的分析中是不能分割的. 如下图:
• 5、知觉定势:
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
的活动的映像,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 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 就是知觉定势。它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 成。当然,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 和价值观念等,也会产生定势作用。如 人的情绪在非常愉快时,对周围事物也 可产生美好知觉的倾向。定势具有双向 性,积极作用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 效;消极作用则使定势显得刻板,妨碍 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
❖ 单选:2.沙赫特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体在家庭中的排行影 响亲和动机,一般是( )。
❖ (A)排行靠前的孩子合群倾向较明显 (B)排行靠后的孩 子合群倾向较明显
❖ (C)排行靠中的孩子合群倾向较明显 (D)排行靠中的孩 子独立倾向比较明显
❖ 【答案】A(基础知识,P135)
Company Logo
• (A)行为主体 (B)情境 (D)剌激客体
(C)内部原因
• 【答案】B(基础知识,P131)
• 单选:3.在竞争的条件下,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 失败作( )。
• (A)内归因 (B)情境归因 (C)外归因
(D)
运气归因
• 【答案】A(基础知识,P132)
• 【解析】在竞争的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 的因素构成的。
侵犯行为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 2、挫折—侵犯学 说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醒水平 2、道德发展 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 传媒的影响
猎豹的弱肉强食 羚 羊 的 妻 妾 之 争
知更鸟的领地之争
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和外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罗特——控制点理论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1 特异性 2共同性 3一致性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
自我价值 保护倾向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莉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C)加权平均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社会知觉及其效应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2、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二、归因的模式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
社会知觉
大家好
10
如何与陌生人建立良好第一印象?
SOLER模式(G Egan艾根)
S(squarely) 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 O (open): 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 L (lean): 表示身体要微微前倾 E (eye-contact): 表示目光接触 R (relax): 表示放松
自我知觉
大家好
23
一、自我概念——我是谁?
生理自我: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 体重、相貌、年龄等
自我的内容
心理自我: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气质、 性格、能力、情绪、兴趣爱好、人生 观等
社会自我:自己的社会状况, 如在团体中的角色、地位、与他 人的关系等
大家好
24
自我概念的内容
案例
一名大学生这样看待自己:在同 学中,我不高不矮,有点偏瘦, 不美不丑,精力充沛;我喜欢吹 拉弹唱,兴趣广泛,性格活泼, 智商中等,意志力稍欠缺;人缘 还不错,哥们有几个,在班上搞 宣传,至于效果嘛,大家还信得 过。
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 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 结论意义的特性。
大家好
4
第一节 对他人知觉——印象形成
一、印象形成过程的线索
1、外表 2、言行 3、表情线索
大家好
5
第一节 对他人知觉——印象形成
一、印象形成过程的线索
1、外表 2、言行 3、表情线索
大家好
6
表情线索
面部表情: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 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大家好
13
晕轮效应一般产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或者 伴随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之间,比如情人 眼里出西施。
社会知觉与归因
--存贮推理
记
事
输
没有
忆
件
入
的
寻找相应
输
的图式
出
创造新图式
信
息
是
图式找到了吗?
否
2024/6/22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动机与兴趣影响个体对认知对象的选择 。
(三)认知者的情绪
积极情绪
积极评价
消极情绪
2024/6/22
消极评价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指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是一种过程,包含对客体的识
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表里一致) 4.投人所好。(表里不一)
2024/6/22
第三单元 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
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
普遍需要。
2024/6/22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人格特征、
能力、任务难度、工作性质是稳定的。 情绪、温度、气候是变化的。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智力、 工作难度是不可控原因。努力程度、情 绪是可控的原因。
2024/6/22
(一)内归因与外归因
2024/6/22
外归因:归因为外部条件
内归因:归因为个人特征 如人格、品。质,、动机、
努力程度等
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 任务难度等是。
2024/6/22
社会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四讲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具有主观性、选择性、 概括性和理解性等特性。
社会知觉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 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 此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对象的知
觉可能存在差异。
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经验、知识、心理状态 等内部因素会影响社会知觉。
四讲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目录
• 社会知觉 • 印象管理 • 自我知觉与行为 • 社会认知与行为
01 社会知觉
知觉与感觉
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认知,包括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解 释。
感觉则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如颜色、形状、声音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人的经验、知识、心理状态等因素对感觉信息进行加 工、整合而形成的。
02
行为也可以影响自我知觉,通过 自己的行为来调整和改变对自己 的认知和评价。
04 社会认知与行为
社会认知的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主观性、选择性、相 对性等特性。
详细描述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 知是主观的,受到个体自身经验、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认 知也是选择性的,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此外,社会认知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现象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要点一
总结词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个体差异 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知觉在人际交往、决策行为、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态度和情绪的感知。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言表达等方式来感知他人的情绪和态度。
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同时,对他人态度和情绪的准确感知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产生冲突和误解。
其次,社会知觉还包括对他人意图的感知。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举止、言辞表达等方式来感知他人的意图和目的。
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和协调。
同时,对他人意图的准确感知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预测他人的行为,避免受到欺骗和伤害。
此外,社会知觉还包括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个体通
过学习和体验来了解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念、习俗风俗等内容,从
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进行社会互动。
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
准确认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言行,避免产生误解
和冲突。
总之,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这些内容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决策行为、情绪调节等方面。
因此,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知觉
一印象"相当重要。有时候,"第一印象"可以决定一个人的
前程甚至命运。心理学家给“第一印象”取了一个很好听
的专业名词,叫做"首因效应"。
A
13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 “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 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 是输入信息的先后次序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认 知偏差。
❖ 培养社会知觉能力,有助于营销人员认 识个体消费行为的特点。
A
1
社会知觉的内容
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
他人知觉
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A
2
什么是社会知觉偏差
❖ 社会知觉偏差:由于社会知觉受其对象的
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 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知觉 他人或自己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
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们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
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
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
A
32
❖
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
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
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
来了。又因为耽误了时间,我就拼命地赶路,所以,时间
虽然赶上了,却是一副狼狈A相……
12
❖
❖ 谢老总这才点点头说:"难得你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不过,以后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千万要注意自己给别人 的第一印象啊!"
