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

合集下载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表见代理
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 无权代理行为。表见代理产生与有权 代理相同的法律效力,即该民事法律 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03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的关 系
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的联系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都是民事主 体在民事活动中所实施的具有法
律效力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都涉及双方 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需要遵循
平等、自愿、公平等原则。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都可能产生 民事责任,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
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的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直接 实施的法律行为,而代理则是 代理人代为实施的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是行为 人和相对人,而代理的当事人 是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相对人。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直接作用 于行为人和相对人,而代理的 效力则通过被代理人作用于相 对人。
05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的热 点问题探讨
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与责任
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电子代理人是指通过计算机程序、算法等自动化手段执行代 理任务的法律主体。目前,电子代理人在法律上尚未获得独 立的法律地位,其权利和义务通常由其所代表的委托人承担 。
电子代理人的责任
电子代理人可能因执行代理任务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应根据 具体情况判断。如果电子代理人在执行代理任务时存在过错 ,导致委托人损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人工智能在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中的应用与挑战
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在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法律咨询、合同审查、案件分析等方面。通过自 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律师提高工作效率,为当事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法律 服务。
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领域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算法透明度、人工智 能决策的合法性等。此外,人工智能在处理复杂法律问题时可能存在局限性,仍需人类律师的专业判 断和经验。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区分意义: 区分意义:
成立要件不同。 成立要件不同。
4.以是否应当具备特定的形式: 以是否应当具备特定的形式: 以是否应当具备特定的形式 A、要式法律行为: 、要式法律行为: 约定采用书面合同、抵押合同。 如:约定采用书面合同、抵押合同。 B、不要式法律行为: 、不要式法律行为: 多数法律行为是不要式行为 基于私法自治和合同自由原则, 基于私法自治和合同自由原则,以不要式 法律行为为原则。(法无明文不要式) 法律行为为原则。(
条件成就时发生效力 条件成就时效力消灭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以一定期限的到来 为其效力开始或终止原因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与条件不同: 期限与条件不同: 确定到来;条件 不确定发生。 发生。 期限 始期(延缓期限):条件到来后才发生效力。 终期(解除期限):条件到来时使期效力消 灭。
2.以有对价为标准 以有对价为标准 (仅对财产行为 仅对财产行为) 仅对财产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是交易的常态。 有偿法律行为是交易的常态。 无偿法律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 如赠与合同等。 如赠与合同等。 区分意义: 区分意义: 对行为人责任的认定
3.以成立要件为准: 以成立要件为准: 以成立要件为准 A、诺成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行为。 、诺成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行为。 仅以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 仅以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 如:买卖合同 B、实践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 、实践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 除意思表示一致外, 除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有一方当事人交付 标的物的行为才可成立。 标的物的行为才可成立。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借用合同、 如: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借用合同、保 管合同。 管合同。
(一)无效的法律行为

第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

• (二)分类 • 1、延缓期限与解除期限 • 附延缓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
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但在所付期限到来 之前不发生效力,待到期限届至时,行为 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才开始发生法律效力的 民事法律行为。 • 附解除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 约定的期限到来时,该民事法律行为所确 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法律效力消灭 的民事法律行为。
• 二、类型 •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 •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 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所从事的与其年龄、 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的活动,应 当由其法定代理人进行,或经法定代理人 同意后方可生效。 • (二)无处分权的行为 •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 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 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第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 一、概念 •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
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 为。它是我国独有的法律概念。 • 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 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它是民事法律行为 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 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 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 (三)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
或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权利义务明显 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而为的民事行为, 又称暴利行为。其构成要件如下: • 1、须是有偿行为 • 2、内容与结果明显背离公平原则 • 3、原因在于一方当事人利用己方优势或对 方没经验。 • (四)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 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 立合同的行为。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要件
• 一、一般要件 •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二)意思表示真实 • 1、行为的效果意思是行为人自觉自愿产生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节 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 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1. 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法律行为,尤其是指明民事法律行为标的具 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2. 效果意思是指当事人欲使其目的意思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意思要素。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当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无须受领的,意思表示一经作出即可发生 效力。 如果当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需受领的,则意思表示的生效 通常采取到达主义或了解主义。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
一、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 效力。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在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完全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为民事法律行为。法人
2.意思表示不自由包括
(1)欺诈 所谓欺诈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 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 (2)胁迫 所谓胁迫是指以给自然人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 损害或者以给法人、其他组织的名誉、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 方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
和非法人组织不存在不具备相应行为能力的问题。
(二)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与外部
的表示行为相一致的状态。二是指当事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进行意
思表示的状态。意思表示有瑕疵也包括对应的两方面。
1.行为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真意保留 真意保留又称心意保留、单独虚伪表示,指行为人故意隐瞒其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 思表示。 (2)戏谑表示 戏谑表示指行为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并非出于真意,并且期待对方会立即了解其表示并非出 自真意。 (3)虚伪表示 指行为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实际上并不期待民事法律行为产生效力。 (4)错误:指行为人由于认识错误或欠缺对错误的认识,致使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5)误传:指因传达人或传达机关的错误导致行为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民事法律行为》课件

