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知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 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 估其所有的特点。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现 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境的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 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 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 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 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1987), 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考虑三方面 因素: 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 二是行动者,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 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 线索(expression cues)。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 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 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 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 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
Biblioteka Baidu
第一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个人属性 对个人的知觉 个人状态 团体属性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高吸引者 65.39 1.70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职业地位
2.25
2.02
1.70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 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 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 诉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 们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 惊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 ,是随机指定学生的。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
注:括号中为权重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 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 展变化: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2 (4)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0 (3)
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2)=+5 B: 3+1=+4
A>B
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热情
自信
A<B
聪慧
多嘴
c. 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三、自我表现策略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 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 合自己的期望。
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 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 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
(三)内隐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格的独特见解体系。体系中个性品质相互联系, 其中某个特征占重要位置,可据此进行推断(Kelly,1955) 。
(四)对被知觉者的熟悉和个人情感卷入
随着个人情感卷入的增加,人们信息选择和解释的客观性会下降, 从而使人们的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情境一致性(Situated Identity):
每个社会情境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人们在交往 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符合 情境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交往对象与自我表现 人在不同人面前,其行为表现就不一样。 交往目标与自我表现 交往目标能决定人的自我表现。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 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 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 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 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材料呈现顺 序 单独外向 单独内向 先外后内 先内后外
外向(被 内向(被 试判断%) 试判断%) 95 3 78 18 3 86 11 63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 三、自我表现策略
自我表现:自觉的印象管理过程称作。自我表现是人与人 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有 意识地按照一个模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期望造成的 印象,借此达到预定目的。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自我表现的原则
1.角色获得(role taking)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 狄更斯《双城记》 • • • • • • •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 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智慧的年头 那是愚昧的年头 那是信仰的时期 那是怀疑的时期 那是光明的季节 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 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拥有一切 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 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30 25 20 15 10 5 0 控制组 实验组
一年级
二年级
无论一二年级,实 验组的孩子智商提 高数多于控制组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它因素
(一)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
(二)投射作用
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具有。
a. 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 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 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 信息影响作用下降。 b. 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 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 (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 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 内向的行为)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2.相互支持 3.学会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
思考题
1. 什么是社会知觉?为什么说社会知觉比对物知觉更困难?
2.举例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怎样在印象形成中具有定向作用。 3.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