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文言文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4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掌握实词军、鄙、说、知等,虚词之、以、而、焉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读准字音,读对断句。

(二)查阅关于《左传》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阙.秦( )杞.子( )逢.孙( ) 不知.( )2.《左传》又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盲史官。

3.解释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3)秦伯说,与X人盟(说,通)(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越国以鄙.远③夜.缒而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5.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意思。

①行李之往来②若舍X以为东道主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亦去之⑤今老矣,无能为也已6.解释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X以陪邻⑤若舍X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X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亡X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若舍X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夫晋,何厌之有?8.名篇名句默写。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知;,不武。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秦师为何而来?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3.烛之武心有牢骚却又为什么能临危受命?4.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5.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贰.臣/腻.友推辞./辞.藻狐.狸/孤.儿鄙./裨.益薄.暮/薄.荷行.李/道行.C.共.其乏困/供.需瑕.疵/蒹葭版..图/草坂.肆./肄.业城阙./上阕与..会/赠予.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人曾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愿意捐助一切,与中国永结秦晋之好....!”临危受命....,终于说退秦师,让X国化险为夷。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孟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孟子》

课文4《孟子》一则一、基础夯实“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①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②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长()②浩然()③害()④馁()⑤慊()⑥闵()⑦揠()⑧芒芒然()⑨病()⑩耘()⑪从()答案①擅长②盛大流行的样子③损害④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⑤同“惬”,快心,满意⑥担心,忧虑⑦拔⑧疲倦的样子⑨疲累,倦困⑩除草⑪赞同2.理解性默写①对于学生问到的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孟子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特点是“__________”,若想让这种“浩然之气”充满于天地之间,则需要“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对学生解释说这种“浩然之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往今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答案①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②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③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3.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

高考总复习语文课件: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考点学案四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高考总复习语文课件: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考点学案四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以获取要点分;再运用文言文翻译的 6 字诀,确保翻 译句子更规范,从而取得满分。
考点突破一 翻译从 3 处着手,明确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 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 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子的命 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并联系教材相关内容寻求文言文翻译 的解题突破。
第二年二月,崇祯皇帝在经筵上,问保举跟考选哪一 样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廷麟说:“保举应对保举者严格 要求,像唐世济、王维章是由温体仁、王应熊推荐的。现 在他们俩都倒台了,可是对保举他们的人却不加追究。这 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 做得到呢?”崇祯皇帝听了这话脸色都变了。
这年冬天,京师戒严。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的意见主 张议和,希望能借机消除外患,可是廷麟狠狠地攻击了他。 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崇祯皇 帝改用廷麟为兵部职方主事,让他去象升的部队里当参 谋。象升很高兴,就让廷麟到真定去转运粮饷增发兵力。 不久,象升在贾庄战死。
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 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 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 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
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 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 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 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 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 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

文言文教案四篇

文言文教案四篇

文言文教案四篇文言文教案篇1鸿门宴一、引导关于史记,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史记》作品内容、特点、价值的掌握,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

《史记》记叙历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

《史记》的体例及构成:纪传体通史,以历史人物为纲记载历史。

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合计130篇。

关于《史记》的价值,鲁迅"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评价,道出《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二、关于背景简述楚汉核相争的历史过程。

要点:盟军分兵两路,相约攻秦,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得以先入咸阳,且有欲王关中的打算,项羽进入函谷关,接到曹无伤告密,加上范增进言,定计除刘,才有鸿门宴。

可以说,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阵营的一次精彩政治较量,在军事上占有绝对实力的项羽阵营,却在政治上输得精光,这也暗示了刘项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结局。

三、整体把握提问:__的精彩之处,在什么地方?生动鲜明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

结合研计与练习一,试着为每一段拟一个小标题。

并观察矛盾的起伏,事态的缓急与情节的变化。

通过这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得以体现。

__体现了两个阵营的较量,塑造了两组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列出来,试看其中的微妙关系。

(引导思考)项羽阵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刘邦阵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对应关系:主帅智囊武将叛徒这两组人物构成了两个团队,无疑作者既展现了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展现了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