《民事法律行为》课件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或错误的情况。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
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 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符合法定形式
某些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公证、登记等形式,否则可能被认 定为无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
有效
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自成立 时起具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ppt课件
目录
•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瑕疵 • 附条件的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的解释
01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定义与特征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民事法律行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 和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重要 原因。
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03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可将民事
法律行为分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02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成立要件
意思表示真实
内容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 任何因欺诈、胁迫或错误导致的行为可能 被撤销或无效。
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 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 反公序良俗。
民事法律行为的意义
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现自身权利和利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主体可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 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秩序
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自愿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 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促进经济发展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什么是无效民事行为?
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什么是可撤销、变更民事行为?
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二)显失公平的。

不同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有何不同?
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民法课件《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课件《民事法律行为》
当事人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至少有两个当事人,且他们必 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标的可能性
当事人所追求的标的必须是可能的、合法的,并 且不属于法律禁止的范围。
形式合法
某些民事法律行为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如合同 需要书面形式。
生效要件
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能 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条件的成就
条件的成就指作为条件的事实 出现,即该事实发生与否,由 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
条件的效力
条件的效力在于决定民事法律 行为的生效或解除,对当事人 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的概念
期限是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的时间, 作为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消灭的根据。
期限的种类
期限可分为始期和终期,分别在期限 届至时和期限届满时使法律行为效力 产生或消灭。
详细描述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由于行为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受到欺诈、胁 迫等原因,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的行为。这类行为在撤销前具有法律效力,但 一旦被撤销,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总结词
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并对外公示,但效力尚不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条件的成就。
详细描述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并对外公示,但由于缺乏有效要件, 其效力尚处于不确定状态,有待于其他行为或条件的成就来确定其效力的行为。例如,
指当事人以口头语言的方式表 达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 式。
书面形式
指当事人以文字符号的方式表 达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 式。
默示形式
指当事人以不作为的方式表达 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式 。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 2、显失公平。是指出于非自愿的原因,实 施民事行为的结果对一方当事人过分有利, 对他方当事人过分不利。显失公平着眼于 实施民事行为的结果。
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A.开始生效 B.开始无效 A.开始生效 B.开始无效 C.失效 D.继续有效 C.失效 D.继续有效 买卖是( 买卖是( ) A.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 A.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 C.单务民事法律行为 C.单务民事法律行为
•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共同行为。(1)单方 行为,是指仅由一方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 的民事法律行为,其特点是无需他人的同意就能 发生法律效力,如设立遗嘱、债务的免除等。(2) 双方行为,是由行为人双方相对应的意思表示达 成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买卖合同、赠 与合同等。(3)多方行为,是由多个行为人的意 思表示达成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成立 合伙行为、公司股东的决议等。
• 3、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1)有偿行为,是指 行为人双方须为对价的行为。所谓对价,是指一 方为换取对方提供利益而付出的代价。(2)无偿 行为,是指没有对价的行为。如赠与合同即是无 偿行为。 • 4、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依民事法律行为意 思表示之外是否还必须交付实物为标准来划分。 诺成性行为是指经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行 为,又称不要物行为。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 实践性行为,是指除意思表示外,还需要以物的 交付作为成立要件的行为,又称要物行为。如借 用、保管合同等。
• 4、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成就 • (1)条件的成就。条件的成就是指构成条件内容 的事实已经实现。以条件事实的发生为条件成就 的是积极条件;以条件事实的发生为条件不成就 的是消极条件。 • (2)条件的不成就。条件的不成就是指构成条件 内容的事实确定不实现。以条件事实的不发生为 条件不成就的是积极条件;以条件事实的发生为 条件不成就的是消极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简介

