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特征与社会知觉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 人际知觉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 Bruner,1947年) 首先在知觉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个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言行、外表各方面的 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 动、性格、兴趣、动机、 态度等过程,即 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 解。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和人际知觉的过程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各种因素
(一)客观因素 ⒈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除一般的特征外,主要是社会意义。 布鲁纳的实验
⒉知觉对象所处的情境
社会知觉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所以, 判断人的行为离不开对当时情境的分析 e.g.坐在车里看行人与行走时看开车的
(二)主观因素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 社会比较理论:人们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来了 解自己的能力与态度(Festinge,1972) 上行社会比较:将自己和在某种特定特点或能力 上比自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期望的最高水 平)。 下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特点和能力 上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 策略)
(二)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行为中加以了解
自他关系,他──他关系,关系到底怎样, 你亲自去体会。
(三)人际知觉中感情成份的作用非常突出
“孩子都是自家的好”
(四)塔旧里(Tagiuri)的研究 10人一组,自由交往,自由谈话,畅 所欲言,增进了解然后问卷: ①这个小组里你喜欢谁? ②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③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④你估计谁会当选?被哪些人选出来的?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第一印象并非无法改变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二)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Asch的研究)
A组: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慷慨大方、斤斤计较、快活、毫无同情心、 幽默、和“粗鲁”时,两组被试所 描述出来的人物差别就不那么明显了。
Asch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特 征称为“中心特征”,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 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缘特征”。
将这段短文发给被试:第一组是第一段在前,第二段在 后;第二组是第二段在前,第一段在后。
第一组被试有70%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 第二组被试只有12%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其余82%都 认为吉姆较内向、孤独。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 定着以后的交往。
如果对某人一开始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和他(她)进一步接触。
当你下次与一位熟人谈话时,故意靠他(她)更近,看看他(她)如 何反应。
人际距离可以按照四种场合划分:
1、与亲近者的间隔 亲近距离在0.4米之内。
2、与一般朋友的距离 一般距离在0.4~1.2米范围内。
3、社交场合的间隔 社交距离在1.2~3.6米的范围内。在正式或非正 式的社交集会中,这一距离排除了身体接触的可能性。
(一)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 叫做第一印象。
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近因效应 (recency effect)
A.luchins的研究:请评价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段:“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一起走 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 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来招呼他, 一面和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时候遇见了一 个熟人,便停下来和他打招呼,然后他告别了朋友向学 校走去。在路上他又遇到前天晚上刚结识的女孩子,他 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第3章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第3章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维纳的归因理论:韦纳提出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人 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通常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 度是内外的维度,即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还 是外部原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维度,即将成功或 失败归因于稳定的经常发生的因素还是不稳定的偶然 性的因素;第三个维度是指控制点,即将成功或失败 归于可控的因素还是不可控的因素。
3.1.2 学习理论
1.概念: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 2.学习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 社会学习理论
3.1.3 归因理论
1.归因的概念: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 的推论过程。
2.归因理论的概念: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因果关系解释的理论。
第三章 内容纲要
知觉和社会知觉的概念、种类、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习的概念和基本的学习理论 归因和归因偏差的概念 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基于认知理论的管理
3.1 认知理论
3.1.1 知觉和社会知觉理论 1.概念: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直
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个别部分 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 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 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 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论: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 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 或情境。他认为,这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 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区别性、一贯性、一致 性。
3.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是相对于对物的知觉而 言的,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是人们对于有关他 人的信息的解释和综合的过程,是个人归因的基础, 也是个人社会行为的基础。

社会知觉的含义与特征及影响因素

社会知觉的含义与特征及影响因素

美国加州一处高山机场。该机场离海面近500米,看样子飞机可以象滑翔机一样 起飞了。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处机场。海水实在是太蓝了。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的一个机场,美得让世界静止。
尼泊尔的一个机场。再往前就是深渊了。规定只有7年 以上驾龄的飞行员才能在这个机场上起降
葡萄牙Horta Azores机场。当年葡萄牙王国强大的商 船也是从这里起航的
瑞士Meiringen机场。但凡和瑞士有关的事物,不是精致就是美丽。
德国Ratisbon Oberhub机场。下了飞机回家,除了坐车,还可以骑马,马可以栓在树林里。
玻利尼西亚群岛上的一个机场。海岛很象海星,机场位于海星的一个角上。
丹麦的一处机场。也许是丹麦童话的一部分。
哥斯达黎加丛林中的一处机场。围着竹篱笆,小是小了点,运咖啡豆用的 吧~
接近律 空间位置或发生时间接近,组合在一起,
感知一个整体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相似律 具有相似自然属性,组合在一起,感知一
个整体
中国人 日本人 韩国人 美国人 加拿大人 英国人
连续律 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被感知一个整体
(二)知觉的选择性
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 并不都发生反应,而只对其中少数刺激加 以反应,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做进 一步加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2.分类 (1)对物的知觉 (2)对人的知觉 (3)错觉
社会知觉
不可能图形1
不可能图形2
不可能图形3不可能图形4长短错觉:米勒——莱尔错觉
运动错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是一个主动加工处理感觉信 息的过程,当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在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 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自己的知觉 仍保持完备性的特性叫做知觉的整体性。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一印象"相当重要。有时候,"第一印象"可以决定一个人的
前程甚至命运。心理学家给“第一印象”取了一个很好听
的专业名词,叫做"首因效应"。
A
13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 “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 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 是输入信息的先后次序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认 知偏差。
❖ 培养社会知觉能力,有助于营销人员认 识个体消费行为的特点。
A
1
社会知觉的内容
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
他人知觉
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A
2
什么是社会知觉偏差
❖ 社会知觉偏差:由于社会知觉受其对象的
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 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知觉 他人或自己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
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们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
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
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
A
32