这无疑贯穿了一种对比关系。

四、讲解课文在讲解课文中,以故事的情节变化(除刘与保刘的矛盾矛盾转化)为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定计(矛盾陡起)问: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得知刘邦欲王关中,项羽与范增的意见是一致的,即定下除刘之计,但是二人对刘邦的认识完全一致吗?引导总结:项羽听到曹无伤的报告,立刻"大怒",并没有深思熟虑,是一时意气用事,觉得刘邦"可气"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二)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4归去来兮辞并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二)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4归去来兮辞并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胡”“涉”“行”“类”“善”“怜”“是”“适”“识”“辞”“固”及次常用字“怀”“息”“游”“始”以及重点虚词“其”“因”。

2.背诵三文,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定语后置句的特点及辨析方法。

[课文概览]课题文体作者核心内容艺术特色归去来兮辞并序辞陶渊明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脱离仕途、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1.运用辞赋的形式抒情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语言精练,音韵和谐种树郭橐驼传传记柳宗元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1.简洁而生动2.对比与映衬3.婉约而多讽石钟山记游记苏轼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1.由小事入,由深理出,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2.记叙简洁,描写生动,笔法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课文4归去来兮辞并序一、基础夯实(序)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②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亲故()②脱然()③眷然()④质性() ⑤矫厉() ⑥切()⑦交病() ⑧稔() ⑨敛裳()⑩寻()答案①亲属朋友②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③思念的样子④本性⑤造作勉强⑥急迫⑦(身心)都感到痛苦⑧庄稼成熟⑨收拾衣装⑩不久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家贫穷,耕田种植不能够供给自己生活。

孩子很多,家无余粮,所赖以维持生活的(物资),(我也)没有得到它的本领。

(得分点:生生、资、术)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恰逢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家境贫苦(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委派到小县做官。

醉翁亭记(第四段学案)

醉翁亭记(第四段学案)

《醉翁亭记》第四段导学案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识记文中生字词的音、义,扫清阅读障碍。

(重点)•2、能翻译全文,对于重点语句,难理解的语句着重理解。

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翻译方法。

(重点)•3、理清本段的结构和写法。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记忆。

•4、结合全文内容和作者个性,深入理解本段中“乐”的根本原因和“醉”的内涵,从而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情怀。

培养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

(难点)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疏通字词难关并完成以下练习1、注音:树林阴翳()2、解释下列字词:(1)重点实词:已而:太守归宾客从树林阴翳醒能述以文者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太守谓谁(2)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 ) 乐:山水之乐()归园田居( ) 不知从太守游而乐()吾谁与归()不知太守之乐其乐()3、翻译下面句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1、本段可用一词概括。

2、本段写了哪几种“乐”3、结合全文思考:众宾因而乐太守因而乐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太守所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那一句?3、根据文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这句话,结合全文思考:太守颓然醉倒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什么?四、拓展延伸: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2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假如你将来为官,该怎样“与民同乐”?。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特级教师指导复习文言文(必修1--必修5)全部学案:必修4人物列传

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特级教师指导复习文言文(必修1--必修5)全部学案:必修4人物列传

必修 4 第四单元(人物列传) 篇目通览复习导航《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本单元文本是人物传记,为高考必考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文言字词历年来都有考查,有的年份(如2006年)多达7个省份考查,2009年也有四川卷、安徽卷、天津卷考到。

名句默写也多出此文。

另外两篇也有时考到,不可放弃。

此单元文本对阅读高考人物传记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应认真复习掌握。

一、古字通假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____”通“____”,____2.拜送书于庭“____”通“____”,________3.召有司案图“____”通“____”,____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____”通“____”,____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____”通“____”,____6.畔主背亲“____”通“____”,____7.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____”通“____”,____8.空自苦亡人之地“____”通“____”,________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____”通“____”,____10.信义所见乎“____”通“____”,________11.请毕今日之“____”通“____”,________12.因泣下霑衿“____”通“____”,________13.与武决去“____”通“____”,________14.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____”通“____”,________15.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____”通“____”,________16.傍行八道,施关发机“____”通“____”,________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____”通“____”,______【自我校对】 1.不否表否定 2.庭廷朝廷 3.案按察看,审察 4.缪穆姓 5.孰熟仔细6.畔叛背叛7.去弆读jǔ,收藏8.亡无没有9.亡无没有10.见现出现11. 欢欢聚12.霑沾沾湿;衿襟衣襟13.决诀辞别14.员圆圆周15.尊樽古代盛酒的器皿16.傍旁外面17.禽擒捉二、古今异义1.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____________;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面;②支配,操纵。

2024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四考点突破学案4文言翻译——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

2024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四考点突破学案4文言翻译——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