民事法律行为简介

合法性
目的性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违反 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 序良俗。
民事法律行为通常具有明确的设立、变更 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目的。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 而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法律效果
适用范围
民事法律行为适用于调整平等主体之 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事实行 为适用于无权代理、不当得利、侵权 行为等。
共同民事法律行为
总结词
共同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两个以上当事 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 行为。
详细描述
共同民事法律行为需要两个以上当事 人达成合意,即每个当事人的意思表 示必须一致才能成立。例如,合伙合 同、联营合同等。
种类之债的民事法律行为
总结词
种类之债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约定以特定种类物为标的物的民事法律行为 。
继承法中,继承人默示放弃继承 权的行为;合同法中,通过实际
履行来默示达成合同。
推定形式
定义
推定形式是指根据行为人的行为和其他相关因素,依法推定其意 思表示。
特点
推定形式具有法律推定的性质,需要结合具体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 进行判断。
示例
在侵权法中,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推定其有过错;在合同法中,根据 合同条款推定双方的意思表示。
真实性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当事 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 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 等情形。
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必 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 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 任。
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01
如果民事法律行为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该

民法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
行政法律行为
诉讼法律行为 宪法行为
“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 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最早由德国法 学家胡果在1905年在其所著的《日耳曼普 通法》一书中提出的, 后由海瑟将其内涵扩大到一般性法律行为, 于1863年首次出现在撒克逊民法立法中。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合法的 民事事实行为 违法的:侵权行为、违约行为 民事主体的行为 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准- (民事活动) 民事表意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 效力有瑕疵的 可撤销可变更 效力待定
(五)法律行为制度的意义 具有灵活性和原则性,连接法律原则与具体 法律制度,被认为是从具体法律制度中提取 的公因式,避免法律的重复。五法律行为, 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就是一盘散沙。 1.使民法有了完备的体现 2.使商品交易行为和其它行为有了统一的基 本法律规范
二者的区别: 1、法律效果不同。处分行为发生使相对人取得权 利的法律效果,而负担行为的效力则在于使行为人 承担给付义务。 2、处分行为以行为人具有处分权为生效要件,负 担行为则不需要行为人具备处分权。 3、处分行为适用标的物特定化原则,即处分行为 的标的物必须是特定的。负担行为则没有这样的限 制。 4、处分行为适用公示原则,负担行为没有这一要 求。
( 2)合法行为 (合同、遗嘱) 违法行为 (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 效民事行为和可撤消、可变更的民事行为。)
3、根据法律调整的不同可分为: 民事行 为、 行政行为、犯罪行为、诉讼行为。
三、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 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 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五、 根据行为能否独立存在分为: 1.主法律行为。可以独立存在。 2.从法律行为。须以主法律行为的存在 为前提的法律行为。如保证合同。 六、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处分行为和负担 行为) 1.物权行为是引起物权关系发生、变更 和终止的行为。 2.债权行为是引起债权关系发生、变更 和终止的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民事关系中,根据法律规定,通过意思表示或行为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它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起源和实现形式,通过民事法律行为,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得以确立和实现。

本文将从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要件、种类以及民事法律行为的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民法总则第八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以协议、承诺和其他方式设立、变更、公证或撤销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和决定权,这就是民事法律行为。

从法律上讲,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以意思表示或行为为基础进行,对民事权益产生影响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签订合同、捐赠财产、遗嘱继承、购买商品、租赁房屋等。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主要要件包括主体、客体、目的和形式等。

主体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能力,行为人必须是法定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客体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对象,可以是财产或者是相对人的权益。

目的是指行为人进行行为的目的,必须合法且真实。

形式是指行为人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满足的形式要求,比如签字、盖章等。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民事法律行为根据其性质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常见的有合同行为、侵权行为、遗赠行为、遗嘱行为等。

其中,合同行为是指当事人通过达成协议,产生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

遗赠行为是指个人通过遗嘱等方式,将个人财产赠与他人的行为。

遗嘱行为是指个人在生前依法对个人的财产或者家事事项作出处分的行为。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作用和特点民事法律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特点。

首先,它是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基本载体,是个人和组织实现权益保护和维护的主要方式。