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
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
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
来了。又因为耽误了时间,我就拼命地赶路,所以,时间
虽然赶上了,却是一副狼狈A相……
12

❖ 谢老总这才点点头说:"难得你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不过,以后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千万要注意自己给别人 的第一印象啊!"
❖ 马鸣的工作很出色,不出半年,就被升为业务主管,深 得谢老总的器重。

5社会知觉

5社会知觉
于原有知觉而不改变
人们习惯上会如何知觉下面这七个点子?
(五)知觉的组织性: 指知觉者对感觉所获得的材料进行主观选择、处理从而上升 为知觉经验的过程,
1.相似法则:如果在知觉场地中有许多刺激物同时存在,人们在知觉时倾向 于把各刺激物中有相似特征的归于一类
2.接近法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 体来认知。
3.闭合法则:人们容易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看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来反应。
4.连续法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连续性的知觉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
××
×
××



×
×× ※





※※※※ ※※※※ ※※※※
三、知觉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大小 ➢强度: ➢活动程度 ➢重复 ➢新 颖 性 和 熟 悉 程 度 。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 ➢ 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
区别: ➢ 感觉只是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层次较低;
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 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层次较高。
➢ 知觉有错觉和超感现象。
二、知觉的心理特征
(一)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根据感觉所获得的材料,并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 对环境事物的主观解释。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社会知觉的特点
1.目的、任务的特殊性 2.社会知觉的过程依赖于人的交往活动 3.社会知觉具有标准间接性和评价连锁性的特点
三、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他人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目光的接触 3.身段表情 4.言语表情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ppt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ppt
• 2、语言 •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由衷
的话已司空见惯。“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3、非言语线索
• 1)面部表情:忧郁—快乐
• 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目光 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信号。
•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 人的概括性认识。
• 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 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 的特性。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 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有 很多
• Anderson( 1965)的平均模型 • 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 认为人们把所获
• 又被称为:人际知觉(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

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
二、社会知觉的定义
• 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 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姿势、行为等)
推测与判断 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 的过程。
为“中心特征”,
• 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
缘特征”。
(联想)
• 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 我国文化
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 CZADHGJKWP •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s)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
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 2)身段表情:姿势
•V
3)言语表情(副言语)

心理学第二讲 社会知觉

心理学第二讲  社会知觉

第一印象的特征
表面性
片面性
类化(刻板印象)
第一印象的作用:是以后人际交往
的基础
2 印象形成的基本原则
;评价的一致性:在判断、评价一个人的时候, 人们趋向于把它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 评价的中心性:总是围绕一个中心(一些基本 纬度)来评价一个人。

奥斯古德发现,围绕三个基本范畴:评价(好坏)、

(2)认知对象的客体因素 魅力:个体的魅力包括外表、行为反 应方式、内在的性格特点。美貌和友 好的态度都有利于增强魅力,形成认 知偏见。 印象整饰: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 各种印象的过程叫印象整饰。 人们常常试图通过“表演”,即强调 自己某些属性、隐瞒其它属性,控制 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从而影响社会认 知。
夸张的面部表情
笑得更多、更开,过分悲伤等 说谎时的微笑和没有说谎时的微笑 肌肉组织的运动不同 各通道之间表达的不一致