❖ 马鸣的工作很出色,不出半年,就被升为业务主管,深 得谢老总的器重。
组织行为学(社会知觉)
2
社会知觉
(2)近因效应 指对一个人的判断主要依赖于目前的 情景,在印象的产生时以最近的信息为依 据。一般说,在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 应起较大的作用。在知觉陌生人时,首因 效应起较大的作用。例如,有些文艺演出 把最精彩的节目放到最后。
组织行为学
3
社会知觉
(3)知觉防御 在知觉反应的选择过程中,对于不利 于自己的信息会采取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 的态度,以达到防御和保护自己的态度。 (冬天早上的闹铃)
授课内容
组织行为学
社会知觉
• 社会知觉
个人对他人或是社会团体或者自己 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1
社会知觉
组织行为学
社会知觉偏差
(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以亲眼看到的和听到的对方的其它资料为信息来 源。具有表面化、片面性、类化等特征。例如新官 上任三把火。
包达列夫(前苏联,1965) “照片”--“罪犯”“科学家”
组织行为学
8
社会知觉
(8)投射作用 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 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对别人的评价也是对自我个性的良好认知
组织行为学
9
社会知觉
(9)对比效应
将同类事物进行对比。 “不要跟在孩子和动物之后演出你的节目”,我们 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常常受到我们
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例如人员评估(招聘 面试,绩效评定)。
组织行为学
10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11
组织行为学
4
社会知觉
(4)选择性知觉 只对自己经验、兴趣、态度等相符的信息进行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 三、自我表现策略
自我表现:自觉的印象管理过程称作。自我表现是人与人 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有 意识地按照一个模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期望造成的 印象,借此达到预定目的。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自我表现的原则
1.角色获得(role taking)
(三)内隐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格的独特见解体系。体系中个性品质相互联系, 其中某个特征占重要位置,可据此进行推断(Kelly,1955) 。
(四)对被知觉者的熟悉和个人情感卷入
随着个人情感卷入的增加,人们信息选择和解释的客观性会下降, 从而使人们的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a. 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 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 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 信息影响作用下降。 b. 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 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 (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 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 内向的行为)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 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 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1987), 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考虑三方面 因素: 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 二是行动者,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 狄更斯《双城记》 • • • • • • •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 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智慧的年头 那是愚昧的年头 那是信仰的时期 那是怀疑的时期 那是光明的季节 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 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拥有一切 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 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第一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个人属性 对个人的知觉 个人状态 团体属性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现 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四、认知发与社会知觉误差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情境一致性(Situated Identity):
每个社会情境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人们在交往 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符合 情境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交往对象与自我表现 人在不同人面前,其行为表现就不一样。 交往目标与自我表现 交往目标能决定人的自我表现。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
注:括号中为权重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 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 展变化: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三、自我表现策略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 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 合自己的期望。
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2 (4)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0 (3)
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2)=+5 B: 3+1=+4
A>B
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热情
自信
A<B
聪慧
多嘴
c. 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 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 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 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 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2.相互支持 3.学会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
思考题
1. 什么是社会知觉?为什么说社会知觉比对物知觉更困难?
2.举例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怎样在印象形成中具有定向作用。 3.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原因?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 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 估其所有的特点。
•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 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境的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 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 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 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材料呈现顺 序 单独外向 单独内向 先外后内 先内后外
外向(被 内向(被 试判断%) 试判断%) 95 3 78 18 3 86 11 63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 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 线索(expression cues)。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 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 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 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 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高吸引者 65.39 1.70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职业地位
2.25
2.02
1.70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 fulfilling Prophe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