其次,民事法律行为具有自愿性和平等性,行为双方可以通过协商和约定自主决定权利义务的内容。

再次,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和合法性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可以依法主张权益,也可以追究相关责任。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这一特征可将其与民事行为的概念区分开。

所谓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的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只有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的民事行为,才具有法律确认的法律效力,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不合法的行为只要产生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就属于民事行为,但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是指既要符合法律规定,又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追求民事法律后果的内心意思用一定的方式表达与外部的活动。

民事法律行为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所以意思表达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

缺少民法所确认的意思表示的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能够实现行为人所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

这一特点使得民事法律区别于民事违法行为。

因为民事违法行为也会依法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如将人打伤后须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这种后果并不是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所追求的后果。

而基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特点,民事法律行为人所追求的预期法律后果则必然可以实现。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善意相对人在被代理人追认
之前享有撤销权。

3、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民事行为。

4、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越权缔结的民事行为。

5、未经债权人同意的债务转让行为。

6、法人分支机构的擅自担保行为。
❖ (三)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追认 ❖ 1、追认权的性质。 ❖ 2、追认权的行使。 ❖ (四)相对人的催告权与撤销权 ❖ 1、相对人的催告权。 ❖ 2、相对人的撤销权。
文等。 ❖ 2、特殊书面形式。包括公证、登记、审核登记
等。 ❖ (三)推定形式(积极的作为)。 ❖ (四)沉默形式(消极的不作为)。 ❖ 一般情况下,沉默是不能作为意思表示的形式,
只有在法律有特殊规定时,才能作为意思表示的 形式。例如,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 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发生或不发生。

2、分类。

(1)延缓条件与解除条件。

(2)肯定条件与否定条件。

(二)不得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包括:

1、其性质不允许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如票据行为。

2、附条件即违反公共利益的法律行为,如身份上的行为(结婚、离
婚、收养)。

3、附条件即损害相对人合法利益的法律行为。如债务的抵销、撤销
不能缔结的民事行为,得到其法定代理人追认的,该民事行为有效;
相对人也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追认,在法定代理人作出
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的权利。

2、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他人进行的民事行为。被代理人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
30
六、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从事民事行为时,因 意思表示不真实或其他法定原因,行为人可通过行使撤 销权而使该已经生效的法律行为归于无效。 • 行使撤销权:该行为效力溯及成立时无效; • 不行使撤销权:该行为效力继续。
31
可撤销法律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 1、可撤销法律行为的效力的消灭必须有撤销行为。 • 2、该行为是否归于无效取决于当事人(撤销权人)
34
3、因受胁迫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方或者第三人胁迫行为,是指以给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 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 胁迫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具有胁迫的故意; (2)存在胁迫行为; (3)相对人产生恐惧; (4)相对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因胁迫行为而作出的。
35
4、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 力等情况下,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民事权利义务明显 不对等的情况。 ➢ 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 (1)利用对方当事人处于困境,缺乏判断能力,与其订立 民事行为; (2)行为人所获利益超出法律所准许的限度; (3)显失公平发生的时间必须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之时。
11
(八)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 无因行为,又称为不要因行为,是指不以原因行为的 存在为有效要件的行为。如汇票的出票,不受买卖等 基础法律关系效力的影响。
➢ 有因行为,是以原因之存在为有效要件之行为。 所谓原因,是指法律行为的目的,如买卖之原因为一 方以取得物为目的,另一方以取得钱为目的。
➢ 区分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的意义主要在于,由于无因行为不考虑 其交易目的,因此对于保护交易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是一种人为的法律事实; 2、是一种表意行为,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 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3、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 的法律效果的行为。

民法笔记整理——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笔记整理——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所谓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的行为。

《民法总则》第133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点:(1)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通过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是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1)单方法律行为,它是指根据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够成立的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因行使个人权利而实施的单方行为,而该行为仅仅发生个人的权利变动,如无主物先占等。

二是该行为涉及他人权利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等,如授予代理权等。

(2)双方法律行为,它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双方法律行为的典型形式是合同。

(3)多方法律行为,又称共同法律行为,它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例如,设立公司章程、合伙协议。

△共同法律行为不同于双方法律行为:一方面,在实施共同法律行为时,当事人所追求的利益是共同的,而在双方法律行为中,当事人的利益是相对的。

另一方面,在实施共同法律行为时,共同的意思表示的达成需要多数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并遵循一定的程序,而双方法律行为只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