(二)印象形成
1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 对方最初印象叫第一印象 来源:外表是被首先知觉的重要信息, 主要包括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 龄、服装等信息;其次是社会身份;最 后是内在因素,如才华、性格等 评价维度——好坏
腿的姿势: 4字搭腿坐姿——争辩或竞争性态度 站立时的别脚姿势——拘束,缺乏自信心
(4) 辅助语言 辅助语言中包含多种意义,尤其是情 感意义 音量、语调、节奏、停顿都带有一定 的信息 (5) 人际距离
*识别谎言 微表情——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 非言语特征 音调升高 犹豫、更长的停顿 更多的言语错误 目光特征 更多的眨眼 与他人目光接触较低或较高 捂嘴 触摸鼻子 揉眼睛、低下头、转移视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NLI
52
• B:吉姆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尽管天不 是很热,但他却始终走在树阴下,一路 低着头,似乎在想着什么事情。他来到 一家商店,店里人比较多,他也不打招 呼,就在柜台旁边静静地等着。这时, 店里来了两个他认识的人,他也没有同 他们打招呼,直到店员发现了他,他才 结帐买到了他要的饮品,端到了店里的 一个角落一个人喝。从店铺出来,迎面 走来了一个昨天刚结识的女孩,他一转 身,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直到女孩走过 去了,他才出来,向家的方向的走去。
4
知觉的种类
• 1、物体知觉:即以物或事为对象的知 觉,成为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 2、社会知觉:即以有关人或团体特性 的知觉或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的知 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CHENLI
5
知觉的基本特征
• 1、知觉的选择性: 即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
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 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 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
桑德错觉
CHENLI
19
CHENLI
20
大小错觉
CHENLI
21
CHENLI
22
形状错觉
CHENLI
23
弗莱赛尔螺旋错觉
CHENLI
24
CHENLI
25
方向错觉
CHENLI
26
CHENLI
27
CHENLI
28
CHENLI
29
形重错觉
CHENLI
30
运动错觉
CHENLI
31
CHENLI
知觉与社会知觉
CHENLI
1
一、知觉
CHENLI
2
主要知识点:
• 知觉与知觉的种类 • 知觉的基本特征 • 错觉的含义、类型及研究意义
CHENLI
3
知觉的含义
•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 感觉:个别属性 • 知觉:整体属性
CHENLI
CHENLI
49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 当时的情境 • 认知者本身的经验 • 认知者的需要
关系:是交织在一起起作用的
CHENLI
50
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
•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第一印象”
• 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 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 影响更大的现象。
CHENLI
14
CHENLI
15
错觉:
• 含义: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 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 错觉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 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CHENLI
16
横竖错觉:
CHENLI
17
长短错觉:米勒——莱尔错觉
CHENLI
18
CHENLI
51
美国心理学家鲁钦斯的实验
• A:吉姆走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旁边 跟着两个伙伴,他们一路说笑,来到了 一家商店,店里人比较多,他一边跟店 员打招呼,等着店员收款,一边与碰到 的一个熟人交谈起来。从店铺出来,迎 面走来了一个昨天刚结识的女孩,他走 上前去同她打了个招呼,交谈了一会, 之后又跟伙伴一起向家的方向走去。
• 接近律 • 相似律 • 连续律
CHENLI
11
•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 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 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 种特点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CHENLI
12
•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 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 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CHENLI
53
意义
•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 好的第一印象,对于有效开展工作,有着不 可低估的作用。
• 第一印象也具有局限性,也会有消极意义: 如第一印象比较片面,形成被认知对象的固 定看法,造成“先入效应”,给管理人员带 来认识上的片面性。
• 作为一个管理者,既不能是第一印象的积极 作用,也要克服第一印象的消极影响,要全 面、客观和以变化发展的眼光考察被知觉对 象,最终获得正确的人际知觉。
CHENLI
54
• 近因效应(recently effect)
•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 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 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 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 大,形成近因效应。
42
CHENLI
43
CHENLI
44
二、社会知觉
CHENLI
45
• 社会知觉的概念 •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 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
主要知识点:
CHENLI
46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就是指个 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 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2
CHENLI
33
CHENLI
34
研究意义
• 理论意义 • 实践意义 (1)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
的不利影响
(2)人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 服务
CHENLI
35
错觉艺术作品
CHENLI
36
CHENLI
37
CHENLI
38
CHENLI
39
CHENLI
40
CHENLI
41
CHENLI
启示:知觉的恒常性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客观对象具有稳定性,我们的 知觉也就需要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以便 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自然属性和本 来面貌。知觉恒常性使得我们人能保持 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CHENLI
13
• 5、知觉定势:
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 的活动的映像,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 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 就是知觉定势。
• 对人的知觉(他人和自我) • 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CHENLI
47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 (1)认知对象具有独特性 •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
觉过程 •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具有特殊性
CHENLI
48
二、会认知的过程
•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 2、信息的整合过程
CHENLI
6
CHENLI
7
CHENLI
8
CHENLI
9
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 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CHENLI
10
• 2、知觉的整体性:
•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把过去经验的 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 可归纳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