学历案4 文言翻译——找准三大得分点,巧解翻译六字诀【文言翻译·考势微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

“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需注意翻译的重点和翻译的方法。

【文言翻译•必备知识】熟知文言文翻译三大得分点【文言翻译•关键能力】牢记文言文三大得分点翻译方法1.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准确地翻译出来。

重要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关键虚词——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一定译准: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可不译: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特殊句式——用翻译格式准确翻译。

类型翻译要求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 )”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易忽略固定句式(结构) 按照固定的译法,准确翻译,不能生搬硬套谨记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具体如下:类型例析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节词、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思”换为“思考”词语不再使用,需替换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爪牙:爪子和牙齿等,需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中的标志词,要对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师应译出通假字替换成本字须臾成五采。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一、默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后五段。

二、文言实词归类(1)归纳课文中表示官职任命和变化的词语。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副有罪,当相坐..()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三、句子翻译(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5)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6)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7)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8)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9)子卿尚复谁为乎。

(10)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1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13)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14)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15)遂与秦王会渑池。

(16)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7)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留在汉者(1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9)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20)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2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4)左右欲刃相如(23)舍相如广成传舍(25)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26)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字形(1)殆.(dài) (2)桀溺.(nì) (3)接舆.(yú) (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 ɡ) (8)荷 2.重要词语(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 (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 (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 (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 (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 (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 (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和、跟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跟踪训练提升: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考点学案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跟踪训练提升: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考点学案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跟踪训练提升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 文言文阅读考点学案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组一语段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

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

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

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

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1)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答案:(1)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

(2)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参考译文】当时,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

又要索取宫门进俸和脚力钱,甚至有满载货物来到市集结果空手而回的。

有农夫卖一驴车柴,宦官用数尺帛交换,又索要其他费用,并且赶驴入宫,农夫交出柴而不收帛,想赶紧离去,宦官不允许,农夫发怒道:“只有死路一条了。

”于是痛殴宦官。

有关部门拘捕了农夫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赐给农夫十匹帛。

然而宫市并没有废除。

谏官不断上书论谏,皇上都不采纳,因此张建封趁机向皇帝陈述此事,皇帝欣然接受。

恰巧皇帝下诏书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赋税,皇帝询问怎么样,张建封回答说:“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三路籍民为保甲,日聚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为盗,郡县不敢以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学法引导】【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9、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11、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13、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16、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二、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分黄金学案专题四 文言文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分黄金学案专题四 文言文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答题模板·知识储备答题模板1.选择题答题模板步骤(一):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首先从整体上把文段通读一遍,这时切忌纠缠于一词一句的翻译,只需整体把握,了解大意即可。

其次,逐一读题,尤其是对分析和概括有关内容的那道选择题,更要细读各个选项,因为这类题目的题干往往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中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这势必有助于对整个文段的理解。

再次,重读一遍文段,这时要比第一遍读得更细一些,力求准确把握文章。

最后题文对照,逐题解答。

步骤(二):运用方法,巧妙选择。

(1)进行知识的迁移。

文言考题的材料虽然都取自课外,但是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即“材料取自课外,答案源于课内”。

这里“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躁内”学过的,一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

因此,复习时应注意牢固掌握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对课文尤其是那些典范之作,要读熟读透。

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点要烂熟于心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运用于课外的阅读中,提高应试能力。

(2)借助语境推断语义。

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

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

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必须结合整个句子甚至须放进原文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理解,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

文言词汇非常丰富,《教学大纲》只规定要求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即使都记住了,判断在语句中的词义和用法也面临着在多种义项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对文言词语语义进行推断。

主要方法有:字形推断法,利用形旁的词义指向去推断词义;语境推断法,紧紧抓住上下文去理解推断;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中相应的词语去判断文言词义;语言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3)借助试题理解文意。

语文一轮复习重点突破学案: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

语文一轮复习重点突破学案: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

学案4 必修三(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学案目标1。

作为高考考试重点考查的两个重点篇目,对其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全面梳理,重点掌握。

特别要掌握“所以……者,……也"句式的译法。

2。

重点掌握名词活用为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特点。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于是相如前进缻..而事君者B.臣所以去亲戚..臣C.传之美人,以戏弄..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错误!B.错误!C.错误!D。