2、决议行为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决议行为有效。

决议行为与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决议行为就是指由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依据法律和章程所作出的决议)3、有偿法律行为、无偿法律行为(1)有偿法律行为:一方通过履行法律行为规定的义务而给对方某种利益,对方要得到该利益必须为一定给付的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是商品交换最典型的法律形式(2)无偿法律行为:一方给付对方某种利益,对方取得该利益时并不需要为对待给付的法律行为赠与属于典型的无偿法律行为4、诺成法律行为、实践法律行为(1)诺成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一旦经对方同意即能产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2)实践法律行为:除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以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买卖、租赁、雇佣、承揽、委托等属于诺成法律行为;借用、保管、运送等属于实践法律行为5、主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1)主法律行为:不需要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即可独立存在的法律行为(2)从法律行为:以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为存在前提的法律行为6、独立法律行为、辅助法律行为(1)独立法律行为:具有独立的、实质的内容的法律行为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都是独立的法律行为(2)辅助法律行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实质的内容,只是作为他人法律行为效力完成的条件而存在的法律行为法定代理人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意思表示所作出的同意表示就属于辅助法律行为7、无因行为、有因行为原因:法律行为之目的无因行为:不以原因行为的存在为有效要件的行为有因行为:以原因之存在为有效要件的行为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一)书面形式:以文字等可以再现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形式约定的书面形式法定的书面形式(二)口头形式:当事人通过口头对话的方式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三)默示形式:当事人不是通过语言或文字的方式来作出意思表示,而是通过一定的行为作出意思表示三、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内在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变更、消灭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

它是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之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交往的重要方式。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个人或者法人依照法律规定以达到某种法律目的而实施的行为。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和特征:1. 主体性: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由法律主体参与,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 自由性:民事法律行为要求行为主体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实施行为时应当自愿和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平等性:民事法律行为的参与主体在法律上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存在一方利用优势地位压迫另一方的情况。

4. 合法性: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5. 有约束力:民事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即产生法律效力,约束参与主体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法律目的和内容,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人身关系法律行为:主要包括婚姻、收养、监护等行为,以及与人身权利、人格权利相关的行为。

2. 财产关系法律行为:主要包括财产买卖、租赁、融资、赠与等行为,以及与财产权利相关的借贷、担保等行为。

3. 经济组织法律行为:主要包括企业设立、资本运作、合同订立、股权转让等行为,以及与经济组织权益相关的行为。

4. 民事责任法律行为:主要包括侵权行为、合同违约、不当得利等行为,以及与违法行为产生的民事责任相关的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和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有效性必须满足一定的要件和效力条件:1. 行为能力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实施。

2. 内容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违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3. 形式要件:根据法律规定,有些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需要符合一定的形式要件,比如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等。

4. 效力要件:民事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即产生法律效力,对行为主体和第三人具有约束力。

民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由自然人或法人依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它是民法的基石,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易和合同,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民法中,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合同行为、侵权行为和其他特殊行为等几个方面。

一、合同行为合同行为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意思表示达成的协议,并约定了相互义务和权利的行为。

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形式,它涉及到各种经济交易、雇佣关系和买卖合同等。

例如,当您签订一份租赁合同或购买一台电视时,就进行了一种合同行为。

合同行为的要素包括合法、真实、自由意志等。

当事人在进行合同行为时,应遵循法律规定,并保证表达的真实性。

此外,当事人在进行合同行为时,应当确保其基于自愿的原则,即没有被迫或欺骗的情况下与他人达成协议。

二、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违背法律规定,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的行为。

在民法中,侵权行为分为民事侵权和刑事侵权两种。

民事侵权主要涉及到个人之间的交通事故、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等。

民事侵权行为的特点是主体之间存在民事关系,损害主体可以向侵权主体主张合法权益,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例如,当您在驾驶时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他人受伤或财产受损,那么您就属于侵权行为的主体。

三、其他特殊行为除了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外,民事法律行为还包括其他特殊行为,如遗嘱、赠与、捐赠、承揽、保证、借款、担保等。

这些行为在特定情况下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遗嘱是指个人在生前通过书面形式对自己死后的财产进行处置的行为。

赠与是指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捐赠是指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给慈善机构或其他公益组织的行为。

承揽、保证、借款、担保则是与经济利益有关的行为。

例如,当您与他人签订承揽合同时,您承诺按照合同要求完成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借款和担保则与财务上的债务和风险相关。

总结民法中的民事法律行为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法律规定和约束,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促进了社会交往和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四、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 意思表示,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 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1、私人 2、私法 3、旨在发生私法效果
19
四、意思表示
(二)构成要素 1、客观要件:表示行为 2、主观要件:行为意思、表示意思、效果意思 行为意思:是指表意人自觉的、有意识的从事某项行 为。 表示意思:是指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 为上的意义。 效果意思:是指行为人意欲依其行为发生特定的法律 效果的意思。 3、有些学者认为还包括行为动机、目的意思 20
13
14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三)要因行为、不要因行为 原因(cause)乃当事人为财产上给予 (Zuwendung)之目的(王泽鉴),或者在给予行 为中使给予具有正当性的理由(维尔纳· 弗卢梅)。 其中的给予既可以是实际的给付,也可以是形成给 付请求权。 1、要因行为:法律行为与原因不相分离,以其原因 为要件的法律行为。(债权行为) 2、不要因行为:法律行为与其原因分离,不以其原 因为要件的法律行为。(处分行为)
四、意思表示
(二)意思表示的方法和形式 1、明示:直接表示于外 2、默示:由特定行为间接而推定 3、沉默:原则上不具有意义,例外 (1)约定 (2)法定 4、意思表示的形式 (1)书面形式、签名的公证认证、公证证书、特殊形 式(仪式) (2)违反形式的后果:法定、约定 21
四、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的发出 发出,是指表意人已完成使其内心意思表示明 确表示于外的行为。 1、未经发出不得为承诺 2、意思表示发出作为时间判定点 表意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是否有错误均以 发出时为判断点
条件成就 停止条件 解除条件 法律行为生效 法律行为最终无 效或效力消灭 条件不成就 法律行为不生效 法律行为最终有 55 效或继续有效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件
2、条件成否已定后的法律状态 (1)法律行为的效力最终确定 (2)法律行为的最终效力自条件成就或不成就 是确立,不溯及既往 区分:附解除条件的合同和合同的解除 (3)当事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定代理 人的同意,善意等以法律行为成立时为准,而 非条件成就时为准 (4)人为促成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 56
37
五、意思表示瑕疵
3、意思表示错误的效力 (1)动机错误:意思表示有效,表意人自担风 险 (2)其他错误,原则上可撤销 (3)撤销权的限制 须错误不是表意人过错所致;须错误在交易上认 为重要;除斥期间。
38
五、意思表示瑕疵
4、错误与(重大)误解
39
五、意思表示瑕疵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 (一)欺诈 1、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或歪曲的 事实或故意隐藏事实真相,使表意人陷于错误 而作出意思表示的行为。 2、要件:(1)欺诈行为;(2)因果关系; (3)故意;(4)欺诈为第三人或相对人实 施 3、效力:可撤销
15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4、无因性理论 (1)所谓无因性,并非指处分行为无原因,而 是将负担行为从处分行为中抽离,处分行为的 效力不受原因行为影响。 (2)无因性理论的意义及其检讨 意义:保护交易安全 缺陷:复杂化
16
17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
一、成立要件 一般要件:当事人、标的、意思表示 特殊要件:要式行为、要物行为 二、生效要件 一般要件:有相应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 标的合法 特殊要件:死因行为
52
53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件
(三)不得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1、法律行为性质决定不得附条件 票据行为、旨在使法律关系确定的单方行为 2、附条件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身份行为
54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 件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条件的效力 1、条件的成就与不成就 (1)条件的成就,是指条件内容的实现 积极条件:内容实现 消极条件:内容未实现 (2)条件成就与不成就的效力
2
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2、特征 (1)合法性? (2)表意性 (3)目的性 (4)设权性
3
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二)相关概念比较 1、英美法上的“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2、事实行为: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 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客观 上能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 3、准民事法律行为:表意行为中除民事法律行 为以外的行为。
41
42
• 《德国民法典》第123条第2款规定: “意思表示相对人以外之人,因意思 表示而直接取得权利者,以该取得人 对于欺诈明知或可得而知者为限,得 对之撤销其意思表示。”
43
五、意思表示瑕疵