错误!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4.翻译下列句子。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④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1.名词活用为状语有什么规律特点?(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活用有何共同规律、特点?①而相如廷.叱之:__________________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③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④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⑤(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⑦(樊哙)头发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迁移练习:指出下列句中活用词的活用类型,并体会其活用规律。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学案:2.5 《离骚》节选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学案:2.5 《离骚》节选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离骚(节选)学习重点1.记:积累本文重要的基础学问,诵记屈原名句。

2.读: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宠爱祖国、至死不渝的思想。

3.写:就屈原抱石投江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4.练:判定和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4.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6.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其他的名句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2.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5.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江》)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毁灭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是楚辞篇名,“离”,通“罹”,患病;“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患病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意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情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东北校区高三补班语文学案(25)班级姓名制作:刘海君赵玉敏时间:2013.9.7审核:文言文阅读学习目标:1、实词的推断和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2、“从\倍\属\除\假\”一词多义的巩固和练习;课前预习指导:阅读理解实词的推断方法完成课后三题学习过程:一,实词的推断方法 :7.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

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

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8.代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又叫作“以题解文法”。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答案】D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安徽卷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

”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 区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 区:同“崎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B.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C.人众车舆舆:众多D.政由一家由:如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陆生因说佗曰 / 伺者因此觉知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⑵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⑶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三,完成下列一词多义的解释1,从陆贾从高祖定天下,①跟随;②使……跟随;③依傍,紧挨着;④顺从,听从;⑤堂房亲属;⑥通“纵”,合纵。

⑴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⑶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龙氏曰:这个字的解释以课本为主,字典和词典以及有关资料都是使动用法,课文是“率领”。

]⑷樊哙从()良坐。

(《鸿门宴》)⑸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⑺与从()弟俱知名⑻成语“从()善如流”“恭敬不如从()命”2,倍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①一倍,加倍;②通“背”,背向着,背对着;③通“背”,违背;④通“背”,背叛,反叛。

⑴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⑵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⑶成语“倍()道而行”“乡(通“向”)利倍()义3,属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①隶属,归属;②亲属;③类;④zhǔ,连接,连续;⑤撰写,“属文”即写文章;⑥zhǔ,委托,交付;⑦zhǔ,通“嘱”,嘱托;⑧zhǔ,通“嘱”,劝酒。

⑴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⑵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⑷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⑹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赤壁赋》)⑺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⑻以兵属()蒙恬(《史记·李斯列传》)⑼(张)衡少善属文()(《张衡传》)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屈原列传》)⑾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史记·魏公子列传》)⑿成语“有情人皆成眷属()”4,除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①台阶;②任命,授职。

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⑵洒扫庭除()5,假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代理)守。

①借;②凭借,借助,利用;③给予;④如果,假如;⑤jià,假期,休假。

(6)代理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⑵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滕王阁序》)⑶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⑷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谭嗣同》)⑸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⑹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⑺成语“久假()不归”“狐假()虎威”“假()公济私”“不假()思索”“假()以时日”25号参考答案:1【答案】DD项,由,出于。

2【答案】DD项,所,助词,用在动词前,与“所”构成名词性短语。

A项,因,副词,于是/介词,因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B项,而,目的连词,来/转折连词,却;C项,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3【答案】B。

B项,“且南越君民同心”于文无据。

4 【答案】示例:(1)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

(2)我不能在中原发迹起家,所以才在此称王。

假使我占据中国,我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3)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翻译要根据上下文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引申、调整、补充,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的用法等。

得分点:(1)“足下”“捐”“区区”各1分,流畅1分;(2)“中国”“王”各1分,流畅1分;(3)“语”、“生”各1分,流畅1分。

三1答案:⑴通“纵”,合纵;⑵跟随;⑶使……跟随;[最好是解释为“率领”]⑷依傍,紧挨着;⑸听从;⑹跟随;⑺堂房亲属;⑻顺从,听从/顺从,听从。

2答案:⑴一倍,加倍;⑵通“背”,违背;⑶一倍,加倍/通“背”,违背3答案:⑴类;⑵类;⑶类;⑷隶属,归属;⑸通“嘱”,劝酒;⑹通“嘱”,劝酒;⑺通“嘱”,嘱托;⑻委托,交付;⑼写文章;⑽撰写;⑾连接,连续;⑿亲属。

4答案:⑴任命,授职;⑵台阶。

5答案:⑴凭借,借助,利用;⑵假期,休假;⑶假期;⑷给予;⑸如果,假如;⑹借;⑺借/借助/利用/借助/给予。

参考译文: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

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佗,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

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

陆生就此高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

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

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

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