(二)胁迫 1、胁迫:行为人一方以未来的不法损害相恐吓 或以现实的身体强制,使表意人陷入恐惧或不 能反抗的境地而作出意思表示的行为。
35
五、意思表示瑕疵
(二)偶然的不一致 1、意思表示错误:指表意人因误认、不知、 误传等致使其表示与意思不一致。 “解释先于撤销原则”,是指意思表示是否有 错误,首先应当通过解释予以处理。
36
五、意思表示瑕疵
2、错误的类型 (1)动机错误 (2)内容错误:当事人、标的物、行为性质等 (3)表示行为错误:误言、误写、误取等 (4)当事人资格或物之性质错误 (5)传达错误 (6)特殊错误类型:计算错误、签名错误
57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件
3、条件成否未定前的法律状态 (1)当事人不得单方撤回、期待权 (2)债权行为附条件(债权期待权) (3)物权行为附条件 所有权保留、物上期待权、期待权的侵害、出 卖人的有权处分
58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件
59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件
60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件
七、法律行为的效力
二、无效法律行为 1、无效:是指法律行为当然、自始、确定的不 发生效力 2、分类 (1)全部无效与一部无效 (2)绝对无效与相对无效
65
七、法律行为的效力
3、无效原因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 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 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66
50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件
51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件
二、条件 (一)当事人以将来客观上不确定之事实,作 为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附款。 (二)类型 1、停止条件、解除条件 2、偶成条件、随意条件、混合条件 3、真正条件、非真正条件 法定条件、既成条件、不能条件、不法条件 4、积极条件、消极条件
47
48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件
一、法律行为的附款 1、附款:当事人基于意思自治,对法律行为效 力的发生或消灭作出的一定安排。 2、附款的性质 (1)附款是法律行为组成部分 (2)附款是效力控制因素或特别生效要件
49
六、法律行为的附期限与附条件
3、条件、期限和负担的区别 (1)负担与条件(期限) “如果以后不喝酒,则将此车送给你” “把这车送给你,但是从此以后都不许喝酒” (2)条件和期限 条件:将来发生与否不确定的事实 期限:将来确定会发生的事实
44
五、意思表示瑕疵
2、要件: (1)胁迫行为; (2)故意; (3)表意人因胁迫产生恐惧或无法反抗而作 出意思表示(因果关系); (4)胁迫行为的不法性:手段不法、目的不 法、手段与目的结合不法 • 3、效力:可撤销 45
46
五、意思表示瑕疵
(三)乘人之危 1、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 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违背本意接受对其 非常不利条件。 2、要件:(1)客观上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 (2)有乘人之危的故意;(3)利用表意人 危难提出对表意人不利条件;(4)因果关系。
26
四、意思表示
3、意思表示解释方法 (1)目的解释 (2)习惯解释 (3)法律推定解释 (4)诚信原则解释 (5)文义解释 (6)体系解释
27
28
五、意思表示瑕疵
一、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一)故意不一致 1、单独的虚伪表示(真意保留):是指表意 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示与其内心真意不 同的意思。 (1)要件:有意思表示;表示与内心真意不 符;表意人明知表示与真意不符
22
四、意思表示
• 3、意思表示发出后死亡、丧失行为能力 • 4、非表意人作出意思表示发出的法律效果
23
四、意思表示
(四)意思表示的生效 1、生效: (1)有相对人、无相对人 到达(相对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2)对话的和非对话的 2、撤回
24
25
四、意思表示
(五)意思表示的解释 1、意思表示的解释 (1)意思表示解释与法律解释 (2)意思表示的解释主要解决一下问题:某特定行为 是否构成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内容、意思表示是否 有漏洞。 2、意思表示解释对象理论 (1)意思主义 (2)表示主义 (3)折中主义:审时度势,兼容两者合理之处 台湾:解释的目的与客体、有相对人与无相对人
三 、期限 1、期限:将来客观确定到来之事实 2、始期与终期 3、关于条件的有关效力准用于期限
61
62
七、法律行为的效力
一、法律行为效力概述 (一)效力样态
63
七、法律行为的效力
(二)法律行为效力的法理分析 1、效力的法理依据 (1)一种假设:理性人 (2)一种局限:国家治理 基蒂· 吉诺维斯综合症 (3)个体价值、物质上的利益及社会进步之利 益 2、效力样态的法理分析 64
民事法律行为
• 主讲人:艾围利
1
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一)民事法律行为概念 1、王泽鉴: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因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实。 萨维尼:行为人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 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称为法律行为。 《民法通则》: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 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 法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